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心理学总结
经济学 心理学
经济学心理学经济学与心理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
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
在经济学中,人们通常被视为理性的决策者,追求最大化利益。
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决策行为受到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人们的决策并不总是理性的,而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金额收益的敏感程度,这被称为“损失厌恶”。
在投资决策中,人们更倾向于回避潜在的损失,而不是追求潜在的收益。
这对经济市场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往往更容易被恐慌情绪所左右,从而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人们的决策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所谓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将资金分为不同的账户,并对不同账户中的资金采取不同的决策。
例如,人们往往会将收入和支出分为不同的账户,如果某个账户中的资金减少,人们可能会采取更加谨慎的消费决策。
这种心理账户的存在对个体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心理学还研究了人们的决策偏差和错误。
例如,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对与自己已有观点相符的信息更容易接受,而对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更加抵触。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忽视或低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在经济领域,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选择性感知,从而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心理学研究还揭示了人们的行为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
当一个人看到他人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时,他可能会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而做出同样的消费决策。
这种社会心理现象被称为“羊群效应”。
在经济学中,羊群效应可能导致市场上的投资者集中在某些热门投资品种上,从而导致市场的过热和泡沫。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心理学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心理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的理性决策与市场机制的运行,然而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往往受到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的学科,提供了对经济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的深入理解。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决策的重要影响。
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行为经济学逐渐崭露头角。
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个体行为完全理性,而行为经济学则认为人们的行为经常受到情感、认知偏差以及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通过对心理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借鉴,如认知失调、选择困难等,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好和行为,并提供了解释市场现象的新视角。
二、心理学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学提供了多种解释机制。
首先,心理学揭示了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往往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理论相违背。
人们常常对损失更为敏感,而对利益的感受较为迟钝。
其次,心理学还发现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例如,恐惧和贪婪的情绪往往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决策,后悔心理和厌恶损失心理的存在会改变人们的选择。
三、投资行为的心理因素在金融领域,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起到重要的影响。
例如,羊群效应是指个体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盲目跟从他人的操作策略。
此外,投资者情绪的波动也会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决策者往往在市场出现亏损时采取保守策略,而在市场盈利时采取冒险策略。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心理因素在广告和消费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人们的购买决策往往受到情感和心理需求的驱使。
广告商通过调动人们的情感、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广告,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人们对于价格、包装、品牌等消费品特征的感知和评价,有助于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揭示了人们经济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因素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经济行为,而人的思维和心理是影响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因素在经济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人们的消费决策、投资行为和市场波动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因素及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一、心理学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消费行为是人们日常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因素对消费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心理学中著名的顺从理论对人们的购买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顺从理论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受到他人的影响,会倾向于遵循他人的行为和意见。
因此,在购买商品时,人们会受到他人的推荐和评价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购买决策的结果。
此外,心理学中的感知和认知也对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的消费选择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例如,人们有时容易受到品牌知名度的影响,导致他们选择知名品牌而非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二、心理学因素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在投资领域,心理学因素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投资者情绪是个体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中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的情绪对股票市场的波动具有显著影响。
例如,当投资者情绪乐观时,他们往往更容易购买股票,推动股市上涨;而当投资者情绪悲观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抛售股票,导致股市下跌。
此外,心理学中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投资行为。
风险偏好是指个体对风险所采取的态度,不同的风险偏好会导致不同的投资决策。
一些人更喜欢稳定的投资,而另一些人则选择更冒险的投资。
