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构建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摘要】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其理论基础、内容、方法、实施和意义。
通过建立相关理论基础,为构建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明确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就业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等方面;探讨构建评价体系的方法,如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评估等;接着,讨论评价体系的实施,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及反馈机制;分析其意义,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等。
未来,应加强对评价体系的完善,面临挑战包括数据获取难、评价标准不统一等。
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高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理论基础、内容、方法、实施、意义、展望、挑战、重要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仅关注大学生就业率已经不能完全体现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个科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当前,虽然一些高校和相关部门都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评价工作,但普遍存在评价指标不够全面、数据采集不够规范、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等问题。
有必要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构建,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全面评价能力和准确度,为高校和政府部门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在当前大环境下,建立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全面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推动整个社会的就业信息透明化,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有效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问题。
本文将从就业保障的概念、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入手,论述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大学生就业保障事业的推进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
一、就业保障的概念就业保障是指通过有关政策和制度等各种途径,使劳动力受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就业保障制度是就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保障就业的一种方式。
就业保障对于劳动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帮助劳动者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也可以给劳动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已成为我国就业市场中的重要群体。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很快找到工作。
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经过一系列的就业选择之后,往往不得不暂时转换职业或面临较高的失业率。
对于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虽然领有优秀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但在企业和社会面前往往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精英人才对于大众而言的压力令他们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三、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1、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就业保障机制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就业保障机制,是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关键。
政府应该在倡导就业保障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大学生创建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可持续性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做好推广,例如设立政府网站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培训信息等,让毕业生更容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及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扶持,为工业降低从业门槛创造更好的环境。
2、完善大学生终身职业规划和发展培训制度对于有一定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能力,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
因此,建议高校建立起职业规划和发展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并且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学生提供发展培训。
如何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word资料4页
如何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引言跟随社会经济环境的需求,众多企业用人思维的转变,就业形势状态越来越严峻,自然而然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作为一项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它已经普遍地受到了各个大学的重视,并且成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况第一,指导工作方式陈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包括就业指导机构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管理职能上,并没有关注到“服务和教育职能”,显得指导内容范围窄小。
尤其是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规划指导课程和其它普遍课程一样,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所收获的都是理论性的知识,这直接造成他们大量缺乏对“就业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引导。
包括在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教育及就业心理方面”也没有具体的指导,这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的就业形态;第二,没有健全的指导机构。
