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导学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导学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预习与检测1、什么叫机械运动:(在初中学过吗?)2、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定义是在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3、什么叫参考系(与初中学过参照物有区别吗)4、在数学中我们学习过坐标系是什么样的想一想。
物理课中坐标系有种,坐标系的五个要素是二、探究1、举例说明能被看做质点的物体2、举例说明不能被看做质点的物体3、举例说明有时不能被看做质点有时能被看做质点的物体4、一同学在操场上向东以0.2m/s的速度直线行走某时刻钥匙掉落地上,掉落后2分钟发现了立即回头寻找速度0.1m/s,不计转身时间该同学最快需经多长时间找到钥匙5、(思维迁移)一同学在河中逆水驾船行驶某时刻足球掉落河中,掉落后2分钟发现了立即掉头寻找,(船相对水的速度不变,不计掉头时间)该同学最快需经多长时间拿到足球6、在同一坐标中,画出和的图线7、(思维迁移)以操场中心为原点用坐标表示,甲同学在原点东3m、北4m处,乙同学在原点东3m、南4m处8(思维迁移)以操场中心为原点用坐标表示,甲同学零时刻在原点东3m、2秒末在原点东5m处,三、应用与练习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二节时间和位移一、预习与检测1、时刻是时间轴上的、时间间隔是时间轴上的 第5秒是秒,是时(填:刻、间间隔)2、什么叫路程:(初中学习过吗) 什么叫位移:(初中学习过吗) 什么叫位置:3、矢量的定义: 标量的定义:初高中你学过的物理量中,是矢量是标量4、用表示矢量用 表示矢量的大小表示矢量的方向 二、探究1、下图建立了一个时间轴在轴上表明①2s 末、3s 初、3s 末;② 第3秒 、前两秒 分析是时刻 是时间间隔 看图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下图建立了一维空间坐标(象初中学的数轴)在X 轴上表明位置①2m 处为A 、4m 处为B 、-2m 处为C ;②质点由A 运动到B 的位移是质点由C 运动到B 的位移是质点由B 运动到C 的位移是t/s1234x/m12343、位移=5m 和7m,则X1X2,(填<、>、=)因为符号代表表示大小4、一汽艇在广阔的湖面上先向东行驶了6 km,接着向南行驶了8 km.那么汽艇此过程的位移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经过的路程是多少?5、下表是A、B、C、D四个物体在X轴上运动不同时刻相对原点的位移,适当建立一个坐标系描点连线描述这四个物体的运动物体0时刻位移1秒末位移2秒末位移3秒末位移A 0m 1m 2m 3mB 0m 2m 4m 6mC 4m 3m 2m 1mD 2m 2m 2m 2m6、如图1-2-5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关于它们位移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路程比较正确的是 ().A.沿Ⅰ较大B.沿Ⅱ较大C.沿Ⅲ较大D.一样大思考总结:位移的大小和路程的关系运动位移的大小和路程相等运动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运动位移的大小大于路程二、应用与练习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3运动的描述速度一、预习与检测作图处1、位移轴上的坐标是坐标的变化量是时间轴上坐标是,坐标的变化量是2.初中学过的速度的定义是计算公式是高中速度的定义是计算公式?二者的区别在哪?3、怎么判断速度的方向?初中还学过其他的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吗?4、什么是平均速度?写出计算公式,怎么判断其方向?5、什么是瞬时速度?什么是速率?6、汽车速度计显示的是什么速度?二、探究1、你能说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与联系吗?2、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我们怎么测量汽车通过路旁一棵树时的速度?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各速度有什么特点?4、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速度指的是哪个速度?5、一物体沿x轴运动,0时刻在坐标x=2m位置A处、2s末在坐标x=4m位置B处、3s末在坐标x=-2m 位置C 处,则质点由A 运动到B 的平均速度是质点由B 运动到C 的平均速度是质点3s 内的平均速度是自己思考一下,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应注意什么?6、短跑运动员在100 m 比赛中,以8 m/s 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到50 m 处的速度是9 m/s ,10s 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 m/s ,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9 m/s B .10.2 m/s C .10 m/s D .9.1 m/s 7、(思维迁移)如图所示,博尔特在男子100m 决赛和男子200m 决赛中分别以9.69s 和19.3s 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0m 决赛中的位移是100m 决赛的两倍B .200m 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C .100m 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D .200m 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m/8、(思维迁移)如果我班同学小明围着我校操场正好跑了一圈,全程400m ,用时1min ,他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三、应用练习:一辆汽车以20 m/s 的速度沿平直的公路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30 m/s的速度从乙地开往丙地。
#高中物理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导学案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概念。
2.知道参考概念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3.知道如何用坐标系描述质点的位置。
提示与建议在学习本节时要通过对生活现象和运动实倒的分析来感知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引入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性,为学习以后的知识打下基础。
特别是在建立高中第一个理想化模型——质点时,要通过分析大量实例来体会这种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性,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互动探究】自主学习1.运动和质点(1)一个物体如果 ,则说这个物体在运动,这个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方法是 ,力学中主要研究 。
(2)质点的主要特点是忽略了物体的 ,突出了物体的 ,这一要素;一个物体是否可以看成质点,取决于 ,当 ,时就可以看成质点。
2.参考系和坐标系 (1)“运动是绝对的”这句话是指 ,运动的相对性是指 。
(2) 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当被选为参考系时,它的运动速度就被规定为 。
合作学习一、物体和质点1.质点的概念: 2.质点的属性: 3.质点的简化: 4.理想化模型: 模型的基本特点: 二、参考系和坐标系1.位置的概念: 2.位置的要素: 3.位置的描述: 4.位置坐标的意义:5.坐标系的建立的原则:6.全球定位系统:疑难探究体积很小的物体一定可以看做质点吗?体积大的物体一定不可以看做质点吗?问题分析: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不计,则可以将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即质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而不是由物体的体积大小和质量大小来决定的。
典例精析题型一:对质点概念的理解例1.在以下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回家的速度B.对某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解析】研究学生的骑车速度或探测器的飞行轨迹时,其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故它们可以看成质点。
高一第一学期物理导学案--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学习重点】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学习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学习过程】任务一预习导学知识点一:物体和质点【阅读】P9第一部分:物体与质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雄鹰、足球都在做机械运动。
详细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困难? 困难出在哪里?2、描述物体运动,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可以将问题简化吗?为什么?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知识点二:参考系【阅读】P10第二部分:参考系并完成下列问题。
1、看教材中的图1.1—3,车中小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参考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教材中的图1.1—4,选择不同参考系来观察同一物体运动,结果如何?知识点三:坐标系1、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______及______需要建立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条直线运动,只需建立_______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任务二合作探究【例题1】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直径约为12 800km,与太阳相距1.5×l08 km.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研究地面上各处季节变化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例题2】撑杆跳高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来说可以把撑杆跳运动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过横杆.讨论并思考后回答,在下列几种情况下运动员能否被看作质点,从中体会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1)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2)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3)测量其所跳高度(判断其是否打破纪录)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例题3】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两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其中分别描述了两种运动情景,那么它们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的?【例题4】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变化,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和,建立直线坐标系,如图所示,若物体运动到A点,此时它的位置坐标x A= ,若它运动到B点,则此时它的位置坐标x B = 。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1节导学案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1节导学案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概念,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能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反馈,学会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3.全力投入,勤于思考,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及坐标系的应用。
