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 “孝”
孔子论孝1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 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 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 就算是孝顺了吗?”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 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重在内心的诚敬。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
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 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解 析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 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 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 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 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看到贤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
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
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尽管这个 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是有真学问的。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 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 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孝 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 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 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 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 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 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 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关于孔子关于孝的作文素材
关于孔子关于孝的作文素材《孔子说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他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爷爷。
孔子特别重视孝呢!就像我们隔壁的小明,他每次回家都会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而且跟爸爸妈妈说话的时候总是笑嘻嘻的,特别亲切。
这才是真正的孝呀!我们也要像小明学习,对爸爸妈妈好,听他们的话,让他们开开心心的,这就是孔子说的孝啦!《孔子眼中的孝》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孔子眼中的孝。
孔子有个学生叫孟武伯,他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告诉他:“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能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孝。
比如说,我们在学校认真学习,不调皮捣蛋,不让老师请家长,爸爸妈妈就不会因为这些事情烦恼啦。
还有,我们出去玩的时候,要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担心。
像我的好朋友小花,她每天放学都会按时回家,认真完成作业,还会自己整理书包。
她的爸爸妈妈就很少为她操心,这就是孝顺的表现哟!我们也要做让爸爸妈妈放心的好孩子,这就是孔子说的孝哟!《孔子教我们尽孝》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孔子是怎么教我们尽孝的吗?孔子说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就是说,光是给父母物质上的东西还不行,还要尊敬他们。
就像我们班的小刚,他会在爸爸下班回家时,给爸爸递上一杯水,还会帮妈妈捶捶背。
这就是尊敬父母的表现呀!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大街上对妈妈大喊大叫,可凶啦!这样可不对哦,这不是孝顺。
我们要听孔子爷爷的话,尊敬爸爸妈妈,做个孝顺的好孩子!《听孔子讲孝》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爷爷讲孝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他:“怎样才算是孝呢?”孔子回答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就是告诉我们,在父母面前保持好脸色很难,但这很重要。
比如说,周末的时候,我们帮爸爸妈妈打扫房间,这是好事。
可要是一边干活一边不高兴,那也不算孝。
再比如,家里有好吃的,让爸爸妈妈先吃,这很好。
孔子之“孝”
孔子之“孝”上海市商业学校徐明君儒学认为,孝是德之本,是人性的基础。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可见,孔子给予“孝”在人性中的极高地位。
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综合《论语》全文,孔子之“孝”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即:有养、无违、悦色、立身。
一、有养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有养”是孝的起点。
孝养是指我们赡养父母首先给予父母一定物质上的供给。
赡养老人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起点。
抚爱幼崽,凡是动物都有此本能,所以父爱母爱都具有一定的动物性,能做到并不难;而后代能够赡养父母,只有人才能做到:父母到了一定年纪,或因疾病使之失去劳动能力,如果没有子女的照料,生活就没有保障。
“养”的标准是“论心不论迹”。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孝子中有穷的,也有富的,也有收入一般般的,就不能以谁给父母钱多来衡量谁更孝敬父母,而是看谁在孝敬父母上尽了自己的心。
穷的孝子可能无法给父母更多的钱,但他心里是时刻想着父母的,他是会尽自己的微薄收入孝敬的。
而富的子女,虽然给父母的钱相对其他穷的子女更多些,但他心里有没有父母却是另一回事,他对父母的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
这就是“论心不论迹”的道理。
二、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论语》之孝
《论语》之孝论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孔子的言论和教导,尤其是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独特的特质之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在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
