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他的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哭鼻子或发脾气。

在学校里,他和同学相处不融洽,经常与人争吵打架,导致他缺少良好的友谊。

分析:小明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需要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予以解决。

首先,他情绪波动大的问题可能是因为缺乏情绪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动情绪的检视,引导他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和管理情绪,如通过画画、写日记等方式。

其次,小明与同学冲突的问题可能源于他缺乏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的活动,培养小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小明的沟通能力。

此外,小明缺少友谊的问题可能与他的行为表现有关。

教师可以通过与小明进行单独谈话,帮助他找出问题所在,并教导他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

同时,教师可以将小明与其他同学合作,通过合作活动加深他与同学之间的互信和友情。

【案例二】小红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色,但总是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够好。

每次考试后,她会焦虑不安,担心自己的成绩不理想。

她经常熬夜学习,导致睡眠不足和精神不稳定。

分析:小红可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和学习焦虑。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定期评价小红的学习成绩,让她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她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同时,教师可以给小红提供积极的反馈,鼓励她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不过分强调成绩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习技巧和方法,帮助小红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压力。

教师还可以与小红家长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保证小红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此外,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提供小红与同学间的交流和互动机会,增强她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支持。

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小红寻找其他兴趣爱好,让她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减少对成绩的过度焦虑。

【案例三】小翔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在学校表现积极主动,乐于助人,并且与同学相处融洽。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3篇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3篇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3篇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变革,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篇1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

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

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

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

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

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

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

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

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

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

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

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

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

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

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

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案例一】“小明的情绪管理”分析与点评:在这个案例中,老师运用了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老师通过共情,理解小明的情绪,让他感到被支持和理解。

老师通过鼓励小明勇敢面对,帮助他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小明过度依赖他人,又帮助他学会了自我调节情绪。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

【案例二】“小红的社交挑战”小红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她总是独自玩耍,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一次,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组游戏,小红显得非常紧张,不知所措。

老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引导她加入游戏。

分析与点评:【案例三】“小华的自主学习”小华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小朋友,他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在幼儿园的一次科学活动中,小华对植物的生长非常感兴趣,他主动提出想要亲自种植一颗种子。

分析与点评:老师给予了小华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让他自己选择种子,自己照顾植物的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小华不仅学会了种植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自主学习。

老师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自我驱动力理论,激发小华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案例四】“小刚的规则意识”小刚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他常常在课堂上违反纪律,影响其他小朋友的学习。

老师为了帮助小刚建立规则意识,制定了一系列的课堂规则。

分析与点评:老师与小刚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让他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接着,老师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强化小刚的规则意识。

同时,老师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小刚在游戏中体验到遵守规则的乐趣。

这种做法,既帮助小刚建立了规则意识,又让他学会了自我约束。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案例五】“小丽的创造力发展”小丽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孩子,她总是能想出很多独特的点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

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

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

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案例3 :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全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全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全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全1. 身体不适对学习的影响小明是一名初中生,由于前段时间经常熬夜学习,他出现了失眠、头痛等不适症状,导致他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成绩都下降了。

心理评估:小明的身体不适主要是由于熬夜过度造成的,这种状况下,身体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他在学习中的状态和成绩都会有所下降。

教育干预:针对小明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干预方式,帮助他恢复正常状态:1.1. 指导他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熬夜1.2.建议他多进行户外运动和适度锻炼,有助于缓解身体疲劳和紧张情绪1.3.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调整身心状态。

2. 压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小王是一名高中生,由于各种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他开始变得焦虑、紧张,甚至出现了不想上学和失眠等问题,这对他的学习和生活质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心理评估:小王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业和家庭,状况有些严重,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以帮助他缓解压力。

教育干预:针对小王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干预方式,帮助他缓解压力:2.1.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分析和应对各种压力来源2.2.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和协调,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2.3.在学习方面提供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调整学习兴趣和目标。

