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宇宙”,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如恒星、行星、银河系等,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单元共有5课,分别是《宇宙中的恒星》、《宇宙中的行星》、《宇宙中的星系》、《太阳系家族》和《探索宇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宇宙的概念和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宇宙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恒星、行星、星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恒星、行星、星系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宇宙相关知识的PPT,用于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关于宇宙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美丽的宇宙图片,如星空、行星等,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宇宙中都有哪些奥秘?”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恒星、行星、星系的概念,以及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通过PPT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中的各种天体。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总结恒星、行星、星系的特点。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一、课程目标本单元通过研究天空中的天体,使学生了解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天体运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探索能力,激发对宇宙的好奇心,并树立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研究太阳、地球、月亮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2. 探索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3. 了解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三、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地球、月亮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2. 学生初步认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观察太阳、地球、月亮的形状、颜色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2.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地球绕太阳公转、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规律。
3.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教具,向学生展示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夜晚的星空,让学生感受宇宙的神秘和美丽。
2. 研究太阳的特征:学生观察太阳的形状、颜色,了解太阳的能量来源和作用。
3. 研究地球的特征: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颜色,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4. 研究月亮的特征: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颜色,了解月亮的自转和绕地球运动。
5. 实验探究: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地球绕太阳公转、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规律。
6. 演示宇宙中的其他天体: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7. 小结归纳: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归纳,梳理理解。
8. 练巩固:进行相关练,巩固所学知识。
9.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激发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太阳、地球、月亮的观察和实验的参与度。
2. 综合考核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练题、实验报告等。
3. 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的教学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2.弱小的生命体3.发霉与防霉4.微生物的“功”与“过”1.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2)科学探索: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2)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本节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7.4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17.3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本课遵照认识弱小个体的主要进程,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从发现细胞到认识细胞的多种形态,展开两个部份的内容。
第一个部份,发现细胞,其中包括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挨次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内表皮,发现它们的特点,为第二个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共同之处,为课文介绍细胞打下基础;第三个活动,介绍胡克发现细胞的资料,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过程。
第二个部份,观察人体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有多种形状,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
五年级学生通过一、三、四年级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动植物多样性、植物生命周期、生物延续生命繁衍后代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对生命体的宏观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生命体的微观概念还处于含糊认识的阶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
2、能用简单工具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情感、价值目标
1、想知道,爱提问。
2、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三)、知识目标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3、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育特点。
4、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细胞》、《我像谁》、《生物繁殖技术》等5课组成。
在教科书的编排上,始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本线索贯穿本单元,首先从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开始研
究,逐步研究胎儿的形成、发育过程,最后以生物繁殖技术作为本单元的总结课,使本单元呈现出由分析到综合、由部分到整体的结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三、教学重难点
1、胎儿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人的生长发育和生物的细胞结构。
3、生物的遗传及变异特征和生物繁殖技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提高,备语言,备板书。
2、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五、课时安排
我从哪里来 2课时
人的一生 2课时
细胞 2课时
我像谁 2课时
生物繁殖新技术 2课时。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节《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节《种子发芽实验》。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生物与环境”,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线索,我们将学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条件如何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如何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1节主要让学生认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页安排了种子从土壤中发芽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同时也揭示了本节将要探究的主题——种子发芽。
教材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聚焦”。
本部分开门见山指出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接着提出两个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想法?从而聚焦到本课的主题。
第二部分是“探索”。
这部分是做绿豆发芽实验。
先预测绿豆发芽必需的条件;然后选择一个条件来设计实验验证;接下来小组讨论确定研究方案,写出实验计划;再接下来按提示开始对比实验操作;最后就是观察记录变化。
第三部分是“研讨”部分,共提出3个问题供学生研究讨论。
这三个环节紧紧相扣,成为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
二、说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空气、水、光、适宜的温度。
2.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相互关系角度先预测绿豆发芽必需的条件,并能设计实验、确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验证假设;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3.科学态度:表现出对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种子发芽需要基本条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确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验证假设;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新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目标1. 了解和掌握第一单元的知识内容;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教材:新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2. 教具:实验仪器、实物和图片等;3.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4. 课件:包含本单元内容的教学课件;5. 学生练册:包含本单元练题目的练册。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兴趣。
