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小麦条锈病全田防治标准
![小麦条锈病全田防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f37e65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1.png)
小麦条锈病全田防治标准一、病害特点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茎秆,病情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条状病斑,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黄、折断和麦穗减少。
该病害易于传播和扩散,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情更为严重。
及早发现和控制病害是非常重要的。
二、田间管理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条锈病的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治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2.深翻地力:在田间翻耕时要尽量深翻,可以将田间的秸秆和病残体彻底埋入土中,减少病菌的存在和传播途径。
3.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性,提高植物的免疫能力。
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合理施肥,避免营养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三、病害监测1.定期巡视:在小麦生长季节中定期巡视田间病情,并及时发现和记录病害发生的程度和分布情况。
2.病害分级: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速度,将病害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并记录在册。
3.具体记录:记录病害发生的日期、发病范围、病情表现以及天气等因素,为后续的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四、化学防治措施1.药剂选择: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苯醚菌酯等,可以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2.有效喷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进行定期的药剂喷雾,确保药剂能够有效覆盖小麦的叶片和茎秆,防治病害的效果更好。
3.注意防治时机:根据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选择在小麦生长初期和拔节期进行化学防治,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五、生物防治措施1.菌种选择:选择具有抗病菌株的生物防治菌进行施用,如青霉素、赤霉素等。
这些菌株可以与小麦条锈菌竞争营养和空间,并减少病菌的传播。
2.施用方法:将生物防治菌株进行培育,然后与适量的底肥或水稀释后,喷施在小麦叶片和茎秆上。
施用时要注意保证菌液的均匀和覆盖面积。
六、机械防治措施1.病虫害清理:在小麦生长季节中,及时清理田间的秸秆和病残体,避免病菌滋生和传播。
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初报
![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初报](https://img.taocdn.com/s3/m/12e32495d4d8d15abe234ef2.png)
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初报摘要不同药剂防治小麦锈病试验结果表明: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 50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每10d喷1次,共喷3次,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具有显著的防效,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粉锈宁;防效小麦条锈病属典型的气流传播病害,近年来发生较为普遍。
为了筛选对小麦生产和环境安全,并能有效防治条锈病的药剂,2005~2006年度在纳雍县小麦上进行了药剂防治条锈病试验。
1材料和方法1.1供试药剂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中国镇江农药厂生产);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中国沈阳化工研究院生产);25%粉锈菌可湿性粉剂(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生产);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中美合资)汤普生上海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供试小麦品种及试验地点选择供试小麦品种为常年种植且发病率较高的毕麦10号;试验地点位于海拔1 400m的老凹坝乡平寨村;种植小麦集中,土地平整,土壤肥力中等均匀,耕作水平一致。
1.3试验设计试验小区长6.00m,宽3.01m,面积18.06m2,设4种药剂,1个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分别是:①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小区用药量按 1 500g/hm2对水900kg/hm2折算,小区用药量和对水量为2.71g∶1.63kg;②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小区用药量按450g/hm2对水900kg/hm2折算,小区用药量和对水量为0.81g∶1.63kg;③25%粉锈菌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小区用药量按750g/hm2对水900kg/hm2折算,小区用药量和对水量为 1.35g∶1.63kg;④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小区用药量按1 500g/hm2对水900kg/hm2折算,小区用药量和对水量为2.71g∶1.63kg;⑤对照区按清水400 kg/hm2折算,小区喷水量为1.63kg。
3次重复,共15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用种量1.00kg,共用种15.00kg;每小区施四川什锦复混肥1.50kg,共施22.50kg;播期为2005年9月25日,条播分4行,行距47cm,小麦播幅40cm,小区间不设走道,重复间及四周设走道50cm,四周种植相同小麦品种隔离。
浅谈测报工作方法与我县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浅谈测报工作方法与我县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8bf872fbcd126fff7050b38.png)
1 提 高 各级领 导对 测报 工作重 要性 和艰 巨I 眭的认识
3 . 6 叶 霉病 及 危 害症 状