尽管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是并没有很清晰地去认识就业指导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没有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当下,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它缺乏一个既专业又稳定的指导团队,来帮助就业指导能够有实效性的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老师根本就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没有对就业指导这门工作有很清楚的认知;第三,就业指导工作思维传统。
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招生、轻视就业”的现况,仅仅只是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每年的季度校园招聘上,并没有很特意去调查社会对人才各方面的需求。
这直接忽视了大学生在大学里面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合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1]。
三、建立有效的大学生指导工作体系策略1.构造丰厚多样的就业指导体系现在,很多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失去平衡、定位不当、期望值不达标”等相关情况。
这个时候就很需要就业指导机构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
尽力多采纳“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的指导模式,除了学校经常采用的教授传课等形式外,“小组指导和个人指导”也很重要。
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缺陷分析及其重构
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缺陷分析及其重构本文以市场机制为导向,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分析了产生该市场机制缺陷的原因,并提出了重构此市场机制的一整套建议。
标签:市场缺陷就业机制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
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运行,不仅使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失灵和秩序混乱并存,这就需要政府发挥调控功能,弥补其缺陷和不足。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1.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不成熟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方是毕业生,需方为招聘单位。
在供求主体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下,市场的基础作用濒于弱化。
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较为单一,大都想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现实却是大部分人最终会被淘汰而进入次级市场,导致大量非自愿性和自愿性失业。
二是招聘单位从人力成本考虑,更愿招聘性价比高的学生,其标准大多定得较高,同毕业生一样过于功利化。
从经济学角度讲,资源配置的最优并不是追求最稀缺的资源,而是以适当的价位购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才符合真正的帕累托最优原则。
三是就业市场中的各种中介机构存在许多先天和后天的不足,使得大学生求职带有盲目性,导致交易成本高但成功率低。
2.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一是信息不对称会加大交易成本,降低市场效率,制约市场正常发展。
比如面对同一工资,高能力毕业生可能不愿受雇,而低能力毕业生愿意受雇;而一旦工资降低,高能力毕业生就会退出,低能力毕业生便会“挤”进,导致整体就业水平不高。
二是缺乏完善通畅的供求信息渠道。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有自己的期望值;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经常出现供需不匹配。
三是传统就业信息发布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加之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使得需求信息不能有效得到传达,降低了市场的效率。
论“四位一体”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
基金项 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研究 ” ( 2 0 1 2 s J B F D Y 0 2 9 )。 作者简介 :温德朝 ( 1 9 8 3 一),男 ,河南南 阳人 ,江苏 师范 大学文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孟德会 ( 1 9 8 2 一 ),男 ,江苏连云港人 ,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处讲师 ,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
将就业工作与学 院招生规模 、专业设置 、经 费划
拨 、干 部 考 核 等 挂 钩 ,充 分调 动 二 级 学 院 的 积极
业 ,以创业 带动就 业 。江苏师 范 大学是 一所长 期扎 根 苏 北 办 学 的师 范 院 校 ,毕业 生 呈现 出贫 困生 源
作负总责 ,分管领导集中全力抓好 、抓细 、 抓实。
各 学院 院长为 学院就 业工作 第一 责任人 。成立 校级
就 业指导服 务机 构—— 大学 生就业 指导服 务 中心 ,
具体 负责就 业指 导 、职业咨 询 、材 料审核 、招 聘推 荐 等工 作 。按 照 “ 专 职工 作 人 员不 得少 于3 人 ,毕
多、女性生源多 、文科专业多、本地就业少的 “ 三 多一少 ”特 点 。近年来 ,学校 坚持 把学 生就业 摆在
事关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牢固树立 “ 学生就
业 是最 大 民生 ,努 力实 现学生 充分就 业 、高质 量就 业 ” 的工作 理念 ,积极 探索 “ 招生 、就 业 、教 务 、
业生规模大于2 0 0 0 人的学校 ,每增加l 0 0 0 名毕业生 增配1 名 专职 人 员 ”的要 求 ,配 备就 业 工作 人 员 、
就 业 创 业基 础 课 程 专 任 教 师 、学 生 就 业创 业信 息
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就业服务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愿望 、 校的培养 目 、 场的需求 相结合 。 内容体 系方 学 标 市 以
面来说 , 要根据学生成才 的规律 , 照年级不同教育内容也 按 不 同的原则 . 分别制订出就业指导计划 和实施方案 。 从而达
到不 同的培养 目标 。 4 . 建立有效 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
就
业
高职院校“ 四位一体 ” 就业服务机制 的构建与实践
崔 永
( 州牧业 工程 高等专科 学校 郑
食品工程 系, 南 郑州 4 0 1 ) 河 5 0 1
-
・
摘 要: 构建有效的就业服务机制是高职院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 高职院校要建
立“ 围绕行业 办专业 、 市场育人 才” 围绕 的办学机 制、 员参与 的管理机 制、 全 发展 的职业 生涯教 育机制 、 有效的就业信 息反馈
机 制 , 断提 高工 作 水 平 , 而更 好 地 指 导 毕 业 生 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 。 不 从
关键词 : 高职院校 ; 就业服务 ; 机制 ; 构建 ; 实践
一
.
