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语言及内容赏析

合集下载

爱莲说语言特征解析与赏析教学设计

爱莲说语言特征解析与赏析教学设计

爱莲说语言特征解析与赏析教学设计1. 引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散文作品,《爱莲说》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表达,为读者展现了诗人极具感染力的情感体验。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爱莲说》语言特征的解析与赏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杨洪基这篇经典之作。

2. 分析与介绍2.1 内容概述《爱莲说》以莲花为主题,通过描绘莲花的生长、形态和美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该篇散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细腻生动的描写打动了读者,使得人们对莲花这一美的象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2 语言特征《爱莲说》语言特征的主要表现如下:(1)意境深远: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诗人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了恬静、高洁、曼妙的意境。

(2)比喻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3)美丽优雅的描写:文章中用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和形象的描写,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意。

(4)感情真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爱莲说》的背景和主旨;(2)分析并掌握《爱莲说》的语言特征;(3)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感受《爱莲说》带给人们的情感冲击力。

4. 教学重点与难点4.1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爱莲说》的基本内容;(2)分析《爱莲说》的语言特征。

4.2 教学难点分析并掌握《爱莲说》的语言特征,领悟其中的深意。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活动通过播放诗歌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5.2 阅读与分析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朗读《爱莲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对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和理解。

5.3 语言特征解析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并总结文章中的语言特征,包括意境、比喻手法、描写方式和感情表达等。

5.4 赏析与欣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爱莲说》的感受和欣赏,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出对这篇文章的赞美之情,并与同学分享。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爱莲说》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爱莲说》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爱莲说》【我解读】莲花是一种形态美丽、品性高洁的花,深得人们喜爱。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总之一句话,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

在诸多咏莲诗文中,宋代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堪为极品。

全文119字,托物言志,以莲喻人,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与厌恶。

细细品味,《爱莲说》结构严谨,语词凝练,音韵和谐,形象超凡,寓意深远,格调清丽,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可谓文短旨深,形美志洁。

一、婀娜多姿的形象美莲——婀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

周敦颐为何独爱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花虽身处污泥之中,但却纤尘不染,自然天真,不随世俗、洁身自爱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茎干的角度写出了莲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贵品质;“香远益清”,从香气角度写出了莲的高洁品质和美名远扬的特性;“亭亭净植”,从体态的角度写出了莲的高洁独立的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了莲的自尊自爱和凛然不可侵犯的个性。

形由神生,神自形显,作者笔下的莲形神兼备,内外一体。

读者读完此文闭上眼,脑中就会出现一池荷花纤尘不染、亭亭玉立的画面,令人赞叹不已。

二、志高行廉的品格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作品所表现的主旨绝非虚无缥缈,而是以“象”为基础的。

“莲,花之君子者也”,而君子乃品德高尚、人格伟大之人也。

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

据《宋史》记载,周敦颐在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曾与其有着“悍吏”之称的顶头上司王逵据理力争。

因王逵不听,周敦颐就准备弃官而去,并说:“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最终使王逵醒悟过来,从而避免了一桩冤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公平。

黄庭坚曾云,周濂溪“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爱莲说》课文解析

《爱莲说》课文解析

《爱莲说》课文解析《爱莲说》是唐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

他以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花的赞美与思考,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索。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解析,从内容、结构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引言】在文中,作者以清晰的语言引入话题,快速点出了文章的主题——“荷塘月色真美”。

这一引言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能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在引言中,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使文笔更加生动。

【描写荷花】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对荷花进行了精细描绘。

他以“荷”的形象为出发点,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词语来描绘荷花的美丽。

他用“翰墨奇文”来形容荷叶的叶脉,用“花光如锦”来描绘荷花的花瓣。

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眼前生动的画面,感受到了荷花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思考荷花】在第二部分,作者开始对荷花进行思考。

他提出了自己对荷花的见解,认为荷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花朵,更是一种崇高的品格。

他将荷花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相对应,认为荷花的操守与人的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对荷花的赞美,间接地表达了对人类品格的期望。

