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学工具论的反思,对把文学与社会
学等同起来、把文学的功能首先以思想教育功能来衡定
的思潮进行反拨
贡献: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作用,突出接受的决定作用
局限:儿童文学的功能是多因、多向的;不应该将系
统中的一种功能割裂出来,命之为第一或实 质。儿童的接受规律未予深入探究。
• 孩子们就是这样,不知道回声是发自 自己的,不知道月亮不会说话,不知 道月亮根本算不清楚自己的生日,不 知道月亮不需要帽子,也不可能安安 稳稳地戴上帽子。他只知道自己的爱, 以及急切地表达爱的愿望。 • 而这种稚拙的表达,便被我们这些实 际上接受了爱的礼物的人牢牢地记住 了,并且永远珍藏在心。 • 这就是儿童文学稚拙的美。
教育儿童的文学
• 代表:陈伯吹、鲁兵
• 观点: • 1.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 的工具 • 2.强调年龄特征,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 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 理论背景:一切文艺都是宣传工具,文艺 要为政治服务的。
历史背景:
解放以来(改革开放前),在全社会都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氛围中产生
• 例2:睡前故事(缓解幼儿的恐惧与孤独, 满足最后的游戏欲) • 战胜恐惧感:《床底下》 • 强化被爱的安全感:《猜猜我有多爱你》 (亲子阅读的表演化) • 例3: • A 动画片(绘画、语言、文学、音乐的综 合艺术) • 思想教育与文化传递:《九色鹿》 • 娱乐与审美:《鼹鼠的故事》 • B 电视节目:芝麻街,天线宝宝
• 克里克塔以自己独有的身体变出各种花样,娱 乐孩子也取悦自己。这可是发给孩子们的一个 绝妙的信号――尽情地开采自己内在的资源。 就像格林童话里的莴苣姑娘一样,散下自己的 长发,成为梯子,让心爱的王子搭着它爬上高 高的塔楼。孩子们渐渐知道自己的身体里,进 而是心灵里,蕴含着无限的能源。他们需要一 次又一次地正视﹑发掘和利用,把它们像泥土 一样捏成自己所需的各样形状,为着游戏,为 着梦想,为着长大……这样,他们才更加了解 ﹑尊重和珍爱自己美好的本性。 • 汤米· 温格尔总不甘于让自己的“反派人物” (比如吃人的巨妖、魔法师、八爪鱼等)只呈 现“反派”的美,到头来他还是忍不住泼洒一 下自己的英雄情结,演奏一段美妙的主旋律。 克里克塔不只是发挥身体的愉悦功能,它还要 成就正义。手持尖刀的小偷入侵的那个夜晚, 画面是
农业社会:
单一的狭隘的固定的思维,封闭的自给自足 的经济方式
工业社会:
简单划一,非此即彼,各要素关系固定的思 维,流水线的生产,严明的生产程序(不是 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信息化社会:
丰富多样的,各要素互为影响的,各要素互 不排斥,此消彼长的,灵活多样的生活生产 方式,宽容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的经济政治 格局
• 创作上应该依照儿童的接受需 要去展开: • 《苏菲生气了》《克里克塔》 • 《小狐狸的枪和炮》《小土坑》
——接受上
客观接受状况是外延界定标准; 接受需要是创作的依据(出发点、归结 点),这一需要包括符合儿童生活经验和认知水 准的理解需要;诉诸情绪、情感,本能欲望,游 戏倾向等的审美趣味指向;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诉 求,即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不 同文化的主流群体对儿童发展的要求,这一诉求 中越来越占主导的是人类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事 实上,整个接受需要的研究也趋向全球化,信息 化使各国研究成果迅速为全人类吸收。
• 理论背景:以鲁、陈、贺嘉观点为理论依 据 • 社会背景:70年代末80年代初,急需一部 能为多数人接受的教材
• 局限: • 仍强调教育功能,忽视文学功能 的多向性。 • 采用机械糅合的方法,造成逻辑 上的混乱--专为少年儿童创作 与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是无法揉合 的
