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合集下载

如何克服地震灾害后的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地震灾害后的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地震灾害后的心理障碍地震是一种突然、猛烈、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会给受灾的人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创伤。

受灾者可能会出现恐惧、失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下面就从心理干预的角度,谈谈如何克服地震灾害后的心理障碍。

一、接受情绪地震灾害给受灾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创伤,面对这些负面情绪和感受,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面对。

不要抑制自己的情绪,可以寻求倾诉、哭泣、诉说等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缓解内心的痛苦。

二、保持情绪稳定在面对灾后心理时,情绪的不稳定是很常见的。

受灾者需要学会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过于悲观或乐观。

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医生交流,分享内心的烦恼和感受,以及通过饮食、锻炼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和心理上的平衡。

三、承认自己的受创程度地震灾害会给受灾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创伤,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因此,受灾者需要承认自己的受创程度,不要强迫自己去面对和克服,这只会加剧内心的痛苦和压力。

四、建立正面支持体系在灾后心理干预中,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受灾者需要与家人、朋友、心理医生等建立积极的关系,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疗愈的方法,比如塑造积极的内心自我形象、放松身心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五、积极参与有益活动灾后的受灾者往往感到无力和无望,所以积极参与一些有益的活动很有必要。

比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等,可以帮助受灾者重塑自信和自尊心,同时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进而摆脱心理上的阴影。

六、寻求专业心理干预在灾后心理干预中,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们可以根据受灾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包括心理教育、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等,帮助受灾者克服心理障碍。

总之,地震灾害后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受灾者的恢复和重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灾者需要接受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建立正面的社会支持体系,积极参与有益的活动,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的帮助。

地震后的心理健康关怀

地震后的心理健康关怀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还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进行心理健康关怀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受灾者的心理压力,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提供紧急心理援助地震发生后,由于受灾居民可能会遭受到生命威胁,或者失去亲友等重要的支持系统,他们常常会出现恐慌、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反应。

为了及时缓解这些情绪,需要组织专业的心理援助团队进行紧急救援,直接面对受灾者,提供咨询、心理安慰和支持等服务。

二、建立心理疏导中心在地震后,建立心理疏导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这个中心可以为受灾者提供各种心理健康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治疗等。

同时,心理疏导中心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为受灾者提供必要的心理知识。

三、开展心理康复活动地震发生后,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康复活动,帮助受灾者恢复心理健康。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音乐疗法、艺术疗法、户外拓展等形式,以提高受灾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信心。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地震后,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受灾者的心理健康意识。

可以通过制作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开设课程等方式,向受灾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应对灾难所带来的心理冲击。

五、关注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关怀中,需要关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

这些群体往往更加脆弱,对地震的心理反应也更加剧烈。

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保护和关注。

六、加强心理健康管理地震后,需要加强心理健康管理,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受灾者进行跟踪管理。

通过开展定期的心理健康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为受灾者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总之,在地震后的心理健康关怀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不同角度提高受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应该注重提供紧急心理援助、建立心理疏导中心、开展心理康复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特殊群体和加强心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地震后灾民的情绪应该至少有:1、恐惧;2、哀伤;3、焦虑;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

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震后惧怕是什么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

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

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

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1.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纾解而不是压抑。

2.在辅导时,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传输给孩子,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

3.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对他同理的支持,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让惧怕得到缓解。

4.教孩子面对现实,越能了解真实,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惧怕。

5.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厘清和安慰。

6.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同时也引发好的情绪反应,把握这一点,辅导就会成功。

遵守这些原则之后,教师要能与孩子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他的话,看他的遭遇和心情。

支持他,爱护他,孩子就能从创伤的心结中走出来。

现在,以下提供几个简单易行的班级辅导方式,供教师参考使用。

*澄清恐惧情结第一种方式是澄清地震的恐惧。

我们所面对的大灾难,如果一味想逃避或隐讳不说,就不能浮出意识表层,把它看清楚,那会使孩子更害怕。

6-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6-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知识培训材料(一)培训对象:全体教师时间:内容: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地震后,灾民当然首先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援助,物质上的援助本身就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的心理效应。

但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援助,也需要直接的心理的援助。

震后的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援助。

适当的心理援助应该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进入灾后重建。

这个时候的心理辅导,关键还是与灾民通心。

而与他们通心,首先是理解他们的情绪。

地震后灾民的情绪应该至少有:1、恐惧;2、哀伤;3、焦虑;………………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

