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际知觉

合集下载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3、错觉
(1)内涵: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 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意义:

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 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3)错觉种类:
• (一)对人的错觉: • 1、首因效应。首应效应是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最早获得 的第一印象产生的影响最大。 • 2、近因效应。对一个人近期的印象影响人们对他人长期 形成的看法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 3、光环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以对所具有的某个 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的特性上,也就是以所知 觉到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以局部信息形成完整 印象。 • 4、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 所持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 (二)对物的错觉:视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 错觉、颜色错觉、方位错觉等。
你相信中间是一个圆吗?
月亮错觉
這是一個螺旋嗎?
錯,這只是一些各自獨立的同心圓而已。
你看到的是誰?
看起來像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及副總統柯爾對不對? 那您就錯了... 這只是將克林頓總統的臉複製二次,只有髮 型不同罷了。
左邊圖中心的圓比較大嗎?
不..他們是一樣大的喔!
注視著中央的黑點。過一段時間後黑點周圍 的灰色薄暈就會漸漸縮小。
不可能图形——三齿叉、两齿叉?
感觉与知觉关系:
共同之处:感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 不同之处: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 种最简单、低级的心理过程,而知觉是对事物各 种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要借助过去经验对感觉信 息进行解释,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是较为复杂 的认识过程。

最新影响人际关系知觉和情绪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影响人际关系知觉和情绪教学讲义PPT课件

A、隱含的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所謂隱含的人格理論,指的是每個人的心 中,對於他人的人格特質,都有一些預設 (assumptions)
而且,人們常常會根據一個人所顯示的某 種特質,而推論他具有其他特質
這種由某種特質推論其他特質的現象,最 明顯的是所謂的月暈作用(halo effect)
B、組織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is organized)
知覺的第二個階段,是個人會根據不同的 原則,組織感官所接收到的刺激
常用的感官剌激組織原則 (1)接近性 (2)封閉性 (3)其他
(1)接近性
人們知覺外在刺激時,會將時空上接近的 人或訊息,視為同一類或彼此有關連的事 物
月暈作用指的是當某個人具有一些正向特 質時,人們會推論他也具有其他的正向特 質
相同地,當人們知道某個人擁有一些負向 的特質時,通常也會推論他具有其他負向 特質,這就是「負向的月暈作用」(reverse halo effect)
當個人使用隱含的人格理論,推論他人的 特質時,可能會造成以下的障礙:
(2)封閉性
個人可能將不完整的訊息,知覺成一個完 整的訊息
(3)其他
如連續性﹑相似性﹑簡單化等等。
C、解釋—評價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is interpreted-evaluated)
人們選擇和組織感官所接收到的刺激之後, 便開始解釋和評估刺激。
這個步驟受到個人過去的經驗﹑需求﹑願 望﹑價值觀﹑信念等因素的影響,因此, 即使人們暴露於相同的刺激之中,也可能 有迥然不同的詮釋和評價。
E、溫覺
每個人對溫度的反應,也有所不同,忽略 這種差異,也會阻礙人際之間的互動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授提纲(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理解: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结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解释: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包含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二是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分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纠葛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和公正等。

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人际知觉-专业文档

人际知觉-专业文档

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指个体对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认知和理解,是心理学中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人际知觉不仅涉及到我们对他人外部特征和行为的观察和感知,还涉及到我们对他人心理状态、情感、意图和人格等方面的理解和推断。

因此,人际知觉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的发展和影响因素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经验和情境等。

人际知觉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婴儿期开始,人们就开始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和认识他人。

例如,婴儿通过触觉感知母亲的触摸和拥抱,通过听觉感知母亲的声音和语调,从而建立起对母亲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理解也不断地深化和扩展。

人际知觉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首先,认知过程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实现的,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判断等。

这些认知过程会影响人际知觉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例如,首因效应和刻板印象等认知偏见会影响人际知觉的准确性,而情境和背景等则会影响人际知觉的有效性。

其次,社会文化是一个关键因素。

人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会对他们的认知和理解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和义务,而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些社会文化观念会影响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影响人际知觉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此外,经验和情境也是人际知觉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们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来积累对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往往是通过经验和情境而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人际知觉在人类社会互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人际知觉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础。

