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介入治疗的工作制度

介入治疗的工作制度

介入治疗的工作制度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等工具将药物、放射性物质或物理方法直接应用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介入治疗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确保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从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人员配备、质量控制、培训与考核等方面探讨介入治疗的工作制度。

一、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1. 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介入治疗的过程、风险和预期效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等。

(2)器械准备:检查导管、导丝、支架等器械的质量和完整性,确保器械处于良好状态。

(3)药品准备:备足抗凝、抗血小板、抗过敏等药物,以及急救药品和设备。

2. 操作过程(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如血管内介入、非血管内介入等。

(4)合理使用对比剂,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

(5)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术后处理(1)术后平卧休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2)定期检查患者介入部位,观察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3)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4)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二、介入治疗的人员配备1. 医生(1)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2)经过介入治疗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

(3)具备急救能力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2. 护士(1)具备护士执业资格,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2)经过介入治疗护理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

(3)具备急救能力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3. 技师与工程师(1)具备相关专业学历,具有丰富的介入治疗技术经验。

(2)经过介入治疗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资质。

(3)具备急救能力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三、介入治疗的质控管理1.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1)(2)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检査血常规和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一)第一节概述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U的。

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

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ft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査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

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

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

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穿刺抽液化验检査。

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査。

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査。

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

【禁忌症】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U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1•在穿刺之就,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聽次的U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

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U标, 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

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1)(2)(3)(4)(5)(6)3.介入超声室的基本要求(1)操作间实用面积不<20m2,易于清洁、灭菌,保持低尘,入室换鞋、戴帽、戴口罩。

(2)要求有图像清晰、分辨力高的超声诊断仪,并配备有专用超声引导穿刺探头及引导架。

后者于介入应用前须清洁、消毒灭菌。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之令狐文艳创作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之令狐文艳创作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一、令狐文艳二、股动脉穿刺术三、股静脉穿刺术四、股静脉穿刺术(儿科)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五、肝癌介入治疗操作程序六、肺癌介入诊疗操作规范七、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操作技术规范八、支气管动脉栓塞九、子宫动脉栓塞术十、全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十一、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操作技术规范十二、髂内动脉栓塞术一、股动脉穿刺术适应症:1.血管本身病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出血、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2.软组织或器官病变与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3.某些肿瘤手术前了解血供情况或与重要血管的关系。

4.血管病变手术后随访。

5.血管病变的介入放射学治疗。

禁忌证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术者准备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2、向患者解释本疗法目的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失败等,取得家属理解,并签手术协议书。

4、根据临床具体要求,参考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等有关资料,设计最佳方案。

患者准备1、术前为患者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X线、CT、超声等检查)。

2、术前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

3、穿刺部位皮肤剃去毛发,清洗干净,减少局部感染机会。

4、术前4h禁食、水。

5、术前30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必要时)。

方法股动脉是髂外动脉的延续,通过股三角,其内侧是股静脉,外侧是股神经。

在腹股沟韧带处位置最表浅,搏动最强,且操作简单,拔管后易于压迫止血,是理想的穿刺点。

经股动脉穿刺根据需要可选择逆行性及顺行性穿刺。

1.逆行性穿刺逆行性穿刺的进针点选在股动脉搏动最强处的正下方,即腹股沟皮肤皱褶下1~2cm,穿刺时左手中、示指轻按于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持针对准该点斜行平滑刺入。

介入手术操作规范

介入手术操作规范

介入手术操作规范1. 前言介入手术是指通过使用导管等工具,通过身体自然孔道或者小切口,进行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

为了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效果,医院特订立本规章制度,对介入手术操作进行规范,以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风险。

本规章制度适用范围包含但不限于: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肝胆胰介入、肾脏介入、放射治疗等介入手术。

2. 人员要求2.1 操作医师2.1.1 操作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手术技术和专业知识,熟识介入手术操作规程,且持有相关手术资质和执业证书。

2.1.2 操作医师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沟通活动,不绝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并及时了解新的操作技术和规范。