这种不同的投资偏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投资行为和结果。
三、心理学因素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市场波动是指市场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与心理学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因此市场价格的波动也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
例如,当市场情绪乐观时,投资者倾向于购买,推动市场上涨;相反,当市场情绪悲观时,投资者倾向于抛售,导致市场下跌。
此外,心理学中的行为经济学也解释了市场波动的原因。
市场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分析
市场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分析【摘要】市场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可以帮助了解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指导价格定价策略的制定,优化产品包装与营销策略,增强广告效果,以及深入研究消费者行为。
本文对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经济心理学因素、价格定价策略中的经济心理学因素、产品包装与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因素、广告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因素和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经济心理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论部分强调了市场营销中经济心理学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经济心理学、消费者决策、价格定价策略、产品包装、广告营销、消费者行为研究、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市场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分析市场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分析是对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所展现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的领域。
经济心理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经济活动中涉及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
在市场营销领域,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对于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推动产品销售至关重要。
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经济心理学因素对市场营销至关重要。
消费者的决策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认知偏差、情绪诱导和社会比较等。
了解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可以帮助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
价格定价策略中的经济心理学因素也是市场营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感知往往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心理帐户效应、套餐效应和选择极限等。
合理利用价格心理学原理,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产品包装与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因素方面,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视觉、触觉和情感体验会直接影响其购买决策。
设计吸引人的产品包装,突出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可以有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提升购买欲望。
广告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因素是市场营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在经济领域中,有一个有趣且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羊群效应”。
简单来说,羊群效应指的是在一群羊中,只要有一只羊带头行动,其他羊就会不假思索地跟随,全然不顾前面可能存在的危险或者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这种现象在人类的经济行为中也屡见不鲜。
想象一下,在一个热闹的股票交易市场中。
当某只股票开始上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买入时,其他人往往会跟风购买,而不去深入研究这家公司的基本面、财务状况或者行业前景。
他们的想法可能很简单:“这么多人都买了,肯定不会错。
”这种盲目跟随大众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人们往往有一种从众心理。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因为如果决策失误,大家都错了,自己心理上会觉得压力小一些;而如果自己特立独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可能会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
其次,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羊群效应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活动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充分和准确的信息。
当大多数人似乎都在朝着一个方向行动时,人们会默认他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或者更专业的判断,从而选择跟随。
再者,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也是一个关键。
有些人习惯于依赖他人的意见和行为,而不愿意自己去分析和研究。
羊群效应在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投资领域,它可能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
当大量投资者盲目跟风买入时,会推动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形成泡沫;而当恐慌情绪蔓延,大家又纷纷抛售时,价格则会急剧下跌,引发市场崩溃。
这种大起大落不仅会让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也会对整个经济的稳定造成冲击。
在消费领域,羊群效应也十分常见。
比如某种时尚潮流兴起时,大家会纷纷购买相关的产品,而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又或者当看到某个店铺前排起长队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加入队伍,认为这里的东西一定很好。
然而,羊群效应并非总是带来负面的结果。
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促进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创新的传播。
经济心理学
经济心理学第一章1.经济心理学:研究社会经济领域中人们的心理活动与经济过程之间的关系及规律的学科。
经济心理学是一门产生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理论结合处的交叉性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研究经济心理与行为的跨学科科学。
第二章1.效用: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
它表示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主观心理感受)。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个人随着所消费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所增加的效用即边际效用趋于递减。
第三章一、易得性启发式:人们根据记忆中易于“获得的”事件的事例或者出现的程度来评估其频率、可能性或者事件可能的原因。
——情绪性的、生动性的、容易想像和具体的。
易得性启发式的偏差:(1)易于回忆(基于生动性和时间接近)(2)易于提取(基于记忆结构)(3)假定的联系二、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其判断的概率也越高。
