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合集下载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口径中是否进行了中间产品的核算?2. 为什么世界上原来用GNP作为衡量总产出的主要指标,而目前较多的使用GDP作为衡量总产出的指标呢?3. 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4.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储蓄和投资具有什么样的联系?5. 试比拟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三种方法。

6. 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7. 为什么要计算实际GDP?名义GDP和实际GDP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8. 阐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统计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

9. 怎样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净存货?10.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否将居民获得的所有利息都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11. 假设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收入为200亿元,在国外的收入为50亿元;该国居民在本国的劳动收入为120亿元,在国外的劳动收入为1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入为8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入为12亿元,试求:该国的GNP和GDP。

12. 设有某国的国民经济数据如下〔单位:亿美元〕,请分别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GNP。

个人租金收入 318 个人消费支出 16728 统计误差 -6 雇员报酬15963 企业转移支付 105 折旧 2873 间接税 2123 总投资 3953 公司利润1827 利息 1798 政府对企业补贴 46 政府购置 5347 出口 3398 进口 3165 财产所有者收入 1306 13. 假定一国有以下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为5000亿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为4100亿美元,政府预算赤字为200亿美元,个人消费支出为3800亿美元,贸易赤字为100亿美元。

试计算:〔1〕储蓄S;〔2〕投资I;〔3〕政府支出G。

14. 假设在一个国家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NNP为1000亿美元,个人消费支出C为810亿美元,个人储蓄S为90亿美元,企业投资支出I为100亿美元,政府税收T为100亿美元,政府开支G为90亿美元,请计算政府财政盈余与个人储蓄、企业投资支出的关系。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中财(2004)
就国民收入核算来说,实际经济活动当 中没有售出的商品()
A 要在核算的GNP当中扣除 B 要在核算的GDP当中扣除 C 要在核算当中计为存货投资 D 要在核算当中计为政府投资
C
复旦(2004)
某年,某公司花费1亿元购买中间产品并 支付了2亿元工资外没有其他支出,该公 司最终销售收入为8亿元,该公司创造的 附加值为()
A 5亿元 B 3亿元 C 6亿元 D 7亿元
A
复旦(2004)
一国的GDP小于GNP,则该国公民从外 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 得的收入
A 大于 B 小于 C 不确定
A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5)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国民生产总值为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净出口。
因此,古典二分法把经济中的实际变量(产量, 就业等)与名义变量(货币,价格等)分开考虑, 在不考虑价格情况下考虑实际变量的变化。
北交大(2000)
为什么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 而人们从政府取得的公债利息不计入 GDP?
答案:购买公司债券实际是借钱给公司, 公司债券利息来源于公司生产活动的利 润,因而被看作资本提供生产性服务的 报酬。政府债券的利息来源是税收收入, 因而被看作政府的转移支付。
A) 9000亿美元。 B) 16500亿美元。 C) 6000亿美元。 D) 7300亿美元。 E) 6250亿美元。
a.总消费=GNP-总储蓄=800
b.政府储蓄=-50,故私人总储蓄=总储 蓄-政府储蓄=250
c.政府税收=政府购买-赤字=150,可 支配收入=GNP-税收=850
(3)从支出法看,购买股票仅是资源的 所有权在两人间的转移。

宏观经济学1-国民收入核算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宏观经济学1-国民收入核算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目录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1)第二节核算GDP 的两种方法 (2)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第一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3)第二节跨期消费理论 (6)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对 GDP 概念的理解1.一国或一地区:是地域概念,不是国民概念GDP 包含本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及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 包括本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和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 与GDP 关系:GNP = GDP +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GDP +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2.一定时期内:是流量,不是存量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变量。

3.是本期生产的,不是销售的4.是最终产品,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既包括商品的价值,也包括劳务的价值6.市场价值7.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习题演练】1.(判断)一家企业去年的存货到今年还没有卖出去便发生了腐烂,这导致今年的G DP 下降。

()2.(单选)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3.(单选)下列()应该计入G DP。

A.新旺面包厂进货2吨面粉B.家庭主妇莉莉求便宜,到批发市场购买了 200 公斤面粉,打算放着慢慢用C.小张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了奇虎 360 公司的2 万股股票D.以上各项都不计入GDP第二节核算G DP 的两种方法一、支出法(一)支出法的含义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1国民收入的相关概念与核算

