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全世界的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造船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导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拥有悠久海上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包括造船技术、航海工具、海上贸易以及对航海技术的贡献。
一、造船技术古代中国人民的造船技术非常先进,为航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独特,采用了传统的“斜插法”和“斜剪法”,使得船体更加稳固。
另一方面,中国人熟练运用木材和金属等材料,制作出各类优质船只。
在宋代,中国出现了旗舰级的“宝船”,其巨大的船身和精细的船舱布局,成为当时海上交通的主力。
二、航海工具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航海工具。
其中,最重要的航海工具之一是指南针。
中国人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指南针,并将其应用于航海领域。
指南针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测距仪、海图等工具,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海上贸易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海上贸易。
中国人通过航海活动,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唐宋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中国与阿拉伯、印度等地建立起了密切的贸易关系。
同时,中国人还通过航海活动将中国的瓷器、铁器、纺织品等产品输往远洋。
这一系列的贸易活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四、对航海技术的贡献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工具的发明,为欧洲其他国家在航海技术上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从13世纪开始,西方航海家开始向中国学习造船技术和使用指南针。
其次,中国古代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探索。
明代郑和的七次西洋航海,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巅峰,并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工具的发明,为整个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通过海上贸易和航海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积极参与了世界航海史的进程,并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探索海洋,构建起在海上的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涉及到很多方面,从船体结构到海上定位技术,每个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细节。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背景、特点和贡献。
一、背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海上航运主要依靠木筏、竹筏和其他简陋的船只。
春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人们意识到需要更加先进的船只来满足需求。
于是,当时的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船舶技术,并将其视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随着海运贸易的繁荣,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汉代的郑和曾经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航,并成功到达了处于太平洋的东南亚、非洲和印度等地。
这些远航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新纪录,而且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和商业交流。
二、特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木船技术”。
中国人在船舶建造、船体结构、船材选用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船传统和技术积累。
在古代,中国人一直深信木材是最好的材料,因为木头轻巧、坚韧、有弹性,而且防腐、耐久。
由于中国地广物博,各地的木材种类繁多,中国古代船舶在选材时有很大的优势。
中国古代船舶有“船大如山、纸船浮水”的说法,就是因为木船技术在古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除了木船技术之外,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还包括了海上定位技术、航行规划、海上杂学等多个方面。
在海上定位技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船舶通常会使用水星等某些星体作为导航标记。
而在航行规划方面,中国古代航海人常使用海图和星图来规划航向路线,提高航行精度。
此外,中国人还在船舶防风、抗击浪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例如船身加宽、布满漏斗状结构以实现自动排泄海水等等。
三、贡献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很大的地位和贡献。
首先,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为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例如,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交流,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等等。
中国古代的船舶与航海历史
中国古代的船舶与航海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航海历史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利用海洋资源进行航行和贸易活动。
中国古代船舶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海洋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世界航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船舶多样且独特。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具有发展完整的木质船舶工艺和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种类的船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航行任务。
其中,大型帆船是最著名的一种。
在宋代,大型贸易帆船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杰作。
这些大型帆船被称为“海禁船”。
它们通常有数层甲板,船体扁平,从船首到船尾呈修长的直线形状。
这种船舶结构使得航行时更加稳固,并且可以容纳大量货物。
海禁船的航海能力非常强大,能够在恶劣的海况下稳定航行。
相比之下,当时的欧洲人还不具备这种大型贸易船舶的建造能力。
中国古代船舶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船舶的非常规设计。
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龙骨船被广泛用于徐州湾地区的沿海贸易。
它的船身被设计成龙脊状,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结构。
龙骨船利用船身上凸起的龙骨,可以增加船舶的稳定性,并提高船只在海上的航行能力。
除了船舶的设计和构造,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也非常发达。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关键的航海工具和技术,如指南针、海图和造船术等。