代表性启发式的偏差:(1)对基率不敏感(2)对样本大小的不敏感(3)对偶然性的误解:“赌徒谬误”:那些具有确定概率的机会,人们会错误地受到当前经历的影响而给予错误的判断。
“小数定律”:认为小样本可以反映总体现象的观点。
(4)向平均数回归(5)联合谬误三、情感启发式:大多数判断是由情感或者情绪评价引发的,虽然情感评价无需意识参与,但它会成为决策的基础。
四、小结第四章1.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前提四原则(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占优性(完整性)、相消性(替代性)、传递性、恒定性(一致性)2.前景理论:卡尼曼&特沃斯基、(1)当投资者获利时,随着获利水平的提高,边际效用递减。
(凹函数)(2)当投资者由获利变为亏损时,效用下降最快。
(凸函数)(3)获利与亏损状态的效用值函数不是一个连续函数。
禀赋效应:也称做拥有效用,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在经济学中,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了个人和集体的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和市场行为的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人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市场的变化和经济现象。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并分析其对经济决策和市场行为的影响。
一、心理学框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心理学框架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消费者行为研究。
心理学的观点指出,个人消费行为受到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偏好、需求预测和决策过程,经济学家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
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投资决策。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容易受到情绪、认知偏差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这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和投资决策的错误。
经济学家通过分析心理因素,能够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能力,并改进市场的效率。
二、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1. 情绪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决策中,情绪对人们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的高低和稳定性可以影响人们的风险偏好、消费倾向和投资决策。
例如,当人们处于积极情绪时,他们更愿意冒险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而当人们处于消极情绪时,他们更趋向于避免风险,从而抑制经济发展。
2. 认知偏差的影响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产生的错误认知。
在经济决策中,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决策者低估或高估潜在的风险和回报。
例如,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认知偏差,能够提高人们的决策效果,并减少决策错误。
3. 群体行为的影响群体行为是指人们在集体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群体行为可能导致市场出现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情绪,从而引发市场波动。
例如,投资者的集体行为可能导致市场的过度买入或卖出,从而使股票价格远离其真实价值。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群体行为,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行为和市场波动的原因。
三、心理学对经济政策的启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经济政策制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分析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决策制定的科学。
在经济学中,心理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市场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分析。
一、风险偏好与效用理论人们在面对决策时会考虑到风险因素,而这种考虑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风险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即风险偏好不同。
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通过量化人们对于利益的评估,揭示了心理因素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二、认知偏差与经济决策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受到多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评估风险和利益时存在非理性的思维倾向。
例如,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于收益的敏感程度,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
此外,人们还存在着过度自信、顺应群体思维等认知偏差,对经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
心理因素对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例如,投资者在面对亏损时会情绪失控,从而产生进一步错误决策。
行为金融学对于揭示投资者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四、廉价效应与市场行为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商品的价值会受到成本的影响。
廉价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价格廉价的商品具有更高的需求。
这一心理现象对于市场定价和产品销售策略具有重要影响,商家常常通过降低价格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五、心理账户与消费行为心理账户是消费者在心理层面对个人财务进行划分的方式。
人们倾向于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来管理,这种心理现象对于消费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人们对于不同账户中的资金有不同的使用倾向,这可能导致不合理的消费决策。
六、羊群效应与市场行为羊群效应指的是人们模仿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
心理学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模仿他人来减少不确定性,这种心理现象对于市场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当一种商品或投资项目被广泛推崇时,人们会跟风选择,进而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
经济学中的行为与心理学
经济学中的行为与心理学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分配、决策制定以及市场运作等方面的规律。
然而,经济学的发展却早已超越了仅仅关注经济行为本身的范畴,开始逐渐融入了行为科学,其中心理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分支,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以及行为与市场运作等方面分析经济学中的行为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规律。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决策者,以最大化效用为目标进行决策。
然而,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常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结果偏离理性预期。
行为经济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与传统经济学相悖的现象,如心理账户效应和损失厌恶等。