3. 自卑心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小李是一名小学生,他在学习和交际方面都相对较差,导致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了怀疑和自卑,这对他的学习和心理状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心理评估:小李的学习和社交习惯比较差,缺乏自信心,需要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教育干预:针对小李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干预方式,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3.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支持,提升自我感受3.2.鼓励他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提高自身能力和自信3.3.提供适当的自我反省和改进方案,帮助他逐步改变坏习惯和提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关注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合适的心理干预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发展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抑郁症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出现了明显的情绪低落和自卑感,没有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绩下降明显。

他的父母感到很担心,决定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

问题分析:从描述来看,小明可能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无助感、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等。

这种情绪和行为变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他恢复正常。

干预策略:1.初步评估:心理辅导师应与小明进行初步的面谈,了解他的个人情况、学习状况以及最近的情绪变化,以评估其抑郁症的程度和类型。

2.建立信任关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师需要与小明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通过倾听和理解,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减轻他的焦虑和抑郁感。

3.情绪管理:帮助小明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他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认知重建:通过认知重建,帮助小明改变消极的观念和想法,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正反馈和引导,帮助他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5.家庭支持:鼓励小明与家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和沟通,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心理辅导的过程,学习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

效果评估: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师需要定期评估小明的情绪变化和学习情况。

通过与他的互动和观察,判断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同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小明的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支持。

结论:通过心理辅导的综合干预,可以帮助抑郁症学生恢复情绪和学习能力。

关键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开展有效的情绪管理和认知重建,同时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案例二:学习焦虑学生的压力缓解案例背景:小芳是一名高中生,最近在备战高考期间出现了严重的学习焦虑。

她经常感到紧张和压力巨大,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不佳。

教育心理学之案例分析一

教育心理学之案例分析一

教育心理学之案例分析一案例:王同学是某中学初中三年级一班的学生。

“他总是坐立不安,不是东倒西歪,就是惹是生非”,“是典型的差生和问题学生”,老师如是说。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初中会是这个样子,我讨厌上学”,王同学如是说。

小学时,王同学是最为优秀的那一类学生,他曾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市小学生绘画比赛第一名,全省航模竞赛一等奖,还是《小学生》杂志的特邀记者。

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夸耀他是一个聪明的好苗子。

他的初中生活也是在一片赞美声中开始的。

然而上初一后不久,他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发现王同学没精打采,总是开小差,便问他为什么。

他说:“昨天晚上帮一个朋友做航模,几乎一夜没睡。

”老师很生气:“你现在是读初中不是小学,要想办法考进重点高中,航模顶什么用?”“我只是帮他”。

王同学反驳。

“帮他能保证你上高中?不要以为你现在成绩好就可以骄傲自满!你父母会允许你去做航模吗?”“他们知道的,他们从来不反对。

”“知道,知道你要考重点高中吗知道你违反课堂纪律吗?连这点都不懂,简直没文化?”老师更生气。

“我爸妈都是研究生”,王同学不甘示弱。

“研究生又怎样,有娘养没娘教,回去叫你父母来。

”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王同学被迫去叫了他的母亲。

老师先数落了一番王同学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课的违纪行为及对老师的反抗态度,并要求他的母亲好好管教他。

母亲尽管非常感谢老师的“教诲”,但也同时表现出了不满,“这个孩子生来就好动,从小就迷航模”。

“我是为他的将来好,这种事你们家长不管,我们当老师的也没办法。

”第二天上课前,老师让王同学在全班面前作了检讨。

事后的一次语文课,王同学把一张《初中生报》放在桌子上。

老师走过去,一把夺过报纸,撕得粉碎。

王同学说:“我没有看,只是放在桌子上。

”老师说:“还想狡辩,不想读书就滚回去,省得在这里碍事。

”课堂冲突由此而生。

再后来的语文课,王同学几乎无心听课。

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
马斯罗还将七层次需要分为两大类,其四个层次称为(基本需要),后三个层次为(高级需要)。
20、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示;一个满足感,用i来表示)。21、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倾向,一种是回避失败的倾向。据此把人区分为成就动机水平高低不同的两类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小于回避失败的倾向。22、维纳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23、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总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儿童在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儿童在六岁到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24、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25、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26、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几个特征:(两极性;情境性;感染性)。27、道德行为的形成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因此,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匡助他们学会怎样做,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行为方式的不断练习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了能在各种艰难条件下实现道德行为,必须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包括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模范引导法、行为强化法。28、程序教学的真正首创者应归功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钠。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远离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本篇案例分析将重点关注教育心理学在教资考试中的应用。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育目标。

