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2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基本概念]外力作用、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侧向侵蚀)、流水堆积作用、V形谷、峡谷、瀑布、河漫滩、河流阶地、横向环流、凹岸、凸岸、牛轭湖、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风蚀作用(吹蚀和磨蚀)、风蚀地貌(雅丹地貌等)、风积作用、风积地貌(沙丘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溶蚀地貌、喀斯特沉积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崖等)、海积地貌(海滩等)、冰川作用、冰蚀地貌(U 形谷,峡湾等)、冰碛地貌。

[基本原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的形成原因。

[体系架构]课时28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分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3.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

1.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类型分类影响物理风化a.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

b.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

c.岩石卸载(释重)——层裂。

d.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a.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残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b.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c.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风化a.溶解作用。

b.水化作用。

c.水解作用。

d.碳酸盐化作用。

e.氧化作用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a.植物根劈。

b.动物钻洞、挖土。

生物化学风化:a.遗体腐烂分解,形成有机酸和气体,腐蚀岩石;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形成腐殖质,促进岩石分解。

b.植物生长(选择吸收元素、分泌酸溶液腐蚀岩石)。

c.微生物分泌酸类2.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1)气候:气温、降水①寒冷或干旱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2024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貌地形气候易错点

2024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貌地形气候易错点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貌地形气候易错点1.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但要注意,这是指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方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北极是顺时针、南极是逆时针。

2.恒星日与太阳日: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是日常作息时间,为24小时。

要明确两者的区别和定义。

3.线速度的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同时要注意,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4.黄赤交角的影响: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要理解其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之间的关系。

5.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公转在近日点( 1月初)时角速度、线速度快,在远日点( 7月初)时角速度、线速度慢。

不要记混时间和速度的特点。

6.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要根据不同季节和纬度进行分析。

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要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同时要注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

8.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的是晨线,由昼入夜的是昏线。

要能在图上准确判断。

9.地方时的计算:要注意“东加西减”的原则,同时要考虑是否跨越日界线。

10.时区的划分:要清楚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能根据经度计算所在时区。

1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但风向还要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12.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是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暖锋过境时多连续性降水。

不能混淆两者的天气表现。

13.气旋中心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是高压,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1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要牢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和位置,以及它们随季节的移动规律。

15.季风的形成原因:不仅仅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如南亚的夏季风还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

16.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2011-3-5
24
地形
地形条件包括:地势高度、地势起伏、山 坡方向 • 地势高度影响局部气候的变化 • 地势起伏影响地下水位变化、植被发育及 风化产物的保存 • 山坡方向影响日照长短、植被状况等
2011-3-5
25
岩石特征
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 因素。不同的岩石由于化学成分的不同,其化学 活动性也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原子价、离子半 径、离子亲和力、化合能力和极化能力等方面), 容易被氧化、溶解的岩石出露区,总是化学风化 作用较为强烈的地段。同一岩石中由于不同矿物 成分的差异,也会造成风化作用的差异。
2011-3-5
14
生物的风化作用
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 植物的根系和掘地动 物对岩石也会产生机械风化作用。随着树 木的生长,其根系越来越大,同时对岩石 的裂隙壁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力,就像楔子 一样将岩石沿裂隙劈开,造成机械风化。 各种掘地动物,如啮齿类动物、蠕虫动物 等,也会产生机械作用。
2011-3-5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它 地面流水 们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低处流 动。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 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
• 面流的洗刷作用 • 洪流的地质作用及泥石流 • 河流的地质作用
2011-3-5 34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 流 在 纵 向 的 特 征
2011-3-5
30
大气降水的酸度过高,可能 会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毁 坏森林、干扰农作物的光合 作用,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破 坏。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八日, 重庆市下了一场酸雨,使郊 区2万亩水稻叶片突然枯黄, 几天后局部枯死。
2011-3-5 31
酸雨还能腐蚀金属结构、破坏建筑物、 加速风化作用的进程。酸雨可使土壤、 湖泊、河流酸化,导致水生生物的结 构发生变化,破坏生态平衡。一些发 达国家在发展中曾经造成湖泊的严重 酸化,导致鱼类死亡。我国酸雨主要 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酸雨的破坏逐年加重,区域也在逐渐 扩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 计,酸雨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20亿元 以上。