下面将会列举五个例子来证明孝道是如何在论语中被体现的。
孝道的重要性可以从《论语》的开篇就可以看到。
曾子曾问,如何可以使国民互相爱戴?孔子回答说:"父母怎能不爱呢?" 这表示着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而家庭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孔子也认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人。
一,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论语·雍也》)。
这是在强调如何培养一个爱戴他人的个体。
孝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
孝道是指子女应该对长辈尊敬、关心、安抚、孝顺的一种做法。
小人则不同。
一个没有道德规范的人,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
这个指导孝顺父母并尊重别人的谦卑,是有效的社会交往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二,“不敬鬼神,敬人如父母”. (《论语·卫灵公》)孔子是通过这句话来强调家庭和宗教认知之间的联系。
孝顺父母和尊重神灵一样重要,如果不敬畏神灵,那么肯定不会懂得如何孝顺父母。
三,孝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而不是单纯的口头上侃侃而谈。
“君子之孝也,父母闲,则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养其乐也.”(《论语·里仁》)孔子对于做好对待父母的孝道也有很具体的说明。
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子女的钱财援助,包括陪伴、关怀,和经常赠送一些物品等。
四,“三年学之,不至于妾之门。
”(《孔子家语·七政》) 孔子的意思是,孝道需要长期的培养,如果日常没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那么就不够孝顺。
亲密关系需要日积月累的建立,然后才能持久不变。
五,”孝者,不易富贵,不易久安逸。
”这是孔子强调人生道路上必须牢记的基本原则。
孔子论孝观后感
孔子论孝观后感引言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孝的思考和论述,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准则。
本文将围绕孔子对孝的观点展开讨论,并就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一些个人的观察和思考。
孔子对孝的观点孔子认为孝是人之基本德行,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也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的责任感。
他在《论语》中多次论述了孝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孝的具体表现和价值。
孔子强调,子女孝顺是一种天资的表现,是人性的本性。
他说:“君子行孝也,天下之至孝也。
”(《论语·颜渊》)这里的“君子”指的是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而孝行则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行为。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孝也者,其言不让,而信道不孤;则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子路》)孝顺父母不仅是尊重长辈的表现,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可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五常”之一的孝道观念。
他认为,孝的核心是尽忠孝,不能有半点懈怠。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子罕》)孔子提出了人生不同阶段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其中包括了在五十岁时要明白自己的天命,做到心思顺服,顺应天意。
这也意味着,在如今的社会中,孝道仍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准则,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社会。
孔子论孝的现实意义孔子的孝道观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孝道教育对我们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一代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也面临许多挑战。
而孝道的核心是尊重、关心和照顾父母,这也能够延伸到我们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中。
通过学习和弘扬孝道,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不仅对自己的成长有益,也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价值。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孔子论孝
孔子论孝:子女保全身体,是孝的内在要求孔子认为孝之以礼是对子女孝敬外在形制上的期待,作为子女的更需要注意保全自己健康的身体,这是孝内在本质的要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最担忧子女生病。
”读《论语》要从生命本真处读,要还原到切身感受中去。
只要一旦为人父母,就会发现,你对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最关切的。
所以为人子女,不能把自己的身体只当成自己的。
你的健康问题,是父母最忧心的,你无权轻易处置自己的生命与健康。
使自己体谅父母为自己健康担心那种心情去保全自己,同时,对父母能回报当自己生病了父母所显现的那种关心,才是真正的孝敬。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对孩子建立一种整体思维的期待。
即人在社会关系中,你的关系角色要有自觉性。
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如果一个人出于一时愤恨,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和亲人,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难道不是一种迷惑吗?现代的孩子经过社会的复杂性相对较少,有的轻易地残害自己的生命,使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与关系思维的角色认知缺乏有关系。
孔子论孝对《论语》中这句话还有另一种通行的解释也为历代大家所肯定。
即让做父母的只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行了,不必为其他事情担心。
强调的是做子女的要自立。
钱穆先生说:“子女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物可忧。
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使必无。
”说的是为人子女只须父母忧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就行了,因为人生病有时候不能自己控制。
