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夜雨寄北》精品课件

七年级语文《夜雨寄北》精品课件

话 巴
也许 我们会再聊一聊今夜巴山苦雨 ,所有的
山 辛苦都被家的温暖代替。


盼早日相见,愿一切安好。

义山
叁 品读真情

为什么这首诗能如此打 动人?
所写是日常之事 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 所抒是人之常情
虚实结合,扩大时空
作业:
给你很久未见得亲友写 一封短信,体现你的思念之 情。


困境,朝中两党之争激烈,一时无法返回,

说了怕你伤心,不说又怕你担心。
巴蜀虽被称为天府之国,但语言有别,食 巴

物辛辣,气候潮湿,入秋以来,更是雨水不绝。
夜 雨
今夜 我躺在床上读着你的信,孤独之感重重

袭来,泪水不觉打湿衣袖。绵延巴山阻断我
秋 池
北望故乡的目光,雨水这样大,池塘都要涨
满。我的愁苦和相思也似这池水,涨满心间。
`
《夜雨寄北》 七年级 人教版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壹 长安来信
流落巴蜀的李商隐, 收到一封来自长安的家 书,请展开联想与想象, 写出家书的内容。
贰 巴蜀复信

品读诗歌,感受诗人 情愫,补充回信。

你多次来信问我,究竟什么时候可以

回长安,我迟迟没有回复。如今身陷仕途

近些时日,我常常思念家中饮食起居,所
当 经历之事也早想向你一诉衷肠,什么时候 才能
共 剪
与你相见,我满腹的言语终有一人倾听,我这
西 一路坎坷也许要讲很久很久 ,家中温馨的烛光
窗 烛
能照亮我的胸膛。也许我们会谈到深夜,剪剪
烛花继续,剪不断的是团聚的喜悦和情谊绵长。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课件(共25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课件(共25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8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 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让人觉得有点累赘。 19《夜雨寄北》的作者是李商隐,宋代著名诗人,字义山。 20刘禹锡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 长,具有含蓄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 2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我们还学过他的古诗《夜雨寄北》 《秋词》等。 22李商隐《夜雨寄北》的结尾两句,通过写眼前想见的实景,表现了作者 思归的急切。
02 写作背景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牛僧孺、李德裕)的 朋党之争中。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 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 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1“何当”一词在诗中是什么意思?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何当是何时将要。
体现了诗人渴望回家与妻子团聚的急切心情,突出了今夜心境的郁 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①实写,两个“期”写出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 ②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 归之苦, ③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3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
4写出了诗人所处之地水满秋池的景象
5感受到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6回答亲人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
7表达了苦涩与无奈的心境
8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
9点明时节
10一问一答的典型环境描写,写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夜雨寄北》ppt课件

《夜雨寄北》ppt课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呈现及注释
01
原文呈现
《夜雨寄北》- 李商隐
02
注释
此诗为唐代李商隐所作,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 佳作。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尚未确定归期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之情,同时暗示了诗人身在他乡,归
期未定的无奈。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能与你一起剪烛西窗,共话今宵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与亲人团聚的渴
舒婷《致橡树》
舒婷在诗中运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夜雨寄北》进行了再创 作,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06
课堂互动与小结
学生朗诵、背诵环节
学生朗诵
选取几名学生分别朗诵《夜雨寄北》 ,要求读音准确,有感情地表达诗歌 内容。
背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 短时间内准确背诵全诗,激发学生的 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03 时代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 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主题与情感基调
主题
诗歌以夜雨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
情感基调
诗中透露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以及对远方亲友 的深深思念。同时,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景象,营造出 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
白居易《问刘十九》
两首诗都以邀请友人饮酒为主题,但 白居易的诗更加朴实自然,语言浅显 易懂。
当代诗人对《夜雨寄北》的解读和再创作
余光中《夜读李商隐》
余光中在诗中表达了对李商隐诗歌的热爱和敬意,同时也对《夜 雨寄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再创作。
北岛《无题》
北岛的诗歌风格与李商隐截然不同,但他在《无题》一诗中借用了 李商隐的诗歌元素,表达了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扬。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教学课件唐诗古诗二首——《秋词》【唐】刘禹锡《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教学课件唐诗古诗二首——《秋词》【唐】刘禹锡《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 景观的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 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 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爽 朗的心情。诗中一个“排”字,蕴涵着深 意。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 “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 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 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 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随堂练习
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 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随堂练习
1.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3、"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 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 2、想象了与妻子团聚的情景。表达了渴望与妻子离别重逢的感情。 3、夫妻间的关怀、思念以及作者对妻子的歉意。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 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 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 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夜雨寄北》 ppt课件完美版