【荷花的生命】在第三部分,作者着重探讨了荷花的生命。

他认为荷花的生命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虽然它根生泥中,但依然可以抬头高昂,傲立池面。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启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人与荷花】最后一部分,作者以人与荷花的关系为切入点,进一步强调了荷花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他认为,人应该效法荷花的品格,追求内心的纯净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同时,作者也提醒人们不能陷入功利之中,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追求内在的修养与境界。

【结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强调自己对文中所言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以此来作为文章的落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结】通过对《爱莲说》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荷花的美丽与人生的哲理相结合,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崇高情操。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总复习之宇文皓月创作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成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挺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弥补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暗示舒缓语气三、文学知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篇散文,全篇由三部分构成:描写荷花的美丽、赞扬荷花的气节和品性,以及通过荷花反观人生。

该篇文章以凝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精妙的结构而闻名于世。

首先,《爱莲说》的开头以荷花的美丽为题材,作者以“早发白帝城,已经数十日”来渲染荷花的迟迟不开,直至余热未消暑气尚存这个气氛。

接着用“清心寡欲”“逸致逶迤”、“香远益清”来描述荷花的自然之美。

其次,作者用“雨过天晴翠色新”来对荷花的气节与品性加以赞赏:“润泽不润身,洁秀不洁行。

”以“一片孤芳自赏”来概括她那高尚的性格;以“含笑半步颠”的形容塑造她的美好形象;以“只恐夜深花睡去”的句式表现出她的谨慎。

最后强调:“观其下有素泥,如之何则?”通过对荷花的自然之美和气节品性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其次,《爱莲说》在借荷花之言反观人生时,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寓意深远。

作者以荷花“始养百池”、“红而不淫,青而不腻”、“香远益清”等特点,来比喻人处世态度,提醒人们要保持高尚情操、淡泊名利。

作者借用荷花的美丽来揭示人生的道理,旨在引导读者产生共鸣,进而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珍惜时间、明辨是非、顺应自然、追求真善美。

最后,白居易的《爱莲说》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思考,以及对人生高尚品质和精神追求的推崇。

这篇经典散文,在唐代就受到了广泛的欣赏,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_周敦颐文言文_古诗文网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_周敦颐文言文_古诗文网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_周敦颐文言文_古诗文网展开全文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完善译文及注释译文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注释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参考资料:1、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1 :228-229 .文言知识生字写作风格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赏析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古诗爱莲说翻译赏析

古诗爱莲说翻译赏析

古诗爱莲说翻译赏析《爱莲说》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做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翻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余著《爱莲说》作。

爱莲者,莫知其苦者;苦莲者,莫知其乐者。

且夫水中草木之花,兔走鱼潜者,亦已知之。

鸟之将卵,患其强于巢;蜉蝣之将身,薄于长辛。

龙泉之下,亦有玉。

熊掌可食,而不可夺于人。

蜀之麻石,贵于他石,而不可夺于市。

白璧无瑕,大郅之璞,握而掩之者,不可得见。

吾老陋之庠,殽于大费。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其容止之盛也。

况修短合璧、琼瑶之瓜,闺阃之供,有缺而无盈,不生知之者,我甚痛焉。

赏析: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诗文。

他通过莲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的对应,深入思考了人生的价值观和境界。

文中一开始就提到了爱莲者和苦莲者,将莲花的两种状态进行了对比。

爱莲者是指欣赏莲花的美好,但却不了解它的苦难;苦莲者则指莲花在水中的生存环境艰苦,但又没有人理解它的快乐。

这种对比是对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片面和局限性进行的揭示。

人们通常只能从表面看到事物的美好,却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事物背后的辛酸。

通过引用水中的草木花卉、兔子和鱼的游动来进一步加强这种意义。

这些都是平常的景象,人们常常忽视,但周敦颐想通过这些例子来告诉人们,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体味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无价之宝的可贵之处。

比如龙泉之下的玉、熊掌、蜀的麻石等等,虽然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得到。

而后面提到的白璧无瑕、大郅之璞等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这种价值只有在真正了解它们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

