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建设创新团队的经验与启示
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小企业 现代 化促进 法 》 中 ,日本政 府就 明确 了其对 中
小企业 发展和科技 创新的扶持 和引导角 色功能 。 从上
世纪 8 0 年代 开始 ,日本政府先 后 出台、 修 改了系列鼓
励支持 中小企业科 技创新 的法 律和政策 。 在税 收优惠
术创新 等强有力 的法律保护体 系。 在鼓励创新 的金融
和财政政 策上 , 美 国除了逐年加大 对科技创新 的财政
投入外 , 还 制定 了一 系列针对科技 创新的税 收优惠和
境 。本 文 通过 介 绍 美 国、欧盟 、日本 、 加拿 大, 以 色列 等发 达 国 家和 地 区在 鼓 励 企 业科 技 创
中, 奥巴马政府将着力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税 收减免政策 的简化 、 永 久化 和 1 0 0 0 亿 财 政的投 入支 持。奥 巴马呼 吁
带 动经济发展 的重要新 生力量 , 世 界各 国都 十分重视
企业 科 技创新 团队 的创 新 能力建 设 。 在 具体 做法 上 , 各 国和地 区依据 自身情 况 , 各有侧 重 和不 同, 既 有 国
当前 , 企业的科 技创新 正成为一股 引领科技 进步
专栏 l :美国创新 战略简介
2 0 0 9 年9 月, 美 国发表《 美 国创新战 略》 。 2 0 1 1 年2 月
4日, 美 国再 次发表《 美 国创新 战略 》 报告 , 着 重介绍了新 推 出的创新计划 。 其中 , 在促进 以市场为基础 的创新 部分
考察 与借 鉴
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史剑 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美国韩国和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韩国和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摘要】本文主要对美国、韩国和德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
在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和支持;韩国高校注重与产业结合,推动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德国高校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
通过对三国经验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在经验比较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启示,如加强跨学科合作、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美国、韩国、德国、经验、比较分析、启示、高校、教育、经验总结、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涌现,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高校的重视。
美国、韩国和德国作为世界上创新技术领域的重要国家,其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美国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其高校在创业孵化器、创新项目支持、跨学科合作等方面拥有先进的经验。
韩国高校则以其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著称,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而德国高校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方面表现突出,其工程教育和科研环境备受国际赞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国、韩国和德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探讨不同国家在此领域的特点和亮点,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美国、韩国和德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它们在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和差异,从而为其他国家的高校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比较这三个国家的案例,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创业活动方面的做法和效果,从中总结出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高校的最佳实践和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以提高其他国家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近年来,全球各国的科技创新风潮愈加高涨,科技巨头如脱缰野马般涌现,打破原来沉寂的市场格局,成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的发展不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的福祉。
那么,本文就以科技创新国际经验与启示为主题,探讨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一、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1.美国:激励创造美国的科技创新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发明家和企业家正在改变世界,例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人都是美国创新的代表人物。
美国打造了一个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鼓励年轻的创业者和科学家实现他们的目标,提供良好的研发基础设施和出色的人才,加上便于融资的市场,这都成为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
2.以色列:风险投资和初创公司孵化作为世界顶级创新国家之一,以色列通过政府的支持和风险投资,孵化初创公司成为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领先国家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色列有着大量成功的初创公司,例如起点计算机和马吉克软件。
根据以色列经验,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孵化和支持机制,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才能实现创新发展的快速增长。
3.日本:团队协作合作作为世界科技工业先进国家之一,日本一直致力于推动各领域的技术创新,例如电子、汽车、航空等等。
日本企业还注重团队协作与合作,强调一个人的创新不如团队的创新,这成功地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团队和企业,如索尼和丰田等企业。
二、启示1.加强政府引领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科技创新方面,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缺一不可。
政府应当以税收、财政等手段扶持科技创新企业,鼓励他们投入更多的资源。
而在市场方面,科技创新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和商业计划,市场要求企业在创新的同时能够盈利和扩展。
2.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人才是科技创新最核心要素。
因此,在国家层面,必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各界支持科技教育。
在企业层面上,企业必须注重内部员工的培训和创新,激励员工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创造一个创新的英语学习环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启示
提供了一种明确的习语 , 而且不存在任何失礼之
处。
“ 顶思考 帽 ” 维 方 法 使 我们 将 思 考 的不 六 思 同方 面分开 , 样 , 以依次对 问题 的不 同侧 面给 这 可 予足够 的重 视 和充 分 的考 虑 。在 多数 团队 中 , 团
21 0 1年 4月 第2 7卷 第 2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u a fSma e c es o r lo i oT a h r ’C l g n ol e e
Ap . 01 r2 I Vo _ 7 No 2 l2 .
