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液桥实验原理
液桥是座什么桥?——“天宫二号”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
液桥是座什么桥?——“天宫二号”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作者:暂无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6年第11期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吴笛“天宫二号”的自我介绍:嗨,同学们好!也许你已经听说了,2016年9月15日我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飞向太空。
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而且我这次到太空将要开展1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应用项目是我国载人航天历次任务中最多的一次哦。
其中,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探测、空间环境监测、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以及新技术试验等多个领域。
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一项—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项目。
一听这个名字好像很复杂,别急,让我带你慢慢看个究竟!什么是液桥?液桥其实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交通运输的桥梁,而是在固体间的小液柱。
之所以被称为液桥,是因为“桥”字有连接两地的含义,液桥就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
所以,你若想站在液桥上看风景,那是不可以的哦!说到桥,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交通道路的桥梁结构,比如独木桥、石拱桥、钢筋混凝土桥、斜拉桥等等,这些桥都是由质地坚硬的固体结构材料搭建而成的。
那么,你是否见过一种桥是由水或者液体做成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当你在洗手的时候,指间的小液柱就是液桥。
液桥如何形成?气液界面之间存在着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好比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一样。
正是这样一层“虚拟”的薄膜,使得液桥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而不会垮塌。
由于表面张力很弱,所以在正常重力环境下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超过这个尺寸,液桥将无法平衡其重力而垮塌。
你能把液桥拉多长?液桥的尺寸虽小,可是却不能小看它的作用哦!我们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在沙滩上,如果用手捏一把干燥的细沙,松手还是散沙;但是如果在沙子中掺一点水,就可以捏出各种形状的沙团。
这是因为干燥的散沙加入水后,水在细微的沙子颗粒之间形成了液桥,使得散沙能聚集起来。
我们用写字的毛笔,蘸了墨水后能形成一个笔锋,也是因为在笔毫间形成了液桥。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热门考点—天宫课堂中的知识点(原)
2022中考物理热门考点—天宫课堂中的知识点天宫课堂中的考点一、太空“冰雪”实验1.现象回顾:透明的液球飘在半空中,王亚平用一根小棍点在液球上,球体瞬间开始“结冰”,几秒钟就变成通体雪白的“冰球”而这枚“冰球”摸上去却是温热的。
2.解读:实验实际上是过饱和乙酸钠(也叫醋酸钠)溶液形核、结晶的过程,过程当中会释放热量。
在失重条件下,醋酸钠溶液可以脱离容器成为稳定的液体球。
小棍上沾有晶体粉末,为过饱和乙酸钠溶液提供了凝结核,进而析出三水合乙酸钠晶体。
结晶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冰球摸上去热乎乎的。
二、液桥演示实验1.现象回顾:叶光富将水分别挤在两块液桥板上,水球状似倒扣着的碗。
液桥板合拢,两个水球“碗底”挨“碗底”;液桥板分开,一座中间细、两头粗的“桥”将两块板相连;王亚平再将液桥板拉远,液桥变得更细、更长,仍然没有断开。
2.解读:微重力环境与液体表面张力是液桥得以成形的主要原因。
在地面重力作用下,由于表面张力很弱,所以在正常重力环境下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超过这个尺寸,液桥将无法平衡其重力而垮塌。