叶霉病主要危害温室和大棚的番茄苗 。其主要危害叶片 , 发病的初 期叶面上出现微黄或褪绿斑 , 叶背病斑上长 出灰褐色至黑褐色较厚 的绒 毛状霉层, 在合适的条件下 , 叶霉病继续发展 , 叶正面也长 出霉层 。一般 从植株下部叶片逐渐 向上蔓延 , 直至整株发病 。发病严重时引起全株 叶 片卷 曲, 植株呈黄褐色而干枯 、 死亡 。
4 . 1 猝倒病的防治
猝 倒 病 的 防 治 要 从 选 种 到 幼 苗 病 害 部 分 阶 段 进 行 防 治 。选 种 : 选 用
4 . 6 叶 霉 病 的 防治
叶霉病的防治主要是在发病初期可 以用 7 5 %百菌清 6 0 0倍液、 7 0 % 甲基 托 布 津 可湿 粉剂 1 0 0 0倍 液 、 0倍 液 、 5 0 % 多菌灵可湿粉剂 6 0 0倍液、 1 2 %绿 乳铜乳油 6 0 0倍液等 药剂 进行喷施 防 治, 主要是喷施叶片背面来植株病害的继续发生 。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3 4 4 ( 2 0 1 3 ) O 1 — 0 2 2 4 — 0 2
浅 谈测 报工作 方法 与我 县小 麦条锈 病发 生 特点及 防控措 施
高安 慧
( 盘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贵州 盘县 5 5 3 5 3 7 ) 摘 要: 预测是指对研究对 象的未来状态进行预计 和推 。广义地讲 , 是预测 者根据历史资料 的信 息情报 , 运用适 当方法 和技术 , 对 研究对象 的未来状态进行科学 的分析、 估算和推 断。我们所从事的测报工作 应包含监测 、 预 测和预报三 个部分 , 是病害综合 治理的重 要部分 和源 头工作 。本文 就如 何做好测报工作进行 浅谈。 关 键词 : 小麦 ; 病 虫 防 治 设 省级 重点测报 点, 扩大全 国测报网络 的支撑站 点数 , 并做 到每个站 点 三有 ” , 即有人、 有设备、 有资金 , 确保工作的正常 开展 。 测报工作不像 防治工作那样相对 容易,可 以说 是一项专业性 强、 科 必须“ 技含量高 , 涉及多学科的工作。因此 , 我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 4. 明确 责任 , 分 解任 务 , 把 监测 工作落 实到 山头 地块 为准确掌握 田间 的有病虫危害情况 ,调查时必须采取 以踏 查为主、 提 高对开 展测报 工作重 要性和 艰巨性 的认 识,赢得领 导的重视和 支持 , 标 准地详细调查 为辅 的虫情 调查方式 , 在组织 形式上 , 在 国家级 中心测 保 障测 报 工作 的深 入 开 展 。 报 点的专职测报 员开展调查 的同时 , 还要充分发挥 乡站 工作人 员和农 民 2 完善 管理 , 发挥 国家 和省级 中心 测报 点的作 用 监测到每个重 点区域 , 把责任落 实到塬头地 块, 要教 ①测报工作 的调查 , 要 以踏 查为主, 固定监测 样地、 临时监测样地调 技 术员的积极作用 , 识别危害症状 、 认识虫子 的本领 , 全面 提高监测 查为辅 的调查形式 。 ② 发挥 乡镇 、 工作站护林员的作用, 加大测报工作的 会 兼职虫情调查员掌握 、 突 出体现数据 真实性 、 报告时效性及预报的 监测力度 。③打破 中心测报 点终身制 , 对不能胜任中心测报 点工作的站 覆盖率 。有抓信 息质量管理 , 准确性 。 要把好信息采集关 口, 以取得真实 的数据 。 国家农业部 门要对数 点, 要 及 时调 整更 换 。 据的真实性 、 报告 的时效性、 预报 的准确性 等方面的 问题 开展有针 对性 3 加 强基础 设施 建设 。 注重 人员 的培养 的检查 , 一经发现数据有人为弄虚作假 的要严肃处理。 今后要继续争取 国家资金的支持 , 同时, 各地也要 有计划地重 点建
陕西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技术规范
![陕西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f83d0c765ce05087732136f.png)
陕西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条锈病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起草组组成成员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等;“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条锈病”的研究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2006BAD08A05)、“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关中灌区小麦主要病害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2012BAD19B04-12)、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小麦锈病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03035)、陕西省13115项目(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2011KTZB02-01-01)、陕西省科技统筹计划(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2012KTCL02-10)。
协作单位包括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和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中心。
该技术规范的研究主要包括小麦条锈病防治策略、防治适期及指标、防治技术及规程研究等主要工作。
主要起草人中,王保通教授全面负责该课题的设计和实施,康振生教授主要负责小麦条锈病防治策略研究,李强副教授主要负责小麦条锈病防治适期及指标研究,陈宏和王亚红高级农艺师主要负责种植抗(耐)病品种及药剂拌种防治小麦条锈病研究,魏会新、郭海鹏和周永明高级农艺师主要负责小麦条锈病早期预防及应急防治研究。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依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地方标准修订项目还应当列出和原标准主要差异情况;1.陕西省地方标准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和《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编制。
2.确定地方标准主要内容本标准是项目组结合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关中灌区小麦主要病害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小麦锈病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陕西省13115项目(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和陕西省科技统筹计划(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同时参考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对前期研究结果集成而制定的关于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的地方标准。
