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认知心理特征与过程_仲伟合

合集下载

翻译的二元认知:思辨与重构

翻译的二元认知:思辨与重构

翻译的二元认知:思辨与重构翻译过程究其本质是人的认知过程,故研究翻译认知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译界,对翻译认知的研究整体上倾向于一元性,注重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认识和把握。

然而,真正的翻译认知过程是一个二元过程,即认知的解构与建构。

本文将翻译认知的解构过程诠释为思辨过程,把其建构过程具体化为概念与意义的重构过程。

思辨与重构的二元对立与统一是翻译认知的真正原型,对译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标签:翻译二元认知思辨重构一、引言在翻译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翻译的本质论争过,也为翻译的方法探索过,还为翻译的伦理辩驳过。

殊不知,翻译研究的多维度性和多层次性才刚刚展露其冰山一角。

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翻译研究,会找到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而得出不同的研究结果。

翻译研究鼻祖霍姆斯(Holmes)曾将描述翻译的研究取向界定为翻译作品、翻译功能与翻译过程三个方面。

就翻译研究的整体情况而言,前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已硕果累累,翻译过程的研究却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这与该研究取向的本质属性、基本特点和研究难度不无关系。

正如霍姆斯所指出的一样,“译者大脑这个小黑匣子里面所发生的情况,恐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事件”(Holmes,2000:172)。

翻译的真正使命就是要打开人脑这个“黑匣子”,让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之间能够冲破认知羁绊,进入彼此的心灵深处,实现顺畅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这在根本上要求翻译研究人员在翻译过程研究层面更进一步,挖掘出翻译认知得以滋生的沃土,总结出翻译认知赖以运作的规律。

其实,早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译界出现从译作到译者、从成品到过程的转向,翻译界就已经开始引入认知学的概念与方法来研究译者的心理过程(邓志辉,2011:68)。

这一崭新维度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新纪元,同时也奠定实了翻译认知研究的基础。

二、翻译与认知许钧,何其莘(2009)在《翻译概论》中对翻译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归纳:“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医典籍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医典籍翻译

知 。基 于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翻 译 观 , 讨 了认 知理 论 在 中 医英 语 翻 译 中的 应 用 , 通 过 对 中 医术 语 及 中 医典 籍 《 寒 论 》 文 探 并 伤 译
的分 析 , 明在 中 医 文 化传 递 中主 体 的认 知 体 验 对 于 语 义 选 择 的 重 要 性 。 证 关 键 词 : 知 语 言 学 , 医典 籍 , 认 中 翻译 中图 分 类 号 : 2 R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 7 2 2 1 )9 0 6 — 0 1 0 —0 7 ( 0 0 0 — 0 7 3
t eEn l h ta saino h gi rn lt fTCM emsa d dsic at fS a g Ha n Tr aieo e r eDie s s -tidc tst e s o tr n it tp rso h n n Lu ( e t n F b i s a e i n iae h n s l J
t ik n fta sa o s h n i g o r n l t r .Tr n lto c i i e r a e n t i kn b u t r c i ee p r n e e we n t et a sa o n a sa i n a tvt s a e b s d o h n i g a o ti e a t x e i c s b t e h r n l t r d i n v e a t er a a g a e wo l .Th sp p ra d e s st ea p ia i n o h e l n u g rd l i a e d r s e h p l t fTCM g ih t a sa i n i l ia e t g c o En l r n l t a ci c l t i .By a a y i g s o n n s n n l zn

具身认知的特点及哲学基础概述

具身认知的特点及哲学基础概述

具身认知的特点及哲学基础概述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称“具体化”(embodiment),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

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

简言之,就是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

中文名具身认知外文名Embodied cognition应用学科心理学应用范围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

最初,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其后,以神经的网状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同行为主义相比,这两种模式都把心理学家注意的中心转向内部心理过程,著力探求调节行为的认知机制,因此被称为“认知主义”(cognitivism)。

然而有证据表明,受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影响,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著一场“后认知主义”(postcognitivism)的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一个幽灵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这个幽灵就是"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成为一个焦点论题,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概念编辑播报换言之,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

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

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件”。

“具身认知的研究纲领强调的是身体在有机体认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同传统认知主义视身体仅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的观点截然不同,它赋予身体在认知的塑造中以一种枢轴的作用和决定性的意义,在认知的解释中提高身体及其活动的重要性。

传统认知主义的基本信条是“认知是可计算的”。

依据这种观点,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过程,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操纵和加工。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综述一、图式理论概述图式理论源自于认知科学领域,提出了认知结构和过程中的图式概念,强调人类认知过程中具有普遍的模式化特征。

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人们对世界和行为规律的认知框架和心理模型,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预测客观现实。

在翻译领域,图式理论被引入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为翻译活动提供了认知基础和分析工具。