其他如事业发展,品格砥砺都需要自己完成,不要让父母操心。
自我成长也是对父母的另一种孝敬。
这种孝法还有一种反向警策作用。
当下社会,望子成龙而拔苗助长者不止万千。
笔者曾经去精神病院调研过,发现父母在孩子精神出现状况后唯一的期待就是孩子做一个最普通的孩子。
而此前很多家长对孩子多方面苛责,一旦患病追悔莫及。
所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余下的让他自己去发展,过于人为的期待都可能导致其他的结果。
关于孔子孝道的名言和感悟
关于孔子孝道的名言和感悟
孔子孝道的名言和感悟
孔子不仅仅是一个老师,而且是一个孝子,重孝道,是孔子力崇之,所以后来孝道都以儒家为准则。
来看看孔子关于孝道的几句名言:
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父母唯其疾之忧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孝道的感悟】:
一、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什么呢?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儿女生病了,父母亲是如何担忧,你们就知道什么是父母亲了。
二、今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什么
意思,就是说现在很多人都说给父母亲钱就行了,这叫施舍,你家里养了一条狗也是能养,这不是把父母亲如同狗马一样?这叫不敬,给钱父母亲是好事,望多关心父母亲身体健康,父母亲年老了,也需要关心,问好,天冷了问候,有病了也陪着父母亲。
这才是孝。
三、树欲静风不止:就是树长大成才了,但是风继续吹,不停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儿女想养父母亲,但是亲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子欲孝而亲不在,这里有一个典故,孔子路过看到一个人在哭泣,孔子问何哭?答说我在外面工作几年了,回到家父母亲不在人世了,所以树长大以静止了,人长大成人了,父母不在了,告诉世人:不要当父母亲如犬马来养,也不要等你父母不在了后悔,子欲孝而亲在。
四、游必有方,就是儿女出远门,首先要安排好父母亲在家里,包括寒冷,疾病照顾,生活饮食等,这就是“方”。
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的孝道观孔子的孝道观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百善孝为先。
从古到今,“孝”都是人们所看重的。
在《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孝”的阐述,主要的有这样一些:1、孟懿子问孝,子曰:“勿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勿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在孔子看来,“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规定。
具体说,就是在父母在世时,按照礼的规定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照礼的规定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2、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知道孟武伯对父母很孝顺,所说他告诉他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子女的疾病担忧。
孔子所要强调的是,做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这样,就是“孝”了。
这两则讲的是“孝”的第一个层次,奉养父母,让父母安心过日子。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孝”不仅是奉养,还需要尊敬。
若只是奉养父母,那跟狗和马来服侍主人有什么区别呢?由此可以见出“孝”的第二个层次,尊敬父母。
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表现在心中。
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
这些都不是“孝”的全部。
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
这里道出了“孝”的第三个层次,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孔子的孝道观,多少带有一些封建的色彩,为的是社会安定,秩序和谐,与此同时,他更强调“孝”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这是很可贵的。
当代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空巢”老人也多。
我们作子女的理应对父母尽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该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尊重老人的权利。
重庆市民曾评出如下三种不孝行为:一是啃老。
二是很少回家看望父母。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孝。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强调要尊重父母。
他认为父母是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们存在于世上的根本。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敬爱他们。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中的“主忠信”即是孝的表现,孔子告诫人们要以忠诚和诚信对待父母,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和养育之恩。
孔子强调要孝顺父母。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孝顺父母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仅是孝道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孝顺父母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供养和照顾,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
只有真正理解和关心父母,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
孔子提出了以孝治国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孝道的传承和实践。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不学,非所宜也。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首先要尊重和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才能给予他人以榜样和引领。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即领导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他强调要尊重和敬爱父母,孝顺父母,并将孝道应用于国家治理。
这些观点不仅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践行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对孝的解释
孔子对孝的解释哎,说起孔子对孝的解释,那可真是深入人心,让人听着就暖洋洋的。