难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和物体可以视为质点的条件。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勾画出本节内容的基本概念(质点、参考系等),再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 依据发现的问题,然后再读教材或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
2.限时15分钟。
I .课前预习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理 的变化。
2.质点:用来______有质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质点.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______和______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3.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______的另一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______.通常以______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4.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______上建立坐标系.物体只沿一条直线运动,应建立______坐标系.物体在一个平面上运动,应建立______坐标系. Ⅱ.预习自测学习建议》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1.地面上的观察者看雨滴竖直下落时,坐在匀速前进列车车厢中的乘客看雨滴是( )A. 向前运动 B .向后运动C.倾斜落向前下方 D.倾斜落向后下方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B.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C.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就可把物体看成质点3.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 )A. 一定不同 B.可能不同 C.一定相同 D.可能相同?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_)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知道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3、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对同一个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学习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学习难点】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不同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的关系【学习流程】【自主先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2、物理学中的“质点”与几何学中的“点”有何区别?3、什么是运动的绝对性?什么是运动的相对性?【组内研学】讨论一:在研究下列问题时,加点的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地球..从上海到北京的运动时间、轮船在海..通过桥梁的时间、火车..的公转、地球..的自转、火车里的位置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
3、“质点”的物理意义:【交流促学】讨论:下列各种运动的物体中,在研究什么问题时能被视为质点?A.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B.运动中的人造地球卫星C.投出的篮球D.在海里行驶的轮船请说一说你的选择和你的理由?小结:⑴将实际物体看成“质点”是一种什么研究方法?⑵哪些情况下,可以将实际物体看作“质点”处理?【组内研学】●为什么要选择“参考系”?(阅读P10和插图1.1-3)讨论二:⑴书P11“问题与练习”第1题;⑵插图1.1- 4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1、定义:叫参考系。
2、你对参考系的理解:⑴⑵⑶⑷【交流促学】讨论三: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两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描述了哪两种运动情景?它们分别以什么为参考系?讨论四:P12问题与练习、第2题【组内研学】●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阅读P11)描述下列三种运动需要建立怎样的坐标系?①百米运动员在运动中的位置②冰场上花样运动员的位置③翱翔在蓝天上的飞机1、物理意义:2、基本分类:⑴⑵⑶3、坐标系的作图“三要素”:、、。
高一物理必修一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导学案

班次:姓名:
预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预习
重点难点
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难点:平均速度计算
C.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平均速度
4、下列关于速度和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的方向决定,它的__________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这个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这么大呢?
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
2、速度公式v=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
的方向,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知识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Δt内的快慢程度,称为:速度。
预习自测题得分
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必修1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必修1
第一章物理学科导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2.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3.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3.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2.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教材和教具;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讲解
1. 讲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其重要性;
2. 讲解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推理方法等。
三、实践
1. 学生进行物理学实验,体验实验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探讨物理现象的规律性。
四、总结
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历史及其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物理学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实验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中人教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第1章第1节 动量定理(导学案)同步备课

1.2 动量定理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也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尤其是方向的一致性,即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和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观察思考】让粉笔从相同的高度分别落到水泥地上和铺在地上的厚布上,观察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现象?【推导动量定理】问题情景:假设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定的合外力F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经过一段时间t后,速度变为v′,试探究合外力F的表达式。
一、冲量1.定义:2.公式:单位:3.物理意义:冲量是改变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原因。
4.意义:(1)冲量是矢量,作用力的方向不变时其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2)冲量是过程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
(3)冲量和功不同,恒力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作功,但一定有冲量。
(4)冲量的计算要明确求哪个力的冲量,还是物体的合外力的冲量。
I = Ft 只能求恒力的冲量。
若合外力是变力,则F 应该理解为变力平均值。
二、动量定理1、内容: 这就是动量定理。
2、表达式:Ft =3、对动量定理的理解:(1)表明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2)动量定理是矢量式,合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
(3)动量的变化率:动量的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由动量定理,得 t P F ∆∆=,可见,动量的变化率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
当动量变化较快时,物体所受合力较大,反之较小;当动量均匀变化时,物体所受合力为恒力。
三、动量定理的应用(一)定性分析-----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为什么粉笔落在水泥地面上会被摔碎而落到厚垫子上完好无损呢?动量定理解释生活现象:由Ft=ΔP 可知:①①P 一定,t 短则F 大,t 长则F 小;——缓冲装置①t 一定,F 大则①P 大,F 小则①P 小;①F 一定,t 长则①P 大,t 短则①P 小。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1基本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的相互性;3、力的矢量性;(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1、两种分类;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
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一、提问:什么是力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四、提问:如何表示力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五、力的作用效果: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六、力的分类: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2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高中物理 必修一 导学案-答案

