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者内隐态度的ERP研究
【doc】烟草相关知识和态度对人群吸烟的影响

烟草相关知识和态度对人群吸烟的影响国健康教育2008年l0月第24卷第10期烟草相关知识和态度对人群吸烟的影响EffectsofknowledgeandattitudeOilthesmokingbehaviorinpopulation郭宁晓,杨焱,栾玉明GuoNing—xiao,Y angY an,LuanYu-ming【中图分类号】R193,R1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9982(2008)10—0787—03【关键词】烟草;吸烟;吸烟率不同目标人群的知识,态度,对控烟策略的认识,赞同情况对烟草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吸烟者产生戒烟意念或采取行动,也可以防止非吸烟者进入吸烟人群.同样,个人是否吸烟同他对吸烟危害的认识程度有关,认为吸烟或被动吸烟对健康无害者的吸烟率明显高于认为吸烟有害者的吸烟率.在控烟策略方面,人群对吸烟危害的正确认知,对控烟的态度也是吸烟者尝试戒烟和降低现在吸烟率的保护因素.对照其他国家人群吸烟行为的变化过程,知识发生改变后,会逐渐改变社会的认同价值和社会氛围,继后,人群中吸烟行为会有变化.虽然对于个人来说,知识的了解并不直接导致行为改变,但是在群体中,吸烟对健康危害的知识缺乏,对控烟策略的支持率不高,就容易形成吸烟的社会风气.…1我国居民对烟草使用相关知识和态度现状我国人群对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有明显的变化,知晓率增加,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吸烟的知识和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市高于农村,西南部高于其他地区.医生,教师和学生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识高于其他职业人群,农民中掌握这些知识的比例最低.人们对吸烟,被动吸烟和孕妇吸烟对胎儿健康有严重危害的认识比例以及吸烟易患肺癌,冠心病和支气管炎的认识比例均有很大提高.吸烟,被动吸烟危害健康,孕妇吸烟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知晓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孕妇吸烟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知晓率随年度呈现上升趋势;2006年广东省居民对吸烟和被动吸烟有害健康的知晓率达到94.49%和89.99%,明显高于2000年的调查结果.无论吸烟者或非吸烟者已经意识到吸烟,被动【作化1l广州lfj海珠跌瘸预防控制?{一心,J州5|0288; 2t…q疾病预防控制?慢rf一心,北100050【作简介】郭j哓(1969一),女,fIl『北邯郸人,淡研究,剐主{t陕帅,主要从jf慢病预防控制研究r作.工作研究?吸烟,孕妇吸烟对健康或胎儿是有害的,但相当多的人认为危害轻度;还有超过1/3的人认为吸烟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l4].吸烟和疾病关系认识方面,吸烟致病的知晓率呈波动状,人群对吸烟和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肺癌的关系认识清楚,对吸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癌达到75%和80%以上,对吸烟与非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的关系认识却不清楚,知道引起冠心病的人微乎其微,仅1/3人群认为冠心病,高血压发生与吸烟有关J,一些地区城乡居民中只有10%的知道吸烟会引起冠心病,高血压l5;1996—2000年天津市市区人群吸烟状况及变化也表明,居民对吸烟,被动吸烟和吸烟导致肺癌有较高的知晓率,并呈上升趋势,但对吸烟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的知晓率仍处于22.75%以下较低水平J,可见,人群对吸烟危害认识仍存在片面性,较易忽视对机体危害的严重性.吸烟行为与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吸烟率低于受教育程度低者,辽宁省第二次吸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女均是大学文化程度吸烟率最低,文盲吸烟率最高,小学中学文化程度居其次r.广东省和其他省市不同人群调查均表明吸烟者的吸烟行为与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文化程度低者吸烟率高,这与不同知识层面人群对烟草使用相关知识,态度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有一定关系.人们对待吸烟的态度也是影响吸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人群中有60%以上支持公共场所禁止吸烟,45%支持禁止烟草广告;公众对吸烟的态度同样表现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医生,教师,学生赞同比例高于文盲,小学教育者和农民,城市好于农村;在西南地区人们赞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和禁止烟草广告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在控烟态度方面,人们持有积极的控烟态度,大多数认为学校,医院,政府机关,交通工具和候车室应禁.787?ChineseJournalofHealthEducation,Octobero08V ol24±N0.10 止吸烟,更多的人认为餐馆,娱乐场所应禁止吸烟.赞同医务人员,教师不吸烟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占82.45%以上;赞同禁止香烟广告,赞同在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警语和赞同禁止给青少年出售香烟的人数比例也相对较高,达到72.94%以上,而赞同进一步提高香烟价格的相对较低,占41.53%l5J,而且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持赞成态度的比例上升.人们认为吸烟的好处大于坏处也是吸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社交活动离不开烟,给别人递烟容易与人接近,也直接导致了男性的吸烟行为;加之,男性居民在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的同时,受社会,周围环境,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识向正确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转化还较为有限,很大程度影响了男性的控烟态度并导致其吸烟行为.2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知识,态度的差异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相关知识和态度有很大差异:城市和农村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患病的可能性大;城市中94.30%和84.59%的人认为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更易患气管炎和肺癌,29.64%,36.71%,30.52%,69.19%,37.64%的调查者认为吸烟比非吸烟者更易患胃癌,心脏病,脑中风,哮喘和高血压_8].非吸烟者较吸烟者更多的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其中认为吸烟和被动吸烟有重度有害的比例高于吸烟者,而吸烟者认为吸烟无害,轻度危害的比例高于非吸烟者,孕妇吸烟对胎儿发育有较严重的影响.非吸烟者选择不吸烟往往由于健康和厌恶吸烟习惯,能够更多地认识吸烟的不利影响,对反对吸烟持更积极的态度J.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项吸烟行为影响健康的研究评估结果表明,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相比,大多数吸烟者虽然对自身的健康有准确的认识,但更多的吸烟者低估了吸烟所HI起的对心脏病,癌症和中风的影响,也常常忽略了吸烟对机体引起的巨大危害.而且,吸烟者对吸烟危害知识,对禁烟的了解和对禁烟的支持率均较非吸烟者低¨.中国四省市青少年吸烟状况及烟草知识调查表明: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烟草知识和态度显着不同,不吸烟者更多的认识到吸烟和被动吸烟有害;住对待吸烟的态度方面,不吸烟者更倾向于反对吸烟¨.中国/WHO控烟能力建设社区子项日上海地区一年效果评估表明: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认为吸烟,被动吸烟有害健康,且吸烟者,.788?不吸烟者,戒烟者对此正确认知率依次增加;干预后不吸烟者认为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易得气管炎, 冠心病,肺癌的认知率均比干预前有提高,但无论干预前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易得胃癌,冠心病,高血压正确知晓率均偏低¨.由于成年吸烟者不敢正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过分相信,依赖香烟的兴奋刺激等生理与心理作用,吸烟者认为戒烟必要的比例显着低于不吸烟者.3不同人群吸烟相关知识和态度医务工作者是健康的维护者,是控烟的宣传者和带头者,其吸烟行为无可置疑地影响着整个社会人群.但医务人员对吸烟与疾病关系的认识,对烟草有害成分及其对机体产生危害的认识程度仍然有限.