、
高职 院校构建就业服务机制的意义
系到社会 的稳定 。 要真 正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 就必须 全面
发动学校 的各个教学机构 和教学管理部门 , 切实“ 以就业为
环。
1 . “ 建立 围绕行业 办专 业 、 围绕市 场育人 才” 的办学机
制
高职教育 的发展必 须与经济社 会的发展相适 应 . 其专
业设置必须具有预见性 , 并瞄准市场需求 , 只有这样才能形
三、四位一体” “ 就业服务机制的运行与实践 1 . “ 坚持 一把 手” 负责的原 则 . 建立就业工作保 障机制
大学生就业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
物 , 括气候 、 气、 光 、 林 、 植 物、 地 、 洋等 , 包 空 阳 森 动 土 海
系 统 中能 量 在 各 营 养级 之 间流 动 的定 量 关 系 , 初步 奠定 它 从基 础层 面 全 方 位 地 影 响 着 大 学 生 就 业 系 统 的状 况 。 了 生态 系统 的 理论 基 础 。之 后 , 于 生 态 系 统 的研 究得 本 文 我们 重 点 分 析 其 他 两 个要 素 。 关 到 快 速 发 展 .0世 纪 7 2 0年 代 以 后 ,生 态 系 统 的研 究 广 泛 应 用了 系 统 方 法 . 自然 领 域 扩 展 到 了 人 类 社会 经 济 从
维普资讯
■ 调 与 考 查 思
大学生就业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
杨 敏 恒 ( 南永 州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南永 州 4 5 0 湖 湖 2 0 6)
摘
要 : 学 生 就 业 Z 作 是 一 个 系 统 Z 作 。本 文 借 鉴 生 态 系 统 理 论 . 出 了 大 学 生 就 业 生 态 系 大 - - 提
统 的 概 念 、 成 要 素 和 模 型 , 各 要 素 内 涵 以及 研 究 范 畴 进 行 界 定 。 基 于 模 型 中各 因 子 的 动 态 调 构 对 并 适 机 制 。 讨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工 作 的 立 足 点 探
关 键 词 : 学 生 ; 业 ; 态 系 统 ; 型 ; 建 大 就 生 模 构 中 图 分 类 号 :G6 0 文 献 标 识 码 : 4 A 文 章 编 号 : 6 2 6 4 2 0 0 —1 8 0 1 7 — 8 7( 0 8) 4 1 — 3
自然 、 会 环 境 共 同组 成 的物 质 一 量 一 息 系统 。 社 能 信
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史垦重生
二
0 6
维普资讯
力点 。通过为学生提供个性 化职业 生涯规 划辅 导以及 政 策 、心理咨询等方面 的人性化指导 ,帮助他们 树立
正确 的择业观 ,确立适合 自身特点的职业 人生。我校 在毕业生 就业 指导 中心 的筹 备下 ,20 0 5年 5月成 立 了大学生 职业规划 园 ,制定 了章程 ,引导学生进 行职
全员指导 、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是一 个 系统工程 .必须把就业指导贯穿所有大学生大学生 活 的全过程 .必须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渗透到学校教 育 、教学 、管理 、服务 的全过程 ,形成全 员参与 、齐 抓 共管的 良好氛 围和工 作机制 。从大学 一年级开始 , 依据 “ 向选 择 ,人 职匹配 ”的职业指导 理论 ,对大 双
维普资讯
’上 l 厂
!
金 \ , ’ j ■
构建全 员指导 、全程渗透 的
口 邓基 泽
搐 要 :构 建全 员指 导、全程渗 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 系,把就业指 导贯 穿大学
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贯 穿渗透 到 学校教 育、教 学、管理 、服务 的全过程 , 形成全 员参 与、齐抓共 管的 良好 氛 围和工作机制。要 特别注重分层次指 导和
2 注重开展职业 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 .