2. 案例分析2.1 学生学习焦虑案例分析某一年级的学生小明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成绩下滑,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小明对于学习任务感到压力,常常出现胃口不好、失眠等生理症状。

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小明解决学习焦虑问题。

2.2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玩弄手机等行为。

这种情况影响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可以运用注意力理论等心理学知识,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并有效管理课堂气氛。

2.3 学生情绪管理案例分析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情绪问题,如愤怒、焦虑、自卑等,这些情绪对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提高情商和学习能力。

3. 案例解决方案3.1 学习焦虑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采用“缓解焦虑”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情感引导、认知适应等措施。

通过与学生深入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改善学习焦虑问题。

3.2 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设立小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课堂纪律。

3.3 情绪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运用情绪管理理论中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指导。

同时,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培养他们处理情绪的能力。

4. 案例实践效果评价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教育心理学应用介绍和解决方案分析,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实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的焦虑症状小明是一名七年级学生,最近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状,如失眠、食欲减少、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等。

他的家长十分关注这些问题,并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发现身体并没有任何问题。

家长便来找我进行咨询,希望我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与小明的谈话,我发现他一直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害怕在学习和生活中失败。

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但他一直为了维持这种状态而压力过大。

我认为他需要学会对自己设定适当的目标,并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应该放松心态,同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放松训练帮助他减轻压力。

我建议小明和他的家长一起制定一个计划,帮助他逐渐学会放松自己,放宽对自己的要求。

同时,我也向他的父母建议他们给予小明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以减轻他的焦虑症状。

案例二:小刚的学习困难小刚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最近在学习中出现了困难。

他的家长非常关心他的学习情况,询问他的老师和同学后发现,小刚的成绩开始下滑,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无法完成作业等问题。

他的家长怀疑小刚患上了ADHD(多动症)。

我进行了针对小刚的一系列评估,发现他确实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并把这个情况告知了小刚的父母和老师。

我建议他们采用多种策略来帮助小刚,如加强睡眠、饮食注意等生活习惯,制定学习目标,建立规律的学习习惯,并采用一些注意力训练方法。

我也向小刚的家长建议他们在家中为小刚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支持,小刚的学习和认知能力都有了提高。

他的家长和老师也更加了解他的特点,并采取了更多有效的措施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案例三:小文的自卑情绪小文是一名五年级学生,最近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情绪。

她非常缺乏自信心,总是试图隐藏自己的不足。

她甚至开始逐渐远离平常喜欢的活动和好朋友,变得愈发孤独。

她的父母十分担心,希望能找到适当的方式帮助她缓解情绪。

我首先对小文进行了评估,发现她的自卑感来自于自己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以及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太友好。

教育学与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学与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学与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材料分析题【案例1】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

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

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

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

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

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

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

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案例2】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

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

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

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

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案例3】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例 28页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例 28页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案例分析1.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

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

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

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

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

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

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

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

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

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

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答:一、原因分析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

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

第一,了解自己。

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

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

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教育学心理学经典案例解析30例

教育学心理学经典案例解析30例

案例1: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

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

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

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

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3: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

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

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

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

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

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

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一、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任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个两字再也没有混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依据?答: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个学生叫肖扬,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兴奋性”气质特征。

在备课和上课时,我都要考虑怎样“对付"肖扬,采取”“以忙制动,以动制才”等教法。

根据他反应快、愿意表明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对别人的发言发表意见,还培养她动手记笔记、做实验的能力,让他在课堂上“忙”的不亦乐乎,于是他“就范了”。

例如,有一节“基础训练”课,其中有一篇短文讲到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小时候不但喜欢问个为什么,还特别喜欢自己去专研,找出问题的答案;十一岁就发现声学的振动原理,开始了科学的探索。