其中,指南针的发明被认为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中国古代指南针使用磁石指引船只的航向,在航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不仅局限于近海贸易,还包括了远洋航行。
在明代,著名的探险家郑和率领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
这些航行使得中国人首次到达了非洲和阿拉伯地区,并与当地的人民进行了交流。
郑和的航海活动表明,中国古代人民在航海技术、船舶建造和海上贸易方面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水平。
然而,中国古代航海历史的辉煌并没有在后来得到持续的发展。
在明代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逐渐衰落,导致了中国在航海技术上的相对落后。
这主要由政治和经济因素所致。
清朝时期,中国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活动。
中国古代的航海和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航海和造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从古代到现代,这些技术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中国古代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以及其对于世界航海业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声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船只进行贸易和军事活动。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造船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直到汉朝和唐朝时期成为全球最先进的造船技术之一。
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主要包括船体结构、船舶材料和航行设备等方面。
在船体结构上,中国古代的造船工艺独具匠心,其船体外形采用“凹型”和“凸型”二种方式,结构坚固、用料充足、航稳耐波。
而在船舶材料上,中国古代的造船工匠使用了大量的红松、宏木、桃花心木、金丝楠木等名贵木材,都是原产于中国的优质材料。
在航行设备上,中国古代的造船匠人早已掌握了许多关于导航、测量等方面的知识,例如船头仪、挂角、借光、引水等。
二、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航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海上贸易就非常繁盛,中国人懂得如何利用海洋资源,掌握了一些航海技巧和知识,从而开创了广泛而繁荣的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主要包括航行方法、天文测量、海图、航海器具等。
在航行方法上,中国先进地使用了刻度、指南针等工具用以辨别航向和现场方位。
在天文测量方面,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不仅掌握了观测星象的方法,并根据测量数据制作了各种天文表,以确保航行的精准度。
在海图方面,中国的渔民和船民们长期积累的知识被用来制作各种“航海图”,这些图上绘制了中国沿海地域的海岸线、河流通航范围、港口、障碍物、海流方向和洋流方向等信息。
在航海器具上,中国古代建造了许多与航海相关的设备,例如等高器、预测仪、方位仪、船尾钟。
这些船舶器具与设备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水平。
三、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对世界航海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中国航海技术与海洋探险
古代中国航海技术与海洋探险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航海技术和海洋探险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人就开始勇敢地驾驶船只探索海洋,开辟新的航道,加强海上贸易,也为后世航海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是非常精湛的。
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木筏来进行河流和海洋的航行。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有了大幅的进步,开始制造大型船只如“楫船”和“犁船”,使得航行距离更远、载重量更大。
到了汉代,出现了更加先进的船舶技术,如“栈道”和“盖工”,使得航海更加安全和方便。
到了唐代,航海技术达到了巅峰,开始使用舷窗和舵,使得航行更加稳定和灵活。
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罗盘,大大提高了导航精度,成为航海探险的重大突破。
其次,古代中国的海洋探险开创了新的篇章。
从古代文字和文物中可以得知,中国人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洋探索。
早在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张骞就率领船队出使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的通道。
而在宋代,郑和的七次航海成就了中国海洋探险的巅峰。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之大、船只之先进、水手之多、航行之远,都堪称世界之最。
他的航行范围从马六甲一直延伸到非洲东海岸,使得中国成为当时远洋航海的领头羊。
这些探险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增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和探险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航海技术不仅在东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南亚以及其他地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的航海技术对日本和印尼的影响。
日本的渔船就是根据中国传统的造船技术改进而来,而印尼的木造船则是受到中国船只的启发制造出来的。
这些影响远远超出了亚洲地区,在欧洲航海史中,中国的航海技术和罗盘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与海洋探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渐渐衰落,但其留下的印记却是深远而珍贵的。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海洋探险为后世的航海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为世界的海洋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是指中国在古代时期,探索和发展海洋航行技术的历程。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周、秦汉等时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之一。
一、概述主要是以军事、商业和文化交流为主。
早期的船只形制一般是木质的桨帆船,主要用于近海的渔业和贸易活动。
而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
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受限于地形和政治情况,海上贸易成为一种更为快捷和便利的交通方式。
为了应对海上贸易的需要,中国开始研究和开发更加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和航海技术。
唐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唐代有一种名为“海舶”的近似于横梁式的大型远洋船,采用多层甲板和小船舱的设计,提高了承载能力和耐波性。
这种船的长约22米,宽达9米,能搭载300多名水手和货物。
唐代的总统府衙目录也详细记载了当时海上八方贸易的船只类型和装备情况,如“香山船”、“三木龙山船”、“赤伏船”等等。
宋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大船”是一种木质帆板船,船身曲线优美,船头和船尾都是高耸的龙首,富有艺术感。
这种船只的主要航行路线是从福建或广东出发,再经过印度或马来西亚到达阿拉伯和非洲的东部海岸进行贸易活动。
宋代也开始使用罗盘进行航海定位,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准度。
二、主要成就1. 造船技术:唐、宋时期的中国造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如唐代的“海舶”和李清照所绮想的《钱塘湾铁索桥》中所提到的“海门开金锁,长波发银涛”的“钱塘船”的形象,都是唐代海上贸易船只的代表。