位的足够信息 ,用人单 位也缺乏毕业生 的足够 信息 ,
成 为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障碍。近年来 ,有些高校根 据 当前严峻 的就业形势 ,积极 寻找应对策略 ,从 提升 大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质量着手 ,努力构 建全员 指导 、
全程渗透 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服务体 系 ,有效地提高了 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率的提升 。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变得至关重要。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是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并综合考虑实际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来评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该体系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和优势,并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准确的招聘信息。
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多维度评估:由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评价体系应该涵盖多个维度。
例如,除了专业能力外,还应考虑实习经验、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这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准确的职业定位。
2. 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依赖于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可以利用问卷调查、面试、实习报告等方式收集大学生的就业相关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标准化指标体系:为了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全面比较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工作岗位的薪资水平、发展潜力、工作环境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度量和评估,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4. 前瞻性和持续性: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持续性。
前瞻性指的是能够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动态调整评价标准;持续性指的是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长期跟踪评估,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为大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在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同时,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尊重个体差异:大学生在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评价体系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方法,更注重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化评估。
2. 鼓励创新能力评价: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评价体系应该开发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鼓励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形势下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机制的构建
化 为 就 业 的 两 个 过 程 :一 是 知 识 储 备 过 程 . 主 要 是 引 导 学 生 努 力 提 高 自己 的 “ 件 ”和 “ 件 ” 硬 软 .为 在 激础性 就 业指导 中抓好个 性 化就 业指 导
业 理 想 。从 大学 生进 校 开 始 ,就 要 引 导 他 们 树 立 目标 意 识 , 认 真 分 析 主 客 观 条 件 ,科 学 地 制 定 人 生 的 总 目标 和 不 同 时 期 的 具 体 目标 .将 大 学 学 习 与 人 生 的 奋 斗 目标 紧 密 相 连 。 同 时 ,让 他 们 初 步 了 解 就 业 形 势 和 就 业 政 策 ,认 清 人 才 市 场的激烈竞争态势。
“ 该 怎 么 办 ” 和将 来 “ 能 干 什 么 ” 的 问 题 。具 体 可 以 细 我 我
失 业 的 大 学 生 ,就 业 压 力 空 前 膨 胀 。 在 这 种 形 势 下 ,高 校 应 遵 循 市 场 经 济 规 律 ,从 大 学 生 个 性 化 就 业 指 导 角 度 .探 讨 “ 身 定 做 ” 式 的 就 业 指 导 机 制 . 力 求 通 过 提 高 个 体 就 量
或 就 业 等 方 面 的 政 策 咨 询 ,引 导 毕 业 生 客 观 地 进 行 自我 评 价 ,及 时 修 正 就 业 目标 ,确 立 合 理 的 就 业 期 望 ;全 面 、合 理 地 收 集 、处 理 、利 用 就 业 信 息 ;模 拟 就 业 现 场 ,训 练 求
新形势下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机制的构建
林 丽
[ 要 ] 高 校 的 就 业 指 导 工 作 应 注 重 点 面 结 合 , 一 方 面扎 实 做 好 基 础 性 的就 业 指 导 工 作 ; 另 一 方 摘
浅谈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
浅谈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很多论者提到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可以分为“大联动”机制和“小联动”机制两大类。
大学生就业“大联动”机制,是指大学生就业工作这一系统工程内各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性联动机制。
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是指大学生就业工作这一系统工程中各元素内部需要建立的个体性联动机制。
作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项目《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编号:2009-JKGHAZ-0031)课题组成员,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大联动”机制的五大系统要素是政府、高校、学生、单位和市场,五大要素分别担负着治才、育才、成才、用才和导才的角色分工,其目标责任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这些[1]笔者已行文另述过)但这个大学生就业“大联动”机制的实现,其途径之一就是系统要素都需要建立内部的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即政府要建立“发展经济、政策保障、治理就业”的联动机制,高校要建立“特色招生、精心培养、服务就业”的联动机制,学生要建立“奋发学习、个性成才、理智就业”的联动机制,单位要建立“联合培养、创新发展、推动就业”的联动机制,市场要建立“完善体制、优化配置、支导就业”的联动机制。
只有各个要素建立促进就业的内部“小联动”机制,才能有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1 政府:建立“发展经济、政策保障、治理就业”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动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政府需要建立“发展经济、政策保障、治理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
原因是:发展经济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才就业,大学生人才就业反过来可以推动经济更快发展;政府只有实施合理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济、行政、法律、社会等保障政策和优惠措施,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治理就业、促进发展的目标。
政府建立“发展经济、政策保障、治理就业”联动机制来促进就业,一是可以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提高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二是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高校进行专业设置、教学研究方面的改革,支持社会用人单位接收更多的大学生人才、不断创新发展,支持发展大学生就业中介机构、信息市场的完善;三是可以完善《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一系列有关就业的法律制度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措施激励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四是可以加强宏观调控,紧紧围绕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实施,有针对性地吸引、调配和补充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引导市场发挥与国家政策导向一致的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五是可以加大政府治理就业的力度,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导航作用。
大学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
大学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学术研究和人力资源培养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然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大学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就业服务体系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和支持,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顺利就业。
