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课题: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能使用功的计算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
2、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能使用功的计算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过山车的视频,观看时请大家注意过山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播放视频)。
视频结束。
师:过山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生:忽快忽慢。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过山车的速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变化,过山车又为什么能够到达大回环的最高点呢?生:想。
师:好,看来大家的求知欲望都挺高的,这就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认真学习第八章《功和机械能》,学习了这个章的知识后,以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大家说好不好?生:好。
师:本章我们将学习功、功率、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及其相互转化等知识,这节课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功。
(出示课题)功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力学中的功师: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本P56力学中的功解决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1、物理学中的功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功一样吗?2、力学里的功是指什么?3、想想议议中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没有做功的实例中力为什么没有做功?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行成果展示,教师利用白板重点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事例分析来进一步理解一下功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看看那一个小组分析的更好。
(播放多媒体)。
师生活动:实行事例分析。
师:请大家通过前面的事例分析实行小组讨论,力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1、物体受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例如:搬而未动,推而不动等2、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力。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进一
步的发展,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
学生学习能 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
力分析 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但学生在此阶段
个体差异大,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
两级性十分明显,身心发展不均衡。有部分学生观察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的意义。知道做功的两个
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知道功的
单位。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
教学目标 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经历
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通过情景设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逻辑推
理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功》
称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
教材分析 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公式 W=F.S。教学
重点:功的一般计算公式 W=F.S 的运用。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能力不够强,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启发与引导,来 促进学生的成长。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 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 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 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 教学策略选 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 择与设计 进行情感教育。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 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 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重点: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
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
功。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 W=FS 做
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 教学目标
的含义的理解。在学生对功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议议”中的“做功与不做功”的
图片,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再通过我的“哑剧”
表演,训练学生学会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帮助学生
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这样处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
接受。 公式 w=f×s 中的 f、s 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由于学 生在解题能力上有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解答灵活性、 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还是有困难。因此在习题课上要有 所侧重,要多给予学生解题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会 审题,会找关键词,重点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 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⑵通过实验
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
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
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点,突出重难点。
《功》的这节内容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后
续学习的基础。功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中的一
个难点,功的计算题对于基础太薄的学生来说,就更困
难了。Leabharlann 这节课,我先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从“力的成效”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初中物理课程中“功”的概念及其相关原理进行设计。
课程内容涉及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与能的关系以及生活中实例分析。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力学概念,如力、位移等,具备了理解功的概念的基础知识。
此外,学生群体在认知能力上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构建“功”的概念,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衡量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3)了解功与能的关系,理解物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具有能量转化的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已知的力学概念出发,逐步引入功的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4)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训练学生整理、归纳、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物理现象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生产的指导作用。
(3)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理的情感。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5)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实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
课时数:1小时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计算功的公式;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计算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
1. 功的公式的应用;
2. 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小车、轨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功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如何计算功的公式及其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小车在轨道上往返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所涉及的功的问题。
四、操练(15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一些功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加速度等。
五、总结(10分钟)
以小结的形式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并展示一些相关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
六、拓展(5分钟)
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功的相关习题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案例导入,配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应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应用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导言《功》是一部经典中国功夫电影,由李连杰担任主演。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功》电影的学习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功夫文化、提升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功夫文化和电影艺术的特点;2.分析和理解电影《功》的剧情、人物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对电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4.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功夫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2.分析电影《功》的剧情和人物形象;3.探讨电影中的主题和表现手法;4.进行电影欣赏和讨论;5.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和表演。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通过谈论学生对功夫电影的了解和看过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准备进入主题。
步骤二:介绍中国功夫文化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功夫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功夫的起源和传统。
步骤三:分析电影《功》的剧情和人物形象观看电影《功》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讨论剧情发展、人物性格特点等。
帮助学生理解电影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
步骤四:探讨电影中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组讨论电影中所涉及的主题,例如勇气、坚持等。
引导学生分析电影中的表现手法,例如动作场面的设计、摄影特写等。
步骤五:电影欣赏和讨论全班观看电影《功》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和理解,从不同角度解读电影。
步骤六:创作性写作和表演要求学生根据电影内容,进行创作性写作,如写一篇影评或剧本;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评估学生对电影剧情、人物和主题的理解能力;2.评估学生在创作性写作和表演中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小组表演,评估他们对电影的分析和理解程度。
总结通过对电影《功》的学习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功夫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理解电影的剧情、人物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创作性写作和表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1. 了解功的定义和公式,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够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功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2.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内容:功的定义和公式,功的物理意义,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练习题等。
3.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介绍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提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讲解理论知识(15分钟)1. 通过例题,介绍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功的物理意义及其正负性。
3.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物理概念。
三、梳理知识点(10分钟)1. 总结功的定义和公式。
2. 总结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强调功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学习方法和练习策略。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问题。
