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范氏族谱
范姓辈分口诀
![范姓辈分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84fb82b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2.png)
范姓辈分口诀范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姓氏,其辈分口诀在家族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咱就说,辈分这东西,那可真是家族里的一种独特秩序和传统的象征。
就拿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儿来说吧。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范姓家族的聚会。
那场面,热闹非凡!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可有意思啦。
我在人群中穿梭,听到大家谈论着家族的往事和辈分的讲究。
其中有个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起范姓辈分口诀那是头头是道。
他说:“咱范家的辈分口诀那是一代传一代,可不能乱了套。
这口诀就像是家族的密码,把咱们紧紧相连。
” 我好奇地凑过去听,他接着说道:“比如‘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
这里面每个字都代表着一代的辈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当时就在想,这简单的几个字,承载的却是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通过这个辈分口诀,一下子就能知道谁是长辈,谁是晚辈,那种秩序感和归属感特别强烈。
再说回范姓辈分口诀,它可不是随便编出来的。
这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家族的智慧凝聚而成。
每一代的范姓族人,都在这个口诀的指引下,遵循着家族的规矩,传承着家族的美德。
而且,这辈分口诀在家族的重大活动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祭祖的时候,按照辈分排列,长幼有序,庄严肃穆。
那种对祖先的敬重,对家族的热爱,都在这有条不紊的仪式中展现出来。
还有啊,在婚丧嫁娶这些大事上,辈分口诀也发挥着作用。
该请谁,不该请谁,先请谁,后请谁,都有个讲究。
要是弄乱了,那可就乱了套,会被族人说道的。
在日常生活中,范姓族人见面,一报辈分,立马就知道该怎么称呼,那种亲切劲儿就甭提了。
年轻的晚辈对长辈尊敬有加,长辈对晚辈关爱呵护,整个家族其乐融融。
总之,范姓辈分口诀不仅仅是几个字的组合,它更是范姓家族的精神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它让范姓族人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那份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希望咱们范姓家族能够一直把这份宝贵的传统传承下去,让辈分口诀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让家族的繁荣和和睦永远延续。
《泰山宗谱叙录》刍评
![《泰山宗谱叙录》刍评](https://img.taocdn.com/s3/m/4668d7b076eeaeaad1f330fd.png)
第40卷第2期2018年3月泰山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T A I S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40 N O.2M a r . 2018‘泰山宗谱叙录“刍评李玉洋(泰山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摘 要] 泰安因泰山闻名,泰安地区谱牒资料的编刊㊁流传与价值研究浸润于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之中,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我们研究泰山文化和泰安历史的重要文献宝库㊂‘泰山宗谱叙录“一书,集泰山宗谱之大成,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㊂[关键词] 谱牒;‘泰山宗谱叙录“;学术价值[中图分类号]G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90(2018)02-0016-04[收稿日期]2018-02-28[作者简介]李玉洋(1961-),男,山东肥城人,泰山学院副院长㊂ 肥城藏书家㊁文史学者李武刚在工作之余编著的‘泰山宗谱叙录“,是泰山地区的第一部家谱文献集成,填补了泰安市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㊂该书收录编者自藏的历代泰山宗谱40部,述其版本㊁录其史料,兼述得谱感悟和读谱心得,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泰山文化和泰安历史提供了资料线索和学术信息,对于家谱文献和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㊂一宗谱,又名家谱㊁家乘㊁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㊂谱牒,属于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与国史㊁方志并列为三大文献之一,为珍贵的人文历史资料㊂对于历史学㊁民俗学㊁人口学㊁社会学㊁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深入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㊂谱牒 一词,出现在先秦时代㊂司马迁作‘史记㊃三代世表“时就利用谱牒资料,他说: 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㊂ 又言: 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㊂ 司马贞‘索隐“解释 牒 是纪系谥之书 , 历谱牒 是 历代之谱 ㊂后来,宗谱发展为四个类型,即帝王诸侯世谱㊁通国氏族谱㊁地方宗族谱和家族谱㊂先秦至隋唐时期,谱牒多由官府主持修撰,即使私家撰述,亦须政府审核认可,其功用主要在政治上为宗法分封制㊁选举制服务,为巩固新旧士族的地位服务,其次是为人们通婚所用㊂到了宋代,谱牒的政治作用基本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修谱之风逐渐兴盛㊂欧阳修㊁苏洵分别编修了自家的家谱,并提出了编修原则㊁方法和体例,开创了家谱编修的新模式㊂明清㊁民国时期,家谱编修达到高峰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家谱的内容更加丰富,体例更加完备,人物传记㊁墓志铭㊁诰封㊁诗文集等出现在家谱中,保存了大量的信息㊂清人章学诚对家谱重要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把家谱与国史㊁方志相提并论,提出: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㊂ 民国时期的泰安藏书家㊁泰山学者王价藩㊁王次通父子亦注重收集家谱资料,辑录泰山文史,所著‘乡贤年谱考略“,对于考证泰安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供了很多重要线索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寻根修谱热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家谱文献逐渐受到重视㊂泰安地区谱牒资料的编刊㊁流传与价值研究浸润于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之中,有着鲜明的地第2期李玉洋:‘泰山宗谱叙录“刍评域特色,成为我们研究泰山文化和泰安历史的重要文献宝库㊂‘泰山宗谱叙录“一书,集泰山宗谱之大成,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㊂二该书辑录谱中大量的序跋㊁碑传㊁诗文,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为学术界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线索㊂第一,留下了乡贤名流㊁名宦之间的乡情交谊佳话㊂泰安赵氏,为邑内大族,世居岱麓,家风醇厚,勤于耕读,崇文重德,于乡里多有建树㊂以赵弘文崇祯进士首入仕途,科举登第不断,先后有进士㊁举人18名,岁贡㊁恩贡㊁拔贡生66人,大宾㊁乡饮介宾㊁乡宦职监㊁封赠43人,入民国‘重修泰安县志“者74人㊂清‘泰安赵氏家谱“为两函十册,收录谱序㊁祠堂考㊁义田说㊁传记㊁墓表㊁行述㊁挽诗等诗文集七册,所涉泰安史料极多,撰文者均为功名在身之士,如肥城籍尹文麒㊁朱缁衣㊁赵东周㊁尹肇棨等,或为姻亲,或为课谊㊂济南周永年(书昌)一生辑书㊁编书㊁刻书,无暇著述,遗存著作不多,‘肥邑尹氏族谱“中有其撰写的‘例赠修职郎岁贡生六吉尹公墓志铭“,落款为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兼分校官加三级诰授奉直大夫己亥科贵州副主考㊁年姻家眷侄周永年撰 ,这个属于重要发现㊂‘尹氏族谱“中收录诗集三部,有‘懿行诗“‘节孝诗“‘著作诗“,共计约200首,诗多为鲁西官宦与明贤所赠,其中肥城李廷枢㊁朱缁衣㊁田资生㊁白玉柱㊁谭孔教㊁周持㊁朱孝豪㊁李棠㊁孔嘉印㊁李世忠㊁姜方蔼㊁李文尉㊁尹乐孔等人的诗,见证了尹氏与肥邑先贤的交际,是难得一见的地方艺文,赖家谱一线孤传㊂‘泰安施氏族谱“重视母族,记婚嫁甚备,其与邑地名士朱缁衣㊁董光阁㊁武文培氏的乡谊记载,对于研究清季泰安县民俗提供了详尽的史料㊂‘古肥张氏族谱㊃本支世次总目实录“述张氏始迁祖(奉先)至十八世行实,所载不惟男性,婚配名氏㊁外戚宗子一并收著,所涉他姓颇多,如与李邦珍氏㊁阴氏㊁鹿氏之婚谊,是研究邑地婚姻制度的重要史料,不见正史记载㊂该谱收录历次修谱序言,撰书者为明季肥城儒学训导江溥㊁胡梯时㊁教谕周和甫等名宦,序文详述其与张氏数世之交,可谓流传千古的佳话㊂第二,记录了泰安境域的重大历史事件㊂‘泰安施氏族谱“中‘先王父暨先府君事“‘赵仁圃贺卓人游太学序“等文,涉及泰山赵国麟守诺讲学济河不及廷试㊁萧启濬罪案㊁泰安名宦施天裔身世等,都可补缺史书记载之不详,对于明清易代中泰安士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㊂如泰安明代两部尚书萧大亨历掌兵刑,显声于明末政坛,其子和中㊁协中也在朝堂文坛留有声名㊂但是入清以后,这一高门却神秘消失㊂乾隆程志隆修‘泰安县志“说大亨曾孙萧启濬 死于流寇 (大顺军),清康熙时金简‘泰山图说“写到萧大亨府第时言到: 神仙府内,萧司马之宦迹何存? 