物理(必修1)详解答案详解答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课前预习案1.(1)空间位置(2)机械运动2.(1)形状大小有质量的物质点(2)理想化3.时间参考4.位置位置的变化预习自测1.(1)×(2)×(3)×(4)√(5)×(6)√2.提示:以赛道起点为原点,选择博尔特跑动方向为正方向,取一米为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课中探究案合作探究一提示: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个要素,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都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例1]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大小没有影响,所以能看成质点;研究地面上各处季节变化时,即地球的自转时,不能看成质点.变式训练1②③⑤一个物体能否看做质点,并非依靠物体自身的大小、形状来判断.在以上情况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形状在所研究的现象中属于次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该物体就能看做质点.花样滑冰运动员,有着不可忽略的旋转等动作,身体各部分运动情况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看做质点;同理研究砂轮上某一点的转动情况及乒乓球的弧圈技术时也不能看做质点;而远洋航行的巨轮在海洋中的位置、环绕地球的卫星公转的时间和研究地球公转时,体积、形状属于次要因素,所以可以看做质点.故可看做质点的为②③⑤.变式训练2C当物体的大小与形状对研究问题的性质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时,就可以看做质点,否则不能把物体看成质点,与物体的体积、质量、运动速度的大小没关系,故A、B、D错误;物体的尺寸跟物体间距离相比甚小时,物体的大小对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故C正确.合作探究二1.提示: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做标准的假定不动的另一物体叫参考系.2.提示:选择参考系时,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例2]D甲车内的人看见路旁的树木向东移动,以地面为参考系,则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内的人看甲车没有动,则甲乙两车运动相同.变式训练1D选不同参考系时,观察结果往往不同,B错;看到从匀速飞行的飞机上落下的重物沿直线竖直下落,是该飞机上的人认飞机做参考系观测的结果,C错.变式训练2B乙上升过程,甲、乙间距越来越小,故甲看到乙向上运动;乙下降过程,因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乙间距仍然变小,故甲看到乙还是向上运动,只有B 项正确.合作探究三1.提示: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2.提示:一维直线坐标系、二维直角坐标系、三维直角坐标系.3.提示:对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描述起来更简单.[例3]ABD建立坐标系的意义就是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坐标系需要在参考系的基础上建立,平面内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需要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故A、B、D正确,C错误.变式训练1B根据题意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变式训练2(1)(2,2)(2)(1,2)(3)(0,1)当堂检测1.D一个物体可否视为质点,要看所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单独看物体本身的质量和体积大小;同一物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成质点,在其他情况下,不一定能看成质点,故A、B、C错误,D正确.2.AB研究飞机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时,飞机本身的大小与运动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可以把飞机当作质点;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时,可以把它当作质点来处理;火车通过一根电线杆,是指火车的长度经过电线杆的时间,所以火车不能看成质点;作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物体本身的长度大于运动的位移,不能把物体看成质点.3.ABC选取参考系是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不同;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一般选取地面作为参考系,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选取地面作为参考系.4.C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考系是静止的,说明甲乙运动情况相同,丙物体相对甲是运动,即丙相对于乙也是运动的.2时间和位移课前预习案一、1.间隔2.时刻时间间隔二、1.长度2.(1)位置(2)初位置末位置(3)长度(4)末位置想一想:路程一定很大,但位移不一定很大.三、1.大小方向2.大小方向3.算术加减四、x B-x A预习自测1.25日09时10分,27日16时30分,28日17时40分指时刻;55小时20分,25小时10分指时间间隔2.3 m-2 m-5 m 5 m沿x轴负向由题图可知初末位置的坐标值,x A=3 m,x B=-2 m,由Δx=x B-x A可得Δx=-5 m,Δx的绝对值是5 m,表明位移大小为5 m,负号表示方向,位移沿x轴负向.合作探究一提示: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是指时间间隔.即时间是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间隔.[例1] 时间间隔 时刻前3 s 、第3 s 是指一段时间,是时间间隔;3 s 末、4 s 初是指某一瞬间,是指时刻. 变式训练1 D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与“2012年11月8日9时”及“13时35分”是指时刻;“14个小时”是指时间间隔.变式训练2 ACD B 项5 s 内指从0时刻到5 s 时这一段,是5 s 的时间,故B 错误. 合作探究二1.提示:运动物体轨迹的长度,是标量.2.提示: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有方向,是矢量3.提示:可以.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其他运动形式,路程都大于位移的大小.[例2] C 路程为400+300=700 m .位移为x =4002+3002=500 m.变式训练1 235.5 m 70.7 m 方向由A →B 与半径AO 的夹角为45°此人运动的路程等于ACB 所对应的弧长,即路程L =34×2πR =34×2×3.14×50 m =235.5 m 此人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位移大小等于由A 指向B 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即x =2R =2×50 m ≈70.7 m ,位移的方向由A →B ,与半径AO 的夹角为45°.变式训练2 D 位移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而路程是轨迹的长度;只有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其他运动形式的路程都大于位移的大小;位移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路径无关.合作探究三提示:矢量有方向,标量没方向.[例3] C 标量也可有负值,标量与矢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示的也不一样,所以它们之间有区别,而且标量与矢量也不是一回事.变式训练1 AD 比较矢量大小,不看正负,只看绝对值,因为正、负代表方向. 变式训练2 3 km ,方向沿x 轴正方向Δx =x 2-x 1=1 km -(-2 km)=3 km.当堂检测1.D 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19时、20 min 时是指时刻;用12.91 s 是指时间间隔.2.C 矢量有方向,标量没有方向.位移有大小也有方向,是矢量;质量、路程、时间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3.AD 第5秒初、第5秒末都是指某一瞬间,是时刻;第5秒内、前5秒内都是指一段时间,是时间间隔.4.B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位移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不是速度方向;单方向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其他运动形式,路程都大于位移的大小.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坐标 坐标的变化 位移的大小 位移的方向做一做:-30 m x 轴负方向二、1.位移 时间 3.米每秒 m/s 或(m·s -1)4.矢量 运动三、1.平均快慢 2.时刻 位置 3.大小 标做一做:v =x t =10012.5m/s =8 m/s. 这个速度表示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并不表示在12.5秒内一直都是8 m/s.预习自测1.(1)× 研究直线运动,建立直线坐标系时,既可规定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也可规定运动的反方向为正方向.(2)√ 由于时间变化的单向性,所以时间变化量一定为正值.(3)× 应该是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4)× 比较速度大小时,要比较其绝对值.(5)√ 物体的瞬时速度总为0,说明物体一直静止.(6)× 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说明其位移为0,则可能静止,也可能运动.2.有可能.如某运动员跑环形运动场一圈,他虽然一直在奔跑,但他又回到出发点,所以他的位移为0,则平均速度也为0.课中探究案合作探究一1.提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也可以比较相同位移时的时间,在物理学中,常常取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即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表示速度.2.提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意味着物体运动的快,但并不是运动的远.[例1] ACD 速度是矢量,正负号表示运动方向,速度的绝对值表示大小,所以A 、C 正确、B 错误;由于甲沿正方向运动,乙沿负方向运动,所以10 s 后的距离x =(2+4)×10 m =60 m ,所以D 正确.变式训练1 AC变式训练2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所以A 正确、B 错误;物体走的远近与速度和运动时间都有关系,所以C 、D 错误.合作探究二1.提示:平均速度只能近似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情况,不能准确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2.提示:首先明确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过程)内的平均速度,用该段时间内的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表示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达式为v =Δx Δt. 