大学就业服务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大学就业服务体系应提供多样化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推荐。
它需要收集和整理各行各业的就业需求,并将这些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
通过举办就业信息发布会、端口推荐和实习安排等方式,大学生能够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机会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行使就业选择权。
其次,大学就业服务体系应提供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通常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因此他们需要职业规划师的指导。
大学就业服务机构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咨询,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评估自己的专业能力,并提出发展路径建议。
此外,工作坊、讲座和职业培训课程也是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大学就业服务体系需要建立和维护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
学校应积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联系,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
这些合作项目可以是实习机会、项目合作或传授实用技能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
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促进大学的校企交流,使学科设置更贴合就业市场需求。
此外,大学就业服务体系还应关注毕业生的创业需求。
在创业就业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创办自己的企业。
大学就业服务体系可以提供创业培训课程和资源支持,鼓励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孵化器和投资机会。
在大学就业服务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就业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
这个系统应包括学生的就业信息收集、更新和存储,以及与学生的沟通渠道。
完善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构建高校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不 够 , 教学过 程结 合 不紧 密 ; 、重视 就业 与 2 指导 的作用 , 但就业指导 不能满 足就业形势 的 需 要 ; 、就业 指导 不扎 实 的局限 性 , 其重 3 使 心仍停 留在 毕业 前择业期 的指导 , 只关心 学生 能 否找 到 工作 岗位 , 忽视 学 生 自身个 性特 而 点 、职 业意 识和职 业发 展的培 养 ; 4、就业指 导只 为 了片 面追 求一次性 就业 率 ; 、就业指 5 导教 师队 伍专业 化 程度 不够 。如 何解决 这些 问题 , 则有待 于 建立一种 新 的就 业指 导 体 系。
3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及存在 问题
我 国就业 指导 始于 二十 世纪 末期 。社 会 主 义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 变 , 高校就业 指 成 功校友 的事 迹介 绍 等。 在结 合其专 业思 想 导 模 式 逐 步 从 国 家 “ 包统 分 ” 向 “ 向 统 双 教 育的基 础上 , 进行适应性 的就业指导 和养成 选 择 ”、 “自 主 择 业 ” 转 变 。 其 职 能 部 门 教 育 , 让他 们初 步 了解 就业 形势 和就业 政策 , 的主 要_ 是 : T作 引导 学生 了解职 业 , 指导 学生 帮助 他们建立 专业思想 , 树立 社会责 任感 , 认 填写择业志 愿表 , 查社会职业 需求和 毕业生 清人才市场 的激烈竞 争势态 , 自己学 习和发 调 为 资源 状 况 , 毕业 生 发 布职 业 需 求 信息 等 。 展制定 目标 与计划 , 向 增强求 知的欲望和 培养能 伴随着我 国经济建设的发 展和社会 的进步 , 高 力的 自觉 性 , 开 始注 意 和收 集 有关 就 业信 并 校 大规 模扩招 , 高等教 育从精英化 教育 向大众 息 。 对于 大二 学生 , 过一 段 时 间的学 习和 经 化 教 育 发 展 ,并 且 全 面 实 施 “ 向 选 择 ” 实践 , 自己的就 业 目标 已逐 步明确 , 双 、 对 此时 应 “ 自主择 业 ”的就 业方式 ( 0 2年 国办发 1 让他们对涉及就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 20 9 号文件明确以 “ 市场 导 向 、政 府 调 控 、学 个全 面的 了解 , 了解本 专业发展 的趋 势和前 校推 荐 、毕业生 和用 人单 位双 向选 择” 的就 景 , 了解 专业 发 展所 面临 的机 遇 和挑 战 。指 业工作新机制 ) , 这些都给 大学生提供 了更 多可 导 学 生 围 绕职 业 发 展去 掌握 知 识 、 增 强 能 供选择的就 业途径和机遇 , 同时也给职 能部门 力 、 提 高素 质 、 增 强适 应 性 。鼓 励 学 生 积 对大学 生的 就业指 导提 出 了严峻 的挑 战 。现 极参加社会调 查和社 会实践等活 动 , 他们不 使 行高校 就业指导 还存 在一些 问题 : 、就 业指 但 能够打 好专 业基础 , 宽知识 面 , 养多种 1 拓 培 导 内容 简单 , 形式 单一 , 个性化 和社 会化程 度 能 力 , 提高综 合素质 , 又能够接 触社会 , 了解 当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就业压力较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约有800万名本科毕业生步入社会,而各类就业渠道的数量和质量却无法与之匹配。
这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的情况。
高校毕业生成长环境和就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而有些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尴尬。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不够细致、专业,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了解和帮助,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基于以上问题,研究如何构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探讨如何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并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持。
1.2 研究意义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之一。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就业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就业需求。
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
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提升高校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稳定发展。
建立健全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能够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
研究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不仅关乎高校毕业生个人的就业前景和发展,也关乎高校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愈发重要。
就业工作体系是指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作组成的系统,包括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职业发展和工作保障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详细介绍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一、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实施公正公平的法律和政策,制定涉及劳动力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企业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确保公正公平。
个人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竞争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更多机会。
二、培育有竞争力的劳动力队伍一个有竞争力的劳动力队伍是就业工作体系构建的基础。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帮助劳动者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同时,个人也应该注重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增强自身的市场价值。
三、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路径一个完善的职业发展路径对于劳动者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和职业咨询服务,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够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同时,应该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包括良好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能够获得晋升和升职机会等。