而在太空中,由于失重作用,可以形成直径很大的液桥。
三、水油分离实验1.现象回顾:王亚平用力摇晃一个装有水和油的瓶子,让水油充分混合,瓶中一片黄色。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瓶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油滴仍然均匀分布在水中。
后来又甩动瓶子,水油明显分离,油在上层,水在下层。
2.解读:水和油之所以“难舍难分”、长时间保持混合态,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消失了,也就是浮力消失了。
在地面上,水和油是分层的,总是水在下面,油在上面。
但是在空间站中,由于几乎没有重力影响,密度大的不再下沉,密度小的也不再上浮,水和油混在一起,看不出二者的界限。
通过旋转,可以实现水和油的分层,分离是由于水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较大,可以理解为离心作用使得浮力重新出现了。
四、太空抛物实验1.现象回顾:王亚平水平向前抛出“冰墩墩”摆件,一向憨态可掬的“墩墩”姿态格外轻盈,接连几个“空翻”画出了一条漂亮的直线,稳稳站在了叶光富手中。
液桥实验报告
液桥实验报告液桥实验报告引言:液桥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通过在两个相互接触的液滴之间施加电压,观察液滴形态的变化,从而研究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电荷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液桥实验装置,探究液体的性质与行为。
实验目的:1. 了解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液桥形成的关系;2. 探究液体的电荷性质对液桥形态的影响;3. 理解液桥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液桥实验基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电荷性质。
液体由分子组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其中表面的分子受到的作用力不平衡,形成表面张力。
当两个液滴相互接触时,液体的表面张力会使液滴形成一个桥梁状的连接,称为液桥。
同时,液体中的离子和分子也会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液体中的电荷会在液桥中分布,进一步影响液桥的形态。
实验材料:1. 滴管;2. 直流电源;3. 导线;4. 盐水溶液。
实验步骤:1. 将滴管浸入盐水溶液中,吸取适量的盐水;2. 将滴管的一端放置在导线上,另一端放置在另一导线上,形成电路;3. 打开直流电源,调节电压,观察液滴形态的变化;4. 记录电压与液滴形态的关系;5. 重复实验,改变盐水浓度或其他变量,观察其对液桥形态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液桥形态与电压、盐水浓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低电压下,液滴之间的液桥形态较为稳定,呈现出弧形或直线状。
随着电压的增加,液桥逐渐变宽,形态更加复杂。
当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液桥会发生破裂。
此外,我们还发现盐水浓度对液桥形态的影响。
浓盐水会使液桥变得更加稳定,而稀盐水则会导致液桥的不稳定和破裂。
液桥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电荷性质,还有许多实际应用。
例如,在纳米技术中,液桥实验被用于研究微小尺度下的液体行为,有助于设计纳米材料和器件。
此外,在液滴传感器和微流控芯片等领域,液桥实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液桥形态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液体性质和行为的信息,进而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天宫课堂液桥实验观后感
天宫课堂液桥实验观后感
哇!今天咱们班儿一起看了天宫课堂,最神奇的就是那个液桥实验啦!液桥是啥呀?就是水能连起来像个小桥一样,嘻嘻,太神奇了吧!宇航员叔叔把两滴水放在一起,咦——它们居然慢慢黏住了,然后拉出一根长长的“水线儿”,一点儿都没断开!我都瞪大眼睛看着,心里“咕噜噜”直叫:太厉害了!
老师说,在太空上没有重力,水才会这样听话。
我偷偷地想,要是我们地球上也能玩这个实验就好了,可惜水一下子就会掉下来,哎呀,有点可惜哦。
看完之后,我可激动了,拉着小伙伴儿说:“要不以后我们也去当宇航员,做更多好玩的实验!”他们都笑着点头,说:“好哇好哇!”嘿嘿,原来大家都和我一样觉得天宫课堂特别酷!我以后也要多学习,说不定哪一天,就能跟宇航员叔叔一样飞上太空了!
今天的课真是让我长了见识,液桥实验真是个小魔法儿!
