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我从哪里来

小班教案  我从哪里来
小班教案  我从哪里来

小班教案科学《我从哪里来》

教材分析:

《我从哪里来》是主题《我爱我家》中第四个分题《爸爸妈妈和我》中的一节科学活动。在当前幼儿园实施的教材中,涉及了幼儿关注生命与自我的内容,但对生命的认识一般停留在动植物,认识自我一般以认识自身的特征展开,本活动通过让幼儿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了解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了解生命的由来,进一步激发热爱生命之情,也让幼儿感受到妈妈的爱,学会用积极地情感表达爱。

学情分析:

“我从哪里来”是幼儿都关心和好奇的事情,中班阶段的幼儿这一行为表现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对自己的出生也产生更多的疑问,这也是出生敏感期在这个阶段的明显表现。因此,顺应孩子的出生敏感期是孩子安全感确定的最好方式,也为孩子的情感激发做好铺垫,能让孩子的心智水平上升到新的层面。

活动目标: 1.对自我生命的起源感兴趣,知道是妈妈的子宫孕育了自己。

2.初步了解胎儿在子宫内成长的粗浅知识,了解妈妈的辛苦,加深对妈妈

的爱。

活动重点: 了解胎儿在妈妈子宫内孕育的过程。

活动难点: 能用语言准确表述这些过程,感知妈妈的辛苦。

活动准备: PPT,视频。

教学方法: 图示法、感知法、观察法、谈话法.

活动过程(一)设置疑问,引发幼儿思考:我从哪里来?

1.提问:小鸡是从哪里来的?小狗呢?“小朋友,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到这个幸福的世界的吗?

2.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讲述。

3.幼儿自由讨论,得出结论: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小宝宝在出生以前都住在妈妈的肚子里。

(二)你知道你在妈妈肚子里是如何长大的吗?幼儿大胆设想。

引出幼儿对子宫的认识。妈妈的肚子里,有一间温暖的小房子,没有出生的孩子就住在那里。那里面应有尽有,就像是一座宫殿。因为那个宫殿是给孩子住的,所以我们管它叫‘子宫’----就是孩子的宫殿。小宝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名叫“子宫”的房子里。

(三)通过欣赏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成长过程,并讨论:

1.小宝宝每天在妈妈的肚子干什么?(睡觉,有时会动一动)

2.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饿了怎么办?(吃东西)

3.小宝宝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通过脐带把营养送给宝宝。

小结:宝宝要在妈妈的子宫内生活10个月,他不停的吸收营养,从一个小小的像小蝌蚪一样的东西慢慢长出了头、手脚、五官,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最后妈妈的子宫再也装不下他了,宝宝就出生了。

(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妈妈为了抚养我们长大,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很辛苦,你们要如何报答妈妈呢?

(五)幼儿体验妈妈的辛苦。

装上小枕头,幼儿要做各种动作,包括上厕所都要带上,体验妈妈孕育宝宝时的辛苦。

延伸活动和妈妈谈话,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

阅读绘本《小威向前冲》、《呱呱坠地》、《圆圆的肚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