心理账户效应认为人们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从而影响他们的消费决策;而损失厌恶则表明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同等金额的收益,使得风险决策出现偏差。
二、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决策和行为模式。
传统金融学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全面理解市场信息并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发现,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和信息不对称时,常常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中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影响投资者理论”和“市场过度反应理论”。
影响投资者理论认为人们的投资决策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媒体信息的影响,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的行为;而市场过度反应理论则认为市场往往会对信息过度反应,形成对市场波动的过度反应。
三、行为与市场运作除了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行为与市场运作也是经济学中行为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市场运作涉及到买卖双方的决策和互动,而买卖双方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行为与市场运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市场心理学。
市场心理学关注人们在市场中的情绪、信念和态度等方面的影响,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波动。
经济心理学效应
1•接近性调节效应:也叫后悔厌恶。
行为引起的后悔程度受到“接近性”这个因素的调节。
(“接近性”变大)那引起的后悔程度就会比“不作为”还小暴富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是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却成为刺痛他们的讯号,在买进卖出之间,之交臂,在经济中,后悔事最常见的情绪。
假设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他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 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
2•框架效应该理论认为,在面对收益时,人们往往规避风险,表现为选择能够带来确切收益的方案,而放弃期望收入相同或略高但有风险的另一方案;但在面对可能的损失时,人们往往偏好风险,行为表现也正好与面对收益时相反。
由于同等数额的获得或损失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不同,强调事物的积极/消极、成功/失败等不同的方面会使得个体最终的判断决策有所不同,框架效应就会产生(框架依赖对恒定性的违背:改变各个结果的描述方式(框架)会改变优先顺序。
框架依赖对占优性的违背:改变各个结果的描述方式(框架)会导致选择次优的选项。
(对理性决策的有力反击。
)(1)方案A :将挽救200人的生命。
方案B :有1/3的可能性挽救600人的生命,有2/3的可能性无法挽救任何人你支持哪一套方案?(2)方案C: 400人会死亡。
方案D:有1/3的概率没有人死亡,有2/3的概率600人都会死亡。
这次你支持哪一套方案?实验结果:(1)A(72%);(2)D(78%);问题1中600人死亡是参考点问题2中没人死亡是参考点由于参考点的不同,使决策者的参考框架不同,因而采取了不同的选择。
(回扣与奖金框架)2001年9月,美国政府为纳税的美国公民支付38亿美元一一依据年收入每人得到的数额从300、500到600美元不等。
政府官员和媒体使用“回扣” (rebate)—词来描述补偿,布什政府认为此举将会刺激消费,激活低迷的经济。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决策行为的学科,而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则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它们探讨了经济决策背后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并讨论它们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影响。
一、心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决策者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二是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
1. 决策者的心理过程经济决策往往是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进行的,决策者面临着不确定性和风险,个人的心理因素会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认知和情感过程,通过分析决策者的心理反应来解释其经济决策行为。
例如,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内曼通过实验发现了人类的损失厌恶倾向,他们发现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远远大于对相同金额收益的感受,这种心理反应会导致人们在决策时更加偏好避免风险。
这个发现对经济学中的决策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 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心理学还研究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在市场中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存在有限理性和非理性行为,违背了传统的经济学理性人假设。
丹尼尔·卡内曼和理查德·塞勒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决策时受到了心理账户效应的影响。
他们发现,人们把资金分配给不同的目标会受到账户分类的影响,即人们将钱分为不同的账户,对每个账户的处理方式不同。
这种非理性行为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行为经济学是对经济学传统理论的补充和修正,强调个体决策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改进经济学模型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基于理性人假设,即人们完全理性地进行决策。
然而,行为经济学指出,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受到认知偏见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对预期效用的计算也存在局限性。
行为经济学通过引入心理学理论,改进了经济学模型,使之更贴近真实的决策情况。
经济心理学理论
经济心理学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中,心理学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济心理学理论涉及个体和集体在经济决策和行为中所受的心理影响,它探究了人们是如何感知、解释和做出经济决策的。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经济心理学理论,并探讨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心理行为。
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局限理性和非理性行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会受到认知偏差、情感因素和社会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2. 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运用心理账户来进行收益与成本的评估。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对不同经济交易的心理归类,例如个人账户、家庭账户和储蓄账户等。
根据该理论,人们更有可能对同一金额的损失和收益有不同的反应,他们倾向于对损失更为敏感,并采取保守的决策。
3. 社交比较理论社交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会参照他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来评估自己的福利水平。
人们往往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满足感。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他人获得奖励时,他可能会感到不公平,并采取行动来追求相同的奖励。
4. 心理预算理论心理预算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账户和心理预算进行评估。