2. 通过简要讲解和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3. 进行一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索某一实验或现象,并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提出相关问题。
4. 复和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上节课的内容,通过问答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引入新的实验或现象,并让学生自行提出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发现。
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论和观察结果,得出相应的科学原理或规律。
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第三课时1. 复前两节课的内容,通过问答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引入新的实验或现象,让学生自行提出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发现。
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论和观察结果,得出相应的科学原理或规律。
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第四课时1. 复前三节课的内容,通过问答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引入新的实验或现象,让学生自行提出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五年级科学下册电子备课(凤凰版、江苏教育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电子备课(凤凰版、江苏教育版)大儒诚信教育资源五年级科学下册电子备课(全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课题:什么是机械教学内容:机械的定义、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古代机械的介绍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的概念和作用。
2.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了解复杂机械由简单机械组成。
3.了解古代人类制造和使用的机械。
教学重点:机械的定义和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难点:古代机械的介绍。
教学准备:起子、刀、蔬菜、盒子、图片、模型、垫片等。
预提纲:预课本内容,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引导学生思考机械的概念和作用。
2.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和起子,让学生帮忙打开。
3.出示一根蔬菜和刀,让学生帮忙切成小片。
二、探索调查1.介绍起子和刀都是机械的一种。
2.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哪些是机械。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机械。
4.讲解机械的定义: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5.再看图片,让学生说出哪些是机械。
6.介绍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让学生区分图片中的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8.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机械。
9.介绍古代人类制造和使用的机械,如图中的水车。
三、回顾和解释1.让学生回忆家里用过哪些机械。
2.引导学生区分使用过的机械中的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3.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限时作业:(略)5分钟板书设计:1.机械的定义2.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区分3.古代机械的介绍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了机械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区分。
同时,介绍了古代人类制造和使用的机械,让学生了解到机械的历史渊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2.了解螺旋线的特点及其在螺丝钉中的应用。
3.掌握拧螺丝钉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螺旋线的特点及其在螺丝钉中的应用。
2.掌握拧螺丝钉的正确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3、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4、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5、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
板书设计: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小瓶子的沉浮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教后反思:
课 时 备 课
课题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3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3、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4、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5、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潜水艇的原理。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
本课延续上一课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
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他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
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入。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3.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四课内容,分别是《细胞》《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我像谁》。
第一课《细胞》是四课内容的研究和认识基础,第二课《我从哪里来》即是第一课的延伸,又是在学习了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之后,自然而产生的一种必然联系,即人是怎样繁殖后代。
第三课《人的一生》直接承接第二课,研究人从出生到现在,我们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人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四个阶段,第四课《我像谁》重点讲遗传和变异,让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都是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的内容奠定基础。
本单元让学生通过亲自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观察、游戏等探究性的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走进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神奇,从而使学生产生珍爱生命、关注生命科学、关注自我健康成长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科学探究:能针对生命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指导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科学知识:知道生命体的基本特征:由细胞构成,能够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等。
知识脉络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
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及教案
1. 集体备课概述
本次集体备课旨在为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提供教案和备课材料,以帮助教师顺利准备和开展教学工作。
教案和备课材料的设计参考了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要求,采用简明的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过程简洁、清晰,避免引入法律复杂性和确保信息准确性。
2. 教学目标
- 理解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准备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材料和活动
-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单元中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3.1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介绍......
3.2 教学重点
- 重点一:......
- 重点二:......
3.3 教学活动
- 活动一:......
- 活动二:......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 采用讲解、示范和互动等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 利用实验、观察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 结合多媒体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5.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和观察实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方法。
6.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课堂练题等资源。
7. 参考资料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 教学研究资料和专业教育期刊
希望以上文档内容能对您的教学备课工作有所帮助,祝教学顺利!。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备 课 手 册
学科:科学
年级: 五
学年度
第二学期第1本
单 位:
主备人:
姓 名:
单元教学计划(第 1 单元)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引发思考
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烧杯中沉,在另一个烧杯中浮,我们如何解释原因呢?