到了宋代,中国的“大船”更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之一。
2. 航海技术:唐代中国已经开始使用测量水深的铅锤和测定经度的东西方星图,宋代也开始使用罗盘进行航海定位,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准度。
同时,中国早期的气象学研究也对航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梦溪笔谈》中对风向和天气的研究成果对宋代的航海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自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船只进行远洋航行,探索未知的海域,并建立起广泛的贸易网络。
一、船舶技术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发展是古代航海技术的基石。
中国古代船舶分为多种类型,如木筏、竹筏、木船、帆船等,每种类型的船舶都在不同的海域和用途中发挥作用。
1. 木筏和竹筏在早期的航海中,木筏和竹筏被广泛使用。
木筏是用多根木头绑在一起而成,可以用来横渡江河或近海航行。
竹筏则是用大量竹子组成的简易船舶,适合在平静的河流上使用。
2. 木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发展出了更为复杂和耐用的木船。
这些船舶采用了船底加厚和加强结构设计,以应对更为恶劣的海况。
木船的维护保养也变得更加科学,涂抹油漆和石灰可以增加木船的防水性能。
3. 帆船帆船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帆船可以利用风力进行航行,使航行速度大大提高。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斜帆、平帆和横帆等不同类型的帆具,以适应不同的风速和方向。
二、航海导航技术除船舶技术外,中国古代还涌现了许多高度发达的航海导航技术。
这些技术为古代中国人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1. 视航技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来进行导航。
他们观测太阳的高度、星星的位置、云的形状等来判断方向和位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指南针,中国人发明了磁力指南针,利用地球的磁场来确定方向。
2. 水文学知识中国古代航海者通过观测海水的颜色、气味、呈色剂的散布等来判断附近海域的情况。
例如,盐度测量可以帮助他们确定是否接近陆地附近的河流或海湾。
3. 地理学知识中国古代航海者具备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们绘制了详细而准确的地图并探索了众多的岛屿和海域。
这些地图成为古代航海的重要工具,帮助航海者找到正确的航向和目的地。
三、航海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不仅仅用于探索和发现,还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
1. 丝绸之路中国的古代航海技术为丝绸之路的建立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追溯中国的古代科技揭开古人智慧的奥秘
追溯中国的古代科技揭开古人智慧的奥秘追溯中国的古代科技揭开古人智慧的奥秘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卓越的古代科技成就,这些灿烂的成就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深入研究和追溯中国的古代科技,不仅可以揭开古人智慧的奥秘,还能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科技的几个典型例子进行探索,来展示中国古代科技的卓越成就和智慧之光。
一、造纸术:承载智慧的世界之纸中国的造纸术被誉为古代科技中的瑰宝,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西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张制作的关键技术,通过将纤维素质地的植物纤维打浆并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工序制作而成。
纸张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写作和传播方式,成为了一种承载智慧的工具。
古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在这一科技成果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指南针:指引航海者的智慧罗盘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又一杰作,它为航海和探险提供了重要的导航工具。
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发现了磁铁有吸引力,并用此制作了指南针。
通过悬置磁铁可以辨别方向,为航海者指引航向,使他们远离迷失方向的困扰。
指南针的发明,不仅提升了航海水平,拓展了古代海洋航行的领域,也显示了古人智慧的无限风采。
三、火药:古代科技中的爆炸之力火药是一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重要科技发明。
古代中国发明了火药,通过将硫磺、木炭、硝石等材料的混合物制作而成。
火药的发明,不仅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还为古代的工程建设和火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火药的伟大发明,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活字印刷术:古代文字的复制与传承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文字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
活字印刷术由南宋时期的毕昇所发明,通过将文字雕刻于印版上,可以反复印刷同一文字,大幅度提高了印刷效率。
这一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在推动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造船术:打开海洋世界的古代科技古代中国人还在造船术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中国的古代航海与船舶技术
中国的古代航海与船舶技术中国的古代航海历史悠久,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与海洋紧密相连,依靠先进的船舶技术进行航海探险和贸易往来。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近代的探险航海,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船舶设计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1405年,明朝中期的郑和下西洋航海。
郑和是位具有非凡智慧和胆识的航海家,他率领庞大的舰队,穿越南海和印度洋,访问非洲东海岸,与各国进行贸易和友好交往。
这次航海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的辉煌,也对世界航海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大规模的舰队和船只建造上,更显著的是船舶制造和导航技术的革新。
在船舶制造方面,中国古代船舶智慧结合了木材的技术特点,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和水利工程原理,在船体结构、帆布使用等方面融汇贯通。
同时,中国航海家还进行了复杂的天文观测和星历计算,运用罗盘和海图等导航工具,使航海活动更加精确和安全。
二、古代船舶技术的特点古代中国的船舶技术有几个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中国古代航海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古代船舶技术注重船体的稳定性和航行的平稳性。
船体设计采用了宽体和扁平的形状,以便抵抗海浪和风浪的侵袭,确保船只航行的稳定性。
舱室内部装备有用于控制船舶平衡的舵轮、锚和存水舱,使船只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保持稳定。
其次,中国古代船舶技术重视船只的适航性和操纵性。
船舶的适航性指的是船舶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下适应性的能力,中国古代船舶技术非常重视船舶的适航性设计,根据航行路线的长短、海洋气候和负载情况等进行精确的计算和设计。
同时,船舶技术还注重提高船只的操纵性能,采用多桨驱动、简单而有效的舵控系统,以提高船只的操纵能力和机动性。