实验07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实验07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6e090322ccbff121dd3683b3.png)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抗条锈性的鉴定一般在小麦乳熟期以后,田 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逐个品种调查,记 载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和潜育期。
实验7
记载标准为: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反应型:指小麦品种的抗锈程度,是一种定性的记载标 准,用常规分级法表示,即免疫、高抗、抗、中抗、感病。 严重度:指病叶上孢子堆数量的多少,用分级法表示。 一 般 可 分8级 , 即 1%、 5% 、 10%、25% 、 40% 、65% 、 80%、 100%一般在田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鉴定,或当高感快 锈品种发病至顶三叶上50%叶片的严重度达95%左右时当天 一次记载完所有参鉴品种的顶三叶严重度。记载时在1m行中 随机取3点,每点记载10-30片顶三叶的实际严重度,求平 均严重度。
抗条锈病的表现与小麦的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 说苗期抗病的品种大多数成株期仍然表现抗病,变为感病的只占 很小比例,因此苗期鉴定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应当结合成株期鉴 定的结果全面考虑,否则有可能淘汰掉一些宝贵材料。抗条锈病 的表现与气温光照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小麦品种条锈 病抗性鉴定的方法,按小麦的生育期可分为苗期鉴定和成株期鉴 定;按鉴定环境条件来分为温室鉴定和田间鉴定;按鉴定方式可 分为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各种鉴定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根据 目的和条件选用。自然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必不可少的,田间鉴 定还可以验证其它鉴定方法的结果。
实验7
(续)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成株期鉴定一般在田间进行。因小麦条锈病的危 害主要在成株期,故鉴定结果最能反应出生产需要。 成株期抗性鉴定在一些条锈病常年发生较重的地区可 以依靠自然发病,但为了保证充分发病得到可靠的结 果,有必要进行人工接种本实验主要学习成株期抗性 鉴定方法。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完整版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476c3e3b3567ec102d8a75.png)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标准号】GB/T 15795-1995【标准文件】GB/T 15795—1995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
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普遍率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严重度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1%、5%、10%、20%、40%、60%、80%和100%八级。
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
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
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反应型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着褪绿;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病田率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
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浅谈小麦条锈病监测与防控技术
![浅谈小麦条锈病监测与防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642918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1.png)
摘要: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因此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就需要在源头阶段做好监测和防控技术手段的落实,以此来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为社会提供充足的粮食供给。
以小麦在种植期间多发的条锈病为例,阐释了有效的监测以及防控技术,从而为小麦种植提供良好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技术文章编号:1005-2690(2020)18-0098-02中图分类号:S435.121.42文献标志码:B浅谈小麦条锈病监测与防控技术曹洪俊1,常志胜2,卞琳3(1.泗水县农业农村局,山东济宁273200;2.泗水县泉林镇农业服务站,山东济宁273200;3.泗水县植保植检站,山东济宁273200)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气传病害,流行速度快,成灾威胁大。
在发生小麦条锈病时,病原孢子随气流传播为害小麦叶部,严重为害处于冬春季内的小麦。
在过去曾经大流行过4次,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可见这是长期制约小麦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为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并且能够在发病初期进行有效的处理,进而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1]。
1小麦条锈病小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年产量较高。
在小麦种植阶段,多易发生条锈病,因此会对小麦的产量以及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轻度病情会导致小麦产量降低5%~20%,严重时则会使发病面积迅速扩散,甚至会导致小麦绝产。
因此需要对小麦条锈病进行充分的了解,采取相应的监测和防范手段。
1.1发病症状条锈病可在小麦生长的全周期发病,在小麦幼苗期条锈病发病时,会在小麦的叶片位置发现较为明显的斑点。
而在小麦的成穗期间受到条锈病的侵染,则在小麦叶片的正面产生一些颜色偏黄的夏孢子堆,随着病情的发展,在病情严重的后期,甚至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表皮破裂的情况发生,同时产生一些颜色近似于锈色的粉状物出现,最后导致叶片渐渐枯萎,直至死亡[2]。
