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通用6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1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处理突发地质灾害的综合水平和紧急救援的快速反映能力,以正确迅速有效地处置地质灾害事故,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根据相关要求,按照“及时施救、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掌握灾情,如实上报镇辖区内发生突发地质灾害事故后,镇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应急调查,形成应急调查报告,及时向上级汇报灾害的基本情况、形成原因、发展趋势,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积极组织指导抢险排危工作。

二、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救援程序和措施镇政府领导接到地质灾害事故后,应及时赶赴现场,调查灾情,分析灾害发展趋势,组织全镇机关工作人员召开会议,对工作做细致安排,工作人员到岗到位,各施其职,各负其责。

(一)工作步骤1.成立指挥小组;2.调集力量,开展施救;3.做好情况通报工作;4.配合上级开展灾情调查工作;5.将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二)工作内容1.成立指挥小组(1)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指挥小组由镇党政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责任人组成。

镇主要领导任总指挥,有关领导任副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协调工作。

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指挥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社会和经济事务办公室。

(2)突发地质灾害事故处理指挥小组的工作职责①发生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时,由指挥小组发布应急救援命令。

②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转移行动。

③及时向上级汇报和向有关单位通报受灾情况。

④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饮、食、居住条件,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⑤认真开展受灾情况调查工作,并写出书面材料上报。

(3)现场处理工作指挥小组由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所在地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发生地质灾害时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发生地质灾害时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发生地质灾害时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一、背景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改变或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和危害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破坏性,对人员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峻挑战。

二、应急预案目标本预案的目标是为了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应急预案内容1. 应急组织- 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设立应急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应急工作的有序进行。

- 指定应急指挥人员,制定人员轮换制度,以确保应急指挥人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应急响应- 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和等级,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

- 尽快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将人员转移到安全地点,减少伤亡和损失。

- 发布应急通知,提醒和引导受灾群众采取必要的防护和自救措施。

3. 监测预警-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建设,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 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地区和人员注意灾害风险。

- 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级别和应对策略。

4. 救援保障- 加强救援队伍和救援力量的建设,提高救援能力和效率。

- 制定相关救援预案,明确救援队伍的行动方案和任务分工。

- 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工具,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后续处理- 灾后,及时组织对受灾地区的评估和清理工作,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 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关怀和帮助,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进行灾后总结和经验总结,优化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

四、流程图以下是发生地质灾害时的应急预案流程图:五、总结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流程,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们应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应对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突发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突发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损失,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二、组织体系1. 应急指挥部成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2. 应急指挥部组成应急指挥部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3. 工作职责(1)组织协调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2)制定和调整应急响应等级;(3)组织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设备、技术支援;(4)组织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和灾后重建工作;(5)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

三、应急响应1. 预警信息(1)各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构应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接到预警信息后,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

2. 应急响应等级根据灾害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3. 应急响应措施(1)启动应急响应;(2)组织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设备、技术支援;(3)采取转移、避险、疏散等措施,确保人员安全;(4)组织开展抢险救援、灾情调查、损失评估等工作;(5)加强应急值守,确保信息畅通。

四、应急处置1. 灾情报告(1)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应按规定时限向应急指挥部报告灾情;(2)应急指挥部应将灾情报告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

2. 抢险救援(1)组织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设备、技术支援;(2)采取工程抢险、人员搜救、医疗救治等措施;(3)确保灾区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行。

3. 灾情调查与评估(1)组织专家对灾情进行调查、评估;(2)及时发布灾情信息。

地质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一、背景与重要性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及其活动造成威胁和危害的自然灾害。

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力,及时的预警和应急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高效可行的地质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类地质灾害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地质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与监测、预警发布、应急响应与救援、风险评估与隐患治理等四个方面。

1. 信息收集与监测为了及时掌握地质灾害情况,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监测系统。

包括但不限于:(1)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例如地震仪、地表位移监测仪等;(2)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对历史灾害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于分析和预测。

2. 预警发布一旦监测到地质灾害的迹象,必须迅速发布预警信息,以提醒相关单位和人群做好应对准备。

预警发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的预警发布机制,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单位和人员;(2)制定预警级别划分标准,根据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类;(3)结合科学技术手段,如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3. 应急响应与救援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后,需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与救援工作。

应急响应与救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应急响应部门的职责和任务;(2)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类地质灾害事件的应对措施和救援流程;(3)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队员的应急救援能力;(4)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4. 风险评估与隐患治理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和隐患治理工作。