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当Δt →0时,瞬时速度等于Δ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例2] (1)12.5 m/s 与汽车行驶方向一致 (2)20 m/s 12.5 m/s(1)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得:v 1=5+201+1m/s =12.5 m/s ,与汽车行驶方向一致. (2)v 2=20+201+1m/s =20 m/s v =5+20+20+51+1+1+1m/s =12.5 m/s 变式训练1 24 m/s设甲乙两地的位移为x ,则:v =2x x v 1+x v 2=2120+130m/s =24 m/s. 变式训练2 B A 、C 、D 项都是瞬时速度.合作探究三1.提示:不同;平均速度是总位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率是总路程与时间的比.2.提示: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例3] 0 4v 3平均速度:v 1=0;平均速率:v 2 =2x x v +x 2v=4v 3 变式训练1 0 4 m/s 王军同学这5分钟内的位移是0,路程是3×400 m =1 200 m.根据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定义得:平均速度v 1=Δx Δt =0300=0 平均速率v 2=x t =1 200 m 300 s=4 m/s. 变式训练2 B A 项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不是一回事;C 项平均速率大于等于平均速度;D 项平均速率应该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故A 、C 、D 错误.当堂检测1.B 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速度的平均不一定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火车以速度v 通过某一段路,v 是指通过这一段路的平均速度;子弹以速度v 从枪口射出,v 是指经过枪口瞬间的速度.2.C 设该物体通过的两个相等位移均为x ,则v =2xx 10+x 15=12 m/s.3.A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并不等于速度的平均;瞬时速度是某时刻时的速度,瞬时速度近似等于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所有A 正确、B 错误;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所以C 、D 错误.4.B 平均速度对应某一过程,瞬时速度对应某位置(或瞬间)的速度.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课前预习案一、1. 提示:对照图,指出各部分的名称.2.(1)电磁 6 V 以下交流电 (2)电火花 220 V 交流电二、1.(1)限位孔 (2)接通电源 拉动2.提示:各点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的越来越快,速度越来越大;若各点间的距离相同,说明纸带做匀速运动.3.提示:采取极限思想.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填一填:瞬时速度三、1.速度 时间2.平滑曲线预习自测1.根据电源的频率f ,若f =50 Hz.则打点时间间隔T =1f=0.02 s. 2.电源应该使用交流电 小车与打点计时器相离不能太远课中探究案合作探究一[例1] BCD 电火花计时器使用的是墨粉盘而不是复写纸,所以A 项错.变式训练1 BC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6 V 以下),所以A 错误、B 正确;我国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 ,所以每经过0.02 s 打一次点,所以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 ,故C 正确、D 错误.变式训练2 D 正常情况下,振针应该恰好敲打在限位板上,这样才能在纸带上留下点.当振针与复写纸的距离过大时,振针可能打不到复写纸,这时会出现有时有点,有时无点.如果振针与复写纸的距离过小,振针就会有较长的时间与复写纸接触,这样就会在复写纸上留下一段一段的小线段.合作探究二[例2] 3 m/sA 点的瞬时速度近似等于AC 间的平均速度,即v A =v AC =6×10-20.02m/s =3 m/s. 变式训练1 0.25 m/s 0.29 m/sA 点瞬时速度v A =x 1t 1=5.0×10-3 m 0.02 s=0.25 m/s. B 点瞬时速度v B =x 1+x 2t 1+t 2=(5.0+6.6)×10-3 m (0.02+0.02) s=0.29 m/s.变式训练2 (1)0.04 s (2)2.80×10-2 m(3)0.70 m/s由电源频率是50 Hz ,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根据平均速度v =Δx Δt和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可知:(1)A 、B 之间历时0.04 s.(2)A 、B 之间的位移为2.80×10-2 m.(3)A 、B 段的平均速度为: v =Δx Δt =2.80×10-20.04m/s =0.70 m/s. 合作探究三1.提示:以速度v 为纵轴,时间t 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计算出的不同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值,在坐标系中描点,最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条能够描述速度v 与时间t 关系的图线.2.提示:匀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一条平行于t 轴的直线,图象反映出其速度是恒定(大小、方向都不变)的.[例3] (1)有一定的初速度 (2)变化 (3)见解析(1)由图象可知,在t =0时,v ≠0,所以物体具有一定的初速度.(2)在0~t 3这段时间内,速度为正值,说明物体沿正方向运动,t 3时刻以后,速度为负值,说明物体沿与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所以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3)由图象可知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在0~t 1时间内逐渐增大,t 1~t 2时间内速度大小不变,t 2~t 3时间内速度逐渐减小,在t 3时刻速度为零,在t 3时刻以后,速度反向,但大小又在逐渐增大.变式训练1 BC 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准确记录了纸带上任意两点的时间间隔和距离(位移大小),故能准确测出纸带上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选项C 正确;由v =Δx Δt知,当Δt 很小时,可用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表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选项B 正确,A 、D 错误.变式训练2 C 由于v 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又再增大再减小,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 错;但由v 的方向不变,所以物体始终朝一个方向运动,故A 、D 均错,C 正确.当堂检测1.ABD 打点计时器是记录时间的仪器,不同的点迹对应不同时刻,两点间距离对应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所以A 、B 正确;纸带上的点迹疏密情况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所以C 错误、D 正确.2.C 纸带受到的摩擦主要是纸带与限位孔之间的摩擦,为了减小摩擦,应用平整的纸带,与电源电压无关.3.变速运动 0.175由图可知,x AC =2.10 cm =2.1×10-2 m ,t =0.02×6 s =0.12 s ,所以vAC =x AC tm/s =2.1×10-20.12m/s =0.175 m/s. 4.AB 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 打一次点,根据纸带上打点的个数可确定出时间间隔,故选项A 正确;用刻度尺可直接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位移,故选项B 正确;速率和平均速度可通过上述A 、B 项的物理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方可求得,因此选项C 、D 错误.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课前预习案一、1.速度的变化量时间2.快慢3.Δv Δt4.米每二次方秒m/s2二、1.速度变化量Δv2.相同相反预习自测1.(1)×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2)×Δv表示速度变化大小(3)√a又叫速度变化率(4)×比较矢量大小看绝对值.所以a B>a A2.第一个“快”指战斗机的速度大,运动得快;第二个“快”指起步时小轿车比公交车的加速度大,即小轿车比公交车速度增加得快.课中探究案合作探究一1.提示:速度表述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变化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有方向.物体做加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2.提示: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变化量也不一定大;速度大,速度变化量不一定大,加速度也不一定大;速度变化量大,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也不一定大.[例1]B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变化快,加速度大;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没有直接关系,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速度变化量大,若用时间很长,则加速度不一定就大,匀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为零.B正确.变式训练1B速度是否增大取决于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必然联系,选项A正确;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选项B、C错误;加速度的定义式是矢量式,速度的变化既可以是大小变化,也可以是方向变化,还可以是大小和方向都变化,选项D错误.变式训练2BΔv大,a不一定大,A错;某时刻v=0,a不一定为0,C项错.D 项中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变化快,但速度不一定很大.合作探究二1.提示:加速度是正值,说明加速度方向沿正方向;加速度是负值,说明加速度的方向沿负方向,并不能说明物体是做加速还是做减速运动.2.提示: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与加速度的正负无关.[例2]C加速度方向与末速度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相同;速度大,加速度可能大,也可能很小,也可能是0.变式训练1 BCD 当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故选项B 、C 、D 正确.变式训练2 BD 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则汽车一定做加速运动,速度增大;当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增加的慢;当加速度减小到0时,速度不再增大,即速度达到最大.合作探究三1.提示:与选取的正方向相同的都取正值,与选取的正方向相反的都取负值.2.提示:首先选取一个正方向(一般取初速度方向为正),然后确定各个矢量的正负.[例3] ABC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末速度可能有两个方向.当末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同时,即v =4 m/s ,Δv 1=v -v 0=2 m/s ;a 1=v -v 0t =4-23 m/s 2=23m/s 2; 当末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时,即v ′=-4 m/s ,Δv 2=v ′-v 0=-6 m/s ,a 2=v ′-v 0t =-4-23m/s 2=-2 m/s 2. 