创 造 一个 创 新 的英语 学 习环境
— —
澳 大利 亚 国立大 学 学 习启 示 符春 焕
种思考 要求 , 而不 是 代 表扮 演者 本人 。六顶 思 考
帽代表 的六种 思维 角 色 , 乎 涵盖 了思维 的整 个 几
过程 , 既可 以有 效地支持 个人 的行 为 , 可以支持 也 团体讨 论 中的互 相激发 。可 以运 用一个典 型的六
顶思考 帽 团队在 实 际中的应用步 骤来创造创新 的
是创新 的英语学 习环境 。要创 造一个 创新 的英语
学 习环境 , 需要 从三个 方 面来 进行 , 即教 学 团队 、
( ) 一 六顶 思考 帽 ( I H N I G H T ) SX T I KN A S
澳 大利 亚国立大 学 的专 家介绍 了一种 可 以用
于全 面思考问题 的模型 , 即英国学者爱 德华 ・ - 德 波诺 ( d add o o 开发 的“ 顶思 考 帽” E w r .eB n ) 六 。爱
n s) 机会 ( p o u i ) 威胁 ( het 。从整 体 es 、 O p r nt 、 t y Tr ) a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国外研究进展与启示
一、国外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创新团队是指由一组具有共同目标和愿景,相互协作、共享知识和技能,创造 新颖、有价值的产品的个体组成的集合。这个定义明确了创新团队的核心特征: 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协作性、知识共享性以及创新性。在国外,许多学者对创 新团队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包括互补性、多层次性、可进入性、风 险性等多方面的观点。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日益成 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 重要基地,其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本次演示 旨在探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以期为高 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已有的研究中,成功的案例包括清华大学的天使投资团队、北京大学的创新 创业团队和复旦大学的医学影像团队等。这些成功案例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 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 出现有研究成果和观点,并进行评价和总结。其次,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负 责人和成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困难,以弥补文献分析 的不足。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国外 研究进展与启示
目录
01 一、国外高校科研创 新团队建设的研究进 展
03 三、总结
02 二、对我国高校科研 创新团队建设的启示
04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成为了推 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国外,许多高校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科研创新 团队建设和运作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本次演示将从国外高校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进展出发,探讨其对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启 示。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国外研究进展与启示
第5期[总第65期]2021年10月研究生教育研究J o u r n a l o fG r a d u a t eE d u c a t i o nN o .5O c t .,2021文章编号:2095-1663(2021)05-0076-08 D O I :10.19834/j .c n k i .y j s j y2011.2021.05.12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国外研究进展与启示季小天,赵文华(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上海200240)收稿日期:2021-07-30作者简介:季小天(1987-),女,云南大理人,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生㊂赵文华(1966-),男,云南武定人,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研究型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及提升策略研究 (71774110)摘 要: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㊂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科研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㊂在我国,虽然得益于 双一流 建设和一系列团队计划而涌现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团队,但总体上看,在优秀人才集群和团队建设方面的突破并不大,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不够深入,尤其是学术界对一流创新团队的案例研究鲜有涉及㊂鉴于此,本文聚焦团队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 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阐述国外研究的主要进展和特征,以期能为国内相关研究和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㊂关键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管理机制;绩效评价;经验中图分类号:G 643 文献标识码:A一㊁研究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的组织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㊂目标导向的有组织协同创新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创新型团队又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担当者㊂美国学者大卫㊃布拉德福德认为 有效的团队是取得卓越成效的关键所在 [1]㊂21世纪以来,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全面开启,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日益繁杂,单一的学科和领域㊁传统的科学研究模式和方法已经不适用于解决当前出现的各种复杂难题,在这个大背景中,能够更加系统化和综合化解决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日益发展壮大㊂创新型科研团队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既顺应了大科学时代的形势,又满足了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大型化和复杂化的需要㊂20世纪末,团队 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模式,首先是在企业得到全面推广㊂其后创新型团队的模式逐渐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由此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方面的研究逐渐展开㊂笔者以 高校科研团队 大学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等作为关键词,在W e bo fS c i e n c e 等学术平台进行检索,截止到2019年,共得到相关英文文献一万余篇,集中分布于2005到2017年㊂根据主题相关性和业界认可度进行筛选后,最终选取了相关度和引用率都较高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并对所有文献进行主题分类,归纳成两方面主题,即团队管理体制和绩效评价㊂本文将围绕这两方面问题,系统梳理近些年来国外学者所开展的研究,分析其不足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以期能为国内相关研究和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㊂二㊁高校科研团队的概念界定有关团队的概念㊁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㊂美国学者克里斯㊃哈里斯提出,所谓创新团队,是指以创新的动力和探索创造性的过程为起点,是由一群训练有素㊁充满了创造力的人组成的主要进行复杂系统创新活动的集体[2]㊂S u n d s t r o m 等认为团队. All Rights Reserved.是指在工作中相互依赖为特定结果而共同承担责任的个体的集合体[3]㊂K a t z e n b a c h认为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㊁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㊁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群体[4]㊂R o b b i n s认为 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5]㊂综合以上观点,团队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共同目标㊂共同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前提㊂团队由个体组成,但团队成员本身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通过共同目标聚合成一个整体㊂(2)相互依存㊂在团队中,每个成员均具有不同的技能㊁知识或经验,他们相互依赖,都能对这个团队有着不同的贡献㊂团队成员能彼此了解彼此的特长及在团队中的角色与重要性㊂(3)分工合作㊂其是在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㊂团队的队员通常具有不同的背景,或来自不同的单位㊂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分享与交换信息,致力于达成团队的共同目标㊂(4)责任共担㊂团队的特色之一,即在于顺利完成团队的目标时,全体团队成员将分享这一成果,共同接受组织的激励与奖励[6]㊂国内学者对团队的概念也有很多讨论㊂但多半是在国外研究基础上加以引用或者扩充㊂本研究中,笔者将科研团队界定为:以科学研究为共同目的,由知识㊁技能互补且共同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而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一般则是指以学术问题为纽带,立足于科学前沿,围绕国家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队伍㊂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团队的运行效率,卓越的科研创新团队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与其相辅相成,才能使团队更高效和长远地发展㊂正因为如此,管理机制不仅是团队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向,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人才培养机制㊁组织运行机制㊁知识共享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㊂(一)人才培养机制团队人才培养是团队研究的重要议题㊂国外学者尝试从学科角度来分析团队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如M a i l l o u