风险评估与隐患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评估和划分风险等级;(2)加强对隐患区域的监管和管理,及时采取措施修复隐患;(3)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规划管理,控制不合理开发和建设活动。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方案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方案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具有毁灭性的地质现象,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这些灾害在发生之后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为了防止和减少灾害的损失,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

下面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措施的方案:一、地震灾害应急措施1.预防:(1)加强场所的防护能力,如加固建筑物,提供逃生通道。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应急知识。

(3)规划安全的避灾场所,如震后避难所。

2.突发事件:(1)在地震过程中,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如宽阔的空地、露天场所等。

(2)在室内时,躲避在桌子下或者墙角,保护头部和颈部。

(3)震后,及时报警并保持冷静,听从指挥,迅速撤离,并避免接触电线、大型物体等危险。

二、泥石流灾害应急措施1.预防:(1)加强泥石流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

(2)加强植被保护,避免过度采伐和滥伐。

2.突发事件:(1)听从防灾部门的指挥,迅速转移至高地或安全地带。

(2)避免穿越泥石流通道,以免被冲走。

(3)撤离后,及时报警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避免二次灾害。

三、滑坡灾害应急措施1.预防:(1)加强地形地貌的调查和监测,发现滑坡迹象及时报告。

(2)加强植被保护,稳定土壤。

(3)合理规划建筑物的位置,避免在滑坡易发区建设。

2.突发事件:(1)听从防灾部门的指挥,避免滞留在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方。

(2)迅速向高地或安全地带转移,并保持警惕,防止滑坡风险。

(3)撤离后,及时报警并严格遵守安全防护措施,避免继续受到伤害。

四、地下水涌出灾害应急措施1.预防:(1)加强地下水的管理和监测。

(2)规划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避免过度开采。

2.突发事件:(1)及时报警并迅速转移至高地或安全地带。

(2)避免进入地下室或地下通道,以免被淹。

(3)注意防潮、防雨措施,避免二次灾害。

五、火山喷发灾害应急措施1.预防:(1)定期监测火山活动,及时预警。

(2)规划安全区域,避免建设在高风险地带。

2.突发事件:(1)及时听从防灾部门的指挥,迅速转移至安全地带。

突发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突发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为有效应对突发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

三、应急组织体系1. 国家级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指挥、协调和监督工作。

2. 地方级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指挥、协调和监督工作。

3. 专业救援队伍:负责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处置和恢复工作。

四、应急响应程序1. 预警阶段(1)监测预警部门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各级应急指挥部根据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应急响应阶段(1)各级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情况,迅速组织救援队伍、物资和设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受影响地区政府组织转移受威胁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3)专业救援队伍开展地质灾害处置和恢复工作。

3. 应急恢复阶段(1)受影响地区政府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专业救援队伍完成地质灾害处置和恢复工作。

五、应急保障措施1. 物资保障:各级政府要储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各级政府要组织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4. 通信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通信保障,确保应急救援信息畅通。

六、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突发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1. 一级响应:特大型地质灾害。

2. 二级响应:大型地质灾害。

3. 三级响应:中型地质灾害。

4. 四级响应:小型地质灾害。

七、预案管理与更新1. 本预案由各级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如遇重大调整,应及时修订。

3.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预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通用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保不齐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为了尽可能减小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常常要提前编制一份优秀的应急预案。

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为了保障汛期灾情发生后,我中心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汛期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和疫情防控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根据区政府和区卫生局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汛期灾害事件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一、汛期灾害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职责(一)成立红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汛期灾害事件应急处理领导组:毕晓南主任任组长,汪守文副主任、郭同春副主任任副组长;李为君、贾方军、刘昌明、张景勇、宋秀涛、沈洪岐、隋海博、綦远林、赵之章、宋继龙为成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我中心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汛期灾害事件应急处理领导组职责:1、接到灾情指令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调度各工作组开展紧急救援和疫情防控工作。

2、督促各科室落实防范措施,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在区政府和区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使汛期灾害事件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4、向区政府和区卫生局及时汇报有关信息。

(二)疫情防控工作组:组长汪守文,副组长王世越、于国英,疾控科、检验科、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

疫情防控工作组工作职责:1、制定汛期灾害事件应急疫情防控预案,在接到应急指令后,迅速启动预案,组织指挥调度各专业队对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2、组建消杀、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检验、后勤保障等相关专业队伍,开展应急处理演练及消杀、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并负责指挥、调度、协调、督促各专业小组完成疫情防控应急任务。