1.2流行特点小麦条锈病属于真菌类病害,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流行病特征的植物病害。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doc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doc](https://img.taocdn.com/s3/m/351d1baad15abe23492f4d15.png)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
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关于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我们共同来了解下。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
(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2.药剂防治
(1)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种子用要60克拌种。
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出苗。
(2)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
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
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
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小麦条锈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小麦条锈病全田防治标准
![小麦条锈病全田防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9dc982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1.png)
小麦条锈病全田防治标准
为了确保小麦生产的稳定和高效,防止小麦条锈病对农作物的侵害,制定了小麦条锈病全田防治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一、病害防控技术
1.选择抗病品种:在小麦选育中,应优先选用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以减少条锈病对作物的损害。
2.间断种植:应采用间断种植的方式,避免小麦连续种植,以减少条锈病的发生。
3.深翻耕作:在春季深耕后,及时翻转田土,将病菌埋入土中,减少病菌的繁殖。
4.清除病残体:小麦收割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避免病菌的滋生,降低病害的发生。
5.施肥合理:小麦生长期间应适时施肥,控制施肥量,避免肥料过量,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6.循环利用: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病菌的传播。
二、病害监测
1.巡查田间:对小麦生长期间,应每隔一段时间巡查田间,及时发现条锈病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病菌检测:如发现小麦感染条锈病,应立即进行病菌检测,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繁殖程度。
三、病害防治
1.化学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化学防治,应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避免过量使用药物。
2.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防治剂进行防治,如利用天敌昆虫等天然物质,杀灭条锈病病原菌。
3.物理防治:可采取物理防治方法,如利用臭氧、紫外线等物理手段,对小麦条锈病进行灭菌。
4.综合防治: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治,应采取综合手段,包括化学、生物、物理等多种防治手段,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以上是小麦条锈病全田防治标准的具体内容,希望对小麦的种植和病害防治有所帮助。
小麦病虫测报调查规范(蚜虫、白粉、纹枯、蜘蛛、吸浆虫、叶锈)-行标.-.2010224105328
![小麦病虫测报调查规范(蚜虫、白粉、纹枯、蜘蛛、吸浆虫、叶锈)-行标.-.2010224105328](https://img.taocdn.com/s3/m/d3a821282af90242a895e5a9.png)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612-2002小麦蚜虫测报调查规范Rules for the investigationand forecast of wheat aphides2002-12-30发布 2003-3-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1NY/ T612-2002前言本标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玉英、杨建国、张跃进、刘万才、勾建军。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2NY/ T612-2002小麦蚜虫测报调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蚜虫发生程度记载项目和分级指标,系统调查、大田普查和天敌调查方法,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实施小麦蚜虫的测报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799.129 天敌单位的换算。
GB/T 1.1—2000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说明。
3术语和定义3.1系统调查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发生消长动态,进行定点、定时、定方法的调查。
3.2大田普查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多点调查。
3.3挽回损失农作物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后挽回的产量损失,即防治区比不防治对照区增加的产量。
3.4实际损失农作物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后仍因残存病虫草鼠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3.5蚜株率调查有蚜麦株数(本规范中株与茎意义相同,均指单蘖或单穗)占总调查麦株数的百分率。
3.6百株蚜量调查或折算100株小麦上的蚜虫数量为百株蚜量。
3.7发生期当季蚜虫累计发生量达发生总量的16%、50%、84%的时间分别为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从始盛期至盛末期一段时间为发生盛期。
农业部关于印发《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de0c91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a.png)