四、保障工作质量和安全保障工作质量和安全是一个良性的就业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和企业应该关注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卫生状况,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以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同时,应该关注劳动者的心理健康,建立员工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及时关注并处理员工心理问题。
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劳动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障水平,照顾幼儿、老人和身体残疾人士的权益。
企业也应该为员工提供充分的保险,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提高员工的社会保障无忧度。
六、注重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是就业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包括遵循行业准则、参与社区活动以及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福利等。
论新常态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构建
论新常态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构建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分析了“新常态”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阐述了构建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内涵及必要性,提出了建立健全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具体策略。
要做好就业政策解读,实现就业方向精准化;完善就业工作格局,实现就业责任精准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就业信息精准化;借助多元化的就业服务形式,实现就业指导精准化;做好就业困难群体摸查监测,实现就业帮扶精准化。
标签:新常态;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机制构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新常态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但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高校就业创业服务滞后、用人单位人才过度消费、产业结构改革、经济下行等现象依然存在,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平台,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服务者、管理者来说,整合大学生就业服务各要素,采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新常态”下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机制,提升广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是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常态”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2016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765万人,创历史新高。
同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必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复杂、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新常态也引领着“就业新常态”的走向。
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正面临以下几种变化:1、“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观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的不稳定性大大提高,毕业生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增强的同时,职业的流动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主要体现在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就业过程中注重个人未来的发展,专业对口问题不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要条件。
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监管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监管机制的构建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获取就业信息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
本研究应用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河北省已毕业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进行了调查,发现就业信息传播存在诸多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法律约束、政府管理、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学校教育、行业自律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就业信息传播监管机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问题监管机制一、信息传播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一)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成本信息所反映的情况必须真实、可信,这是就业信息准确性的根本要求[1]。
对就业信息的筛选,前提是要确保信息质量。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信息市场混乱。
部分就业信息存在一定的欺骗性。
部分就业介绍机构以收取费用为目的,故意设立骗局,制造就业陷阱;部分企业为实现低成本扩张,随意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导致了就业信息出现了品质良莠不齐的状况。
不同就业信息的传播者可能具有不同的信息传播目的,对信息的传播效果也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信息质量,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成本。
(二)信息数量直接影响大学生择业质量大学生能否获取足够的就业信息是其成功择业的基本前提,只有拥有大量的就业信息,毕业生才有选择的机会,也才能增加其就业的成功率。
反之,大学生的选择余地就会大大缩减。
大学生对就业信息数量的满意度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就业信息传播过程的持续。
如果大学生对就业信息不满意,那么就业信息的传播就不会达到大学生的根本要求,大学生就会对信息发布者、传播者产生怀疑,并对信息传播产生抵触情绪,不会主动去获取就业信息。
因此,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以及高校自身要继续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和传播工作,将足够数量的优质就业信息及时呈现给大学生,并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就业信息。
(三)信息传播速度影响大学生就业机会就业信息一般有几类发布者,包括国家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等,这些发布者通过网络、广播、电视、人际等渠道将就业信息发布、传播到社会上,使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就业信息。
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机制建设
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机制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存在问题,如就业难、职业水平不高等。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测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具体操作方法、循序推理论点和实践导向结论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首先,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机制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
通过收集大学生就业信息、薪资水平以及职业发展等数据,能够全面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精准帮扶提供依据。
其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和要求,为大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和指导。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就业调研和就业推荐等活动,促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提高就业成功率。
其次,通过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机制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通过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其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水平。
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培训和指导。
此外,通过开展就业调研和推荐等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提高就业质量。