2.1.3 操作医师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护理人员共同搭配完成手术操作,并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

2.2 护理人员2.2.1 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熟识介入手术操作规程,能够快速辨识并处理手术中可能显现的问题和紧急情况。

2.2.2 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始终保持关注和专注,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进行及时监测,供应必需的支持和帮助。

2.2.3 护理人员应遵守操作医师的工作指示,与其紧密合作,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3. 设备要求3.1 介入手术室3.1.1 介入手术室应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和仪器,包含但不限于 X射线机、血管造影机、导管器、注射泵等,并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3.1.2 介入手术室应具备良好的干净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手术无菌。

3.1.3 介入手术室应设置紧急设备和药品,以备手术中可能显现的急救情况。

3.2 个人防护装备3.2.1 操作医师和护理人员应佩戴手术帽、口罩、无菌手套等相关防护装备,保持乾净和无菌。

3.2.2 操作医师和护理人员应进行定期体检,确保身体健康,确保手术过程安全。

3.2.3 操作医师和护理人员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手术前洗手,并遵守洗手消毒制度。

4. 操作流程4.1 术前准备4.1.1 手术前,操作医师应认真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引言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和准则,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的制定背景、意义和流程,同时对其中一些常见的诊疗技术进行规范和指导。

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而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正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制定的。

通过规范和指导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二、意义1.提高医疗质量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的操作准则,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保障患者权益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准则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增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

3.促进临床研究和教育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可以为临床研究和教育提供参考,为医学进步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制定流程1.确定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的范围和内容首先需要确定需要制定的诊疗技术的范围和内容,确定规范和指南的制定目的和目标。

2.收集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收集并研究相关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的相关资料和文献,确定规范和指南的参考依据和内容。

3.制定编写规范和指南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文献,制定和编写相关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确保规范和指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4.征求专家意见和审查将制定好的规范和指南提交给相关专家和机构进行意见征求和审查,确保规范和指南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发布和宣传完成规范和指南的制定后,进行发布和宣传,确保规范和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四、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1.静脉置管操作规范和指南(1)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综合性评估,确定适宜的静脉置管部位和方式。

(2)消毒和无菌操作:对静脉置管部位进行消毒和无菌操作,确保术中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超声介入操作规范

超声介入操作规范

介入医师操作规范一、介入术前1、介入医师在介入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以前的超声、CT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资料,了解以前是否进行过手术或介入性操作及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有无麻药及酒精过敏史,有无出血性疾患及手术后或拔牙后异常出血史,了解患者是否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扩血管药物。

2、介入医师必须明确实施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操作的临床原因和预期结果,严格掌握介入操作的适应证。

3、介入医师在介入操作前必须争得患者的同意。

首先要对患者详细解释操作过程,使患者了解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在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告知患者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的地方。

4、穿刺前须检查血常规、凝血五项、血清三项(HBsAg 、抗HIV 、抗HCV),老年患者须查血糖、尿糖,并询问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血压、血糖控制情况。

5、介入医师在介入操作前应在使用局部麻药前再次亲自进行超声检查,了解病灶的解剖位置及其与周围重要脏器、血管的关系,再次分析最佳的介入路径,避免非技术性因素造成的损伤肠道、血管等问题。

二、介入术中1、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2、对肿瘤病灶,要避免在癌瘤中心部位取材,因中心部位坏死组织较多,易导致假阴性或诊断困难。

3、注射麻药前一定要注意排尽气体,因为即使很小量的气体也可能在穿刺时严重影响声像图。

局麻时不仅对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麻醉,还应对腹膜及脏器被膜进行麻醉。

利多卡因成人最大剂量为 4.5mg/kg(1%的溶液0.45ml/kg),3岁以上的儿童最大剂量为3~4mg/kg(1%的溶液0.3~0.4ml/kg)。

4、穿刺过程应存图,记录病灶声像图特征及术中、术后的声像图变化。

5、对感染病灶进行穿刺或对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进行穿刺时,要常规使用抗生素。