变式训练 C 由题意知,v 0=8 m/s ,v =-12 m/s ,所以Δx =v -v 0=-20 m/s ,则a =-200.2m/s 2=-100 m/s 2,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当堂检测1.A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以及含义,可知A 正确,D 错误;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减小,物体速度增加得慢了,故B 错误;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可能为负,做减速运动,也可能为正,做加速运动,故C 错误.2.ACD 有恒定速率,但方向可能变化,所以速度仍可能变化,故A 正确;恒定速度是指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故B 错误;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可知C 、D 正确.3.CD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故A 、B 错误,C 正确;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故D 正确.4.C 加速度为-2 m/s 2,说明加速度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而速度方向不确定,所以物体可能做加速运动,也可能做减速运动,故C 正确,A 、B 、D 错误.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二)课前预习案1.速度 时间 加速度2.倾斜直线 倾斜程度 加速度的大小 Δv Δt预习自测1.(1)× 物体的速度为0,其加速度不一定为0,例如汽车启动时,速度等于0,但加速度不为0,否则无法启动.(2)× 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仅表示a 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若v 也为负值,则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3)√2.0.5 m/s -0.8 m/s由图甲可知:a =Δv Δt =4-24m/s 2=0.5 m/s 2. 由图乙可知a ′=Δv Δt =0-45m/s 2=-0.8 m/s 2 负号表示a 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课中探究案合作探究一提示:a =Δv Δt =v 2-v 1t 2-t 1[例1] (1)6 加速 (2)0 速 (3)-12 减速(1)a 1=Δv Δt =122m/s 2=6 m/s 2,匀加速运动; (2)a 2=Δv Δt =02m/s 2=0 m/s 2 ,匀速运动; (3)a 3=Δv Δt =0-121m/s 2=-12 m/s 2,匀减速运动. 变式训练1 B 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由图可知,斜率越来越小,即加速度越来越小. 变式训练2 A 由图可知,甲沿正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乙沿正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所以A 正确、B 、C 错误;a 甲=0-23 m/s 2=-23m/s 2, a 乙=2-12m/s 2=0.5 m/s 2,所以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合作探究二1.提示:v t 图中t 轴上方的图线表示v >0运动方向为正方向;v t 图中t 轴下方的图线表示v <0运动方向为负方向;不能看向上倾斜,还是向下倾斜.2.提示:v t 图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速度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并不表示两物体相遇.[例2] 见解析(1)AC 段表示加速直线运动;CD 段表示减速直线运动;AD 段表示匀速直线运动.(2)a 甲=0;a 乙=1 m/s 2;(3)在t 1=2 s 末与t 2=8 s 末两物体的速度相同.变式训练1 C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因为两直线的斜率一正一负,所以a 和b 的加速度方向相反,但速度图线均在t 轴上方,所以两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同.在题图中作一条辅助线,即连接另一条对角线(如图所示),a 的加速度大于c 的加速度,而b 与c 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所以a 的加速度大于b 的加速度.故选项C 正确.变式训练2 4 与速度同向 2 与速度反向由题图可知,该物体的运动是分段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各段可分别用a =ΔvΔt 计算加速度的大小;0~1 s 内图象上的点远离时间轴,做加速运动,a 与v 同向,即沿正方向;1 s ~3 s 内图象上的点靠近时间轴,做减速运动,a 与v 反向,即沿负方向.在0~1 s 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1=⎪⎪⎪⎪⎪⎪4-01-0 m/s 2=4 m/s 2,其方向与速度同向;在1 s ~3 s 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2=⎪⎪⎪⎪⎪⎪0-43-1 m/s 2=2m/s 2,其方向与速度反向.当堂检测1.(1)有初速度 (2)方向变化 (3)速度先变大后不变,然后又减小,最后反向变大2.A 在0~1 s 内,质点的加速度为a 1=Δv t =41 m/s 2=4 m/s 2,在1~3 s 内,质点的加速度为a 2=Δv ′t ′=0-42 m/s 2=-2 m/s 2,故选项A 正确.3.AD 根据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前2 s 和后3 s 内图线的斜率均不变,故前2 s 和后3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均不变,选项A 正确;0~2 s 内物体沿正方向做加速运动,前2 s 内速度的变化量为5 m/s ,加速度a 1=5-02 m/s 2=2.5 m/s 2,2~5 s 内物体的速度保持5 m/s 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8 s 内物体沿正方向做减速运动,速度的变化量为-5 m/s ,加速度a 2=0-53 m/s 2=-53m/s 2,故选项B 、C 错误,D 正确.4.(1)20 m/s (2)5 s (3)-4 m/s 2(1)由图象知t =0时v 0=20 m/s. (2)5 s 末v =0即停下来了.(3)由a =Δv Δt =0-205m/s 2=-4 m/s 2,负号表示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课前预习案 一、时间二、打点计时器三、交流 刻度尺 钩码四、1.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五、1.(3)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1)时间 速度 预习自测0.29 m/s 0.36 m/sB 点瞬时速度,v B =x 1+x 22T=5.0 mm +6.6 mm 2×0.02 s =0.29 m/sC 点瞬时速度,v C =x 2+x 32T=6.6 mm +7.8 mm 2×0.02 s =0.36 m/s课中探究案 合作探究一1.提示:注意事项.(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3)打点完毕,立即断开电源.(4)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 等于多少秒.(5)要防止钩码落地,避免小车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 (6)要区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 =0.02×5 s =0.1 s.(7)在坐标纸上画v t 图象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象尽量分布在较大的坐标平面内.2.提示:(1)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同,摩擦不均匀.(2)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 (3)作v t 图象时单位选择不合适或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 [例1] AC变式训练1 BC 打点计时器与定滑轮间的距离尽可能大一些,小车尽可能靠近打点计时器,都是为了使小车运动的距离尽量大一些,尽可能打出较多的点,选项A 错误,B 正确;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选项C 正确;钩码个数应适当,钩码个数太少,则打的点很密,钩码个数太多,则打的点太少,都会带来较大的实验误差,选项D 错误.变式训练2 ACD 用每打5个点的时间作为单位时间便于测量,且可以减小误差;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可减小测量误差;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可以减小因速度变化不均匀带来的误差.选项A 、C 、D 均正确.合作探究二提示:先求出各点的速度,然后做出速度时间的关系图线,根据图象的斜率求解加速度.[例2] (1)0.864 0.928 (2)图见解析 (3)0.64。
【精品教案系列】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教案+导学案: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Word版(共29页)

【精品教案系列】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教案+导学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第一段道出了全章教科书的目标,就是研究“怎样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
教科书一开始就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指导思想是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即为这样的思想作准备:解决问题时首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模型,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要研究物体位置的变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位置确定问题,教科书把“物体和质点”当作一个知识点,说明质点是针对物体而言的,实际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通常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从而“给描述运动带来了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用一个点来代替物体”。
“科学漫步”栏目中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扩展性内容,其后附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这个定位器处于我国哪个城市的什么部位?从显示屏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这类问题不作为针对所有学生的强制性要求。
2、教学目标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
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质点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5、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受力分析及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的应用有些困难,需要详细的讲解。