最后,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机制的实践导向结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合作,建立双向沟通的渠道。
高校应主动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同时,用人单位也要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机制的建设,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反馈。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机制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经费支持,推动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机制的建设和运行,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数据驱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构建与实践
数据驱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构建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构建一个高效、智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数据驱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和个性化的服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讨如何构建并实践数据驱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
一、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分析数据资源是构建数据驱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涉及到众多数据来源,如学生的个人信息、求职意愿、校园实践经历、就业市场反馈等。
首先,应该整合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就业信息平台、企业招聘数据等多个数据来源,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
其次,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经历,为其推荐适合的职业方向;通过分析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趋势,为学生提供就业市场的动态信息。
二、智能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智能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帮助。
首先,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评估,为其量身定制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
通过分析学生的个人信息和求职意愿,智能系统可以推荐适合的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
其次,智能化的就业指导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和推荐。
例如,系统可以分析各个行业的就业需求,推荐学生参加合适的培训课程,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此外,系统还应提供在线的职业咨询和解答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三、数据保护与隐私安全在构建数据驱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的过程中,数据保护和隐私安全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首先,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和权限控制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使用学生的个人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构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美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对我国国内经济也有巨大影响,其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企业生产放缓,纷纷裁员降薪,减少招聘人数,以节约成本,抵制金融危机的冲击。
专家分析: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成为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两大问题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关注焦点,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机制来调动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紧密配合,全面推进。
政策机制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上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要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
一是国家要通过制定政策来适当调控高校招生人数。
每年要通过对劳动力的分析和预测,严格审批高校的招生计划,严格规范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对专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对那些就业率非常低的专业要求高校停止招生。
与此同时,要继续实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提升大学生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二是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要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
三是国家要充分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
对于工作职位的开放范围应坚持普遍性原则,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户口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要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引导和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四是要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青年就业法案。
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五是要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给大学生。
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国家也应考虑为企业吸引大学生制定倾向性政策。
创业机制创业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发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
要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一是要加强创业教育。
高等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能够找到职业岗位的大学生,更应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
因此,从学生一进校的那一天起,就应该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使每个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职业设计,要有自主创业的基本规划与实践,使其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
二是开设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教学课程,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具备走向社会创业岗位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是加强对大学创业理念、创业技巧的培训和指导。
高校要与政府、企业合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理念、创业技巧的培训和指导,使更多的大学生大胆地走创业之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四是设立创业绿色通道。
国家要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要为大学生创业设立绿色通道,在创业审批程序、进入门槛、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筹集等方面给大学毕业生予以特殊优惠。
要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营销机制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像企业一样,把培养人才当作企业生产“产品”的生产单位,把毕业生择业的人才市场看作“产品”的“销售”市场,高度重视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及“产品”推销,高度重视建立一套完整的就业工作制度,千方百计拓宽营销渠道,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是要积极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
要建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数据库”,积极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要弄清市场需求,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能力,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调整好专业结构,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加大宣传学校及毕业生的力度,让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了解毕业生。