2. 翻译文本分析图式理论在翻译文本分析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翻译文本的分析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的一些认知机制和策略。

图式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理解翻译文本的结构和特点,通过对图式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模式和规律,有助于揭示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三、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现状1. 理论研究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译认知过程和翻译文本的分析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通过对图式理论的阐释和应用,探讨了图式在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

其中包括对翻译认知过程中图式的应用、翻译文本中图式分析的实证研究等方面。

通过对图式理论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系统的认知翻译模型,为揭示翻译认知过程和提高翻译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 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图式在具体翻译活动中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对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不仅提出了一些新的认知翻译策略和方法,还发现了一些有益于翻译实践的认知规律和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为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实践参考和指导。

四、未来展望1. 深化理论研究未来,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可以深化对图式理论的理论研究,探讨图式在翻译认知过程、翻译文本分析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更多应用。

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图式在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口译研究的_名_与_实_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一_仲伟合

口译研究的_名_与_实_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一_仲伟合

3. 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
3.1 学科名称
根据文献检索的结果, 最早正式提出“口译研 究”这一学科名称的学者有三位, 他们都在 20 世 纪 90 年代初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指向同一对象的术 大会” (Translation Studies Congress)上, 法国口 语。在 1992 年 9 月维也纳大学召开的“翻译研究 译研究者 Daniel Gile 在主题发言中提出了“口译 研究” (interpretation studies) (Giles, 1994) 。几周 后, 在布拉格举行的国际会议上, 德国洪堡大学的 Salevsky 在其发言题目中也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口 1993 年,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 Pöchhacker 在其发 表于《口译员通讯》的文章中也提出了同样的术 语(the 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 。近年来, “口译
译研究进入了比较繁盛的发展时期。 斯特口译大会” (the Trieste Symposium)上, 出现 1986 年, 在口译研究界影响深远的“特里雅
了口译研究的第一次学科宣言。Dodds 在大会发 言中指出: 大家都认同, 口译不仅是一种技巧、 一项职 业, 更是一门学术研究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 它 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口译研究可以进行跨 学科研究——从其它学科中吸收解释和分析的工 具, 但同时又应该成为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门独 立学科。 (Dodds, 1989:18, 笔者译) “特里雅斯特口译大会”后,西方口译研究 出现了实证研究的转向和一定程度的跨学科研 究的转向, 口译研究进入“新兴期” , 口译研究成 一 Pöchhacker 以“论口译学” (On the 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为题撰文指出, “过去几年, 口译研 果快速增长。1993 年, 口译研究界的代表人物之

仲伟合_口译

仲伟合_口译

4.口译训练的内容
Phase II: CI = Rem + Read + P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Remembering + Note-reading + Speech Production
Xiada Model
A(D+CC)
I S+P
C(SL+K)
R(TL+K)
专业口译人才训练 原则与方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仲伟合
专业口译人才训练原则与方法
口译的种类与特征 译员的知识结构 口译专业课程设置 口译训练内容 口译训练原则 口译训练方法 口译教材
1. 口译的种类与特征
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随从传译( Personal Interpreting) 联络口译(Liaison 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视译(On-Sight Interpreting) 咬耳传译(Whispering Interpreting)
Giles认为口译技能是在口译实践中, 由学生试译、教师矫正的方式来传授的。 因此,在课堂创造逼真的口译情景非常 重要。在教学实践中,以Simulation (模拟)与Role Play (角色扮演)最为 有效。“模拟”即是在课堂模拟真实的 口译情景,如同声传译的模拟会议等。
4.口译训练的内容
Daniel Gile’s Formula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I=L + M + P + C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 Listening Analysis + Short-term Memory Effort + Speech Production

具身认知与译者具身主体观的建构

具身认知与译者具身主体观的建构

具身认知与译者具身主体观的建构 ∗ 收稿日期:2022-08-07; 修订日期:2022-09-21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译论研究的中国叙事:生态翻译学构成性特征及其学术定位研究”(21NDJC190YB )作者简介:张小丽,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张小丽1,2(1.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杭州311231;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杭州311231)摘 要:源于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视阈,各翻译学派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或缺失或片面。

即便有翻译学派凸显译者主体性研究,仍囿于“离身”视角。

译者主体的具身观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依据,使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内涵和本质得以体现与细化。

译者作为具身主体,在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耦合中生成翻译认知并进行翻译实践;生成性使译者形成独特的生命姿态,译者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翻译也由此呈现不确定性、关系性、偶然性和差异性;“技术”对翻译的介入使译者的“身体”技能得到延展,译者具身实践的方式更多样,译者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丰富传统意义上的译者角色。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具身主体; 生成; 延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23)03-0106-07一、引言翻译决策和行为由译者实施与把握,译者因此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重心。