3、负责收集、分析并及时向区卫生局汛期灾害事件应急处理领导组办公室报告有关信息。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精选5篇)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精选5篇)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精选5篇)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精选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没准儿会出现一些突发事故,为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把损失降到最低,常常要提前编制一份优秀的应急预案。

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1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原则。

本预案适用于xx县境内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一)组织机构成立xx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领导小组(同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技术咨询组、应急指挥部。

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参加办公室的工作。

技术咨询组由国土资源局组织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专家组,专家组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下,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的技术咨询。

应急指挥部由县领导小组副组长或组长任总指挥。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紧急抢险救灾组,应急调查、监测和治理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组,治安、交通和通信组,基本生活保障组,信息报送和处理组,应急资金保障组。

(二)职责任务领导小组职责任务是统一领导全县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建立健全全县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制度和部门联动机制;负责报告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指导做好中型和小型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分析灾害信息,向领导小组报告;传达领导小组工作指令;协调有关部门的应急工作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对策和措施;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信息发布。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概述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而制定的。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的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

二、组织机构1.应急指挥部:由政府相关部门、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救援队伍等组成,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

2.专家组:由地质、地震、气象、水利、环境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3.救援队伍:包括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军队、武警、消防等,负责实施地质灾害现场的救援工作。

三、预警与监测1.预警系统: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包括监测、预报、预警三个环节,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2.监测网络:建立全国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3.信息共享:建立地质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救援队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四、应急响应1.启动条件:当地质灾害预警等级达到一定级别时,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响应流程: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影响范围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流程,明确各部门、各救援队伍的职责和任务。

3.现场救援:组织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灾害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包括人员搜救、医疗救护、物资供应等。

4.疏散转移:根据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组织受威胁区域的居民进行疏散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五、后期处置1.善后处理:对受灾群众进行安置,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心理援助,恢复灾区正常生活秩序。

2.调查评估: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损失情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3.恢复重建:根据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结果,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有序开展灾区重建工作。

六、宣传培训1.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引言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中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和气象作用造成的一系列灾害性现象。

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毁灭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

1. 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各种自然灾害。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1.1 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振动。

应急预案应包括防震减灾、抢险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措施。

1.2 滑坡滑坡是由地下水位上升、地震、暴雨等因素引起较大坡面地表层次的破坏和下滑。

应急预案应包括土地使用管理、监测预警、紧急疏散等措施。

1.3 泥石流泥石流是冲刷泥土和石块混合物的大规模滑坡,具有流动性质。

应急预案应包括山区防治、预警系统、紧急撤离等措施。

1.4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矿井开采导致地面下陷。

应急预案应包括水资源管理、地下水开采限制、地面监测等措施。

2.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步骤:2.1 评估风险通过对特定区域的地质灾害潜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应急预案的优先级和重点。

评估包括历史数据分析、灾害潜在性分析等。

2.2 制定预警系统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可以包括地震监测、滑坡预警、泥石流预警等。

2.3 制定防治措施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防灾设施建设、灾害避免措施等。

2.4 制定救援和紧急疏散计划制定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救援和紧急疏散计划,包括救援物资准备、人员组织、疏散路线规划等。

2.5 评估和修订预案定期评估和修订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执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执行应遵循以下原则:3.1 预警和警报发布根据预警系统的信息,及时发布预警和警报,提醒民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9.21•【字号】闽政办〔2015〕132号•【施行日期】2015.09.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通知闽政办〔2015〕13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福建省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06年12月30日印发的《福建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闽政办〔2006〕273 号)同时废止。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9月21日福建省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预案体系1.5 工作原则2 组织体系及相关机构职责2.1 省政府安委会2.2 省政府安办2.3 负有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职责的省有关部门(单位)2.4 事发地政府2.5 应急救援专兼职队伍2.6 工作组2.7 应急救援专家组3 事故预防预警分级与信息报告3.1 预防3.2 预警分级3.3 事故分级3.4 信息报告4 应急响应4.1 响应标准4.2 响应级别4.3 响应行动4.4 指挥和协调4.5 紧急处置4.6 应急救援人员安全防护4.7 医疗卫生救助4.8 群众安全防护4.9 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4.10现场监测与评估4.11信息发布4.12应急结束5 后期处置5.1 善后处置5.2 保险5.3 总结和评估6 保障措施6.1 通信与信息保障6.2 应急支援与保障6.3 技术储备与保障7 监督管理7.1 宣传教育7.2 预案演练7.3 奖励与责任追究8 附则8.1 衔接8.2 沟通与协作8.3 预案解释部门8.4 预案修订8.5 预案实施时间9 附件1 总则1.1编制目的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灾难(以下简称事故),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安定稳定。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高效有序做好我所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xx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xx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xx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xx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所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需要由泰山国土所负责处置或者参与处置的,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事件的应对工作。