心理预算是指人们对不同经济决策可用资源的心理估计。
根据该理论,人们会对超出心理预算的经济决策感到不安,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
5. 公平原则理论公平原则理论认为,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会考虑到公平和正义的因素。
人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平的交易,并对不公平的交易做出反应。
公平原则理论涉及到资源的公平分配、契约公正和对待规则等方面,它对市场行为和组织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市场营销中,企业可以利用心理账户理论和社交比较理论来设计产品定价和促销策略,以实现更好的市场效果。
在金融领域,了解行为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并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经济学的心理学视角
经济学的心理学视角近年来,心理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以完善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定。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和机制。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决策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决策是经济活动中的核心环节,而心理因素对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经济决策受到诸多心理偏差的影响,比如过度乐观倾向、损失厌恶和选择困难等。
这些心理偏差导致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不完全理性,对风险的认知和应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股票投资为例,人们往往倾向于看好自己的投资能力,高估自己的决策能力,从而导致过度交易和高风险投资。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自信误差”。
另外,人们常常对损失表现出更强烈的厌恶,而相对对同样的利润则缺乏同等的趋避。
这导致人们在投资决策时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最大化收益。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
二、市场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市场行为受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和情绪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情绪状态对市场价格和交易行为有显著影响。
正面情绪会促使人们更加乐观,进而增加投资的意愿和市场交易的活跃度。
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人们更加悲观,产生恐慌情绪,并导致市场的恐慌性抛售。
在金融危机中,人们普遍处于惊恐和恐慌的负面情绪状态,进而导致股票市场的大规模下跌和整个经济的不稳定。
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羊群效应”。
这种羊群效应在市场交易中普遍存在,经常导致市场的异常波动和不稳定。
三、消费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消费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消费决策常常受到心理需求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依赖旁观者来评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社会证明”。
当人们观察到他人对某一产品持积极评价时,他们更倾向于购买该产品。
此外,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购买决策中会考虑产品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和情感诉求。
金融心理学(重要知识总结)
金融心理学补充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理性经济人具有不受限制的理性,具有无限的认知能力,能够进行无所不包的概率运算,其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行为在客观上可以增进社会利益, 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一致。
全知全能假设、自利性假设、一致性假设、最大化假设分钱博弈一位商场清洁员捡到了100元,她想据为自有,但是另一个清洁员看到了,于是威胁如果不分她一部分,她就要向上级报告,意味着钱要上缴,谁也得不到。
最后通牒博弈一方向另一方提出不容商量的或者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建议。
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结果汇总:提议者平均把23%-45%的份额分给响应者;响应者以12%-35%的比率拒绝。
极少出现把50%以上或只把极少份额分给响应者的出价。
提议者很少按理性指示的策略出价,而回应者对于不公平的出价也表现出了以选择拒绝(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对提议者的不公平行为进行惩罚(使提议者失去更多利益)。
人的经济行为并非都那么“自利”和“理性”。
最后通牒博弈中人们是以来公平观念而不是利益最大化来决定其行为。
要达到不受限制的理性,理性经济人必须满足的条件:对于决策所面临的状况和决策问题具有完全的信息;有能力找出实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能够有效地排除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实现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总是能够按照理性和逻辑来评价决策方案的各个方面;具有始终不渝的通过选择最佳方案来获取最佳结果的愿望或决心布里丹毛驴效应:在决策过程中的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
有限理性的要点第一,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对其决策状况的信息掌握不完备。
第二,由于受到时间、计算能力的限制,决策者以“快速而节省”的方法,或者依靠“粗浅的经验”作出近似优化而非优化的决策第三,满意原则与努力水平。
在决策过程中,经济活动的主体通常不是对所有可能的替代方案进行考虑,每次考虑一个方案,当发现一个可以让他们感到满意的方案后,便停止搜索其他的可能方案(满意原则:实际决策时,人们并不会为了得到一个最好的方案而一直苦苦追求下去,决策者在获得一个符合某些最低或最起码标准的方案之后,往往就会停下来而不再进一步去寻找更好的方案。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在经济学领域中,心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理性和逻辑,还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并探讨心理学如何对经济决策和政策产生影响。
1.心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称为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偏好、感知和行为,并试图解释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首先,心理学在解释人们的消费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效用函数来做出消费决策。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消费决策往往受到情感、社会因素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例如,人们可能因为购买某个产品会带给他们快乐和满足感而做出决策,即使这个决策与经济利益相冲突。
其次,心理学对于理解人们的投资行为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理性经济学认为人们会根据风险和回报的概率来做出投资决策。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投资行为受到心理因素如过度自信、风险规避和损失厌恶等的影响。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导致人们做出与经济利益相悖的投资决策。
最后,心理学在解释市场波动和经济周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市场的情绪和情绪周期会对市场价格和交易活动产生影响。