地理地质概念辨析: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地理地质概念辨析: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地理地质概念辨析: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部分内容包括“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相应教材编排在必修一,对于“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尽管个别教材没有明确或不作为重点,但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知识点,人教社教材描述如下: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成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概念解析】一、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

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二、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

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风化和风蚀的区别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风化和风蚀的区别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风化和风蚀的区别01风化(weathering)是指位于地球表面或邻近地表的物质分解和变化的过程。

02机械风化( mechanical weathering)不改变岩石的化学成分,只改变其大小与形状。

影响机械风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和压力。

当水结冰时,它的体积会增大约9%.在地球表面的许多地方,比如岩石缝隙和岩层之间,会有积水。

如果温度降至冰点,这些水就会结冰、膨胀,并对周围岩石施压,使得缝隙变宽。

当温度升高时,岩石缝隙和岩层之间的冰又会融化。

压力的影响另一个影响机械风化的因素是压力。

当根系逐渐生长并向外扩张时,它们对岩石施加的压力会不断增大,进而造成岩石破裂。

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压力同样在地球内部发挥作用。

在地壳深处的基岩承受着来自上方覆盖岩层的巨大压力。

地下几千米深的岩石重量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能会形成大块的岩石。

当覆盖岩层随着侵蚀、采矿等情况被剥离,下方基岩所承受的压力就减轻了。

于是,之前埋在地下的基岩表面就扩展、增长,形成弯曲的裂缝。

当地质过程使得岩体上升后,由于压力减小岩石可能会形成细小的裂缝。

岩石的外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自然剥落,就像洋葱被一层层剥去外皮那样。

剥落经常导致圆顶形状,比如美国纽约州的默克斯汉山和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半穹顶。

03( 化学风化 )这些动力和岩石的相互作用会溶解一些物质或者产生一些新的矿物。

新矿物与原有岩石相比,具有不同的性质。

例如,赤铁矿中的铁会和氧形成氧化铁。

岩石的构成决定了它将要发生的化学风化的结果。

一些矿物,比如由碳酸钙组成的方解石,会在酸性水中完全分解。

温度是化学风化的另一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在许多化学反应中,水作为一种反应媒介,担任了一个活跃的角色。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水还可以直接与矿物发生化学反应。

氧的影响氧是化学风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球大气中约有2%的氧气。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 化的方式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特点:不仅发生岩石破碎,而且岩石的物 质成分也将发生变化。 可分为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解和碳 酸化作用等次级方式。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与风化作用的类型 2. 风化作用的类型 (2)化学风化
纪念碑被酸雨化学风化前后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与风化作用的类型 2. 风化作用的类型 (2)化学风化
五、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
海蚀作用:由海水的机械动能、溶解作用和 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物质 的破坏过程。 根据作用方式,海蚀作用可分为机械海蚀作 用、化学海蚀作用和生物海蚀作用。
五、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
机械海蚀作用:由海水运动的动能引起的对海岸 和海底物质的破坏过程,按破坏方式可再分为 冲蚀和磨蚀。 化学海蚀作用:海水对岩石的溶解或腐蚀过程。 生物海蚀作用:生物对海岸和海底物质的破坏过 程。
水力活动:流 水使基岩碎片 松动并且移动 碎屑和砾石
磨蚀作用:松 动的颗粒磨蚀 河床,有时形 成孔洞
河流的下蚀作用
三、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2.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① 河流的下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它控 制着河流下蚀作用的深度。
河水面将向湖面(局 部基准面)趋近
局部侵蚀 基准面
温差风化 左图:由于温差风化引起的层状脱落;
右图:球状风化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与风化作用的类型 2. 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
② 冰劈作用: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岩 石裂解的过程。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岩石被冰劈作用破坏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与风化作用的类型 2. 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
冰川擦痕——磨蚀 作用的产物

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第一节风化作用目的要求风化作用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与出露在地表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物理力和化学分解两种方式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的产物,最终停留在基岩的表面,形成一层各地厚薄不等的疏松薄壳,其上部进而成为土壤。