课堂上,我先问“谁能利用自己的文具,个大家演示一个振动发声的实验?”许多学生相觑,束手无策。

只见肖扬晶亮的眼睛滴溜一转,拿出一把用断锯片磨成的小刀,插在可做的木板缝里,经老师同意后,他用手指使劲一压,锯片来回震荡,嗡嗡作响。

这个实验,获得了同学的称赞。

我因势利导:“我们要像肖扬一样,动脑动手,但‘动’是为了学习好。

”肖扬很高兴,感到这是老师对他的鞭策。

当然,课堂上老师不能光顾肖扬一个。

在肖扬演示后,我就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性”学生发表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实验说明的道理,让机灵沉静又稳妥内向的“安静型”学生找一找打架发言的长短得失。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如何运用积极心理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案例背景小李是一名初中生,平时表现平平,成绩中等,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在与家长沟通中,教师了解到小李在家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对家庭作业敷衍了事,对父母的关心和指导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

二、案例描述针对小李的情况,教师决定采用积极心理教育的方法,帮助他提升学习动力。

首先,教师与小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和困惑。

在谈话中,教师发现小李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些怀疑,认为自己无法取得好成绩。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开始引导小李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潜力,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在作业中尝试挑战自己。

此外,教师还为小李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为他提供了一些适合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同时,教师还邀请家长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与他们一起关注小李的情绪变化和进步。

三、案例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他开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和老师互动更加积极。

同时,他在作业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这些改变源于积极心理教育的有效实施。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了解小李的内心想法和困惑,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的积极心理教育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为小李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提供了一些适合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这有助于提高他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邀请家长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与他们一起关注小李的情绪变化和进步,有助于形成一个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此外,通过观察和分析小李的表现,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积极的启示。

首先,学生个体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他们能够逐渐克服自卑和疑虑,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其次,积极心理教育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只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进步。

最后,对于其他类似情况的学生,教师可以借鉴这个案例的经验和方法,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在学前教育领域,理解和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

案例一:分离焦虑小明是一个刚入园的三岁小男孩,每天早上到幼儿园时都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不肯放手。

妈妈离开后,他仍然长时间哭泣,不愿意参与班级活动,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明的这种表现是典型的分离焦虑。

三岁左右的儿童正处于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熟悉的照顾者(通常是父母)有着强烈的依赖。

当他们突然面临与照顾者的分离,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针对小明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安抚,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

例如,在他哭泣时轻轻拥抱他,用温和的语言安慰他。

其次,逐步引导小明参与有趣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

比如,给他一个小玩具,或者邀请他一起玩游戏。

另外,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的习惯和喜好,以便更好地满足他的需求。

案例二:注意力不集中小红在课堂上总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东张西望,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

老师在讲故事时,她听不了几分钟就开始摆弄自己的衣角或者与旁边的小朋友说话。

对于小红的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

一方面,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水平有限,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和方式可能不够生动有趣,无法吸引小红的注意力。

为了帮助小红提高注意力,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通过故事、游戏、歌曲等形式来传授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同时,设置明确的规则和要求,让小红知道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

例如,规定一段时间内保持安静听讲可以得到奖励。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注意力训练活动,如拼图、找不同等,来锻炼小红的注意力。

案例三:攻击性行为小刚是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幼儿园里经常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会动手打人。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一)汇总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一)汇总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一)汇总《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听蚂蚁唱歌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参考答案】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研究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而不是)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是研究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津津有味地窥察着什么,处于其本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客观能动性。

教育心理学案例解析30例

教育心理学案例解析30例

教育心理学案例解析30例1.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初中生,他在学业和社交方面都有一些困难。

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的表现感到担忧。

问题分析:小明的学业和社交困难可能是由于缺乏学习方法和沟通技巧。

他可能需要接受一些学习和沟通方面的培训。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提供小明学习方法和沟通技巧的辅导课程,同时鼓励他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通过关注他的学习和社交进展,可以帮助他逐步克服困难。

2.案例背景:小红是一个小学生,她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尤其是在考试前。

她的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问题分析:小红的焦虑和压力可能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和自信心不足。

她可能需要学习应对焦虑和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帮助小红学习应对焦虑和提高自信心的技巧。