在比较吸烟医生和非吸烟医生知识和态度的差异可以发现,非吸烟医生与吸烟医生相比,能够更多地强调吸烟的危险因素,在戒烟方面给病人更多的建议和忠告,提供更多的咨询信息;而吸烟的医务人员提醒患者戒烟的比例低于从不吸烟的医务人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表明,吸烟医生较不吸烟医生对作为不吸烟人群的典范和医院全面禁烟持更多的反对意见;非吸烟医生较吸烟医生更多地相信吸烟者会听从他们的劝告,咨询吸烟的危害有利于戒烟;能够更多帮助家庭成员远离被动吸烟的危害.另外医生的吸烟状况会影响他们的控烟行为,与吸烟者相比,从不吸烟者和戒烟者劝告病人不要吸烟或戒烟的比例明显高于现吸烟者¨. 然而,医务工作者虽然对吸烟与健康的关系,吸烟与疾病的关系,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等认知清楚,对吸烟,控烟和戒烟的态度总体积极,但吸烟率仍然较高,与普通人群无异,在对待吸烟问题上都坚持为自己吸烟找理由,呈现出明显的知而不信,信而不行,形成知与行相互分离的特点,也说明了信息不一定能直接导致行为的改变.在定量调查中,吸烟者对吸烟与健康的关系,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等掌握良好,但定性访谈中则发现,许多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并未系统的学习或掌握过"烟草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对危害方面的认识很表浅,定量调查时许多吸烟者对控烟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在定性访谈中,许多医务人员对开展控烟运动不置可否,毫无责任感.也许正是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中人们对知识,态度上的不一致表现,最终导致医务人员在吸烟问题上的知而不信,信而不行.青少年中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吸烟与健康的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l0月第24卷第10期知识和态度知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不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和规律吸烟者,而且,健康知识与态度对于男生吸烟行为的形成着更重要作用.在吸烟对有关疾病的认识方面,同样对吸烟引起肺癌,气管炎的知晓率较高,对引起冠心病,胃肠炎知晓率较低,烟草中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等物质主要毒作用的知晓率也不高¨.在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形成中, 健康态度比知识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同学和本人的吸烟态度对吸烟行为影响较大,DavidHill认为, 具有明显反烟态度的孩子,同学中吸烟的人数较少,别人给他烟的可能性小,并且他自己对吸烟不感兴趣],可见,帮助学生树立反烟态度至关重要.在青少年中,支持吸烟的信念也是吸烟行为发生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一旦持有该信念,吸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而且吸烟行为又能够强化这种信念.由此可见,青少年的控烟干预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健康知识宣教上,系统的,全面的,由浅入深的向学生传授有关吸烟的卫生知识,让他们知道烟草的主要有害成份和简单的致病作用,以及给健康带来的危害,掌握拒烟技巧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更要从学校环境,家庭,舆论,形象和伙伴效应等多方面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态度.高校大学生吸烟相关知识和态度也影响着吸烟行为,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更容易忽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不吸烟者控烟态度强,吸烟者控烟态度弱,反映出控烟态度与吸烟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致性¨.对烟草消费产生有害后果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影响着吸烟行为,研究表明关于烟草消费会带来有害后果的知识越多的消费者,吸烟越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开展控烟宣传和健康教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散发各类吸烟危害健康,如何戒烟等信息,明显地使参与吸烟的概率大大地降低了,也使吸烟者的消费量减少了.但是,人们即使是有了吸烟风险的认识,一旦成为吸烟者,这种风险认识就会大大降低.综上所述,吸烟危害的认知和态度影响着人群吸烟率和吸烟行为,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吸烟有害健康的知晓率高和对吸烟持反对态度多,则吸烟率降低,反之亦然.在烟草控制策略中,首先需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戒烟的益处,以及对烟草危害的知识,具备了知识,吸烟者才会进一步形成吸烟有害健康的信念,埘戒烟持积极的态工作研究?度,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这标志着吸烟者已有动力去采取行动,在知识学习和态度转变下,吸烟者才有可能最终放弃吸烟.吸烟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群体行为,所以大力宣传和采取多种控烟政策,提高居民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和态度,会对改变人们的吸烟行为,降低人群的吸烟率起到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1杨功焕,马杰民,刘娜.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77—83.2石建辉,田向阳,周岚.1996—2001年北京市城区居民吸烟知, 信,行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1):841—847.3李丽霞,邹宇华.广东省居民吸烟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790—792.4曾四清,林立.广东省15岁以上居民吸烟模式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2):134—136.5郭晓雷,马吉祥,李文,等.山东省部分城乡居民吸烟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1):l3—15.6宋桂德,李娟,张忠琴.1996—2000年天津市市区人群吸烟状况及变化[J].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2002,10(3):126.7李光,肖杰,夏京,等.辽宁省第二次吸烟抽样调查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94,13(3):171—172.8胡月梅,鲍昌俊,朱玉莲.江苏省成年人戒烟行为的知识与态度调查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00,15(6):225—226.9HaddadLG,MalakMZ.Smokinghabitsandattitudestowardssmok—ingamonguniversitystudentsinJordan『J].]nternationalJourna1of NursingStudies,2002,39:793—802.10StrecherVJ,KreuterMW,KobrinSC.Docigarettesmokershave unrealisticperceptionsoftheirheartattack,cancer,andstrokerisks [J].BehavMed,1995,l8(1):45—54.11王燕玲,黄悦勤,李爱兰.中国四省市青少年吸烟状况及烟草知识涮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6):456—457.12徐哲懿.中国/WHO控烟能力建设社区子项目}二海地区一年效果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6):412—416.delundS.Smokingbehavioramonghospitalstaffstill influencesattitudesandcounselingonsmoking『J].NicotineTob Res,2004,6(2):369—375.14YuanJ,OngMK,TongEK.Chinesephysiciansandtheirsmoking knowledge,attitudes,andpractices[J].AmericanJournalofPreven—tiveMedicine,2007,33(1):l5—22.15王晓锋,吴锦屏,保天行.吸烟医务人员控烟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201—203.16贺爱诚,韦燕,安冬.贵州省4所中学控烟知识KAP调查[J].中闻健康教育,1998,14(3):20—22.17HillDCausesofsmokinginchildren.intheglobalwar:proceeding oftheseventhworldconferenceonTobaccoandhealth[M].Perth: HealthDepartmentofWesternAustralia,1990:205.18吴朵,尢,LeeJA,红.一{l【十4大学q-il及j为和吸念J叟研究[J].学沦实践,2002,15(5):532—534.[收稿}Ij9J]2008—05—30[小文编掣{]川玮789?。
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情绪词差异的ERP研究