郑石岩先生的《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写得不错,尽管说的是儿童,成人也适用。

此文关于“恐惧”的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

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震后惧怕是什么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

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

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

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厘清和安慰。

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同时也引发好的情绪反应,把握这一点,辅导就会成功。

6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6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井店联中地震知识培训材料(一)培训对象:全体教师时间:2013年5月13日内容:地震后得心理辅导许金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地震后得心理辅导地震后,灾民当然首先需要得就是物质上得援助,物质上得援助本身就可以产生极大得积极得心理效应。

但她们不仅需要物质得援助,也需要直接得心理得援助。

震后得心理辅导就就是一种直接得心理援助。

适当得心理援助应该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进入灾后重建。

这个时候得心理辅导,关键还就是与灾民通心。

而与她们通心,首先就是理解她们得情绪。

地震后灾民得情绪应该至少有:1、恐惧;2、哀伤;3、焦虑; ………………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

郑石岩先生得《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得儿童》写得不错,尽管说得就是儿童,成人也适用。

此文关于“恐惧”得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得儿童》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与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得创伤与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

当然,防震防灾得教育,灾后得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得工作都需要作适当得教学,但心理辅导得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震后惧怕就是什么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得恐惧有所了解。

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就是灾害来袭时得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得重创,恐惧得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

其二就是周边得人在受灾时得恐惧,尖叫与呼喊,特别就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得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与脆弱,给孩子得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得惧怕与惊恐,这就是生命得自然现象,也就是人承受得压力极限得表露。

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得反应,要设法缓解而不就是压抑。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受灾群 众重建生活信心
提高受灾群众的心理素质, 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帮助受灾群众缓解心理压力, 减轻心理创伤
促进受灾群众之间的相互支 持和互助,增强社会凝聚力
心理辅导工作的意义
帮助受灾群众缓解 心理压力,减轻心 理创伤
促进受灾群众恢复 正常生活,重建家 园
提高受灾群众应对 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强心理素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秩序
地震后心理辅导的方法
倾听:认真倾听受灾者的倾诉,了 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倾听与理解
共情:与受灾者产生共鸣,让他们 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理解:理解受灾者的情绪和反应, 给予关心和支持
引导:引导受灾者表达内心的感受 和想法,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和情绪
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公众心理素质和应 对能力
添加标题
加强跨部门合作:政府、社会组织、医疗机构等共同参 与,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震后心理辅导的挑战。
提升心理辅导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震后的心理反应和应对策略
沟通技巧: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受辅导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
自我调节: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应对压力和情绪波动,保持心理平衡 团队协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其他心理辅导人员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提高工作效率
地震后心理辅导的未来 展望
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趋势
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人群的心 理需求,提供个性 化的心理辅导服务
线上线下相结合: 利用互联网技术, 提供远程心理辅导 服务,方便快捷
员的专业素质

地震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心理支持

地震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心理支持

地震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心理支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灾区居民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

地震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心理支持成为重要的任务,以帮助受灾人群走出心理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本文将从心理干预和社会心理支持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心理支持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一、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地震发生后,受灾人群常常陷入深度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危机之中。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则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如焦虑症、抑郁症甚至自杀等。

因此,进行心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1. 降低心理痛苦: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受灾人群释放负面情绪、减轻焦虑、恢复自信,从而降低其心理痛苦。

2. 预防心理疾病:在地震灾后,许多灾区居民面临着重建家园、面对贫困等多种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受灾人群有效应对这些压力,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

3. 增强社区凝聚力: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渡过难关的氛围。

二、心理干预的方法与策略地震灾后的心理干预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与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1.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灾区居民可以与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自己的困惑和痛苦,寻求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2. 群体心理干预:组织受灾人群之间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能够相互支持、倾诉和鼓励,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群体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

3. 心理教育与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灾区居民可以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三、社会心理支持的重要性社会心理支持是指社会资源的提供者向灾区居民提供情感、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

社会心理支持对于地震灾后的心理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缓解心理痛苦:当受灾人群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时,他们的内心会感到温暖和安慰。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内容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内容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内容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重建生活信心。

以下是一些地震后心理疏导的内容:
1. 情绪支持:地震后,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恐惧、无助、悲伤、内疚等负面情绪。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释放这些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2. 认知调整:地震后,一些人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思维模式,比如灾难化思维、无助感等。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调整认知,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3. 生活重建:地震后,一些人可能会失去家园、工作等生活必需品,导致生活陷入困境。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重建生活信心,寻找新的生活方向。

