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简介PPT(31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 局
一、欧洲协调机制的确立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
三、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东方问题”
四、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欧洲协调机制的确立
欧洲协调体制是通过大国的一致行动 来协调国际事务,维护和平与均势。
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自1818~1822年,按四国同盟 条约规定,欧洲大国为协调立场 召开了四次会议,即1818年 亚 琛会议、1820年的特洛波会议、 1821年的莱巴赫会议、1822年的 维罗纳会议,以上四次会议一般 称之为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3、莱巴赫会议
1821年1月21日,俄、奥、普、英四国在 莱巴赫召开了第三次国际会议,同时邀请了那 不勒斯国王参加。 这次会议是特洛波会议的继续。在会议 上,俄普不遗余力地支持奥地利武装干涉意大 利革命,但英国反对。英国和俄普奥东方三国 之间的分歧和裂痕越来越大了。奥地利在俄普 的支持下,派出了一支军队,很快平定了那不 勒斯革命,恢复了正统统治。实际上俄普奥三 国的神圣同盟已成为镇压欧洲进步力量的反革 命同盟了。
4、维罗纳会议
为了对付西班牙革命,1822年10月欧洲协调体 在意大利维罗纳召开了第四次大会。 会议上法国要干涉西班牙革命,除英国以外 各国都表示支持。同时,西属拉美的独立运动在 西蒙·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等人的领导 下迅猛发展,于是大陆各国还想在干涉西班牙本 土的时候也一举平息拉美的独立革命。 这使国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2、特洛波会议
1820年10月,梅特涅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 波召集了第二次国际会议,亚历山大、弗兰茨 一世、威廉三世参加。 协商意大利问题。 1820年意大利的那不 勒斯发生了烧炭党革命。 11月19日,俄普奥签订了《特洛波议定 书》,议定书规定:因革命而政权更迭的国家 一律被排斥于“欧洲协调”之外;如出现改变 现状而危及“欧洲协调”的成员国时,缔约国 负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 内,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
5、神圣同盟染指拉美的企图与门罗主义
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影响下,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20 年代,拉美掀起了独立运动。俄国和奥地利等主张以 神圣同盟名义干涉拉美革命。英国从1822年始,则改 变其外交政策,反对干涉拉美独立运动,扶植拉美新 兴国家,并企图寻求美国支持。美国为表明自己孤立 主义外交原则立场,于 1823年抛出了“门罗宣言”, 其实质就是“门罗主义”,打着“美洲是美洲人的 美洲”的幌子,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之实。 但其对欧洲列强干涉拉美革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3、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主要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 俄国: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 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 地中海。 英国: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 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 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英国在近东与俄 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 上的两个主要对手。 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 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 政策冲突也较早。 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 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 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 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 各种矛盾冲突 阶 级 矛 盾 民 族 矛 盾
改革和独立运动
革命、改革、独立
内 部 矛 盾
希 腊 独 立
法 国 七 月 革 命
比 利 时 独 立
严重动摇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
浪漫主义作品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三、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与“东方问题”
1、何谓“东方问题”
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
1、亚琛会议
1818年9月在德意志的亚琛召开。这次会议是欧洲协 调的第一次会议。它应法国的要求召开的,是维也纳会 议后各大国的第一次大聚会。俄、奥、普、英、法五国 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名人有: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 一世、威廉三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法国首相黎 塞留。 主要议题是盟国占领军从法国撤退的问题。 10月9日,各国签订了《亚琛条约》,各国接受了 法国的建议,同意提前撤军。11月10日,英、俄、奥、 普四国发表联合声明,邀请法国参加四国同盟,法国表 示同意。这样四国同盟就扩大为五国同盟。旧的四国同 盟体现着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国际制裁,而新的五国同盟 则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的协调。
“东方问题”又称近东问题。其实质就是“对 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页。)这 是恩格斯对东方问题实质的概括。 一般说来,它是指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 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 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 故统称为“东方问题”。 它长期困绕欧洲列强,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 “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无穷尽的困 难之源”。
2、东方问题的由来
东方问题源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奥斯曼帝国因土耳其的第一个苏丹奥斯曼 一世(1258—1326)而得名。1300年,土耳其人 在亚洲西部建立了奥斯曼帝国。1453年,奥斯 曼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 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是奥斯曼帝国的鼎盛 时期。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 黑海和红海。17世纪后期,幅员辽阔、经济政 治落后、各种社会和宗教矛盾并存的奥斯曼帝 国日益衰弱,成为欧洲列强的争夺对象。到18 世纪, 奥斯曼帝国已是强邻紧逼,国势日殆。
4、东方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大国矛盾
列强在争 夺土耳其 遗产的过 程中,存 在着一系 列矛盾, 如俄英矛 盾、俄法 矛盾、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矛盾、 列强与土 耳其的矛 盾、土耳 其与其附 属国的矛 盾。