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对这些情绪和情绪周期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市场行为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2.心理学对经济决策和政策的影响心理学对经济决策和政策的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个体来说,了解心理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认识到自己的投资偏差,如过度自信和损失厌恶,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其次,对于经济政策制定者来说,考虑心理因素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的知识来设计激励措施和政策,以引导人们做出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利益的决策。
例如,通过运用心理学中的“默认选择”概念,政策制定者可以设定默认选项,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有益的选项。
经济心理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观点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论如何,心理现象是一个有机结构系统。
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客观性。
人的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不论多么神奇复杂或离奇古怪,但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其本源。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心理具有主观性。
人的心理不仅具有生物性、客观性,还同时具有主观性。
即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即使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所处不同位置都可能有不同心理反映。
因此,每个人生活在自我心理体验中,每个的心理反映都打上自我的烙印和个人偏见。
【实验】看看你的感觉与现实的差距以上的实验证实我们的心理是有主观性、局限性和时效性的。
既定的客观事物,在你的心理世界可能会被歪曲而走样。
戴上情绪情感的有色眼镜,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是千差万别;插上思维和想象的翅膀,我们的心理感受更是五花八门;伴随你的需要和动机,打上个性的烙印,人们的认知和心理感受既有局限性又有差异性。
4、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具有社会性【狼孩的故事】充分说明人的心理只有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生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投身人类社会交往活动,否则心理就可能会出问题。
首先,“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其次,“狼孩”的事例说明了儿童时期在人类身心发育上的重要性。
第三,我们脱离人类社会实践,其心理必将不是其社会的人类心理。
每个人应该投身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去。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行为都是理性的且自利的。
亚当.斯密,西尼尔,约翰·穆勒等人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说该假说认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近乎正确的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理性,从而使其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经济心理学总结
经济心理学总结第一讲经济心理学概述一、人物及其思想对应上即可(无大题)(一)早期萌芽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当我们从较好的处境落到一个较差的处境时,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甚于从差的处境上升到一个较好的处境时所享受到的快乐。
2.杰里米.边沁:《道德和立法原则概述》《为利息辩护》(1)经济学应以最大幸福原理和效用原理为基础(2)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单位财产上获得的幸福越少。
(二)孕育1.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法)1902年,出版《经济心理学》(1)经济现象的主观价值论(货币在经济学家眼中是价值的标志,但不同的人对货币的主观价值是不同的)。
(2)价格的心理预期论(股票的价格波动受股民预期的影响)。
2.皮埃尔·路易·雷诺(法)的《政治经济学和实验心理学》(1)他试图用实验心理学来理解经济现象。
(2)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严格合乎逻辑的,而往往是一半合乎理性的或另一半是非理性的。
(3)经济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说明“关键阈限”的位置和性质,以便能够用心理力量来超越这些“关键阈限”。
3. 乔治·卡托纳(匈牙利—美国)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1)被称为美国经济心理学之父(2)主要研究兴趣是消费行为A.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变化对于经济波动的冲击。
B.对消费者的情绪、意向、预期、欲望、态度和动机的测量预先指明了他们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变化,尤其是对耐用品消费的变化。
C.消费者情感指数:简称CSI,又称消费者信心指数,用来测量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期望以及乐观或悲观情绪。
该指标已逐步发展成为预测经济波动、指导投资行为的重要指标。
4. 欧内斯特·迪希特(奥地利--美国)的《动机研究》(1)人类的购买行为背后的动机由利比多冲动构成,只有依靠临床治疗和精神分析才能理解。
(2)产品中有着个人的投射(3)设计了多种投射调查法如语言联想法、语句完成法、图画故事法和角色扮演法等调查无意识动机与购买情景和产品选择的关系。
市场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分析
市场营销中的经济心理学分析市场营销是一门涉及到消费者心理的学科,经济心理学则是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市场营销专业者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
本文将通过经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市场营销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心理现象来进行市场营销活动。
一、心理账户效应心理账户效应是指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将资金划分成不同的账户,并对每个账户中的支出进行不同的看待。
人们会把工资和奖金账户和日常开销账户分开来看待,为了保持奖金账户的余额,会更加倾向于使用日常开销账户来进行购买。
市场营销中,可以通过给予优惠券、赠品等方式,让消费者觉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实惠,从而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心理账户效应还意味着消费者对于不同种类商品的价格敏感度也会不同。
消费者在购买高价值商品时会更加关注价格,而在购买低价值商品时,则会更加关注商品的质量和品牌。
在进行价格策略时,市场营销专业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商品的定价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账户需求。
二、选择困难和决策疲劳在市场营销中,消费者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不同品牌的产品、不同规格的产品等。
在遇到太多的选择时,消费者往往会感到选择困难,甚至出现决策疲劳。
经济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决策能力是有限的,当面对过多的选择时,会导致消费者疲劳和厌倦,从而难以做出决策。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精简产品线、提供清晰的产品信息,帮助消费者更快速地做出决策。
还可以采用推荐系统、个性化推荐等方式来减轻消费者的选择困难,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购买率。
三、社会认同和群体效应人是社会性动物,很多时候,我们的购买行为会受到他人影响。
经济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社会认同,指的就是人们通过购买某种产品或者拥有某种物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
一些消费者愿意购买名牌产品,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牌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认同。