4. 社会支持:地震后,一些人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缺乏社会支持。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社会联系,提供情感支持。

5. 创伤治疗:对于地震中受到严重创伤的人,心理疏导需要进行创伤治疗,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生活。

总之,地震后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重建生活信心。

对于受到创伤的人,需要进行创伤治疗,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地震后的灾后心理疏导

地震后的灾后心理疏导

地震后的灾后心理疏导地震是一种严重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还对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地震后的灾后心理疏导是重建社会和个人心理健康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探讨地震后的灾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相关的心理障碍及其应对方法,以及灾后心理疏导的实施策略。

地震发生后,幸存者常常面临着恐惧、不安和困惑的情绪。

他们可能经历丧失亲人、朋友和安全住所的痛苦,同时还要应对重建家园和重新适应生活的困难。

这些心理创伤会在幸存者的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伤痕,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灾后心理障碍。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TSD是一种由于亲历或观察到暴力、丧生或生命威胁性事件而引起的持久的心理创伤反应。

灾后幸存者可能体验到回忆、噩梦、闪回等症状,同时还会避免与地震相关的想法、感受和场景。

另一个常见的心理障碍是焦虑症,这是一种持续的、过度的担心和不安感。

幸存者可能因为对未来的担忧而感到不安和恐惧。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是抑郁症,这是一种持续的、丧失兴趣和愉快感的情绪障碍。

地震后,幸存者可能因为失去亲人、财产和安定的生活而感到绝望和无助。

为了帮助灾后幸存者缓解心理痛苦,灾后心理疏导是十分重要的。

灾后心理疏导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教育、放松训练和应激管理等服务,以促进幸存者的心理康复。

一项重要的灾后心理疏导策略是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可以通过倾听和理解灾后幸存者的感受、情绪和需求来提供。

在这个阶段,关系建立和信任是关键。

灾后心理疏导师可以通过表达共情和关怀,帮助幸存者有效应对他们的情绪困扰,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信息教育。

地震后,幸存者常常充满困惑和不解,他们对地震的原因、后果和灾后救援工作可能一无所知。

灾后心理疏导师可以提供准确和详尽的信息,解答他们的疑虑和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震的影响。

放松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灾后心理疏导策略。

地震后,幸存者通常身心疲惫,紧张不安。

地震后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地震后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地震后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除了物质上的损失,地震还会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地震发生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受灾者减轻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

本文将设计一份地震后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一、目标1. 帮助受灾者了解地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2. 提供情绪支持,帮助受灾者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3. 培养受灾者的应对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适应灾后生活。

4. 促进受灾者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二、内容1.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向受灾者介绍地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和恢复心理健康。

内容包括:- 地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焦虑、恐惧、抑郁等。

- 应对策略:如积极应对、寻求支持、放松训练等。

- 恢复心理健康的方法: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2. 情绪支持:通过情感表达、情绪调节等活动,帮助受灾者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内容包括:- 情感表达:通过绘画、写作、音乐等方式,让受灾者表达自己的情感。

- 情绪调节:通过呼吸练习、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受灾者调节情绪。

3. 应对能力培养: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受灾者的应对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适应灾后生活。

内容包括:- 角色扮演:让受灾者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地震发生后的情境,学习如何应对。

-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地震后的生活环境,让受灾者学习如何适应和应对。

4. 互助和支持:通过小组活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受灾者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内容包括:- 小组活动:组织受灾者参加小组活动,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互相支持和鼓励。

- 座谈会: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志愿者组织座谈会,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建议。

三、方法1. 讲座: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志愿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受灾者传授相关知识和技巧。

2. 小组讨论:组织受灾者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互相支持和鼓励。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应对创伤的方法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应对创伤的方法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应对创伤的方法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创伤,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恢复正常生活。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以帮助地震灾区的居民度过困难时刻。

1. 倾听和理解地震后,人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恐惧、焦虑、悲伤等等。

作为心理疏导者,首要任务是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感受。

与受灾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故事,给予关注和理解,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内心的困扰和痛苦。