最后,中国古代船舶技术深入挖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大量运用木材的特点和科学原理。
船只的船体结构采用了严格的定向材料和船徽结构设计,以确保船体的强度和耐用性。
同时,在船舶的防水和船底的防护方面,中国古代航海家使用了各种天然植物材料和特殊的涂料,以防止海生物的侵蚀和外界环境的破坏。
古代中国的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
古代中国的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的船舶建造技术及航海技巧愈加熟练,至今仍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文化历史和技术层面入手,探讨古代中国的船舶制造及航海技术。
一、文化历史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其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早期的商代,中国已有香草木造船出现,它们是由竹板和芦苇编成,可以用于贸易和旅行。
在春秋战国时期,森林资源的开发促使中国的船舶建造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
到了汉代,瓮船、肚船、草筏等众多船型相继出现,船只的大小和重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唐代则是中国航海技术的高峰期,唐朝的郑和七下西洋还是一段不可缺少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率领了一支强大的船队到海外访问文化交流,比如到了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等。
此外,中国晚期的明清时期,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海洋权利就逐渐受到了侵犯,并被迫改革。
那时,欧洲的造船工业已经非常先进,中国也借鉴运用欧洲的船舶制造技术,来提高自己的造船水平。
二、技术层面1.船型设计中国的船型设计是中国船舶建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常见的船型如下:(1)单桅纵帆船:又称高甲虫帆船,也就是传统的中国帆船。
在海上,它非常稳定,船头有“水牛角”的造型,能很好地承受浪涛的冲击。
广东、福建等地的商家常用这种船舶进行贸易,也成为了中国的特色文化遗产之一。
(2)双桅横帆船:这种型号的船属于欧洲帆船产生后的演化产物,虽然不如单桅船舶稳定,但是在速度和航程方面有很大提升。
(3)多桅帆船:这种船舶一般中小型,但拥有2-3强大的双桅船帆,航速更快。
(4)拱形帆船:在中国这种船形状一般比较小,只用于短途旅游。
但其独特的帆型能够让船只在较低速度下依然稳定,因此曾被海盗用来进行抢劫。
2.材料古代中国用于造船的材料主要有木材、竹子和草帘。
在中国南方的峨眉山区域就盛产名贵的峨眉竹,常用于造桨和帆。
而在北方,则以樟子松和大青松木为主,船只的主体结构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以充分利用材料,增加结构刚性和整体完整性。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业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业航海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业更是独具特色。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造船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和事件。
1. 航海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航海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船只使用和海上交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起源于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船只是木制竹筏,用于河流和湖泊的渔业和交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只逐渐演变为更加稳固和适应海洋环境的木质帆船。
2. 早期的航海活动与造船技术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航海活动主要集中在陆地的边缘地区,如近海岛屿和沿海地区。
这些航海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进行贸易和探索未知领域。
造船技术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船只的类型和大小也大大增加,从小型渔船发展到大型商船和战船。
3. 郑和下西洋与古代航海活动的巅峰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最为著名和重要的人物之一就是郑和。
在明朝时期,郑和带领中国船队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探索了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非洲东岸等地。
这些航海活动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和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4. 造船业的成就与技术创新随着中国航海活动的发展,造船业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和技术创新。
在造船技术方面,中国古代航海时期的船只通常采用扁平底船型,这种船型在海上航行更为稳定。
同时,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还在船体结构、舵控系统和船用装备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改进和创新。
5. 航海技术对中国古代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不仅仅在贸易和探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航海活动带来了海外的物质财富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同时,航海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海军建设和防御能力。
总结: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贸易和探索的手段,更是对海洋和世界的认知和贡献。
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传承持续了数千年,并在不同时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当今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大航海时代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
大航海时代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从长久以来就有着探险和开拓的天性,尤其是对于海洋的探索更是激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心和冒险热情。
自古以来,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便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宋朝时期,是船建造、海上运输和导航技术的全盛时期。
与此同时,欧洲也在航海技术上发展迅速。
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和地理发现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开始不断探索和发现新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航海时代和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大航海时代是指从欧洲人开始大规模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海洋开始的一段时期。
这个时期大约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末,即文艺复兴时期到工业革命时期之间。
而在这个时期之前,欧洲人对海洋的认知十分有限,很少有人敢冒险跨越海洋。
不过,随着15世纪后半期里海上技术的发展,欧洲人开始大规模的跨海洋航行。
欧洲各国通过远洋贸易、殖民扩张等方式不断探索和发现新市场、新地理和新资源,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化格局。