1国民收入的相关概念与核算
指普通城市消费者在购买一组固定物品 时的花费。是用来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 标。
用CPI表示的通货膨胀率是:
CPI(今C年P)I (去C年PI)(去年)100%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要点: ➢ 市场价值 ➢ 最终产品 ➢ 生产的(而非出售的) ➢ 一定时期内
注意: 计入国内生
100%
1 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
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 地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
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
投入的中间 产品价值 新增价值
产品销售价
棉花 0
100 100
棉纱 100
80 180
棉布 180
60 240
服装 240
70 310
1 生产而非销售的*
现在生产和销售
50亿
今年销售:1050亿 1000亿
100亿
今年生产:1100亿
今年GDP = 今年销售 – 去年库存 + 今年库存
去年库存
=
1000亿
+ 100亿
今年库存
= 1100亿
1 地域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 支付+折旧 (收入法)
第三节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和GNP:GD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GNP 国民收入不等于个人收入,要扣除公司保留利润和社
会保障缴款,加上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利
息调整和红利

在宏观经济学,如果未特别说明,国民收入相当于 GDP,总收入、总支出和总产量是相等的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一、支出法:从需求的角度

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消费支出: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不包
括住宅

投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折旧、重置投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不包括转移支付 净出口: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出口和进口是支出(商 品和劳务)的流入和流出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二、收入法:从供给的角度

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要素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非公司企业主的收入:自我雇佣,无法区分要素收入

税前利润:所得税、社会保险、股东红利、未分配利


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捐款、流转税 资本折旧:包括在投资成本中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经济长期持续和稳定的增长
国民收入的决定 物价稳定 物价水平的衡量与决定 充分就业,就业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Βιβλιοθήκη 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


失业和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相同之处

市场经济、供求方法、价格机制

第一章(1) 国民收入的核算

第一章(1) 国民收入的核算

Simon Kuznets
1901-1985
4
Richard Stone 1913-1991
知行学院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SNA)重要指标:GDP 相关概念 1.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指最后使用者 购买的全部商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指用于再 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和劳务。
14
知行学院
GDP与GNP的区别
外国国 民在本 国的要 素收入
GDP
GNP
本国国 民在外 国的要 素收入
本国国民在本 国创造的收入
15
知行学院
GDP与GNP的区别
3、组成的区别 GDP=本国居民在本国生产的部分+外国居民
在本国生产的部分
GNP=本国居民在本国生产的部分+本国居民
在外国生产的部分 4、思考: 为什么我国改用GDP衡量国民收入?
21
知行学院
二、GDP的核算方法
1、支出法
理解几个关键术语:
消费(C) 投资(I) 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 净出口(X-M)
GDP=C+I+G+(X-M)
知行学院
22
(1)居民个人消费C=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 务 耐用消费品: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 非耐用消费品:食物、衣服 劳务:医疗、理发、旅游 (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居民个人消费中) (2)投资I=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新设备、新住宅 存货投资:存货价值的增减 (支出法计算GDP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总投资 = 净投资 + 重置投资
例:支出法与收入法分别计算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3、国民生产净值(NNP)4、国内生产净值(NDP)5、国民收入(NI)6、个人收入(PI)7、个人支配收入(DPI)8、中间产品9、最终产品10、生产法11、支出法12、收入法13、总投资14、净投资15、政府购买支出16、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7、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8、GDP的价格矫正指数19、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20、奥肯定律21、流量与存量22、重置投资23、自发投资24、引致投资25、转移支付26、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27、GNP缺口28、绿色GDP二、单项选择题1、GD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B、农民劳动C、工程师劳动D、保险业服务2、从总支出核算GDP包括()A、工资支出B、缴纳税金C、消费D、储蓄3、从总收入GDP包括()。

A、卖旧房所得B、卖粮食所得C、卖土地所得D、储蓄4、最终产品包括()A、钢筋B、水泥C、钳子D、稻谷5、正确的统计恒等式为()。

A、投资=储蓄B、投资=消费C、储蓄=消费D、总支出-投资=总收入-储蓄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收入()。

A、折旧B、原材料支出C、直接税D、间接税7、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B、原材料支出C、直接税D、间接税8、石油的生产不能按下述()方式计入GDP。