人们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理解和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意图和情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实现有效的沟通。

人际知觉的发展和提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社交能力和沟通效果。

台大人际知觉讲义

台大人际知觉讲义

台大人际知觉讲义人际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言行、态度和感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社交交往中,人际知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台大作为国内顶尖的大学之一,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际知觉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下面是我为台大学生编写的人际知觉讲义。

一、人际知觉的重要性1.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知觉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提高人际沟通的效果:人际知觉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回应他人,提高人际沟通的效果。

3. 增强职业竞争力:在职场中,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职业发展。

人际知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能够更好地与同事、上司和下属相处,增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二、人际知觉的要素1. 外在标志:外在标志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等来获取他人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注意他人的肢体语言、表情和言语,从而推测他们的情感和态度。

2. 内在标志:内在标志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心理状态、需求和动机来获取他人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关心他人的生活和需要,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3. 处境标志:处境标志是通过观察他人所处的环境、角色和身份来获取他人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人的个人和职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行为。

三、提高人际知觉的方法1. 倾听他人:倾听是提高人际知觉的关键。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当保持注意力集中,不打断对方,积极倾听他们的言语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2. 观察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往往能够更准确地传达他人的情感和期望。

我们应当注意观察他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

3. 保持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

C4人际知觉如何理解他人970929 优质课件

C4人际知觉如何理解他人970929 优质课件
•可能的原因: 1.透過玫瑰眼鏡(rose-colored glasses)來看世
界與他人。 2.相較於物品,我們通常覺得其他個人與我們更
為相似,而相似性會提高吸引力,因此評價就 比較好。
7.負面效應
•在印象形成中,我們往往會特別注意負面 的訊息。當我們對某人形成一整體印象時, 這種負向訊息會得到特別重的加權。道德 特質會出現非常強烈的負面偏誤效應,譬 如說,有人做了一件不誠實的事,會被用 來說明此人的基本道德如何。(選舉人互相 攻訐)
•這些暗示或線索源自三個來源:
•個人 •情境 •行為
一、個人:以貌取人?
• 人們常根據生理外表,對他人直接驟然判斷。 不能以貌取人,因為事情並非如外表所顯現。
•對於他人的第一印象,明顯地會受到個人的外 表,例如美貌、身高、體重、膚色、髮色、眼 鏡、衣著顏色等的影響。
二、情境:生活腳本
•人們對於某些情境類型,常會抱持一些預設想 法,也就是「腳本」(scripts)。經驗愈多, 生活腳本的內容也就愈豐富。
(二)平均模型
•我們對於他人的印象,是根據此人所有特 質主觀評價的平均數,而非總和所得之數 據。
•譬如說,原來是:(+10)+(+10)+ (+7)÷3=9,加上生性害羞-3分則成為: (+10)+(+10均模型
•印象形成並非根據簡單的加成或平均模型,而是 不同特質可能在印象形成中各有不同重要性。
~Sherlock Holmes, 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98
•如果有人的眼睛在說一件事,而舌頭又在講另一件 事,則老練的人通常會相信前者。 ~ The Conduct of Life, Ralph Waldo Emerson,.
第一節 社會知覺的要素與底線

第四章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与印象(4学时)

第四章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与印象(4学时)

人际认知是了解别的个体的基础,是与别的个体协调行动 和建立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人际传播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
人际认知指个人在与他人交
往接触时,据他人的外现行 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 态、性格特征、行为动机和 意向的过程。
人际认知的五个阶段
1、通过感官接受某种形式的刺激

角色的分类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 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 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所谓自致角色, 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 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 人选择的结果。
在海德的
P - O - X 模式中,只要 3 个要素之间 有 3 个正关系, 或者 2 个负关系、1 个正关系,P 的认知系统就 处于均衡状态; 凡是 3 个要素间有 3 个负关系,或者 2 个正关 系、1 个负关系,P 的认知状态不均衡。
海德强调认知结构中评价因素与情感因素如接
O XO X O 不平衡状态 XO X
认知平衡的 P - O - X 模型
一致性在维持认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要素有: 认知者 P(Person),与认知者相对应的个体 O (Other Person), 认知对象 X(attitude object)。 3 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两种:P 与 O 之间的感 情关系,包括肯定(正,positive relationship) 关系和否定(负,negative relationship)关系, 如喜欢和不喜欢;P 与 X,O 与 X 之间人或物 的所属、所有等单位关系,也包括肯定(正) 关系和否定(负)关系。