2. 提供情绪支持在地震后,人们常常会经历情绪波动,情绪低落甚至抑郁。

心理疏导者可以提供情绪支持,让受灾者感到被关心和支持。

通过有效的情绪支持,可以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增强内心的稳定感。

3. 建立安全感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全感。

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受灾者建立安全感。

可以通过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庇护所,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安全保障。

同时,也要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支持,让他们感到被保护和照顾,恢复对未来的信心。

4. 教授应对技巧地震后,许多人会产生强烈的紧张和恐惧感。

心理疏导者可以教授一些应对技巧,帮助他们应对焦虑和紧张情绪。

例如,深呼吸和放松训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可以教导一些积极的思考方式,鼓励受灾者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5. 重建社会支持系统地震后,人们常常会失去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感到孤独和无助。

心理疏导者可以帮助受灾者重建社会支持系统,引导他们寻求亲友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受灾者互相支持和交流经验,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6. 接受心理治疗对于一些经历了严重创伤的受灾者来说,简单的心理疏导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时,他们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以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创伤。

心理治疗可以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和眼动脱敏疗法等。

有经验的心理疏导者可以通过评估和引导,帮助受灾者找到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

心理辅导教案: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地震后的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教案: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地震后的心理问题

【引言】最近,地震频繁,特别是在某些地区数量不少于10次,震级也达到5级以上,给部分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心理压力。

地震虽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但震后重心的还是对人民员工的心理冲击,对青少年的健康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背景下,我想就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孩子处理地震后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让我们更好地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健康。

【正文】地震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地震给儿童的心理带来的思想不同,惊恐、为难、压抑、不安……说实话,在如此惊恐的先决条件下,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变得越来越紧张,极易引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感。

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地震后的心理压力呢?1. 稳定情绪,平静心态地震发生后,许多孩子会感到惊慌失措,这种情绪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稳定孩子的情绪,平静他们的心态。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缓慢呼吸,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当孩子感到焦虑或害怕时,他们的呼吸可能会加速并变得浅短。

让孩子坐在安静的地方,用鼻子慢慢地呼吸长时间。

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意识到他们的呼吸和身体的感觉,以便他们的情绪得以稳定。

(2)通过轻柔的音乐或身体接触缓解孩子的情绪音乐可以帮助孩子放松神经系统,使他们更加轻松。

您可以为孩子播放柔和的音乐,或用温暖的拥抱或握手来安慰他们。

(3)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地震发生时,孩子可能会害怕生命受到威胁。

让孩子感到得到支持和帮助,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可以告诉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安全的地方,他们的父母或老师会保护他们。

2. 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虽然地震发生的时候,会让孩子感到迷惑、害怕、震惊,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平复情绪。

让孩子明白,地震虽然是自然灾害,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震的发生。

我们不应该害怕,而是应该学习如何应对和预防地震的发生。

3. 帮助孩子找到情感支持在地震后,找到情感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可能会产生孤独或原地疏离的感觉,适当的情感关注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困境。

地震心理辅导方案

地震心理辅导方案

地震心理辅导方案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不仅会造成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破坏,还会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地震后,许多人会出现恐慌、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地震心理辅导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地震灾区的居民有效管理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并促进他们的恢复和重建。

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地震灾区的居民经历了一次可怕的灾难,他们可能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甚至失去了家园。

这些创伤性的经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出现长期的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在地震灾后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居民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地震心理辅导方案阶段一:灾后应激反应在地震灾后的最初阶段,居民们往往会经历强烈的应激反应。

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慌、害怕、不安和沮丧。

在这个阶段,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他们:1.提供安全感:告诉居民们他们现在处于安全的环境中,提醒他们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避免危险区域。

2.听取倾诉:鼓励居民们倾诉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倾听他们的痛苦和困惑,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3.提供信息:向居民们提供关于地震灾害的基本知识和相关信息,从而减少他们的不确定感和恐惧。

4.引导放松训练:教授居民们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和冥想,以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

阶段二:重建和恢复在地震灾后的重建和恢复阶段,居民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建立起新的社区。

在这个阶段,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他们:1.提供支持网络:帮助居民们建立和加强社交联系和支持网络,以便彼此的互相扶持和支持。

2.建立积极心态:鼓励居民们积极面对挑战,并教授他们积极思维的技巧,以帮助他们保持乐观和希望。

3.促进社区参与:组织居民们参与社区重建的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志愿者工作,以增加他们的自尊和归属感。

4.提供个人辅导:根据居民们的个别需要,提供个人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处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地震后救援人员心理讲座内容