二、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自古以来便拥有着很高的造船与航海技术,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许多具有高速、稳定性能的扁舟。
而当隋唐时期,船舶建造工艺逐渐发展,从单帆船逐渐演进成了多桅帆船。
到了宋代,中国的海上贸易发展迅速,造船技术也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
宋代的多桅帆船,即“大芝”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船舶之一。
此外,宋代时期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即指南针。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它的发明不仅为中国航海带来了重大突破,也在随后被传到了欧洲,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人的航海探险。
三、中外航海技术的交流虽然大航海时代将欧洲的航海技术推到了新的高峰,但是欧洲也曾在中国古代航海技术方面得到一定的帮助。
随着西方航海探险的发展,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也得到了西方的关注,欧洲人开始从中国传统技术体系中汲取经验,如指南针、中国远洋船舶建造技术等等。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分析中国古代是世界上科技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它的科技成就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发明和创新,这些成就不仅令世人刮目相看,更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分析。
1、造纸术造纸术对于中国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公元前105年,汉朝宰相蔡伦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中国人通过细心的实验和创新,不断完善纸张的质量和生产技术,并不断地将其传承下去。
这一创新不仅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它的发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可以帮助人们在航海和旅行中找到方向。
经过多年的磨练和实验,中国人不断改良指南针,将其广泛应用于军事、探险和贸易中,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火药火药是中国发明的另一个重要成果。
据信,最早的火药制造法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这一创新为军事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革,火药的出现使得战争更加残酷,同时也诞生了新的武器和防御技术,为中国文化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造船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一直是世界领先的。
造船术是中国古代最为出色的科技成就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不断对船只进行改良,让它们更加适应不同的需求。
在海上贸易和军事中,中国古代的船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
它的发明和传播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公元7世纪,中国人就掌握了印刷技术,并逐渐将其推广到全国各地。
在宋朝时期,印刷术发达到了高峰,不仅使得中国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且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建立了重要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历程璀璨辉煌,其重要的科技成果经历了千年的沉淀和传承,在中国文化和文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造船技术一、概述中国古代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充满了丰富的历史表现和文化内涵。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与征服,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航海与造船技术体系。
本文将从远古时代的交通工具谈起,逐步介绍中国古代的航海与造船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远古时代的交通工具在远古时代,中国人民使用简单的木筏和竹筏进行水上交通。
这些简陋的交通工具主要用于过河和近岸航行,无法进行远洋航行。
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简单的交通工具,中国人民开启了对海洋的探索。
三、商朝时期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在商朝时期,中国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商朝时期的船只主要使用木质结构,船壳采用纵梁横桁的工艺,使船只更加坚固耐用。
另外,商朝时期的船只还开始采用帆船的形式,通过利用风力进行航行,提高了航行速度和效率。
商朝的陆地贸易也推动了船舶的发展,商人们需要大型的船只来进行长途贸易。
四、秦汉时期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在秦汉时期,航海与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秦汉时期的船只开始使用铁钉和铆钉来加强船体的结构,使船只更加坚固稳定。
另外,秦汉时期的船只还采用了舷外螺旋桨推进技术,通过螺旋桨的转动来推动船只前进,提高了航行速度和操纵灵活性。
这项技术的出现为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航海与造船技术达到了巅峰。
在宋代,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成立了海洋贸易公司,并建立了航海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的航海人才。
宋代的航海技术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船只采用多层甲板的结构,同时还继续提升了航行速度和操纵灵活性。
明代时期,明朝郑和下西洋航行的壮举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辉煌篇章。
清代则进一步发展了造船技术,船只的结构更加稳固,同时推出了更加先进的导航工具。
六、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技术的影响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为中国的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十个世界之最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十个世界之最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十个世界之最中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的造船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船舶原理及设计、建造工艺、船体结构和操纵、推进装置等方面,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世界最早的水密隔舱据南朝《宋书》载,晋代农民起义军有种“八槽船”,很可能就是具有八个水密隔舱的战船。
1960年扬州出土的唐代木船即设有水密舱。
据分析,在公元4、5世纪、最迟7世纪时,中国人已发明了水密舱,而西方直至18世纪方开始采用这一技术。
二、世界最早的船尾轴向舵大约公元2——4世纪,我国出现真正的轴向转动舵,大大提高了船舶操纵性能,广州东汉墓出土的陶船模,尾部有一只固置于中轴线的舵,它是从长桨舵逐渐向转动舵发展的过渡。
大约12世纪,这项技术经过印度洋传到地中海。
另外,平衡舵和开孔舵,也是中国在11、12世纪发明的,而欧洲则晚了600多年。
三、世界最早的明轮船8世纪,唐代李皋制造过两轮车船。
宋代又出现多达24个桨轮的车船。
欧洲则是14世纪才开始研究轮桨船,16世纪西班牙才造出实船。
四、15世纪前世界最大的海船据《明史》载,郑和下西洋所用的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有9桅12帆,规模宏大。
而当时西方海船一般只20——30米长,最大的也只有50——60米,远不能和郑和宝船相比。
