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总结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一是自然环境清幽 ——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是交往人物不俗 ——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是生活情趣高雅 ——事
小组研讨
1.作者说“斯是陋室”,但文末又引用 孔子的“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陋 室是否真的简陋?小组长带领组员交流 讨论,达成共识。 2.概括文章主旨并从修辞和表现手法上 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旨的。
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房 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 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 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谈笑的都是 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 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 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 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 简陋的呢?
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 名的人。
句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 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 无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素琴:弹琴。调,调 弄。素琴,不 加装饰的琴。
金经: 指佛经。
句译:可以在陋室里挑弄 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 指弦乐器。
竹: 指管乐器。
案牍:指官府文书。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 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 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 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 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 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 《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 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检测主题
译读文本 梳理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冯上发)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说 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 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 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字茂叔, 道 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著 名的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 下建“濂溪书堂”讲学,系统地 传授自己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创 业哲学学派,因此,世人称他为 濂溪先生”。著有 。
不 同 点
1、文体: 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
《爱》以散句为主; 3、线索: 《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 《爱》以“爱”贯穿始终。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 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同: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异: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 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环境不好,但 人格可以很高尚。
菊 秋季开花,迎寒
斗霜,清高避世
正衬自己不苟同于世俗 的高洁品质
牡丹 花色艳丽,雍
容华贵
反衬莲的高洁品质,表 明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 “菊”和“牡丹”分别比 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 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菊 隐逸者 惋惜
牡丹
富贵者
讽刺
“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亲近而不庄重
予独爱莲之出 沾染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 的人
认为
我认为菊, 是花中的 隐士;牡 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 子。
Yī叹词
Xiǎn少,难得
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应当
唉,喜爱菊花的, 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到了。喜爱 莲花的,像我一 样的人有几个呢? 喜爱牡丹的人, 应当很多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教 学 过 程(含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课文
请大家看图片,先欣赏一下。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 “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部编版七下语文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课件
作者名片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
(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 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 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 “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 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 《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背景链接
结构梳理
点明题旨 山水喻室
仙龙喻德
陋室不陋
陋 室 铭
居室环境
具体描述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乐在其中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总结全文 诸葛庐 何陋之有
子云亭
爱莲说
文体知识
“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 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 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少。
应当。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原因。
第二部分(2):评述三种花,揭示三种花的比喻义,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感叹。
1.怎样理解文章中多次出现的“独”字?
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 不蔓不枝( 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 香远益清( 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显得清芬)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 “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洗。
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
16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反复阅读,用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背景资料《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公开课教案及说课稿
《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公开课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2、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⑴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⑵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⑶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⑷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2、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⑵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
(幽)⑶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
(雅)⑷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⑸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⑹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⑺“鸿儒”可否换成“群儒”?明确: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⑴“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021/12/12
第十二页,共三十九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
丹,花之富贵(fùguì)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
谓:认为。 之:助词,的。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zhèlǐ)是说菊花 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莲 : 君 子 者
2021/12/12
第三十页,共三十九页。
傲霜斗雪
隐鲜
陶渊明 爱
正
品格 高洁 (pǐngé)
逸
者
有
闻
衬
予
爱
反
君何 子人
衬
世人 (fǎnchèn)
(shìrén)
爱
雍容华贵 象征富贵
富
贵
者
众 矣
2021/12/12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九页。
内容(nèiróng)理解: 1、莲花是质朴、庄重的,但作者开篇却不写 莲,作者 是怎样引出描写对象莲的?这有什么作用?
2021/12/12
第三十五页,共三十九页。
文言文中“之”的 用法(yònɡ fǎ)
1.助词(zhùcí)“的” (水陆草木之花)
2.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jù zi)独立 性起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代词 (学而时习之)
4.“到、往” (吾欲之南海)
2021/12/12
答: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比陋室”不陋,以“诸葛、子云“自
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作者)也具 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2、本文主要(zhǔyào)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2007广西百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冯上发)
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 者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 得,洛阳人。曾中进士, 官授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 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 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 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 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 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 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安 徽 和 县 刘 禹 锡 “ 陋 室 ”
Wé i dú
xīn
tá i
hó ng rú
惟吾德馨 苔痕
zhū gĕ
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 • • • • • 之 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无丝竹之乱耳 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何陋之有? 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渔人甚异之。 辍耕之垄上。
去,往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 就不感到简陋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
山 水
不在高,有 不在深,有
仙 龙
则 则
名 灵
陋室
德
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引古贤之名室作类比,以古代贤人 自比,暗示陋室不陋,自己也具有古代 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结尾为何又引用孔子的话?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表明陋室不陋, 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6、写居室环境恬静雅致(景色之雅、室外景) 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7、写室主人纵情畅怀、谈笑风生(交往人物、 交往之雅、室中人)的句子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故事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知县见他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文体介绍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第16课 短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
我
为
什 么
追求知识Biblioteka 而活着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4.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 什么?