回顾翻译研究历程,以“译者主体”为论题在翻译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

无论是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主体,还是翻译主体性,与笛卡尔主客分离、身心二元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译者身心二元的真实困境是:意识和身体的严格区分野蛮切断了思维与身体的联系,无视翻译过程对身体的依赖,导致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成为没有身体的“理性人”。

即使在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成为具有心智的、能动性主体,但这一主体仍然是抽象、空洞的“离身主体”。

译者翻译文本,通过大脑、手臂等身体的一系列身心合一的连贯活动才形成译本,最后人本性却被无情抛弃,只剩下身心剥离的主体,这显然有悖常识。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国外翻译理论?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钟钰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

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仲伟合)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仲伟合)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首任院长仲伟合1、同声传译的概念口译按工作方式分为连续(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又叫交替传译、逐步传译)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因为与发言人同步进行翻译,无须占用会议时间而受到了会议组织者的欢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许多国际组织。

所谓同声传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相同的速度,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式。

近年来,世界很多地方称这种翻译为“会议传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

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声传译是通过会议设备来完成的。

译员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发言人的讲话内容,随即通过麦克风把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用译人语传达给大会的听众,听众则利用耳机选择所需要的语言频道,接受翻译服务。

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具有以下优点:(1)在同声传译中,发言与翻译同时进行,不占用会议时间;(2)同声传译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翻译。

(3)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译员有时可以事先得到发言稿件,早做准备,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因此,现在国际上的会议,百分之九十都是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

同声传译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常规同传: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

(2)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话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

(3)耳语传译:不需要使用同传设备。

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

(4)同声传读: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

同声传读需要注意发言人在宣读论文过程中增加及减少的内容,有时发言人也可能会突然脱稿进行发言。

2、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可能简单表示为:也就是原语发言人在会议厅主席台(或会场)对着麦克风发言,同传译员则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原语信息,同时用目的语言准确传达原语信息,通过麦克风把信息传达出去。

具身认知视阙下的口译学习焦虑

具身认知视阙下的口译学习焦虑

具身认知视阙下的口译学习焦虑作者:许艳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0期摘要:口译是一种高强度的心理活动,容易使译员及口译学员产生疲劳感及焦虑感。

口译课堂上,学习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听取并表达信息,因此,“听”与“说”是课堂上的两种主要的焦虑源,而身体因素在口译课堂未得到足够重视,经常处于边缘地位。

具身认知观强调身体的回归,为研究口译学习者的口译焦虑成因及抑制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构建身心融合的课堂学习环境。

本文采用具身认知的视角,分析了口译学习焦虑成因,并提出具身性转向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具身认知;口译;学习;焦虑口译学习是外语技能学习中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认知和情感两大变量影响着口译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情感因素对于口译学习者的主动性影响尤为明显,而焦虑可能是影响最大的情感因素。

当代认知科学向具身认知的转变为研究口译学习者的口译焦虑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提供了新的学术背景。

一、口译及口译焦虑研究状况(一)国内口译研究概况《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一文中提到:近30年中,口译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口译教学研究”、“口译技巧/技术研究”和“口译理论研究(口译的特点、原则和机制)”。

另外两个重点是“口译质量评估和口译证书考试研究”和“口译语言转换研究”(穆雷,王斌华,2009:19)。

仲伟合(2015:19)研究了2000至2013年国内32篇口译相关博士论文,发现口译研究的同质化现象值得关注,大部分研究仅关注会议口译,对于不同口译场合的研究不够关注。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口译认知研究就成为西方主流。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

目前不少研究者关注口译的认知过程,但对口译的情感因素探讨不深。

具身认知理论为研究口译学习焦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口译焦虑研究状况口译焦虑是口译初学者尤其是学生在做口译时由于口译的即时性、源语言的复杂性、源语与目标语的结构差异和异常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焦虑现象(康志峰,2010:4-8)。

译者的极限与底线_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_仲伟合

译者的极限与底线_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_仲伟合

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仲伟合 周 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摘 要:近年来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其对整个翻译操作过程和译文质量的影响,阐述译者主体性与“忠实”标准对译者的交互作用,提出可以把翻译看作是译者发挥主体性、张扬自我,与忠实传达原作、克制自我之间来回转换的操作过程的观点,以期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提供借鉴意义,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制约因素;忠实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bout the translator ’s subjectivi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its connotation as well as its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argues that translator can manipulate translation better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translation by understanding these restrictive factors well.The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the interaction of a translator ’s subjectivity with the criterion of “faithfulness ”in order to help the translator apply his/her subjectivity appropriatel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K ey Words :translator ’s subjectivity ;restrictive factors ;faithfulness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7-0042-051.引言传统译论着力于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关注的是理想的译者该怎么做,完美的译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以“原著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等来严格要求译者恪守“隐形人”规则,消除自身在语言及文化转换方面的操作痕迹,忠实完整地传达原著所有信息。