人际知觉社会知觉

人际知觉社会知觉
又稱『刺激—反應論』
認知論:強調在學習歷程中的頓悟(Insight) 學習是個體認知到環境中事物間的關係 掌握全局的情形,如利用旅行看地圖、下棋
➢ 第一印象的形成主要是根據人的表面特徵 ➢ 一見鍾情
刻板印象
➢ 例如我們對美國人、客家人、四川人的看法
月暈效果
➢ 將一個人某部分的正向(或負向)特質推演到其他部分 ➢ 人緣好的員工,經常會被認為其他工作效能也不錯
人處理訊息容量的限制,加上個體主觀因素 及選擇性的接受訊息,容易造成誤差—客 觀證據的重要
一致性:人對同一刺激在不同時候,不同情境的一致性反應 (經常遲到者與突然遲到者的歸因不同)
同意性:不同的人對相同刺激是否有相同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同路線者是否同時遲到)
19
偏差歸因
成功或失敗的不同歸因
面對成功與失敗時的不同歸因 成功易歸因於自己(保護自己,因成功為自己所希望見到
的)、失敗易歸因於他人(成敗之訊息處理過程不同)
2
連續法則示意圖(組織完形法則之一)
3
知覺受學習經驗的影響
4
知覺受學習經驗的影響(採自Fisher, 1967)
5
知覺受學習經驗的影響(採自Fisher, 1967)
6
閉合法則示意圖
7
影響知覺的因素
知覺者因素(觀察者因素、個體因素)
買了一個新背包,後來發現街上很多,是因為自己特別注意, 而非購買的人增多。受知覺者人格特質影響: ➢ 價值觀與態度:權威行主管喜歡順從部屬 ➢ 過去經驗:因為經驗的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不同 ➢ 動機與興趣:沒有信心的老師會怕學生的反應; 飢餓時,會特別注意食物或將圖形看成食物。(家樂福) ➢ 期望:同樣是加分,有人覺得加五分很多,有人覺得沒什麼, 因為每個人的期望不同。

人际知觉名词解释

人际知觉名词解释

人际知觉名词解释近义词:人际知觉指对人的相貌、情绪、情感、意向等非智力因素的知觉。

反义词:智力知觉人际知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知觉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

反义词:智力知觉人际知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知觉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

人际知觉的实质是双方共同参与知觉对象的一种状态,是在社会中有交往的人们互相作用时所产生的知觉效应,具体包括自我知觉、关系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

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彼此了解、互动配合的共同状态,也就是社会上常说的人际关系,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知觉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知觉者本身的知觉特点,更重要的是研究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智力知觉是指对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的过程。

这种知觉由于主要是以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经验为背景,因此具有清晰性和完整性,对事物知觉的速度较快,正确性也高。

但这种知觉需要借助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进行,主要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智力知觉只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模糊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的知觉的一个主要内容。

人际知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了解、评价或反映。

人际知觉的基本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获得关于他人的印象;第二步,选择与评价别人的行为;第三步,形成关于他人的概念。

在人际知觉过程中,关于他人的各种信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直接到间接、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入知觉者的大脑。

人际知觉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即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时当地的环境,对所接收到的信息作出选择,舍弃那些与知觉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信息,只注意其中对知觉目标最有意义的部分。

这种有选择的加工,就叫做选择性知觉,简称选择性知觉。

人际知觉是社会知觉的组成部分。

知觉与其他社会知觉一样,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并且不同社会集团、不同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人际知觉的条件。