对黄疸病人,术前3天使用维生素K。

三、介入术后介入操作结束后,病员宜留观1-2小时,如脉搏、血压情况无异常,方可让病人离去。

一旦病人出现并发症,应马上予以处理或请相关科室会诊。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一)第一节概述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目的。

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

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

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

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

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

【禁忌症】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1.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躔次的目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

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

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h,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主要目的是建立通道,包括血管与非血管性通道,进而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一、基本技术【器材与药物】1.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分为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2.活检针:根据穿刺针头的形态和抽取组织细胞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多为细针,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包括自动或弹射式活检枪,取材较多,可供组织学检查。

另一类特殊的活检针是锯齿状的旋切针,常用于骨活检。

3.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4.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常用者为Kopans针和Homer针。

5.药物:经皮穿刺消融术的常用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作方法】1.血管穿刺术:穿刺的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合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

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2.活检术:1)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各有优点和不足,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2)术前准备:选定穿刺点后,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铺洞巾或无菌单,用1%~2%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部麻醉。

3)根据病变性质和检查目的,采用抽吸针或切割针穿刺进入病灶内,影像扫描核实针头位置无误后,进行活检。

4)对取材标本及时进行涂片、细菌培养或固定,然后送检。

5)并发症:主要有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3.肿瘤消融术:1)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类似,超声和CT是最常用的手段,磁共振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2)操作方法与活检基本相同,注射药物时要注意观察其在瘤体内的弥散情况,必要时可行病灶多点穿刺与注射,同时注意防止药液进入血管。

3)副反应与并发症:除了与穿刺活检类似的一些并发症外,另有一些与药物有关的反应,如药物刺激引起的疼痛、肿瘤坏死引起的发热等。

介入科下肢动脉造影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科下肢动脉造影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科下肢动脉造影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血管性病变诊断及介入治疗前后。

2.动脉病变术后随访。

3.血管外伤性病变诊断及介入治疗前后。

4.肿瘤性病变诊断及介入治疗前后。

5.先天性动脉发育异常。

6-不明原因肢体肿胀和糜烂。

【禁忌证】1.对比剂和麻醉剂过敏。

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3.极度衰弱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4.穿刺局部感染及高热者。

【术前准备】1.病人准备(1)向病人及家属交待造影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签订造影协议书。

(2)向病人解释造影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以消除顾虑,争取术中配合。

(3)检查心、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

(4)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

(5)碘剂及麻醉剂按药典规定进行必要的处理。

(6)术前禁饮食。

(7)穿刺部位常规备皮,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8)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用药及抢救。

2.器械准备(1)心血管X线机及其附属设备。

(2)造影手术器械消毒包。

(3)穿刺插管器材,如穿刺针、导管销、导管和导丝等。

(4)匝力注射器及其针筒、连接管。

3.药品准备(1)对比剂:有机碘水制剂(40%~60%离子型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

(2)麻醉剂、抗凝剂及各种抢救药物。

【操作方法及程序】1.采用Sei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2.先行一侧的骸总动脉造影,再行监外动脉造影。

3.注射参数包括骼总动脉造影的对比剂用量15-20m1./次,注射流率12-15m1.∕s;骼外动脉造影的对比剂用量15-18m1./次,注射流率IOS1.2m1.∕s°4.造影体位为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5.造影程序为2~4帧∕s,注射延迟0.5s。

曝光持续至微血管期。

6.造影完毕拔出导管,局部压迫IOSI5min后加压包扎。

7.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并发症】1.穿刺和插管并发症暂时性动脉痉挛、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髅、导管动脉内折断、动脉内膜夹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管破裂、脑血管血栓和气栓等。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篇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2.7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介入与微创技术操作规范制度

介入与微创技术操作规范制度

介入与微创技术操作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介入与微创技术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制度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关于规范临床技术操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相关人员,包含但不限于医生、护士、技师等。

第二章术前准备第三条患者评估1.在进行介入与微创技术操作前,医生必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含患者病史、体格检查、试验室检查等。