一、欧洲协调机制的确立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
三、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东方问题”
四、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欧洲协调机制的确立
欧洲协调体制是通过大国的一致行动 来协调国际事务,维护和平与均势。
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自1818~1822年,按四国同盟 条约规定,欧洲大国为协调立场 召开了四次会议,即1818年 亚 琛会议、1820年的特洛波会议、 1821年的莱巴赫会议、1822年的 维罗纳会议,以上四次会议一般 称之为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3、莱巴赫会议
1821年1月21日,俄、奥、普、英四国在 莱巴赫召开了第三次国际会议,同时邀请了那 不勒斯国王参加。 这次会议是特洛波会议的继续。在会议 上,俄普不遗余力地支持奥地利武装干涉意大 利革命,但英国反对。英国和俄普奥东方三国 之间的分歧和裂痕越来越大了。奥地利在俄普 的支持下,派出了一支军队,很快平定了那不 勒斯革命,恢复了正统统治。实际上俄普奥三 国的神圣同盟已成为镇压欧洲进步力量的反革 命同盟了。
4、维罗纳会议
为了对付西班牙革命,1822年10月欧洲协调体 在意大利维罗纳召开了第四次大会。 会议上法国要干涉西班牙革命,除英国以外 各国都表示支持。同时,西属拉美的独立运动在 西蒙·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等人的领导 下迅猛发展,于是大陆各国还想在干涉西班牙本 土的时候也一举平息拉美的独立革命。 这使国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2、特洛波会议
1820年10月,梅特涅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 波召集了第二次国际会议,亚历山大、弗兰茨 一世、威廉三世参加。 协商意大利问题。 1820年意大利的那不 勒斯发生了烧炭党革命。 11月19日,俄普奥签订了《特洛波议定 书》,议定书规定:因革命而政权更迭的国家 一律被排斥于“欧洲协调”之外;如出现改变 现状而危及“欧洲协调”的成员国时,缔约国 负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 内,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
5、神圣同盟染指拉美的企图与门罗主义
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影响下,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20 年代,拉美掀起了独立运动。俄国和奥地利等主张以 神圣同盟名义干涉拉美革命。英国从1822年始,则改 变其外交政策,反对干涉拉美独立运动,扶植拉美新 兴国家,并企图寻求美国支持。美国为表明自己孤立 主义外交原则立场,于 1823年抛出了“门罗宣言”, 其实质就是“门罗主义”,打着“美洲是美洲人的 美洲”的幌子,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之实。 但其对欧洲列强干涉拉美革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3、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主要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 俄国: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 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 地中海。 英国: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 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 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英国在近东与俄 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 上的两个主要对手。 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 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 政策冲突也较早。 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 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 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 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 各种矛盾冲突 阶 级 矛 盾 民 族 矛 盾
改革和独立运动
革命、改革、独立
内 部 矛 盾
希 腊 独 立
法 国 七 月 革 命
比 利 时 独 立
严重动摇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
浪漫主义作品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三、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与“东方问题”
1、何谓“东方问题”
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
1、亚琛会议
1818年9月在德意志的亚琛召开。这次会议是欧洲协 调的第一次会议。它应法国的要求召开的,是维也纳会 议后各大国的第一次大聚会。俄、奥、普、英、法五国 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名人有: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 一世、威廉三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法国首相黎 塞留。 主要议题是盟国占领军从法国撤退的问题。 10月9日,各国签订了《亚琛条约》,各国接受了 法国的建议,同意提前撤军。11月10日,英、俄、奥、 普四国发表联合声明,邀请法国参加四国同盟,法国表 示同意。这样四国同盟就扩大为五国同盟。旧的四国同 盟体现着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国际制裁,而新的五国同盟 则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的协调。
“东方问题”又称近东问题。其实质就是“对 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页。)这 是恩格斯对东方问题实质的概括。 一般说来,它是指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 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 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 故统称为“东方问题”。 它长期困绕欧洲列强,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 “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无穷尽的困 难之源”。
2、东方问题的由来
东方问题源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奥斯曼帝国因土耳其的第一个苏丹奥斯曼 一世(1258—1326)而得名。1300年,土耳其人 在亚洲西部建立了奥斯曼帝国。1453年,奥斯 曼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 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是奥斯曼帝国的鼎盛 时期。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 黑海和红海。17世纪后期,幅员辽阔、经济政 治落后、各种社会和宗教矛盾并存的奥斯曼帝 国日益衰弱,成为欧洲列强的争夺对象。到18 世纪, 奥斯曼帝国已是强邻紧逼,国势日殆。
4、东方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大国矛盾
列强在争 夺土耳其 遗产的过 程中,存 在着一系 列矛盾, 如俄英矛 盾、俄法 矛盾、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矛盾、 列强与土 耳其的矛 盾、土耳 其与其附 属国的矛 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