人际间的知觉与交互作用

人际间的知觉与交互作用
人际间的知觉与交互作用
我们很想知道: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么样相互(感)知觉的呢?
它们又怎样影响到人们的交互作用呢?
对他人的(感)知觉
通常心理现象具有广泛的复杂性和神秘感,而相关的意见又多是概率性的或者迥然不同的
(例)教师的课堂纪律归因
孔雀开屏的内外部归因
个体和组织都能经常认识到内因与外因对归因的影响,但他们对理论知识并不一定了解。
所以他们试图改变对行为进行的人们的观点,这也被称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印象管理”。个体水平上印象管理
现象——我们可以在拥挤的街道上绊倒的人的新闻中看到。这些人被绊倒时,他们不断的回头
于接近
(例)——现场的生疏感
而了解之后并有较好印象时,就开始寻找能证实我们最初的积极印象的信息了。总之,第
一印象形成很快,并很难改变。
刻板印象
(河南人的“骗”、新疆人的“偷”)
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其中有一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人的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
会去帮助,所以并不需要自己的救助行为。还有,他们也可能想到,这个人是喝醉了才躺在大
街。所以这一类现象是很难用“缺少爱心”这样的理由说清楚的。一旦有人开始起来提供帮助
,周围人马上就会热心地提供他们的救援——当然,这时那些没有爱心的人还会继续熟视无睹
。许多的实验都证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我们对情境作用的估计过
不经常迟到:特殊性高;
经常迟到:特殊性低。
稳定性----老张不同时期的表现如何?
经常迟到:稳定性高;
不经常迟到:稳定性低。
如果一致性高(多数人迟到)、特殊性高(老张一般不迟到)、稳定性低(这次只是意外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第四个是定势效应。心理学家向被试出示同一人 的照片,出示之前,对第一组说,这个人是个十 足的罪犯;对第二组说这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 让被试用文字描述照片上的人的相貌。结果第一 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 的下巴证明沿着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第二 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 的下巴表明在科学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这 就是在看照片之前的介绍所产生的定势所起的作 用。
第二个是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新近 接收的关于他人的信息也起很大的作用, 影响到对他人的评价。这是因为刚刚发 生的事,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也是鲜明 而强烈的。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 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 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 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第三个是光环效应。心理学家让被试看பைடு நூலகம்些照片, 照片上的人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让被试评价 照片上的人的与漂亮无关的一些品质。结果漂亮 的比不漂亮的在各方面的得分都高。事情就是这 样,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一 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把其它好的品质 赋予他;如果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坏的, 他就被一种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也就被赋予其它 不好的品质。这就是光环效应。
第一个是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 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在人们的相互认识的过程中,最先接收的关于他人 的信息起的作用最大,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先入 为主”。因为,一是最先接收的信息形成最初的记 忆图式,后来的其他信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 去,也就是最初的记忆图式影响了对后来获得的信 息的解释;二是最先接收的信息受到更多的注意, 在大脑中有更多的加工。
爱慕、猜疑、鄙 视、憎恶、反感、 信赖、敬仰……

研究生课程学习《学校管理心理学》第四章社会知觉与人际关系

研究生课程学习《学校管理心理学》第四章社会知觉与人际关系

3)对角色的知觉
① 情绪和情感方面的角色标准。如认为外交官应当情绪稳定、 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演员则应感情丰富、喜形于色。
②动机方面的角色标准。如商人追求利润;医生救死扶伤,教师 有献身于教育的精神。
③社会地位方面的角色标准。如把校长、厂长视为学校和工厂的 首长;把父亲视为一家之主等。
④社会服务与社会贡献的角色标准。如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应为 民谋利;服务员应热情耐心、服务周到。
2. 情绪障碍 (1) 自卑引起的交往障碍 (2) 羞怯引起的交往障碍 (3) 忌妒引起的人际障碍 (4) 愤怒引起的交往障碍 (5) 恐惧与人际交往 3. 人际交往中的能力缺陷
六、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健全的人格 2. 克服交往中的偏见
(1)不一点带面 (2) 不以一次交往论短长 (3)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观察力 (4)不要轻易给人定型 (5)不要用自己的做人尺寸量别人 3. 建立良好第一印象
交互作用(语言、动作或非语言信号的交换)可以是 互补式的或非互补式的。在公开交互作用中,如果发出者 和接受者的心态在回答中仅是方向相反,则交互作用是互 补式的。
在这种关系中,主管对员工说话就象家长对孩子一样, 员工的回答就象孩子对家长一样。例如,主管说: “Janet,我希望你停下手中的活,赶快去供给室把为我 准备的箱子取回来。”员工回答道:“我不想去,因为我 很忙;但既然你是我的上司,我不得不去取”。
如果主管以家长对孩子的模式开始交流, 员工往往会以孩童的心态作出反应。传统 的上级-下属式关系往往会导致家长-孩童式 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当发出指示或进行评 估时。如果主管的行为主要以这种交互作 用模式进行,人际和群体效果将会降低。
当刺激和反应线不平行时,非互补式的交互作 用,或者称为交叉式的交互作用就会出现。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而 上
觉依赖