—— 1 —1 —。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实验有哪些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实验有哪些天宫课堂第三课的实验有哪些第一个实验:毛细效应实验在地面上,当我们把一根细的玻璃管插入水中,玻璃管里面的液面就会上升。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玻璃管越细,液面上升得越高,这也是人们称呼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的原因。
从本质上看,这其实是毛细管内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自身重力平衡的结果。
毛细现象有很多应用,比如钢笔就是利用毛细原理为笔尖提供油墨的。
在太空中,由于感受不到重力的作用,只有表面张力的作用,表面张力就可以一直拉着水在玻璃管内运动,无论管子粗细,水都能慢慢充满整个管子,只是细的管子充满的速度较快而已。
在空间站的这次实验中,陈冬老师把三根粗细不同的管子插入水中,三根管子中的液体都能上升到管子的“顶部”,只是细管子上升得最快。
第二个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在空间站上,如果把一团水挤在空中,还是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在空中就可以形成一个大水球,为了固定水球,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带圆圈的支架上。
但这种大水球是不稳定的,刘洋老师用大注射器吹一下,水球就晃动不停。
但当把一颗大钢球放入水球中,水球就很快停止下来了,这是什么原理呢?其实,这个原理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当我们端一碗水的时候,水会晃动的挺厉害,但当我们把一张纸放入水中,水的液面就不容易晃动了。
无论是空间站上的水球,还是地面上碗中的水,都是由于加入了其他固体产生了额外的“阻尼作用”,能量容易耗散,就能更快稳定下来。
第三个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你知道在地面上如果用细长的管子喝水,管子最多能多高吗?有外国朋友曾经做过这个实验,使出吃奶的劲,结果只能勉强吸到4米的高度。
理论上,即便用机器吸,水在管子中上升的高度也只能达到10米,这是由于大气压只能支撑10米高的水柱,这个道理初中物理上就讲过啦,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太空中,刘洋老师用2米长的吸管,非常轻松就能喝到水,也是由于在太空感受不到重力,水不会产生压强的原因。
第四个实验:会掉头的扳手这个实验非常神奇,当陈冬老师让一个扳手旋转起来后,扳手会不停地翻跟头。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的观后感【整合汇编】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的观后感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的观后感1今天下午,第二次“天宫课堂”开始啦。
在其中,我们连线了航天员老师,跟着老师了解了许多有意思的太空实验。
我最对“液桥实验”感兴趣。
航天员老师在两个塑料板上滴上两滴液体后,将两滴水逐渐靠近,最后,液体互相融合,并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形成了神奇的“液桥”。
通过连线的`方式看到的宇航员老师站立不稳,走路也很吃力。
但他们依然把这些当作习以为常,这都离不开他们平时的艰苦训练。
我们也要努力学习物理知识,课余多了解太空,长大后为中国航天事业添一份力量。
最后,向所有的宇航员致敬!“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天宫课堂”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也相信这场令人难忘的“天宫课堂”,已经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的观后感2“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漫天神话变成现实”。
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瀚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
本次太空授课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情况,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所以搬到了太空中,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无须运用推理论证等方法。
在让我们看到微重力环境下真实实验的同时也复习了前不久学习的物理内容,通过王亚平老师说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
”我知道了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和复杂多变的,宇宙中许多奥秘值得探究,这就是科学的态度!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的观后感3代航天,个强国梦。
代航天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建国初期中国航天从零起步,从在洋彼岸的钱学森冲破百般阻挠回国筑梦,到以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第代航天,将我国第颗造卫星“东红号”发射升空,线电传播出的'歌曲《东红》,再到第五代航天逐步完全主研发出载航天技术,“嫦娥”“天问”“祝融”呼啸来,“中国印迹”如今已闪耀苍穹,在载航天、探程、深海程、超级计算、量信息等领域取得批重科技成果。
天宫课堂做了哪些实验
天宫课堂做了哪些实验天宫课堂做了哪些实验一、水油分离实验:演示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知道,由于水和油是不相溶液体,因此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中,水和油是分层的。
但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水和油呈现某种混合状态。