这些比喻都是在阐述事物的真正价值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最后,作者谈到了自己老陋的庠序文学以及古圣人的容止之盛,以此衬托了修短合璧、琼瑶之瓜等的美好。

他故意将自己与圣人进行对比,暗示了自己的无知和功力的不足。

同时,通过表达对美和价值的向往,呼吁人们要在追寻美好、追求价值的路上不断努力,不要沉迷于表面的虚荣和片刻的享受,要懂得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并从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 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K12 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 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 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 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 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 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 (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作者用自己与莲花相照应,鄙视了那些追奉名利的人。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接下去周敦颐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歌颂莲之高洁做了铺垫。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当我们阅读过爱莲说以后,能够感受到莲花高洁的品质,努力学习这种精神吧,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爱莲说注释1. 甚:很,十分。

2.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 之:的。

4. 可爱:值得怜爱。

5. 者:花。

6. 甚:很,非常。

7. 蕃:多。

8. 自:自从。

9.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 独:只,仅仅。

11.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 出:长出。

13. 淤(yū)泥:污泥。

14. 染:沾染(污秽)。

15. 濯(zhuó):洗涤。

16.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17. 妖:美丽而不端庄。

18. 通:贯通;通透。

19. 直:挺立的样子。

20.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1.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22.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古典舞《爱莲说》赏析

古典舞《爱莲说》赏析

古典舞《爱莲说》赏析演员用行云流水欲诉还休的肢体语言向我们表达了东方女性古朴典雅之美以及如荷花般洁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独立的君子品格。

《爱莲说》正是孕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并寄予了写意象征的手法,从而使舞蹈作品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一下这个作品出现3次的“ 单腿跪地,一个小五花打在胸前,后腿勾翘与上身后仰所合成了一朵“荷花”的造型”。

这样的主题动作,而形成了一个独特意象的视觉动态图画形象。

3次主题动作的出现是一种藕断丝连的情感变化。

)单腿跪地,一个小五花打在胸前,后腿勾翘与上身后仰所合成了一朵“荷花”的造型,点题鲜明突出,紧接着一个荷花仙子的出现,由地面慢慢站起,一只手半掩着自己的脸,似乎让人明白一个少女的羞涩,一个转身接着一个半脚尖的立,诠释着莲的成长过程,同时又联想到了一个成长中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形象。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这朵荷花已不在是单纯意义上的荷花了,它更拟人化的表现出的是一个女子在这片绿色的荷叶上翩翩起舞,初见世面,难免有些害羞,而又想把自己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展现给周围的其他兄弟姐妹们,处于一种想表现与不敢表现的矛盾心里当中,好多动作出现了头和身体的顺势扭动,小幅度的一些动作也正是表现出了内心的矛盾,经过挣扎之后,动作的舒展流畅使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一个中国古典女子身上那种韵味。

舞蹈的配乐《沉鱼》特别适合这个舞蹈,一袭墨绿和浅粉通裁的衣裳、莲叶形的裙摆,在竖琴仿似潺潺流水的前奏中,演员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沐浴着清澈的月光,静静挺立,于波光潋滟中散发袅袅清香;一阵晚风袭来,琵琶声响起,这朵荷花犹如一个细腰的女子开始舒展她秀丽的身姿,芙蓉初出水,桃李忽无言,她亭亭玉立的风姿因按捺着燥动而更显出难得的羞美,在平稳沉着的琵琶声中,她或含羞于碧绿之中,或掩面于莲叶左右,;当婉转悠扬的弦乐变得激昂澎湃,演员的动作明快潇洒、节奏开合自如,时而醉卧于天地之间,时而迎风起舞,时而奔放,时而羞涩......此时的她亦是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颇有“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豪迈气概;然而,她毕竟是周敦颐笔下志行高洁的隐者,在音乐接近尾声时,出场时的造型再次出现,随着最后两声清脆的木鱼声,她抖落身上的露珠,亭亭玉立水中央,不怒不争,实乃花中君子。