1.4工作原则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在局党委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快速应对。

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国土所为主的管理体制,做到快速、果断、准确有效应对突发地质灾害。

2预警和预防机制2.1信息收集与分析各村委会要负责地质灾害监测、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2.2预防预警行动2.2.1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国土所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2.2.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国土所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乡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报告;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28•【字号】闽政办[2008]57号•【施行日期】2008.03.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闽政办〔2008〕57 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实施。

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福建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目录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工作原则1.3 编制依据1.4 适用范围2 启动条件3 自然灾害救助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3.1 省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及职责3.2 省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任务3.3 相关成员单位及职责4 应急准备4.1 资金准备4.2 物资准备4.3 通信和信息准备4.4 救灾装备准备4.5 人力资源准备4.6 社会动员准备4.7 宣传、培训和演习5 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5.1 灾害预警预报5.2 灾害信息共享5.3 灾情信息管理6 应急响应6.1 I级响应6.2 II级响应6.3 Ⅲ级响应6.4 IV级响应6.5 信息发布7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7.1 灾后救助7.2 恢复重建8 附则8.1 名词术语解释8.2 奖励与责任8.3 预案管理与更新8.4 预案实施时间1 总则1.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一份应对地质灾害的紧急措施和规划,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由于地质灾害常常突然发生,因此事先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对于降低损失非常必要。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地质灾害的种类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危岩、地面塌陷等等。

针对这些不同的灾害类型,应急预案也有所不同。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地质灾害往往是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

其次,其灾害面广,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有助于提高应急响应能力,降低损失和伤亡。

三、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编制:应在基层地震局或综合性灾害防治单位的指导下,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编制工作。

防治方案包括政策措施、场地管理、应急预案、现场救援和紧急疏散等。

2.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包括灾害防控、人员安排、指挥系统、救援资源、场地管制、应急通讯、宣传教育等内容。

3. 演练实施方案: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以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四、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有以下步骤:1. 紧急通知:在获得具体灾情后,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信息共享。

2. 灾情评估:对灾情进行评估,确定救援人员和物资需求。

3. 救援现场准备:为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装备和必备的物资,如手电筒、警示灯、救生筏、救生衣等。

4. 救援现场的管理:对救援过程进行管理,加强人员协调。

5. 灾后恢复:在完成救援工作后,要进行灾后恢复和重建。

五、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评估针对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必须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进行评估。

评估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实施时所需的人员、物资和资金,预案的适用性、可操作性,以及预案中所列出的预警信号和事件发生后所需的救援措施等。

六、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针对性地制定,及时完善和修订。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造成的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根据历史数据、科学研究和地质监测等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及时获知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警级别,并按照相应的预警级别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 应急资源准备: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包括人员培训、装备配备以及储备物资的数量和种类。

3. 应急响应流程: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组织机构、任务分工、指挥调度流程、信息管理等,确保应对灾害时的高效运作。

4. 指挥体系和应急演练:建立健全的指挥体系,包括应急指挥部与各级部门的协调机制。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以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指对地质灾害进行综合治理和控制的计划和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预防措施: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的防灾意识等。

2. 大规模工程治理:对于一些规模较大、难以避免的地质灾害,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治理,如构筑堤坝、挡土墙、拦截坡面等方式,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和风险程度。

3. 生态防治:通过生态保护和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比如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恢复湿地等手段。

4. 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地质雷达等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的实施步骤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的实施步骤如下:1.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历史的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趋势,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防治方案。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预案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预案

一、预案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3.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4.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5. 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报告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三、组织体系1. 应急指挥部:成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演练的全面领导、指挥和协调。

2. 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应急演练的日常工作和具体实施。

3. 专家咨询组:提供专业咨询和建议,协助指挥部决策。

4. 应急队伍:包括救援队伍、医疗救护队伍、工程抢险队伍等。

四、应急响应1. 预警阶段:- 收集、分析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做好应急准备。

- 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启动应急物资储备。

2. 响应阶段:- 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相应应急响应程序。

- 组织救援队伍、医疗救护队伍、工程抢险队伍赶赴现场。

- 开展现场救援、人员疏散、物资保障等工作。

- 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安置。

3. 恢复重建阶段:- 评估灾害损失,制定恢复重建计划。

- 组织修复受损基础设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 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家园。