于光的

波长


依赖于

知觉的主体
而 下
例: 人的知

识和经

验会影

响知觉
的过程
和结果
你怎么看?
➢ 知觉的分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 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 作错觉。
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即物体知觉。
❖ 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 油漆、油墨的混合。如将红与黄的颜料混 合配成橘红等。
❖ 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
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 的光被吸收了。
颜色混合的规律(适用于色光混合)
互补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和它相混合 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互为补 色。例如:黄和蓝、红和浅青绿色。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 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心理学是用感觉 阈限的大小来测量感受性的。
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量的 能力。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 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 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
注视图中心四个黑点30秒钟!
感觉后像的应用:
感觉后像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 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 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人际知觉 态度形成和社会归因的分析

人际知觉 态度形成和社会归因的分析

人际知觉态度形成和社会归因的分析人际知觉、态度形成和社会归因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分析这三个概念,探讨它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一、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对其进行观察、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在认识他人时,个体会根据对方的外貌、言行举止、言语内容等诸多方面的线索来形成对他人的认知。

人际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人际知觉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注意信息、解释信息和记忆信息。

首先,在注意信息阶段,个体会选择性地注意到他人的某些特征或行为,这取决于个体的兴趣、目标、认知偏见等。

其次,在解释信息阶段,个体会根据自身的经验、信念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形成偏见、印象和评价。

最后,在记忆信息阶段,个体会对与他人相关的信息进行记忆和提取,以便在之后的交往中使用。

二、态度形成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体倾向。

而态度形成则是个体在与特定对象接触、交流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个体的态度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社会影响等。

认知因素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会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取关于特定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价。

情感因素也在态度形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其对该对象的态度。

此外,社会影响是态度形成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他人的看法、社会大众的观点以及文化背景都会对个体的态度产生影响。

三、社会归因社会归因是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归因的过程。

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试图找出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帮助自己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社会归因可以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种。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个性或动机。

例如,当一个人迟到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或者是不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外在归因则是指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或情境因素。

例如,当一个人迟到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遇到了交通堵塞或其他突发情况。

第四章 人际知觉

第四章 人际知觉
(3)核心特质的作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 心作用,另一些特质只起着边缘的作用。前者就称为中心 特质。
三、印象偏差
• 印象偏差:即是指在对人知觉时出现的一 些带有规律性的认知误差。
• (一)印象偏差的心理效应
• 1、晕轮效应(印象扩散效 应或者光环效应)
• 是指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 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和 盲目的心理倾向,人们常 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 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 列特性上。
3、印象形成的特点
印象形成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为印象形成的一致性、 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1)一致性。对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与客观物体形成印象 的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我们会形成有关他人的 协调一致的印象。
(2)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有效 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 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因而评估会影响对有关知觉对象 的其他判断。
• 4人际距离
例1、在一次交流沟通中,两个美国白领白人的 距离约为1.22米。那么这一距离可能被视为是 :A、公众距离 B、社交距离 C、个人距离 D、亲密距离
例2、影响人际距离的普遍因素主要有:A、文化 B、民族 C、社会地位 D、性别(或职业)
•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 距离。
1印象形成过程的三个成分
印象形式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行动者,认 知的主体——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1)行动者。行动者是被形成印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行动者的非 言语线索,谈吐,举止方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态度、反映着 个性特征的行为等,都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一定信息。
理由呀。