经济心理学-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一、【生活中的经济心理】案例: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对于一件你不是很熟悉的商品,如果标价1000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同样的一件商品,如果标价600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在标价1000元的情况下,你与售货员在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之后,如果最终能以700元成交,你会很高兴的。
因为你以700元的价格买下了标价1000元的商品。
而在标价600元的情况下,你是绝对不会以700元的价格买下这件商品的。
标价1000元与标价600元相比,商家既赚了金钱又赚了顾客的心。
这就是商家为什么总喜欢把商品的价格标得很高的原因。
再思考:是陌生人容易骗到你呢,还是你亲近的人容易骗到你?当然是亲近的人。
为什么?你会说,我们不相信陌生人,所以我们不容易受到他们欺骗,而信任我们亲近的人,如果他们要骗我,那很容易了。
同样一句让人疑心的话,如果出自亲近的人之口,我们在潜意识中就“假定”它是真的(或者说,锚定在“是真的”上),除非有证据表明它是假的,不然我们仍然相信它是真的。
但如果出自陌生人之口,我们潜意识首先“ 假定”它是假的(或者说,锚定在“是假的”上),除非能证明它是真的,不然我们仍然认为它是假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容易相信亲近人的话,而不容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案例与思考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结果总是受最初给定的信息左右,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锚定效应”。
二、【奇妙的锚定效应】2.1锚定效应1973年,Tverky和Kahneman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这就是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倾向于受之前经验和他人建议的影响,人们在预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最初定位,这个定位就像一个船锚一样,决定了整个评价体系的大致标准。
2.2锚定效应的形成一般而言,“锚”只要受到人们的注意,那么无论其数据是否夸张、前例是否有实际参考效用、或对决策者是否有提醒或奖励,该锚定效应都会起作用。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因素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因素心理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人类的经济决策往往受到个体的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因素,并分析其对经济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影响。
一、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信息的处理存在的系统性错误。
在经济学中,有多种认知偏差对经济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之一是“心理账户效应”。
人们倾向于将金钱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例如将零用钱和储蓄分开,从而导致在不同账户中对金钱的使用方式产生认知偏差。
这意味着在理性角度上,一个人可能不会将同等金额的钱花在不同的账户中。
二、风险厌恶在经济学中,风险厌恶是指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倾向于避免或减少。
这种风险厌恶的心理因素导致人们在做决策时对于损失更为敏感,且容易偏向于保守的决策。
这一因素在金融市场中尤为明显,投资者往往会选择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方式,而忽视高回报但也伴随较高风险的机会。
三、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做出独立的决策。
这种心理学因素在金融市场中尤为突出。
当一类资产或证券出现暴涨暴跌时,投资者往往会跟随市场的走势,而不是基于基本面和价值分析做出独立决策。
这种羊群效应往往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和投资者的群体性行为。
四、心理账户效应心理账户效应是人们在进行经济交易和决策时会考虑不同账户的存在与否。
人们常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用途的账户,如日常消费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等。
在交易时,人们往往会更关注特定账户的变动,而不是整个财务状况。
这一心理学因素使得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受到账户的划分和心理认知的影响,造成经济行为的偏差。
五、心理价值心理价值是指人们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心理满意度和评价,而非基于客观价值的评判。
这种心理学因素在市场营销和定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常常通过营销手段和创造心理价值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例如,将产品打包成套餐,赋予产品特殊的标签和符号,创造独特的用户体验,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心理学总结第一讲经济心理学概述一、人物及其思想对应上即可(无大题)(一)早期萌芽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当我们从较好的处境落到一个较差的处境时,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甚于从差的处境上升到一个较好的处境时所享受到的快乐。
2.杰里米.边沁:《道德和立法原则概述》《为利息辩护》(1)经济学应以最大幸福原理和效用原理为基础(2)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单位财产上获得的幸福越少。
(二)孕育1.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法)1902年,出版《经济心理学》(1)经济现象的主观价值论(货币在经济学家眼中是价值的标志,但不同的人对货币的主观价值是不同的)。
(2)价格的心理预期论(股票的价格波动受股民预期的影响)。
2.皮埃尔·路易·雷诺(法)的《政治经济学和实验心理学》(1)他试图用实验心理学来理解经济现象。
(2)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严格合乎逻辑的,而往往是一半合乎理性的或另一半是非理性的。
(3)经济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说明“关键阈限”的位置和性质,以便能够用心理力量来超越这些“关键阈限”。
3. 乔治·卡托纳(匈牙利—美国)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1)被称为美国经济心理学之父(2)主要研究兴趣是消费行为A.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变化对于经济波动的冲击。
B.对消费者的情绪、意向、预期、欲望、态度和动机的测量预先指明了他们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变化,尤其是对耐用品消费的变化。
C.消费者情感指数:简称CSI,又称消费者信心指数,用来测量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期望以及乐观或悲观情绪。
该指标已逐步发展成为预测经济波动、指导投资行为的重要指标。
4. 欧内斯特·迪希特(奥地利--美国)的《动机研究》(1)人类的购买行为背后的动机由利比多冲动构成,只有依靠临床治疗和精神分析才能理解。
(2)产品中有着个人的投射(3)设计了多种投射调查法如语言联想法、语句完成法、图画故事法和角色扮演法等调查无意识动机与购买情景和产品选择的关系。
5.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奥地利--美国)的经济社会学研究(1)消费行为只不过是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形态。
(2)影响消费行为的三个重要变量:A.先有倾向(Predisposition)B.宣传和交流的影响(Influence)C.商品的特性(Product attributes)(3)重要论著:《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6. 户川行男的深层心理研究在市场调查中,掺进了一些深层心理学测试(如投射法、精神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和详细交谈法来探求消费者的购买动机:需求、喜好、态度、推测、社会承认、偶然因素7. 国际经济心理学研究会(IAREP)(1)1981年,巴黎第一届经济心理学国际讨论会。