五、应急保障1. 信息保障:建立健全灾害信息收集、报送和发布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2. 物资保障:储备应急物资,确保应急响应需要。

3. 人员保障:培训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技术保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六、应急演练1. 演练目的:检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 演练内容:- 灾害预警发布与响应启动。

- 救援队伍、医疗救护队伍、工程抢险队伍的集结与行动。

- 受灾群众疏散与安置。

- 灾害损失评估与恢复重建。

3. 演练形式:实战演练、桌面演练、模拟演练等。

七、预案实施与更新1. 预案实施: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应按照本预案的要求,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和具体实施措施。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内容1. 目标和原则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目标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预案的制定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防范性原则。

2. 预警和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建设和维护、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达机制的建立等。

3. 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明确地质灾害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包括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救援队伍的组建和培训等。

4. 预案的执行流程制定详细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执行流程,包括应急响应级别划分、预警信号发布和响应程序、应急资源调配和救援行动的组织等。

5. 应急资源保障明确地质灾害应急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包括应急物资、应急设备和救援力量等,确保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

6. 应急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

7. 应急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等环节,确保应急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8. 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根据地质灾害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需求,及时修订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实施措施1. 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预警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等。

根据预警信号,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

2. 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根据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明确各级应急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

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和协调各方救援力量,确保救援行动的有序进行。

3. 应急资源调配根据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及时调配应急资源,包括应急物资、应急设备和救援力量等。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一、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预测与监测:利用地质灾害的前兆信息进行预测,并建立监测系统以尽早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

2.预警与响应:制定预警标准,当地质灾害发生前达到预警标准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疏散措施。

3.救援与救护:建立救援力量,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药品,并制定救援方案和流程,以尽快救援被困人员。

4.暂住和生活保障:在灾害发生后,组织受灾人员的暂住和生活保障,提供临时住所、食物、水源和卫生设施等基本需求。

5.通讯与联络:建立有效的通讯系统,确保与各救援部门之间以及与灾区内外的信息及时沟通,协调救援工作。

6.恢复与重建: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尽快进行灾后评估,确定恢复和重建的措施和时间表,以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秩序。

地质灾害现场处置方案是指地质灾害发生后所需采取的具体行动措施。

以下为地质灾害现场处置方案的内容:1.现场勘查与评估:准确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包括灾害类型、规模、影响范围等,并评估灾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2.警戒区划定:根据灾情评估结果,划定警戒区域,并采取必要的封控措施,禁止人员进入灾害临界区域。

3.人员疏散和安置:将受灾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组织受灾人员的临时安置,提供食物、水源和卫生设施等必要的生活保障。

4.伤员救护和医疗救援:将伤员及时救护到医疗机构,为伤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抢救,确保其生命安全。

5.救援与搜救: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救援和搜救行动,尽快找到被困人员并进行营救,同时救援被困人员的同时,保障救援人员安全。

6.现场安全控制与清理:对灾害现场进行安全控制,确保救援人员和被救援人员的安全,在安全控制的前提下,对灾害现场进行清理和处理。

7.国际协助:在需要时,及时请求国际救援组织的协助,并积极参与国际救援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是减少灾害损失和危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前预测和监测灾情,制定预警标准并及时响应,组织救援和救护工作,以及进行现场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地质灾害是一种难以预防的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发生后的应急处置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方案。

一、预防措施预防地质灾害的最佳方法是全面系统的防灾措施。

通过地震、山洪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掌握地质灾害的趋势规律,制定出完善的城市规划和房屋建设,增加绿化覆盖率等,均是预防灾害的有效方法。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清理下水道和水沟,保持通畅;2. 不在地势低洼、山脚下等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地方居住;3. 远离山体、河流等地方,特别是在连续降雨时应尽量避免靠近这些地方;4. 保持清晰的气象观察,随时关注官方发布的防灾信息。

二、危险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应保持冷静,迅速做好应急处理。

以下是具体的应急处理步骤:1. 知晓危害程度。

首先要评估灾害的危害程度,以及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评估完之后,尽快向有关部门和群众发布警报和救援信息;2. 救援人员投入行动。

及时组织救援人员对灾害范围内的人、物开展救援行动,抢救人员先应该考虑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3. 生命安全保证。

要立即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对伤者进行及时的紧急处理,避免重大财产损失和损伤人员的生命健康;4. 避免灾后二次灾害。