2.医生需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告知手术的目的、风险和预期效果。

第四条术前准备1.医生和相关人员需要准备必需的手术器械、设备、料子等,并进行必需的消毒和检查。

2.医生和相关人员需要确认手术所需的人员和麻醉方式,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第五条术前会诊与讨论1.对于多而杂和高风险的介入与微创技术操作,医生应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保手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医生和相关人员应参加手术讨论会,共同商讨手术方案和操作技术,明确分工和责任。

第三章术中操作第六条环境准备1.手术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并保持适合的温度和湿度。

2.手术室应具备必需的设备和仪器,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做好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手术室应配备充分的护理人员,确保术中的帮助工作。

第七条麻醉操作1.手术前麻醉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认真询问和体检,确认患者适合进行手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2.麻醉操作必需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生完成,遵从麻醉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麻醉。

第八条感染防备1.手术前应对手术区域进行充分清洁处理,并进行必需的消毒。

2.手术期间应采取严格无菌操作,避开感染源的引入。

3.手术结束后,应对手术区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防止术后感染发生。

第九条操作技术规范1.医生和相关人员必需熟识手术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2.医生和相关人员应准确掌握介入与微创技术的操作步骤,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方案进行操作。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2023年版)1. 引言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和指导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利益,提高医疗质量。

2. 术语与定义2.1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指结合多种介入技术手段和设备,通过介入操作在患者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2.2 临床应用:指将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包括必要的医学诊断与治疗过程。

3. 操作规范3.1 基本操作准则3.1.1 医疗人员需具备相应的学历和专业知识,熟悉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1.2 在进行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前,医疗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及时沟通,确保患者理解并同意操作过程。

3.1.3 操作过程中,医疗人员应严格遵守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3.2 设备与材料管理3.2.1 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法规要求,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

3.2.2 设备和材料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和临床指南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3 操作步骤3.3.1 在进行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3.3.2 在操作过程中,医疗人员应准确、规范地执行操作步骤,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3.3.3 在操作完成后,医疗人员应及时记录操作过程和相关结果,并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指导。

4.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4.1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

4.2 针对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应设立专门的质控小组负责监督和管理。

4.3 医疗机构应及时处理和报告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中的意外事件和不良反应。

5. 术后护理和随访5.1 在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后,医疗人员应及时进行术后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处理并发症和配合康复措施等。

5.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例追踪和随访制度,及时掌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与诊疗指南解析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介入诊疗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神经血管介入技术全文管理规定

神经血管介入技术全文管理规定

神经血管介入技术全文管理规定一、背景随着神经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了规范技术操作、保障患者安全,制定一套全面的管理规定势在必行。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神经血管介入技术的医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等。

三、技术操作规范1. 所有从事神经血管介入技术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2. 在进行技术操作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等,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在技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5. 操作结束后,必须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操作过程、使用的设备和药物等,并及时向患者进行说明。

四、设备和药物管理1. 所使用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2. 所使用的药物必须符合相关规定,且在有效期内,使用前必须进行核对和确认。

五、安全措施1.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消毒、无菌操作等。

2. 遇到突发情况或意外事件时,必须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上级领导。

六、质量控制与评估1. 对于神经血管介入技术的操作,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2. 针对技术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良事件,必须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七、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停职、解聘等。

八、附则本管理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适用于所有相关人员。

以上为《神经血管介入技术全文管理规定》的内容,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以确保技术操作的安全和质量。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一、股动脉穿刺术二、股静脉穿刺术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四、肝癌介入治疗操作程序五、支气管动脉栓塞六、子宫动脉栓塞术七、全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八、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操作技术规范九、髂内动脉栓塞术十、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十一、肾动脉成形术十二、消化道出血栓塞术一、股动脉穿刺术适应症:1.血管本身病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出血、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2.软组织或器官病变与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3.某些肿瘤手术前了解血供情况或与重要血管的关系。