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情绪词差异的ERP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情绪词差异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表现。
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情绪词在两种记忆测验中的ERP成分,本研究试图揭示情绪词在内隐和外显记忆中的处理机制和差异。
文章首先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阐述情绪词对记忆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假设,并采用ERP技术记录被试在进行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时的脑电活动,通过对比分析ERP成分,验证假设并揭示情绪词在内隐和外显记忆中的不同处理机制。
文章将讨论研究结果的意义,以及情绪词在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performance of emotional word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est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ERP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emotional words in two memory test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reveal the processing mechanisms and differences of emotional words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The article first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s and related research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and then elaborates on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words on memory and its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n this basis, this study proposes hypotheses and uses ERP technology to record the EEG activity of participants d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est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components of ERP, the hypotheses are validated and the different processing mechanisms of emotional words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are revealed. The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words in memory research.二、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情绪词在记忆中的作用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对香烟成瘾者跨期决策的影响_目标情感效价的调节作用

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对香烟成瘾者跨期决策的影响_目标情感效价的调节作用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对香烟成瘾者跨期决策的影响:目标情感效价的调节作用在当今社会中,吸烟成为了许多人的不良习惯和瘾症。
戒烟是许多吸烟者渴望实现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吸烟成瘾导致的欲望和难以割舍的情感使得戒烟变得格外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对吸烟成瘾者跨期决策的影响,并探讨目标情感效价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是指在个体无意识中激活戒烟目标的过程。
有研究表明,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可以改变吸烟行为的决策,降低吸烟者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增加他们对未来长期健康的重视。
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并开始探讨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对吸烟成瘾者跨期决策的潜在影响机制。
目标情感效价是指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时所感受到的情感强度。
在戒烟过程中,吸烟者往往会因为无法抑制的瘾症而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烦躁等。
这些负面情绪极大地降低了戒烟目标的情感效价,进而影响了吸烟者的跨期决策。
研究发现,当吸烟者处于压力和不良情绪之下时,他们更容易选择即时的满足,而忽视了良好的未来长期健康。
因此,在戒烟过程中,调节目标情感效价成为了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发现,积极的情绪调节技巧可以显著提升戒烟目标的情感效价,降低吸烟者的不良情绪。
例如,通过参与身体健康活动、社交互动和艺术创作等积极的生活方式,吸烟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正向情绪体验,从而提高戒烟目标的情感效价。
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更有能力做出跨期决策,更加重视其长期健康。
此外,研究还发现,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与目标情感效价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当吸烟者的内隐认知中激活了戒烟目标时,他们的目标情感效价也会相应提高。
这种相互关系为我们揭示了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和目标情感效价之间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强调了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在戒烟过程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意识戒烟目标启动对香烟成瘾者跨期决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目标情感效价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香烟消费心理调研报告总结

香烟消费心理调研报告总结香烟消费心理调研报告总结香烟作为一种烟草制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吸烟危害的不断曝光,香烟消费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现代人对香烟消费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的消费者需求和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在香烟消费心理上,现代人的需求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品牌认知度的重要性持续增加。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品牌的认可度和信誉度。
他们希望购买来自知名品牌的香烟产品,因为这样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其次,消费者对于香烟的口感和气味有着较高的要求。
他们希望能在享受吸烟乐趣的同时,感受到香烟所带来的独特风味和愉悦感。
对于这一点,烟草制造商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对香烟味道的不同需求。
第三,在购买决策上,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吸烟的健康因素。
虽然他们仍然选择吸烟,但很多人希望选择一种相对较为健康的烟草产品,以减少健康风险。
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了一些特定人群在香烟消费心理上的差异。
例如,年轻人更加关注香烟的时尚和个性化。
他们希望通过吸烟来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并将吸烟作为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形式。
这对于品牌来说是一个机遇,他们可以通过打造与时尚和个性相关的品牌形象,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购买。
另外,女性消费者对于香烟的选择更加注重兼顾品质和外观。
她们更加关注香烟的包装和设计,希望能够购买到一款既具有品质保证又外观吸引的香烟产品。
综上所述,现代人对香烟消费心理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香烟消费者注重品牌认可度、口感和气味、健康因素、时尚和个性等方面的考虑。
因此,烟草制造商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和趋势进行产品创新和宣传。