A、石化企业购买石油支出B、石化企业存货增加C、石油企业存货增加D、出口9、当年计入GDP的消费支出大于当年生产的消费品,表明()。

A、购买了旧货B、购买了库存产品C、当年产品出口增加D、统计错误10、假设当年生产消费品的产销率小于1,未销售的消费品按下述口径计入GDP。

()A、消费B、投资C、政府购买D、净出口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GDP和GNP都是流量概念B、GDP是地域概念,GNP是国民概念C、GDP和GNP都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D、GDP和GNP是同一概念,没有区别12、净出口是指()。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配套习题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配套习题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配套习题宏观经济学习题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政府转移支付二、判断是非题1、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2、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GN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NP。

5、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7、GNP折算指数是实际GNP与名义GNP的比率。

8、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

10、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NP 为40万$。

11、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NP中。

12、用支出法核算GNP时,政府公债利息不应计入GNP中。

13、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者总值时,资本折旧应计入GNP中。

14、只有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I=S恒等式才成立。

三、选择题1、用支出法核算GNP时,应包括的项目有A 居民消费支出B 政府转移支付C 政府购买D 居民对债券的支出2、以下不能计入国民收入(NI)的有A 政府转移支付B 工资C 资本折旧D 间接税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A 收入及增长分析B 收入与就业分析C 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D 通货膨胀与增长分析4、下列产品中不能计入当年GNP的有A 纺纱厂购入的棉花B 某人花10万元买了一幢旧房C 家务劳动D 某企业当年生产没有卖掉的20万元产品5、属于GNP但不属于NI的项目有(或按收入法计入GNP的有)A 政府转移支付B 企业转移支付C 间接税D 直接税6、GNP与NNP之间的差别是A 间接税B 折旧C 直接税D 净出口7、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包括如下哪些总量A GNPB NNPC NID PI8、用收入法核算的GNP应包括A 工资、利息、租金和非企业主收入B 公司税前利润C 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D 资本折旧9、已知C=6亿,I=1亿,间接税=1亿,g=1.5 亿,X=2 亿,M=1.8亿,则A NNP=8.7亿B GNP=7.7 亿C GNP=8.7亿D NNP=5亿10、用支出法计算的GNP的公式为A GNP=C+I+G+(X-M)B GNP=C+S+G+(X-M)C GNP=C+I+T+(X-M)D GNP=C+S+T+(M-X)11、以下可以计入GNP的有A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B 居民购买粮食C 政府转移支付D 政府购买办公用品12、用收入法核算GNP时,应包括A 折旧B 间接税C 出售股票的收入D 工资13、用支出法核算GNP时,应包括A 政府转移支出B 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指出C 企业投资D 政府购买14、NI包括的项目有A 利润B 间接税C 业主收入D 企业转移支出15、当GNP大于GDP时,则本国居民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取得的收入A 大于B 等于C 小于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四、计算题1、根据下表计算:生产阶段产品价值中间产品成本增值羊毛1500毛线180毛衣30填表并计算最终产品毛衣的总增加值是多少?2、根据下表计算:1982年名义的GNP1992年名义的GNP香蕉上衣15万单位×1美元=15万美元5万单位×40美元=200万美元20万单位×1.5美元=30万美元6万单位×50美元=300万美元合计215万美元330万美元求:1992年实际的GNP3、根据下表计算GNP、NNP、NI。

1国民收入核算

1国民收入核算

二、GDP的核算方法
P6
(一)理论依据:国民经济活动的循环流转 (circular flow) 经济流程: 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包括总需求和总供给两 大部分。总需求指国民经济中的所有部门和 个人对商品和服务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 总供给指国民经济中的所有部门和个人的实 际供给总量,即经济社会的生产能力 。 当一个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总供给等 于总需求
2010年中国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排世界第94位)
在理论分析中,对GNP和GDP不加区分。
讨论:
你希望中国的哪个更大些, GDP 或 GNP? 为什么?
“MADE IN CHINA”(在中国制造)决定的是国内生 产总值(GDP),而“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 决定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也就是说,外商投资 (外国公民)在中国的产出计入中国的GDP,却不是中国 的GNP。因此,外商投资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必然结果是, 中 国 的 GNP 将 明显小 于 GDP , GNP 的 增长 率也 会低于 GDP。 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得到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更 多的利润,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资本输出当然会导致输出 国 GDP 的减少,但 GNP 并不会相应减少,相反,有可能 增加,所以,资本输出国的GNP > GDP。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本章主要内容
衡量总体经济表现的主要指标 GDP GDP的核算方法 (收入法、支出法) 国民收入核算的其它指标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问题的提出
作为研究经济总量的宏 观经济学,如何测量事实 的国民收入水平?
国民收入几个总量的关 系如何?
国民收入核算(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是指 计算国民收入的一套规则 和方法。