地震后救援人员心理讲座内容

地震后救援人员的心理讲座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震后常见的心理反应:讲解地震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常见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抑郁、自责等,让救援人员了解这些反应是正常的,并且这些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

2. 应对心理反应的方法:介绍一些有效的应对心理反应的方法,如放松技巧、呼吸练习、冥想等,以帮助救援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缓解自己的情绪。

3. 自我关爱的重要性:强调自我关爱的重要性,包括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让救援人员了解在照顾他人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4. 情绪表达与沟通:讲解如何有效地表达情绪和进行沟通,让救援人员在面对受灾群众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安慰他们,同时也能更好地与同事和家人进行沟通。

5. 团队协作与支持: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让救援人员在互相支持、共同应对灾难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6. 心理援助的注意事项:讲解在进行心理援助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如尊重受助者的隐私、避免给受助者带来二次伤害等,以确保心理援助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可以帮助地震后救援人员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挑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更好地为受灾群众提供援助。

谈谈自然灾害之后儿童的心理辅导

谈谈自然灾害之后儿童的心理辅导

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或阅读报纸或上网时,总是会发现不是这发生地震,就是那发生了海啸,还有就是某某地点发生了泥石流或火山爆发。

我们的周围总是时时刻刻发生一些超出我们想象的自然灾难,在这些自然灾难面前我们人类表现的很脆弱。

自然灾难往往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极大地超出个人及团体的应付能力。

因此灾难发生时,很多人往往因无助和无法应对而感到惶惑不安,产生心理挫折,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而儿童往往是心理受挫最严重的群体。

在灾难面前我们总是想到的是如何在第一时间挽救人得生命,却忽略了灾后人民的心理变化,灾后及时的心理调节能够帮助人民走出心里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灾后儿童的心理调节更是至关重要。

面对突如其来、家破人亡的灾难,经历的、看见的、听到的每一个人都不会不感到心里的波动,而且这种波动大到很难用平常的理性来抑制。

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地震灾害中身心受损,不能顺利自我修复的孩子们,我们如何进行心理援助呢?简单得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接纳事实以及事实面前的自己。

当某地发生大的自然灾难,我们总是会看见一些白衣天使和白衣战士,及人民子弟兵冲在第一线去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见还有一些心理专家在后方忙碌的身影,帮助人们走出心里的阴影。

我们是否还遗忘了另外一个群体——儿童?无论是在地震后,还是在海啸后,还是洪水后,儿童的心理辅导都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诗祖国的未来和花朵,儿童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孩子走出心中的阴影,笑对人生,活出生命的精彩!因此,在灾后,我们不仅要治愈肉体上的痛苦,还要治愈心理上的疾病。

曾经在电视剧《重案六组》看到过这样地情节,一个家庭的女主人亲手把自己六个月的的女儿烧死,原因是:她自己是唐山大地震的孤儿,自从她的女儿出世了,她认为她的女儿夺取了她丈夫对她的爱,所以下此毒手,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了,她的心理已经完全扭曲了,如果当时能加以心理辅导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案!心理学家把灾后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为三类:一是遇难者家属;二是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三是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方法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方法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方法说实话地震后的心理疏导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先从身边人开始尝试,比如说我邻居家孩子。

地震后那孩子老是做噩梦,一有点动静就害怕得不行。

我最开始就想着,安慰安慰就好了呗,就老是和他说没事啦,都过去了。

可是根本不管用,这就像你伤口流血了,光说不疼不疼,那血也不会止住啊。

后来我就换了个法子,我把他拉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就像我们小时候躲猫猫找的那种安全小角落。

然后开始试着让他把心里的恐惧说出来。

我对他说,你就把我当成树洞,啥都能往里倒。

这孩子就开始哭着说地震的时候他有多害怕,房子晃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要死了之类的。

这时候可千万别打断他,就让他一股脑儿地说,就像水开了就得让蒸汽全跑出来一样。

听他说完,他当天晚上就没做噩梦,我当时就想,哎呀,好像有点门道了。

还有一次我帮助一个老人。

我发现老人在地震后老是发呆,不愿意说话。

我就想着拿以前的老照片来勾起他美好的回忆,转移一下注意力。

我把他那些老相册翻出来,一张张给他看,还一起回忆照片里的故事。

但是我太心急了,翻得太快,而且也没有足够耐心听他把回忆完整地说出来。

结果老人反而更沉默了。

这我就知道了,做这种事得慢慢来,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还试过组织大家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和游戏。