同时,老师和家长也需要给予她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她建立积极的心态。

3.案例背景:小华是一个高中生,他在学习上非常努力,但却总是考不好。

他感到很沮丧,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问题分析:小华的学习困难可能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或者学习动机不足。

他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动机。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为小华提供学习方法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关注他的学习进展,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4.案例背景:小李是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时常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问题分析:小李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学习环境的干扰等。

他可能需要学习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的方法。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为小李提供专门的注意力训练课程,帮助他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调整课堂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方式,减少干扰和提高他的学习效果。

5.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高中生,他在学习上非常优秀,但是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显得有些内向和害羞。

问题分析:小明的内向和害羞可能是由于社交不熟悉和自信心不足。

他可能需要学习一些社交技巧和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教育心理学教材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发达的研究领域。

学习理论是指有关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以及制约学习的各种条件的理论探讨和解释。

100多年来,心理学家在探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哲学基础、理论背景、研究手段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包括行为学派、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行为派与认知派是学习理论上两大对立学派。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大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行为派的学习理论行为派的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作为行为派的代表学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学习观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 van Pavlov,1870—1932)是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者。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生理现象时。

把食物呈现在狗面前,并测量起唾液分泌。

通常狗吃食物时才会分泌唾液。

然而,巴甫洛夫偶然发现狗尚未吃到食物,只是听到送食物的饲养员的脚步声,便开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没有放过这一现象。

他开始做一个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1.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

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

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

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

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

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

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

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

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

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

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答:一、原因分析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

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

第一,了解自己。

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

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

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案例分析2.基本情况:(性心理问题)杨某,女,15岁,某中学高一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文静。

从初中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

到了高一,看到别的女孩谈恋爱,内心有强烈的情感冲动,很想找个“白马王子”,但迫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敢找。

有一天,看到高二一名英俊潇洒的男生后就暗自喜欢上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上课无心听讲,心想着如何给他写信,整日心神不宁,幻想和他在一起的情景。

同时,渐渐不愿和同学在一起,唯恐别人将她心灵的秘密“偷”去。

学习热情开始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

家长和老师追问她原因,同学们也用不理解的眼神探询她。

她整日深感压抑、苦闷,备受心理挫折的煎熬。

答:一、分析原因杨某是典型的性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1.性成熟。

青春期开始逐渐进入性成熟期,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感情,对异性的知识感到神秘好奇,这是自然现象。

2.青春期神经衰弱。

多发于青春期(初中阶段),通常女生多于男生。

3.单相思倾向。

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

该案例中,杨某就属于这情况。

二、解决方案对于杨某的症状,可以采用以下疗法:1.运用疏泄疗法,把杨某的爱尽情表达出来,或向知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取得一些安慰。

2.运用认知疗法,使其明白性与爱是两个元素,两者常合在一起。

此刻请患者学会分解性爱,把爱提取出来。

爱一个人并非要共同生活不可。

爱是奉献,不像性那样强调结合、“占有”。

3.战胜自己。

激扬个人的自尊自爱,学会把握,驾驭自己。

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

它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甚至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也还要一味追求。

三、小结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10至15岁的青少年大多要经历一个牛犊恋时期。

从牛犊恋到成婚的这一段时间(现代人大致要有10年之久)称为“性适应期”。

这是人生道路上期待、进步、欢乐、困惑、曲折、磨难最多、最大的时期,所有这些感受都可能与性爱有关。

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圆满地解决性爱难题,则为人生之大事,是一种良性的性适应。

案例分析3.基本情况:(学习困难)陈某,14,女,初二,智商正常,文化课学习成绩在班上却倒数一二名,尽管她每门功课也很用功地去学习,但是收获甚微,而且学习起来也很吃力。

班主任及科任老师都很着急,家长也很发愁,家长甚至怀疑陈某心理及智力有问题。

后来偶然谈及便请家长将她带到医院心理咨询室,确诊为学习困难。

答:一、原因分析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因素。

二、解决方案1.给予认知上的指导。

通过特定技巧(如画“愿望”图、时间算账等),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

2.实施行为训练。

每一次留一个她肯定能完成的行为作业,帮助她边增强信心边进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习习惯,帮助其建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3.最重要的一点是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4.对于由感统失调引起的学习困难,可进行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包括针对其前庭系统、大脑神经分化、脑神经抑制等方面进行游戏或锻炼。