农业部关于印发《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11.03•【文号】农农发[2006]9号•【施行日期】2006.11.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关于印发《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农发[2006]9号)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第一大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暴发性强、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我国小麦生产安全。
为进一步贯彻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统筹规划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工作,加大源头治理和综合防控力度,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农业部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三日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突发性、大区流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甘肃、四川、陕西、湖北、重庆、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小麦主产区,常年发生面积6000-8000万亩,一般发生区可损失产量10-20%,严重流行区可达30%以上,严重威胁着我国小麦生产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早在196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像对付人类疾病一样来抓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1965年,国务院发文批转《农业部关于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案》,农业部和有关省份相继成立了小麦条锈病防治指挥部。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小麦条锈病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摸清了其发生与流行规律,初步建立了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防控机制,研发推广了一系列综合防控技术,较好地控制了小麦条锈病暴发危害局面。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完整版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476c3e3b3567ec102d8a75.png)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标准号】GB/T 15795-1995【标准文件】GB/T 15795—1995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
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普遍率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严重度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1%、5%、10%、20%、40%、60%、80%和100%八级。
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
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
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反应型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着褪绿;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病田率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
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76df25f964bcf84b9d57b62.png)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标准号】GB/T 15795-1995【标准文件】GB/T 15795—1995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
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1%、5%、10%、20%、40%、60%、80%和100%八级。
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
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
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
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
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fb43b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f.png)
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在小麦生产中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制定一份全面的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1.病害监测:建立小麦条锈病病情监测体系,定期调查小麦产区的病情情况。
监测区域包括农田、育种试验田、种子繁育基地等。
2.病例报告:各农业部门应及时报告小麦条锈病病例,包括病害发生地点、发生程度和病害类型等。
3.防病害品种选择:选择抗小麦条锈病的品种进行种植,选用具有高抗性和广抗性的小麦品种,如艺苗191、聚杂29等。
4.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小麦生长需求,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健康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5.农田管理:严格实施农田管理措施,确保土壤排水良好,及时清除残茬,以减少病源的滋生和传播。
6.间套轮作:实施间套轮作措施,旋作小麦和其他不同寄主植物,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传播。
7.化学防治: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选择安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尤其是在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喷药。