则可知入清以后,萧大亨嫡裔死于非命,萧府也已人去堂空㊂萧氏家族在明清易代中遭到何种变故,成为一桩历史迷案㊂民国泰山学者王次通‘岱臆“首次提出此案,推测顺治四年(1647)萧氏竟有灭门之祸,盖惩其(萧启濬)延贼登城之罪 ㊂至于具体细节,则云 其详不可知矣 ㊂而谱中所载,可补诸多萧案细节㊂另,‘古肥张氏族谱“‘泰安施氏族谱“‘泰邑武氏族谱“等记载的捻军入境之事,所述情节细致入微,多谱可互为参征,对于清季团防团练㊁山寨避祸等一系列的军事活动研究提供了依据㊂第三,丰富了泰山文学艺术的历史素材㊂‘西游记“与泰山的因缘,久已被小说史家关注,‘东原赵氏族谱“提供了一则罕见资料㊂谱中所录清康熙赵岚撰‘东平城北火焰山重修九圣宫建醮碑记“云: 州北二十里许有火焰山者,发脉泰岱,襟汶带漕,为九省通衢㊂东瞻尧帝陵,西眺伯牛冢,九女泉绕妥其北,宪王墓峙乎其南, 尝考‘外纪“所载,唐三藏西游经过之处,孙悟空与牛魔精战,为妖火所焚,观世音现像救护,故山以火焰山名焉㊂山之麓有牛郎(当为王)墓,断碑依稀,父老好事者每啧啧道之㊂ ‘西游记“中 火焰山 原型所在,素有各种说法,此碑则明确指为东平火焰山,并言山麓有牛郎(王)墓,且存 断碑依稀 ㊂赵岚撰碑在清康熙间,所记修庙事在明崇祯间,此前已有记牛魔王事之 断碑 存焉,则此一遗迹出现时间应不晚于明之中后期㊂如果再联系附近尹山庄清代‘齐天大圣庙碑“,表明‘西游“故事很早便已融入当地民间信仰,祀以祠庙,表以丘碑,印证了‘西游记“与泰山所具的深厚因缘㊂火焰山在东平老湖镇高沟村西,庙墓碑石悉已被毁,若非‘赵氏谱“抄71泰山学院学报第40卷存这方碑文,这一关涉‘西游“的重要史料势必湮而不传㊂又,据泰山文化学者周郢考证,‘聊斋志异“卷十二有‘周三“一篇,写泰安州 富吏 张太华家中时被狐妖骚扰,后结识 侨居岳庙 之义狐周三,得其制服群狐㊂这位岳庙周狐,在泰安宗谱中亦现其仙踪㊂清代钞本‘泰邑武邑族谱“中所载乾隆时武春荣所撰‘州廪生千子先生墓表“,即记录了传主武千子与周三的一段奇遇: 公讳永嘉,字千子,吾邑未改府时州廪膳生也㊂ 公宅后园中多植花木,夏秋之交,公偶于花下披览‘汉书“,有道冠儒履者谒其前,云自南中来,过此慕先生高义,愿结知交㊂公问其里居姓氏,答云: 寓居岱庙角楼,周姓,行三㊂ 公知为狐,亦不之异,遂与倾谈竟夕㊂公固风雅,周亦博洽㊂后遂不数日一至,至则留连经时㊂一日,公家遇小儿痘疹,症甚危㊂周忽至,一顾即惊,谓非鲜鹿蛹不治㊂公大难之㊂周踌躇移时,谓试求之㊂倐忽去,逾一昼夜,周至,手持鹿角,血迹尚鲜㊂委公曰: 奔驰塞外数千里,始能得此,余惫矣㊂ 是岂瞬息千里者耶?事类不经,亦以其新异足耸听闻,故至今述之者尚确㊂ 此一寓居岱庙角楼的 周姓行三 ,与‘聊斋“中所述 周三 ,姓名相同且品行相类,应为同一狐仙㊂故事中的狐狸栖身于泰山(纪昀‘阅微草堂笔记㊃滦阳续录“中也有 岱庙环咏亭狐 一则),实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㊂列为民俗信仰 四大门 之一的狐门,因在传说中被视为泰山女神之属下,故而栖身岱庙,出没山乡,在泰安民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㊂此位 周三 ,便应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喧传一时泰山狐仙形象,其异闻不仅被写进‘聊斋“,还被乡人当做史实记入家族谱牒,反映出当时泰山地域狐仙崇拜的盛行㊂另外,宗谱中记载了地方史志阙载的邑地众多收藏家㊁岐黄专家㊁书画家和各类艺术名家㊂第四,澄清了颇多历史争议问题㊂史祖左丘明和他编撰的‘左传“‘国语“一直以来受到世人的重视,然而,其人其事,特别是其姓氏㊁里籍,两千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㊂而‘肥城县邱氏族谱“‘左传精舍志“却详细记载了这些问题,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君子文化 提供了重要依据㊂周玄贞为明万历间泰山著名的全真道士,前辈学人业已展开对其人的研究,但限于资料,周氏生平事迹等一直不明晰,‘肥城县邱氏族谱“所载‘重兴五峰山云清周法主墓表“(长清进士㊁布政使李徽猷撰)为我们揭开了其身世,周玄贞(1555 1627)本邱氏后人,山东肥城人,学名宏谟,又名建中,号清云,又号淡然子㊂明代御史㊁肥城李邦珍是明季重要人物,他 身代开府 ,疏留戚继光任副总兵抗倭之事,久被历史湮没,‘鸾台李氏族谱“所载‘海岳澄清卷序“还原了历史真相㊂李万程所撰‘五世祖中丞公实录“较为详实地记录了李邦珍爱国奉献㊁热爱文化和教育的辉煌人生,文不见他书记载,是研究明代泰山文化的重要发现,亦可更正旧史记载的讹误㊂在没有新史料发现的情况下,家谱作为重要的古文献,其价值不容质疑㊂三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㊁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㊂文化自信源于文化寻根㊁文化追远㊂泰山宗谱作为记录泰山家族历史的载体,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㊂‘泰山宗谱叙录“一书,竭力摘录谱中的族规㊁家教和家风,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㊁乡村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借鉴资料㊂如‘展氏族谱“所载 族中宜和睦以守祖风,不许挟嫌,自相鱼肉,宜深戒之;族中有逆伦犯上或近匪类作恶犯法者,宜速按法究治,不可姑息养奸也;族中有与门第不正之辈作亲或交好者,不准入谱㊂ ‘古肥王氏族谱“所载 我王氏五百年俱以耕读忠厚传家,是以历世长久,大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族中有乘风化者亦无人劝诫㊂以后,向善者共奖之,有过者祭时共攻之㊂庶人人知所自勉矣㊂ ‘汶阳袁氏家谱“所载 孝为百行之源,亲恩罔极,竭力图报,终身犹觉难尽,如私妻子㊁薄父母,不成人子,族法决责不恕;兄弟天伦之亲,同胞解体,爱同手足,如听妇言,乖骨肉,甚至越墙起衅,有愧兄弟,族法决责不恕;劝族众治家涉世莫如耕读,其次亦为工为商,至不得已给人佣工,皆系本分,尚81第2期李玉洋:‘泰山宗谱叙录“刍评不失吾族家风,若一时激烈入于公门,饥寒困穷流为盗贼,否则,或从贼役,实败坏门第,忝辱祖宗,虽曰礼义出于富足,亦当念君子固穷㊂如有犯者,削去名次,不准入谱;族人相处,或相劝以耕读,或相勉以勤俭,断不许局赌吸鸦片㊂盖丧家业莫速于博,莫速于鸦片,坏人品亦然,若明知故蹈,决责不恕;处宗族乡党宜公正,存心和厚,接人敦睦敬让,息讼消争,不许妄生事端㊂如有托词唆讼,致人结怨成仇,实丧天良㊂事若尔人者,不但唾弃之,从重责罚也可㊂ 上述多涉 孝 ㊁ 善 ㊁ 义 ㊁和 之规定,见证了一个优秀家族繁荣昌盛的文化基因㊂这些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对于当今家族和家庭的振兴㊁乡村文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值得重视的㊂同时,谱牒又是乡愁的载体㊂特别在农耕时代,它对于我们安土重迁的祖先,有着极其强大的凝聚力;对于祖先的氏族文化认同,有着极其强大的亲和力㊂从而,对于民族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意义大矣哉!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人口的迁移更加普遍,新世纪以来,寻根㊁修谱热潮一浪高过一浪㊂在续修族谱的过程中,寻找家族老谱成为修谱成败的关键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谱作为古籍文献,流传于世的已经不多见,从而失去了接续家族历史的重要文本依据㊂‘叙录“所收录家谱均为旧谱史料,很多都是传世稀少的版本甚至孤本,同时,该书对泰山重要家族的族谱史料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录著,这样,它不但为续修族谱者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信息,更为修谱者提供了范本,成为新修族谱的重要参考书㊂例如,由泰安市李邦珍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向峰主持编修的‘鸾台李氏族谱“,就从该书所录的他姓族谱中找到了‘王上泉公及子南溪公义田碑记“‘辛浚墓志“等数篇李邦珍遗文,丰富了李邦珍文集,留下了珍贵的地方文化史料㊂‘叙录“在记述泰山家谱版本和摘录家族史料的同时,篇末所记得谱之代价,可谓是一个时代的古文献价格缩影,亦是不可小觑的史料㊂该书作为泰安㊁泰山文化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其学术地位和价值值得重视㊂(责任编辑梅焕钧)AC o m m e n t a r y o nT a i s h a nG e n e a l o g yL IY u-y a n g(T a i s h a nU n i v e r i s i t y,T a i a n,S h a n d o n g,271000)A b s t r a c t:T a i a n i s f a m o u s f o r M o u n tT a i.