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专题
高三历史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与发展)
• 1、秦与匈奴:派蒙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 地区,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御其南下
• 2、汉与匈奴
• ①与西汉
•
a、西汉初期——“和亲”,贸易往
来。作用:暂时缓和了匈、汉关系,但未
真正解除威胁
•
b、汉武帝时--“战争”。作用:
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 防
• 六、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 荣)
• 1、西藏和平解放 • 2、成立五个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民主改革 • 3、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支援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附: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小结:
• ①从古至今存在的民族,如汉、维、 彝、白、藏、蒙、满、羌等族;
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
c、汉元帝时--“和亲”,昭君出
塞。作用:密切了汉匈关系,经济、文化
来往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 ②与东汉
•
a、东汉初年--匈奴分裂,
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仍威胁
中原及西域
•
b、东汉前期——“战争”,
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匈奴。作用:
北匈奴政权瓦解,威胁解除
• 3、汉与西域: • ①与西汉 • a、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西
• ③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 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 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 回族
3、民族融合主要途径:
• (1)政府行为: • ①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便利
了民族融合。例如秦、汉、唐、元、明、 清等朝代都设置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机构。 • ②中央政权的强制推行,移民政策加速了 民族融合。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 孝文帝改革、辽阿保机的改革等。 • ③政权之间的战争与议和,推动了民族融 合。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战后议 和,开榷场进行贸易;文成公主入藏;俺 答汗同明朝修好。
古代民族关系的趋势
古代民族关系的趋势古代民族关系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古代民族关系的趋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古代民族关系的趋势表现为民族间的融合和同化。
在古代社会,不同民族之间往往存在着战争、争夺资源等竞争与冲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逐渐增多,大量的移民、贸易和婚姻等活动使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趋于融合。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后,通过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播,各个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其次,古代民族关系的趋势也体现为民族间的分化和分离。
尽管存在着融合和同化的趋势,但古代社会中的民族间关系也有分化和分离的倾向。
这可能是由于地域、语言、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民族之间出现了分化和分离。
例如,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如藏族、壮族等自成一体,并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古代民族关系的趋势还表现为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融。
这种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上的互动,还包括了思想、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
例如,丝绸之路的建立使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东方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传入了西方,而西方的金属器具、宗教和艺术也传入了东方。
此外,古代民族关系的趋势还表现为政治力量的变迁和转移。
古代社会中,政治力量的变迁不仅影响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发展。
例如,当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政治力量强盛时,往往能够对周边的民族施加一定的影响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其他民族的同化或征服。
然而,随着政治力量的变迁和转移,原本统一或同化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最后,古代民族关系的趋势还包括经济交流和互联互通的增强。
经济交流是各个民族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民族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活动逐渐增多。
这种交流和互通不仅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拉近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概述
(2)规律: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 是一种政治现象,有利于各族的发展,也有 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主题:规范答题能力
【示例1】 阅读下列材料:
西部地区是中国古代最初的政治和经济重心。历朝政府都非
常重视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稳定。
材料一 《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
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
答案 (1)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 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 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2)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 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 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不同: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 服民心)为主。
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设台湾省。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 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这 一融合兼并的过程,既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与联 系,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西部地区的贸易往来 和文化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北方地区 战乱频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 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他们在生产 和生活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则起了总结历史经验和加速民族融合历 史进程的作用。
答案 (1)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为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 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2)①元朝时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版图,为发展统一 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②汉族和边疆各族相互迁 徙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 族相融合;④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⑤西藏 地区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⑥设置澎湖巡检司, 加强了对琉球即今台湾的管辖。