具身认知角度下的翻译认知方式与翻译实践

具身认知角度下的翻译认知方式与翻译实践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一八年第四期具身认知角度下的翻译认知方式与翻译实践李靖舒(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4)收稿日期:圆园18原0源原0圆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经济社会发展项目(2017LSLKtyb-167)作者简介:李靖舒,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英语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知的发生过程具有行动性。

在具身认知模式中,翻译主体的概念形成、语言理解、文字表达与相关的认知判断都是基于身体的运动图式和相关体验。

译者在以符号性为导向的语言转换中需要借助体验性认知确定翻译认知方式,推行以行动为导向、以经验体察为基础的翻译实践活动。

关键词:具身;具身认知;情绪;直觉;共生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8)04-0135-05近年来,随着认知革命的兴起和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领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都发生了新的内容置换和信息修正,同时这种认知科学领域中的范式改变也影响到了某些其他应用学科领域,其中以认知行为为主要行为过程的翻译学研究领域也包括其中。

在起初的第一代认知科学观中,人类意识中概念的生成和人的推理能力不直接依存于人的感知系统和机体运动能力。

在随后的认知科学新旧理论系统更迭交错的进程中,更多的认知学科研究者提出了具身认知的概念,即涵盖各种心智活动的认知过程是涉身的,该过程需要人类大脑和身体的实时全程参与,概念体系建立的基础与心理意象图式的形成都来自于感知动觉系统并时刻受其制约。

这形成了将语言与推理、视角和感知动觉系统结合起来的解释基础,因而和任何非涉身心智的观点形成强烈的对比[1]。

翻译活动本质上就是译者在不同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更多的学者不断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翻译学领域中,从而使翻译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成为这种跨学科领域发展的必然。

具身认知视角下文学语言特性反思与重构

具身认知视角下文学语言特性反思与重构

具身认知视角下文学语言特性反思与重构作者:刘帅来源:《理论观察》2024年第02期摘要:传统的“形象论”视阈下对文学语言特性的界定,只关注到文学语言进入公共场域后的特点,而忽视了文学语言发出的生理机制以及文学语言从私人语域跨越到公共语域的过程。

身体叙事学主要考察了内文本身体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但却忽视了文本外身体对叙事的重要作用。

在两个残缺的理论体系中我们需要反思与重构,重新恢复身体、语言与叙事的天然联系。

基于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借文本外身体来重探文学语言特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借文学语言来揭示文本外身体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进而在对文本外身体与文学语言关系的考察中,我们窥见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具身与构象。

关键词:具身;文学语言;身体叙事学;赛博格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4)02 —0102 —06文学语言特性的反思,是文艺理论的一个经典议题。

对文学语言特性的反思经历了从语言论视阈向形象论视阈的转变,但随着“后理论”时代的到来,单纯“形象论”视域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病,如何在“后理论”时代重塑经典文论命题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重要任务。

身体叙事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关怀和学术建树为我们反思和重构文学语言特性提供了新视角。

一、辨正:文学语言与身体叙事学及其关系(一)概念探微:“文学语言”与“身体叙事学”对“文学语言”的概念界定,重点在于“文学”一词的认定,具体有两条路径:其一是将“文学”视为文学性,其二是将“文学”视为具体文学作品。

文学语言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语言是指规范化的全民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也泛指各种文学书籍中所运用的书面语言;狭义的文学语言则专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1]我们在此反思的文学语言不仅是狭义的文学语言,更是广义上的文学语言。

对文学语言特性的反思经历了从语言论视角向形象论视角的转变。

首先 20 世纪初的语言论转向直接催生了对文学语言的关注,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都相继对文学语言特性做了探索,雅各布森认为文学语言的本质在于能指与所指的不稳定性;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语言的特征是拒绝简化,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瑞查兹认为文学语言是“内指” 的。