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a n dv a l u er e s e a r c ho f g e n e a l o g y d a t a i n t h eT a i'a n r e g i o nh a v e b e e n i mm e r s e d i n t h e e x t e n s i v eT a i s h a n c u l t u r e a n dh a v e d i s-t i n c t i v e r e g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h i s h a s b e c o m e a n i m p o r t a n t a r c h i v e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T a i s h a n 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h i s t o r y o fT a i'a n.T a i s h a nG e n e a l o g i c a lR e c o r d s,a b o o ko fT a i s h a n g e n e a l o g y,h a s i t s i m p o r-t a n t a c a d e m i c v a l u e a n d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h e t i m e s.K e y w o r d s:G e n e a l o g y;T a i s h a nG e n e a l o g y;a c a d e m i c v a l u e91。
中华范氏字辈全集(1)
![中华范氏字辈全集(1)](https://img.taocdn.com/s3/m/b67a1e4f312b3169a451a4b9.png)
贞
20 叔 天 应 应 应 应 应 应 应 应 应
冠
21 子 元 继 继 继 继 继 继 继 继 继
世
22 希 从 思 思 思 思 思 思 思 思 思
办
23 昌 汝 祖 祖 祖 祖 祖 祖 祖 祖 祖
豪
24 彦 起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勇
25 友 惟 从 端 从 从 从 从 从 从 端 一 智
31 宣 道 福 延 延 登 一 一 延 延 延 延 长 朝 玉 伯 朝
32 旦 宏 祖 长 长 启 登 登 长 长 长 长 白 廷 之 铭 文
33 武 未 有 德 德 芝 国 芳 守 元 一 德 嗣 心 系 绍 登
34 志 学 功 基 正 绍 正 茂 成 阳 元 基 土 沿 文 存 崇
35 安 端 宜 配 克 吉 克 之 仕 钟 肇 培 孝 绍 金 通 元
41 介 中 玉 贤 贤 泽 修 光 元 贤 成 贤 永 联 火 振 洪
42 寿 延 贯 才 才 厚 长 孝 阳 才 家 才 玉 荣 光 献 应
43 允 孝 九 钦 钦 贤 运 啟 钟 钦 华 钦 祖 贵 天 衍 奇
44 存 立 州 仰 仰 孝 远 昌 超 仰 国 仰 德 发 锡 昭 美
45 懋 引 芝 庆 庆 占 世 文 光 庆 徵 庆 宜 富 成 世 定
26 善 允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琪 略
27 可 必 智 从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从 尔 清 洵
28 弥 能 高 原 祖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源 增 源 睿
29 文 安 兴 学 世 朝 继 继 世 世 世 世 廷 文 兴 膺
30 宗 仪 民 大 大 文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延 思 芳 思 仲
范氏宗源史(部分)
![范氏宗源史(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0e8e399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5.png)
范氏宗源史(部分)范氏宗源史部分:范氏源流序:(初稿内容)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十三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六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多以南阳、高平、钱塘、敦煌、汝南、河内、山阳、外黄为郡望。
(一)范氏大相:东周时期:公元前592年,士会仕晋有功,得封于范邑(今河南范县),以邑为姓,范氏由此发祥。
春秋时期六卿之乱,范氏被智伯赶出晋国,有范氏族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氏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
战国时期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
秦汉之际,范氏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
西汉中叶: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
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氏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氏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氏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
西晋时期:永嘉之乱,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第四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氏。
南阳范氏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
唐朝时期:安史之乱,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氏入闽始祖。
唐朝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朝范氏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
宋朝时期:入闽的范氏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
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
明朝时期:范仲淹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明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
范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范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05f5e0b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e.png)
范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推荐文章段干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热度:翁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热度:百家姓荣姓排名_百家姓荣姓宝宝起名热度:宋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热度:爱姓姓氏源流和历史名人热度: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
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
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范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范姓姓氏源流范姓的始祖,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圣君唐尧。
尧的后世子孙,在舜、夏、商诸代,称唐杜氏。
入周后,改封于杜,后被周宣王所灭,杜伯之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
后其曾孙士会为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自此,士会的子孙便按照“以邑为氏”的习惯,以范氏为姓,一代代繁衍下去。
《元和姓纂》就有记载:“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以此看来,范氏的开基始祖无疑是晋国的士会了,其发源地为晋,既现在的山西。
山西的范氏,以高平为盛大。