解读《爱莲说》中的莲花意象与文学语言的运用-教案

解读《爱莲说》中的莲花意象与文学语言的运用-教案

解读《爱莲说》中的莲花意象与文学语言的运用-教案一、引言1.1文章背景与作者简介1.1.1《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约成书于公元1046年。

1.1.2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其理学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1.3《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咏物抒情的代表作,通过赞美莲花展现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1.1.4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1.2教学目的与意义1.2.1帮助学生理解《爱莲说》中的莲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1.2.2分析文章中的文学语言运用,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通过解读《爱莲说》,引导学生体会古典文学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1.2.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解读文学作品。

1.3教学难点与重点1.3.1理解并解释莲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1.3.2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

1.3.3引导学生将文学意象与作者情感联系起来,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1.3.4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知识点讲解2.1莲花意象的解读2.1.1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纯净,常用来比喻君子的品质。

2.1.2在《爱莲说》中,莲花意象被用来表达作者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2.1.3文章通过对莲花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莲花的美丽与独特,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2.1.4学生需要理解莲花意象的多重含义,以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2文学语言的运用2.2.1《爱莲说》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2.2文章的语言优美、简练,每个字词都经过精心挑选,展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

2.2.3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2.2.4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3作品的情感与主题2.3.1《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周敦颐《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家. “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爱莲说原文、翻译、说课稿及教案

《爱莲说》原文、译文及教案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家爱莲说(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

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说明:作者周敦颐,宋朝道州人,世称”濂溪先生”.这是篇借物咏志的抒情散文.作者把菊花比喻为隐士,把牡丹比七年级语文课件<爱莲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学习咏荷、写荷的文章,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

二、通过议荷,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点: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难点通过议荷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研讨情感感知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来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香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

生: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详解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详解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详解爱莲说是一篇唐代诗歌,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这篇诗歌具有深刻的艺术性和哲理性,其中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和文学技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爱莲说进行知识点总结和详解。

一、作者背景爱莲说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他是唐朝官员出身,历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要职。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朗,自然流畅,广受诗坛好评。

二、爱莲说诗歌内容爱莲说是一篇描写莲花的诗歌,通过描绘莲花的生长过程,展示了一种哲学思想和生命之美。

爱莲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描写莲花的状态;描写莲花茎的特征;借助莲花表达人生哲理。

1. 描写莲花的状态爱莲说通过描写莲花的状态展示了莲花的美丽和神韵。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莲花的开放状态和莲花的颜色。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莲花的美丽和优美。

2. 描写莲花茎的特征爱莲说的第二部分则更多地描绘了莲花茎的特征。

在这个部分中,作者运用了许多诗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莲花茎的形态和生长状态。

同时,诗歌还蕴含着哲学思想,表达了人生的离合与相聚,相忘与相思的情感。

3. 借助莲花表达人生哲理爱莲说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莲花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作者借助莲花的特殊生长方式和生命状态揭示了一些哲理,如“阴阳之性”、“离合悲欢”、“离思情怀”等等。

这些都是广受读者好评的部分,因为它让人感受到莲花背后的情感和思考。

三、诗歌语言特点爱莲说的语言风格清新明朗,自然流畅,特别是在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上更是独具匠心。

比如“可怜见汝著,苦战更无获”就比喻了人生中的努力和收获的关系。

同时,诗歌用词简练,表达简洁,在不失表达深度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读者赞誉。

四、诗歌背后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爱莲说揭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表达了古代文化对于生命之美的追求。

同时,诗歌也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使读者不仅对莲花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笔记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笔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笔记:《爱莲说》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及解析: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翻译:水中的陆地上的草木花卉,可爱的非常多。

- 解析:这句话总起全文,说明自然界中可爱的花卉很多。

2. 晋陶渊明独爱菊。

- 翻译: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 解析:引用陶渊明喜爱菊花的典故,为下文写莲作铺垫。