翻译社会学视角下文化外译研究体系的建构_仲伟合

翻译社会学视角下文化外译研究体系的建构_仲伟合

( 岭 南 文 化 精 品 外 译 研 究” 编 号: 0 1 2 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人文 社 会 科 学 重 大 攻 关 项 目 “ * 本文为 2 ) 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南财经政法大 学 青 年 教 师 创 新 项 目 ( 编号: 的阶段 2 0 1 2 Z G XM_ 0 0 0 8 3 1 5 4 1 1 1 0 2 0 1) 性成果 。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文化外译研究的现状 , 针对现有研究的失衡 , 以翻译社会学为视角 , 厘清 了 翻 译 社 会 学 与 外译研究的关系 。 通过深入剖析文化外译活动诸要素 及 其 与 社 会 因 素 的 互 动 关 系 , 勾画文化外译研究宏观、 中观 、 微观层面的整体框架 , 划分各层面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从而建构出该领域的研究体系 。 关键词 :翻译社会学 ;文化外译 ;宏观 ;中观 ;微观 ;研究体系 ( )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7 2 4 2 2 0 1 4 0 3 0 0 5 7 0 6 - - -
翻译 的 社 会 学 研 究 范 围 非 常 广 泛, 大体上可 相互 联 系 的 四 大 部 分: 翻译的社 以分成相互依存 、 会历史研究 、 翻译的 社 会 文 化 研 究 、 翻译的社会机 。 沃夫 郭建辉 2 制研究和翻译的产业化研究 ( 0 0 9) 发展历程和理论 根据近年 来 翻 译 社 会 学 的 缘 起 、 来源将翻译社会学划分为行动者社会学 ( s o c i o l o g y 、 翻译过程社会学( o f a e n t s) s o c i o l o o f t h e g g y ) 和文化产品社会学( r o c e s s s o c i o l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g y ) ( ) 。 t h e c u l t u r a l W o l f 2 0 0 7 r o d u c t o f p 3.翻译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外译研究 翻译研究的文化 转 向 虽 然 扩 大 了 翻 译 研 究 的 范围 , 提供了跨学科 方 法 论 , 但是文化研究派突出 的是文化 在 翻 译 中 的 地 位 , 更感兴趣的是文本意 — —操 义的 不 确 定 性 和 文 本 背 后 的 不 平 等 现 象 — 却“ 并 未 强 调 文 本 从 何 处 来 到 哪 里 去 的 问 题, 纵, 缺乏对文本生产者 、 生 产 过 程、 产品的社会性方面 ( ) 。 翻译的社会 属 性 、 胡牧 2 翻译 的关注 ” 0 1 1: 1 7 7 服务社会的功能以 及 翻 译 活 动 离 不 开 社 会 这 个 整 体环境 , 使得翻译研究回归社会是人类整体认识 事物研究 模 式 的 必 然 , 翻译社会学的出现也是翻 译学学科成熟和发展的必经之途 。 翻译 研 究 有 本 体 研 究 和 外 部 研 究 之 分, 学者 们将翻译的社会学 研 究 归 入 翻 译 的 外 部 研 究 本 无 可置疑 , 但如果斩断 了 翻 译 与 其 自 身 出 发 点 ( 翻译 服务社会) 和其所处 是人类的一种社会 实 践 活 动 , 环境的联 系 , 仅仅从结构主义视角将翻译文本看 作自足实 体 来 研 究 , 其研究的成果无异于实验室 条件下或 真 空 状 态 下 产 生 的 结 果 , 可能是有局限 性的甚至 是 虚 假 的 。 在 布 迪 厄 看 来 , 若将关于社 会的科学 理 解 为 一 个 二 维 的 关 系 体 系 , 既包括各 又包括它们之间的意 群体或阶 级 间 的 权 力 关 系 , 义关系 , 就必然产 生 一 种 双 重 解 读 。 他 倡 导 “ 将各 种文化产 物 与 生 产 这 些 产 物 的 特 定 场 域 相 联 系 , 既拒绝纯 粹 的 内 在 解 读 , 亦反对将它们直接化约 ( 。外译研究 为各种外在因 素 ” 布迪厄 1 9 9 8: 2 0 0) 也是如此 , 外 译 的 本 体 研 究 自 不 能 忽 视, 然 而, 不 将外译研究置于全 球 化 语 境 和 其 他 相 关 学 科 如 哲 学、 社会学 、 人类学 、 传 播 学、 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 关照下 , 外译研究的 结 果 将 是 封 闭 式 的 自 问 自 答 , 拒绝多方 透 视 的 一 孔 之 见 , 必将悬浮于其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环境土壤 。 布尔迪厄 ( 又译布 迪 厄 ) 的研究方法也值得外 , 译研究借鉴 , 他主张 “ 方法论上的 关 系 主 义” 强调 “ ” ( , 关系的首要地位 。 布尔迪厄 , 华康 德 2 0 0 4: 1 5) “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 上 , 用特定的方式将相关的材