4.血管病变手术后随访。

5.血管病变的介入放射学治疗。

禁忌证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术者准备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2、向患者解释本疗法目的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失败等,取得家属理解,并签手术协议书。

4、根据临床具体要求,参考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等有关资料,设计最佳方案。

患者准备1、术前为患者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X线、CT、超声等检查)。

2、术前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

3、穿刺部位皮肤剃去毛发,清洗干净,减少局部感染机会。

4、术前4h禁食、水。

5、术前30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必要时)。

二、股静脉穿刺术适应症适用于外周浅静脉穿刺困难,但需采血标本或需静脉输液用药的患者;髂静脉、肾静脉、腰静脉、肝静脉、腔静脉、肺动脉、右心腔、头臂静脉、甲状腺静脉等部位或脏器的造影及介入治疗;心导管检查术,临床上最常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

禁忌症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介入手术操作规范

介入手术操作规范

介入手术操作规范摘要本文档旨在规范介入手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遵守该操作规范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1. 前期准备在进行介入手术之前,医务人员应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准备必备的手术器械和设备;-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评估手术风险;- 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符合个体化需求的手术计划;- 定期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

2. 手术操作步骤2.1 麻醉与消毒-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对手术区域进行严格的消毒,确保术野清洁无菌。

2.2 穿刺与导管放置- 在正确的位置进行穿刺,确保准确无误;- 插入导管时,注意操作的轻柔和准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2.3 操作监控与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区域情况;-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4 操作结束和术后处理- 手术结束后,将导管等器械取出,止血并覆盖伤口;- 进行术后处理,如清洗和消毒操作区域。

3. 安全与质量控制3.1 安全控制措施- 在手术前严格核查患者的身份、手术部位和手术器械,避免操作失误;- 操作过程中保持手术区域的干净整洁,防止交叉感染;- 谨慎选择手术器械和材料,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

3.2 质量控制措施- 实施标准化操作程序,确保各项操作流程的一致性;- 定期进行手术质量评估和维护,改进操作技术和流程;- 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提高手术效率和质量。

结论本操作规范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系列介入手术操作的准则和要求,涵盖了前期准备、手术操作步骤、安全与质量控制等方面。

贯彻执行该操作规范,可有效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技术,旨在建立通道,包括血管和非血管通道,用于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基本技术包括器材和药物。

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包括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活检针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可供组织学检查。

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

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作方法包括血管穿刺术、活检术和肿瘤消融术。

血管穿刺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合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

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活检术的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肿瘤消融术的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类似,超声和CT是最常用的手段,磁共振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副反应与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经皮穿刺术的应用范围包括建立血管通道,进而进行血管内的诊断与治疗。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器材和药物,以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经皮穿刺引流术是一种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在影像系统导引下对体内局限性脓液、积液、积气和管道系统阻塞引起的胆汁或尿液滞留进行疏导的技术。

该技术可解决肿瘤造成的管道阻塞,恢复相应器官的功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良性病变则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但是,该技术并不适用于凝血机制障碍、心、肝、肾功能严重衰竭等情况。

其中,经腹穿刺途径一般很少引起并发症,但经背穿刺可能会引起瘫痪、单侧肢体麻痹、一过性血尿、椎间盘损伤、腹腔内注射引起的化学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注射酒精时,阻滞剂可能会弥散到膈肌、背部肌肉和神经,引起疼痛,因此加入局麻剂后可明显缓解上述症状。

皮肤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皮肤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皮肤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一、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和标准化皮肤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医务人员在实施皮肤介入诊疗过程中能够遵守相关的技术规范,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术前准备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相关病历和检查报告。

2. 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解释介入诊疗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3. 密切关注患者的过敏史和现有疾病情况,确保没有禁忌证。

4. 给予适当的麻醉、镇静或止痛药物,准备相关的介入设备和材料。

三、操作流程1. 对患者进行局部消毒,确保操作部位的清洁。

2. 使用导射枪或针头,准确定位待操作的皮肤病变区域。

3. 进行皮肤标记,以便在操作过程中准确引导和定位。

4. 采用适当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皮肤介入治疗,如穿刺、取样、注射、激光烧灼等。