智者:当你第一次向人微笑时,不需要任何理由。

2、人 际 知 觉

2、人 际 知 觉

人际知觉第一节外貌与性格第二节表情语言第三节认知与归因第四节知觉效应知觉错误不可避免?!第一节外貌与性格你相信外貌与性格之间有联系吗?“面如桃花,心如蛇蝎”“知人知面不知心”一、“流行”的认识1、外貌的易察性:首先见到的是外貌,体型、容貌、毛发、皮肤、乃至服饰。

尽管可能很多特征是天生的,但由于某些观念意识的存在,使得外貌成为认识一个人的最早的入口;并且很多人相信,特别是在无其他参照信息的情况下,从一个人外貌能够看出人的性格特征。

2、例子: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的调查再比如:皮肤白净、纤细,就是较为文静懦弱,如古代戏曲中的白面书生;皮肤黝黑、粗糙的人是粗鲁而豪爽的。

美国某心理学家的试验:刮了胡子的一个人的对比,迥然不同。

衣服着装的体现:二、似是而非的理论历史上不少人曾将外貌与性格联系总结成形形色色的理论,最大特点表明:人的性格特点的是有先天的生理结构决定的,许多看来似乎还很荒谬。

1、相面术“天庭饱满”,“尖嘴猴腮”,刘备“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视其耳”“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吉人自有天相”与中医上“望诊”的不同;封建社会自唐代以下,选吏必以五官端正,体态丰满为表征。

《唐书李揆传》中载“獐头鼠目子,能求官耶?”古代亦有反驳者,荀子列举大量形相与人格不符的事实指出:“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2、颅相学十九世纪欧洲,盛行颅相学,代表人物德国解剖学家加尔,认为脸型与头型与其人格和智力有内在联系。

他将人的头骨分为三十七个区域,分管不同心理机能:好斗性,自尊,良心,善行,耐心,等等。

人的某种官能发达会在头骨的相应隆起部位中显示出来,因而通过触摸颅骨的隆起部位就能判断人的性情及道德品质。

当时无法得知人脑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无法解释人的性格形成的规律及其生理机制。

后遭到驳斥。

3、体型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梅尔根据对精神病人的临床观察,提出按体型划分气质类型的理论。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第一节人际知觉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叫人际知觉。

2、掌握社会知觉中几种常见的效应。

教学重点:几种常见的效应教学难点:掌握社会知觉中几种常见的效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绎法教学时间:两节课教学过程:一、复习上次课我们学习了知觉,知觉的四个特性是哪四个?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知觉的防卫机制?二、人际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分为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因此社会知觉有时又叫人际知觉,但这本书中把社会知觉简单地归结为人际知觉是不合理的。

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P21)一、五种人际效应(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既然第一印象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们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印象整饰”常用的印象整饰策略有以下几点: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比如人们认为外表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外表是最容易为他人所察觉和感觉到的,所以我们往往留意修饰外表,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和服装等形成的印象。

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首先注意自己的仪表和服装,衣服要整洁平净,仪表大方,面带微笑,微笑是最好的语言。