如果在太空也想让水和油分离咋办?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想办法制造人工重力。
制造局部的人工重力其实并不难,让物体旋转起来就好了。
比如,放在离心机当中,甚至用手甩一下也能短暂实现重力,正如航天员叶光富演示的那样,水和油就分离了。
再脑洞一下,能否让航天员在太空长期处于人造重力的环境中?科学上是可行的,但工程上还有一定难度,科研人员正在努力。
在科幻大片《星际穿越》中,“永恒号”环形母船就是利用旋转产生人工重力的。
二、液桥演示实验:演示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
水等液体会产生使表面尽可能缩小的力,这种力称为“表面张力”。
清晨凝聚在叶片上的水滴、就是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的。
再比如,水上的一些小昆虫之所以能站在水面上,也是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经过仔细操作,我们甚至可以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
同样道理,在两块塑料板之间倒入水,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表面张力就起了主导作用,甚至分开一定距离也不断裂。
而在地面上做同样的实验,在重力的作用下,液桥很容易断裂。
不但水有表面张力的作用,液体普遍存在表面张力的作用,另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掉落在地面上的水银呈现亮晶晶、圆滚滚的小球到处滚动。
但千万不要去捡这些水银,水银属于重金属对人有毒性。
三、太空“冰雪”实验:演示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
回顾一下中学化学课,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作不饱和溶液;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饱和溶液,甚至能够达到过饱和状态。
本次天宫课堂演示的是“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结晶实验。
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在外界提供结晶核的情况下很不稳定,很容易析出晶体。
从一个晶莹剔透的小水球变成白色的小雪球。
2023天宫课堂的4个实验原理
2023年天宫课堂中的四个实验原理如下:
1. 浮力实验: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阿基米德原理在此被用来解释这一现象。
2. 重力实验: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
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来确定的。
3. 光学实验:例如,可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其原理是斯涅尔定律,即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4. 化学实验:例如,溶解度实验和化学反应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是根据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和物质转化原理进行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观看原版课程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2023年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
2023年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2023年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太空级”名师授课,零延时空中课堂!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
由航天员演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并介绍与展示空间设施。
太空“泳雪”实验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将水挤出,只见一个圆圆的水球漂浮在空中,加入饱和液体开始逐渐变白。
看到白的,大多数人会想到冰雪,但是摸起来实际是热乎乎的。
液桥演示实验中,在一块透明板上粘一滴水,再在另一块板上滴一滴水,将两张板子合到一起,水也融合在一起。
再向两边侧拉,足足拉了六七厘米,看起来就像一座桥。
而在陆地上只有0.5厘米,这就是重力的作用。
在水油分离实验中,王亚平将手里装有水和油的瓶子摇晃,油和水竟然融合了。
而在陆地上,摇晃后会逐渐分层,这是为什么?接着叶光富将小瓶系在绳上做圆周运动,通过离心力的作用,水与油又分离了。
太空抛物实验,派上了顶流冰墩墩,被当作抛物实验中的“物”,没想到冰墩墩也有这一天,被人来回扔。
冰墩墩在被扔的过程中,它没有掉到地上,而是在原方向做匀速运动。
至于实验设备,一看就是高科技,价格绝对是天文数字!未来属于我们,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不断追求的航天梦!我们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学习,强身健体!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2023年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2《天宫课堂第三课》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
天宫课堂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比次,中国航天员们在4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里各种大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宝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
太空科学课(十三)——用水搭起的桥
太空科学课(十三)——用水搭起的桥文/太空熊猫君在2022年3月的“天宫课堂”第二课中,航天员继续为我们展示了有趣的太空实验。