三、小结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应该注意: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平等互动,教学相长。

3.唤起需要,发挥特长。

案例分析4.基本情况:(厌学症)王某,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灯均收效甚微。

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

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我就是读不好书了,我就这样了。

”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想发火,时有逃学去玩电脑游戏。

答:一、分析原因1.学生自身的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教育的因素二、解决方案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

2.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

3.与其他老师沟通。

三、小结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

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分析5.基本情况:(强迫症)乔某,初三女生,15岁,身材苗条,打扮得干净整洁。

乔某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听歌,尤其当其心情不好的时候,听歌一直都是其解闷的好方法。

但从初三开始,歌声却成了乔某摆脱不了的心魔,尤其是最近(一个多月前开始),无论是上课还是做作业的时候,乔某总是忍不住趋向那些听过的歌词和旋律,更糟糕的是在考试的时候也在想,而且依稀那个就会沉浸在其中,严重影响了学习,导致了考试成绩前所未有的退步。

未来止住成绩的下滑,乔某总是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去想可越是不想去想,就越是忍不住,弄得自己心情很烦恼。

乔某担心再这样下去,中考肯定会考砸。

答:一、原因分析1.压力过大。

到了初三后,学业竞争日渐激烈。

2.家庭因素。

乔某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考上省重点高中。

而她在努力一段时间后觉得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在焦虑和自责的心情下,自觉难以向父母交代,所以不自觉地选择了这种独特的逃避方式。

3.人格因素。

乔某承认自己遇到事情习惯过多地思虑和牵挂。

乔某已形成强迫症。

二、解决方案1.主要采取了森田疗法来帮她矫正。

2.解决乔某的心理阻抗后,找到乔某强迫症症状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个性,向她说明只要她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3.与乔某的父母取得联系,把乔某的情况如实地告诉他们,并希望他们能调整对乔某的要求。

三、小结1.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能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想当然,不能轻率地对学生的情况过早下结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2.在辅导中,对学生的评估要考虑到家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人的人格特征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等。

3.大多数所谓的强迫症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强迫倾向。

就其产生原因来说,一般都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人格特征、家庭因素以及青春期心理特征等有关。

案例分析6.基本情况:(粘液质、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潘某,女,12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亲为下岗职工,母亲为黑车司机,贷款买车,早出晚归,经济情况拮据。

父母均初中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家庭无精神病历史。

潘某在家里不被宠爱,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得顺从父母的话;家长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不好,对孩子不接纳、不认可、不鼓励。

从小爷爷疼爱她,爷爷在她6岁时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受到父母的责备,就想起爷爷。

由于学习不好,脾气不好,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

潘某称,“在运动会上跑1500米,不知道能不能跑下来?”“班里有两派学生,不知道应该跟谁玩?”“我想买一本我喜欢的书,爸爸妈妈就是不给买”。

答:一、原因分析1.潘某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循规蹈矩,不善言谈,影响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偏下。

2.父母文化水平低,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家庭经济状况拮据。

父母忙于生计,少有时间沟通,有的只是责备。

与普通孩子比,缺少家庭的支持力量,导致心理脆弱、易焦虑。

3.潘某十分向往被老师和同学接纳,但受家长的影响,自己又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和技巧。

根据以上情况,潘某的主要问题是偏激行为和人际交往不良。

二、解决方案首先,采取与潘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它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并确定目标。

其次,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加深咨询关系,分析其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帮助她树立良好的交友原则,探讨与同学玩时的成功策略。

再次,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使她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并加强亲子交流。

在交谈过程中,找父母的优点,分析与父母交往时的成功策略。

让她理解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还要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分析现在的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巩固辅导效果,增强自信心。

三、小结现在城市里的家庭多数住上了楼房,邻居之间很少来往,甚至对门人家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首先,建议青少年主动走出自己的小家庭,如同学之间互相“串串门”、邻居之间走动走动、多帮助父母采购生活用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