人际知觉和管理工作

人际知觉和管理工作

5、对比效应
是指对他人已形成的印象或评价,会影响对 某人的评断。
6、宽大效应
一般说来,个体在知觉他人时,往往是积 极、肯定的评价高于消极、否定的评价,这 种心理倾向叫宽大效应。
7、后视偏差 人们有时候回忆某件事物再次对其做出知
觉和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自己事先的判断很 准确,这种现象叫做后视偏差。
8、投射效应(镜像错误)——以己度人
正确的归因是了解人、分析人的行为的基础,是组 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凯利(Kelly)的归因理论: · 心理学家凯利把知觉和被知觉者的心理和行为放 在同一系统中分析,归因结果比较客观全面。
其基本观点是 归因的三个基本要素 内因(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外因(知觉对象的特点) 情景因素(环境)
归因判断的三个标准:即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需要与动机
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物,常常被 人们当作知觉对象。
个性特征
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都会对知觉产生 影响,例如多血质的人群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郁质 的人群则对事物感知细致入微。
经验
内行与外行对事物感知的深度有很大的差别。
环境与文化
不同环境与文化背景,即使感知的同类事物,也会有
管理者应深切的了解员工对组织及管理作 为的知觉!
社会知觉对我们的启示 -2
扬长避短:各知觉效应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如果你要应聘某公司的某个岗位,简历应当如何 设计,才能脱颖而出?在面试中,又将如何表现 才能成功?
如果你作为公司用人部门的主管,对应聘你这个 部门的求职者进行面试,你如何才能避免各种知 觉偏差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果你作为公司用人部门的主管,对部门员工进 行考核时,又当如何才能避免各种知觉偏差带来 的不效应, 管理者对其下属期望值愈高,而其成员 的成果就愈突出。由于可以说,组织的 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知觉 和期望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著性偏见 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 杂的问题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 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即被他加工 而影响反应。 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 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种现象称为显著性 偏见
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大学生应该应用一定的印象管理策略塑造自 己良好的交往形象,但是不能失去了自我。 在人际交往中,努力克服印象偏差和归因偏 差,做到比较全面、客观地知觉、判断他人。
• •
• •
• 现在,他的脸上阳光灿烂,充满自信,他的嘴角, 总是挂着真诚的微笑。 • “现在,你有了微笑的理由了吗?”智者笑问。 • “太多了!”曾经的忧郁者说,“当我第一次 试着把微笑送给那位我曾熟视无睹的送报者,他 还我以同样真诚的微笑时,我发现天是那么蓝, 树是那么绿,送报者离去时哼着的歌是那么动 听!” • “当我第二次把微笑送给那位不小心把菜汤洒 在我身上的侍者时,我收获了他发自内心的感激, 我似乎看见了人与人之间流动着的温情,这温情 驱散了我内心聚积着的阴云。”
信息储存
信息利用
(三)人际知觉的途径
• 1 外表观察: • 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 感及态度的体语。 • 服装、化妆、饰品和携带物,也能透露一 个人的情趣、爱好、情感、态度、社会角 色等多方面的信息。
• 2 面部表情观察 • 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内心情 感的灵敏指示器。不可缺乏目光接触,不 可持续盯人,长时间的凝视会让人感到压 力甚至不快。 • 面部表情: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强 烈与轻微的情感。 • 人们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一般是一致的,特 殊情况会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 有效线索是目光
(2)知觉者。由于人际印象是在知觉者头脑中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 地会受到知觉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知觉者对人的本 性的看法、定势,过去与他人交往的实践经验,对行动者所具有的知 识,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交往时的心境等都会在印象形 成过程中发挥种种不同的作用。
• (3)交往情景。交往的情景会对印象形成产生影响。由于行动者的 行为线索发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因而它们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3、印象形成的特点
印象形成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为印象形成的一致性、 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1)一致性。对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与客观物体形成印象 的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我们会形成有关他人的 协调一致的印象。
(2)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有效 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 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因而评估会影响对有关知觉对象 的其他判断。