8.加强宣传:加强小麦条锈病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对病害的认识,增强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能。
9.科学调控:根据小麦条锈病的季节发生规律和传播特点,科学调控种植结构和播种时间等,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10.加强科研攻关:加大对小麦条锈病的科研力度,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抗病机制研究,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上述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将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同时,需要各有关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农民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
11.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小麦条锈病防控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病害预警、防治技术和防治经验等信息,帮助农民科学防治病害。
12.健康种子生产:加强对小麦种子的质量控制,严格筛选和管理种子,确保种子无病虫害,并加强健康种子繁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13.消毒处理:在小麦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采用适当的药剂进行种子浸种消毒,以防止病菌从种子传播到幼苗。
DB11_T283-2005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DB11_T283-2005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0bff422f705cc175427094e.png)
I
DB11/T 283—2005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叶锈病(参见附录 A)发病程度、分级指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方法,测报资料 收集和汇总方法。
同 5.3,结果填入表 3。
表 3 小麦叶锈病病情普查表
年:
调查单位:
调查 日期
调查 地点
调查田基本情况 代表面 小麦生
品种 积(hm2) 育期
调查 发病 病点率 调查总 点数 点数 (%) 叶数
发病 叶数
病叶率 平均严 备注
(%) 重度(%)
7 品种抗性调查
7.1 调查田块
在大田或品种区域试验田选择当地主栽小麦品种 3 种~5 种,进行品种抗性调查。
A.2 病原菌识别
Puccinia recondita Rob. ex Desm. f.sp. tritici Eriks et Henn.属于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 夏孢子单胞,球形至近球形,黄褐色,表面具细刺,有散生发芽孔 6 个~8 个,大小(18~29)×(17~ 22) (μm);冬孢子双胞,棒状,顶平,柄短暗褐色,大小(39~57)×(15~18)(μm)。与小麦条 锈菌区分时,挑少许夏孢子,滴一滴浓盐酸或正磷酸,加盖玻片镜检,条锈菌夏孢子原生质浓缩成多个 小团,叶锈菌则在中央浓缩成一团。
5
DB11/T 283—2005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与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
表 B.1 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
小麦锈病反应型调查记载标准
![小麦锈病反应型调查记载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29928e9b8f67c1cfad6b876.png)
附表1 小麦锈病反应型调查记载标准反应型划分标准抗性评价0 无症状免疫(IM);产生枯死斑点或失绿反应,不产生夏孢子堆近免疫NIM)1 夏孢子堆很小,数量很少,常不破裂,周围有枯死抗病(R)反应2 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周围有枯死和失绿反应;秆锈中抗(MR) 夏孢子堆苗期通常长于绿色组织上,绿色组织外有一失绿坏或枯死环围绕,形成所谓“绿岛”型反应3 夏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但有轻中感(MS) 微失绿现象;秆锈夏孢子堆不常愈合4 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早期失绿感病(S) 现象不明显;叶锈在丰满的孢子堆周围常有一周次生小孢子堆出现;秆锈夏孢子堆常互相愈合附表2 小麦白粉病0-9级法病级划分标准病级划分标准抗性评价0 全株无病1 第一段叶片有少数病斑(病斑点叶面积2%以下) 高抗(HR)2 第二段叶片有少数病斑,第一段叶片轻度发病3 第三段叶片轻度发病,第二段叶片中度发病,第一段中抗(MR) 叶片严重发病(轻度、中度和严重发病分别是病斑点叶面积3-10%、11-25%和25%以上)4 第四段叶片轻度发病,第三段以下叶片中到严重发病5 第五段叶片轻度发病,第四段以下叶片中到严重发病中感(MS)6 第六段叶片轻度发病,第五段以下叶片中到严重发病7 第七段叶片轻度发病,第六段以下叶片中到严重发病高感(HS)8 旗叶病斑较少,旗叶以下叶片严重发病9 整株叶片严重发病,穗部不同程度发病,穗部病情用分数表示,如“9/60”表示病情9级,穗部严重度60%- 1 -高抗中抗中感高感附图1 小麦条锈病成株期反应型分级标准示意图高抗中抗中感高感附图2 小麦叶锈病成株期反应型分级标准示意图高抗中抗中感高感附图3 小麦秆锈病成株期反应型分级标准示意图- 2 -附图4 小麦锈病严重度分级示意图A:锈菌夏孢子堆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B: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即目测的病害严重度。
附图5 小麦白粉病病位高度示意图1:高抗;3:中抗;5:中感;7-9:高感- 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一、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以普查田块的加权平均病情指数为主要指标,以地区内的病田率为参考指标确定。
发生程度划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二、病情普查苗期病情调查方法
条锈病处于点片发生期,且田块面积667㎡以上的田块,随机5点取样,每点实查6—7㎡;田块面积不足667㎡,则全田实查。
实查采用低头慢步踏查(观察幅1m)和发现病叶蹲下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发生情况。
每块田还需选取1m行长(条播田)或0.5m(撤播田)的代表性样点,计算叶片数目,用以估计叶片密度(片/667㎡)。
已全田普遍发病的田块,5点取样,每点2㎡,各点随机检查100个叶片的发病情况。
三、病情系统调查方法
在系统调查田或观测圃内标定3个已有病叶的调查点,每点2m行长(条播地区)或1㎡(撒播地区),每5天调查一次,至小麦成熟期或条锈病病情停止增长为止。
发病初期,需检查点内全部叶片发病情况;病叶率达5%以上时,调查200个叶片。
将调查结果记入小麦条锈病系统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