而土壤则是大部分陆生生物活动的基础,因此风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要求深入理解。

课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二、风化作用的类型o(一)物理风化作用1.温差作用2.冰劈作用3.释荷(卸载)作用4.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o(二)化学风化作用1.氧化作用2.溶解作用3.水解作用4.水化作用o(三)生物风化作用•三、风化作用的产物o(一)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o(二)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o(三)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o(四)风化壳o(五)土壤•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o(一)岩石的性质o(二)气候与地形重点本节课程的重点应放在:1.机械风化包括多种应力作用,但最明显的是冰劈作用;2.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是氧化、溶解和水解作用;3.在风化作用中裂隙很重要,因为它使空气和水能在很深的地方侵蚀岩石,同时它还大大增加了岩石发生化学反应的表面积;4.风化作用有一种使被破坏的岩石块体产生球形表面的普遍趋势。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如何简要阐述风化壳的时间意义。

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叙述为主配合图件,择重讲授。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所谓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地表常温常压下,遭受大气、水、水溶液及生物的破坏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疏松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作用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古墙的层层脱落;石刻的模糊不清、残缺不全;路基的斑剥,甚至铁器的生锈等等,均与风化作用有关。

风化作用可以是机械的破坏,也可以是化学分解,而生物风化作用两者皆而有之。

风化作用是一种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作用。

破坏下来的产物除部分被水溶液带走外,一般不发生显著的位移,这是与其它外动力作用最明显的区别。

必须指出,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在概念上是毫不相关的。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河流的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和化学 两种方式。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是通过 其动能或挟带的沙石对河床的机械破坏 过程; 化学侵蚀作用是通过河水对河床岩 石的溶解和化学反应完成的,尤其在可 溶性岩石地区比较明显。 河流侵蚀作用按侵蚀的方向又可分 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 河流的下蚀作用
(五)土壤
土壤一般是在风化壳(如山区土壤 )和松散沉积层(如平原、盆地区土壤 )的基础上,经生物及其它风化作用 的综合改造而形成的。
土壤的主要组成
土壤由腐殖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组 成。 腐殖质是生物、微生物遗体在风化产物 中不断聚集腐烂后变成的。 土壤的矿物质由风化过程中形成和残存 的各种粘土矿物及石英、长石、角闪石、云 母等组成。
不同气候带风化作用的强度和深度
岩石的特征
1、 差异风化作用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抗风化能力, 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其抗风化能力亦 不同。 这样在岩石表面就出现凹凸不平的 现象,这种现象称差异风化作用。
2 球形风化作用
矿物分布均匀的岩石,如砂岩、花 岗岩、玄武岩等; 如果发育有三组近于互相垂直的裂 隙,往往被切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形 岩块,在岩块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 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 风化破坏,经一段时间,岩块棱角消失 ,在其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 体,这种现象称球形风化作用。
即河水及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 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 过程。 在河流上游及山区河流,由于河 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 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 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 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 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也称V形谷。
河 流 下 蚀 作 用 形 成 形 谷

常见的风化作用

常见的风化作用

常见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中岩石和土壤受大气、水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还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风化作用。

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在受压力、温度变化和水分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变化过程。

常见的物理风化作用有热胀冷缩、冰冻破碎、风蚀和水蚀等。

热胀冷缩是指岩石在温度变化时由于体积的变化而产生的开裂和破碎。

冰冻破碎是指岩石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发生的物理破碎。

风蚀是指岩石受强风吹袭时产生的磨蚀和侵蚀作用。

水蚀是指岩石受水流冲刷和侵蚀时发生的物理变化。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

常见的化学风化作用有水解、氧化、碳化和溶解等。

水解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在水的作用下分解为新的矿物质。

氧化是指岩石中的金属元素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物的过程。

碳化是指岩石中的碳酸盐矿物质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新的矿物质。

溶解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在水中溶解和被冲刷的过程。

3.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和土壤产生的风化作用。

常见的生物风化作用有根系侵蚀、生物腐蚀和生物破碎等。

根系侵蚀是指植物的根系通过生长和扩张对岩石和土壤产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生物腐蚀是指微生物对岩石和土壤产生的化学破坏作用。