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地推动着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的中国境内多民族共存,各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交融,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传承与演进。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
例如,与汉族文化接触最早最直接的蒙古族、满族等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使得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
其次,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明显,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形成和兴起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既促进了两种文明的交融与发展,又带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例如,北方的辽金时期,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交替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政治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各个民族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形成了统一的政权,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经济上,贸易和物资的交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互动。
例如,唐宋时期的繁荣贸易、丝绸之路的发展等,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受到文化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体系包含了多元的元素,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互相融合交流,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
二
政治上
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
往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同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 王安石
矛盾相互交织。
变法 主要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
考点2:政权并立
名词解释 1. 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后来,北宋向西夏、南宋向金也送岁币。 2. 榷场: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
序号 双方
事件
(2)辽太宗时期: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不断。 (3)宋太祖时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4)宋太宗时期:防御政策 概况
人物:寇准、宋真宗;影响:宋辽保持和平局面 夏对宋称臣,北宋给夏岁币;议和后宋夏榷场贸易兴旺 北宋灭亡 岳飞:郾城大捷;议和: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形成(分界线:淮水至大散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北 “ 万 宋 夏北 “ 万 宋 夏澶宋 两 夏 和北“万宋夏澶宋 两 夏 和渊初。议议澶宋两夏和渊初。议议之年西和以渊初。议议之年西和以盟,夏,后之年 西 和 以盟,夏,后”宋建宋,盟, 夏 , 后”宋建宋,。辽立每恢”宋 建 宋 ,。辽立每恢宋只后年复。辽 立 每 恢宋只后年复每有 , 赐 了宋只 后 年 复每有 , 赐 了年征 多 给 经每有 , 赐 了年征 多 给 经给战 次 西 济年征多给经给战次西济辽。进夏文给战 次 西 济辽。进夏文1绢政 岁 化辽。 进 夏 文1绢政 岁 化02北 币 交1绢政 岁 化002北 币 交0004宋 。 流2北 币 交0万04年宋 。 流0万4年。 宋 。宋。流匹万、年。 宋 。匹、1和。 宋 。。匹宋、1和0。宋辽1和04银。辽宋辽04银4辽、辽14银4年辽、104年、10,年0,,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
热考主题四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拓展深化]1.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以战或和的形态表现出来;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推动了民族间的交融。
(2)民族交融的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与民族政策。
②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友好相处。
③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分裂时期的人口迁移。
④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
⑤民族之间杂居通婚,巩固了民族交融。
⑥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经济文化交流。
(3)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4)客观地看待民族交融的实质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③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④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认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对点训练]1.(2021·重庆一模)“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专题
南宋:1127年_____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五、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
思考:辽宋夏金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古代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如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称“天可汗”;如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五、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
辽:916年_______族首领阿保机在上 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 北宋:960年________发动陈桥兵变, 建立北宋,定都________.
西夏:1038年_______族首领元昊 建立西夏,定都_______. 金:1115年______族首领阿骨打在会宁 称帝,国号金。
真题体验
材料一 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 下,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帮为,当降爵黜官。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戝夷锹,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材料 反映的是他为促进民族融合而采取的哪项措施? 北魏孝文帝 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说明了他实行怎样的 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唐太宗 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
慈利县东岳观中学 李良齐
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秦始皇的最大历史功绩: 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秦与匈奴: 蒙恬 北击匈奴,修筑 秦始皇派_______ 万里长城
二、强盛的汉朝
1.汉与匈奴:
霍去病 卫青 汉武帝派______、________大败匈奴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
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构成了古代中国的丰富多样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进行探讨,以增进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主要民族古代中国共有多个主要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一个民族,也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统治者。
此外,还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形成了多元的古代中国社会。