x等通过对量子密码领域的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成功经验的研究中,确定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员在选择研究项目时应当考虑所能够获得的培养益处,并提供实用的建议以帮助其成员学生加入高效率㊁多学科的科研团队进行继续深造和研究[7]㊂此外,还有学者对于有色人种团队成员的培养问题以及对不同地区团队发展和人才培养进行了关注[8]㊂国外学者的研究中,不仅考察各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如何对于其团队成员进行培养,同时还探讨了团队所在高校联同科研创新团队一起进行人才培养的相关议题和实践㊂Z h u M i n j i e等通过对物流工程行业的科研团队的发展历程和人才需求特点的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训计划,并最终通过多元化校企合作来构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物流工程专业的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9]㊂X u e P i n g-C h e n介绍了某高校科研团队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提出了该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研究内容㊁目标和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实践,并给出了研究的方法㊁步骤和预期的结果[10]㊂(二)组织运行机制为了优化高校科研队伍的组织和管理,H u a n g 等针对科研创新团队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设计了一种创新型的组织形式㊂作者提供了一种基于 J i n g y o u 思想(由Z h a o,L i u和X u于2006年提出)的新型科研团队,分析了 J i n g y o u 科研创新团队的特点,包括以人为本的科学组织体系,真诚㊁坦率㊁追求真理的行为准则,主动性和热情的工作氛围,造就和谐的策略性行为㊂并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运行机制设计㊁效益分配和基于个体优势识别方法的 J i n g y o u 科研团队的和谐发展机制[11]㊂D r a c h-Z a h a v y&S o m e c h将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视为制度结构,以会议的频率与结构的异质性为制度结构的两个表现方式建立模型,得到异质性与团队成员信息交流广泛程度正相关和会议频率对此的作用不明显的结论[12]㊂S n y d e r等提出了一个为研究科研管理团队提供灵活㊁成本效益低的组织架构支持的模型,并描述了他们在组织部署该模型的初步经验[13]㊂B o a r d m a n和P o n o m a r i o v介绍了高校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者如何组织和管理不同类型的团队成员和研究人员㊂他们认为,拥有 管理知识 的研究中心 其团队成员自身及其同事和下属与不具备管理知识的研究中心相比,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和管理特征[14]㊂(三)知识共享机制H u a n等对R&D科研团队知识转移过程中的㊃77㊃季小天,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国外研究进展与启示. All Rights Reserved.知识转移意愿㊁转移能力㊁知识驻留㊁知识可接合性和吸收能力对知识固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㊂以K B V(K n o w l e d g e-b a s e dV i e w)为基础,构建了知识固化减弱的对策模型㊂K B V,即知识基础观,其内涵是把科研团队作为一个知识处理系统,以人为载体,通过各种手段实现知识的部分和完全共享,通过知识的整合,从而产生具有价值的新知识㊂该模型有助于理解导致知识转移成功或失败的因素㊂它最终在理论上扩展了K B V,并致力于在实践中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有效性[15]㊂H o s s e i n i等提出一种组建科研团队的方法,在选择专业水平最高的团队成员的同时,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㊂在个案研究中,为评估所建议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测试的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在选择项目小组适当成员方面的有效性㊂该研究是第一次尝试提供一种方法来分享团队成员在研发项目中获得的知识,并通过模拟实验对结果进行了分析㊂该方法是运用数学建模来考察候选人的专业知识水平技能和知识共享能力,进而选择出最合适的团队成员[16]㊂(四)激励机制D r e u等从组织文化的角度出发,对过去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组织文化对团队创新能力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团队领导或组织对团队的成员进行激励,有促进创新的作用,而团队领导的过分控制则会阻碍团队的创新[17]㊂Z h o u等认为激励内部知识合作的研究对于更好的管理和激励团队成员以更积极的方式参与知识合作具有重要意义㊂他们首先研究了基于两阶段声誉模型的社区知识异质性的信号博弈分析㊂结果表明,作为知识提供者的团队成员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协同活动㊂继而探究了影响团队成员参与知识协作的激励因素,构建了理论模型,表明个人声誉㊁分享意愿和群体认同对组织学习中知识提供者的激励有不同的影响;开发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其中开发性学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要大于探索性学习,而团队激励对组织学习与知识合作的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18]㊂C h e n和K a n f e r在他们于2006年建立的团队激励理论模型(如图1)的基础上,推进和测试一个团队成员和团队的动机和绩效之间关系的跨层次模型[19]㊂D r o r a和J a c o b证明了如果对团队成员的激励同时取决于成员本人和团队的正确决策,而不仅仅取决于后者,则存在帕累托改进㊂在没有这种激励的情况下,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比他原本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本[20]㊂图1团队激励与绩效的多层次模型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在国家创新和科技发展的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㊂因此,如何评价科研创新团队,成为学界关注的另一重要方面㊂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团队绩效的评价体系两个方面㊂弄清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可帮助人们找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方法和路径,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㊂(一)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1.团队规模S u s a n等从科研投入与产出的角度,研究了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认为存在一个最适合的团队规模和团队组成时间,使创新产出达到最大化[21]㊂A d a m s等探讨了科研团队规模和机构合作的最新趋势㊂研究数据是1981 1999年间美国110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的240万篇科学论文㊂他们发现团队规模在19年间增长了50%㊂同时,时间序列的证据表明,这种趋势在地理上更加明显分散的科学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的论文开始加速㊂这种加速意味着合作成本的急剧下降㊂作者通过研究一个由顶尖大学成员组成的团队还发现,科学产出和影响力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他们的影响力也随着机构合作而上升[22]㊂C o h e n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当规模和产出独立测量时,科研团队的平均产出与其规模成正比㊂同时,他认为团队年龄与人均产出是不相关的[23]㊂D.R o d ríg u e z等使用I S B S G (国际软件基准组织)存储库分析了生产力㊁团队规模和其他项目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生产力㊁努力和时间之间存在着预期中的相关性,并证实了关于科研团队规模和生产力之间的相关性[24]㊂2.团队领导力M u m f o r d等认为科研创新团队的领导与普通㊃87㊃季小天,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国外研究进展与启示. All Rights Reserved.企业团队的领导有很大区别:首先,科研团队的领导者必须能够为团队指明研究方向;其次,科研团队的领导工作因其创新性而具有很大风险,因此其必须能灵活采用各种策略激励创新[25]㊂H o w e l l& M e r e n d a的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6]㊂D a y等研究了创新团队领导力领域的现状,并提出了以下观点:将领导力视为团队成长的一个结果,是为了更好的团队适应力和为随后性能周期中的绩效提供资源㊂这个观点旨在促进团队合作发展的干预措施,团队学习的作用,以及最近在理解共享和分布式领导的进展㊂团队领导力的这些组成部分被置于一个极具创新性的I MO I (输入㊁中介㊁结果㊁输出)框架中(如图2),该框架被提出用于理解周期性和组织中团队的持续性[27]㊂M o r g e s o n等试图通过团队内部的领导过程总结这类文献㊁研究和理论,并且描述了团队领导是如何从团队内部和外部的四个不同来源产生的㊂然后,从这个具有包容性的㊁以团队为中心的领导观中,作者描述了15个科研团队领导的案例㊂这些领导帮助团队成员满足他们的关键需求,并且在目标达成中规范他们行为[28]㊂K e l l e r对来自五个创新研发组织的118名科研团队领导者进行了研究,以通过确定个体特征来纵向预测领导者的效能㊂该研究证明,研究与开发工作类型是一种调节因素,创新导向主要预测1年后和5年后的工作绩效,而对清晰性的低需求主要预测1年后的研究项目绩效㊂重点讨论了创新的交互作用模型和科研团队领导者有效性的含义[29]㊂M a k r i s等概述了科研团队领导的三个核心组成 开发任务和愿景㊁构建(组成和沟通)和培养团队(为长期成功而主动构建团队的策略)㊂作者通过概述案例场景,总结了建立和领导科研创新团队的策略[30]㊂图2I M O I框架3.团队合作对于团队发展来说,合作是灵魂,绩效是关键㊂团队合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团队绩效,是团队创新源泉的保障㊂国外学者在此方向的研究大多是以实证进行分析,样本数据也呈现逐年由小样本向大样本的跨越,发展日渐成熟㊂P r p i c曾对385名克罗地亚著名科学家的抽样调查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认为科学精英的平均科学生产力不仅仅是普通研究群体的几倍大,同时也显示出精英们及其团队都更倾向科学合作和走向国际科学舞台[31]㊂L e e和B o z e m a n基于美国443名科学家的简历和调查结果开展了研究,验证了研究合作对生产力有积极影响㊂作者认为在制定有效的战略来开发合作的潜在利益中,要充分考虑到个人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㊂合作产生的一些最重要的利益,最终可能由科研团队㊁科研机构和科学领域共同获得[32]㊂D i a n e认为科学合作的频率和重要性继续增加能够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促进各种政治㊁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㊂通过对过去20年的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表明,每一个科学学科的合作论文数量都在增加,作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合著的论文比单独的论文更容易被引用[33]㊂J o n e s等证明了在科学领域的团队合作日益跨越大学的界限,通过分析过去30年发表的420万篇论文,发现多高校之间合作是发展最快的作者结构的类型[34]㊂4.