生物破碎是指动物通过啃食、咬碎等行为对岩石和土壤产生的物理破坏作用。

4. 冻融风化冻融风化是指岩石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

当岩石中的水分在低温条件下冻结时,水会膨胀,使岩石受到压力的作用而产生开裂和破碎。

随着冰的融化,岩石又会恢复原状。

这个过程反复进行,最终导致岩石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5. 风化作用的影响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破碎、溶解和侵蚀等过程,改变了岩石的结构和组成,进而影响着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的发展。

同时,风化作用还释放出大量的溶解物和养分,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着重要的贡献。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一、课标呈现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外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意义:①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①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和搬运(1)流水侵蚀和搬运(2)风力侵蚀和搬运: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显。

(3)冰川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4)波浪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滨海地带。

3.堆积(1)概念: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

(2)规律: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知识点2:常见的外力地貌1.喀斯特地貌2.风成地貌3.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易错点2: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

风化作用及类型

风化作用及类型

风化作用及类型风化作用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地球表面受到风、水、冰和生物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是地壳物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质现象之一。

本文将介绍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在受到自然力量作用下,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其中最常见的是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作用。

当岩石受到日照或火山喷发等高温作用时,会发生膨胀;而当岩石遭受夜晚的低温或水的浸泡时,会发生收缩。

这种反复发生的热胀冷缩作用会导致岩石断裂、剥落和崩解。

二、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酸、氧和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

水是最常见的化学风化剂,它能够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使其发生溶解、离析或水解等反应。

酸性降水是一种常见的化学风化作用,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能够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使其逐渐破坏。

氧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存在也会对岩石产生氧化作用,使其变得脆弱。

三、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生物体对岩石进行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入岩石裂隙中,通过物理性的机械破坏作用和化学性的分泌物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剥蚀、破碎和溶解。

此外,昆虫、蠕虫和其他小型生物也会对岩石表面进行物理和化学的作用,进一步促进风化的发生。

四、冻融风化冻融风化是指在低温环境下,岩石受到冻结和解冻作用的影响,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当岩石中的水渗入裂隙中,遇到低温时会冻结,冰的体积膨胀导致裂隙扩大,这是物理性的冻融作用;而冰的融化又会使岩石中的水分溶解化学物质,这是化学性的冻融作用。

这种反复发生的冻融作用会导致岩石破裂、剥落和变形。

五、风蚀作用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蚀和搬运作用。

风能够携带沙尘、砂砾和粉末等颗粒物质,对岩石表面进行冲蚀和磨蚀,使其变得平滑和圆润。

同时,风还能够将携带的岩石颗粒沉积在其他地方,形成沙丘、沙漠和黄土高原等地貌。

六、水蚀作用水蚀作用是指水对地表岩石的冲击、侵蚀和搬运作用。

风化和侵蚀的区别

风化和侵蚀的区别

风化和侵蚀的区分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和风化物;时间差异:风化一般比拟漫长而安静,而侵蚀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第地表的侵蚀等,但有些侵蚀也很漫长;次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结果不同:风化使岩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和风化物;时间差异:风化一般比拟漫长而安静,而侵蚀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第地表的侵蚀等,但有些侵蚀也很漫长;次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结果不同:风化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侵蚀的结果将被侵蚀的的物质带走。

在很多时候,风化和侵蚀是相互结合的,很难完全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地表的岩石通常是一边在风化,一边在侵蚀,风化后更简洁被侵蚀,而侵蚀后也更简洁风化,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把大块的岩石变成粉末状的风化壳。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

比方太阳辐射造成的岩石昼夜温差变化,从而导致岩石热胀冷缩消灭裂隙,这就属于“物理风化〞;比方某些盐类,如氯化钠、石膏的结晶作用,通常导致干旱地区岩石的倒塌,这就属于“化学风化〞;再比方,很多地底下的穴居生物对于地下的破坏,以及腐殖质的腐殖酸破坏,以及树根向下扎导致岩石开裂,这些都可以称为是“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从作用来源来看,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生物侵蚀等等类型。

流水侵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河流,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由于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常表现为侵蚀性,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在河流上游常见“V〞形谷。