• “后来,我不再吝惜我的微笑,我把微笑送给街 边孓然独行的老人,送给天真无邪的孩子,甚至 送给那些曾经辱骂过我的人。我发现,我都收获 了高于我所付出几倍的东西,这里面有赞美、感 激、信任、尊重,也有某些人的自责和歉意。这 都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啊,它让我更加自信、更 加愉快,也更加愿意付出微笑。” • “你终于找到了微笑的理由”,智者说“假如 你是一粒微笑的种子,那么,他人就是土地。” • 他们相视而笑。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以对方的好恶管理自己 2、讨好他人 3、隐藏自我
五、对人的归因偏见
归因 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 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行为中心偏见 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 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海 德把这种现象称作“行为”吞没“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 称作“基本的归因错误”
(3)核心特质的作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 心作用,另一些特质只起着边缘的作用。前者就称为中心 特质。
三、印象偏差
• 印象偏差:即是指在对人知觉时出现的一 些带有规律性的认知误差。 • (一)印象偏差的心理效应
• 1、晕轮效应(印象扩散效 应或者光环效应) • 是指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 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和 盲目的心理倾向,人们常 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 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 列特性上。 • 换句话说是指如果一个人 被赋予一个肯定的或有重 大意义的品质特征(或否 定的品质特征),那么他 就很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 肯定的(或否定的)品质 特征。 • 把对方形象看得好得不得 了。“情人眼里出西施”
• 3言语和动作观察
• 言语:积极倾听,三种表达方式(直陈式、婉言式、反话 式) • 动作: • 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 • 双手外摊:表示拒绝。 • 搔头或搔领:困惑 • 搓手、拽衣领:紧张 • 拍头:自责 • 耸肩: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 • 触摸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力的方式。 • 每一个人都有被触摸的需要。
二、印象形成
• (一)人际印象
• 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这种整体印 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 外表、特质、情绪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整体印象。 • (二)印象形成的过程
1印象形成过程的三个成分
印象形式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行动者,认 知的主体——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1)行动者。行动者是被形成印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行动者的非 言语线索,谈吐,举止方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态度、反映着 个性特征的行为等,都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一定信息。
• 2、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 印象形式的整合模式主要有三种: • (1)累加模式。 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 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 的值相加而得到的。 • (2)平均模式。平均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 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 象的。 • (3)加权平均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每个特质对整体 印象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其权重也是不同的, 因此应该对每一个特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 均。
• 微笑 就是微微的笑 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 不是傻笑 更不是大笑 • 有时微笑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肯定与鼓励 • 微笑不单单是一种表情 更是一种感情
课后作业
• “朋友清单”及各位朋友的优 点
• 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毫米
• 公众距离(12-25英尺) • 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 距离,此时往往沟通是单向的。 • 社交距离(4-12英尺) • 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 在这个距离上。
• 个人距离(1.5--4英尺) • 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此时,可以感知大 量的身体语言信息。 • 亲密距离(0--18英寸) • 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
•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环境、 社会地位、文化、民族等。
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 (一)知觉者的因素
• 1价值观念 • 价值观指人对事物是非、善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评价及 行为取向构成。 • 2原有经验 • 3情绪情感
• (二)知觉情境因素 • (三)知觉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 事业型:以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特征,对所从 事的工作有很强的责任心。 • 功名型:以获取体现自身价值的功名为特征,追求付 出以后的回报。 • 安逸型:追求安逸太平的生活为特征,工作上不太具 有上进心,满足于已有的工作经验。 • 享乐型:行为上以追求物质享受或精神享受为特征。 • 慈善型:以身示范行善积德 • 索取型: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是冷酷的极端利己主 义者。
第四章 人际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一、人际知觉 二、印象形成 三、印象偏差 四、印象管理 五、对人的归因偏见
一、人际知觉概述
• (一)人际知觉的概念
• 人际知觉:就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 程,是人与人在进行交往接触时的印象、了解和 认识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个相互的过程。
• (二)人际知觉的机制
信息输入
• 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知觉(社会认知)过程中,
首先获得的信息对于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先入为主,加以泛化);
• 简单讲是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
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 4、近因效应 • 近因效应则是最新(或新近)接受(或出现) 的信息对于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又称新颖 效应。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或者定势现象) 指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 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 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 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头脑 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 形象。这种对某一个人或 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 象是社会知觉的定势现象。
重庆妹子泼辣,上海人精明, 陕西人淳朴
• 3、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效应(第一印象)
最好经常保持微笑

• • • • • •
【微笑的理由】
忧郁者:尊敬的人间智慧者,告诉我吧,如何才能让我 跳出忧郁的深渊,在欢乐的大地上尽情玩耍? 智者:请学会微笑吧,向所有的一切。 郁者:可是,我为什么要微笑呢?我没有任何微笑的 理由呀。 智者:当你第一次向人微笑时,不需要任何理由。 忧郁者:那么,第二次微笑呢?以后我都不需要任何 理由地微笑吗? 智者:以后,微笑的理由会按它自己的理由来找你。 于是,忧郁者走了,他要按着智者的指引,去寻找微 笑,去付出微笑。 半年过后,一个快乐者来到智者面前。 他告诉智者,他就是半年前那个曾求教于智者的忧郁 者。
(二)大学生如何克服认知偏差
1、不以貌取人 2、不以个人好恶取人 3、学会用辩证法的原理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四、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概述 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 过程。 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 自我表现。 印象管理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 适应能力的提高。 其次,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更富有弹性 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我们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中 作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