就像大家一起做小纸鹤,这过程中不需要有太多复杂的交谈,但可以让人放松下来。

大家的注意力从地震的恐怖上慢慢地转移到眼前的事情上。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人突然提起地震的经历,千万不要阻止他说,要让他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分享了这么多我自己的尝试经历,我觉得地震后的心理疏导有这么几个要点。

首先得有个安全安静的空间,就像个避风港一样。

然后就是要让他们说出内心的恐惧和感受。

还有就是不要心急,不管是用回忆美好往事还是做手工之类的方法,节奏要把握好。

我不确定这些方法是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但这都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真实心得。

「地震心理学」教案:了解地震灾后心理创伤的应对和疏导方法

「地震心理学」教案:了解地震灾后心理创伤的应对和疏导方法

「地震心理学」教案:了解地震灾后心理创伤的应对和疏导方法。

一、地震灾后心理创伤的表现地震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虽然地震发生的时间很短,但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有着长期的影响。

在地震发生后,人们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恐慌情绪地震来袭时,突然发生的强烈震动和噪声会让人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灾后,人们对于地震的恐惧情绪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经过长期的心理调适。

2.沮丧、无助情绪灾后很多人会感到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甚至出现无助情绪。

这往往是由于灾后的影响导致人们丧失了往常的积极性和信心。

3.焦虑情绪灾后很多人的心中常常充满了各种担忧和不安,针对灾后重建和生计等问题的焦虑情绪常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4.焦躁、易怒情绪地震还会导致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易怒、暴躁等情绪表现。

二、地震灾后心理创伤的应对方法地震灾后,很多人只顾着物质恢复,而忽略了心理恢复。

因此,灾后的心理疾病往往会戕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及时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来帮助灾民恢复心理健康。

1.充分倾听受灾群众的心声面对灾后的心理创伤,最重要的是倾听和理解受灾群众的心声。

通过倾听他们的诉求、感受及思想,进一步发现问题所在,有效地缓解情绪上的不安。

2.鼓励灾民表达自己的情绪灾民往往会内敛、压抑自己的情绪,这会给心理恢复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鼓励灾民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利用心理辅导、娱乐等方式,帮助他们以适当地方式释放他们的情绪,从而加速心理恢复进程。

3.发挥社会支援和互帮互助的作用社会支援和互帮互助是灾后心理疏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重建受灾群众信心和勇气的重要方式。

我们可以联合各方力量,在生活生产中提供相关帮助,例如提供精神慰藉、物资捐赠等方式,让受灾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加快心理恢复进程。

4.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心理辅导机制是帮助灾民迅速恢复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店联中地震知识培训材料(一)培训对象:全体教师时间:2013年5月13日内容:地震后的心理辅导许金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地震后,灾民当然首先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援助,物质上的援助本身就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的心理效应。

但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援助,也需要直接的心理的援助。

震后的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援助。

适当的心理援助应该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进入灾后重建。

这个时候的心理辅导,关键还是与灾民通心。

而与他们通心,首先是理解他们的情绪。

地震后灾民的情绪应该至少有:1、恐惧;2、哀伤;3、焦虑;………………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

郑石岩先生的《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写得不错,尽管说的是儿童,成人也适用。

此文关于“恐惧”的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

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震后惧怕是什么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

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

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

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缓解而不是压抑。

在辅导时,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传输给孩子,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

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对他同理的支持,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让惧怕得到缓解。

教孩子面对现实,越能了解真实,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惧怕。

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厘清和安慰。

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同时也引发好的情绪反应,把握这一点,辅导就会成功。

遵守这些原则之后,教师要能与孩子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他的话,看他的遭遇和心情。

支持他,爱护他,孩子就能从创伤的心结中走出来。

现在,以下提供几个简单易行的班级辅导方式,供参考使用。

一、澄清恐惧情结第一种方式是澄清地震的恐惧。

我们所面对的大灾难,如果一味想逃避或隐讳不说,就不能浮出意识表层,把它看清楚,那会使孩子更害怕。

佛教有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只兔子在睡梦中,被树上掉落的果子惊醒,大喊着「灾难来了!大灾难来了!世界末日到了!」森林的动物,一片惊恐声中都在奔跑,不断地传开来,结果所有的动物都在惊恐逃难。