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

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

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概念题1. 宏观经济学(杭州大学)2. 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政法大学)3. 名义GDP和实际GDP(武大)4. 潜在的GDP(人大;北师大)5. 国民生产净值 (武大)6.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人行)二、筒答题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武大)2. 为什么说GD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北大)3. 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

(东南,北大)4. 写出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北大 )5. 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与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有何不同?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届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人GDP之中?(武大 )6. 说明在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

(天津财大)7. 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人GDP, 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人GDP?(北方交大)8. 下列各项是否计入GNP(国民生产总值)?(1)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旧车; (3)购买普通股票。

(复旦大学1995研)9. ”GNP=C+I+G+(X-M)"的内涵。

(武大)lo. 简要评述国民收人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

(浙大)11.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

(人行)12. 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浙大 )三、计算题1. 某地区居民总是把相当于GDP60%的部分存起来, 并且不用缴税也不购买外地商品。

今年该地区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外省,这对高地区的GDP产生影响, 请回答:(武大)(1)该地区的GDP增加了多少?(2)假如该地政府增加同样2000万元购买本地汽车, 是否会产生与(1)相同的结果?为什么?(3)假如该地政府将2000万元以补贴的方式发给居民, 该地GDP是否会增加?为什么第二章简单国民收人决定理论一、概念题1. 均衡产出(武大 )2. 加速原理(北方交大 )3.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武大)4.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中南财大 )5. 边际消费倾向(武大 ;中南财大)6. 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武大 )7. 边际储蓄倾向(上海财大) 8. 持久收入假说(武大 )9. 税收乘数(武大 ) 10. 投资乘数(首都经贸大学)1I. 平衡预算乘数(华中科大) 12. 相对收人假说(武大 )二、简答题1. 相对收入假说是如何解释"消费函数之谜”的?(北大)2. 试述相对收人假说中的"棘轮效应", 分析这种效应对消费者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

(1)测的是最终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

(2)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卖掉的最终产品值。

(3)与国民生产总值相对应。

(4)指的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和自给自足不计入。

在GDP的意义上,一国的总收入、总支出和总产量是相等的,收入=产出=支出。

2.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GDP=个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2)收入法GDP=工资+利息+租金+间接税给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3.几个概念(1)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折旧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企业、个人):投资+消费=消费+储蓄,所以投资=储蓄(2)三部门经济(个人、企业、政府):投资+消费+政府购买=消费+储蓄+(税收-转移支付),所以投资=储蓄+政府净收入(政府储蓄)(3)四部门经济(个人、企业、政府、出口):投资=储蓄+政府储蓄+贸易净额不论哪种经济,储蓄-投资恒等式成立。

5.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为以前某一年基期价格为准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平减指数就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1.消费函数(凯恩斯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会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消费函数。

(1)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比率,呈递减。

(2)平均消费倾向:即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呈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3)消费包含自发消费和收入引致消费,自发消费及收入为0时也必须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宏观经济学1-3章系统题库与答案

宏观经济学1-3章系统题库与答案

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1. GDP和GNP2.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3.名义GDP和实际GDP4. GDP平减指数5.总投资和净投资6.政府购买7.净出口8.国内生产净值9.个人可支配收入10.储蓄-投资恒等式1.[解析]GDP又称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GNP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GDP和GNP的关键区别在于“国内”和“国民”。

前者所统计的生产者都在一国(地区)领土内,但未必是本国(地区)公民;后者所统计的生产者都是一国(地区)公民,但未必在该国(地区)领土内。

例如日本人在中国工作,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计人中国的GDP,却计人日本的GNP.2.[解析]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

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煤炭,卖给消费者家用时就是最终产品,卖给工业企业做燃料时则是中间产品。