2.做液滴加热实验
(1)出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课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小勺留下的痕迹不一样)
那两种液体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溶解了其他物质)
你认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什么液体?
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是不是水中溶解了其它物质真的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呀?
(2)每个小组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选择其中的一种调制一杯溶液,试试马铃薯能上浮吗?
(3)师出示要求。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课时备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二、科学探究目标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
教学重难点: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方案。
三、问题研讨
1、在实验中,假如不进行对比实验,结果会怎样?
2、根据我们种植凤仙花的经验,绿豆发芽会出现什么情况?
3、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预测?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第2课主备人:投放日期2023年月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2课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重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教学过程:
明确:从种子发芽开始。
植物的种子是有生命的。它们有着一定的结构,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便会发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
回顾蚕豆和玉米种子结构。
一、回顾与猜测
1、我们种植凤仙花时,如何让种子发芽?
2、根据凤仙花的种植经验,绿豆发芽必需哪些条件?
明确:阳光下的绿豆芽:长得比较高,茎叶为深绿色,比较粗壮。黑暗处的绿豆芽:长得比较矮,茎叶为黄绿色,比较细长。
三、拓展活动
准备两个一面敞开的纸盒,一个在纸盒左壁挖个圆孔,一个在纸盒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从圆孔中透入。将两盆绿豆芽或其他植物分别放在两个纸盒正中间。猜一猜,一个星期后,观察两盆植物的生长会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非生物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的条件,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食物、栖息的环境等,动植物的生长或行为会改变非生物因素。
部编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的常见性质,如形状、质量、颜色、大小等;- 能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等方法,对物体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了解物体的组成结构,如固体由分子组成的基本特征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惯。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物体的性质及其观察;- 物体的大小比较;- 物体的测量;- 物体的组成结构。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基本性质及其观察,并能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体的组成结构,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情境法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实验探究法:通过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讨论交流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相互研究、相互帮助,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教学流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物品让学生感性认识物体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等;- 引入本单元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研究新知-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物体的不同性质,如质量、大小等;- 在实验中让学生探究物体的大小比较方法,如使用尺子等;- 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固体是由分子组成的;-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物体,如纸张、玻璃等的构成和性质。
3. 巩固练- 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对学生进行练和测试,检测学生的研究效果。
4. 课堂总结- 通过讲解、口头测试等方式对本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 着重讲解本单元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讲解生动有趣。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材分析主讲稿
第一单元心和脑落实课标要点1、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10.1)2、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10.3)3、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比如,人需零充民的腰职,需要避免长期的横神凭少防止外界的刺赏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
(10.4)4、列举睡眠、饮食、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0.5)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人脑具有高级功能,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2、知道神经系统是由脑烽髓和周围神经共同组成的;知道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3、了解人体是怎样保护脑的;了解保护脑的主要方法。
科学探究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分析人的行为和情感表现,总结脑的功能,通过交流讨论,知道大脑有不同的区域,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2、能基于所学的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人体怎样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信息。
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保护脑的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脑。
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当在多人实验结果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初步了解所学的脑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类对脑功能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脑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材分析教科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知识体系,即人脑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保护脑健康的主要措施、心脏的结构和保护措施以及血管的种类和保护措施。
《我们的脑》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活动一:谁”在支配人的行为和情感?活动二:认识我们的脑。
第一部分:认识脑的结构。
教科书呈现了两幅人脑的示意图(左图是从后面看,右图是从侧面看),还呈现了正文文夫“脑分为大威小脑脑干三个泳分。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当环境改变了》教案
四、讨论交流 .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植物或宠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环境变化对生物影响的知识。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实地观察和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了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同时,我也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 题,如部分学生对环境变化的认识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当环境改变了 》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当环境改变了》教案 年级:五年级下册 科目:科学 单元: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环境改变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环境变化后生物的适应性行为。 .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如迁移、适应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环境改变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难点:观察并描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环境改变前后的对比图片、视频环境变化及生物反应。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尺子等),供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环境变化(如气候变暖、水域污染等)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提问:你们认为环境变化会对生物产生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新课讲解 .讲解环境改变的概念,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改变。 .分析环境改变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如食物来源减少、栖息地丧失等。 .介绍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如迁移、适应、进化等。 三、观察活动 .组织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自然环境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环境变化及生物反应。 .指导学生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数量、行为等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如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改变栖息地等。