二、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1. 同化:汉族在历史上通过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人口,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例如,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各个少数民族被逐渐同化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2. 融合: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往往通过婚姻与其他民族建立联姻关系,实现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皇室公主与吐蕃、突厥等民族建立婚姻关系,加深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
3. 纠纷: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并非一直和谐。
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领土争夺、族群压迫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纠纷。
三、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
1. 治理政策: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多种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如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自治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他们的利益和权益。
2. 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互相了解与影响。
例如,各民族在宗教、服饰、艺术、音乐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借鉴,从而促进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 经济合作:古代中国各族人民通过经济合作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利。
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贸易、农业、畜牧业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四、民族与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中国民族关系史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多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融合、冲突和和解。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专题讲义大纲,概述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时期和特点:一、古代民族关系(远古至秦汉时期)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与融合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间的民族交融秦汉时期的统一与边疆民族政策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隋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的调整唐朝的盛世与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宋朝的民族政策与辽金西夏的关系元朝的统治与蒙古族对中国的影响明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清朝的满汉融合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四、近现代民族关系的变迁晚清的民族觉醒与民族主义兴起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发展五、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关系的现代挑战与对策在讲授这一专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历史背景:每个时期的民族关系都与其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多元一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不同民族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
政策影响: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政策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状况。
现实意义:研究历史民族关系对于理解当前民族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份讲义只是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需求进行详细展开。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二)·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
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的少数民族。
其中有些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其中,主要的少数民族如下:1、匈奴族匈奴族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经常迁徙。
在与中原的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军事各领域。
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如下表:时间发展战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占据河套地区,经常南下掠夺秦朝秦朝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出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为防御匈奴骑兵南下,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万里长城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以后,国力贫困。
面对匈奴的进攻,西汉政府不得不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西汉汉武帝时期,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有能力对匈奴进行反击。
于是,西汉对匈奴展开了长达10年的军事反攻,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的三次大展,使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西汉西汉中期以后,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他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汉匈双方和睦相处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朝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北匈奴退居漠北,仍然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
东汉前期,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魏晋南北朝匈奴族大量内迁,并在长期的战乱和经济文化交流中,融合于其他民族当中2、靺鞨族-女真族-满族1、靺鞨族在唐朝时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主要以渔牧为生。
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
它们与唐朝的关系如下表:与唐朝的关系黑水靺鞨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为都督粟末靺鞨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
专题中国的民族关系(一)中国古代史时期1、两汉时期:①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②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
③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
(七上67)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内迁,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七上9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原因):①民族融合增强。
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北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巩固北魏的统治(3)措施: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管理官吏、经济。
②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4)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进程3、唐朝:①唐太宗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威”——派兵迎击叛乱的东突厥,直至将东突厥灭亡;“恩”——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改善同吐蕃的关系;②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唐蕃和同为一家”;③唐玄宗册封南诏(彝族白族的祖先)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改善同南诏的关系;册封回纥(维吾尔族祖先)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改善同回纥的关系。