晋时的高平,即现在的山西高平,它地处今山西南部,南临河南,西近陕西长安。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在世代的繁衍中,范氏逐渐南迁至中原和江南地区。
范姓迁徙分布据范氏族谱载,唐信宗乾符元年(874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至福建宁化,是为范氏入闽的始祖。
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
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许多支派。
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有的又进而迁至海外。
范姓历史名人范氏的知名人物,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不少,例如: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家范蠡,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
范氏渊源——精选推荐
![范氏渊源——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57f2ff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49.png)
范⽒渊源范⽒渊源有⼆:(⼀)范⽒出⾃祁姓,为陶唐的后裔。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范⽒出⾃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
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夫杜伯⽆辜被杀,他有个⼉⼦叫隰权,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师(法官)。
隰权的⼉⼦⼠蒍,以官为姓,⼦孙称为⼠⽒。
⼠蒍的孙⼦⼠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于春秋周定王瑜⼗四年(公元前593年)被封于⾢随(今⼭西介休),后来封于⾢范(在今河南范县),所以被称为随会、范会。
⼠会的后裔后来分为⼠⽒、范⽒、随⽒三⽀。
⼠会的⼉⼦燮以范为⽒,称为范权,曾任中军副帅,谥号范⼦⽂。
燮的⼉⼦范丐在晋平公时争权中失败,被赵⽒、荀⽒、韩⽒等公卿赶出晋国。
他的后代⼦孙遂以其先⼈⼠会曾⾷采于范⾢,便以⾢为⽒。
⼜据《通志·⽒族略》载:“范⽒,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
⾃虞上为陶唐⽒,夏为御龙⽒,商为⾗韦⽒,周为唐杜⽒。
周衰奔晋,为范⽒。
”因此,史家也不认为,范⽒出⾃刘姓,始祖为刘累。
《姓纂》载:“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周宣王灭杜,杜伯之⼦温叔奔晋为⼠师,曾孙⼠会,⾷采于范,遂为范⽒。
”(⼆)范⽒出⾃少数民族。
晋时,南蛮有林⾢(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王范逸辅佐,因林⾢王⽆⼦,范⽂⾃⽴为王。
后来,这⼀⽀范⽒不断繁衍壮⼤。
另:⾦国时,⼥真⼈孛鲁术⽒分别改为3个汉姓,其中⼀部分⼈姓范。
满、京、彝、阿昌、⼟家、蒙古、回等民族也有姓范的。
范姓最早的繁衍地在河南范县。
春秋后期,晋国由韩、赵、魏、范、中⾏、智⽒6卿执政。
智伯灭范、中⾏⼆⽒后,范⽒后裔徙居南阳顺阳。
南阳成了范姓主要的繁衍⽣息地,成了范⽒的⼀个重要郡望。
南阳范阳出了⼀个著名⼈物,就是范蠡。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河南南阳)⼈,事越王勾践。
他扶助勾践灭吴,被拜为上将军。
功成名就后,他遂乘⾈浮海⾄齐,躬耕于海畔,不久致产业数⼗万。
后来,他散尽其财,⾏⾄陶(⼭东定陶)称陶朱公,经商⾄资累巨万。
华东地区丨山东省范氏字辈表
![华东地区丨山东省范氏字辈表](https://img.taocdn.com/s3/m/fb76f1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6a.png)
华东地区丨山东省范氏字辈表•山东济南范氏字辈:“本立而道生,振殿文学尚。
”•山东济南历城范氏字辈:“景文友连立,志在万象新,元昭继明续,清书龙延德。
”•山东济南章丘范氏字辈:“科志云茂田,俊学明宗远。
”•山东济南范氏字辈:“盛朝有继,景仲树兰,玉春雨润,泽林长明,贵华新国,培忠介庆,立世耀文方。
”•山东青岛范氏字辈:“德学业佳。
”•山东青岛范氏字辈:“墨希光延振习寸。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大信镇大范家村(原名范家疃)字辈:“涵树勳基钜,秉公维元修,学乃身之宝,崇泽世象敦。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龙湾村范氏辈:“士君伟国同,振万学成明,忠厚传家远。
”•山东潍坊范氏字辈:“希(士)文洪(世),兆会怀之作。
”•山东潍坊高密市范氏字辈:“清立夕祖存宣世。
”•山东潍坊范氏字辈:“世洪夕天,其曰汉宗,子兆君传。
”•山东寿光范氏字辈:“少泽广仁先,同万方春安,英贤继伟业,诚信传家远。
”•山东邹城大束镇北庄村范氏字辈:“广召安秀允”•山东昌邑范氏字辈:“继仁良子□,永尚明惟克,茂玉尔存百,纯年远志秉,得一学宗凤,然孟立成履,宝思云廷福,锡城九大多,万德士希文,鸿兆会怀之,作常隆可执,中润居家景,广在述祖培同。
”•山东昌邑范氏字辈:“邦行其先悠明”•山东昌邑范家丘范氏字辈:“兆会怀之作,常隆可执中,润居家景广,在述祖培同。
”从肥城寿光侯镇诸城范家大村迁来。
•山东即墨范氏字辈:“希光延振习寸”。
•山东即墨范氏字辈:“中廷沛正道,肇祚系光延,振锡存书泽,承宗永毓贤。
”•山东菏泽范氏字辈:“汝兴继贤臣,勉信绍家元。
”•山东菏泽范氏字辈:“继世业,尚勤俭,正伦常,俊圣贤,明大道,养性天,修德行,孝为先。
”•山东沾化范氏字辈:“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克后,时遵道晋隆。
”•山东泰安范氏字辈:“宝存维方,克成义俭。
”•山东泰安范氏字辈:“昌田圣纪,义正维方。
”•山东泰安范氏字辈:“允光清(兆)继,诒正(祥)维(和)方(昌),克承以敬,乃传斯长。
部分刻本范氏家谱介绍(3)
![部分刻本范氏家谱介绍(3)](https://img.taocdn.com/s3/m/7b27713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2.png)
部分刻本范氏家谱介绍(3)范氏宗谱: 十卷,首一卷:[常熟]著者:(清)范蓕照等纂修居第:江苏,常熟祖先:始祖:范巨; 始迁祖:范叔渊版本:清光绪18年(1892), 木活字本梅林范氏家谱: [浙江]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祖先:版本:清, 木活字本蜀郫范氏族谱: 不分卷:[郫县]著者:(清)范由慰等纂修居第:四川,郫县祖先:始迁祖:[明]范道祯版本:清宣统2年(1910), 刻本范氏家乘: [宜兴]著者:(清)范逊斋等纂修居第:江苏,宜兴祖先:始迁祖:[元]范望江版本:清光绪19年(1893), 木活字本范氏重修宗谱: 十四卷:[金坛]著者:(清)范来庆,范有福主修居第:江苏,金坛祖先:始迁祖:范菊庄; 先祖:范文正版本:清光绪9年(1883), 木活字本栗塘范氏重修宗谱: [长山]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金华,长山祖先:始祖:范纯诚; 始迁祖:[明]范达锭版本:清咸丰6年(1856), 木活字本栗塘范氏宗谱: [长山]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金华,长山祖先:始祖:范纯诚; 始迁祖:[明]范达锭版本:清道光19年(1839), 木活字本重修栗塘范氏宗谱: [长山]著者:(清)范世统等纂修居第:浙江,金华,长山祖先:始祖:范纯诚; 始迁祖:[明]范达锭版本:清嘉庆23年(1818), 木活字本栗塘范氏续修宗谱: 不分卷:[长山]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金华,长山祖先:始祖:范纯诚; 始迁祖:[明]范达锭版本:清乾隆42年(1777), 木活字本古婺长山栗塘范氏宗谱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金华,长山祖先:始祖:范纯诚; 始迁祖:[明]范达锭版本:清, 木活字本古婺长山栗塘范氏宗谱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金华,长山祖先:始祖:范纯诚; 始迁祖:[明]范达锭版本:清光绪29年(1903), 木活字本[范氏宗谱]: 一卷:[松江]著者:(明)范宏纂修居第:上海,松江祖先:始迁祖:[元]范谟版本:清, 钞本梅山范氏宗谱: [武义]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武义祖先:始迁祖:[元]范德槐版本:民国17年(1928), 木活字本梅山范氏宗谱: [武义]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武义祖先:始迁祖:[元]范德槐版本:民国5年(1916), 木活字本梅山范氏宗谱: [武义]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浙江,武义祖先:始迁祖:[元]范德槐版本:清光绪8年(1882), 木活字本梅山范氏宗谱: 五卷,首一卷:[武义]著者:(清)范峻崃等纂修居第:浙江,武义祖先:始迁祖:[元]范德槐版本:清道光28年(1848), 木活字本范氏家乘: 十二卷:[武进]著者:(清)范显荣主修居第:江苏,武进祖先:始祖:[宋]范仲淹; 始迁祖:[明]范子卫; 先祖版本:清光绪19年(1893), 木活字本范氏家乘: 