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乡供水成就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水工程解民困抒民忧暖民心
“十一五”以来我省1800多万群众喝上干净水卫生水
近日,记者在安塞县建华镇杨桐村采访时,63岁的张玉明打开了话匣子:“最开心的就是吃上自来水么!”老人爽朗地笑着说:“过去一到冬天,挑着个桶桶满沟沟里破冰找水吃,可难了。现在水龙头接到了屋子里,引到了锅台边。你看,洗衣机也能用了,也能洗上热水澡了,生活一下子变了样。”仅2012年,我省完成投资16.24亿元,解决了农村居民安全饮水290万人(其中学校师生35万人),饮水水质合格率提高6个百分点,农村群众饮水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作为全省“民生八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摆在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安排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饮水建设管理工作的两个指导性意见,成立了由各级政府领导任指挥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组织机构,决定在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的基础上,省级财政每年整合4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并向全省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到2012年基本解决规划在册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15年基本解决新增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了“规划科学、设计合理,水量充足、水质达标,水价到位、管理规范,良性运
行、持续发展”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被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让广大三秦百姓真实地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投资近90亿建成饮水工程2万多处
我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以秦岭北山为界,分陕南、陕北、关中三个区域,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属全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1125立方米,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8。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相互交织,缺水问题严重制约着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级水利部门紧抓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历史机遇,进行项目优化整合,大力发展区域集中供水工程,通过抓前期促建设、抓制度促规范、抓监督促质量、抓检查促进度、抓改革促发展、抓验收促管理、抓运行促受益,全面推进我省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全省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投资89.5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2.5万处,其中40万人以上工程3处,10万人以上工程5处,“千吨万人”以上工程200多处,解决了1847万人的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由“十五”末的34.4%提高到2012年底的78%。农村群众饮水条件从原始的辘轳提水、到简易的公用水栓取水、再到目前的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及保证率全面达标的入户安全卫生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户县庞光镇自2007年实施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以来,完成投资500万元,新打水源井2眼,新建配水厂1座,铺设
配水管网34公里,架设10kv输电线路1.5公里,建设了庞光镇集中供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包括王寨村在内的6个行政村、5384人的饮水难题。如今的王寨村,家家户户引进了自来水,吃上了放心水,和城里人一样过上了“龙头一拧水哗哗”的舒坦日子,群众再也不用费尽周折去邻村拉水吃了,富余人员通过劳务输出每年给全村创收近千万元。尤其是一度濒临关停的传统豆腐制作业焕发生机,朝着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王寨村群众惬意的笑脸里,看到的是实施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带来的大变化和新气象。
狠抓前期强化监督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为了切实规范农村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各级水利部门把前期工作纳入常态化,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了“十一五”、“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将项目落实到每个村组,明确了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项目审批与计划安排挂钩,对于未进入规划、未完成前期工作、前期工作未审批的项目,一律不予安排年度计划。坚决维护项目规划的严肃性和设计的科学性,以前期工作的深度推动工程建设的进度。
下大力气狠抓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四制”,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为保证工程质量,省水利厅先后下发了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和专项检查等文件,供水、稽察、质监等部
门多次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系统稽察和质量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有力地加快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在水利部各省工作进度排序中,我省一直稳居前列。同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全省选择不同地域特点、不同水源类型、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管理模式的500处集中供水工程作为样板,每年实施100个,计划五年内全部建成。2011年建成的100处示范工程,已成为当地一景。新建成工程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水处理设施和消毒措施,全部供水到户,在一些农村饮水工程中也开始使用膜处理技术、信息化控制系统、IC卡水表等先进的设备。由于用水条件的改善,如今农村老百姓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具有室内卫生间的家庭越来越多。通过这些示范工程建设,规范和促进了全省工程建设形象,带动和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达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群众告别了苦咸水,喝上了干净甘甜的自来水。村民谢候祥说:“百分之百都吃上了自来水,自来水到厨房到院子,到洗澡间都到了,太阳能,淋浴,比较方便”。
强化建后运行管理确保设施效益持久发挥针对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量大、分布广、难于管理的实际,2008年省人大出台颁布了《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首次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规范了供水用水行为; 2012年,省水利厅下发《陕西省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对产权归属、
管理模式、专管机构、维修基金、协会组织和供水运行、水源保护、水质保障、水价核定、水费计收等进行了具体规范。
近年来,省水利厅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程建后管理工作,提出了组建管理机构、出台管理办法、制定维修基金制度的具体要求,即每个县组建一个县级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机构,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职能“五落实”,一个机构统到底,解决“没人管”的问题;每个县以县级人民政府名义,出台一个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内容和要求,一个办法管到底,解决“没法管”的问题;每个县制定一个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基金提取和使用制度,由当地财政列支和水费计提两个渠道筹集,逐年积累,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一个制度用到底,解决“没钱管”的问题。同时,强化建设程序,把工程建后运行管理关口前移到前期工作的审批中,将运行管理机构、人员经费、水价核定、维修基金制度等作为项目审批的一个必要条件,否则不予批复立项;规范竣工验收,从严把好工程交付运行前的最后一道关口,除按常规的工程验收程序要求外,还要将建后运行管理的各个要素一一落实,否则不予通过验收。通过严把前期审批和竣工验收关,使各地高度重视建设程序、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全省农村饮水工程建后良性运行的管理格局已初步形成,有55个县成立了县级专管机构,57个县出台了运行管理办法,35个县建立了维修基金制度,农村饮水事业正在逐步迈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高度重视水源保护工作,要求所有城乡供水工程按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