6、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7、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高中物理 第一章走进物理课堂之前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一章走进物理课堂之前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案走进物理课堂之前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问题的研究策略2、培养学习物理的科学态度3、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知识链接:频闪仪的使用方法学习内容:阅读课本17页学法指导:第一阶段:独立阅读、思考后得出结论第二阶段:与同桌交流优化结论学习小结:把学习感受和所得结论表达出来达标检测: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物理学是一门___________,也是一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在物理学研究中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进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___________________,极大地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大地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有哪些?4、物理学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有哪些贡献?5、物理学在改变人的思维观念方面有哪些作用?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知道质点、参考系的概念2、理解物体能被视为质点的条件并能判定哪些物体能看作质点3、能用直线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4、掌握理想化方法的基本思想知识链接:1、地球的半径是多少?2、日地距离是多少?学习内容:阅读课本814页学法指导:第一阶段:独立阅读、思考后把存在问题书面表达出来第二阶段:完成第14页问题与练习第三阶段:独立完成达标检测第四阶段:与同桌交流优化结论学习小结:把学习感受和存在问题表达出来达标检测:1、什么是状态量?什么是过程量?2、哪些物理量是状态量,哪些物理量是过程量?3、什么是矢量?矢量的运算遵循什么原则?4、哪些运动位移和路程在数值上相等?5、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A、质量B、时间C、路程D、速度6、下列描述中,属于时刻的有()A、第三秒内;B、第二节课;C、曲靖至昆明的城际列车13点离站;D、5秒内7、 a、b、c三个质点在x轴上运动,它们的位移18页学法指导:第一阶段:独立阅读、思考后把存在问题书面表达出来第二阶段:完成第18页问题与练习第三阶段:独立完成达标检测第四阶段:与同学交流优化结论学习小结:把学习感受和所得结论表达出来达标检测: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有什么关系?2、平均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3、推导1m/s等于多少km/h?4、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是什么?5、为提高百米赛跑运动员的,教练员分析了运动员跑百米全程的录相带,测得:运动员在前7s跑了61m,7s末到7、1s末跑了0、92m,跑到终点共用10、8s,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运动员在百米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9、26m/sB、运动员在前7s的平均速度是8、71m/sC、运动员在7s末的瞬间时速度约为9、2m/sD、无法知道运动员在7s末的瞬间时的速度6、子弹以900m/s的速度从枪筒射出,汽车在北京长安街上行驶,时快时慢,20min行驶了18k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则()A、900m/s是平均速度B、900m/s是瞬时速度C、54km/h是平均速度D、54km/h是瞬时速度7、2001年11月28日,在纽约举行的世界杯游泳比赛中,我国女蛙王罗雪娟在50 m蛙泳比赛中,以30秒68获得金牌、高科技记录仪测得她冲刺终点的速度为40 m/s、则她在50 m的运动中平均速度约为()A、20 m/sB、1、63 m/sC、4、0 m/sD、1、70 m/s8、我国运动员刘翔获得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冠军,成绩是12秒91在男子110米跨栏中夺得金牌,实现了我国在短跑中多年的梦想。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导学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知道质点的概念,理解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知道科学抽象是常用的研究方法。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理解其作用和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通过对坐标系的理解,会建立坐标系和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
【自主学习】一、物体和质点1.质点的概念:用来代替物体的的点叫质点。
2.质点是一种的物理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
3.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
4.同一物体能否看作质点是由决定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参考系1.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被选定的作为_______的其他物体。
2.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得出的运动结果可能会_______________;3.参考系可任意选取,但应以观测_________和描述运动_________为原则;没有特别说明时,通常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参考系。
三、坐标系1.为了_______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建立坐标系时,必须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描述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时,建立_____坐标系(一维坐标);描述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建立________坐标系(二维坐标);描述在空间运动的物体时,建立空间坐标系(三维坐标)。
4. 位置坐标的正负表示方向,数值表示位置距坐标原点的距离。
【典例精析】例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积很小的物体一定可以看成质点B.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C.体积很大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D.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E.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能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F.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我们所研究问题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例2.下列各种情况中,可以把研究对象(加点者)看作质点的是()A.研究小木块....从桥上通过的时间...的翻倒过程B.研究一列火车C.研究沿水平面运动的木箱的速度........D.研究马龙在决赛中发出的乒乓球例3.下列有关参考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考系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考系C.参考系可以不同,但对于同一个物体,运动的描述必须是相同的D.要研究某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定参考系例4.(多选)下列各对物体中,可以认为保持相对静止的是()A.在空中加油的加油机和受油机B.在稻田工作的联合收割机和卡车C.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各种车辆D.流水和随水漂流的小球例5. 一个小球从距地面4 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距地面1 m高处被接住.坐标原点定在抛出点正下方2 m处,向下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则小球的抛出点、落地点、接住点的位置坐标分别是()A.2 m,-2 m,-1 m B.-2 m,2 m,1 m C.4 m,0,1 m D.-4 m,0,-1 m 例6. 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点出发到达C点再返回B点静止。
物理高一导学案必修一

物理高一导学案必修一一、绪论: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绪论的学习,我们将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同时掌握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力和运动力和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本节将学习力的定义、单位和分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
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本节将学习这三种力的产生原因、特点和计算方法,掌握重力方向、弹力大小和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理解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四、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本节将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理解力的瞬时作用和力的独立作用原理,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物体的平衡与超重物体的平衡与超重是本节学习的重点之一。
我们将学习平衡状态及平衡条件,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六、动量与冲量动量和冲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本节将学习动量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动量定理的基本内容,理解冲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七、动能与势能动能与势能是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物理量,本节将学习动能和势能的定义、计算方法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八、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本节将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适用条件及解题方法,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机械能守恒问题。
高一物理第一章导学案(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袂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薂【学习目标】1 •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2 .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 .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会用坐标系定量描述位置及位置的变化;薈4.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增强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蚆【重点、难点】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节重点:质点的概念、参考系选取、坐标系的建立。