十二卷:[武进]著者:(清)范显瑶等纂修居第:江苏,武进祖先:始祖:[宋]范仲淹; 始迁祖:[明]范子卫; 先祖版本:清同治9年(1870), 忠恕祠木活字本范氏续修族谱: 三卷:[邵阳]著者:范隆吉等纂修居第:湖南,邵阳祖先:始迁祖:[元]范天贡; 先祖:范智; 先祖:范文; 版本:民国5年(1916), 木活字本重修范氏家乘: 不分卷:[吴县]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江苏,吴县祖先:始迁祖:[唐]范隋版本:清, 刻本安吉范氏家谱: 十二卷著者:范永槐主修居第:浙江,安吉祖先:始祖:[唐]范履冰; 先祖:[唐]范传正; 始迁祖版本:民国17年(1928), 木活字本休宁范氏族谱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安徽,休宁祖先:始迁祖:[唐]范传正版本:明, 刻本瑞金县赤坑范氏三修家谱: 不分卷著者:范昌俸等纂修居第:江西,瑞金祖先:始迁祖:[宋]范宗太版本:民国10年(1921), 木活字本古虞金罍范氏宗谱: 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上虞]著者:范少湖等纂修居第:浙江,上虞祖先:始迁祖:[宋]范宗明版本:民国4年(1915), 木活字本古虞金罍范氏宗谱: 十四卷:[上虞]著者:(清)范德峻等纂修居第:浙江,上虞祖先:始迁祖:[宋]范宗明版本:清光绪10年(1884), 木活字本山东禹城张集乡大谢庄范氏宗谱: 山东禹城著者:范盛岭修居第:山东,禹城祖先:始迁祖:[明]范双全版本:1999年, 电脑排印本。
最新范氏字辈大全
![最新范氏字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1b21af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0.png)
最新范氏字辈大全范氏字辈是中国传统的家族排行系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范氏字辈的排行是根据辈分来命名的,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范氏字辈的排行,一般是以“世、仲、季、孙”为基本单位,再加上一些特殊的称谓,如“伯、叔、双、孝”等,来表示家族中不同辈分的人。
范氏字辈的排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范氏字辈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字辈,比如“世、仲、季、孙”等,这些字辈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也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荣耀。
范氏字辈的命名往往是非常有讲究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范氏字辈的排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范氏字辈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字辈,比如“世、仲、季、孙”等,这些字辈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也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荣耀。
范氏字辈的排行是根据辈分来命名的,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范氏字辈的排行,一般是以“世、仲、季、孙”为基本单位,再加上一些特殊的称谓,如“伯、叔、双、孝”等,来表示家族中不同辈分的人。
在范氏字辈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字辈,比如“世、仲、季、孙”等,这些字辈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也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荣耀。
范氏字辈的命名往往是非常有讲究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范氏字辈的排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范氏字辈的排行是根据辈分来命名的,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范氏字辈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字辈,比如“世、仲、季、孙”等,这些字辈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也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荣耀。
范氏字辈的命名往往是非常有讲究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中国范氏三大支系略述
![中国范氏三大支系略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10375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6.png)
中国范氏三大支系略述中国范氏三大支系略述范氏源自伊祁姓,为上古尧帝之后。
尧初封于陶,后迁于唐,故名陶唐氏。
尧生九子,封其第九子监明(又名“源明”)于刘(今河北保定唐县),遂为刘氏。
夏朝强盛后,为夏属国。
夏王孔甲时,监明十八世孙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被夏王封为御龙氏。
传说刘累饲养了雌雄两条龙,不久,其中一条雌龙不幸病死,刘累畏罪,带领全家逃到河南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
到了商代,商王封其后人于豕韦(今河南滑县)立国,称豕韦氏。
后来又在唐(今山西省翼城县西边)立国,称为唐氏。
周成王灭唐后,把他的子民迁往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杜林),建立杜国,以杜为姓,称杜伯氏,又称唐杜氏。
二百年后周宣王灭杜,杜伯被杀,其子隰叔逃往晋国,隰叔的儿子杜蒍,任晋国士师(执法之官),称士蒍。
其子成伯缺生子士会,士会才智过人,操守严谨,深得晋主赏识,为晋国大夫,因功受赐国爵,加封大傅,执掌国政,初封地于随(今山西介休东南),后封地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氏,称为范氏,士会为范氏得姓始祖。
因望出高平郡,故号高平堂。
士会去世后,追溢武子,史称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
武子后四世,出文子、宣子、献子、昭子,把持晋国朝政将近一个半世纪,先后辅佐了十多位晋国国君。
其后有蠡相越,睢相秦,滂相汉,履冰相唐,文正父子相宋,世臣乔木,忠直济美,范氏之源可谓远矣。
据《元和姓篡》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唐宋以前,范姓的郡望除南阳顺阳外,还有钱塘、汝南、代郡、敦煌、河内、山阳、除留、外黄等。
河内范氏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初居汝南,后裔中一部分徙居河内,另一部分徒居代郡(今山西大同),其居于河内者出了唐相范履冰。
范氏家谱中,将徙居河内之范氏后裔统称为河内派,履冰公为河内范氏始祖,履冰公之后范氏族谱方称世系。
范履冰(632~690年)字始凝,讳裳,又名清岐,唐太宗贞观六年壬辰(632)生,世居河内(今河南沁阳)怀庆府,高宗永徽六年乙卯(655)进士及第,官居盛唐宰相,唐武则天时为鸾台天官二侍郎,春宫尚书,后任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时谓北门学士,咸称良丞,时人对其像赞曰:“直道而行,忠心报国,方知古人,史鱼为则”。
山东家谱知见录
![山东家谱知见录](https://img.taocdn.com/s3/m/a8a2244db307e87101f69689.png)
山东家谱知见录(家谱简目)时间:2008-1-17 22:18:20 访问量:4779 来源:华夏田氏网辑录辑录:田家祥山东家谱知见录以下所列,为近来根据书目著录整理出的山东家谱简目,所缺尚多。
期望广大网友不吝指教,随时补充,使之不断完善。
梅安梁四氏[即墨]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梁义礼等纂。
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即墨市博物馆藏。
毕氏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岱熞重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藏。
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文铎、毕岱舆等七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刊本,四册,日本、美国藏。
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蒙+生)芳撰。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五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美国藏。
淄西毕氏世谱六卷毕抚远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淄博市博山区图书馆藏。