团队多样性J a c k s o n等探讨了团队多样性的动态㊂他们首先描述当今科研团队的多样性类型㊂接着提出一个通用的框架来分析多样性如何影响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这个框架确定了多样性的基本维度,描述了几种可能的后果,并描述了塑造多样性后果的过程㊂他们使用这个框架来指导科研团队决策情况中多样性动态的讨论[35]㊂G a r c i a M a r t i n e z等研究了表面和深层多样性对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多样性维度如何相互作用以驱动创新㊂证实了科研创新团队的特征会影响创新成果,即多样性对一个有追求的组织来说是一项有价值的战略㊂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认知多样化的团队中,性别或技能的高度多样性可能是需要考虑的负面特征[36]㊂Y o r k等首先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对多样性和科研团队文化进行了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多样性如何影响科研团队的产出和进程,以及如何创建更高功能的科研团队来进行商业化㊂研究表明,随着团队㊃97㊃季小天,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国外研究进展与启示. All Rights Reserved.成员之间了解加深,与人口和学科差异相关的 表面 多样性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㊂然而,来自于 深层次 多样性的问题,如个性和价值观差异,则更难以克服,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高频率互动,以及很强的沟通技巧[37]㊂5.团队创造力T i k a sG.D和A k h i l e s hK.B考察了 关注点 和 强度 对科研团队创新的作用㊂作者设计了一份由30个项目组成的网上问卷,以探究一些隶属于由印度政府资助的最 顶尖 的研究实验室的学者和工业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㊂结果表明,学术型的科研创新团队和工业研究团队相比不同的关注点:(1) 显然理解 实现组织目标的责任;(2) 总是奉献 实现其目标;(3)达到所有 利益相关者 的期望;(4) 妥善协调 所有与合作团队的工作;(5) 清楚沟通 与团队合作的所有项目可交付成果㊂他们在 强度相关 的方面也有不同,比如在履行 承诺/期限 的同时付出 100% ㊂在发展科研团队的长期 创新能力 上,这些都具有重要的能够促进团队提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8]㊂K h e d h a o u r i a等研究了团队成员的创造力,以及时间压力对科研团队创新过程的影响㊂证实了感知时间压力对团队成员创造力有两种影响:(1)学习导向和知识来源介导的积极影响;(2)在调节团队成员知识来源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上有消极影响㊂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导向和知识来源行为在减少团队成员的时间压力经验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方面起着核心作用[39]㊂6.复合型因素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许多学者也针对复合型因素展开分析㊂B o r d o n s和Z u l u e t a 通过文献计量指标对1990 1993年间西班牙在药理学和心血管系统这两个生物医学分领域中最具生产力的科研团队的结构和科学活动进行了研究㊂根据团队的规模㊁生产力能力㊁生产率㊁研究水平㊁产出预期影响因素㊁合作模式㊁跨学科性等对团队进行了特征描述㊂分析了这两个分领域的主要差异,并就它们不同的特征进行了解释㊂确定了与良好科学绩效有关的团队结构和动态特征[40]㊂H i r s t和M a n n 开发了一种五重因素的科研团队沟通模型:领导力表现;团队边界跨越;沟通安全;团队自反和任务沟通㊂模型根据56个科研团队的350名团队成员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三个发现:不同的因素预示了绩效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等级;在绩效的评分中,通信安全是最强的预测因素;由团队领导而不是团队来执行的边界跨越是最有效的[41]㊂R e t s c h b o g a r t等分析了9个高绩效团队的成功关键因素是:强大的领导力;科研团队和其合作团队之间有效的沟通;足够的团队成员㊂其他常见特征还包括成熟的研究文化㊁与研究参与者互动的导向㊁共享的有效的研究程序以及商业化的研究方法等[42]㊂(二)团队绩效的评价体系团队评价通常最能客观和科学的反映一个团队的整体科研实力以及每一位团队成员的研究水平㊂对研究型大学的一流科研创新团队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利于研究型大学本身进行发展战略规划,为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提供切实依据,也为了更好的实现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同时最终能够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㊂D o o r e n和B o u c k a e r t认为,绩效评价是指对成员进行有组织的㊁定期的㊁客观的评价[43]㊂J e sús R e y-R o c h a等分析了个体团队成员的生产力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属团队的影响㊂他们基于邮件和文献计量来展开以下几方面调查:科研团队规模和组成,国内外期刊的发表模式㊁生产力㊁论文的共同作者以及出版物的影响㊂结果表明,不属于某个科研团队对于在顶级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时是一个障碍㊂整合团队里的团队成员比非整合团队里的团队成员更具有生产力,而非整合团队中的团队成员又比没有团队的个体研究人员更具有生产力[44]㊂S m i t h和K e n d a l l于1963年提出一种评价体系的方法 行为锚定量表法(b e h a v i o r a l l y a n c h o r e d r a t i n g s c a l em e t h o d,B A R S),该方法指通过对具体工作行为特征的客观描述来表示每种行为标准的程度差异,从而统一评价者对标准的认识,达到减小评价误差的目的㊂[45]1965年,美国学者B l a n z提出了评价体系的另一种方法,即M S S评价方法(混合标准量表法),即在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之后,分别对每一个维度内代表好㊁中㊁差绩效的标度用行为和结果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加以阐明,最后在实际评价表格中将所有指标的三个标度混合在一起供评价者选择㊂之后,国际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评价方法:目标管理法;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配法;关键事件法等㊂近些年来,量表法和比较法是国外学者在进行评价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方法㊂㊃08㊃季小天,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国外研究进展与启示.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深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高校转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新加坡、英国、美国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英国、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一)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也是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
在往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在“教育制度质量”方面,新加坡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已经融入新加坡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1.创业教育课程立体化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针对不同的创业需求开设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
国立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科技企业家辅修课、面向外国学生举办“创业暑期学校”、面向在职技术人员开办“新视野研讨会”等形式。
南洋理工大学面向本科生和硕士分别开设了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课程。
表1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部分课程1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国际化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高校想方设法将海外优秀人才引入学校,从全球范围内高薪聘请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等优秀师资。
以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为例,80%教师为外聘兼职教师,他们大多来自企业或者在企业中担任外部董事,也有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人员,掌握了较多科技成果,有过创业经历。
另一方面,积极选派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和海外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深造和技术培训,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估专业化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保证学术研究和创业课程的质量和标准,长期以来对课程采用一种校外评审制度,由海外大学资深学者担任评审,定期来新加坡进行考察。
2新加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师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直接的产业,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链。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1. 引言1.1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著名的科技创新和创业中心,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经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斯坦福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斯坦福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和商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
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和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经验不仅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字】1.2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比较薄弱,缺乏实际情境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实际创业环境接轨的机会,导致他们缺乏对市场需求和行业走向的了解。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具有实际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教师。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还有待提升和完善。
需要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持。