在灾害后,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灾后的二次灾害,如:土石流、斜坡等等。

三、应急物资保障在应急处理过程中,合理使用物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因物资不足或不当使用,导致救援事宜无法开展或延误处理时间,将加大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因此,必须妥善保障应急物资。

这些物资可包括:1. 床上用品和食品水等基本生活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2. 救援人员装备和通讯设备,可开展全方位的救援行动,提高救援效率;3. 工具和机器设备,例如挖掘机、铲车、破拆等。

福建省地震应急救援预案

福建省地震应急救援预案

福建省地震应急救援预案
福建省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如下:
一、地震发生时的紧急措施
1. 确保人员安全,第一时间进行疏散和避险
2. 启动应急预案,调动救援力量
3. 组织人员进行伤员救护和疏散工作
4. 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灾情评估和信息报告
二、应急救援工作
1. 迅速开展搜救行动,救出被困人员
2. 组织医疗队伍展开伤员救治工作
3. 确保救援物资的及时投放和分发
4. 协助地方政府恢复受灾地区的基本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
三、灾后重建和心理援助
1. 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
2. 开展心理疏导和援助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3. 加强对地震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四、其他
1. 根据实际灾情,随时调整救援方案和措施
2.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和支援,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3. 做好与媒体的沟通,及时发布救援和援助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做好省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避免和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结合福建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指导思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建立健全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长效机制,掌握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主动权。

1.4 工作原则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属地管理,条块结合。

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各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1.5 适用范围处置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或者可能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适用本预案。

地震和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依照相关的规定处置。

2 机构和职责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省人民政府协助、指导应急和救灾工作的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由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下称“省应急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需要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派出专家组的,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报省应急指挥部批准后上报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市、县(区)人民政府可参照省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者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所在地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3 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照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3.1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因地质灾害造成大江大河及其支流被阻断,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2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因地质灾害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民航和航道中断,或者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地质灾害。

3.3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者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3.4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者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4 监测、预防预警和报告4.1 监测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网络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加强对台风、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地震、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密切合作,构建防汛、气象、地震互联并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连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的地质灾害监测、报告、信息系统,及时传递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和险情灾情、汛情、气象等信息。

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地质灾害预防预警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质量。

4.2 预防预警4.2.1 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部门,在每年第一季度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特别是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地区还应标明台风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危险点,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单位与责任人。

4.2.2 值班制度建立健全值班制度。

在汛期,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实行24小时值班;凡逢台风暴雨时,按照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实行双人值班,领导带班;当发生地质灾害时,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值班,认真接听各地雨情、汛情、险情、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达、处理。

4.2.3 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在汛期,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人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巡查、监测和防范,发现灾情和险情要及时处理和报告。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已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要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者采取排险防治措施。

情况紧急时,应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4.2.4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的发放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及时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和村(居)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威胁的村(居)民;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下称“防灾明白卡”)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下称“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村(居)民手中,以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印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发放。

其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点的概况、威胁对象及范围、监测责任人、避险方式、避险场所与撤离转移路线、灾情预警与报告、联系人电话等。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对所选定的避险场所和避险路线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避险场所和避险路线万无一失。

4.2.5 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与防御措施根据《福建省防洪条例》规定:汛期为每年4月1日至10月15日。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由弱到强依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五个等级,三级、四级、五级时预报。

三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四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五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

福建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气象局负责,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和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时通过福建电视台等媒体向社会发布。

设区市人民政府接到本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后,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逐级将有关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区域内的村(居)民。

各单位和当地村(居)民对照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工作。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三级时,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应根据雨情做好值班工作;按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部署防灾工作;乡(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应适时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村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下称“协管员”)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防范。

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四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乡(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协管员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防范;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根据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及时组织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内的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五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领导带班,并组织做好防灾救灾工作;县(市、区)应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立即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内的群众转移,并组织对其它区域进行巡查和防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者包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汛期地质灾害转移对象: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坡、边坡建筑物内的群众;易发生泥石流山沟及沟口(低洼)地带的群众;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其他在汛期易发生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地带的群众。

4.3 速报制度4.3.1 速报范围发生特大型、大型、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发生人员死亡和失踪的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避免人员死亡的成功预报实例。

4.3.2 速报时限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发生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速报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应速报省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在1小时内向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时直接报省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在1小时内向省人民政府报告。

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接受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

4.3.3 速报内容地质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发展趋势和受威胁的人员与财产等,同时提出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