(七下18)4、元朝:成吉思汗贡献: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忽必烈贡献:建立元朝,统一中国,采用汉制改革,巩固统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七下52)5、明清时期: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作用。
(七下77)管理措施:对西藏:①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也由驻藏大臣督办。
影响: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命题方向考向一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考向二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考向三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考向四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考向五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考向六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向一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例1(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A.B.C.D.【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115年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年金灭辽后,1127年靖康之变消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D项正确;三国时期的魏也叫曹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排除A项;南宋建立时辽已经灭亡,排除B项;西晋被灭亡后建立了东晋,而不是同时存在,分割中国为两个部分,排除C项。
故选D项。
例2(2022·山东威海·统考中考真题)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为消除“内患”,宋朝()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答案】C【详解】依据“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认为外患不如内忧,这内忧指的是北宋统治者担心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局面的重演,所以北宋初年控制军权,削弱兵权,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排除A项;明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实行“八股取士”,清朝也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排除B项;为监视官民,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排除D项。
中国古代的人口、民族关系史专题
中国古代的人口、民族关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人口问题人口是形成国家和民族的主体。
人力,是小农经济的主体;人丁,是封建国家各种义务(捐税、徭役等)的具体的承担者。
人口的多寡往往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治乱、国力的盛衰状况。
1、古代人口的增殖情况西汉:人口大量增加;唐朝:唐玄宗时期的户数是唐太宗时的近3倍;清朝前期:人口统计数字增长到3.6亿。
人口增长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增长,统治统治者调整政策,缓和阶级矛盾,经济发展,人口自然增殖;二是人口迁移。
综观古代历史的我国人口,其发展趋势呈现周期性的规律,人口增长的频率和王朝盛衰、更替一致。
一般来说,在某一王朝初期,人口往往增长很快;到了王朝中叶,人口最盛,而增长势头渐缓并趋于停滞;朝代更替、动荡、战乱之后,人口往往锐减。
需要指出的是:人丁是封建国家各种义务的具体承担者,古代统计人口的标准主要是“户”或“丁口”,这不能准确反映古代的人口数量;由于封建统治的特权,官僚地主不纳赋税,所以,封建社会中存在大量隐匿人口的现象,如清实行“摊丁入亩”之后,人口激增,这里就包含人口的非自然增长的现象;同时,人口迁移、统治区域的变化也是影响古代人口统计的重要因素。
2、古代人口的迁徙秦始皇迁移内地人民去河套地区居住生活;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从东汉起陆续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到江南;唐朝时期内地居民向藏族地区、南诏地区迁移;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元朝时期,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东南亚一带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我国人民移居东南亚的就更多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有以下轨迹:第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从北向南迁移,如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人民因战乱南迁。
五代十国宋元及明末清初因北方战乱人口继续向南迁移。
中国古代史 第八讲:民族关系的发展
小作业
3、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场景法”“身体法”和“故事法”,优化自己 的记忆方法,帮助自己更加轻松学习(可参考工具卡《超级记忆法》)。 4、结合所学的“费曼学习法 ”和“学习技巧”,进一步帮助自己通过 高效学习方法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可参考《费曼学习法》)。
THANKS
青春的道路不长不短 学霸的陪伴 让你一路不慌不忙
费曼学习法--
实操
第五步 反思总结
(五 ) 反 思 总 结
1.反思你前面哪个步骤停留时间最长; 2.总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之前相关知识基础不牢固 还是这次的某个概念自己理解错了);
3.反思你思考的时候在哪里卡住了, 着重这个地方,再次理解。
费曼学习法--
实操
第六步 实践检验
(六 ) 实 践 检 验
TIP3: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记忆在我们的睡眠过程中也并未停止,我们的大 脑 会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我们刚接收的信息。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可是 非常 宝贵的,不要全部用来玩手机哦~
TIP4:早晨起床后,由于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我们可以记忆一些新的内容或 者 复习一下昨晚的内容,那么会让你记忆犹新。
TIP2:越夸张越搞笑,越有助于刺激我们的大脑,帮助我们记忆,所以不妨在 编 故事时,让自己脑洞大开,尝试夸张怪诞些~
故事记忆法小妙招
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简介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 (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费曼学习法出自著名物理学家费曼,他曾获的 1965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费曼不仅是一名杰出的 物理学家,并且是一位伟 大的教育家,他能用很 简单的语言解释很复杂的概念,让其 他人能够快 速理解,实际上,他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也会 不断的研究思考,直到研究的概念能被自己直观 轻松的理解 ,这也是这个学习法命名的由来!
中考历史世界的古代民族关系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详解
中考历史世界的古代民族关系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详解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而古代民族关系是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中考历史考试中,古代民族关系专题常常出现,考查考生对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历年中考真题,以及详细的解答,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专题。
【题目一】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1)周朝时期,西南地区先后出现了夷狄世家、白狄世家、白狄人和犍为人四个部族;(2)春秋时期,秦国设计出了“楚汉相争”的方案,破除了相对平和的民族关系;(3)唐代时期,突厥人和西域各族形成了多次的战争冲突,威胁到了中国的北疆安全。
【解答一】正确的选项是(3)。
突厥人和西域各族的战争冲突对中国的北疆安全形成了威胁,这与历史事实一致。
【题目二】下面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1)秦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中原汉族的固定民族格局;(2)五胡乱华时期,犬戎族、羌族、鲜卑族、狄吴族和白禄族等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对中原地区造成了较大的威胁;(3)隋朝时期,南方的百越族和西南的蛮夷等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有着良好的交往和融合。