同时,特定人群的差异也需要注意,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网络成瘾者工作记忆能力的ERP研究

网络成瘾者工作记忆能力的ERP研究摘要旨在探究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在言语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面对网络相关刺激与网络无关刺激的ERP成分差异。
利用词汇和图片材料,招募网络成瘾者以及非成瘾者各30名参加了N-back(N=2)工作记忆任务的ERP实验,同时记录行为数据及EEG,离线处理数据。
结果发现:(1)在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与网络无关图片相比,两组被试对网络相关图片的反应时显著更长,正确率也显著更低,而在言语工作记忆中无此显著差异;(2)非成瘾者面对网络相关图片产生的N2波幅显著高于网络无关图片,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相关图片产生的P3波幅显著高于网络无关图片。
两组差异表明网络成瘾者在言语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上对网络相关刺激的早期加工存在差异,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相关图片的视觉工作记忆水平较低。
关键词网络成瘾,工作记忆,事件相关电位,N-back。
1问题提出网络成瘾,是指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类似冲动行为障碍的上网行为(Young,1996),或精神行为障碍(陶然等,2008)。
表现为,具有上网使用快感(或满足感)(chou&Hsia0,2000),过度使用网络且难以控制上网欲望以及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症状(Young,1996;陶然等,2008)。
2013年,网络成瘾作为一种精神障碍被纳入已出版的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V)(李琦,齐玥,田莫千,张侃,刘勋,2015),自此网络成瘾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贺金波,郭永玉,柯善玉,赵仑,2008;郁洪强,赵欣,刘海婴,王明时,周鹏,2009),抑制控制能力较低(zhou,Yuan,Yao,Li,&Cheng,2010;Dong,Lu,Zhou,&Zhao,2010;Dong,zhou,&zhao,2011;Lmel et al,2012),错误监控功能异常(王莹等,2012),对网络相关刺激具有明显的注意偏向(戴砷懿,马庆国,王小毅,2011;Decker&Gay,2011;Metcalf&Pammer,2011;vanHolst et al,2012)。
浅析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浅析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作者:齐丹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36期摘要:近十年来,在研究领域方面,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已经扩展到社会认知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知觉、社会态度和归因评价等层面。
研究的具体内容集中在探讨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我等方面,其中以内隐自尊和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更为丰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我作者简介:齐丹(1987-),女,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重庆 400715)1995年,Greenwald提出从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
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它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研究可以从无意识的层面揭示人们的认知过程,并进一步探究其规律。
由此,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如社会知觉、社会态度、归因评价等,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的研究。
一、内隐态度研究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
研究发现,内隐态度从形成到激活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在被试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并且与外显态度之间存在分离。
然而,也有不同的观点。
基于大样本的研究,Brain Nosek等人发现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彼此相关,两种态度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8~0.52。
近几年的研究主要关注内隐态度的转变和个体差异。
从态度的潜在心理过程入手,运用联想—命题评价模型是可以解释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
尼古丁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

尼古丁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
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活性物质,当尼古丁进入体内,经由血液传送到达脑部,导致多种神经递质的传递及浓度改变,并进一步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前人通过大量的研究,并使用ERP、fMRI、动物实验等不同手段发现,摄入尼古丁对各种心理机能产生一定影响。
在记忆方面,前人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在禁烟后记忆能力显著下降,而吸烟后根据不同情况发生不同变化。
记忆分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否是同一个记忆系统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研究结果发现,同一因素对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尼古丁对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是否一致有待研究。
因此本实验为探究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分别采用再认任务与词汇判断任务,分别研究尼古丁对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行为实验以及ERP实验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编码前使用尼古丁对外显记忆的的深加工产生影响,但对浅加工不产生影响,在提取阶段前使用尼古丁则对深浅加工都产生影响。
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与外显记忆相似,在编码前使用尼古丁仅仅影响了深加工的内隐记忆,但是对提取阶段影响的程度比外显记忆更大。
在ERP结果上发现的结果与行为结果相似,表现为在编码阶段前使用尼古丁对外显记忆的深加工条件下N400成分产生影响,但对浅加工不产生影响,在提取阶段前使用尼古丁对深浅加工条件下N400成分都不产生影响。
无论深浅加工还是编码与提取阶段,P600成分都受到尼古丁影响。
说明尼古丁影响了外显记忆中深加工情况下的概念启动,并且对熟悉性在各情况下都产生影响。
对内隐记忆N400成分的影响与外显记忆相似。
研究结果支持了两种记忆属于同一记忆系统。
消费者吸烟行为的卷烟感官质量评价研究

消费者吸烟行为的卷烟感官质量评价研究刘熙【摘要】[目的]在卷烟的内质方面获得开发新产品的思路.[方法]通过模拟消费者吸烟前对卷烟的处理行为和吸烟时的不同方式,对相关的卷烟进行感官评价及分析.[结果]消费者不同吸烟行为下的卷烟内在品质的差异较大,各有特点.[结论]可以通过强化卷烟的舒适度、满足感、健康和香气的方法,进行卷烟新产品的开发.%[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obtain the concept of developing new products in the quality of the cigarette. [ Method] The different feelings of smoking by imitating the behavior of consumers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Resul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quality of the cigarette were bigger under different behaviors of consumers, and 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 Four aspects: comfort, satisfaction, health and aroma can be developed to explore a new product.【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18【总页数】3页(P10995-10997)【关键词】卷烟;消费者行为;感官评价;新产品开发【作者】刘熙【作者单位】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广东,5101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2卷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主要是因为食用方法特别,需要消费者将卷烟用火点燃来吸食。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1引言在我国,大约有1500万青少年吸烟,尝试吸烟者不下于4000万,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32.4%。