同年在荷兰创办了经济心理学杂志(2)IAREP认为经济心理学是一门产生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理论结合处的交叉性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3)社会经济学研究会(SASE)1991年在斯德哥尔摩(4)行为经济学研究会(SABE)1986年在以色列,1994年在荷兰二、经济心理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一)区别1.理论假设的差异:关注变化、关注他人、关注现在2.差异的归纳(1)完全理性vs 有限理性(2)卓越的自制力vs 自我约束问题(3)完全自私vs 有限自私3.理论模式的差异:规范性vs 描述性(二)联系:行为经济学并不否认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假设,只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做了再思考和有益的补充。
第二讲经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一、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1.确定产品“社会地位”的间接方法2.消费者首选商品的恒定法测定3.句子填充法4.情绪测验法5.语义差别测量法6.利克特五点量表法7.数量估计法8.瑟斯顿量表法二、效用理论及其应用1.效用: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
它表示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2.效用的特点:(1)主观性【材料分析】免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免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
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
”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
老鼠的肉非常嫩,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免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
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是桃子!桃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
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
”免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
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答】说明了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
不同的偏好决定了人们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2)相对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3.总效用:消费一定量物品中得到的总满足程度4.边际效用:消费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所消费的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西方经济学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边际效用递减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消费产生的现象。
它的前提是人的偏好没有改变,连续消费某种物品。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个人拥有的(或消费的)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越多,他对该商品数量的任何增加所作的评价就越低。
7.经济学与心理学对效用的关注点不同心理物理定律:韦伯--费希纳定律:S=a lg IS为感觉量,I为刺激量,a为常数。
第三讲决策心理概述一、第一系统思维和第二系统思维(明白大意)1.第一系统思维是指直觉系统,特点是快速的、自动的、无需意志努力的、内隐的和情绪的。
2.第二系统是指较慢的、有意识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外显的和逻辑的推理过程。
3.第一系统更容易出现错误和偏差,其反应会被第二系统更深入的思考所修改。
4.不过有时第二系统思维无法充分地调整第一系统思维的反应。
人们不愿吃盛在标有“氰化物”容器里的糖二、理性---有限理性---生态理性1.环境资源稀缺,人的心智资源无限,人总是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能做出最佳决策,是理性决策者;2.认知系统有局限,在做决策时不能做到“最大化”和“最优”,只能达到满意,人是有限理性的决策者;3.认知局限性是具有适应性的,人做出的决策既不是非理性也不是纯理性,而是能够与现实环境的要求相匹配,即人是”生态理性“决策者。
三、启发式及其偏差(重点)(一)易得性启发式1.含义:人们根据记忆中易于“获得的”事件的事例或者出现的程度来评估其频率、可能性或者事件可能的原因。
2.偏差:(1)易于回忆(基于生动性和时间接近)当个体根据某一事件实例的易得性来判断该事件发生的频数时,频率相同的事件,如果实例更容易回忆,那么人们会认为该事件出现的频率会更高。
(2)易于提取(基于记忆结构)(3)假定的联系根据头脑中知觉到的同时发生事例的易得性来判断两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我们通常会不恰当的高估两事件再次同时发生的概率。
(二)代表性启发式1.含义: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其判断的概率也越高2.偏差:(1)对基率不敏感;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参与者能够正确地利用基率信息。
(2)对样本大小的不敏感(3)对偶然性的误解A.“赌徒谬误”:那些具有确定概率的机会,人们会错误地受到当前经历的影响而给予错误的判断。
B.“小数定律”:认为小样本可以反映总体现象的观点(手热现象)。
(4)向平均数回归(5)联合谬误四、锚定与调整(重点)1.锚定效应:在判断过程中,人们对于一个不确定数值的估计往往是以初始值为依据,然后进行并不充分的上下调整。
2. “价格黏性”:只要过去的价格被用作对新价格提供建议,新价格就趋于接近旧价格。
3. “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五、过度自信(重点)1.含义:大部分人会高估自己的评估能力,不能认识到真实的偏差。
2.原因:(1)知识幻觉会导致过度自信(2)控制幻觉也会使人们过度自信(3)证实偏见(4)生理原因3.表现:(1)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的CEO更可能发起购并交易。
过度自信是导致企业购并的一个重要动因(2)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A.频繁交易现象B. 爱冒险和分散化不足C.赌场资金效应D.一月效应第四讲偏好与框架效应一、阿莱悖论对期望效用模型的恒定性假设提出非议。
L1:A1=肯定得到100万法朗A2=10%的概率得500万法朗A2=89%的概率得100万法朗A2=1%的概率不得利A1>A2即U(100)>0.01U(0)+0.89U(100)+0.10U(500)转换为:0.11U(100)>0.01U(0)+0.10U(500)L2:A3=10%的概率得到500万法朗A3=90%的概率不得利A4=11%的概率得到100万法朗A4=89%的概率不得利A3>A4即0.10U(500)+0.90U(0)>0.11U(100)+0.89U(0)转换为0.01U(0)+0.10U(500)>0.11U(100)二、前景理论1.含义:人们在面临收益时规避风险,在面临损失时偏好风险(1)当投资者获利时,随着获利水平的提高,边际效用递减。
(凹函数)(2)当投资者由获利变为亏损时,效用下降最快。
(凸函数)(3)获利与亏损状态的效用值函数不是一个连续函数。
2.前景理论与期望理论的差异(1)用“价值”概念替代了“效用”概念A.效用通常从净财富的角度去定义;B.价值则是从收益与损失的方面去定义;(2)前景理论隐含了“确定效应”同样减少了获利的可能性,由确定结果变为不确定结果时,效用值变化更大。
(阿莱悖论理查德·泽克豪泽的子弹游戏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概率保险”)三、禀赋理论1.含义:也称做拥有效用,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2.表现:(1)WTP-WTA缺口:人们为了买入一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放弃该商品而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WTA/WTP作为衡量指标不同类型的商品都存在WTP-WTA缺口现象(2)影响WTP-WTA缺口的因素:交易商品的类型A.越是市场上普及的商品,其WTA/WTP比值越低。
B.替代效应:缺少替代品而造成的主观评价价值的上升。
C.诸如是市场商品还是非市场商品,替代品是存在或者是否易于获得等。
四、框架效应1.含义:人们对一个被择方案或风险方案的二择一决策,会受到语言表述方式的影响,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之为框架效应。
2.表现:由于参考点的不同,使决策者的参考框架不同,因而采取了不同的选择。
3.框架依赖偏差:当人们从特定的框架中看问题时,决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所用的特殊的框架,由此产生的偏差称为框架依赖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