咱们不讲那些高深莫测的话,就用大白话聊聊,看孔子老爷子是怎么把“孝”这个字儿,讲得那么有情有义。
首先啊,孔子说孝,不是光嘴上说说,得从心里往外热乎。
你瞅瞅,他老人家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话啥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人啊,以为给爹妈吃口饭就是孝了,可狗啊马啊,你给它口吃的,它也能活蹦乱跳。
要是心里头没那份敬重,那跟养牲口有啥区别?所以啊,孝顺得走心,得让爹妈感受到你的那份真心实意。
再来说说,孔子是怎么把孝融入日常的。
他提倡“色难”,就是说,给爹妈好脸色看,这可比啥都难。
咱们想想,有时候工作不顺心,回家脸色一拉,爹妈看在眼里,心里得多不是滋味。
孔子就说了,真正的孝,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让爹妈看到你的笑容,感受到你的温暖。
还有啊,孔子讲究“无违”。
这可不是说,爹妈说啥是啥,一点主见都没有。
他老人家是说,做子女的,得了解爹妈的心思,别老跟他们对着干。
比如,爹妈身体不好,想吃点清淡的,你偏要整一桌大鱼大肉,那可不是孝顺。
得顺着爹妈的心意来,让他们舒舒服服、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最后啊,孔子还说了,孝不仅仅是家里的事,它还跟社会、跟国家有关系。
一个人要是能在家孝顺父母,那他出门在外,对朋友、对同事、对领导,也都会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这样一来,社会不就和谐了,国家不就安定了吗?总而言之啊,孔子对孝的解释,简单易懂却又深刻无比。
它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心灵上的陪伴和尊重。
咱们每个人啊都应该好好学学孔子老爷子的这份智慧把孝顺二字刻在心里头让咱们的爹妈、让咱们的社会都充满爱。
孔子论孝的感悟
孔子论孝的感悟
孔子是中国儒家传统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论孝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历代礼仪
重点义务的总体设计。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孝道已经一脉相传,为人子、至奢、民风大衍。
在孔子的《论语》中,对孝的论述极其重要,他把孝放在礼义道德的基础上,作为教化青
年的训诫,他主张以孝治家、以耻治国。
在孔子看来,孝是一种显示了有着崇高道德观念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最突出表现形式。
在儒家学说中,孝是一种教化具有刚毅精神的人,它是立身之本,是一种保持家庭温
暖的行为。
它既是九章、九仪的重要体现,又是至孝十义的最高礼仪设计。
孝顺乃一切早,人贵有爱,必孝其亲,此第一神也。
在孔子的眼里孝是最重要的根本,以此头正有正,则
家室序也。
孔子主张,子孝以听、以安旧俗礼仪,捍卫四海之内的温馨安定,以认真的孝经行事、实践礼义,培养受众人民的信任。
子孝以慈,以敬必有所依,安康治国之本在于明爱孝。
孔子更进一步提出:“为政以孝,则民且说;以孝治国,则天下安宁。
”“天下乐极而民
忘其责,此命乎!”现今社会乱象,不仅是政治经济秩序的崩溃,也与道德观念的崩溃有关,最基本的大伦理观念,表现在家庭、社会中的就是孝之道。
只有回归家庭、社会秩序
的根基,继承和深化传统文化,让孝道博劓于道、孝道博劓宽才能实现作为一个家庭、一
个社会成员更加公正、宽大、高尚的生活态度。
孔子孝思想的本质内涵探析
孔子孝思想的本质内涵探析一、礼敬之孝“孝”字在《论语》文本中一共出现了19次,其中出自孔子之口的有11次,关键的论述有以下几条: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3.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4.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5.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为政》)6.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7.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从形式上来说,第1、第2条是孔子自己独立的陈述,而余下的则是孔子对弟子们所提之问的回答。
区分这个的目的在于,要探究孔子孝论思想的本质,必须首先确定最有说服力的文本根据,从孔子的本意出发。
之所以对文本分类,是因为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其教育思想中最根本的原则之一就是因材施教。
针对弟子们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回答同样的问题,这一点在《论语》文本中有多处体现,学界对此达成共识。
就本文而言,孔子对弟子“何谓孝”之问的回答,也不例外。
孔子对孟懿子问孝的回答是,“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为何要如此回答孟懿子,答案其实就在于问者自身。
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是鲁国大夫之一,“懿”实为其死后之谥号。
孟懿子父亲名为孟僖子。
根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孟僖子其人十分重视礼,曾有“礼,人之干也。
无礼,无以立”之言。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孔子眼中的“孝悌之道”摘要:《论语》中,“恕”与“仁”为其核心的思想,而孔子又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可以说孔子是十分重视孝悌之道的。
甚至,儒家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至德要道,是百行之本,万善之先。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重要性,本文还会着重讨论孔子眼中“孝”的具体含义及“孝”的特点,和孔子一些关于“孝”的思想对现世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孝悌;重要性;特点;影响;引言《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钱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少时贫贱,做过管仓库和放牧的小吏,30岁开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学,一生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传说有弟子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他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
提出了孝、梯、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而“孝悌”便是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中重之又中的一环。
一、“孝”的重要性《论语》开篇中的“学而篇”第二则就提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上。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一章虽出自有若之口,但传达的却是孔子平日向弟子灌输的主体思想之一,其中心内容是“孝悌为仁之本”。
一个人如果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就有了实践仁德的基础和根本。
《论语》开篇便点出了“孝悌”的重要地位,可见儒家是十分重视孝悌之道的。
因中国从古至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自汉唐以来,我国就有一条选拔人才的不成文规定,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孔子关于孝的故事