曹氏[邹平]于陵曹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清)曹守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恒升堂刻本,二册,济南市博物馆藏。
始修于明洪武二年。
末附《于陵曹氏附谱》。
[临沭]曹氏族谱抄本,临沭县临沭镇曹家洼藏。
[临沭]曹氏族谱抄本,临沭县临沭镇曹村藏。
[临沭]曹氏重修族谱抄本,临沭县南古镇曹宅子藏。
[临沭]曹氏支谱抄本,临沭县周庄乡前半路藏。
[临沭]曹氏支谱抄本,临沭县周庄乡前半路藏。
常氏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清)常秀峰撰。
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亲堂写本,泰安市图书馆藏。
陈氏[长清]陈氏族谱不分卷(清)陈自般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二册,日本、美国。
潍县陈氏族谱(清)陈嵩安等序。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抄本,一册,美国。
潍邑陈氏族谱十二卷(清)陈翮纂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十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昌邑]陈氏家乘陈明侯等修。
民国三年(1914)山东印刷公司铅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
[寿光]陈氏宗谱四卷王昌荣辑。
民国二十九年(1940)活字本,四册,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范氏家谱字辈集成
![范氏家谱字辈集成](https://img.taocdn.com/s3/m/fb55212158fafab069dc029f.png)
范氏家譜字輩集成天道酬勤2010-08-29 15:12----四川珙縣支系7世-40世天愛永應繼思祖宗從本智高學大延長德基配修華國嗣芳賢才欽仰慶澤隆昌-----湖南天貢支系文正7世-38世永應繼思祖宗端本從元世大延長德正克配華國嗣芳賢才欽仰慶澤隆昌。
----雲南威信支系文正9世-38世范氏字輩三十六兆子人昌聲名顯達范氏字輩三十七宜家敦大道積善發長祥心正天為佑才會國有光詒垂皆久遠和氣自興昌永代聲名著前人世德揚(宜為文正公21世上杭范氏宗祠(百五郎慶崗支)內刊立的范氏派語為)范氏字輩三十八士文正啟攀鳳翼英賢廣登恢先聲國安清實家道裕恒德良貽瑞光明才秀崇經本立大濟美效勳耀華廷范氏字輩三十九錫慶重偉奉、開承世運隆、大宗全鎮建、肇裕福長同。
范氏字輩四十國世應體用新瞻奇敏嗣源同晉會宗學茂相華重忠誠策譏(己)真詩書遺信遠本之萬朝康存心意功盛榮龍百代隆湖南雙峰縣國世應體用新瞻奇敏嗣源同晉會宗學茂聲華大德宏福祿崇英彥文傳遠卿臣策紀忠存心益恭慎榮名百代隆江西高安范氏字輩四十一東德永楊光奕世家范氏字輩四十二子恒存正文恒存正范氏字輩四十三青璽居希興明廷維宗祖百世范氏字輩四十四開國尚文學范氏字輩四十五應慶賢能仕,宜登瑞寶祥。
誠思懷禮義,立志發文章。
彥聖真華國,詩書可貽芳。
千年傳祖訓,奕世永隆昌。
廣東青溪范氏字輩四十六均得萬伯廷,文祖一聯仕。
問兆朝州香,德立子孫賢。
居家永和順,昌泰有康寧。
廣東饒平范氏字輩四十七琪爾增文,思朝廷心沿,紹啟永正家,聲連榮貴發,富壽安康光,宗永佑福祿秀昌四川敘永(15-46世)范氏字輩四十八清源興芳玉,之系文金朝,木懷水秀火,光天錫成忠,厚永遠治乾。
坤四川江門(17-42世)范氏字輩四十九文廷錄序徵,偉業協堅貞,冠世辦豪男,智略洵睿膺,思伯銘紹存,通庸孝有舜,奕振獻衍昭,世德敬守倫,尚忠直志揚,俊澤興廣傳。
廣東陸豐(文正1-49世)范氏字輩五十仲朝文登崇,元世卿朝玉,榮洪應奇美,定純仁司國,澤新開錦繡,有儒師貴州岩寨(20-47世)范氏字輩五十一朝文登崇元,兩鄉紹玉榮,洪應德奇美,繼開宗明仕,國清朝世澤,述祥師貴州赤水大同(20-47世)范氏字輩五十二正仁日如宗,士山維家榮,廣招順德孝,秉志忠良通。
范姓氏源流研究报告
![范姓氏源流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d806cf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7.png)
范姓氏源流研究报告
范姓氏源流研究报告
范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和学者的研究,范姓的源流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出自夏朝的褒姒后代
传说夏禹的嫂子为少昊的女儿褒姒,被迎娶为妃子。
夏禹平定洪水后,封少舜之后,建立了夏朝。
范姓人称为夏禹之后,居住在陕西一带。
夏朝地理称为“范国”,因而取姓范。
二、出自周朝公族传人
相传周周公旦的八个儿子之一公伯禽生有子名即范叔,即成为范姓氏的始祖。
范姓后裔主要分布在河南和陕西一带。
三、出自北方少数民族
一种观点认为,范姓可能是源自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
在隋唐时期,这些民族较多地出现了范姓。
据统计,用“范”做姓氏时“范”在中国姓氏排位中位居133位。
四、出自南方少数民族
根据史书记载,范姓在南方少数民族中也相对较多。
如在西南地区的苗、侗、瑶、黎、土家等民族中还有范姓。
这些民族中出现范姓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部落联姻和吸纳外族的结果,流入范姓。
总的来说,范姓的出现有多种可能性,比较具有可信度的是范
姓源于夏朝的褒姒后代和出自周朝的公族传人。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可能有各自的特定出处。
近年来,通过DNA和基因研究技术,范姓源流的问题也得到了更加精确和科学的探讨,进一步验证了范姓的多元化来源。
总结起来,范姓的源流涉及夏朝、周朝、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等多个方面。
虽然现代社会范姓人口众多,但其族谱维系、源流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相信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科技手段的进步,对于范姓的源流及族谱秘史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范氏家谱——精选推荐
![范氏家谱——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7d56f17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4.png)
范⽒家谱范姓村民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学家范仲淹的后嵊州市⽯璜镇范油车村的范姓代?前段时间,范油车祠堂的⼏根⽯柱⼦上与范仲淹有关的对联似乎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依据。
范油车⼈对“⾃⼰的祖先来⾃苏州”的说法有了新的注解(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
范油车村⽬前有村民800多⼈,其中90%姓范。
范油车村⽀书邹苗歆告诉记者,对联的发现及考证富有戏剧性。
原来,为配合嵊州市⼩康⽰范村建设,今年年初范油车村拆除了已经摇摇欲坠的祠堂,建⽴公共服务中⼼。
祠堂有近40根粗壮的⽯柱⼦,其中⼀些⽯柱⼦上刻着⼀些字,只是时⽇久远,模糊不清,也没有⼈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
后来,这些⽯柱⼦以5000元的价格被卖到绍兴。
两个⽉后,绍兴传来消息,说这些⽯柱⼦上的对联与范仲淹有关。
原来,买⽅对⼏根⽯柱⼦进⾏了清洗和着⾊,字迹变得清晰起来,对联的内容也⼀⽬了然。
这个消息让范油车村以及⽯璜镇的⼀些⽂化⼈⼤吃⼀惊,⼏经周折他们于今年10⽉份把⽯柱⼦重新买了回来。
⽯柱对联似与范公有关昨⽇上午,在范油车村⼝,记者见到了这些见证历史的⽯柱⼦。
其中⼏根已经被⽤来建造纪念范仲淹的亭⼦。
其中⼀副对联这样写着:“海外传声名相业,⼀朝莫并;族中蒙养济义⽥,千古常留。
”范仲淹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对联讲的是他的为⼈和功绩。
还有⼏幅对联因为字迹模糊,辨认不清。
不过,记者发现其中⼀副对联上有“⽂正”两字,“⽂正”是范仲淹的谥号,这也似乎说明了对联的确与范仲淹有关。
从这些对联刻写的年代来看,都是在范仲淹第⼗⼆世孙以后,这表明祠堂也是在那之后修建的。
家谱对祖先也有记载为进⼀步证明范仲淹是⾃⼰的祖先,邹苗歆建议查询家谱。
后来,⼈们在80多岁范姓⼈⽒唯⼀保留下来的家谱。
这部家谱共四本,修订于的范承法⽼⼈家⾥,找到了范油车村范姓1937年,⾥⾯清清楚楚地写明了范仲淹是范油车⼈的祖先,还说范仲淹的第三个⼉⼦在此定居后,繁衍出了后代。
从家谱看,⽬前范油车村的范姓范姓村民中最远的已经是范仲淹的第四⼗代世孙了。
明清易代中的泰安士人——《泰安施氏族谱》中相关人物史料考索
![明清易代中的泰安士人——《泰安施氏族谱》中相关人物史料考索](https://img.taocdn.com/s3/m/da7a7b2567ec102de2bd8933.png)
泰安名臣萧大亨历掌兵刑 , 显声于明末政坛 , 其 子 和中 、 协 中也 在 朝 堂 文 坛 留 有声 名 。如 自萧 大亨人仕 算 起 , 家 族 前 后 荣 贵 七 八 十 年 。但 人 清 之后 , 这一高门却神秘消失 , 乾隆程志隆修《 泰安
犹供职于朝 , 《 明季北略》 卷 十三 ( 崇祯 十年 ) “ 圣 驾巡城 ” 中提 到其人 : “ 崇祯丁丑 ( 1 6 3 7 ) 八月, 上 欲巡城……如萧大亨之武荫萧松庵 , 锦衣佥书也, 内止 派 其 领 值 酱 色 绉 纱 深 衣 一 袭。 ” 】 甲 申 ( 1 6 4 4 ) 时家居 , 时逢 大顺军攻泰 安, 启溶为妻孥 计, 启北 门 纵“ 贼” 人城 , 旋 被 大 顺 军 押解 北行 , 乘
