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一、正与侧的结合;

二、动与静的结合;

三、声与色的融合(视与听到的融合);

四、虚与实的结合;

五、点与面的融合;

六、时空角度;

七、主客观角度。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绘可以从负面抓起,轻易描绘景物的特点,并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负面景物抓起,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下起至,去阐明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多给读者多样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融合运用,可以并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独特更加注重。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绘,动静融合就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并使“境界全系列出来”。比如说像是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一棵,僧敲打月clades”的“发推”“敲打”采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蓝江南岸”的“蓝”字的形容词用做使动动词,都就是动态描绘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采用上为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三、声与色的融合(视与听到的融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感官、视觉、嗅觉等角度回去写下,这就建议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妥当。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

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

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 “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

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

就突出了。

四、虚与虚的融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

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

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

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

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

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五、点与面的融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

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时空角度

时间上,一天当中时光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

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

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

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看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相同,角度相同,俯瞰,仰头,眺望,将近看看,

视觉形象可以呈现出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相同角度描绘,可以并使读者对所描绘的景

物产生更加全面的重新认识,赢得更轻松的体会。

七、主客观角度

从描绘景物的主客观角度,多运用拟人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