青少年吸烟呈低龄化趋势,13岁前吸完一支烟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6.8%和68.2%。
一般来说,吸烟开始年龄越早,成为常吸者的可能性越大。
吸烟会对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发育造成伤害,还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低自尊等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吸烟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因此,探究吸烟行为的心理机制是预防和干预吸烟行为的重要途径。
吸烟不仅与神经生理过程有关,也取决于吸烟者的认知决策过程。
大多数风险性健康行为的决策模型,例如健康信念模型、保护性动机理论,都以理性决策理论为指导思想。
该理论认为人作为理性的信息加工者,能够系统地评估物质滥用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在权衡利弊后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
但上述理念对成瘾行为并不适用。
吸烟无疑是典型的非理性行为,成瘾行为的典型问题不在于成瘾者是否意识到成瘾行为的消极面大于积极面。
其悖论在于,成瘾者意识到其危害但是还要持续其成瘾行为[1]。
因此,内隐社会认知取向的成瘾行为研究从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Dual-Pro-cessing Models,DPMs)出发,认为吸烟行为是受控过程和自动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传统的基于理性决策视角的吸烟行为研究忽略了自动化过程在引导吸烟行为中的作用,从而限制了其理论的解释力以及指导干预和治疗的有效性[2,3]。
本研究试图基于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探讨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对吸烟行为的预测效用,以及工作记忆容量在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是当前社会行为研究的主导性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个体行为是自动化过程(内隐认知)和受控过程(外显认知)两种信息加工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现实生活中的刺激物能够引发个体自动化的反应(尤其是情绪反应),随后受控加工过程对自动化反应进行调节,它们就这样决定着个体的思维、情感和外显行为[4,5]。
高职学生吸烟内隐态度及戒除策略

增加正性情绪减少负性情绪 的一种手段 , 认 为吸烟是 一件很舒服很享 受 的事情 ,如在紧张 、焦虑时 ,或遇到应激性事件 时就经常吸烟 。所 以应该尽早地 在学校里开设有关吸烟的健康教育课 程 ,开展吸烟危 害 的讲座 、活动 ,让学生充分认识吸烟的危害性 ,同时针对这种不健康 的宣泄情绪手段 ,还可 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老师的作用 ,开展宣泄负 性情绪的方法等知识性讲座或开展相关活动 ,帮助学 生建立正确 的情 绪宣泄方法 , 来 替代 吸烟等不健康的方法 ;男大学生 还把吸烟作为提 高大脑皮层兴奋性 的一种手段 ,这个时候可以结合 吸烟的危害来进行 教育 ,卫生用脑 ; 有些 吸烟 的学生 已经开始对尼古 丁产生依赖 ,对 吸 烟产生渴求。针对这部分学生 ,我们可以采用逐步脱 敏的方式 ,每周 少吸一只烟 ,对 于依赖较重 的学生 ,可以每月少吸一只烟等 ,重要 的
坝 代 教 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职 学生 吸烟 内隐态 度 及 戒 除策 略
邓晨曦 (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 1 0 0 4 5)
摘 要 :深入 分析高职 学生吸烟的 内隐态度 ,确 定符合的戒除策略 已越 来越得 到学术界 的认 同。从 吸烟原 因、吸烟 内隐后 果期 望两个 方面 分析 高职 学生吸烟 内隐态度 的特点 ,并相应提 出区分原 因、改变吸烟 内隐后 果期望及根据性 别特点确定相应戒除策略 ,以帮助 高职学生戒烟 并
一
[ 1 ]徐 莹,张庆林.吸烟者 内隐态度 的 E R P研究.心理 学探 新.
2 0 0 9( O 2) . [ 2 ]徐 莹,张庆林.不 同原因吸烟者 的内隐态度研究.西南大学
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2 0 0 9( O 2 ) . [ 3 ]王钢 ,张大均.吸 烟者对 香烟相 关线 索注意偏 向 的研 究述
关于青少年吸烟成瘾的ERP研究

关于青少年吸烟成瘾的ERP研究作者:马瑶卜利梅苏少平陈雅静张晓花喻大华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13期吸烟是当今世界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除了生理水平外,吸烟可导致很大程度的临床或亚临床尼古丁依赖,也就是吸烟成瘾。
在青春期吸烟可能会导致尼古丁依赖,因此研究青少年吸烟非常重要。
通过比较Flanker任务下青少年吸烟者和对照组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发现青少年吸烟者的Pe波幅明显降低,可能表明青少年吸烟者在错误监控方面存在差异。
本研究为吸烟成瘾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吸烟成瘾机制提供补充和准备。
青少年吸煙者Flanker任务事件相关电位错误正电一、吸烟成瘾现象吸烟是当今世界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吸烟成瘾存在一种矛盾:对于人类来说,香烟是高度上瘾的药物,而对于动物样本,香烟和尼古丁成瘾的作用比不上可卡因和其他药物。
这个矛盾有几个原因:第一,香烟比较常见,并且负面影响较小。
第二,尼古丁刺激原发神经元系统的增强,对脑电路有重要的影响,这些系统的复杂活动可能会加强吸烟行为,鼓励吸烟者重复。
除了尼古丁的奖励和加强效果外,其他一些吸烟因素也开始并保持影响。
吸烟者报告说,他们吸烟寻求快乐,控制食欲,调节心情或集中注意力。
二、ERP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简称ERP)是受试者对刺激的认知处理,记录的电生理变化是通过对波形进行平均得到的,是被试进行一些认知活动时在头皮记录的长潜时电位。
目前,研究认为ERP是反映认知处理活动的敏感而有意义的指标。
它在心理学,生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人体工程学领域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ERP成分为error positivity(Pe),其与错误监控和错误处理有关。
ERP的波幅约为2~10μV,远小于自发电位(EEG),但是ERP的波形和潜伏期恒定,而自发电位是随机变化的。
ERP在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的模式分析

ERP在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的模式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日益重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在各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烟草行业作为全球最大的行业之一,也不例外。
本文将分析ERP在烟草行业企业管理中的模式,并探讨其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和优势。
一、烟草行业概况烟草行业是全球最大的行业之一,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消费群体。
随着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烟草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市场变化、政策法规、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烟草行业企业需要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加强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ERP在烟草行业的应用1. 信息集成烟草行业企业通常面临多地分散的生产和销售机构,不同的业务部门和功能部门之间信息孤岛严重。
ERP系统能够将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
2. 生产计划烟草行业企业的生产计划通常受到原材料采购、生产调度、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调度和规划。
ERP系统通过生产计划模块,可以实现对生产、采购、库存等方面的统一规划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库存成本。
3. 财务管理烟草行业企业需要对成本、收入、资金流动等方面的财务数据进行及时、精准的管理,以支持企业经营决策。