孔子关于孝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啥是孝。
孔子就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啥意思呢?就是说啊,现在很多人觉得能养活爹妈那就是孝了。
但是你想啊,养狗养马也是养活它们,要是对爹妈没有敬重的心,那养活爹妈和养活牲畜有啥区别呢?就好比你每天给爹妈饭吃,可跟给宠物喂饭一样没个好态度,那可不行,孝里面得有敬重。
还有他的学生子夏也问孝。
孔子回答:“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更有意思了。
孔子觉得啊,难的是对父母一直保持好脸色。
你看啊,家里有活的时候,年轻人去干了,有好吃好喝的,先给长辈享用,这看起来好像挺孝顺的吧?但要是一边做这些事儿,一边摆个臭脸,那也不算是真的孝。
就像咱有时候帮爸妈干点活,可脸上写满了不耐烦,这就不对喽,得开开心心地去做这些事,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才是真孝。
从孔子这些话里就能看出,他老人家对孝的要求可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心里敬重父母,还得时刻给父母个好脸色看呢。
孔子对孝的认识
孔子对孝的认识以《孔子对孝的认识》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据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孔子的教诲,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之一。
孝道不仅在古代中国深入人心,而且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一直深受重视。
孔子认为,孝道是社会生活和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的秩序。
今天,在东方文化中仍然存在着孔子对孝道的重视,人们仍秉承着孔子的教诲,认为孝道是建立家族社会秩序的基础。
孔子认为孝道是内心而非表面的。
因此,他建议大家要从内心发自真心,才能真正称孝。
他主张对父母要发自真心,不要只是表面的尊敬,而是要有真正的关怀和爱心。
在《论语》中,孔子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比喻,来表示充满喜悦的心情,强调子女应该用真诚的心去爱护父母,以及把家人朋友当做自己的朋友。
孔子把孝道延伸到对自己的伴侣、兄弟姐妹、朋友及君主之间,他认为孝道是一种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的行为规范。
此外,他还让人们学会发现有礼貌的态度和互相帮助,来改善文化修养。
他相信,孝应该着眼于家庭和社会的共贤而不是平凡的表面,竭尽全力把心情发挥到极致。
孔子对孝道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指导,而是他对孝道的一种实践。
他让学生们实行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就像他本人所实行的那样。
他认为,实践孝道是一种最大的礼貌,最大的关心,最大的真诚,只有实践,才能够把孝道发挥到最大的效果。
孔子在《大学》中提到,“孝子能顺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故乡,宗族使他们成为良好的例子,以此获得推敲和尊重,从而把孝道发挥到极致。
孔子的孝道理论启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价值观,进而改变了中国家庭的关系。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文化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孝道仍然是维持家族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方式,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
因此,孔子对孝道的认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指南。
孔子对孝的观点
孔子对孝的观点1.孔子说:“孝就是要好好侍奉父母呀!”就像我每天都会主动帮妈妈拿东西,有一次妈妈买了好多菜回家,我赶紧跑过去接过一部分,妈妈笑着说:“我的宝贝真懂事。
”这不就是在践行孔子说的孝吗?2.孔子讲:“对父母要有敬爱之心。
”有一回爸爸下班很累,我给他倒了杯水,还给他捶捶背,爸爸开心地说:“孩子长大了。
”这难道不是对孔子孝的观点的体现吗?3.孔子言:“要关心父母的身体。
”比如奶奶生病的时候,我会守在她身边,给她端水递药,还会问她哪里不舒服,奶奶总是很欣慰地说我乖。
这就是孝呀!4.孔子曰:“听从父母的话也是孝。
”每次妈妈让我做什么事,我都会认真去做,有次妈妈让我整理房间,我整理得干干净净,妈妈直夸我听话,这也是符合孔子的孝吧。
5.孔子道:“让父母开心就是孝。
”我考了好成绩拿给爸爸妈妈看,他们都特别高兴,这不就是让他们开心了吗,这也是孝的一种呀。
6.孔子说:“要经常陪伴父母。
”周末我都会陪着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这就是在实践孔子所说的孝呀。
7.孔子讲:“不惹父母生气是孝。
”我有时会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做让爸爸妈妈生气的事,有次我忍住没发脾气,妈妈还表扬了我呢,这也是孝吧。
8.孔子言:“照顾好自己也是对父母的孝。
”我每天都按时吃饭睡觉,让自己健健康康的,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为我担心,这难道不是孝吗?9.孔子曰:“在父母面前要保持温和的态度。
”我从来不会对爸爸妈妈大喊大叫,都是轻声细语地和他们说话,有次我温柔地和爸爸聊天,爸爸笑着说我真乖,这也是孔子说的孝吧。
10.孔子道:“时刻想着父母也是孝。
”我每次吃到好吃的东西,都会想着给爸爸妈妈也带一份,这就是心里有父母呀,这就是孝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人肉疗疾”一说,李 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没 有附录任何相应的药方,表示 出他对此所持的彻底的否定态 度,李时珍写道:“始作方者, 不仁甚矣,其无后乎?” “身 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父母虽病笃,岂肯欲子孙残伤 其肢体而自食其骨肉乎?此愚 民之想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 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 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 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 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 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 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 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 这些。 ——鲁迅
割股疗疾
何澄粹“亲病日锢, 俗尚鬼,病者不进 药。澄粹剔股肉进, 亲疾为瘳(choū, 病愈) 《新唐书· 孝义传》
近年来,记者也获悉多例空巢老人 孤独终老于家中而不被人知的事件。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往往无法迅速向外界发出求 助信息,而陷入无人问津以致死亡 的悲惨境地。
敢父 不要 亡子 。亡 , 子 不
敢君 不教 死臣 ;死 , 臣 不
夫 为 妻 纲
