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建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小学数学建模》

案例一:

认识平行四边形

第一环节:呈现原模,建立表象。

课始,呈现生活中的图片——校园风景图,提问:在我们的校园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在寻找中,唤醒学生的记忆,建立起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表象接近于感知,具有一定的鲜明性和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第二环节:凸显本质,概括定义。

1.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特征

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提问:为什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呢?(板书“平行四边形”)拿出你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进行观察、思考,然后和同桌讨论、交流一下。

(1)学生观察、猜测、动手验证(用尺子测量、平移);

(2)同桌讨论、交流;

(3)反馈,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

(4)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辨析图片,抽象概括,完善定义

(1)出示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较大、正放):这个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旋转,变换位置)现在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看它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要根据什么来判断?(手指板书)我们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这两组平行线吧。

(2)出示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较小、斜放):这个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旋转)这样放呢?(再旋转)这样呢?

(3)出示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纸片(随意放):这个是吗?现在老师给它动个小手术,“喀嚓”用剪刀剪一刀(边说边剪下一个角),看,现在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揭示平行四边形首先必须是四边形。(板书“四边形”)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4)概括定义:现在你能说说到底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了吗?

抽生说,师完善板书,写上“的”。然后,看着板书全班同学大声朗读平

行四边形定义,并说给同桌听听。

当学生已经充分感知并建立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使学生获取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在这个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可运用变式与反例,凸显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即数学模型)。

第三环节:根据定义,明确外延。

1.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问:这个是平行四边形吗?认为不是的同学请站起来。

教师先请站着的同学说理由,然后请坐着的代表发言。当坐着的说“因

为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它也是平行四边形”时,再问站着的

同学,是否改变主意?假如也认为“是”了,就请坐下。等全体都认可的

情况下,教师板书“长方形”,并顺势补充说明:“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是特

殊的平行四边形。”

2.出示一个正方形纸片,问:这个是什么图形?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正方形”。

3.小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

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当用定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时,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明

确概念的外延,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概念。

第四环节:运用分类,形成概念系统。

(之前,已用以上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梯形的概念教学)

1.练习:从下面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给平行四边形打上√,给梯形画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2.学生做题,师巡视,然后选一张在实物投影仪下讲评。

3.分类,小结: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1)分类:假如我们要给这些图形分类,你打算把它们分成几类?哪三类?(第一类是打√的,第二类是画☆的,第三类是既不打√也不画☆的。)打√的一类是什么?画☆的一类?既不打√也不画☆的一类?(板书“一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几组对边平行?梯形?一般四边形?我们是按什么标准把它们分成三类的?它们可以统称为什么?(板书“大括号符号、四边形”)

(2)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而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用集合图表示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者显著特征所进行的划分,它是揭示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通过分类可以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外延,起到明确概念的作用。同时,还能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防止概念的混淆。只有当学生了解了一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个概念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才能对这个概念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因此,当学生学习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运用分类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系统。

案例二:

乘法分配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法则、定律、公式等都是一个个数学模型,如何使学生通过建模形成数学模型,其中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原型上升为数

学模型。因此,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事理”上升为“数理”,体现一个模型化的过程。

希望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原来长60米,宽30米,扩建后,宽将增加10米。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有多大?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2)组织交流,分析比较。

生1:我先算扩建后操场的宽,再算扩建后操场的面积。60×(30+10)= 60×40 = 2400(平方米)。

生2:我先算操场原来的面积,再算增加的面积,最后算扩建后操场的面积。60×30+60×10 = 1800+600 = 2400(平方米)。

60米

30米

10米原来的面积

增加的面积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以上两种算法。

在这一环节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目标,激发问题解决的动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问题的提出要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引入应力求趣味、新奇、有针对性,能够诱导、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潜在的知识,使之服务于问题的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