ERP系统的财务管理模块能够对企业各项财务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析,提供全面的财务报表和分析,帮助企业领导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4. 销售管理烟草行业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销售计划等因素对产品进行销售和渠道管理。
ERP系统的销售管理模块能够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帮助企业进行销售计划和渠道管理,提高销售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5. 供应链管理烟草行业企业的供应链通常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协调。
ERP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块能够实现对供应链各环节的全面管控和自动化管理,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对烟消费心理的调研报告

对烟消费心理的调研报告烟消费心理的调研报告一、绪论烟草制品是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消费品,对于烟草消费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烟民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状态。
本调研报告对烟消费心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期提供有关烟草消费心理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900份。
在问卷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烟消费者的各个方面,包括购买动机、使用频率、健康意识、社会环境等等。
三、调研结果1. 购买动机调查结果显示,购买烟草制品的主要动机包括烟草的耐受性、缓解焦虑与压力、满足社交需要等。
其中,烟草的耐受性是最主要的购买动机,占比为45%。
2. 使用频率在烟草使用频率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被调查者每天吸烟量在10支以上,其中15%的人吸烟量高达1包以上。
3. 健康意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被调查者(78%)都意识到吸烟对健康的损害,但依然有22%的人认为吸烟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太大的危害。
4. 社会环境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环境对烟草消费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被调查者中,有68%的人表示自己吸烟是受到身边吸烟者的影响,而26%的人表示主要是受到广告和宣传的影响。
四、调研分析1. 购买动机分析烟消费动机的多样性说明了烟草对不同群体的吸引力。
充分了解不同群体的购买动机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降低烟草消费对人们的负面影响。
2. 使用频率分析烟草成瘾是导致烟草消费者吸烟频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需要加强对烟草成瘾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公众对吸烟频率对健康的影响的认识。
3. 健康意识分析一部分烟民对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认识不足,这样的认知偏差对减少吸烟行为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
应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提高公众对吸烟对健康的认识,进一步降低吸烟率。
4. 社会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因素对烟草消费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减少烟草消费方面,需要综合应对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加大吸烟限制和控制的力度。
吸烟者心理剖析与疏导

帮助吸烟者应对 戒烟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戒断症状, 如焦虑、抑郁等。
提供戒烟成功案 例和经验分享, 增强吸烟者戒烟 的信心和动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戒烟后的心理调适
接受现实:承认并接受戒烟的决定,意识到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应对戒断症状:了解和应对戒断症状,如焦虑、烦躁等,可以通过深呼吸、 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
吸烟者的心理困境
缓解压力:吸 烟者通常借助 吸烟来缓解压 力和焦虑
0 1
社交需求:吸 烟在一些社交 场合被视为一 种社交行为, 吸烟者可能因 为社交需求而 吸烟
0 2
习惯性行为: 吸烟有时会成 为一种习惯性 行为,难以戒 掉
0 3
心理依赖:一 些吸烟者对尼 古丁等物质烟 有害健康的教育 活动,提高青少 年对吸烟的危害 和预防吸烟的认 识。
0 2
公益广告:制作 和播放关于吸烟 危害的公益广告, 引起公众关注和 反思。
媒体监督:媒体 曝光烟草行业的 不法行为,监督 烟草企业的规范 经营和社会责任。
0
0
3
4
专业机构提供的帮助和咨询
戒烟机构:提供 戒烟计划和辅导, 帮助吸烟者逐步
0 3
自我调节:吸 烟者可能认为 吸烟有助于自 我调节,提高 注意力和警觉 性
0 4
吸烟者的心理压力
工作压力:吸烟者常常通过吸烟来缓解工作压力 生活压力: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家庭、财务等,也可能成为吸烟者的压力源 社会压力:社会对吸烟的负面看法和歧视,可能给吸烟者带来压力 健康压力: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可能给吸烟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
吸烟者遵守规定。
罚款措施:对在禁烟区域 吸烟的行为进行罚款,以
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评估工具,用于测量个体内隐态度和无意识偏好。
近年来,内隐联想测验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社会认知、心理健康和临床研究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内隐联想测验,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
内隐联想测验的测量方式对其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目前,最常用的内隐联想测验测量方式是反应时任务,其中包括分类任务和比较任务。
分类任务要求被试者将刺激词归类为积极或消极词汇,而比较任务则要求被试者比较刺激词与标准词的相似程度。
研究发现,不同的测量方式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至关重要。
任务难度也是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任务难度可以通过影响被试者的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来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
研究发现,当任务难度较高时,被试者的反应速度和准确率都会下降,进而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合理设置任务难度,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被试者的差异也是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被试者的差异可以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被试者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的表现存在差异。
被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经历和价值观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被试者差异,以便得出更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内隐联想测验的可靠性是指其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虽然内隐联想测验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可靠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实验环境、实验程序和被试者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如何提高内隐联想测验的可靠性,以便更准确地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和无意识偏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内隐联想测验的有效性是指其能够准确地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和无意识偏好的程度。
虽然内隐联想测验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有效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吸烟者内隐态度的ERP研究