通过之前几期的讲解,大家知道,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太空中的水会自然形成球状。
表面张力的神奇之处不止于此,接下来的液桥实验也展现了表面张力的巨大力量。
只见王亚平拿出两块液桥板,这个液桥板不过是边长10厘米左右的透明塑厘米左右的透明塑料板,并没有什么玄机。
随着叶光富将水囊中的水缓缓注入到液桥板上,每块板子的中间都聚集了一个巨大的水滴。
王亚平试着让两个水滴互相接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始的时候,两个水滴虽然已经非常接近了,但是并没有融合在一起,随着液桥板的逐渐接近,两个水滴在瞬间就融合在一起,且没有脱离液桥板,仿佛是粘在上面了一样。
接下来,王亚平小心地拉开两块液桥板之间的距离,这回水滴却没有分开来,而是像我们撕扯橡皮泥或者面团一样,被拉成了一段水条,这段水条有数厘米长,仿佛在两块板子之间搭起了一座长桥!与此同时,地面上正在上课的同学们也在尝试操作这个液桥实验。
不过由于重力的作用,我们用水来搭液桥显然无法实现,这些水会从竖着的液桥板上流下去。
地面上的同学们只能将一块液桥板摆到水平的方向上,滴上水滴,再小心翼翼地扣上另一块液桥板。
随着同学们拉开上面的液桥板,也可以看到一小段水桥24的出现,只不过它的长度不过几毫米,再长一点儿,水桥就断了。
表面张力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之前就讲过:趋势表现出来的力就是表面张力。
如果液体不受液体具有一种让表面积尽可能小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出来的力就是表面张力。
如果液体不受其他外力和物体的影响,就会把自己拉成球体。
而在液桥实验中,水先牢牢地抓住了液桥板,而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依然存在着表面张力。
当王亚平将两块带着水滴的液桥板缓缓接近的时候,由于两个水滴之间的空气隔离了水分子的直接接触,它们没有立即融合起来,而一旦空气无法隔离两个水滴,它们的水分子发生接触,水滴就会迅速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太空冰雪实验
太空冰雪实验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空间站讲授“天宫课堂”第二课。
在第二堂课上,王亚平没有再借助其他器具,取出水袋后直接轻轻挤压,液体在管口出现结晶,经过处理后,王亚平再次挤出液体,液体球静静地悬停在空间站舱内。
接下来,奇妙的现象出现了,王亚平用蘸有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后,它开始“结冰”!媒体报道,航天员王亚平亲自做的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在一旁的叶光富配合的非常默契。
在空间站,王亚平老师利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制作了一颗“冰球”。
这个液体球,长得像冰球其实是热球。
在液桥演示实验中,在微重力环境下,王亚平用天宫课堂的液桥演示实验装置,演示了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实现了在太空中用液体搭一座桥梦想。
在一定温度下,向液体里加入某种溶质,直到不能继续溶解时,就达到了溶液的饱和状态,并且会从容器底部开始结晶沉淀。
但要是在太空中,溶液就会从任何一个位置开始结晶,像雪花一样均匀地分布在液体里,“点水成冰”,浪漫而又壮观!在本次“天宫课堂”中,王亚平老师用的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而成的过饱和醋酸钠溶液,醋酸钠结晶时会释放出热量,所以“冰球”摸起来是“热”的,实验非常有趣!用液体“搭桥”,能搭多长?独木桥、石拱桥、钢筋混凝土桥大家都见过,那“液桥”是个什么桥?日常生活中能见到吗?——答案是非常常见——当你洗手的时候,指间的小液柱就是“液桥”,用液体搭成的桥梁。
在地球上,“液桥”通常只有几毫米长,再长就会无法平衡重力而垮塌了。
但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液体表面张力能大显神威,这强大的张力,足以支撑起尺寸超乎寻常的液体桥梁。
本次太空授课中的“液桥”有多大尺寸呢?——王亚平老师随手一搭,就是10厘米长的液桥,厉不厉害?。
天堂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天堂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天宫课堂”第二堂课开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复再次在中国空间站为青少年讲授太空地面主课是中国科技馆的场景,这节空间科普课内容真棒。
让我们来看看太空“冰雪”实验1、太空“冰雪”实验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冰雪”实验中用过饱和醋酸钠溶液制作了一个“冰球”。
虽然液球结芯片看起来像一个“冰球”,用手一摸,其实就是一个“热球”。
太空中的“冰雪”实验,其实是空间站的无水醋酸钠实验。
液桥示范实验2、示范液桥实验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更为突出。
在天宫教室液桥示范实验中,王亚平拿着两块塑料板,叶光富在塑料板表面挤压水,随着塑料板片片的逐渐靠近,水在板子之间连接了一座“桥”,塑料板之间的距离被拉开,“桥”并没有断开。
空间上的液桥实验油水分离实验3、水油分离实验,在地面上,水油自然分层。
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不过,在空间站上,芯片的半透明油滴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飘起来,而是与水混合在一起。
空间抛物线实验4.空间抛物线实验在空间抛物线实验中,来了一位特教助教:王亚平老师手中的冰墩墩先做了一个空间“翻转”,被扔了出去地面,但在原来的方向匀速前进。
如果你记不住这个知识点,你会为“冰先生”感到遗憾。
科学设施展示此外,在讲座中,航天员还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互动地面主教室中国科技馆航天员学生通过视频通话与航天员互动。
从天地间的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这堂课真的很精彩。
本文及图片转载于网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天宫课堂素材出初中物理题