5.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变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步骤和方法。

6. 完成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7. 做好术后处理,包括伤口处理、包扎和嘱咐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8. 记录操作过程的详细信息,包括操作时间、使用的设备和材料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2. 定期检查和维护介入设备和仪器,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

4. 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和处理并发症。

5. 坚持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五、总结本文档系统地介绍了皮肤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及流程,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实施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遵守安全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医务人员也应持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技术操作规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主要目的是建立通道,包括血管与非血管性通道,进而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一、基本技术【器材与药物】1.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分为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2.活检针:根据穿刺针头的形态和抽取组织细胞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多为细针,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包括自动或弹射式活检枪,取材较多,可供组织学检查。

另一类特殊的活检针是锯齿状的旋切针,常用于骨活检。

3.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4.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常用者为Kopans针和Homer针。

5.药物:经皮穿刺消融术的常用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作方法】1.血管穿刺术:穿刺的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合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

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2.活检术:1)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各有优点和不足,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2)术前准备:选定穿刺点后,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铺洞巾或无菌单,用1%~2%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部麻醉。

3)根据病变性质和检查目的,采用抽吸针或切割针穿刺进入病灶,影像扫描核实针头位置无误后,进行活检。

4)对取材标本及时进行涂片、细菌培养或固定,然后送检。

5)并发症:主要有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3.肿瘤消融术:1)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类似,超声和CT是最常用的手段,磁共振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2)操作方法与活检基本相同,注射药物时要注意观察其在瘤体的弥散情况,必要时可行病灶多点穿刺与注射,同时注意防止药液进入血管。

3)副反应与并发症:除了与穿刺活检类似的一些并发症外,另有一些与药物有关的反应,如药物刺激引起的疼痛、肿瘤坏死引起的发热等。

【应用围】1.建立血管通道,进而进行血管的诊断与治疗。

2.进入非血管管腔,如经皮穿刺胆管造影与引流术、经皮肾穿刺肾盂造瘘以及经皮胃造瘘等。

3.穿刺实体器官,进行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的活检、肿瘤消融治疗、囊肿的抽吸硬化、脓肿穿刺引流等。

二、主要临床应用一、胸部疾患经皮穿刺【适应证】1.肺部原发性肿瘤2.肺部转移性肿瘤3.胸壁肿瘤4.胸膜肿瘤5.纵隔肿瘤6.肺部原因不明的剧烈咳嗽及严重肺气肿患者【禁忌证】1.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广泛性肺纤维化病变3.无法控制的剧烈咳嗽及严重的肺气肿患者4.心肺功能不全者5.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适应证,积极控制影响穿刺的咳嗽等症状。

2.穿刺点选在相邻肋骨的上缘与病灶应呈水平或垂直方向,进针路线应避开叶间裂。

3.穿刺时患者应全身肌肉放松,平静呼吸,不必机械屏气,穿刺针从胸壁进入肺组织的速度应快捷,以免针尖划破脏层胸膜。

4.纵隔穿刺时为便于穿刺针尖进入病灶,可先用针体弯曲的穿刺针,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5.进针过程中,应及时透视观察穿刺针进针方向和所在位置,尤其是细针穿刺,很容易偏离,需要随时监测调整。