知 。进 而提 出 了一 种关 于 态度 的新概 念— — 内隐 态
度 (m l iai d s , I p c tt e) 即过去 经验 和 已有态 度 积 淀下 i t tu
研究发现 , 吸烟者对吸烟行 为表现 出消极的 内隐态 度 6。为 了深入 探 讨 吸 烟 者 对 吸 烟 行 为 的 内 隐态
度, 以及 了解 吸烟 者在 任务 进行 中的脑 内时程 变化 。 研 究采 用 IT的 变 式—— 聊 A A T研 究 吸烟 者 的 内隐
态度 , 同时记录并分析相容任务( 吸烟词语与消极词
极的内隐态度 , 而并非如有些外部测验 中表现 出的 积 极态 度 l 。但 有 的 IT研 究 发 现 , 对 于 不 吸 烟 6 』 A 相 者 , 烟者 对 吸烟行 为表 现 出更积 极 的 内隐态度 l 。 吸 7 J 同时 , 这种组间差异也受到高对 比概念 的影响 , 目 如
标 概念 为 吸烟词 汇 与运 动类 词汇 和 目标 概念 为 吸烟 词 汇与 水果 词 汇时 , 两者 结果 不一 致 8。 综上 所 述 , A WIT测 验 避 免 了 目标 概 念 词 突 出
有一致性” 的结论 9。国内对 于吸烟行为 内隐态度
的研 究 几 乎 没有 看 到 相 关 报告 , 国外 采 用 IT的 而 A
的一 种无 意识痕 迹 , 种 痕 迹 或 其 影 响是 个 体 在 意 这
识水平上无从觉知的 , 但它又潜在地影 响个体对社 会 对象 的情 感 取 向 、 识 和行 为 l 内 隐态 度 通 常 认 3。 3 _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内隐态度是指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于其中一对象或概念的态度或评价。
相比于外显态度(明确的态度),内隐态度往往更具隐蔽性和不自觉性,能够更好地反映个体的潜在态度。
研究内隐态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几种常见的内隐态度研究方法,包括隐喻测验、内隐关联测试、皮肤导电反应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隐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一系列与目标对象相关的词汇和另一系列与态度相关的词汇的快速反应时间,来推测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内隐态度。
例如,对于测量种族偏见,实验者会让参与者将种族相关词汇和正面词汇选择同一个键,将种族相关词汇和负面词汇选择另一个键,然后测量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时间。
如果参与者在将种族相关词汇和正面词汇选择同一个键时反应时间较短,而将种族相关词汇和负面词汇选择另一个键时反应时间较长,则说明其对该种族持有一定的隐性偏见。
内隐关联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 简称IAT)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参与者对于目标对象与一些具有积极或消极联结的概念的关联程度,从而推测其内隐态度是否与外显态度一致。
例如,对于测量个体对于吸烟的态度,实验者会让参与者通过按键判断吸烟和正面概念(如健康)或吸烟和负面概念(如有害)的关联程度。
如果参与者对吸烟和正面概念的关联程度较高,而与吸烟和负面概念的关联程度较低,则说明其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不一致。
皮肤导电反应是一种通过测量人体皮肤表面的电导性来研究内隐态度的生理指标。
皮肤导电反应认为当个体在面对一种威胁、焦虑或激动的情境下,自主神经系统会引起皮肤导电性的变化。
通过测量参与者在面对特定刺激时的皮肤导电反应变化,可以推测其对该刺激对象的内隐态度。
例如,在研究恐惧症患者对恐惧刺激的内隐态度时,实验者给予参与者一些关于恐惧刺激的图片或信息,然后通过皮肤导电反应仪器来测量参与者的生理反应。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_张艳盛

2008年2月第21卷第1期阴山学刊YINSHAN ACADEMIC JOURNALFeb.2008Vo1.21No.1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X张艳盛(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内隐社会认知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当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展开。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得益于间接测量法的发展和完善,当前主要采用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来开展研究。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我中图分类号:B84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08)01-0065-04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0。
多数学者认为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社会思维),但这仅仅涉及到社会信息加工的有意识的成分。
1995年Greenwald 提出,从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1](P4~27)Greenwald(1995)率先从三个方面对内隐社会认知进行研究: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态度和内隐自尊,后来Greenwald(2000,2002)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了内隐自我。
[2](P4~27)[3](P1022~1038)从方法论上来看,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得益于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
本文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来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综述。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内隐社会认知是对现有社会认知成果的整合、重构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烟者内隐态度的ERP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变式——WIAT研究吸烟者对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并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吸烟者在进行WLAT任务时的脑内时程变化。
结果发现,吸烟者对于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
吸烟词语与两类属性词(积极和消极)相联时诱发的ERPs有显著差异,体现在多个ERP成分(P1、N2、N4、LPC)中。
结果表明,吸烟者的内隐态度在早期就受情绪的调节和影响;而两个冲突负波的出现表明,在内隐态度的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认知评价的过程。
晚正成分的差异则表明,当吸烟词语与消极词相联时唤醒度更高、吸烟者的注意有增强趋势。
实验结果支持了态度的三元论。
标签:吸烟行为;内隐态度;IAT;ERP1引言据统计,世界人口中呼吸道疾病和肺癌的发病率有近74%是由于吸烟引起的。
吸烟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而且给众多的被动吸烟者造成危害。
吸烟行为已经成为一个最大的、可预防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而吸烟者对吸烟行为的态度,已经成为很多禁烟团体的主要干预措施之一。
但吸烟作为社会行为会产生社会赞许效应,且个人自评的方法也不够客观。
因此,Swanson等建议对被贴标签的不良行为(如吸烟)可以采用内隐态度来测量。
传统的态度理论认为,态度包含着情感性、行为倾向性、和认知性元素。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li在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内隐社会认知。
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态度的新概念——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或其影响是个体在意识水平上无从觉知的,但它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情感取向、认识和行为。
内隐态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内隐联想测验(IAT)。
但Rothermund等发现IAT结果受词突出性的影响,消极的词或不熟悉的词更突出。
因此,Rothermund和Greenwald等指出,研究者最好避免使用高突出性的概念词。
而内隐联想的变式WIAT采用单一的目标属性词,就避免了这一问题。
已有研究者采用IAT对内隐态度进行测试,Houwer等人发现不相容任务诱发的N200潜伏期长于相容任务诱发的N200潜伏期,他们认为被试的内隐态度在看到概念词和属性词的早期阶段就发生了作用。
有研究者发现吸烟者对吸烟行为表现出消极的内隐态度,而并非如有些外部测验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
但有的IAT研究发现,相对于不吸烟者,吸烟者对吸烟行为表现出更积极的内隐态度。
同时,这种组间差异也受到高对比概念的影响,如目标概念为吸烟词汇与运动类词汇和目标概念为吸烟词汇与水果词汇时,两者结果不一致。