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正文2.1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著名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其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创业理论、创新管理、市场营销、风险投资等各个领域,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背景。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典型案例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案例: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学创新团队背景教学创新团队是指由一群教育专家、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将介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经验。
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哈佛大学决定组建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过程第一阶段:团队组建与定位哈佛大学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是一个多学科、多角色的过程。
首先,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集对教学有浓厚兴趣和创新思维的教师和教育专家。
然后,通过面试和评估,选择了一批具有教学经验和教育研究背景的人才加入团队。
团队成员包括教师、教育心理学家、教育技术专家等。
在团队组建过程中,哈佛大学非常注重团队成员的定位和角色分工。
根据成员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将团队分为教学设计组、教育技术组和教学评估组等不同的子团队。
每个子团队负责不同的任务,协同工作,共同推动教学创新。
第二阶段:创新教学方法的研发与实践在团队组建完成后,哈佛大学教学创新团队开始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研发与实践。
团队成员通过研究文献、参观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和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和创新成果。
同时,团队成员还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在研发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哈佛大学教学创新团队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教学设计研讨会、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实验等。
团队成员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第三阶段:教学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哈佛大学教学创新团队在研发教学方法的同时,积极推广和应用创新成果。
团队成员通过举办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培训和撰写教学案例等方式,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分享教学创新的经验和成果。
高校留学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英国经验与启示
高校留学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英国经验与启示1. 高校留学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各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留学生服务管理成为高校国际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英国作为老牌教育强国,在国际留学生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
其高校留学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了招生、教学、住宿、医疗等多个方面,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英国高校在留学生服务管理上注重细节与效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从招生宣传、录取审核到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再到生活援助、心理咨询等,各个环节都形成了完善的服务链条。
英国高校还积极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合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留学生服务体系。
英国高校在留学生服务管理中也注重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生信息的共享与更新,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英国高校还注重对留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针对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帮助。
英国高校留学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综合性、精细化、信息化等特点,为国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我国高校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留学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国外高校深造,以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留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学术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留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构建一个高效、专业的留学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提高留学生的满意度、增强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作为世界上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世界顶级大学,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前来求学。
英国政府和高校非常重视留学生的服务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通过对英国高校留学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构建高效、专业的留学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的经验及启示
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的经验及启示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举。
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对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就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的经验及启示进行探讨。
首先,经验一:制定政策和措施,吸引海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这一政策方针和措施主要包括提供高薪酬、优厚待遇、奖励机制、住房和教育资源等。
对于国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可以提供临时签证、绿卡或长期居留权,以吸引他们到国内工作和生活。
此外,还应积极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的金字塔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其次,经验二:建立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创新环境。
这些机构和企业应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实验室和研发平台,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外优秀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资源支持。
再次,经验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科学评价。
应根据其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综合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评价结果可作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他们在科研和学术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评价标准。
最后,经验四:加强科研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培养本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国内应注重培养本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和创新团队,为本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优秀的学习和发展平台。
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外优秀科研团队的交流合作,提升国内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全球视野。
从以上经验中可得出如下启示:一是要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二是要加强科研和创新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三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公正、客观评价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水平和能力;四是要注重本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建设优秀的科研和创新团队,提升本土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科技人才教育中的最佳实践案例有哪些
科技人才教育中的最佳实践案例有哪些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科技人才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在科技人才教育中的最佳实践案例,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跨学科教育模式麻省理工学院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科技教育的领军者之一。
其跨学科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探索和创新。
例如,MIT 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设计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在课程设置上,MIT 提供了丰富的跨学科课程,如“生物电子学”“人工智能与设计”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自由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同时,MIT 还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室项目、企业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此外,MIT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资源支持。