3.[解析]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由于物价不同,名义GDP一般和实际GDP会有些差异,差异越大,说明基期到现期的物价变动越大。

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4.[解析]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它衡量现期一篮子物品相对于基年生产的那一篮子物品市场价格的差异。

计算公式为: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5.[解析]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

由于资本在不断地消耗折旧,因此在每年的总投资里,有部分额度需要用于弥补当年的资本折旧,这部分投资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余下的部分,则称为净投资。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一节国民收入的概念1.国民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

()A.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2.国内生产总值等于()A.国民生产总值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C.国民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D.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3.下列说法中,()不是GNP 的特征。

A.它是用实物量测度的B.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C.客观存在只适用于给定时期D.它没有计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商品4.下列哪一项计入GNP?()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票C.汽车制造厂买进10 吨钢板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5.个人收入是()。

A.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获得收入的总和B.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能获得供花费的收入的总和和C.等于国民收入减去间接税D.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获得的工资加上利息6.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国民生产总值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加上折旧B.国民收入等于一定期限内生产要素拥有者获得的收入C.国民生产浄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以后的产值D.国民收入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额再加上公司利润和个人税收7.GNP 账户将不反映以下哪一项交易?()A.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6%的佣金B.在游戏中赢得的100 元C.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D.向管道工维修管道支付的工资8.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NP 是()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9.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通货影胀率水远不可能为负值B.经常账户赤字一定对国家有害C.实际GDP 是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D.在经济周期的衰退期,失业率会上升10.下列()不是宏观经济政策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选择题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个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

A.国民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C. 国民生产净值D. 可支配收入总和2.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 等于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3.下面哪一种情况是从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的实物流动()。

A.物品与劳务B.生产要素C.为物品与劳务进行的支付D.为生产要素进行的支付4.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5.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给贫出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C. 经纪人为—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6.在下列项目中,( )不是要素收入:A.总统薪水B.股息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7.在下列项目中,( )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B. 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C. 政府定购一批军火D. 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8.下列( )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租金B.银行存款利息C. 红利D.养老金9.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

A. 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B. 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C. 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D. 家庭储蓄加净税收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出10.在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B. 通用汽车公司增加了500辆汽车的存货C.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D. 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另一条新装配线1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

A.国民生产总值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C. 国民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D.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12.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的间接税( )。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

教学难点与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恒等式,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的概念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六节名义GDP与实际GDP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从图标,公式等形式上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重点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陈述理论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相结合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学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第四节乘数论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各种乘数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投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决定,掌握ISLM曲线的概念,推倒,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教学重点与难点投资函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曲线的推倒,平移,旋转第一节投资的决定第二节IS曲线第三节利率的决定第四节LM曲线第五节IS-LM曲线的分析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应用,掌握功能财政的思想。

教学难点与重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宏观经济郑策分析第五节货币政策效果第六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模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了解总供求曲线的得出过程,掌握总供求的觉和你呃呃呃均衡模型,与响应。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核算第⼀章国民收⼊核算⼀、本章重点(⼀)核⼼知识点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标、主要问题、以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与区别2、国民收⼊核算中DPI 、PI 、NI 、GNP GDP 、五个总量指标及其相互联系3、国民收⼊核算的⽅法4、国民收⼊核算中的恒等关系5、两部门、多部门的国内收⼊决定理论(⼆)本章知识脉络图⼆、本章内容精要(⼀)本章内容总结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标宏观经济学是将⼀个社会作为⼀个整体的经济活动,它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如国内⽣产总值、就业总⼈数、价格⽔平等,所以⼜称为总量经济学,通过对政府预算⾚字、贸易⾚字、利率和汇率变动的问题研究,找出问题产⽣的原因、后果、和对策,最终实现较⾼的国民产出、充分的就业⽔平、较低的价格⽔平、国际收⽀平衡。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较联系: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供求曲线的形状也⼤体相同,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宏观分析有些变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部分是加权平均)得到。

区别: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曲线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经济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宏观经济学的供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的供求曲线,由此决定的价格和产出是整个社会的价格⽔平和社会产出总值。

3、国内⽣产总值(GDP)国内⽣产总值是指⼀国或⼀定地区在⼀定时间内运⽤⽣产要素所⽣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它未扣除当年的资本耗费。