Vo 1 . 3 6 N0. 4
J- 一 t - v _ 人
一
《 泰 安施 氏族 谱 》 中相 关人 物 史 料考 索
周 郢
( 泰 山学院 泰山研 究院, 山 东 泰安 2 7 1 0 2 1 )
[ 摘
要] 明清易代之变 中, 泰安士人命运也 随之起伏不定。新发现的《 泰安施氏族谱》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4—1 5
[ 作者 简介 ] 周
郢( 1 9 7 0一 ) , 男, 山东泰安人 , 泰 山学 院泰 山研究院研究员 。
l 8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第3 6 卷
案 目录有《 钦 差巡 抚 山东 等 处 地 方 督 理 营 田提 督 代钞 本 ) 载: “ 第六世 : 无欲 : 度长子 , 字佐 可 , 顺 治
伴随着“ 天崩地坼” 般的明清易代 , 饱受 冲击 空 。萧氏家族在明清易代 中遭 到何种变故 , 成为 的汉族 士人 , 也 呈 现 出悲 喜 荣 辱 之 不 同 命 运 。新 桩历 史谜 案 。 发现的《 泰安施氏族谱》 之上 , 便对此际泰安人物 民国泰 山学者王 次通先生 《 岱臆》 首次提出 境遇有生动反映。《 泰安施 氏族谱》 ( 亦题作 《 泰 此案 , 推测“ 顺治 四年 ( 1 6 4 7 ) 萧氏竞有灭 门之祸 , 安施 氏家谱》 , 以下简称《 施氏谱》 ) 创修于清康熙 盖惩其 ( 萧启溶 ) 延贼登城之罪” 。萧启溶 ( 号松 八年( 1 6 6 9 ) , 后 续修于乾 隆十四年 ( 1 7 4 9 ) 、 道 光 庵 ) 系萧 大 亨 长 孙 萧 友 贤 之 子 , 《 明神 宗 实 录 》 卷 五年( 1 8 2 5 ) 、 咸 丰 十年 ( 1 8 6 0 ) 、 宣统 三 年 ( 1 9 1 1 ) , 四 。七 载 : 万 历 三 十三 年 ( 1 6 0 5 ) 三 月 庚子 , “ 兵部
范姓PPT
![范姓PPT](https://img.taocdn.com/s3/m/87176ef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9.png)
范汪(约308年-372年),字玄平,范晷之孙,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医学家、官员。官至徐兖二州刺史,封武兴县侯。他善于清谈、书法、医术、围棋,著有《范东阳方》、《棋品》。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1970年10月23日),男,原名希天,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村。范长江青少年时代就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范 姓 溯 源
①源于祁姓。②源于以地为姓:楚国有范地,春秋时期有楚国大夫范山、范无宇等范姓人物。③源于他族改姓:源于西南夷、源于满族、、源于鄂温克族;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范 姓 的 迁 移 传 播
01
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省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
范 姓 著 名 人 物(部分且不分先后)
范 姓 著 名 人 物
范献子范鞅(?-前501年),范匄之子,春秋后期晋国大夫、政治家,外交家。官至正卿中军将。他执政期间架空国君,使范氏成为晋国第一大世卿。
范坚(生卒年不详),字子常,范晷之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时期政治家、经学家,曾参与讨伐苏峻之乱,官至护军长史、尚书右丞,封都亭侯。
范姓
--以添
范姓
郡望:南阳郡、高平郡、钱塘郡、敦煌郡、汝南郡、河内郡、山阳郡、外黄县。堂号:南阳堂、高平堂、钱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内堂、山阳堂、外黄堂,都是以望立堂、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善堂、忠恕堂、经义堂、逵道堂。得姓始祖:范武子
02
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
03
历史渊源—追寻范姓的家族脉络
![历史渊源—追寻范姓的家族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8201c94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c.png)
历史渊源—追寻范姓的家族脉络范姓是中国传统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追溯其家族脉络,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还可以探讨范姓家族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古代姓氏的形成常常与官职和封地相关。
相传范姓起源于传说中的夏朝时期,夏朝末期有一位名叫范伯的人,他曾经在夏朝的军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伯爵,在古代社会享有崇高的地位。
从此以后,后代子孙就以范为姓氏。
此外,范姓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商朝时期的范阳国,据说范阳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后来逐渐形成范姓。
范姓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重要人物。
例如范蠡,他是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智者和外交家,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智慧在当时闻名于世。
他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此外,范文正、范炎等历史上的名人也是范姓的代表人物。
范姓家族在政治方面也有影响力。
范姓在宋朝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分支——范阳范氏,该家族的成员多次担任宋朝的重要官职。
范仲淹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担任过宰相的职位,并以其治理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被后世推崇。
范姓家族还在明清两代有许多重要人物,他们纷纷投身于政治事务,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范姓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影响。
范晔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后汉书》成为了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此外,范成大是明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被誉为“范氏体”,对后世书法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范姓家族在经济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仲淹在宋代时期推动了“开发河渠,利民之事”,对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范文正在元代创办了著名的商号“文正堂”,在当时享有盛名,成为了元代商业界的重要人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范姓家族逐渐分布到全国各地,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支系和宗族。
不同的地区和分支在范姓家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贡献。
总之,范姓家族的历史渊源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全国范氏人口村落分布统计(山东济宁)
![全国范氏人口村落分布统计(山东济宁)](https://img.taocdn.com/s3/m/9d646aa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4.png)
全国范氏人口村落分布统计(山东济宁)
山东省济宁市范氏人口居住村庄分布济宁是山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临沂市,西与菏泽市接壤,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
交界。
是山东省政府批复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旅游城市。
济宁常住人口835.6万人(2019年),范
氏人口约2.7万人,位列56位。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范窑村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范李庄村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范庄村山东省