3.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翻译:自从李唐以来,世人都非常喜欢牡丹。

- 解析:李唐指的是唐朝,世人喜爱牡丹,这里用牡丹来对比莲花的品质。

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 解析: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用“独爱”表达了对莲花的特别喜爱,用“出淤泥而不染”和“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莲花的高洁品质。

5.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翻译:茎中空而直立,不横生枝蔓。

- 解析:形容莲花的茎直立挺拔,没有多余的枝蔓。

6.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翻译: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生长。

- 解析:进一步赞美莲花的香气清新,生长形态优雅。

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翻译: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

- 解析:说明莲花的美好品质令人敬仰,不宜随意亵玩。

全文翻译:水中的陆地上的草木花卉,可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李唐以来,世人都非常喜欢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茎中空而直立,不横生枝蔓。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生长。

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

通过这篇《爱莲说》,周敦颐借莲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品质的推崇和追求。

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保持纯洁,象征着高尚的人格和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解读《爱莲说》中的文学语言与情感表达的艺术-教案

解读《爱莲说》中的文学语言与情感表达的艺术-教案

教案解读《爱莲说》中的文学语言与情感表达的艺术-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1.1.2作品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1.3《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咏物抒情的代表作之一。

1.1.4作品影响深远,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1.2教学目的1.2.1使学生理解《爱莲说》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1.2.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2.3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文学语言和情感表达。

1.2.4通过对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分析《爱莲说》中的文学手法和情感内涵。

1.3.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深层情感。

1.3.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解读文学作品。

1.3.4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背景2.1.1北宋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如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个性化表达。

2.1.2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1.3《爱莲说》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写作动机。

2.1.4作品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包括文学和思想方面。

2.2文学手法分析2.2.1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其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2.2.2作品的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如何体现文言文的优美和精炼。

2.2.3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2.4作品的韵律和节奏,如何增强语言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2.3情感表达解析2.3.1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达了对高洁品格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2.3.2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如赞美、感慨等,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情感。

2.3.3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以及其效果。

2.3.4作品的情感内涵,如何反映作者的个性和时代精神。

三、教学内容3.1文学背景介绍3.1.1北宋时期的文学环境,包括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古典舞作品《爱莲说》整个动态是靠古典舞的小五花、拧、盘、云、旋来表现莲花这样一个物体,给人们的想象就是莲花花蕊形态的各种姿态。

这个舞蹈没有具体的喜、怒、哀、乐,完全是靠演员内心对诗歌的吟诵,而且是演员内心的一种非常清新、淡雅的独白。

所以,动作、气韵、节奏、动律的表达以及动作与音乐相吻合的流畅性是达到作品境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舞蹈《爱莲说》的创作背景古典舞《爱莲说》的创作来源是出自宋代诗人周敦颐所写的散文《爱莲说》,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文中最经典的部分是歌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气质和高尚的品格。

正是在这样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散文诗下,中国著名舞蹈编导赵小刚老师从中找到创作灵感,仔细的分析了《爱莲说》这首诗,从诗中体会诗人传达的意境,将动作语汇与诗意环环相扣,深入主题,把莲花的形象和高尚的品德通过演员的肢体和情感而创作成了舞蹈作品,展现给观众,成功的将莲花的气质体现的淋漓尽致。

舞蹈《爱莲说》的创作构思,不是单一的把诗歌演变成舞蹈动作,而是比照文章里对莲花性格的分析后,形象、具体的将莲花拟人化、意境化、把诗词中对莲花品格的赞扬用古典舞中的动作语汇和技术技巧对这种形象做出了新诠释。

编导将“莲花”刻画成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

再通过演员用婀娜多姿、刚柔并济的肢体语言向我们传达了东方女性古典清新脱俗之美以及如荷花般洁身自爱、坚强不屈、傲然清高的高尚品格。

舞蹈《爱莲说》的创作与出世,是承载着浓厚的诗情画意的,并寄托了作者对莲花高尚品格的思想感情。

从而使得舞蹈作品在审美上得到了升华,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使作品层次得到了很大的跨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意思。

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

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

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

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

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