冰川是固态的水,宏大的冰川在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对地表进展侵蚀,从而形成宽敞的“U〞形谷。

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石灰岩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

在干旱地区,由于风力长期的侵蚀下,形成了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凹地等地表景观,而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典型的风蚀地貌。

物理风化作用有哪些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有哪些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有哪些类型
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受到自然界力的作用而产生破碎和风
化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各种物理风化作用常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地壳的变动和地表地貌的变化。

物理风化作用的类型和特点有很多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物理风化作用类型。

1. 膨胀作用
膨胀作用是指由于物质吸水膨胀或遭受升温膨胀而引起的
岩石内部形变和变形,导致岩石的破碎和风化。

常见的膨胀作用包括冻融作用、潮湿膨胀作用等。

2. 生物破碎作用
生物破碎作用是指生物的生长、运动和代谢活动对岩石造
成的破坏作用。

例如,植物的根系生长可以使岩石受到挤压和撕拉,加速岩石的风化。

动物的穿孔和穴居行为也可以导致岩石破碎。

3. 温度变化作用
温度变化作用是指由于岩石受到日夜温差的变化,导致岩
石内部因热胀冷缩而产生应力,最终导致岩石的破碎和风化。

温度变化作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风化形式。

4. 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是指风力对岩石表面的冲击和侵蚀作用,使岩石
表面逐渐磨损和破碎的过程。

强风能够携带颗粒冲击岩石表面,加速岩石的风化过程。

5. 洪水冲刷作用
洪水冲刷作用是指洪水带来的巨大水流对地表岩石的冲击
和侵蚀作用。

洪水流速快、冲击力大,能够将岩石表面的颗粒冲刷掉,加速岩石的破碎和风化。

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在自然界力的作用下逐渐破碎和风化
的过程,膨胀作用、生物破碎作用、温度变化作用、风蚀作用、洪水冲刷作用是几种常见的物理风化作用类型。

这些物理风化作用互相作用,共同促进了地表地貌的形成和地壳的变动。

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的区别 如何区分二者

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的区别 如何区分二者

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的区别如何区分二者
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和宇宙间、地壳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的区别
1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的区别
1、对象不一样。

风力侵蚀的对象包括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土壤、岩屑等等。

风化的对象是岩石。

2、方式不一样。

风力侵蚀主要是物理方式。

风化作用有物理、化学两大方式。

3、时间不一样。

有些风力侵蚀的现象是可见的,时间比较短,比如沙尘暴、尘霾、土壤沙化等。

风化的过程往往漫长而平静,较少能看得见。

2如何区分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
风化作用的效果是变碎,能发生风化作用的有:温度,空气,生物等等。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没关系。

比如昼夜温差大的地方,白天升温,石头外面热得快,里面热的慢,晚上降温,石头外面冷的快,里面冷的慢,此时由于热胀冷缩,里面的热,体积大,外面的在缩,石头就容易碎,这就是一种温度作用下的风化。

风力侵蚀作用是风作用下的侵蚀作用,侵蚀作用的结果是变少。

比如风蚀蘑菇。

物理风化作用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物理风化作用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物理风化作用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物理风化是地球表层岩石矿物在自然环境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物理变质现象。

物理风化作用是由环境特征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在地质过程中,物理风化是十分常见且重要的,影响着地表的形貌和地貌的塑造。

本文将探讨物理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主要类型1. 冻融作用冻融作用是指在地表岩石或岩层中含水的情况下,当温度下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时,水因结冰而膨胀,导致物体内部压力增大,从而产生破坏。

当温度回升时,冰又融化,物体重新恢复压力。

2. 胀缩作用胀缩作用是在干湿交替的情况下,矿物、岩石中的含水份子吸收和释放水分,导致体积的周期性发生变化。

这种反复的膨胀和收缩作用会导致岩石疲劳和松散。

3. 风蚀作用风蚀作用是指因风的作用下,岩石表面受到冲击、搬运、磨擦等的作用,导致岩石表面产生磨蚀、侵蚀或破坏。

长期风蚀会使地表岩石变得平滑、光亮。

4.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长、活动过程中对岩石和矿物所产生的作用。

生物的根系、分泌物、体积变化等行为都可能对岩石地表造成影响,是一种独特的物理风化作用。

5. 其他作用除了上面的几种主要类型外,物理风化还包括渗透作用、热胀冷缩作用、震动作用等。

这些作用通常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但都是物理风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物理风化作用是地球表层岩石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重要物理变质现象。