※教学结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功的定义和公式,了解了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增加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标题:《功》教学设计正文: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是《功》,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并理解功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打算利用一个小故事来导入本堂课。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一直懒散不思进取,功课成绩也很差。
有一天,他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关于功的书籍。
通过阅读书中内容,小明逐渐认识到功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要通过勤奋努力来提升自己。
这个故事将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为他们之后对功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二:知识讲解在这一部分,我将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首先,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施力作用以及相应的移动物体或产生其他影响的现象。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功的特点,例如功是一种量,它可以正负,用单位焦耳(J)来表示。
最后,我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功,如重力功、弹性功等,给出具体的例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功的理解。
教学设计三:案例分析在这一环节,我将给学生提供几个力与功相关的案例,要求他们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功。
例如,举一个提水的例子,让学生思考提水所需的功是如何计算的,以及力和移动的方向如何影响功的正负值。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四:小组探究在这一部分,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功相关的场景或现象,并从中找出力和功的关系。
例如,他们可以选择研究人类体力劳动中的功和力的关系,或者探究体育运动中的功和力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促进他们对功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教学设计五:课堂讨论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他们在探究中的发现和体会。
我会设立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为什么身体做功时会感到疲劳?”,以及“功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等。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和讨论,可以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功的概念和公式。
2.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关示意图。
2.准备教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功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功的概念和定义(10分钟)
1.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介绍功的单位和量纲。
三、示例演练(15分钟)
1.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功。
2.学生根据示例练习计算功的方法。
四、教学实验(2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移动的功。
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做功的大小。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功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意义。
六、总结复习(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实验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功》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动力学中的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单位制(国际单位制、厘米-克-秒单位制)。
3. 理解功的本质,能够解释不同情况下功的正负性和大小。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1. 动力学中的功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各种情况下功的符号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理解功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例如在平地上推行一把椅子,爬楼梯时感受的累等,慢慢引出对力、功的概念。
2. 学习力的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力进行分类和比较。
3. 讲解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讲解功的定义及公式,并引导学生使用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题。
4.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功的本质通过实验、探究、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功的本质,即工作所做的事情,并解释不同情况下功的正负性和大小。
5.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汽车行驶时所做的功、人爬楼所做的功等,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内容,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功”的基本认识和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回答问题、互动交流等表现。
3.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 考试评价:根据考试成绩,评估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1课《功》跨学科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尝试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图片,如人们推车、提水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情况下,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力与物体移动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首先明确“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接着,我会详细解释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在此过程中,我会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的一致性对计算功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特别是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
2.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解释简单机械的省力原理。
3.掌握实验探究中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从实验结果中提炼出物理规律。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展示力的作用和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如斜面、杠杆等,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景中的省力情况,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功的性质:探讨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物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重点:功的性质的掌握,功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运动员举重的情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多少功?3. 公式学习: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熟记公式。
4. 性质探讨:讨论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a. 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做的功。
b. 一个力为5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10m,求做的功。
c. 一个力为8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6m,求做的功。
2. 答案:a. 10N 5m = 50Jb. 5N 10m = 50Jc. 8N 6m = 48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2.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 了解功的应用。
二、学习重点四、教学方法讲述、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和现象引入,比如:当我们把书从地上捡起来放在桌子上,我们就做了功。
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需要克服重力,才能使书离开地面,并把它举到桌子上。
那什么是功呢?根据引入让学生自然引出了“什么是功”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详细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功:力在其作用方向上的作用量乘以移动的距离。
即W=F×s。
其中 W 为功,F为力,s为运动的距离,单位为焦耳(J)或牛米(Nm)。
取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水平放置在桌子上,使桌子和地面之间的高度为h。
现用手推这个物体,让它从桌子的一侧移动到桌子的另一侧。
根据上述公式,功W=mgh。
假设物体质量为2kg,高度为1m,功就是2×9.8×1=19.6J。
4.实验(3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使他们真正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如下:① 将一个小木块放在桌面上;② 将其中一面打上两个小钉子,使它在水平放置的情况下有一段距离可以从桌上悬空;③ 在悬空的小木块上挂上一个弹簧秤;④ 用另一块小木板搭在钉子上,在弹簧秤上悬挂一些重物;⑤ 记录下秤弹子和悬挂重物的重量和高度差(s);⑥ 计算出重力(F)和移动距离(s);⑦ 计算出功(W=F×s)。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功的过程,老师可以进一步解释如何确定力的大小和移动距离。
通过本次学习,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功”,掌握了计算方法,加深了对力和功的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本次课中,因使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类比理解“功”,完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整个近程动力课程是非常有针对性和实际性的。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
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
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教材将功的原理引入本节,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教材通过提出问题、演示探究了功的原理——“使用机械不省功”。
现行教材只是谈到,使用机械所做的功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的教材编写,使实验结论容易得出,但是,如应用此原理解决课后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束手无策。
因此,我认为对原理进行适当引申是必要的。
如原理延伸为“如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力),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将会等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不仅有利于解题,而且为下节课的额外功等内容埋下了伏笔。
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设计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笔者称之为“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
具体体现在一半教学形式在课下,进行有指导性的“预习”,首先学生通过预习,一方面理解了力学中做功的条件,学会了计算功的方法。
然后通过课前有序的引导探究,得出了“功的原理”,同时通过尝试性的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另一半教学形式是在课堂上“展示”,而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以教师讲为主,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在展示和交流中,反馈学生预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功的原理”,让学生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课前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利用“搬入教室的实验室器材”去实验、去探究,真正落实了探究教学,这样解决了探究教学时,由于学生思维发散,授课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二章《运动的守恒量》第三节《功》。
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和作用。
重点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变力做功的求解,以及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变力做功的求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重点:功的定义,恒力做功的计算,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车,弹簧测力计。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模型车在不同高度释放后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介绍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2)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分析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引入动能定理。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个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恒力做功变力做功3. 动能定理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牵引力所做的功。
(2)分析一辆自行车在下坡过程中,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研究物体在非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强调功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方法:详细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强调公式 W = F × s × cosθ 中各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夹角θ 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思考、回答通过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
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
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