《夜雨寄北》 ppt课件完美版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
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
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回首页
夜雨寄北(七言绝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回首页
回首页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夜雨寄北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夜雨寄北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
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 “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 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1.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 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 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 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 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 有点累赘。
上海 2006 高考 理科 状元-武亦 文
武亦文 格致中学理科班学生 班级职务:学习委员 高考志愿:复旦经济 高考成绩:语文127分 数学142分 英语144分
物理145分 综合27分 总分585分
“一分也不能少”
“我坚持做好每天的预习、复习,每 天放学回家看半小时报纸,晚上10: 30休息,感觉很轻松地度过了三年 高中学习。”当得知自己的高考成 绩后,格致中学的武亦文遗憾地说 道,“平时模拟考试时,自己总有 一门满分,这次高考却没有出现, 有些遗憾。”
“用好课堂40分钟最重要。我的经验是,哪怕 是再简单的内容,仔细听和不上心,效果肯 定是不一样的。对于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 有的同学觉得很简单,听讲就不会很认真, 但老师讲解往往是由浅入深的,开始不认真, 后来就很难听懂了;即使能听懂,中间也可 能出现一些知识盲区。高考试题考的大多是 基础知识,正就是很多同学眼里很简单的内 容。”常方舟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对竞赛试 题类偏难的题目并不擅长,高考出色的原因 正在于试题多为基础题,对上了自己的“口 味”。

《夜雨寄北》课件PPT

《夜雨寄北》课件PPT
2.赵括初学兵法之时,便认为自己非 常聪慧 ,性格 自大狂 妄,认 为天下 没有敌 手,兵 家之事 是需要 慎重考 虑而代 价惨重 的,但 赵括并 不在意 ,随口 就谈兵 。 3.态度不端正,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不知道 在战场 上如何 应用, 如何变 通。赵 括不尊 重士兵 ,军中 士兵一 不信服 他,赵 括心中 只有赏 赐的金 钱,只 懂得独 享,而 不懂得 与士兵 分享, 贪图一 己私利 ,没有 大将风 范。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山:泛指四川东部一带的山。 何当:什么时候能够。 却:还,再。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去,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答案: 渲染气氛,融情于景。
6.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 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的 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的志向。 答案: 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
1.根据近十年的高考全国卷真题,总 结出文 言文阅 读中文 本概括 分析题 这一题 型的特 点,每 一个选 项都由 论点和 论据的 形式组 成陈述 的。 1、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 映。一 个王朝 成功的 经验和 失败的 教训往 往成为 后来的 政治家 和思想 家的素 材。他 们思考 和论证 往事的 得失, 以史为 鉴,为 当朝和 后代的 统治者 提供新 的治国 方针。
诗人难以排解的痛苦。 这首诗的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 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写出诗人的遐想,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烛”而来,为顺 流之舟。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 眼前环境的抒写,抒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 怀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 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李商隐《夜雨寄北》PPT课件

李商隐《夜雨寄北》PPT课件

李 论 杜 诗 诗 篇 赵 万 翼 口 传
读:读出感情
和节奏。1分钟
自主学习二
译: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论:评论、议论。
自主学习3分钟
才人: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
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 《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 “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 影响。
诗意: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自主学习一
读:自由朗读,
李 夜 商 雨 隐 寄 唐 北 ( )
读出节奏和停顿。 能背诵的争取背下 来。 2分钟
节奏
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 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 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 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 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 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 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 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 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 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 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 乐游原》、《无题》、《夜雨寄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 北》等。 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 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 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回首页
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 是这样在一代代人才辈出、推陈 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年轻 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出自 己的辉煌未来。惟有创新,才能 领时代之风骚。
课堂检测:自主学习5分钟
1、根据提示默写诗歌中的句子:
(1)《夜雨寄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 君问归期未有期 写出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2)《论诗》中与“长江后浪推前浪”含义相同的诗 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

夜雨寄北-李商隐-(完美版)ppt - 副本

夜雨寄北-李商隐-(完美版)ppt - 副本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雨寄北
指诗人的妻子。 君问归期未有期,
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什么时候 才能。
何当共剪西窗烛,
剪烛,古代点油灯,为使灯明亮,需要剪去灯芯上的烛花。这里形容深夜秉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头谈起。
一、对 信
君问归期未有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君问归期无归期 君问归期恐无期 君问归期暂无期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知诗人: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 又号樊(fán)南生,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一生陷于党派之争,被人排挤, 浪迹天涯,所以羁(j ī)旅之思、怀乡 之情是他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 1、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画面+写法+感情)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 来诉说今天这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这两句用未来的重逢之乐反衬今夜的相
思之苦,语言朴素,情真意切,抒发了思念
亲人、渴望团聚的心情。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 容,说说你对这一成语的理解。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Junwen
guiqi
weiyouqi , bashan yeyu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课件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课件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
5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 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 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7
思想感情
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身在巴 蜀地区,正值雨中,作者想到 自己的妻子,已长年分别,触 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饱含对
妻子思念之情的诗。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
8
好了,同学们,我们学了这么多你 记住了多少呢?现在让我们来个热 身吧!