这时,一位觉者来到森林,逐一追问他们从那里听来「世界末日到了!」终于追问到兔子。

觉者问:「你怎么知道大灾难,世界末日到了?」「我在睡觉时,听到砰的一声,令我惊吓非常,我以为世界末日到了。

」「你能带我去看看吗?」于是兔子带领觉者去看个究竟。

结果却发现原来是树上掉落一个果子。

于是,平伏了一场恐惧的逃难。

强烈的惧怕总是挟杂着消极和不安的臆测。

如果老师能在大地震之后,带领儿童厘清惧怕,认清现实,就能使理性发挥功能,而不会陷入无谓的焦虑,或情绪违常的后遗症。

于是,教师可以来一次《班级情绪缓解交谈》活动。

它的过程是:教师引言(五分钟):教师用平静的口语,简单介绍这次大地震的状况,造成的损害和伤亡。

并举一个温馨、机智、救人的故事当对比。

引发儿童说出心中的惧怕(三十分钟):例如「小朋友!你在大地震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最害怕的是什么?」老师可以简短说一下自己张惶失措、害怕的情形和余悸,引导孩子一起说出来害怕什么?并请注意:把孩子惧怕的原因或想法,逐项写在黑板上。

逐项检讨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现实;把不符合的打×,把符合的打○。

老师要引导孩子认清惧怕是由于消极的想法,而非现实,因为现实是可以努力改善的。

对于合理惧怕事项,应讨论如何克服它,如何预防它。

整理班级交谈结论(十分钟):由老师作结论,区隔值得害怕和不值得害怕的事。

值得害怕的事要如何预防,才不会发生危险。

带领孩子作一行动方案,如何做好预防措施,或帮助家人重建家园的要点。

(以上时间安排可视需要调整)情绪缓解交谈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引导孩子缓解惧怕的心结,它的要领是从发觉到宣泄;从讨论惧怕事件中认清那些值得担心,那些不是;并启发解决问题的思考,采取预防和安全措施,从而把惧怕转移到理性的积极行动上。

类似的过程,也可用在讨论「如何赈灾」、「如何帮助受灾家庭的儿童」。

从引发酝酿气氛,到热心的讨论,找出方法和实践行动,能激发儿童的爱心和生命的活力,让心理得到健康和良好的自我功能。

孩子从宣泄到认知,由认知到正确的行动,是他们在多挫折的现实环境中,最好心智成长的教育。

二、嘲笑自己的惧怕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一起来嘲笑自己的惧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受到强烈惧怕压力时,可以透过嘲笑自己的害怕来解开心结,例如「啊!我怕得两脚发软,笑了起来,连胆子也被震碎了!」然后哈哈大笑,「当时我怕得魂不守舍,差点把尿都急出来了!」然后哈哈大笑。

班级老师可应用自嘲表露,带领儿童自嘲情绪等!比比看谁自嘲得最有趣。

大家轮流对自己担忧的事自嘲,有助于孩子澄清惧怕。

举办前,教师要先说明:「每一个人都会惧怕,怕是自然的事,正因为有怕,我们才会预防危险,会去思考解决问题。

我们把心中的怕说出来,对于不合理的部分,由本人加以嘲笑,可以带来更理性的态度和心理健康。

不过,我们绝不嘲笑别人的惧怕。

」最后,教师作个结论,说明自嘲是无伤大雅的事,而且有助于情绪缓解和压力的清除。

但要特别强调:不可互相嘲笑,只可以自我嘲笑。

维持不伤害自尊的气氛,让自己不合理的惧怕情绪宣泄。

教师可以带领先作惧怕的自我嘲笑,引发每一位同学参与。

教师结论时,要说明惧怕的非合理性和自我嘲笑的价值。

三、生命的关怀其三是《生命的关怀》,当班上有同学或同学的父母罹难时,老师应将父母罹难的儿童列入个案辅导,并应设计一些团体活动,引导孩子产生水平思考,转移其哀思和伤痛。

哀思和伤痛一旦陷入垂直思考,就会不断联想,作白日梦,孩子会更加孤立,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

如果能转移思考的事件,做点别的事,参与团队游戏等活动,则能转移原来困扰的思考线路,朝向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路,这就称做水平思考。