翻译认知心理学

翻译认知心理学

完整编辑ppt
3
(肖辉、张柏然,2001,“翻译过程模式论断想”,Βιβλιοθήκη 语与外语教学)完整编辑ppt
4
完整编辑ppt
5
❖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贝尔模式通过对翻译过程及其 思维规律的心理描写,试图建立具有心理现实性的 翻译认知模式。与前人的翻译模式相比贝尔的流程 模式在整体框架和内容等方面似乎详实很多,对开 阔研究视野、升华研究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 义。然而,心理学、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及双语转换的实践经历告诉我们,位于人类大脑黑 匣子的双语转换心理机制与信息处理的内在过程是 极其复杂、隐蔽的.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贝尔模 式的心理现实性究竟有多大,尚待今后大量科学研 究的验证 。
完整编辑ppt
10
心理词库(mental lexicon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词的 知识。心理词汇的特征包括词的意义、拼写、发音 等信息(Carroll,1999:102)
心理词库的研究:
1、一个词库还是双语词库 2、词汇信息的心理表征形式,等级网络模型/激活扩
散模型/原型网络 3、如何调用、激活心理词汇 4、词汇心理表征与翻译研究(翻译教学) 5、词汇心理表征与认知词典编撰
表层编码把握语篇中字、词、短语及其间语言学关系;
文本基础表征是包含文章准确意义的系列命题,是对文 章提供的语义及等级层次关系而形成的表征;
情境模型是与自身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经由推理形成一 个内容或心理上的微观世界。
完整编辑ppt
8
(车祸和荷兰人乘火车的情景模型)
语言使用所涉及到的事件、人物、地点等及一些一般的关 系已在人的记忆结构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范畴和关系结构,这 些结构是构成情景模型的基础。因此情景模型是真实情景的对 等体,而情景又是语篇描述的对象,在脱离实景的语用过程中, 情景模型便成了中介物(熊学亮,1993 )。

许均教授翻译课件

许均教授翻译课件

谁在翻译? 第五章 谁在翻译?
• 翻译主体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是指译者,而广义的翻 翻译主体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是指译者, 译主体则包括作者、译者与读者。 译主体则包括作者、译者与读者。 • 传统的翻译观念赋予译者以“仆人”的地位,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做一 传统的翻译观念赋予译者以“仆人”的地位, 隐形人” 让译文“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个“隐形人”,让译文“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 随着翻译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译者在翻译中无法做到“ 随着翻译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译者在翻译中无法做到“ 绝对忠实”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绝对忠实”,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 绝对忠实导致背叛,而创造性的背叛反而会打开通向忠实的大门,这 绝对忠实导致背叛,而创造性的背叛反而会打开通向忠实的大门, 一看似相悖的说法却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宽阔的 思想与活动空间。 思想与活动空间。 • 过去,翻译被看成一种认识活动,因此人们追求客观性、真理性。然 过去,翻译被看成一种认识活动,因此人们追求客观性、真理性。 翻译虽有认识的成分,但它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 而,翻译虽有认识的成分,但它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翻 译研究中对文化误读的认识,对不可译性的强调, 译研究中对文化误读的认识,对不可译性的强调,对译者主体性的凸 现,都是人们看到作为生产活动的翻译的创造性而必然带来的回应与 后果。其实,翻译还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 后果。其实,翻译还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体现出 一种伦理关系。 一种伦理关系。
从狭义上讲翻译批评是对翻译活动的理性反思与评价既包括对翻译现象翻译文本的具体评价也包括对翻译本质过程技巧手段作用影响的总体评价而不论具体评价还是总体评价都依赖并取决于相关的理论和一定的标准

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_心理模拟_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

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_心理模拟_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

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心理模拟: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官群X(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语言学习与认知专业)摘要具身认知观(Embodied Cognition)试图对心-身-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给予系统的理论说明,主张:/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动0(M icheal L.Anderson,2004);认知是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依赖于某种类型的经验。

从具身认知观来看,心理模拟是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通过再入情景(re-situating)来实现。

本文根据上述逻辑考察了词、句、语篇不同信息加工层面的实验研究进展,证实了人们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感知、肌肉运动以及其他的经验印痕被激活,支持了语言理解是运动感觉以及其他相关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

这种语言理解的心理模拟需要人们再入情景,与已有的听读说写的语言经验发生共鸣,从而为语言理解提供了新的诠释,丰富和发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具身认知观再入情景语言理解心理模拟预发声1引言针对传统认知观/将人脑电脑化0的不足,当代认知科学提出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观,试图对心-身-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给予系统的理论说明,主张:/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动,甚至思维的存在应当首先被看作是行动的存在0(M icheal L.Anderson,2004);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是从身体与环境的作用中产生的,依赖于某种类型的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具有特殊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而感觉运动能力又与形成记忆、情感、语言和生命的其他方面的基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从具身认知观来看,我们对语言理解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诠释应当有新的突破。

语言是人类独特的交流工具。

它能将我们的注意力指向人、物、事件及可能发生的行为,从而使我们自己置身于周围的现实世界之中;它能通过对真实或想象中事件的描述,帮助我们注意到目前并没有出现的人、物、事件及可能发生的行为,从而使我们置身于非现实世界之中。