各种类型的物理风化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

通过深入了解物理风化作用的类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表层形貌的形成原因,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物理风化作用包括

物理风化作用包括

物理风化作用包括
物理风化是地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指的是地球
表面岩石受到自然界物理力量的影响而发生的破坏过程。

在自然界中,物理风化作用包括几种不同的情形,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物理风化作用。

1. 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是一种常见的物理风化作用,它主要是由于岩石
受到日照和夜晚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引起的。

在白天,当阳光照射到岩石上时,岩石受热膨胀,体积增大;而夜晚温度下降时,岩石收缩,体积减小。

长期下来,岩石受到反复膨胀和收缩的影响,导致岩石表面产生裂缝并逐渐破碎。

2. 冻融作用
冻融作用是物理风化作用的另一种形式,它主要发生在寒
冷地区。

当岩石中的水分遇到严寒的气温结冰时,水变成冰会膨胀,导致岩石发生破碎和破坏。

随着冰的融化,岩石中的裂缝变得更大,使岩石逐渐解体。

3. 水的侵蚀
水的侵蚀是一种常见的物理风化作用,它主要是由于水的
冲击、流动和溶解作用而引起的。

例如,江河长期冲刷岩石、悬移泥沙,蚀空岩石的过程。

又如,地下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能使水变成酸性水,对石灰石等物质起溶解作用。

4. 风的侵蚀
风的侵蚀也是一种重要的物理风化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
更为突出。

风可以携带砂砾、石块等颗粒物质,对岩石表面进行冲刷和刮蚀,最终导致岩石表面产生磨损和破坏。

综上所述,物理风化包括热胀冷缩、冻融作用、水的侵蚀和风的侵蚀等多种不同形式。

这些物理风化作用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貌,也影响着岩石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的物理风化作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与演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区别?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70页,描述如下: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成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解析】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

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二、侵蚀作用: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
过程。

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

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
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

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

在全世界约270 000千米的海岸线,海浪不断拍击岩石,可以产生38吨/米2的压力,一面把岩石“击”成碎屑,一面再以碎屑为工具加速破坏着岩石,在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桥、海蚀洞穴等奇特的海蚀地貌。

此外,流水对岩石还有溶蚀作用。

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

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两个概念的含义比较接近,它们都是造成地貌变化的因素。

个人意见,它们有五点不同之处,供大家参考:
一、对象
风化的对象是岩石。

侵蚀的对象包括岩石及其风化物。

如:土壤、岩屑。

如今,侵蚀一词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如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等等。

二、方式
风化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几大方式。

(其实生物方式也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类)侵蚀主要是物理方式。

三、时间
风化的过程往往漫长而平静,较少能看得见,好像没有人说“我发现这块岩石慢慢风化了”。

一块岩石的自然风化所需时间似乎超过了一个人的寿命。

所以,风化多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验证的。

有些侵蚀现象是可见的,时间比较短。

如:雨水对地表的侵蚀、流水对边坡土壤的侵蚀,等等。

一些侵蚀现象可以通过观察法验证。

当然,时间的差距不是绝对的,有的侵蚀现象时间也很漫长,如:黄河对黄土高原的侵蚀、海水对海岸的侵蚀、冰川侵蚀地表形成的冰斗,等等。

四、结果
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

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五、次序
就某一处地表的变化而言,风化在前,侵蚀在后
小结:
1.风化一般是在原地进行的,侵蚀一般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2.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风化作用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

侵蚀作用的实质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其重点在于“搬走”了,至于搬了多远,搬到哪里,并不是最关心的。

搬运作用就要重视“小块”的被搬运过程和距离了。

3.二者的区别主要是:风化主要是指相对静止的事物对岩石的破坏;参与的因素主要是:温度的变化、大气、水、空气,生物等;侵蚀是指运动的事物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

参与的因素主要是一些运动着的(如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