天宫课堂素材出初中物理题1.太空“冰雪”实验题1 在《太空“冰雪”实验》中,用沾了结晶核的毛根触碰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的液体球,液体球迅速变成“冰球”。
用手摸上去,“冰球”竟然是热乎乎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参考答案:凝固放热2.液桥演示实验题2 如图所示,在《液桥》实验中,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合成一个,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然后将两块透明板分开,中间形成一个长约10cm的液桥,如果这个实验在地面上完成,液桥的长度会______(选填“变长”或“变短”),这是因为受到了______的影响。
参考答案:引力;变短;重力3.水油分离实验题3 在《水油分离》实验中,王亚平将装有水和油的瓶子摇晃多次后,水和油均匀地混在了一起,这一现象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不能;分子运动是自发的,不需外力4.太空抛物实验题4 (多选)物体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王亚平想到将冰墩墩抛到对面叶光富的手(假定叶光富的手位置不变)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抛冰墩墩时,用力方向应正对着叶光富的手B.抛冰墩墩时,用力方向应向叶光富的手偏上C.冰墩墩在空中飞行时,做曲线运动D.冰墩墩在空中飞行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参考答案:AD5.其它题5 在“天宫课堂”第二课天地互动提问环节,有同学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空间站里流眼泪是什么样的?由于空间站处于失重状态,所以在空间站里流泪时不会体现到下面哪个成语()A.眼泪汪汪B.泪如雨下C.热泪盈眶D.泪眼婆娑参考答案:1.凝固放热2.引力;变短;重力3.不能;分子运动是自发的,不需外力4.AD 5.B。
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科学知识
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科学知识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以下内容:
1.太空“冰雪”实验:这项实验实际上是空间站里的无水醋酸钠结晶实验。
在失重的环境中,醋酸钠溶液能够形成一种类似于冰晶的独特结构。
这项实验不仅展示了太空环境下物质的变化,还为研究太空中的结晶现象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2.液桥演示实验:液桥是连接两个固体表面间的液体桥梁。
在太空中,由于微重力环境,液桥可以生长得非常大,这为研究液体的表面张力等特性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这项实验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在太空环境中液体行为的特性,对于未来的太空探索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水油分离实验:这项实验展示了在太空环境中水和油的分离过程。
由于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水和油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自然分离。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在太空环境中的分离技术和原理,为未来的太空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4.太空抛物实验:这项实验通过观察物体在太空中的轨迹和速度,展示了太空中的物理原理和运动规律。
通过比较地球上的抛物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在太空环境中的运动特点。
此外,天宫课堂第二课还涉及了其他关于太空科学的知识,如空间站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太空辐射的防护措施等。
这些知识不仅对于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推动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利用。
王亚平液桥原理
王亚平液桥原理
王亚平液桥原理是一种基于液体的力学原理,它可以用来解释液体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的行为。
这个原理是由中国科学家王亚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液体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液桥是指两个液滴之间形成的桥状结构,它是由液体表面张力和重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王亚平发现,当两个液滴之间的距离很近时,它们之间会形成一个液桥。
这个液桥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液体的性质、液滴的大小和距离、以及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王亚平液桥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来研究液体的表面张力、粘度、流动性等性质。
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可以利用液桥原理来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粘度。
在工业生产中,液桥原理可以用来控制液体的流动和混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除了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王亚平液桥原理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用吸管喝水时,液体会在吸管内形成一个液桥,这个液桥可以帮助水从杯子里流到我们的嘴里。