五、世界上第一个船坞据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载,公元1068——1077年,为修理皇帝的大龙舟,有个叫黄怀信的人想出办法来,在汴京城的金明池北掘一大坑,内置木墩木梁,再放水入坑,将龙舟引至木墩架上,抽干坑水进行修理,修好后再放水浮船。
这便是世界上首例船坞。
西方的第一个船坞于1495年由英国朴茨茅斯造出,比中国晚了五百年。
六、指南针最早用于航海我国宋代就有指南针实用的记载。
最迟在1103年以前,我国航海已使用了指南针,这是世界最早的纪录。
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最早出现在13世纪初的欧洲。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航海技术对贸易发展有何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航海技术对贸易发展有何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航海技术对贸易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具有很高的造船和航海技能,这对于促进贸易的繁荣和扩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就开始进行海上贸易,并采取了许多创新的航海技术。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和的远航探险,他率领庞大的船队,探索了南海、印度洋以及东非沿岸的多个港口。
在这个时期,中国海上贸易达到了顶峰,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1. 拓宽贸易路线: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商人能够开拓更广阔的贸易路线。
他们可以通过海路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不再局限于陆路贸易,从而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2. 促进了经济繁荣: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海上贸易迅速扩大,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大量的商品和资源通过海上贸易来往于各个国家之间,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市场的繁荣。
3. 文化交流的推动:航海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中国商人通过航海与其他国家接触,不仅仅带去了商品,还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这种文化交流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4. 科技创新的推动:航海技术的发展促使中国人民在造船和航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技创新。
他们改进了船只的船体结构和航行方式,也研发了更加精确的航海仪器,这进一步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5. 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商人通过航海活动,让中国的影响力扩展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三、对贸易发展的启示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对当代的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航海技术的提高是推动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社会也应该注重对航海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其次,航海活动不仅仅是经济活动,还是文化和科技交流的重要方式,应该在推动贸易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和科技的传播。
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悠久 今日中国航海享誉全球 航海日资料背景
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悠久今日中国航海享誉全球航海日资料背景中国有悠久的航海历史.中国航海历史悠久。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
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
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
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
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
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
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
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终难成大势。
回顾世界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
中国发明的罗盘(指南针)在14世纪前后,分别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传入欧洲,欧洲海洋国家的航海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果。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o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也载入世界航海史册。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导航知识开始海上航行,揭开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非常发达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非常发达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一直被世人称赞为非常发达。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积极开展海上贸易、探索航路,推动了航海技术和海洋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起源、船舶建造技术、导航技术和海上贸易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达。
一、航海技术的起源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使用简陋的独木舟进行水上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开始造船,并且利用船只进行远洋贸易和海上探险。
中国最早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的商代和周代,当时的中国已经可以通过海上贸易与西方文明接触。
二、船舶建造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古代,船舶建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形成了独特的造船工艺。
中国的船舶制造工艺主要包括巨型木质船制造和陶质船制造。
巨型木质船是当时中国造船技术的杰作,凭借其坚固耐用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海上贸易和远洋航行。
而陶质船则因为其轻便且不易沉没的特点,在河流和浅水区域的航行中表现出色。
三、导航技术的突破中国古代的导航技术也相当先进。
在远古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运用天文观测来辅助航海。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的航海者发明了指南针,这一发明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指南针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中国古代还独立研发了船首船尾的舵制系统,进一步改善了船只的操控性能,为航海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海上贸易的繁荣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的发达,也使得海上贸易得以繁荣。