6.抽吸或切割标本时,应注意多位置、多方向性,肿瘤中心有坏死时,针尖应尽量靠近肿块边缘部,以提高病变穿刺的检出率,但针尖应始终在病灶活动。

7.取完标本,穿刺针退出肺组织边缘部位时,穿刺针导入自体血凝块或明胶海绵条可预防气胸或血胸的发生。

8.穿刺结束后,患者应留在放射科观察1~2小时,尤其是门诊病人更不能轻易离开。

9.若穿刺失败,可间隔4~5d后再穿刺。

10.若病变在两侧肺时,不能同时穿刺,应间隔3~5d再行另一侧穿刺。

二、腹部脏器经皮穿刺【适应证】1.肝脏恶性肿瘤、囊肿和脓肿2.胆囊和胆管的良、恶性肿瘤3.胰腺肿瘤和囊肿以及脾脏肿瘤4.肾脏肿瘤5.盆腔脏器的良、恶性肿瘤6.肾上腺肿瘤7.原因不明的腹腔肿大淋巴结【禁忌证】1.疑为血管性病变或病变与大血管有密切联系者2.胃肠道病变3.有凝血机制障碍者4.有全身性感染者三、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上腹部癌痛的基本原理就是采用较大剂量的酒精或石碳酸注入腹腔神经丛处,使神经节及神经元变性、脱髓鞘,从而阻断神经的传入途径,解除来自上腹部脏器的疼痛。

【适应症】胰腺癌、慢性胰腺炎、肝脏肿瘤、肾上腺转移瘤和克隆病引起的上腹部顽固性疼痛。

【禁忌证】1.凝血机制障碍。

2.心、肝、肾功能严重衰竭。

【并发症】经腹穿刺途径一般很少引起并发症,经背穿刺可引起如下并发症:1.瘫痪2.单侧肢体麻痹3.一过性血尿4.椎间盘损伤5.腹腔注射引起的化学性腹膜炎【注意事项】1.注射酒精时,由于阻滞剂可弥散到膈肌、背部肌肉和神经可引起疼痛,加入局麻剂后可明显缓解上述症状。

2.经腹穿刺后一定得行CT扫描,以寻找针尖位置,如针尖位于腹主动脉壁或膈肌脚等组织器官,决不能贸然注射、阻滞剂,否则将产生不良后果。

3.注射阻滞剂后部分病人可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同时伴有心律增快。

低血压状态一般不超过24小时,通过加快输液即可纠正低血压状态。

4.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引起肠蠕动增强,故术后病人可出现轻度腹泻,一般数日即可恢复正常。

经皮穿刺引流术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在影像系统导引下对体局限性脓液、积液、积气和管道系统阻塞引起的胆汁或尿液滞留进行疏导的一系列技术。

对于恶性肿瘤本身,其并不能进行针对性治疗,但通过此类技术解决肿瘤造成的管道阻塞,恢复相应器官的功能,可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对于良性病变则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一、经皮穿刺肺脓肿引流术【适应证】1.急性肺脓肿合并引流支气管狭窄或阻塞,使脓液引流不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

2.外伤性肺脓肿和肿瘤坏死引起混合感染而引流支气管不畅,一时又不能手术治疗者。

【禁忌证】1.引流支气管通畅,可以得用转换体位引流的肺脓肿。

2.多发性或多房性小肺脓肿。

3.尚属蜂窝组织炎而未液化的肺脓肿。

4.恶性肿瘤液化坏死。

【注意事项】1.对未累及胸膜腔的肺脓肿,应尽量选择环甲膜穿刺途径,防止感染扩散。

如肺脓肿靠近肺表面已有胸膜增厚粘连而经胸壁穿刺引流,穿刺针应从便于脓液流出和有胸膜增厚的部位进入脓肿。

一般应靠下部或背部,使低垂部位得到引流。

2.导管留置后应加强穿刺口护理,以防合并感染。

3.在引流的同时,应给予足量敏感的抗生素。

4.注射造影剂和冲洗脓腔应采取低压力、低流量的方法,以防止引起脓毒血症。

5.引流过程中,应每1~2d进行一次脓腔造影,以观察引流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脓肿间隔或分房脓肿。

6.除合并其它严重合并症外,不应过早拔除引流导管。

二、经皮肝胆道引流术【适应证】1.胆管癌、胰腺癌、胆总管结石、胰腺炎等所致的胆道梗阻伴肝功能损害和严重黄疸时,常于外科手术前作经皮肝穿胆道引流。

2.不能手术的胆管癌、胰腺癌、肝门转移癌等恶性病变和无法手术治疗的胆道良性狭窄。

3.良性胆道狭窄球囊扩术前作减压准备。

4.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急救。

5.通过引流减压再经导管行取石。

【禁忌证】1.多发性肝胆管梗阻。

2.弥漫性胆管肿瘤。

3.凝血机制差、全身衰竭、大量腹水、脓毒血症等,为相对禁忌、【并发症及处理】1.胆道出血PTCD成功后,有少量血性胆汁较常见,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停止。