学校设有创新中心,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技术指导和场地等支持。
这种跨学科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他们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企业进行实习和培训。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紧密围绕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企业则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也具有独特之处。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企业的培训师傅则是行业内的技术专家,能够将最实用的技能传授给学生。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
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大学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努力成为一流大学。
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国际化视野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视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他们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提供丰富多彩的国际化课程,以及建立国际化的教学团队。
通过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合作,世界一流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学习环境和职业前景,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这样的人才培养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加大对国际化教育的投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提升他们的国际化能力。
二、实践教育世界一流大学注重实践教育,他们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实际工作,了解企业运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一些大学还与企业合作,开设双学位、合作培养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工作场景,增强就业能力。
这种实践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创新创业教育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他们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课程,设立创业孵化平台,提供创业资金及政策支持。
一些大学还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新科技设备,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培养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强调自主学习能力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通过开设自主学习课程、搭建自习室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一些大学还设立导师制度,定期进行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这种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摘要:创新人才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这种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视。
本文主要研究了国际上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以发现其中的优劣及不足之处,从而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经验、启示一、引言创新人才是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一类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人才的日益需求,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而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更是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国际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1.美国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美国是世界上创新人才培养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享受丰富的实践机会,包括参与“美国苹果公司设计大赛”、与“三星电子公司”和“Intel公司”等世界著名企业进行联合科研等。
2.日本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日本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田纳西州大学”,采取“进校企合作”等采用实践教育的方式,培养具有实验科研精神的人才。
学生在大学期间,可通过参加实验科研、企业实践、国际交流等方式,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3.德国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注重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产业链,掌握竞争优势。
学生在大学期间,可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和企业实习,来获得相关经验和技能,并与企业保持联系。
三、国际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1.注重实践教育,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育,可让学生真正了解相关产业链,获得实际操作经验,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2.注重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术研究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细致认真的态度,而工程实践则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斯坦福大学的背景进行了介绍,明确了研究目的。
在具体展示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最后总结斯坦福大学的经验,并展望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斯坦福大学、经验、师资、学生支持、启示、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斯坦福大学作为全球顶尖的教育机构之一,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备受瞩目。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坦福大学以其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已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涵盖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斯坦福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特点,寻找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重点关注斯坦福大学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以及这些做法在我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通过研究,可以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定位——“职教20条”学习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定位①———“职教20条”学习启示施丽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了未来5~10年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实施要求。
“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1]“职教20条”为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质量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推动多元办学格局、打造国际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等作出了重要的部署。
“教师”改革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三教”改革的主要切入点。
一、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谁来教”是育人的根本问题。
[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谁来教”决定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调研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合作办学双方存在地域文化、教育理念、教师能力、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与师资管理方面暴露出不少问题:缺少团队建设及管理经验、缺少对师资培养的关注、缺少激励机制、缺少资金扶持,致使教学效果“徒有其表”,教师培养“华而不实”,团队建设“外强中干”。
(一)教师教学能力与行业需求的偏差新媒体传播平台与技术的成熟,促发了动漫内容与传播媒介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全民的观看环境和阅读习惯;二是传播媒介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三是从“多媒”到“融媒”。
动漫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贯穿于生活的各领域,并呈现跨界融合态势。
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媒体动漫设计人才创造了发展机遇。
但在调查中发现,尽管省内高校每年为行业输送上千名专业人才,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仍时有发生。
高校人才输出与产业需求的偏差已成为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专业与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达成了合作办学意向,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新媒体动漫设计制作人才。
国外研发平台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2 体 制 上 完善 “ 产 学研 ” 作 方 式 进技术 , . 从 官 合 避免资源浪费。
合作进行的模式。如被称为 “ 韩国的硅谷” 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 ①研发 的问题是合理配置和整合现有资源。 政府应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问责制 ,确保研发资 济效益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助和 鼓励 , 果决定经费支持额度 , 甚至相关机构和项 源 管理 的有效 性和国 家财 政投资 的合理 激发这些企业科研的积极性和动力。应该 目负责人的任免。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能