“具身认知”理论在对外汉语线上教学中的启发和应用

“具身认知”理论在对外汉语线上教学中的启发和应用

“具身认知”理论在对外汉语线上教学中的启发和应用作者:王微佳来源:《卷宗》2020年第22期摘要: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如何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保证线上教学任务和质量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对于涉及学生群体范围广,师生身处异地开展网络教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如何依托线上平台,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确保学生课堂积极性与参与度是一个挑战。

“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学习者个人的主动认知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知识,这对于当下的线上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笔者结合线上学习体验,以ZOOM平台为例,介绍如何将“具身认知”理论融入对外汉语线上教学实践,以期为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具身认知;ZOOM平台;对外汉语;线上教学目前部分线上教学活动还停留在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层次,而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打破了单方面地输出和输入的局面,更多强调通过师生、生生共同合作探究达到学生自我体验与经验分享的目的。

因此将认知心理学最新成果“具身认知”的理论融入对外汉语线上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领会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1 “具身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又称涉身认知理论、寓身认知理论等,其思想源于哲学领域,最早由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提出,他认为,身体是认识的主体,而不是认识的客体。

我国学者叶浩生在总结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心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2)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认知过程;3)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

本文将基于这三个维度展开“具身认知”理论在对外汉语线上教学中的启发和运用的探讨。

具身认知视域下汉语二语听解加工的心理模拟机制

具身认知视域下汉语二语听解加工的心理模拟机制

具身认知视域下汉语二语听解加工的心理模拟机制作者:洪炜仇琳娜来源:《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01期[关键词] 听力理解加工;具身认知;心理模拟;汉语二语水平[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2) 01-0038-08 1. 引言关于语言的理解加工机制,目前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传统的认知科学认为,人们大脑中对语义概念的表征是抽象的、非模态的(amodal),语义知识不依赖于知觉、行动、内省系统,独立存储在模块化的语义系统之中(Tulving, 1983; Pylyshyn, 1986),而语义通达便是大脑对所存储的抽象符号的解析。

这种语言观将语言理解过程看作类似于计算机利用规则进行符号解码的过程(李其维,2008)。

该观点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一些解释困境,如无法回答符号的接地问题(symbolgrounding problem)(Barsalous, 1999、2003),也无法解释为何不同个体往往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语义解读和情感体验。

近年来兴起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对传统语言理解观提出了挑战,认为概念在大脑中可能并不是非模态的、独立存在的、稳定的抽象符号表征,而是一种模态的、灵活的神经表征。

概念表征的本质是身体与环境互动所产生的知觉、运动以及内省状态在大脑中留下印迹并将这些状态记录下来存储于长时记忆系统中,而认知实际上就是感知运动信息以模拟的方式重新激活(Barsalou,1999、2009)。

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语言理解加工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物理世界、身体、心理经验的一种复演(reenactment)或模拟(simula⁃tion)(Barsalou,2003、2009;Glenberg & Gal⁃lese,2012;官群,2007;许先文,2012;叶浩生,2017)。

这一过程中,大脑中与概念相关的各种知觉的、运动的、甚至内省经验的表征将得到自动激活(Zwaan,1999; Zwaan &Taylor,20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i tiv e

p y

ch o lo
gy


th e a rc hi te c t ure o f th e t ra ns la mb od ie db ili ng ua l pro c e s si ng



to r


s e mb o di e ds oc i
“ ”
译者 工作 环 境
认知 心 理 特征

因 而 这 种 研 究 在 很 大程度 上 难 以 真 正 揭 示 译者 主 体性参 与 的 真 实 语 言 文 化 综 合


翻 译 研 究 需 要 在 认 知 科 学最 新 理论 思 想 指 导 下 在 综 合 思 考 翻 译 文 本 内 外 诸 多 影 响 因 素 基 础







相 反 具身 认 知 思 想 则 是 我 在 故 我 思 的 它 主 张 认 知 是

高 度 具身 化 情 境 化 的 活 动 并 且 在 思 的 存 在 应 该 首 先 被 考 虑 到 并 被 认 为 是 行 动 者 的 存 在



生 理 体 验 激 活 心 理 感觉 反 之 亦 然




B ars a l o u2 0 0 8


在 具 身 认知 思 想 发 展


中 具身 认知 学者 们 还 提 出 了


s it u a t e d

i b u t ed co n it i on ext en d ed and d i s tr g


Tr an sl ati on pro c e s s e nt a i ls a c ompl e x psy c h o lo g ic a l p r o c e s s o f the tr an sl at o r