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名称:探究万有引力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3.了解地球的引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2.教具:小石头、实验平台、各种物体;3.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力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引导(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物体受力的概念,询问他们是否学过有关引力的知识。
2.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会受到引力作用的例子,如摔下的苹果、落地的小球等。
Step 2:呈现(15分钟)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平台上的小石头,询问学生如何让它掉下来。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让学生自己给出解释。
3.出示地球的图片,解释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否会因为物体的质量和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Step 3:实验(20分钟)1.准备两个物体,一个质量较大,一个质量较小,放在实验平台上。
2.要求学生预测哪个物体会对实验平台产生更大的引力。
3.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两个物体对实验平台的影响,记录下实验结果。
4.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物体的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Step 4: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否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引导学生预测如果将物体与地球的距离变远,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否会变小。
3.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得出结论:物体的引力大小与物体与地球的距离有关。
Step 5:总结(10分钟)1.通过讨论和实验,总结掌握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引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会有握着东西放手会掉下来、为什么火箭要离开地球等。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引力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Step 6: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引力,如太阳、月球等。
2.小组讨论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与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2022年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教案
2022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第1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标比较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找到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共同点。
通过观察植物、动物以及人体各种细胞的图片,知道细胞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
通过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知道胡克是第一位发现细胞的科学家。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
难点: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传统显微镜、洋葱、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滴管、介绍白细胞形状变化的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放大镜、手持显微镜。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出示课本第1页的小诗: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提出了哪些问题?预设这首小诗提出了4个问题:牛奶因为什么而变酸?面包为什么变软?橘子为什么会发霉?苹果为什么会腐烂?教师引导:同学们,牛奶变酸,面包变软,橘子发霉,苹果腐烂……都是因为微生物的影响,而微生物是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只有使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他们的样子。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一起来探究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板书课题: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二、学习新课活动1:借助不同的工具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教师引导:观察手背的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我们都需要使用显微镜。
下面,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出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图,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下:(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7厘米。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3)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3新课标版)
1.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简析】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观察过种子的结构,开展过风仙花的种植活动,他们对于种子的萌发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
本课将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建立假设、开展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研究,最终找到“答案”并形成相关认识。
该研究过程属于控制变量实验,因此本课将承载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比照实验)设计的任务。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比照实验)设计的任务,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改变“土壤”这个条件的比照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讲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缺乏,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探究,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认识到植物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思维]用比照实验对变量进行控制,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能够使用比照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态度责任]在探索种子发芽实验中,能意识到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比照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最新整理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是否改变。
让学生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对沉浮作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的习惯。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法学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11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牙签、纽扣、药丸盒、玻璃球),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胶带、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物体的沉浮大家看老师是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呢?(石头和木块),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它们会怎么样呢?我把石头从水面轻轻的放入水中,石头沉入水底,我再把木块轻轻放入水中,木块浮在水中。
如何判断沉和浮呢?标准是什么?物体和容器底部接触是沉,物体和容器底部没有接触是浮。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板书课题)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谈话: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有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一袋东西,快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物体吧!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四课内容。
《食物到哪里去了》以食物在人体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开始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并进一步搜集资料,了解消化的意义和过程。
《我们的呼吸》是让学生通过体验、猜想、实验验证的方法,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心脏和血管》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实验验证、分析整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
《脑与神经》一课,从个体生理特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脑、脊髓、神经和各器官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内容选编目的: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人体内部的秘密更是他们倍感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领域。