性。
改 充分发挥高校所具有 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实 够促使 负责人主动与上下级进行沟通 ,
1政 府 应加 大对 研 发 ( . 包括 平 台) 设 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 厅软 科 学课 题 “ 徽 省 研 究 开发 平 台 建设 建 安 的资 金投 入
r
补和资源共享 。
与 管 理 体 系研 究 ” 编 号 :12 53 2 ) ( I00 00 8 、
近 几 年 ,随 着 我 国 GD P迅 速 增 长 ,
向预算部门提出了 “ 制订跨部门计划和战 略 来确定跨 部门的 科研 基础设 施优 先顺 帛 的建议。欧盟制定 。 欧盟跨国使甩研究 基础设施计划” 明确规定重大研发设施和 , 仪器允许联盟其他国家使用。 英国科技办公 室制定了 《 大型研究设施战略路线图 》 明 ,
确规定能够和其他机构 共享的仪器设备 。 无
I siu e f r Eu o e n P l y S ud e , 01 n tt t o r p a o i t i s 2 c 1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的迫切需求。
然而,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与国外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比较,我们的发展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借鉴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西方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启发性教育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一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更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建鼓励创新的教学环境,开设创新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其次,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创业资源支持。
创新创业强调实践与实战,在国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会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创业项目,并通过导师或企业的支持获得创业资源。
这种实践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团队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缺少实践环节和创业资源的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再次,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跨学科和跨界合作。
创新创业活动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国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组成跨学科的团队,通过互补和协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跨学科和跨界合作模式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集中于某个学科或专业,缺乏跨学科合作的机会。
美国斯坦福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经验与启示
44August 2018 / 广东经济美国斯坦福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经验与启示朱春奎 李文娟 龚晨 汤天波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建于1891年,1945年至1970年之间,积极与联邦政府进行军事研发合作,获得了大量科研经费。
进入20世纪90年代,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合作,培养了众多高科技产品领导者和创业人才。
斯坦福大学走创业型大学之路的成功实践已经成为国外大学转向创业型大学的典范。
创业转型的过程斯坦福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
当时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科南特提出“广泛运用实用主义哲学,转变私人企业与大学的关系”,这一理念将传统大学引向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方向。
受其影响,斯坦福与传统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具有更为丰富的创新研究成果和浓厚的创业氛围,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欧美一些研究型大学成功转型为创业型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经验。
智库THINK TANK/ August 201845广东经济大学开始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寻求研究资助。
1951年,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区建成(Stanford Research Park,又称为斯坦福研究园,后成为硅谷的发源地),标志着斯坦福大学迈向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之路。
随着斯坦福研究园的成立,斯坦福大学与工业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
与硅谷的良性互动形成了高技术开发与高技术产品生产相结合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的创建又促进了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
1970年设立的技术许可办公室则实现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推广,成为全美高校的技术转移典范。
20世纪90年代,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合作,培养了众多高科技产品的领导者和创业人才,创造了“硅谷奇迹”,在短短的20年内迅速上升为美国十佳大学之一。
1996年,推行斯坦福工学院技术创业计划,以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开展全方位的创业教育,建立创业网络,为培养和鼓励师生创业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创业: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与启示
6,%- -,,&'"7( 489
=,$,>#3-,"& #? @.#AB%C,-D 49 E&2,. >,%."'"7 &%(1 )9
@.#F,B&( G59
图 1 创业先锋学员参与的学习方式
创业先锋不仅追求创业教育的实用性,而且更 尽可能地寓教于乐。多样化的方法酝酿了兴趣浓厚 的创业氛围,学生主动在喜闻乐见之中培养了创业 思维,提升了创业技能。从图中不难看出,除了必 须创办真实的公司外,学生需要参加团队会议、项 目研讨会、阅读文献名著和 24小时创新考试等[4]。 其中,项目运行从企业家精神出发,训练学生的合 作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由简单易操作的小项目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者通过努力 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创造更大经济 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当前,知识经济逐步兴起,市 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碎片化加剧,个人创业者面 临着更加严重的资源紧缺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缘此,团 队 创 业 的 优 势 慢 慢 凸 显。大 量 研 究 表 明, 在不同区域的各行各业,存活下来的新企业大多由 团队创立[1]。与此同时,团队创业教育也作为一种 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新范式在高校中发展起来。其 中,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二、团队创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芬兰著名学者宝拉·凯瑞欧根据创业的意向和 途径的不同,将创业分为自我导向创业、内部创业 和外部创业。芬兰政府借鉴内部创业和外部创业作 为芬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的,即不仅要求学校提供 内部创业教育,培养公民积极的创业态度,训练创 业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外部创业,为有实际创业愿 望的公民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5]。根据芬兰政府制 定的创业教育理念,TAMK 将 课 程 目 标 划 分 为 两 层:一是让 大 多 数 的 学 生 都 能 养 成 积 极 的 创 业 态 度,掌握实践能力,以应对工作中的风险;二是为 有创业能力和热情的学生提供资金实施创业,将其 培养成真正的企业家。因此,Y校园以课程目标为 准绳,以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为前提,制定了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方略(表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大学建设创新团队的经验与启示摘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本文列举了部分国外大学在建设创新团队上的经验,分析了中外大学在这方面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国外大学成功经验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高校创新团队经验启示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国家“九五”规划、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为高校科技工作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校不仅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还是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
近年来,教育部着重规划并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的凝练和组织、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等。
高校以推动教学、科研和服务的有效结合为目标,以不同层次高校分工协作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传播和应用前后衔接、协同互动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正在日趋形成。
但也应当看到,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也面临一些困难,亟待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技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瓶颈;整合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较难产生重大成果或突破;技术转移上的困难对科研工作有负面影响。