济宁市梁山县韩岗镇任李庄村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韩岗镇范庄村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寿张集镇郭楼村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赵堌堆乡范那里村山东省济
宁市梁山县赵固堆乡后范城村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韩垓镇石钟楼村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李阁镇范庄村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鱼城镇马莪村山东省济宁
市泗水县金庄镇永兴庄村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芦沟村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金乡镇花园村侯庄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卜集乡张瓦房村山东省济宁
市微山县马坡镇范庄村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一街村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南梁庄村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万张街道王桥村山东省济宁市嘉祥
县满硐乡徐村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老僧堂镇西范庄村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孟姑集乡范庄村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田黄镇厂里村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看庄
镇王楼村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看庄镇夏看村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南辛南村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石门山镇郭家沟村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南辛镇西
余村。
范姓族谱范文程
![范姓族谱范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76d4310910ef12d2bf9e7db.png)
山东范姓家族辈分家谱尧有个裔孙叫刘累,西成王时迁居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建立杜国,称为唐杜姓,他的孙子士会,春秋时任晋国大夫,因授封于范地(现在的河南县),以封邑为姓,就是范氏。
士会死后被称为范武子,其之后,又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子,世代为晋国上卿。
公元前4世纪中叶,晋国为韩、赵、魏三家所分,范姓进入魏国。
在西汉以前范姓部分人已迁徙到南方。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范姓分布更为广泛。
到宋代,范姓称盛在福建,人才济济。
此后,范姓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布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
从明末开始,闽(MIN)、粤(yue)范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迁到海外。
宋代以前的范姓名人,大都出自现在的河南。
例如:春秋末政治家范蠡。
东汉学者范丹,清诏使范滂。
东晋经学家范宁,南朝宋史学家范晔(yan ),顺阳人。
齐、梁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范姓居于第61位。
范姓族谱分布在哪里当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
在全国的范文内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
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约占范姓总人口的17%。
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地区。
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晋豫鲁、冀京津、皖苏沪浙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3%,居住了大约72.5%的范姓人口。
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广东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18.4%的范姓人口。
范氏寻根1 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帝尧的后裔刘累,其裔孙为在晋国食采于范地,其后代遂以范为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范通3、范達3、范逵3支系 范通3 范德成4 范希谨5 绝 范德善4 范希禹5 范展6 范弘祚7 范进8 绝
范林8 范弘经7 范瑜8
范琰8
绝 范成鋑9 范成鉁9
范成鈫9
范玫8 范琪8
范成钗9 ?
范布6 范遷6
范弘緰7 范弘禧7 范弘福7 范弘緯7
范德秋8
范志隆9
范達3 范逵3
范德秀4 范希芝5 范橘6 绝 范希蘭5 绝 范希蕙5 绝
范成钤9
范成铭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范班8
范成鏽9
范成锈9 范成镜9
2、范伦4支系
范希颜5 范应6 范弘化7 范玟8 范天锡9
范围6 范希曾5 绝 范希文5 范广 6
范珃8 范弘赞7 绝
范弘云7 范弘镇7
范璿8 范瑞8 范瑗8
范伦4
范希仁5 范永元6 范都7
范永吉6 范永利6
范策7 范书7 绝 范登7
范希德5 范希義5
范式注10
范式浩10
范式涫10
范式晓10
范式题10
范式春10
范式浦10
范式湘10
范式潔10
?
绝
范式魁10
范克礼10 范克信10 范克義10
范鸿德10 范志德10 范從德10
范有桂10 范有相10 范有章10 范有文10 范有焕10
范铭珠10 范铭璋10
第一册
十九世 二十世
一世 二世
1、范胜1支系 范胜1 范松2
三世 范泰3 范春3 范臻3
范奉3
四世 范纪4 范经4 绝 范茂4
范端4 范正4 范绪4 范韶4
五世
六世 七世 第一册
八世
范希孟5 绝 范希孔5 绝
范希道5 范浩6 范弘胤7 范弦8
范琏8 范琸8
范弘文7 范琯8 范瑛8 范珍8
绝 绝 绝 范希贤5
范爱6
范弘恩7 范珂8 范玳8 范珊8
范惟珀8 范万有9
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范仕10
范樸10 范楝10
范安10 范楚10 范桢10 范樞10 范桓10 范權10 范桂10 范標10 范相10 绝 绝 范梉10
范析10
范桐10 范栐10 范国泰10 范樽10 范桂10 范朴10 范林10 范澄10 范泽10 范洆10 范浃10 范源10 范国柱10 范国桢10 绝 范国祥10 绝 范国吉10 范国材10 绝 范灅10 范涺10 范淇10 绝 范沆10 绝 范治10 范洵10 绝
范永贞6 范永祥6 范永寿6 范永久6 绝 范永宁6
范科7 范第7 绝 范良7 绝 绝
范选7
范良兴8 范修甲9
范来旺8 绝 绝
范躍甲9 绝
范汝朋8
范汝松8 范守礼8 绝
范成宗9 范成业9 范成名9 范成大9 绝 范荣9
范嵩8 绝
范惟精8 范养甲9 范惟粹8 范万甲9
范惟纯8 范奋甲9 范震甲9
范惟一8
范玘8
范弘肇7 绝 范弘宪7 范琨8
范振美9 范进美9
范元臣9
范爵6
范理8
范弘勳7 范瑚8 范铤8 范琬8
范元忠9 范元亮9
范元贞9 范成铣9
范成铸9 范成钧9
范成镐9
范弘猷7 范瑝8
范璐8 范弘烈7 范珩8 范弘谟7 范璟8
范成基9 范成锦9
范成钟9 范成钺9 范成锐9
范成铎9 绝 范成钰9
范成钊9
范弘基7 范佩8
九世
范世明9 范贲明9 范德明9 范奕明9 范文明9 绝 范世豫9 范世丰9 范世随9 范光亨9 范咸亨9 范深仁9 范深泽9 范嘉亨9 范会亨9 范起亨9 绝 范大亨9
范世美9
范济美9
范璋8 范珻8
绝 范祝美9
范璸8
范中美9 范成美9 范超美9 范仁美9 范衷美9 范调美9 范庆美9 范庚美9
范德玉4 范希贵5 范朴6 范弘芳7 绝 范德敬4 范希先5 范文学6 绝 范德珍4 范希祥5 范孝6 范弘题7
范弘明7 范希儉5 绝 范德實4 范希勤5 范文忠6 绝 范希礼5 范楷6 绝
4、范弘源7支系
范弘源7 范義忠8 范琨9 范義惠8 范玉9
5、范节9、范志9支系
范節9 范志9
6、范惟珀8支系
范济10 范潔10 范潑10 范溥10 范润10 范洙10 范汶10 范浈10 范淳10 范溶10 范淮10 绝 范浙10 范江10 范溪10 范津10
范波10 绝 范滔10
范正10 范俊10 范傑10
范茂10
范廷辅10 廷魁10 范廷弼10
范廷衮10 范廷麟10 范廷凤10 范廷骐10 范廷骥10 范廷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