【解答二】正确的选项是(3)。
在隋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与南方的百越族以及西南的蛮夷等民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交往和融合关系。
【题目三】下面关于古代罗马帝国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1)古代罗马帝国与日耳曼民族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冲突,这种关系对罗马帝国的繁荣产生了负面影响;(2)古代罗马帝国与帕提亚王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对峙关系,为罗马帝国的疆域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3)古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形成了一种“边塞轮流”关系,两国之间互有进退。
【解答三】错误的选项是(1)。
实际上,古代罗马帝国与日耳曼民族之间的冲突对罗马帝国的繁荣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上述历年真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发现在考察古代民族关系的问题中,常常涉及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冲突和影响等方面。
【高中历史】超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干货分享
【高中历史】超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干货分享(附电子版)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啦,为了理清结构、方便记忆,小编附上了这次干货内容的思维导图,小可爱们记得按顺时针查看呀全篇内容组成思维导图【民族关系发展史概说】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⑴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黄炎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5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含义: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主要方式(途径):①友好往来。
②联合斗争。
③民族迁徙。
④杂居通婚。
⑤政策推动。
⑥民族战争。
⑦统一管辖。
意义: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②有利于各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④推动了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
表现:一是战争。
主要有:①民族掠夺战争。
②民族征服战争。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
主要有:①和亲。
②贸易。
③会盟。
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三、具体史实:1、秦汉时期。
特点,,,。
(1)北方匈奴。
匈奴兴起,经济上,以,为主,也从事,公元,在、、等领域使用铁器;政治上,统一了,形成了强盛的国家。
秦与匈奴的关系。
派北击匈奴,取得地区,为,,命修筑长城,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也是我国古代人民。
秦朝的疆域。
东临,西到,南濒,北抵。
西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先和,是因为,实行,进行贸易往来;时,因,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年的军事反攻,、率兵重创匈奴,匈奴被迫迁徙,双方争夺的焦点转移到;汉帝时,出塞,远嫁。
其作用是,。
东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二部,其中向汉称臣,北匈奴与东汉王朝进行了战争,东汉派、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与的威胁。
(2)西北西域。
西汉,通西域,公元前年,派其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司马迁称之为;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终于建立起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其作用是第一次沟通了与的联系,密切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历史上,多个民族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
以下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境内有多个原始部落和民族存在,如黄河流域的黄种人和长江流域的红色人。
这些民族主要是狩猎和采集为生,彼此之间的交流较为有限。
2. 三皇五帝时期:在中国的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的时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传说中的伏羲、神农氏等人是中国古代的祖先,他们的子孙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骨干。
3. 奴隶社会:在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多个民族的聚居区逐渐扩大,形成了明确的分界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方的夏、商、周等民族和南方的楚、越、吴等民族。
北方民族主要以农业为生,南方民族则侧重于渔猎和山林经济。
这两个区域的民族关系较为紧张,经常发生战争和文化冲突。
4. 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国土的版图正不断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各国之间的战争和外族入侵使得民族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等思想也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起到了一定作用。
5.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逐渐加深。
在汉朝时期,汉族开始成为中国的主导民族,汉文化也开始向其他民族传播。
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6. 隋唐时期:隋唐盛世时期,中国进一步融合了不同民族的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综合文化。
唐朝对外开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学者和文化使者来到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唐朝文化。
7. 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分裂和混战,不同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加剧。
北方的契丹、辽等民族建立了不同的政权,南方的吴越、南唐等民族也相继建立了独立国家。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非常复杂,地方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
8. 元明清时期:在元明清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民族关系较为稳定。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意义的一个问题。
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直在发展演变。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民族的分化;二是中国民族之间的尊重;三是中国民族之间的融合。
首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体现在中国民族的分化。
一段时期,中国人认识不同的民族,之间认知也存在差异。
只有在尊重彼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时,才能使民族关系得以稳定。
其次,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体现在中国民族之间的尊重。
历史上中国人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他们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他们尊重各民族的政治手段,从而形成了承认民族不同文化传统的文化氛围。
最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是要取得民族间的和谐。
随着历史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民族之间的交往活跃起来,甚至形成融合为一体的民族关系。
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演变显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精神,也把民族之间的关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其结果,使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有效地为全世界的民族和谐融合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