4、国内⽣产净值(NDP)⼀个国家⼀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折旧。

5、国民收⼊(NI)⼀个国家⼀年内⽤于⽣产的各种⽣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即⼯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它等于国内⽣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付)+政府补助⾦。

6、个⼈收⼊(PI)、个⼈可⽀配收⼊(DPI)个⼈收⼊PI:⼀个国家⼀年内个⼈所得到的全部收⼊。

个⼈可⽀配收⼊DPI:⼀个国家⼀年内个⼈可以⽀配的全部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学是把社会总体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它所研究的是经济中的总量。

衡量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尺度是国民生产总值。

因此,阐明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有关总量衡量的规定与技术的国民收入核算(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理论济学的前提。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现在,联合国确认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使用的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一种是适用于市场经济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简称SNA);另一种是适用于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aterial product system,MPS)。

作为宏观经济学基础的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创建这一核算体系中作出重要贡献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体系(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system)提供特定时期内,一国真实经济活动及其成就的系统记录。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

Kuznets)从本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如何计量国民收入;1929年以后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

在他的协助下,美国商务部于1934年出版《1929一1932年的国民收入》,计算方法日趋完善。

第二次大战期间,4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斯通(R,Stone)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了计算,战后为联合国制定了标准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已为100多个国家所采用。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发展与建立是应用经济学的一大成就,它的重要性不在凯恩斯理论成就之下。

因为如果没有国民收入核算,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的实用价值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民收入总量是最重要的,也是经常用于表示经济成就的总量,一般讨论的是以下五个国民收入总量。

计有(1)国民总产品,亦称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总产值。

(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写为GNP);(2)国民净产品,亦称国民生产净值或国民净产值(net nationa1 product简写NNP);(3)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简写NI),(4),个人收人(personal income 简为PI);(5)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写为PDI)。

国民总产品是国民收入五个总量中最广泛应用的一个。

美国商务部和联合国在估算国民收入时,首先计算的是国民总产品的数量。

为了把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劳务加总在一起,必须用它们的货币价值来计算,因此、国民总产品就是一定时期内,一般是一年内,一个国家生产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总价值。

因此,一般都称国民总产品为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1.最终产品法(Final Product Approach)最终产品法又称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它是直接按照循环流动模型进行计算的。

从宏观经济学来说也是一种最有用的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流量的货币价值总和。

如果用Q1、Q2、Q3……Q N来表示各产品与劳务的产量,用P1、P2、P3……P N表示各种产品与劳务的价格,其计算公式是:国民生产总值=P1·Q1+P2·Q2十P3·Q3十……十P N*Q N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相加的一定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中间产品价值。

目的在于避免重复计算(double counting)。

所谓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并不是供人们最终使用的产品,他们是在生产各阶段中投入生产的产品或劳务,还须经过若干次加工才能成为最终产品。

因此最终产品的价值,已经包括了为制造它而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如果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把中间产品的价值也包括在内,必然产生重复计算产值的情况。

企业购置的机器之类的生产资料,不象原材料那样直接地加入到最终产品中去,因此只是当这些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达到它们的最终使用者手中时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

(1)个人消费支出它包括所有家庭对国内生产的和进口的商品和劳务的总消费。

又分三个项目,即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三种。

能使用一年以上的消费品如汽车、电视机、家具等称为耐用消费品,一年以下的是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肥皂、汽油等,在不易划清两者的界限时,只能加以硬性规定,例如衣服一概视为非耐用消费品。

劳务中包括租房的租金。

在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中有少数项目并不通过市场途径到达消费者手中,这包括农民自产农产品的自行消费的部分和自有房屋估算的租金价值。

(2)私人国内总投资它是用于购买新生产的资本财物(固定投资)和用于变动存货的总支出。

家庭用于购买新的房屋视为投资包括在私人国内总投资之中,而它提供的居住服务则估算租金计入个人消费支出之中。

(3)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它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购买现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这种支出视作消费,因此只要政府购买这些物品,就认为它们已被消耗掉了。

对政府雇员薪金的支出就如同政府购买办公用品、飞机、大炮一样都包括在这个项目之中。

转移支出的含义就是把钱给予某人,它代表购买力从一些人手中转移到另外一些人手中,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物品消费掉。

由于它增加某些人的消费能力,因此,它不包括在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之中,而应包括在个人消费支出之中。