早在汉代,中国就开辟了通往东南亚的航线,与南海岛屿上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航海网络逐渐扩展至印度洋和非洲沿海地区。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达到了顶峰,贸易船队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线之一。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也通过这条航线传到了世界各地,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与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与丝绸之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都与世界各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以及其他海上贸易路线传播到了各地。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以及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济繁荣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与西方进行海上贸易。
通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古代中国人发现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资源和市场。
他们利用风帆船等先进航海工具,顺利抵达印度、阿拉伯等国家,与他们进行贸易往来。
此外,中国还通过南海和东海等海域,开辟了与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贸易通道。
这些航海活动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在宋朝时期,中国的造船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
宋代的船只不仅承载了大量的商品,还运送了大量的旅行者和官员。
同时,中国的造船工艺也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对于推动整个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代著名的大型船只“大宝船”开创了桅杆船和客船的先例,使中国船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丝绸之路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
当时,中国的丝绸制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
鉴于丝绸制品的重要性,中国开始通过陆路贸易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
这条贸易路线不仅带动了中国的丝绸产业发展,也推动了很多其他商品的流通。
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贸易的交汇点,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宗教传播的重要渠道。
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往来,更重要的是文化和技术的交流。
在这条贸易路线上,中国人将造纸术、瓷器制作技术、火药等东方文明的精华带到了西方。
这些技术的掌握使得西方国家的文明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同时,东方文化的传播也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丝绸之路也间接促进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欧洲国家对航海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及其与丝绸之路的联系对于东西方的文明交流和经济繁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先全世界的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造船术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很长,不只是一个大陆国家,而且也是一个海洋国家,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很发达。
天文航海技术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各种方法。
我国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来辨明方向。
西汉时代《淮南子》就说过,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东方或西方,那观看北极星便明白了。
(《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悟矣。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上也说,如在云梦(古地名)中迷失了方向,必须靠指南车来引路;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须观看北极星来辨明航向。
(“夫群迷乎云梦者,必须指南以知道;并乎沧海者,必仰辰极以得反。
”)东晋法显从印度搭船回国的时候说,当时在海上见“大海弥漫,无边无际,不知东西,只有观看太阳、月亮和星辰而进。
”一直到北宋以前,航海中还是“夜间看星星,白天看太阳”。
只是到北宋才加了一条“在阴天看指南针”。
大约到了元明时期,我国天文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观测星的高度来定地理纬度。
这是我国古代航海天文学的先驱。
这种方法当时叫“牵星术”。
牵星术的工具叫牵星板。
牵星板用优质的乌木制成。
一共十二块正方形木板,最大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块递减二厘米,最小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厘米。
另有用象牙制成一小方块,四角缺刻,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上面所举最小一块边长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
比如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就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的高度。
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十二块木板和象牙块四缺刻替换调整使用。
求得北极星高度后,就可以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元代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由陆路来我国,在我国耽了二十多年后由海路回去。
海路航线是经我国南海进入印度洋折而往西。
马可波罗当时是搭乘我国航海家驾驶的我国船舶回去的。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当时我国海船和航海的情况。
据游记记载,海船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后,便有北极星高度的记录,可见那时我国航海家已经掌握了牵星术。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往返牵星为记”。
可知当时航行在印度洋中的我国航海家已经十分熟悉牵星术了。
明代牵星,一般都是牵北极星,但在低纬度(北纬六度)下北极星看不见时,改牵华盖星(北极星是小熊座a星,华盖星是小熊座β、γ双星)。
明代在航海中还定出了方位星进行观测,以方位星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来决定船舶夜间航行的位置。
当时叫观星法,观星法也属牵星术范围之内。
明代牵星术的航海记录,例如从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的科泽科德)到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东海岸阿曼的佐法尔)航路,在古里开船,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六度二十四分(折合今度,下同)。
船向西北,船行九百公里到莽角奴儿(今印度西海岸的门格洛尔),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八度。
后船向西北偏西,航行一千五百公里,在大海中,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十度。
又船向正西稍偏北,航行二千一百公里,到祖法儿,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十二度四十八分。