• 代表:章红 • 观点:艺术地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和内 在心灵世界,适合儿童接受,培养他们 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的文学 • 特点: • 提出了下定义应该而又必须的三个方面 • △创作规律:必须从接受者特点出发, 是表现而不是反映 • △强调接受对象特定的欣赏期待 • △外延的确定:不是以创作者的主观意 图,而是以接受者的客观接受状况来界 定
• 历史背景: • “五四”前后,反对封建的儿童观(把儿 童当作缩小的成人或成人的依附),强调 儿童是独立的人。 • 贡献: • 为儿童文学的独立、自觉奠定了基础 • 局限: • 过分否定儿童文学的启蒙教育作用
• 周作人谈《爱丽丝漫游奇境 记》: • 无意义之意义,滑稽,热闹 的美学风格
小溪边--[苏联]谢· 柯兹洛夫
前 言
定 位
狭义:为幼儿语言教育服务(以语言为媒介) 广义:为幼儿发展服务(广泛的主题)
●幼儿园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例1 入园适应
——焦 虑 ——依 恋 ——哭 闹 ——坐不住 ——不习惯集体生活 脱离恋物:《阿文有条小毯子》(延伸: 《天鹅绒兔子》《爷爷一定有办法》) ——情绪安定、愉快、适应集体生活 ——从幼儿的生活体验、情绪、习惯及其发展 需要出发,情景化、生活化、经验化、过程化地 促进其发展(借助艺术构思运用文学作品营造情境)
• 理论背景: • △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把文学的功能看作一个 互为影响而非割裂开来的系统 • △以艾布拉姆斯的三座标为依据(作品、作者、 读者) • △以审美心理学为依据,更关注文学本身的创作 规律,接受规律
• 社会背景: • 更多地从文学艺术的本身规律来探讨问题,而不 是将视线仅落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对规律性的 问题不是线性地去思考,而是作为一个系统来思 考 • △即:思维空间的开拓,更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 系,而不是只看要素本身,受信息化社会的影响
贡献:贴近儿童的需要,为儿童服务。
局限:把娱乐和教育对立起来,过于否定 娱乐功能
小花猫
——岳延福
小花猫, 喵喵叫, 金眼睛, 花皮袄。 见了客人行个礼, 唱支歌儿不骄傲。 胡子撅, 尾巴翘, 捉老鼠, 用嘴叼。 见了主人抬抬头, 经常这样打报告。
供儿童审美的文学
• 代表:刘绪源 • 观点:独木桥说:只有以审美作用为中介, 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才能实现。 • 理论背景:审美心理学 • ——针对忽视审美愉悦功能的教育工具论
●上编讲授、讨论、考试(记成绩)
●下编自学为主,作品两周读完,综合练习、考试
●上下编交替进行学习
●总评分数构成:
创编、评析作业,课堂回答 40%
期末考试 60%
上课要求
• 1、上课记笔记,积极参与讨论(U盘不 拷贝)。 • 2、作业独立完成,按时上交。 • 3、上课带课本: 《幼儿文学作品及评述》 《幼儿文学教程》
• 这本书里唯一没有着色的,只有粗重的黑与白――黑暗 的现实曾在那一瞬间定格过,这是快活而强悍的克里克 塔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只有这么一页是漆黑一团,克里 克塔像是什么保护神似的,从“天”而降。这儿作者还 是很尊重它的本性――蛇毕竟是蛇嘛。道德的色彩与娱 乐的因素在一条蛇和它所处的世界中,这样天然地达成 了平衡,让听故事的孩子心满意足地给故事挂上一枚勋 章,塑上一座雕像。 • 这个故事是用潦草的线条和少许的红绿两色,清新而饱 满地勾勒出来的。何必浓墨重彩,孩子们自己也能用少 许的色彩调出够绚烂的世界来。所以,这足已让他们记 住穿着红色毛衣的绿色的克里克塔。在这本书的封面上, 绿色的克里克塔环绕成一个庄严的镜框,里面是脸色红 扑扑的波特太太,这仿佛在告诉我们,它已用自己的身 体镶嵌成一个足够经典的故事。人们打趣说,这个故事 或许是汤米· 温格尔用克里克塔那灵巧的舌头当画笔完成 的。是的吧,有着红绿舌头的克里克塔!