欧美各国大学在激励科研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比我国走过更长的路,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科技经费的来源各国投入大学的研究与开发经费,2007年美国为494亿美元,2004年日本为149.3亿美元。
2008年我国高校的科技经费为654.5亿人民币,折合为96亿多美元,显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有很大的差距。
而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难以产生重大科研成果。
同时,高校自由研究经费的筹集也较为困难。
综观欧美国家大学科研经费的来源,可以发现主要的资金渠道源自企业、政府和各种非盈利性基金组织,其中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此外,大学通过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简称OTL)创造的专利许可收入对科研创新也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英国的做法是,政府在投入经费时执行选择性措施,奖励高质量的研究。
英国大约有180所大学,但通过公开竞争,英国研究理事会25%的资金援助都流入了4所大学,这一点能直接通过这4所大学在国际排名中的突出地位表现出来。
工业界也对参与大学学科研究的战略意义有充分认识。
一方面,行业在大学里投入资金,资助长期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大学帮助行业分担风险,并且提供了一个在中期内行业领域不会关注的研究环境。
由于各行业的时间有限,基本上无法参与基础研究;许多大公司都已削减了内部研究项目,并且选择将研究实验室建在大学旁边。
以剑桥地区为例,剑桥地区是欧洲最大的公共研究基地,一直吸引着跨国公司的研究实验室进驻。
德国的科研工作主要在三种不同类型的部门中进行:高等院校、大学以外的研究机构以及工业企业,整个创新体系的特点是,众多研究机构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中游的应用研究再到下游的技术开发与成果产业化工作的承接转换十分清楚。
德国高校有着“科研与教学统一”的优良传统,全国约有高等院校350所,其中综合性大学90多所,专科大学180所左右。
德国有四大科研组织,包括马普学会(MPG)、弗郎霍夫学会(FHG)、赫尔姆霍尔兹研究中心(HGF)和莱布尼兹学会(WGL)等。
此外还有若干非大学的研究所和大量的企业研发机构。
这些大学和非大学研究机构根据德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了较明确的研究领域定位,分工明确,相互补充。
其中马普学会以从事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著称于世,而弗郎霍夫学会则以应用研究为主,主要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
在德国的国家创新体系里,企业是主体。
不论是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均把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企业的研发机构能够与大学和非大学研究机构密切合作,互相支持,相互补充。
以西门子公司为例,其2008年R&D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为4.9%,达到38亿欧元。
这样的资金投入不论是从比例上还是从金额绝对值等方面来看均位于世界顶级电子工程公司之首。
德国的科技发展奉行“科学自由、科研自治、国家干预为辅、联邦与各州分权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创造公平合理的创新环境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
联邦和州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支持大学和类似于马普学会一类的研究机构,并对重大的科研项目和工业企业界的研究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资助。
此外,德国有大量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加强大学、科研机构和工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学院和大学机构的管理和经费来源的多样性体现了大学权力下放的特征。
研究经费来源的多样性对于教授研究项目的选择、机构研究项目的组合以及整个大学体系从事研究、开发的能力和技术转让功能产生了积极效应:一是收入来源(学费、捐款和基金)独立于政府或工业界赞助者,使大学获得一定自由来寻求不受政府和工业界赞助者的政治或意识形态束缚的科研轨道,对不受主流范式约束的多种研究是有利的。
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简称OTL)创造的专利许可收入虽然相对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但由于它是学校自己的收入,使用起来无任何限制,学校可用这笔收入去资助一些很难找到外来资助的前沿性研究。
相比之下,政府、公司、私人的资助和捐助则经常规定了使用范围和附加条件。
当今科研动机的多样性越来越为大学承认、接受,剑桥大学被称为“由下至上”的组织,就是因为剑桥大学给予研究人员学术自主权,允许他们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抱负;并且剑桥大学拥有一套为了加强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互动而制定的机制。
二、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科研团队的整合现代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寻求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创新的思维。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我国不少高校很难把力量集中起来,队伍整合比较困难。
不仅学校之间的组织协调不够,甚至学校内部的合作、集成也有待加强,不易形成合力。
高校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优化配置,巨大的人才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才能形成合力,创造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在这方面,国外许多研究性大学都鼓励跨学科的研究。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方购置新的基础设施、制定新的策略,来鼓励计算机专家、生命科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工程师共同合作。
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认为,诸多的创新机会都来源于古典学科的交叉,因此当今的大学必须致力于跨学科合作;高校必须发展有助于多学科发展需求的组织结构,推动跨学科不同专家之间的合作。
在普林斯顿,交叉学科研究得到了普遍支持。
以普林斯顿环境研究所(The Princeton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PEI)为例,鉴于PEI的跨学科研究目前优势突出的有全球环境变化、生物化学圈、分子地理化学、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科学与政策,PEI组建了四个研究中心来进行跨学科研究,分别是由BP和福特资助的the Carbon Mitigation Initiative,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合作的普林斯顿的气候中心(Princeton Climate Center, PCC),由国家科学组织(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资助的th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BioInorganic Chemistry,以及同样由NSF资助的生物复杂性中心(the Center for Biocomplexity)。
除了学科交叉能促进科研创新,美国大学围绕研究经费的争夺,也增强了美国大学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开拓了大学研究领域。
大学之间的竞争互动,形成了研究生院同专业化系之间的持久结合。
而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的结合,产生了学生作为研究人员和作为技术转让来源的效应。
另一个例子是柏林自由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是德国柏林最大的综合性公立大学,一直是德国高校改革的先行者。
柏林自由大学在改革传统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型的联系网络,网络的核心是集群发展中心、研究生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三个中心都将鼓励创新性研究,加强与外国学者和科学家的合作,培养新一代学术人才。
其中交叉学科中心的建立和跨学科研究小组的成立为学校从传统高校向集群高校的结构性转变奠定了基础。
传统院系依然存在,服务于学术需求并进行教学活动,而研究集群与传统院系并行,将大学中的研究人员与大学以外的合作者集中到相同的研究项目下,识别有卓越潜力的研究领域并促成研究的开展。
三、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问题科研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
技术转移过程应包括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和随后的成果转化一直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称之为技术—经济价值链。
这一过程可以由单一主体完成,实现技术的组织内转移,也可由多个主体来完成,实现组织间转移。
在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中,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利润将继续支持科技创新和提高技术引进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存在着强大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技术—经济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专业分工简单而明确。
以德国为例,国立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原始性科技创新活动,位于技术—经济价值链的源头部分,而接下来的成果转化工作则主要由企业来完成。
一些大的企业,如西门子公司等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会从事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以此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成果接受能力。
企业通常与大学或研究院所密切合作,共享基础研究成果,而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则由企业单独进行,以利于独享科技投资回报。
可以说,德国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直接面向国民经济发展,面向企业的需求,基本上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行为。
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商业利益的驱动迫使企业自身从事大量的应用开发研究工作,并与位于价值链上游的科研院所紧密结合,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
同时,企业技术供给的内部化也大大降低大学、公益性科研机构向企业进行技术供给的压力,从而使之能够集中精力从事公共知识的研究开发,促进了社会公共基础资源的积累。
大学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大多从事单一的科研活动,自办企业的现象很少。
这种市场的专业化分工也大大简化了大学、公益性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总而言之,德国的科技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多发生在经济—技术价值链偏上游的位置。
我国目前科技创新依然以大学和专业科研机构为主体,技术转移多发生在经济—技术价值链偏下游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