行动(activating)会产生想法或信念(belief),想法引发出情绪的结果(consequence),心理学上称它为ABC理论,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适当的活动,带领班级活动,帮助孩子转移哀伤,这些活动例如:把教学活动设计为团体活动,如表演、讨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等。

(对于受过灾的学生,更需采取合作学习,协助其适应环境和学习活动)找时间作团体活动,例如歌唱、游戏、运动等。

在生命关怀的活动中,每个人讲一段祷词;祈求上苍的保佑(可依家庭不同信仰祷告),并祝福罹难者在精神世界安乐。

写一封信给在天之灵的罹难者,请他放心,对于父母罹难的儿童,全班同学都会跟他作朋友、帮助他、跟他一起玩,请他放心,并朗诵出来。

在教室里祷告、祈福、写信给罹难者,目的不是传教,而是要每一个孩子,依其宗教信仰,或想象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表露情感,透过写信和口头的祷词,让孩子们缓解情绪。

念祷词和写给亡者的信,教师要举例引导儿童的重点是:诚心的祝福罹难者,并说出自己会珍重自爱,创造光明的人生。

怀念往事的美好,并说出往事已成过去,自己会更努力向上,做个好孩子。

陈述感恩的心情和珍惜生命,并表达同学们会互相友爱、支持和合作;发挥慈悲和爱。

引导学生作《生命的关怀》不免触及宗教,但教师要严守宗教中立,不涉入宗教仪式,而只做情绪和情感的宣泄,并超然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做一个有爱有智慧的人。

班级进行祷词和宗教朗诵的活动,只能在孩子来上课的一周内实施,时间过去就失去价值,教师要特别把握其时效性。

四、个别辅导:其四是《个别辅导》,当教师发现班上同学,有父母或至亲罹难者,要对孩子做个别辅导,建立彼此的依赖,了解他的心情和遭遇,给予必须的协助和安慰。

所谓个案必有其个别性和隐私性,除了辅导室指定的教师或级任老师之外,其他老师要表示关心或协助,应尽可能与负责个案的老师洽商,避免太多老师都找他个别谈话,否则会造成儿童的压力和困扰。

个案辅导一定要建立师生的信赖关系,教师必须真心关爱孩子。

教师与孩子情意沟通中,语词只占百分之七,语调和语气占百分之三十八,表情和态度占百分之五十五。

教师只有在真心关怀孩子,了解他的创伤和困难,坚定协助意愿时才能传递爱的力量。

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要学习热爱生命和生活。

懂得处理自己和积极性情绪,保持平稳开朗的心情。

实现自己做为一位教师的责任感和教育目标。

教师有了这个基本的期许和条件,就能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传递生命力和温暖,滋润大地震过后受灾的孩子,教师与孩子谈话时要注意:适时自然的情境,给孩子信心和安全感。

聆听、接纳、同情、支持、了解孩子的困境。

引导孩子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作成行动计划。

就辅导的情形作适当的评估,修正以达成辅导目标。

教师要多听,多开启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例如「震灾之后,你住在阿姨家,你想怎样才能配合他们的生活步调呢?」由学生来思考,老师协助作整理,形成行动方案。

此外,教师要把握社会资源,为受灾的儿童申请救助或补助。

对于过度惊吓,有较深的身心创伤者,应协助其就医。

教师要与受灾的儿童建立信赖,让他觉得教师是他稳定和安全感来源。

五、防震教育其五是妥善安排《防震教育》,地震随时可能来袭,各校都应办理防震的教育和演习。

如果大地震受创的孩子,压力未得到缓解,在防震演练时,会造成严重情绪反应。

我小时候,学校经常办理防空演习,许多受过二次大战空袭惊吓的孩子,会慌张失措,嚎啕大哭起来,甚至产生歇斯底里的症状。

大地震后,学校作防震演习要尽可能先做情绪缓解。

演习时,如有孩子因而惊吓,回过头来,要做情绪缓解与辅导。

学校不能因为孩子有惊吓的反应而不作防震演习,但要有一套正确的做法。

防震教育的实施,应属于父母及家庭。

父母在地震时惊慌抱着孩子,张惶失措的表情,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惧怕。

父母亲和教师,在地震时要控制情绪,这与如何避免防震一样重要。

大地震对儿童的心创很大,甚至青少年亦同。

孩子们都会隐瞒自己的心创和情绪。

他们说:「大人比我们紧张,我并不紧张。

」当请他们选出「谁是你家最害怕的人?」他们选出来的多是父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