源自文库
目标
——恰当地运用幼儿文学艺术去促进幼儿发展 ●选择 ●创编 ●运用:设计活动(借构思 用作品)
内容
上编:理论篇 ●概论: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接受论:幼儿的审美接受) ●创作论 ——主题与题材 ——情节与构思 ——形象塑造 ——(艺术风格)
下编:体裁篇(各体裁的历史发展、特点、重要 作家作品) ●体裁 ——幼儿诗歌概述 ——儿歌 ——幼儿诗 ——幼儿故事概述 ——神话 ——传说 ——民间故事 ——寓言 ——童话 ——生活故事 ——图画故事 ——戏剧、影视剧
田鼠阿佛--李歐‧李奧尼
沿著那片牛儿吃草、马儿跑的大草原,有 一座古老的石墙。 在离穀倉不远的石墙里,住著一窝吱吱喳 喳的小田鼠。 农庄的主人搬走了,穀倉也废弃了,里头 空空的,什么都沒有。 冬天已经不远,田鼠开始忙着收集玉米、 麦穗、坚果和干稻草。 他们白天忙著,夜里忙著,他们全都忙著, ──就是阿佛例外。 小田鼠问:「阿佛,你怎么不工作?」 「我在工作啊,」阿佛說:「我在为寒冷、阴 暗的冬天收集阳光。」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 要点: • 1、理解社会理念变革对文学的影响。2、 对不同时期的儿童文学观的评价。3、儿 童文学与幼儿文学的文学地位。4、我们 对幼儿文学的理解。 • 难点:对不同时期的儿童文学观的评价 (用什么理论进行分析?)。
娱乐儿童的文学
• 代表:周作人、胡适 • 观点:以儿童为本位, 以儿童兴趣为中心, 顺应儿童、理解儿童、围绕儿童 • 理论背景: • 1.人道主义思想(思想启蒙运动、妇女解 放运动、中产阶级独立壮大) • 2.杜威的儿童本位教育观
• 小兔俯下身去,贴着水面问另外一只小兔。 • “喂,听着,那里没有另外一只小熊吗?” • 水里的小兔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晃耳朵, 摇摇头。 • “没有!”小兔说,“水里没有小熊,你自个 儿来瞧瞧吧。” • 小熊走到小溪边。 • 他一俯身到水面,就看见水里有个小熊。 • “瞧,有的!”小熊大声说着,晃了晃脑袋。 • 水里的小熊也晃了晃脑袋。 • 于是,兔子和小熊就坐在小溪边,两个又晃耳 朵又点头,一直到天黑了,水中的小兔和小熊 不见了,他们才回家去……
贡献:
参照国外的定义,有了开放的心态。
局限:
——未从外延上充分考虑,把自觉的儿童文学
与自在的儿童文学割裂开来;客观上把儿
童文学的源头切割掉了,把儿童文学与成
人文学叠合的那一部分人为地分离开来。
教育儿童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
• 代表:《儿童文学概论》 • 观点: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儿童创 作、编写,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
• 小兔坐在小溪边,往水里看,发现水里也有个 小兔在看他。小兔晃晃耳朵点点头,水里的小 兔也晃晃耳朵点点头。 • 小熊走到兔子身边。 • “你在做什么,小兔?”他问。 • “你没瞧见,”兔子奇怪地说,“我在晃耳朵 摇脑袋呀!” • “干吗?” • “你瞧水里,”小兔说,“水里也有一个小兔, 你没瞧见,他会点头,还会晃耳朵!” • “水里没有另外一只小熊吗?”小熊问。
发展需要(目标、方向)
理解需要
(生活经验、认知水准)
兴趣需要
(情感欲求、兴趣指向)
——功能上
健全人格的形成……
形成方式:
人格形成方式:观察学习(间接学习)和亲历
学习(直接学习) ——儿童文学的接受是观察学习,一种诉诸 艺术审美的特殊的观察学习,并借此形
成健全、和谐的人格。
• “克里克塔”,好像蛇尾巴狠狠地抽了一下地面; “克里克塔”,多么响亮而快活的音节,世上 任何一个孩子都乐意被它狠狠地抽一下吧。 • 这不是在颠覆什么。当然,你可以说孩子是世 上最“反动”的一群人,只要他们愿意,狰狞 的大蛇都可以变成温柔的玩伴。它更像是在发 掘什么,轻柔而不遗余力地从一切事物身上发 掘出能够取悦童年的元素。这样一来,不仅是 蛇,就是猛兽、凶龙、妖精、噩梦……所有看 起来是反童年的东西,都可以乖乖地被驯化和 同化为“天真”内在的一部分。这也是“天真” 了不起的力量。它使得讲这个故事的大人和听 这个故事的小孩都不愿质疑故事的合理性。一 切都好玩得理所当然,谁在乎它是否荒唐!
• 以上三种都有意无意地将教 育功能同审美愉悦功能对立 起来
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
• 代表:贺嘉 • 观点: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为儿童的,就 是儿童文学。 • 理论背景: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为儿童所阅读,又影响儿童发展的 成人读物; ——对读者未明显考虑,但已经成为儿 童文学经典作品的; ——图画书和浅显易懂的故事; ——优秀的成人读物改写本; ——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