把北极星高度用当时的算法拆算地理纬度,和现在各地的地理纬度基本相合。
又从航路来看,航向和航程也和现在的肮路大致相同。
由此可见,明代天文航海技术已经相当先进。
关于求天象出没时间,明代航海家也有些规定。
流传下来的明末抄本航路专书中有太阳月亮的出没时间表,还有“定太阳出没歌”和“定太阴出役歌”。
“定太阳出没歌”文是:“正九出乙没庚方;二八出兔没鸡场;三七出甲从辛没;四六生寅没犬藏;五月出艮归乾上;仲冬出巽没坤方;惟有十月十二月,出辰入申仔细详。
”这是把十二个月的太阳出没时辰用一首歌诀来概括。
正月、九月太阳出在乙时没在庚时,乙时在卯时和辰时之间,庚时在申时和西时之间。
又兔指卯时,鸡指酉时。
甲时在寅时和卯时之间,辛时在酉时和戌时之间。
犬指戌时。
艮时在丑时和寅时之间,乾时在戌时和亥时之间。
巽时在辰时和已时之间,坤时在未时和申时之间。
五月是夏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太阳出的时间要早,没的时间要晚。
仲冬是十一月,是冬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太阳出的时间要晚,没的财间要早。
这样计时和天象实际相比是有些误差的,但大致还适用。
据明代一些航海书籍记载,远洋海船上各色人员俱备,其中阴阳官、阴阳生专管观测天象。
明末流传的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记载,“观星斗阴阳宫十员”。
又说:”每一号船上面有三层天盘,每一层天盘里面摆着二十四名官军,日上看风看云,夜来观星观斗。
”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多少也反映了明代航海中一些实际情况。
地文航海技术我国古代地文航海技术的成就,包括航行仪器如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的发明和创造,以及针路和海图的运用等。
航海罗盘是我国发明的。
我国发明指南针后,很快使用到航海上。
北宋时的指南浮针,也就是后来的水罗盘。
宋代朱或叙述宋哲宗元符二年到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099年到1102年)间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兢到朝鲜去回国后所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描写这次航海过程说:晚上在海洋中不可停留,注意看星斗而前进,如果天黑可用指南浮针,来决定南北方向。
这是目前世界上用指南针航海的两条最早记录,比公元1180年英国的奈开姆记载要早七八十年。
航海罗盘上定二十四向,二十四向我国汉代早有记载。
北宋沈括的地理图上也用到这二十四向。
把罗盘三百六十度分做二十四等分,相隔十五度为一向,也叫正针。
但在使用时还有缝针,缝针是两正针夹缝间的一向,因此航海罗盘就有四十八向。
大约南宋时已有这四十八向的发明了。
四十八向每向间隔是七度三十分,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罗盘在定向时精确得多。
所以三十二向的罗盘知识在明末虽从西方传进来,但是我国航海家一直用我国固有的航海罗盘。
古时船上放罗盘的场所叫针房,针房一般人员不能随便进去。
掌管罗盘的人叫火长。
明代《西洋番国志》中说:要选取驾驶人员中有下海经验的人做火长,用作船师,方可把针经图式叫他掌握管理。
“事大责重,岂容怠忽。
”可见航海罗盘是海船上的一个重要设备。
计程仪又叫测程仪。
三国时期吴国海船航行到南海一带去,有人写过《南州异物志》一书,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船头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从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来测算航速航程。
这是计程仪的雏型。
一直到明代还是用这个方法,不过规定更具体些,就是以一天一夜分为十更,用点燃香的枝数来计算时间,把木片投入海中,人从船首到船尾,如果人和木片同时到,计算的更数才标准,如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过更。
一更是三十公里航程。
这样便可算出航速和航程。
我国古代这种计程的方法,和近代航海中扇形计程仪构造很相近似。
扇形计程仪也是用一块木板(扇形),不过用和全船等长的游线系住投入海中,然后用沙时计计算时间。
沙时计一倒转是十四秒。
在游线上有记号,从游线长度算出航速和航程。
我国古代用香枝(也叫香漏),西方近代用沙时计(也叫沙漏),两者实在是异曲同工。
我国至迟在唐代末年已有测深的设备。
一种是“下钩”测深,一种是“以绳结铁”测深。
深度达到六十多尺,这还是浅水测深。
再稍晚一些,有记载说用纲下水测深,“纲长五十余丈,才及水底。
”纲是大绳,五十多丈,在已是深水测深了。
南宋末年吴自牧的《梦粱录》上说:如果航海到外国做买卖,从泉州便可出洋。
经过七洲洋,“船上测水深约有七十余丈”。
当时测水这样深,可见我国宋代已经有比较熟练的深水测深技术了。
宋代已经有针路的设计。
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针引路,所以叫做“针路”。
记载铁路有专书,这是航海中月积月累而成。
这些专书后来有叫“针经”,有叫“针谱”,也有叫“针策”的。
凡是针路一般都必写明:某地开船,航向,航程,船到某地。
航向的名称有下列各种:单向的,叫单针(也有叫丹针的),或叫正针。
双向的,以相邻两向并称,就是上文提到的缝针。
两个航向合称时,有四种情况:第一,先单向后双向;第二,先双向后单向;第三,两个都是单向;第四,两个都是双向。
还有超过两个航向合称的。
航程都用更计算。
船到某地,就用四种不同称号:第一,平,并靠的意思;第二,取,经过的意思;第三,见,望见的意思;第四,收,到达的意思。
船舶在晚间航行时,要把牵星记录写入针路里。
又在航行过程中还要不断测量水深,也要写入针路。
现在把明代《筹海图编》记载由太仓到日本的针路举例摘录如下:“太仓港口开船,用单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
用单乙针及乙卯针,一更,平宝山,到南汇嘴。
用乙辰针出港口,打水①六七丈,沙泥地是正路,三更,见茶山。
自此用坤申及丁未针,行三更,船直至大小七山,滩山在东北边。
滩山下水深七八托②,用单丁针及丁午针,三更,船至霍山。
……”这段文字不算难懂。
现在已经发现好几种针路抄本,包括东洋和西洋的,我们要进一步研究。
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航行于东南亚时,袭用了我国航海家所用的针路。
至于海图,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上己有海道图,这是我国航海海图最早的记载,可惜原图已失传。
我国现存最早的海道图是明初《海道经》里附刻的“海道指南图”。
明茅元仪辑《武备志》二百四十卷,卷末附有“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这就是著名的“郑和航海图”。
图上的航程地理,和明代祝允明(1460—1526)《前闻记》所记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郑和末一次下“西洋”相合,推测这图大概是十五世纪中叶的作品。
“郑和航海图”已蜚声中外,研究十五世纪中外交通史和航海技术史,都把这幅海图作为重要的依据。
明末有些古籍记有“各处州府山形水势深浅泥沙礁石之图”,“灵山往爪哇山形水势法图”,“新村爪哇至瞒刺加山形水势之图”,“彭坑山形水势之图”等,这些图都只保留了文字记载,原图都失传了。
从这些海图的文字说明看,当时海图上都注明海上危险物(比如“有草屿”、“有芦荻”等),浅滩(比如“湾内浅可防”、“有泥浅”等),暗礁(比如“有沉礁在港口不可近”、“有沉礁打浪”等),沙州(比如“有沙礁”)以及岩石(比如“有老古石”、“有古老石岸”等)。
这些和近代海图上的要求大致符合。
清代前期保存下来的海图,有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一幅,彩绘纸本,时代大约在康熙五十年到五十四年(公元1711年到1715年)间,有东洋南洋海道图一幅,也是彩绘纸本,时代大约在康熙五十一年到六十一年(公元1712年到1722年)间。
这两幅海图现在都保存在北京故宫。
船型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在历史上,中国木船船型十分丰富多彩。
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估计有千种左右,仅海洋渔船,船型就有二三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鸟船、福船、广船,是最有名的船舶类型,尤以沙船和福船驰名于中外。
沙船在唐代出现于江苏崇明。
它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
沙船在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称“平底船”,明代才通称“沙船”。
沙船载重量,一般记载说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吨到八百吨),一说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约合二百五十吨到四百吨),元代海运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