不断加强与地方就业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铺路。
三是要与用人单位实施“联合培养”。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联姻”,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实行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灵活安排教学、实习培训。
在教学上,以用人单位为依托,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四是积极探讨“订单式人才培养”。
按订单单位提出的人才数量、知识层次以及职业技能等相关的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单位就业。
要共建实习和就业基地,使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从而实现培养过程的个性化、层次化和专业化。
预警机制要重视人才的需求预测,建立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就业预警机制。
一是在招生计划前,就要重视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调查和专业前景预测,从而调整、完善专业建设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要重视培养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动态调查。
要重视培养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动态调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或调整课程,或增加实践环节,或提供专项培训等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结构性失业。
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人力资源专业机构的作用。
政府、社会人力资源专业机构要有敏锐的触觉、独特的市场意识、专业的研判能力,能带来新视角下的预测及对策,有助于高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
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人力资源专业机构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长期人才战略和人才需求趋势上作出分析判断,引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在社会经济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中,针对产业群集聚和产业调整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人才需求预测,使其起到人才市场预测晴雨表的作用。
四是要形成“高校、政府、社会机构”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长、中、短期相结合的人才市场需求预警机制。
高校、政府、专业机构要通过课题合作、专题研讨或项目委托等办法进行合作,由此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有效机制,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更有针对性。
五是要对每年的人才招聘和企业用工状况进行评估。
要通过对每年人才招聘和企业用工状况分行业进行一次评估,为高校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有效服务。
联通机制要建立“实习-就业”联通机制,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一是高校要与用人单位建立互动双赢的合作培养人才“利益联合体”。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办学的特色,来选择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也就是说使用人单位通过招聘能从学校找到符合岗位要求,上岗后就能派上用场,最大限度缩短岗位适应期,并能降低人才使用成本的员工。
二是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和谐合作形式。
在不少招聘会上,常常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适合的毕业生。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除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就业体制外,更为迫切的,是要积极探索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机制,尽快形成对各方面都有利、有益的“和谐合作”局面。
要以“共建”的形式,“合作研究会”的形式,或者是“办学联合体”的形式,把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形式展开,延伸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前,教学过程中,以及在教学实习、就业实践的环节上。
三是要牢牢抓住毕业实习这个环节。
实习环节是大学生从“学生”向“专业岗位人才”转变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说,这是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中继站和加油站。
在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状况下,实习是弥补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要求脱节的有效途径。
同样,也是用人单位考察、发现、选择甚至培养适用人才的过程。
援助机制政府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培训申请、政策咨询、档案管理及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服务。
一是政府要及时提供就业援助。
在大学生就业机制的诸要素中,政府最为关键,起着主导作用。
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始终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政府要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就要实行援助机制,使其实现良性循环。
目前,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在高校毕业生中同时存在。
尤其是结构性失业,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
对此,政府要对大学生及时提供就业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二是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援助指导。
高校要不断强化援助理念,完善就业服务机制,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的信息,为就业困难人员设计个性化的就业方案,从培训、推荐、面试到落实岗位,实行全程跟踪指导。
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遵循简便、效能的原则,为毕业生办理有关就业手续;主动协调好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援助环境。
三是要实施大学生就业援助计划。
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援助的工作机制,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的毕业生求职开展服务,把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和由于自身或其他原因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纳入援助范围。
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协助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及小额担保贷款等各项政策。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双困毕业生”建立专门台账,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培训补贴、鉴定补贴等援助政策。
各级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双困毕业生”全程提供就业援助。
各高校要建立“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并给予“双困毕业生”适当的求职补助。
市场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就业市场,提升就业投资回报率。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在指导高校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求高校在进行专业调整或改造时,坚持合理发展、适度调整的原则,保证通用、急需、热门专业的协调发展。
二是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高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树立超前意识,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等方面下工夫,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注意把最新科研成果带到教学中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成为“多面手”,缩短步入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市场化的就业观念。
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积极引导大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经济的就业意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到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