父 为 子 纲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 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中庸》
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 (fú,特指牵引灵柩的大绳)不笑。 ——《礼记》
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 是无恻隐之心。
——何晏《论语集解》
临丧哀,不能甘也。
——朱熹《论语集注》
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
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 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 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 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 出,持归供母。
浙 江 任省 青义 天乌 中 学
孔 子 眼 中 的
孝者,礼之始也。 ——《左传》
夫孝,德之本也。
——《孝经》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
善事父母曰孝。
——《尔雅》
孝者,畜也。
——《礼记》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为政7》
又惧其衰。
——朱熹
•子曰:“父母在,不远 游,游必有方。” 《论语· 里仁19》
今日有人以此语不再适用, 有人以为仍然适用:因为 有飞机汽车的快速交通工 具,虽远而不远。其实, 重要的是,孔子讲仁、讲 孝都非常之实际、具体。
例如这里的重点,不在不 要远游,而在于不使父母 过分思念(飞高飞远难以 见面)和过分忧虑(无方 向的到处游荡,使父母不 放心)。这是情感的具体 塑造而非抽象的理论概念, 重要的仍是作为人子的这 种情感态度。
君 为 臣 纲
三 纲
《孔子家语· 曾子耘瓜》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
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 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 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 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 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 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 康也。
《孔子家语· 曾子耘瓜》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 “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 人请于孔子。子曰:“……小棰则待过, 大杖则逃走。……今参事父,委身以待 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 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 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 “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子曰:“事父母几(jī委
婉)谏,见志不从,又敬 不违,劳不怨。” 《论语 · 里仁18》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 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 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 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 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 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 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 焉得为孝乎!”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 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 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 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 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 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 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 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毕淑敏《孝心无价》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 不孝也; ——《孟子》
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荀子》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 (yǐ,哭腔拖尾音),礼无容,言不 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 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 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 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 有终也。” ——《孝经》
——《孝经》
父母全而生子,子全而 归之,可谓孝矣。不亏 其体,不辱其身,可谓 全矣。
——《礼记》
生事亲以敬, 死事亲以哀。 顺而不盲从, 全身以为孝。
作业:
回顾本堂课的内容,联系现实生活, 请思考孔子孝的思想中哪些内容应该 摒弃,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发扬?
[作业]
针对孔子“孝”的思想中要 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要求,谈 谈你的看法?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 “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 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 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 永无连接。
孟子曰:“食而不爱,豕畜之;
爱而不敬,兽畜之。” 《孟子· 尽心上》
鸦 有 反 哺 之 意
羊 有 跪 乳 之 恩
孝者三:大孝尊亲, 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曾子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
亲。
——《孟子》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以不 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21》
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