夜雨寄北
• (唐)李商隐
• 君问归期 有期,
• 巴山 雨涨秋池。
只能苦苦思念。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
3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
《夜雨寄北》① 商隐(约813-约858),字义
(唐)李商隐
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泌阳)
君问归期未有期, 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
巴何山当②共夜剪雨西涨窗秋烛池,。给北妻妻”子子。在的在长。下安当雨,时的所诗夜以人晚说在,“巴诗寄蜀人,
却③话巴山夜雨时。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
念家中的妻子和与妻子共同
修剪烛芯的情形。
③【却】再
池:水池。
期:期限。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
4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 回来;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
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夜雨寄北 课件(完美版)ppt

夜雨寄北  课件(完美版)ppt

课堂达标:背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他日与友人相逢时西窗剪烛的 动人画面的诗句 是: , 。 2、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 是: , 。 3、表达作者对友人(妻子)深切怀念之情的句子 是: , 。 4、把现在的时间推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中的境界, 让友人(妻子)在不确定的氛围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诗句 是: , 。 5、品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有人评价本诗“秋”字用得妙,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
交代了下雨的时间,渲染了离别解说的矛盾,即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欲归不得之苦 跃然纸上。第二句描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 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更为浓重的渲染 了愁思与离情。
2.三、四句是本诗的名句,作者由实转虚, 他想象了什么的情景?
设想了相聚后,秉烛夜谈,叙说今日离情的情景。 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用未来团聚 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 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悦”说
深层探究,积极思考
1.说一说诗歌一、二句的内容,以及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古人最讲究炼字,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你最喜欢哪个字?
答:“涨”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 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4.想一想,说一说: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 本诗,结合诗歌内容, 说一说“剪烛西窗”表 达什么情感?

鲁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李商隐)》PPT课件2

鲁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李商隐)》PPT课件2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 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 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 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 徘徊。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 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 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 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 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 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 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 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意境: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 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 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 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 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义山诗集》。
关于《锦瑟》
•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 858年) 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 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 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 惘的感觉。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 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 朦胧,解读极为不易。古来解此诗者有 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 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雨寄北》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雨寄北》课件
• 答:没有。这样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抒发了诗 人羁旅他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 5.“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 什么作用?
• 答: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 制的愁苦之情。
• 6. 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
• 答: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不同,前一处是实写 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 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雨寄北》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夜雨寄北
• 学习目标:
• 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 确流畅地背诵。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 溪生,怀州河内(今河 南省沁阳市)人。在晚 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 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 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也是唐代 诗人中的“三李”之一 (李白、李贺)。他擅 “夜《雨夜寄雨北寄”北,》“,北诗”题即也北作方“的夜人雨,寄或内长为”妻律,子“诗,内或”,为即友绝其人夫句。人有。。人现所认传为各作该本诗诗多是作写给 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歌”来典解雅读,华似乎丽更,确切形。象鲜明, 工于比兴,深于寄托,
• 默写名句。 •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
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将成为重聚的话题,增 添重聚的欢乐的句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2、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日后与友人 相见,秉烛夜谈,共叙思念之情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 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他和 并称为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2.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 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3.诗人重复“巴山夜雨”有什么作用? 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 来,自己和亲人,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 来 4.用简洁的话想像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 独剪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秋雨中展读妻 子询问归期的信。心中充满了归期无准的郁闷 孤寂。(或读妻子的信;想象和妻子团聚。)
夜雨寄。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钦州市第九中学 小方制作
• 学习目标: • 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 确流畅地背诵。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 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 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 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 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 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 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 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 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 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 乐游原》、《无题》、《夜雨寄 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 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 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 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回首页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 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一、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 1.第二句除明写了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境之外, 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也 像这秋雨一样,涨满了秋池。 • 2.第3、4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为什 么这样写?
•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 奈。 •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 4.《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5.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 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 怎样的心情?
• “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 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默写名句。 •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 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将成为重聚的话题,增 添重聚的欢乐的句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日后与友人相 见,秉烛夜谈,共叙思念之情的诗句: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4. “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 • •
(1 )“秋”字点明了季节,渲染凄凉孤寂的 悲凉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诗人归期未知 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 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6.“问“、“话”二字好在何处? 答: “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 ;“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 乡愁和歉意。
• 答: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 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 3.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答:跨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 聚反衬出今天的愁苦。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 4.诗歌一般要避免重复,这首诗歌却打破常规,“期”“巴山 夜雨”重复出现,是否影响了表情达意?为什么? • 答:没有。这样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抒发了诗 人羁旅他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 5.“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 到什么作用? • 答: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 制的愁苦之情。 • 6. 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 • 答: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不同,前一处是实写 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 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 7.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 窗”的含义是什么? • 答:表达思念妻子或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夜雨寄北(七言绝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回首页
•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 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 • 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的思想感情。 • 后两句通过设想 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 ,反 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 口,余味无穷。 • 2、这首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 • 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诗的主旨: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 寂和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