羀难点:实际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条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芾虑.一预习案蚆【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蚃1.通读课本内容,自主预习,需要查阅资料(初中课本、工具书、网络等)可不要偷懒哟!要努力提升自学能力;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在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上迅速完成预习自测题;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在后面“我的疑惑”处。
4.限时20分钟。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螂一、相关知识(温故而知新)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肆1.想一想,初中学习过的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____________ 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导学案:专题1运动图象追及与相遇问题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一、运动的图象[知识梳理]1.对x-t图象的理解(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______随________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__.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__.2.对v-t图象的理解(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______随________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__________.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加速度的________.(3)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________________.②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______;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______.二、追及与相遇问题[基础导引]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出发,甲做速度为v0的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者相距最远时乙的速度为______,追上甲时乙的速度为______.2.甲、乙相距s0,当甲开始以速度v0匀速追赶前方的乙时,乙以加速度a由静止开始运动,若甲刚好追上乙,则s0=________.3.甲、乙相距s0,甲做速度为v0的匀速直线运动,乙在甲后做初速度为2v0、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若乙刚好追上甲,则s0=________.[知识梳理]1.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概述当两个物体在______________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________会不断发生变化,两物体间距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和避免碰撞等问题.2.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则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________,后者的速度一定不________前者的速度.图4(2)若后者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的速度与前者的速度________时,两者相距________.思考:追及问题中,“刚好能追上”、“刚好追不上”以及两物体间有最大距离或最小距离的条件是什么?典例剖析例1 如图3所示的位移-时间和速度-时间图象中,给出的四条图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图3A .图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B .x -t 图象中t 1时刻v 1>v 2C .v -t 图象中0至t 3时间内3物体和4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 .图线2和图线4中,t 2、t 4时刻都表示物体反向运动例2 在反恐演习中,中国特种兵进行了飞行跳伞表演.某伞兵从静止的直升飞机上跳下,在t 0时刻打开降落伞,在3t 0时刻以速度v 2着地.伞兵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4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在0~t 0时间内加速度不变,在t 0~3t 0时间内加速度减小B .降落伞打开后,降落伞和伞兵所受的加速度越来越小C .在t 0~3t 0的时间内,平均速度v >v 1+v 22D .若第一个伞兵在空中打开降落伞时第二个伞兵立即跳下,则他们在空中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考点二 运动中的追及与相遇问题考点解读讨论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 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若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能追上;若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恰好不相撞;若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不能追上.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典例剖析例3 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 =3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v0=6 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问:(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大?(2)当汽车与自行车距离最近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跟踪训练3如图6所示,直线MN表示一条平直公路,甲、乙两辆汽车原来停在A、B两处,A、B间的距离为85 m,现甲车先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1=2.5 m/s2,甲车运动6.0 s时,乙车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2=5.0 m/s2,求两辆汽车相遇处距A处的距离.1.直线追及模型例4一列客车以速度v1前进,司机发现前面在同一轨道上有列货车正在以v2匀速前进,且v2<v1,货车车尾与客车头相距x0,客车立即刹车,做匀减速运动,而货车仍保持原速度前进.求客车的加速度符合什么条件,客车与货车才不会相撞?跟踪训练4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以内.问:(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A组运动图象的分析与运用2.如图8为两个物体A和B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同时做匀加速运动的v-t图线.已知在第3 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两个物体出发点的关系是()A.从同一地点出发B.A在B前3 m处C.B在A前3 m处D.B在A前5 m处B 组 追及与相遇问题3.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警车A 追击劫匪车B ,两车相距一定的距离,且同时由静止向同一方向加速行驶,经过30 s 追上.两车各自的加速度为a A =15 m/s 2,a B =10 m/s 2,最高时速分别为v A =45 m/s ,v B =40 m/s ,问追上时两车各行驶多少路程?原来相距多远?4.在水平轨道上有两列火车A 和B 相距x ,A 车在后面做初速度为v 0、加速度大小为2a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而B 车同时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运动方向相同.要使两车不相撞,求A 车的初速度v 0满足什么条件.答案基础再现一、基础导引 1.(1)0 5 m 4 m -2 m(2)正方向 静止 负方向 负方向(3)2.5 m/s 0 -2 m/s -2 m/s (4)1 s 时两物体均到达x =2 m 处2.(1)0 4 m/s 4 m/s -1 m/s(2)2 m/s 2 0 -2 m/s 2 -1.5 m/s 2 (3)1 s 时两物体速度大小均为2 m/s知识梳理 1.(1)位移 时间 (2)①速度的大小 ②速度的方向 2.(1)速度 时间(2)①加速度的大小 ②方向 (3)①位移的大小 ②正 负 思考:不是 不能二、基础导引 1.v 0 2v 0 2.v 202a 3.v 202a知识梳理 1.同一直线上 距离 2.(1)位置 小于 (2)相等 最近 思考:速度相等课堂探究例1 B例2 ABD跟踪训练1 AC跟踪训练2 D例3 (1)2 s 6 m (2)12 m/s跟踪训练3 125 m 或245 m例4 a ≥(v 1-v 2)22x 0跟踪训练4 (1)75 m (2)12 s分组训练1.BC 2.C3.1 282.5 m 1 120 m162.5 m 4.v0≤6a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路程与位移(1)请你阅读下列短文中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在沙漠中,远眺不见边际,抬头不见飞鸟。
沙漠中布满了100~200m高的沙丘。
像大海的巨浪,人们把它称为“死亡之海”。
许多穿越这个沙漠的勇士常常迷路,甚至因此而丧生。
归结他们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在沙漠中搞不清这样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选哪条路线最佳?而这三个问题涉及三个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位置、位移、路程。
(2)请你阅读课本P13页“路程和位移”部分。
1.路程与位移有什么区别?用哪个物理量描述物体位置变化比较科学?2.在曲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吗?在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吗?(3)请你观察地图后思考:从北京到重庆,你有哪些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4)根据上面的学习,你能给出位移及路程的定义吗?(三)矢量和标量(1)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物理量。
这些物理量中有的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有的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请你将位移、长度、力、质量、时间、温度、速度、能量进行归类。
(2)请你和同学讨论与交流1.物体向南速度为5m/s,与向西速度为5m/s,运动速度相等吗?2.路程与位移哪一个是标量?哪一个是矢量?3.标量和矢量有什么区别?运算法则都是代数相加吗?(3)让我们来研究教材中提供的事例:该同学第一次由A走到C,位移为向北的40m;第二次再由C走到B,位移为向东的30m。
那么,该同学位置变化的总的结果是由A走到了B,即合位移为北偏东37°的50m。
如图1所示。
由此你能领悟出矢量相加的一般法则吗?请亲自动手画一下,看看作图时若交换一下两个矢量的先后次序,得到的合矢量是否相同。
假如要求多个矢量的合矢量,又该如何作图呢?(四)直线运动的位置与位移1、直线运动的位置表示:_________2.位移△ x (以后简化为 x ):△ x =_________3.位移中负号的意义_________(1)请你阅读课本14页后回答书后练习第4题。
(2)请你思考物体做平面运动或立体运动又如何描述呢?拓展提升【小试身手轻松过关】1.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间隔的是()A.学校每天7:30准时上课 B.每节课45 minC.数学考试9:40结束 D.周末文艺晚会18:40开始2.如图所示,一物体沿3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则沿哪条路径运动时的位移较大()A.沿1较大B.沿2较大C.沿3较大D.都一样大3.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位移和路程总是大小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B.位移是描述直线运动的,路程是描述曲线运动的C.位移只取决于始末位置,而路程还与实际运动的路线有关D.物体的路程总大于或等于位移的大小4.一质点向东运动了300 m,又向南运动了400 m,则质点通过的路程为,位移的大小为。