又如,当我们在水面上放置一个小物体时,它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形成了一个液桥,支撑着物体。
王亚平液桥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力学原理,它可以用来解释液体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的行为,对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
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宫课堂液桥实验原理
天宫课堂液桥实验原理
导言
天宫课堂液桥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液体的导电性和液体电解质的特性。
本文将由浅入深地解释天宫课堂液桥实验的原理。
什么是天宫课堂液桥实验
天宫课堂液桥实验是一种利用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方法,通过使用两个容器分别盛有电解质溶液,并使用一根湿纸巾连接两个容器,从而形成一个电解质的通路。
实验材料
•两个容器(建议使用酒杯)
•盐水或其他电解质溶液
•湿纸巾
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容器,分别盛有电解质溶液。
2.在每个容器的中央,放置一个湿纸巾。
3.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湿纸巾的颜色变化,以及容器的电解质溶液
的变化。
实验结果解析
液桥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 湿纸巾会从中间部分发生颜色变化,逐渐变为深色。
- 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也会发生
变化,其中一个溶液颜色深,另一个颜色浅。
液桥实验原理解释
天宫课堂液桥实验的原理可以解释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湿纸巾
的介质性质:湿纸巾作为介质,其自身含有水分,导致湿纸巾对电流
有导电性。
湿纸巾可以连接两个容器,形成液桥。
2. 电解质的离子
溶解: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能够在水分子中溶解,形成离子溶液。
离
子溶解的程度与离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密切相关。
3. 溶液中离子迁移:在液桥中,离子会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中迁移。
这种迁移是由于
液桥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差异。
原理进一步解析
进一步深入解析液桥实验的原理,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概念:
- 电解质:能够在水中形成离子的化合物,如盐、酸等。
- 电离:电
解质溶解时,其中的化学键被水分子分解,并形成带电的离子,这个
过程称为电离。
- 离子迁移: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
会发生迁移,从而形成电流。
迁移速度与离子的电荷量和绝对迁移率
相关。
由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湿纸巾作为液桥的介质,使得电
流可以在两个容器中流动。
并且由于离子迁移的不同速率,导致了液
桥的两个容器中电解质溶液的不同浓度和颜色。
结论
通过天宫课堂液桥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
移和液体导电性的现象。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液体电解质的特性,
还可以引发对电解质、离子迁移以及电解质溶液浓度差异的探讨和研究。
液桥实验与电化学原理的关系
液桥实验是电化学领域的一个基础实验,本质上涉及到了电解质
溶液中的离子迁移和导电性。
这种液桥实验可以用于模拟电池体系,
通过观察液桥中的离子迁移和电解质溶液的变化,我们能够深入了解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电化学反应中主要涉及到两种基本的过程:氧化和还原。
在实验中,当液桥连接的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浓度差异较大时,离子会
从浓度高的一侧(氧化剂)向浓度低的一侧(还原剂)迁移。
这个迁
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电流在液桥中的流动。
从电解质溶液的颜色变化
可以推测出,液桥实验模拟了电化学反应中的原子或离子的转移过程。
液桥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天宫课堂液桥实验是一种直观、简单的实验,适用于化学、物理等学科的教学中。
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导电性质和离子迁移原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液桥实验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材料,只需简单的容器、电解质溶液和湿纸巾即可完成。
这使得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或家庭中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液桥实验还可以拓展到探究其他相关的化学现象,如电化学腐蚀、电解质溶液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等。
通过探究实验的变化因素,学生可以加深对电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结语
天宫课堂液桥实验是一项简单而有趣的实验,通过观察湿纸巾的颜色变化和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差异,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液体电解质的导电性和离子迁移的原理。
此外,液桥实验还能够引发对电化学原理的探讨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和电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