一般以GNP代表国民生产总值,C代表个人消费支出,I 代表私人国内总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因此GNP= C十I十G(4)净出口GNP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净出口,即出口减进口的净值。

为什么要减去进口呢?因为GNP是计量一国经济的生产总量。

在开放经济情况下,C、I 和G中都包括有一部分进口的产品,为了精确地计量本国经济一年内的总产量,必须减去其中的进口部分,不然就会发生重复计算。

出口是本国生产,但不是由本国人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它不包括在C+I +G中,但必须加上,才能得出准确的GNP数字。

2.生产要素法(Productive Factor Approach)生产要素法又称要素收入法(factor income approach),或称对要素支付法(factor payments approach)。

一件产品的销售收益中,除了包括工资、利息。

租金、利润等各项收入外,还包括从其他厂商购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价值。

这些产品是中间产品,因此自销售总收益中减去从其他厂商购买的量,剩下的必然是最终产品的销售量。

同时,销售收益减去向其他厂商购买的量又等于工资、利息、祖金和利润的总和。

因此,要素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销售收益中所形成的各种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工人劳动得到的工资、土地建筑物等财产所有人得到的租金、贷款者得到的利息和股东得到的利润相加起来,就计算出国民收入,再经过调整就得出国民生产总值,工资和薪水以及补助项目,表示生产中劳动投入的费用,其中补助项目中,包括雇主按法律所应支付的职工社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养老金等。

租金收入是土地、建筑物所有人得到的租金收入和专利权使用费等的收入,以及自己住房的租金估算等。

净利息收入包括家庭收入的利息和付出的利息的净值。

公司利润是公司股东名下的全部收入,其中股息是股东实际分得的,公司利得税是上缴政府的,未分配的公司利润是保留在公司中作为扩大投资之用,其余是用来调整存货和折旧数量的,最后一项业主收入是独立业主和非公司企业所有人的收入。

实际的销售收益还包括其他收入项目,计有营业税、消费税等间接税。

3.附加价值法(Value Added Apporach)第三种计算方法是附加价值法。

附加价值是厂商销售产品所得收益减去从其他厂商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量。

这个概念表明,一个厂商从其他厂商那里买到一些用于生产的投入物进行加工,制成成品出售,如果售价高于支付给投入物的数量,两者的差额就是厂商附加到成品上的价值。

如果将一国经济中的所有厂商的附加价值加在一起,则其总和必然等于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所有各家厂商附加的价值总额来衡量。

在要素收入法中,所有销售收益减去从其他厂商购买的总量也就是附加的总价值,因此它也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即附加价值= 工资十利息十租金+ 利润附加价值这一概念的特点就是它避免了重复计算。

4、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部门法又称为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

它是按提供物质产品的所有各部门的产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用部门法计算时,各个生产部门都要扣除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只计算附加的价值。

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也按附加价值法计算,至于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则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按照该方法计算国民收入,包括的项目计有:(1)农林、渔业;2)采掘业;(3)建筑业l (4)制造业;(5)交通运输通讯和公用事业;(6)商业;(7)金融保险、不动产;(8)服务业;(9)政府和国营企业;以上各项合计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10)国外获得的纯收入。

即得国民生产总值。

三、五个国民收入总量之间的关系上面分析了四种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只要计算出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顺序地计算出国民净产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等其他四个总量。

国民净产值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磨损掉的厂房、机器等资本设备的价值以后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即国民生产总值-资本损耗(折旧)= 国民净产值。

这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私人国内总投资计量的是一国资本存量的总增加额,没有考虑到它的磨损和老化而产生的损失,因此要减去这部分损失,以计算出私人国内净投资。

具体计算的方式就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折旧得出国民净产值。

国民收入基本上是从收入方面来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

从收入法的计算中,业已说明国民收入等于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分别得到的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总和。

但是,由于使用生产要素的厂家,要从销售收益中向政府缴纳间接税(营业税、消费税),从而相应地减少了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收入,因此,从国民净产值中减去间接税,就是生产要素所挣到的全部国民收入,即国民净产值-间接税=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的所有个人赚得但不管它是不是真正拿到手中的收入。

个人收入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实际得到的,也就是真正拿到手的总收入,因此从国民收入计算出个人收入时,要从其中减去三个挣到的但实际并未得的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