【基础训练锋芒初显】5.下列关于矢量(位移)和标量(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均为30 m,这两个位移不一定相同B.做直线运动的两物体的位移X甲=3 m,X乙=-5 m,则X甲>X乙C.温度计读数有正有负,其正负号表示方向D.温度计读数的正负号表示温度高低,不能说表示方向6.一质点绕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了一周,则其位移大小为,路程是。
若质点运动了431周,则其位移大小为,路程是。
此运动过程中最大位移是________,最大路程是_________。
7.从高为5 m处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下抛出一个小球,在与地面相碰后弹起,上升到高为2 m处被接住,则这一段过程中()A.小球的位移为3 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 mB.小球的位移为7 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 mC.小球的位移为3 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 mD.小球的位移为7 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 m【举一反三能力拓展】8.我国在2003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下面是“神州5号”飞船在飞行中所记录的一些数据, 15日09时0分“神州5号”飞船点火,经9小时40分50秒,在15日18时40分50秒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再经11小时42分10秒,于16日0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请分别说出哪些是指时刻的?哪些是指时间的?9.中学的垒球场的内场是一个边长为16.77m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分别设本垒和一、二、三垒,如图所示。
一位击球员击球后,由本垒经一垒、二垒直跑到三垒。
他运动的路程是m,位移是 m,位移的方向。
检测反思1.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的运动方向B.路程是标量,也就是位移的大小C.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D.位移的数值一定不会比路程大2.皮球从3m高处落下,被地板弹回,在距地面1 m高处被接住,则皮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3.一质点从xOy平面上的原点出发,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6m后,接着沿y轴正方向运动了10 m后又沿y轴负方向运动 2 m,他在此过程中运动的路程为________m,他的位移为________m,方向________.4.质点从坐标原点O沿y轴方向运动到y=4m后,又沿x轴负方向运动到坐标为(-3,4)的B点,则质点从O运动以B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m,位移大小是________m.5.我国运动员王军霞在1996年第26届奥运会上创造了女子5000 m的奥运会记录:14 min 59.88 s.这个数据是时刻还是时间间隔?6.火车站服务处都有《旅客列车时刻表》出售,它为什么不叫《时间表》?7.出租汽车司机是按位移收费还是按路程收费?8.如图1-2-9所示,甲中,一根细长的弹簧系着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桌面上.手握小球把弹簧拉长,放手后小球便左右来回运动,B为小球向右到达的最远位置.小球向右经过中间位置O时开始计时,其经过各点的时刻如图乙所示.若测得OA=OC=7cm,AB=3 cm,则自0时刻开始:甲乙图1-2-9a.0.2 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____,方向向____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____.b. 0.6 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____,方向向____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____.c.0.8 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是____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____.d.1.0 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____,方向向____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____.学习小结学有所思,必有所得。
请大家将本课的内容小结后板书在下面的空白位置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下列关于速度和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速率是速度的大小②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③对运动物体,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不可能为零④对运动物体,某段时间的平均速率不可能为零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2.试判断下列几个速度中哪个是平均速度A.子弹出枪口的速度800 m/s B.小球第3 s末的速度6 m/sC.汽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的速度40 km/hD.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72 km/h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过程中,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0 km/h,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60 km/h.则在全程内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A.35 km/h B.40 km/h C.45 km/h D.50 km/h4.一个学生在百米赛跑中,测得他在7 s 末的速度为9 m/s ,10 s 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 10.2 m/s ,则他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 .9 m/sB .9.6 m/sC .10 m/sD .10.2 m/s5.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10 m/s,v 2=15 m/s ,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 .13.75 m/sB .12.5 m/sC .12 m/sD .11.75 m/s6.一辆汽车以速度v 1匀速行驶全程的32的路程,接着以v 2=20 km/h 走完剩下的路程,若它全路程的平均速度v =28 km/h,则v 1应为 A .24 km/h B .34 km/h C .35 km/h D .28 km/h 二、非选择题(共20分)1.(4分)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是10 m/s ,他在各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 m/s ,瞬时速度是______ m/s .2.(6分)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 s 内通过8 m ,第2 s 内通过20 m ,第3 s 内通过30 m ,第4 s 内通过10 m ,则此汽车最初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中间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全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3.(6分)一物体做单向运动,前一半时间以速度v 1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以速度v 2匀速运动,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m/s ,另一物体也做匀速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以速度v 1匀速运动,后一半路程以速度v 2匀速运动,则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m/s .4.(4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第1 min 内的平均速度为5 m/s ,第2、3 min 内的平均速度为6 m/s ,第4 min 内的平均速度为10 m/s ,第5 min 内的平均速度为13 m/s ,则汽车在这5 min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课题§1.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2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2.知道两种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都是由电源的频率决定的。
如果电源的频率为50Hz, 则每隔0.02s打一个点;3.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会测量物体的速度,利用v -t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描述物体的运动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打点计时器(1)电磁打点计时器它使用____________电源,由学生电源供电,工作电压在___________以下.当电源的频率是50 Hz时,它每隔__________打一个点.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应穿过_________,复写纸应套在_________,并要放在纸带的____________面;打点时应先__________,再让纸带运动.(2)电火花计时器的原理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相同,也使用________电源,工作电压为____________,(3)图1-4-1为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图,图中标出了几个主要部件代号.它们的名称分别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图1-4-12.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在纸带上选取两个相近的点,测出位移Δx和时间Δt,则__________是纸带在这段时间上的平均速度,时间越短,平均速度越接近于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因此当时间较短时,其平均速度可以表示_______.3.用图象表示速度物体的运动可以用图象描述.以____________为纵轴,__________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来描述____________的变化规律.合作解疑1.打点计时器工作电源能用直流电吗?2.电火花计时器和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条件有何不同?3.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某点的瞬时速度时,时间间隔大一点好小一点好?4. 速度-时间图象图象法是更直观地反映变化规律的好办法.物体的运动也可以用图象来描述,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把测出的纸带上各点的速度在坐标系中描点,并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曲线反映的规律应该与纸带运动的实际情况较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