仅少量需要止血药或输血治疗。

如大量出血者,应经引流管造影,如导管行径肝血管,应立即撤出。

如胆管继续出血,应行肝动脉造影,以了解出血原因,必要时行肝动脉栓塞。

2.胆汁漏胆汁可经穿刺点漏入腹腔或腹壁外,临床约 3.5%~10%可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症状。

根据不同的漏出的原因可采取相应的处理;引流管细于扩通道----调换粗引流管;引流管不够深入,部分测孔位于肝实质,升至位于肝外-----将引流管深入,或换边孔少的引流管;引流管引流不畅-----可行引流管造影,明确原因并作针对性处理。

3.逆行胆道感染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术前术后应用抗生素。

造影前尽量放出较多的胆汁,再注入等量或稍少的对比剂。

、4.导管堵塞或脱位5.穿刺导管时穿过胸膜腔可引起胆道胸膜腔瘘、气胸和血胸,因此,穿刺应在透视下进行,避开肋膈角。

【注意事项】1.术前通过CT、B超、生化等检查,明确诊断,以便掌握适应症和选择引流方式。

2.引流管的侧孔,应完全置入胆管,不应留于肝实质,以免引起出血。

3..多次穿刺时,穿刺针不要退出肝脏,以免过多损伤肝包膜。

4.术后24小时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注意胆汁血液量和有无腹膜刺激征。

5.需长期引流者,需教会患者及家属引流管的护理,预防导管阻塞和脱落。

经导管栓塞术经导管栓塞术是在影像导向引导下经导管向靶血管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主要作用机制是:阻塞靶血管使肿瘤或靶器官造成缺血坏死;阻塞或破坏异常血管床、腔隙和通道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阻塞血管使其远端压力下降或直接封堵破裂的血管以利于止血。

一、总论【适应症】1.异常血流动力学的纠正或恢复,包括全身各处的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及静脉曲等。

2.止血,包括动脉性出血和静脉性出血,前者如外伤性盆腔和脏出血、泌尿系统出血、消化道出血、严重鼻衄和颌面部出血、大咯血、手术后出血等;后者主要指保守治疗无效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出血。

3.血流重分布。

对栓塞或灌注化疗过程中,难以避开的非靶血管进行保护性栓塞,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4.富血性肿瘤的治疗。

一方面作为术前辅助性治疗以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切除率;另一方面作为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

5.科性器官切除,主要目的是消除或抑制器官亢进的功能、减少体积或使之彻底清除。

主要包括脾功能亢进和某些血液病、肾病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和大量蛋白尿、异位妊娠等。

【禁忌症】1.血管一般禁忌症。

2.难以恢复的靶器官功能衰竭(除非为灭能目的)和恶液质患者。

3.导管未能深入靶血管,在栓塞过程中随时有可能退出者。

4.导管部前方有重要的非靶血管不能避开,误栓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

【操作方法】1.根据靶血管部位,进行经皮穿刺插管,作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以证实诊断,明确病变部位、性质。

2.根据造影结果,确定要栓塞的靶血管。

3.将导管尖尽可能插入或靠近靶血管。

4.选择适当的栓塞物质,在透视监视下,缓慢释放栓塞物质于靶血管,防止误栓。

5.栓塞剂导入后,再次造影,观察栓塞效果,达到栓塞目的后,拔除导管,压迫止血,包扎穿刺口。

【注意事项】1.必须明确病变性质、部位围及程度,切忌盲目。

如胃肠道出血,必须经镜和血管造影证实有明确的出血点或出血动脉的准确部位后,才能施放栓塞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