Th e e mb o d


e d c o


的 思想 用 以 强调 脑

身体

世界 系 统 在 塑 造 认 知 过 程 中 三 者 彼 此 之 间 不 可 分 割 的 关 系 参 见



G b b s 2 0 1 5 1 2 C he m e ro

: ;
200 9 Cl an ce y 1 9 97

C l ar k 1 9 9 7 1 9 9 9

上 对 翻译 认 知 心 理 过 程 进 行 比 较 系 统 的 解 释


当 代 认 知 科 学 由 无身 认 知

d i s e m b od i ed c og ni t i on

68
向 具 身认 知

e m b od i e d c o来自gn i t i on

范 式 的 转 变 已 成 为 译 者 认 知 心 理 过 程 研究 新 的 学 术 背 景



核 心 思 想 可 在 其 多 维 身 体 观与 多 学 科 理 论 资 源 方 面 集 中 体 现
纯 粹 客 观 的 存在 和 对 理 性 认 知 的 障 碍


具 身认 知 思 想 与 笛 卡 尔 式 我 思 故 我 在 的 无 身 认 知 思 想 不 同
‘ ‘

无 身 认 知 思 想 视身 体 为




图 分 类 号 H0 5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 :
具身认 知 视 角 下 的 翻 译 认 知 心 理特 征 与 过 程
仲伟 合





51
广 东外语 外贸大 学 广东 广州

04 20


要 翻 译过 程 同 时 是 译 者 复 杂 的 认 知 心 理过 程
; t
引言
翻 译过 程 同 时是 译者 复 杂 的 认 知 心 理 过程


以 往 的 翻 译 认知 心 理 研 究 很 大 程 度 上 受 理性 主

义 无 身 认 知 传 统 影 响 其 研 究是 忽 略译者 主 体 的 因 而 形 成 了 旨 在 进 行 语 言 分 析 和 寻 求 对 等 的 工


首先


此 范 式 转 变 已 经 深 刻 影 响 到 认知 科 学 所 涉 学 科 领 域 如 哲 学 神 经 科 学 认 知 心 理 学 语 言 学 计 算



机科 学 人类 学 等 在 认 识论 与 方 法 论 方 面 的 反 思 与 革新 见 下 文 第
、 (







也 称 具 体化 或 具身 性





em b o d im e nt


是 心 理学 中


个 新兴
20 0 5

具 身 认 知 理论 主 要 指 生 理 体验与 心 理 状 态 之 间 有 着 强 烈 的 联 系



ed en t h al et

L an d au e t d 20


p s yc h o lo g ic a l pro c e ss


t and he me c han

sm o f the t r a n sl
at o r

s e
Th

s e mb od

e d f o r mu l a ti o n o f

h e tr an sl at o r


h e ZH U L i n


G u an gdo n g U n

ve r s
t i
o t e s G u a n gzh o u 5 1 04 20 C h n a y o f F re g n S u d





Abs t ra c t
di


并 重 点 对 译 者 具 身 认 知 的 社 会 心 理 发 展过 程
以 及 双语 加 工 机 制 在 具 身 认 知视 角 下 进 行 新 的 诠 释 重 在 凸 显 译 者 主 体 经 验 与 情 感 在 翻 译 认 知 心 理 过 程 中
的 重 要作 用


关 键 词 具 身 认知 译 者 翻 译 过程 认 知 心 理



多 层 面 揭 示 认 知 发 生 并 衍 变 于 认 知 主 体 与 周 围 物 理 的 社 会 的 文化 的 环 境 之 互 动 过 程 中 因 而





可 以 启 发 我 们思 考 如 何 以 译者 作 为 认 知 主 体 的 具 身 认知 特 点 为 视 角 和 线 索 将 翻 译 的 社 会 文化
( )


宏 观 视 界 大 环 境 与 文 本 微 观 视 界 小 环 境 有 效联 通 来 对 译者认 知 心 理 过 程进 行 系 统 性

“ ” (




合 理解 释



具 身 认 知 范式 之 核 心 思 想
具身 认 知
研 究 领域


e mb od i ed c o gn it i on



F o rm u la t i ng T r an sl a t o r
fro m t h e


C o g n i ti v e Ps yc h ol o gy

E mb o die d C o g ni t
o n P e rsp ec ti v e
ZHON G We


s co

ni ti v e
p y

c ho l o gy wi th a de


a i le d i ll u s trati on o f th e tw o lev e ls of t he t ran s l a to r


se m b o d i e d c o

ni ti on


ar a

mo f mo de m c og ni ti v e s c i e nc e h as sh ed n e w l ig ht o n re se a rc h i nt o th i s psy cho l o g ic a l p roce s s


代 认知 科 学 的 具 身 认 知 范 式 表 明 这 个 心 理 过 程 表 现

为 具 身 性 层 次 性 与 系 统 整 合性特 征


本 文 首 先 以 多 学 科 视 角 阐 述 具 身 认 知 范 式 的 核 心 思 想及 其 对 译 者 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