同情饥饿中的孩子; 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 同情无助的老人; 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 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语句赏析
2.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 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语句赏析
3.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既然活的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写作借鉴
1.层次分明。 作者在开头首先概括了自己的三大人生
导入新课
人活着是为了 什么?朋友说, 人活着是为了 吃饭;那吃饭 是为了什么? 吃饭是为了活 着。。。
第16课 散文二篇
严文井 罗 素
人为什么活着?
金钱
荣誉
名利
梦想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 解哲理散文的特点。(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 句,理解其哲理意蕴。(难点)
3.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 奖。 代表作品:《幸福之路》 《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 《物的分析》等。
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命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 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 真可谓著作等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素同时也是个文学家,尤其 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背景理解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西宁初年(公元1068年)擢为
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 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 之交,莲花盛开,披露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 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 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① 乱: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 丝竹之乱耳
② 劳:动词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 案牍之劳形
四、结构理解
开头:“山”、“水”——居室;“仙”、“龙”—室内主人(形象比喻) 居室: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品德高尚(全文主旨)
描绘 环境: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景色幽雅 陋室 客人: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学者文人
六、写法理解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 本文采用反向立意的写法。 3. 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
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 之感,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
爱莲说
周敦颐
一、 文题理解
《爱莲说》的作者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对追名 逐利、趋炎附势进行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往来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
(《桃花源记》)
5、词类活用
①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著名。例句:山不 在高,有仙则名。
② 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
③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 尚,可译为有了方馨。例句:惟吾德馨
5、词类活用
鲜
鲜艳,读xian: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出 从……出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去: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远播 ,形容词作动词:香远益清
远
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词类活用 ① 蔓: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① 枝:名词活用为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① 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1.作家常识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历任地方官 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 府长官)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书 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 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 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三、字词准备
1、 正音字
馨(xīn) 苔(tái) 儒(rú) 牍(dú) 蜀(shǔ)
2、 多音字
tiáo调素琴
tái苔痕上阶绿
调
苔
diào调动
tāi舌苔
3、 形近字 儒rú 鸿儒 蠕rú 蠕动 濡rú 相濡以沫
读dú读书 犊dú牛犊 牍dú案牍
4、一词多义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之 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文体常识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 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 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 似。作者周敦颐人品极高,胸怀洒落,在任南康军(治 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 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 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调素琴 阅金经—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 室内 无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高洁傲岸的节操 不陋
诸葛庐、子云亭—因住人有名而受景仰—自比古贤居室 结尾
何陋之有——因住人“德馨”而不陋——高尚情趣
五、主题理解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的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 并用类比和例证,有力的分析证明了“陋室不陋” 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 岸的道德情操。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 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 趣。
பைடு நூலகம்
1. 作家常识
刘 禹 锡 ( 772-840 ) , 唐 代 文 学 家 。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人,贞元进 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 (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 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 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州市)司 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 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 安,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 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一、导语
同学们,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 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 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 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 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 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文题理解
二、字词准备
1、 正音字
蕃(fán) 濯(zhuó) 亵(xiè) 淤(yū ) 噫(yì)
2、 多音字
fán可爱者甚蕃
xiǎn鲜有闻
番
鲜
fān番茄
xiān鲜美
3、 形近字 濯 (zhuó)濯洗 擢(zhuó)擢用
亵(xiè) 亵渎 衷(zhōng)衷肠 裹(guǒ)包裹
4、一词多义
少,读xian:陶后鲜有闻
高尚人格 寓意 洁身自好 (主旨)
四、主题理解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质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 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 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 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文体常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文字,后 来就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有韵,读起来铿锵有力;体 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文中虽然只有81 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 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 者为它做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字里行间 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例句:香远益清
三、结构理解
(1)概说 水路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陪衬
陶渊明独爱——菊——花之隐逸者(鲜) 托物
(2)
世人甚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众)
分说 予独爱——莲——花之君子者(独)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高贵品质
(3)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详说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赞美)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