综上所述,WIAT测验避免了目标概念词突出性的问题,成为了测量单目标内隐态度的经典研究范式。
已有研究对中国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和吸烟态度进行调查,吴荣先得出了“吸烟态度与吸烟行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
国内对于吸烟行为内隐态度的研究几乎没有看到相关报告,而国外采用IAT的研究发现,吸烟者对吸烟行为表现出消极的内隐态度。
为了深入探讨吸烟者对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以及了解吸烟者在任务进行中的脑内时程变化。
研究采用IAT的变式——WIAT 研究吸烟者的内隐态度,同时记录并分析相容任务(吸烟词语与消极词相联)和不相容任务(吸烟词语与积极词相联)所诱发的ERP成分,为深入揭示吸烟行为的脑机制提供更多的电生理学证据。
2方法2.1被试16名来自国内某著名高校的大学本科生(16男),年龄为19~24岁(平均21.8岁),平均烟龄3.8年。
根据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的吸烟调查。
采用被试曾经吸烟行为和上个月吸烟行为两个指标。
曾经吸烟行为要求被试报告至今为止的吸烟行为,答案分为“从不吸烟”、“偶尔吸”、“经常吸”;上个月吸烟行为要求被试报告在过去一个月中是否出现过吸烟行为,答案为“不吸”和“吸”两种。
筛选出的被试为偶尔吸烟者,上月有吸烟行为。
被试均为右利手,在实验前一小时内无吸烟行为,没有生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做完实验后被试均获取适量报酬。
2.2刺激材料采用30个词语,其中10个目标词语,20个属性词语(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各半)。
属性词主要参考Jorg等人使用的一组积极属性词语和消极属性词语。
另外,在Jorg等人所使用的与吸烟有关的词语基础上,查找词典共选出50个与吸烟有关的词语,制作成5点量表,1~5(与吸烟的相关程度递增)。
请20名吸烟者进行材料评定,得出以下十个和吸烟行为关系明确的目标词语:烟草、抽烟、尼古丁、香烟、雪茄、吸烟者、烟灰缸、打火机、烟头、过滤嘴。
实验利用586微机进行,词语字体为36号宋体,呈现于17寸屏幕的正中央。
在黑色背景中央呈现一个白色“十”作为注视点。
2.3实验程序实验分为五个阶段:1)呈现属性词,共有积极和消极两类属性词语,并让被试快速作出按键反应(积极按F键,消极按J键)。
2)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作出反应(积极按F键,目标词语或消极按J键)。
3)再次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作出反应(积极按F键,目标词语或消极按J键)。
4)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作出与第二、第三步相反的反应(目标或积极按F键,消极按J键)。
5)再次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作出与第四步相同的反应(目标或积极按F键,消极按J键)。
其中第三和第五阶段属于正式实验阶段,每类词语随机呈现各60次。
其余各阶段属于练习阶段,相应词语随机出现各20次。
每个阶段之间被试可进行适当休息。
为了抵消联结顺序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二、三阶段与第四、五阶段出现的顺序在被试间取得平衡。
刺激呈现的流程为: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一个注视点,持续时间为500ms。
随后,呈现各阶段对应的词语,持续时间为1000ms。
实验时被试静坐实验室内,两眼注视屏幕中央,眼睛距屏幕约60cm。
要求被试尽量少动,在词语出现时,被试要尽可能快而准确地作出按键反应。
2.4EEG记录和分析使用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的ERP记录与分析系统,按国际10~20系统扩展的64导电极帽记录EEG,以双侧乳突的连线作为参考电极,双眼外侧安置电极记录水平眼电(HEOG),左眼上下安置电极记录垂直眼电(VEOG)。
每个电极处的头皮电阻保持在5 kΩ以下。
滤波带通为0.05~80 Hz,采样频率为500 Hz /导,离线式(off-line)叠加处理数据。
眼动伪迹和其它伪迹使脑电电压超过±100μV的脑电事件被自动剔除。
按照被试的按键反应结果。
只对“与积极相联的目标词”和“与消极相联的目标词”的正确反应的EEG进行叠加。
分析时程(epoch)为刺激出现后的800ms,基线为刺激出现前200ms。
根据实验所得到的两类反应任务的ERP总平均图和地形图(见图1),选择18个电极位置,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这两个因素分别为任务类型(“与积极相联的目标词”和“与消极相联的目标词”)和记录点(前部9个电极点:Fp1,Fpz,Fp2,F7,Fz,F8,F1,F2和FEz;后部9个电极点:CP3,CPz,CP4,P3,Pz,P4,O1,0z和O2)。
方差分析的P值采用GreenhouseC,eisser法校正,脑电地形图由64导数据得出。
3结果3.1行为数据通过对被试的行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与积极相联的目标词”和“与消极相联的目标词”的正确率分别为96.92%和96.23%。
对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不同联结条件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5)=0.278,p>0.05。
根据Thompson原则,删除平均反应时在两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只对剩余的15名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见表1。
对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1,14)=12.77,p<0.005。
结果表明反应时的联结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主要表现为,被试对“与积极相联结的目标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与消极相联结的目标词”的反应时。
这表明,当目标词语与消极属性词语相联时,被试能较快地作出按键反应,因此这一联结任务属于相容任务;而目标词语与积极属性词语相联时反应时较慢,就属于不相容任务。
3.2脑电数据根据ERP总平均图(如图1所示),从ERP波形的整体特征来看,被试对两类目标词语的反应均诱发了5个主要的ERP成分。
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在早期都诱发了N1、P1。
随后,“不相容任务”比“相容任务”诱发出一个更加负性的ERP成分(N2)。
在400ms左右,出现了一个负成分(N4)。
从500ms开始,“相容任务”比“不相容任务”诱发出一个更加正性的ERP成分。
研究测量和分析了以上五个ERP成分,分别是N1(70-120ms)、P1(120-220ms)、N2(220-320ms)、N4(350-450ms)和LPC(500-800ms),比较两类目标词语条件下的ERP差异。
所有成分均采用平均波幅法,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根据表中的结果可以发现,P1、N2、N4、LPc成分的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电极位置主效应显著,N4、LPC任务类型与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著。
结果表明,相容任务诱发的P1波幅显著大于不相容任务诱发的P1波幅。
根据地形图(如图1),发现主要激活前额叶部位和枕叶部位。
不相容任务诱发的N2、N4波幅显著大于相容任务诱发的N2、N4波幅。
根据地形图发现N2成分主要在前额叶部位有差异,N4成分主要在右侧颞叶部位差异明显。
而且相容任务比不相容任务诱发了更大的晚期正成分,差异地形图显示主要在额叶和颞叶部位有差异。
4讨论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变式——WIAT,探索吸烟者对于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同时记录吸烟者大脑内的时程变化。
结果发现,相容任务的正确反应时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的正确反应时。
结果说明,在研究中吸烟者对于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这与Jong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吴容先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_9J。
脑电数据结果发现,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诱发的P1,N2,N4及LPC 成分均存在任务类型的显著差异。
下面,将针对这些结果,结合已有的研究对吸烟者的内隐态度及其脑机制进行深入的讨论。
4.1N1与P1首先,在研究中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都诱发了相同的早成分N1,这个早成分可能与视觉对刺激的早期加工有关。
在两种任务类型中,它们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其次,两种任务类型都诱发了P1,相容任务诱发了更大的P1成分。
有关情绪的ERP研究发现,大约在刺激呈现后lOOms左右就可观测到早期的情绪效应,表现为脑对刺激的早期加工受其情绪性的影响。
在研究中,虽然不同任务类型中呈现的目标词语都是一致的,但由于实验任务要求目标词在语义上分别与消极属性或积极属性相联,使目标词有了情感的色彩。
表现为,相容任务比不相容任务诱发了更大的P1成分,这一结果说明吸烟者对与消极属性相联的目标词早期注意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