人体充满了神奇和奥秘。
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开始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针对人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了解人体的消化、呼吸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媒体:讲解法、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4课时。
1、食物到哪里去了课程标准对本内容要求:通过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开始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并进一步收集资料了解消化的意义、过程。
教材分析:本课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等生活经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通过让学生感受真切的吃馒头的过程切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推理、实验等认识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人体的消化器官有简单的了解,知道食物在胃里进行主要的消化和简单的饮食卫生知识。
但是对于人体的消化器官是如何消化食物和吸收食物营养的需要进一步学习,需要设计实验探究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查与搜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课前准备:烧杯试管淀粉碘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那有谁知道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学生交流。
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1、人体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1)师提问:食物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可能会经过人体的哪些消化器官学生讨论、交流:食物可能会经过人体哪些消化器官(2)人体模型展示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器官的路径,使学生知道在人体内有哪些消化器官。
2、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是怎样吸收营养。
(1)师:同学们每人都带了小块馒头,下面我们把它放到嘴里慢慢地咀嚼,仔细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然后细心的感受馒头在人体内下咽的过程;学生实验、感受。
学生交流、表述自己的体验;讨论: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师:馒头在咀嚼时变甜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怎样用实验验证师生交流、讨论。
设计实验。
三、汇报展示—交流总结1、学生实验。
汇报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食物变成麦芽糖。
2、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初步消化,经过咽进入食道、胃、小肠、大肠等,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是怎样消化的,我们一起看视频。
学生观看课件: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讨论:食物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
3、教师小结。
4、交流收集的人体消化吸收的科学资料。
5、思考并交流:消化与吸收对人体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师:通过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你有什么感想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1、看视频,让学生辨析剧中人物的不良习惯。
2、看图片,了解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教师小结。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板书设计:1、食物到哪里去了消化器官: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胰等课后反思:2、我们的呼吸课程标准对本内容要求: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必须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简单的通过讲解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为:让学生通过体验、猜想、实验验证的方法,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呼吸意味着生命存在”这一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猜想、实验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理解呼吸的意义,并通过查阅资料、测量肺活量等实践活动,讨论了解呼吸系统传染病、呼吸系统保健等与呼吸有关的问题。
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有简单的了解,知道鼻与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
但是对于人体呼吸的过程、人体的呼吸器官肺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与预防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查与搜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能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2、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
3、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课前准备:大塑料袋两个生日蜡烛两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呼吸器官图片)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二)体验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吸气——→胸廓腹部扩大呼气——→胸廓腹部缩小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三)实验探究实验:请两个同学,一个用塑料袋捕捉空气,装满。
另个同学用力往另一个塑料袋内吹起,吹满。
点燃蜡烛,同时插入两个塑料袋,发现有人体呼出气体的塑料袋里的蜡烛先灭了。
三、汇报展示—交流总结1、讨论:说明了什么2、结论: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氧气少。
小结: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知道,人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多,氧气少。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1.问题:如果呼吸器官生病了会出现什么后果2.你知道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疾病3.怎样保护呼吸器官的健康生长请看一段录像再回答。
课后反思:3、心脏和血管课程标准对本内容要求: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必须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简单的通过讲解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为: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实验验证、分析整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分析:本课继《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之后,带领学生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通过一道学生认识心脏、血管、测量心跳等,使学生了解心脏血管的作用,了解基本的心血管保健知识。
学生分析:心脏感觉到但是不见,学生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会查阅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怎样保护他们;知道心脏的形状及位置;探究了解心跳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以及保健方法,知道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路线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对人体心脏和血管作用以及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统计图表、学生准备:听诊器、秒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初步体验,找找心脏和血管跳动(1)教师示范:抱头下蹲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向老师一样做下蹲,做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感知一下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2)学生做下蹲30个,学生汇报下蹲体验活动中,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管(板课题)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一)心脏跳动1.师: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在什么地方呢你能明确指一指吗2.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
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3. 你认为是什么在跳动呢你认为它怎样跳动的呢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学生回答4. 师:出示心脏模型;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
师:心脏的跳动主要是心脏上面的心肌不断的收缩和舒张造成的,请同学们伸出左手,握成一个小拳头,用力握紧,这就相当于心脏的收缩,再张开这就相当于心脏的舒张,正是这一收缩和舒张,使心脏里面的血液流出去,又流进来.师: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
的确,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心脏就会跳动。
而且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二)脉搏1. 师: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血管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
我们把血管有节奏的博动叫做脉搏,我们那些地方可以摸到脉搏呢 (腕部(中医把脉的部位)、颈部、太阳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