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构建福尔马林动物模型的方法
构建福尔马林动物模型的方法
福尔马林动物模型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动物模型,在生命科学研究中
得到广泛应用。
构建福尔马林动物模型是一项重要的技术,下面我们
将一步一步来介绍构建福尔马林动物模型的方法。
1. 材料准备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
这些材料包括福尔马林液、动物、注射器、麻醉剂等。
其中,福尔马林液是构建福尔马林动物模型
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一定要购买优质的福尔马林液。
2. 动物准备
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需要对动物进行处理。
这些处理包括饲养、检查
健康状况、体重测量等步骤。
如果动物的体重过轻或者身体状况不佳,就不能作为实验对象。
3. 剖腹手术
在进行福尔马林动物模型实验时,常常需要进行剖腹手术。
在手术前,需要将动物进行麻醉处理,确保其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
4. 福尔马林注射
在进行剖腹手术后,我们需要将福尔马林液注入动物体内。
注射时,
要注意注射量和注射位置,确保福尔马林液能够充分覆盖到目标组织。
5. 检查结果
实验完成后,我们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查。
这些检查包括动物是否
存活、模型的准确性等。
如果发现问题,就需要进行修正。
总之,构建福尔马林动物模型需要仔细准备材料,进行动物准备,进
行剖腹手术和福尔马林注射,并进行实验结果的检查。
只有在每一个步骤上,我们才能够保证福尔马林动物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基因治疗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与技巧
基因治疗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与技巧基因治疗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可以针对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进行基因修复或基因调控。
在研发这些治疗方法时,建立适合的实验动物模型非常重要。
实验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类疾病的发展过程,为研究者提供了评估治疗效果和理解治疗机制的平台。
下面将介绍一些基因治疗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对您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1.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在选择实验动物模型时,需要考虑疾病的发展机制和目标治疗的具体需求。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和猴子等。
小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因为其遗传工具和疾病模型都非常丰富。
然而,对于某些疾病,如果小鼠模型无法很好地模拟人类疾病的特征,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更相似的动物模型。
2.选择合适的基因转导载体基因治疗通常涉及将期望的基因引入患者的细胞中。
在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基因转导载体非常重要。
具体的选择因素包括负载量、转导效率和转导特异性等。
常见的基因转导载体包括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和质粒等。
3.优化基因治疗向量的表达为了使基因能够在目标器官或组织中稳定表达,需要对基因治疗向量进行优化。
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启动子选择、副本数和转移效率等。
启动子的选择应考虑目标组织的特征和需求,而副本数的调控则可以通过调整基因治疗载体的浓度等方法实现。
此外,也可以通过改变基因治疗向量的结构来提高转移效率。
4.验证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在建立基因治疗实验动物模型之后,需要进行充分的验证以确保其可靠性。
验证的内容可以包括疾病模型的真实性、基因治疗载体的转导效率和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等。
通过这些验证步骤,可以确保使用的动物模型足够可靠并符合研究的目的。
5.监测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进行基因治疗研究时,需要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治疗效果可以通过基因表达水平、病理学和生物学指标等进行评估。
而对治疗的安全性评估则包括体重变化、脏器组织损伤等方面。
兔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兔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兔动物模型是一种用于科学研究的模拟动物的工具,它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实验目的和动物种类首先,需要确定实验的目的和所需动物的种类。
一般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性。
对于一些研究来说,兔子是一种非常适合的动物,因为它们拥有人类类似的生理结构和代谢速率,同时它们也是相对容易饲养的动物。
2.准备工作在开始制作兔动物模型之前,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比如手术台、手术刀、缝合针、缝合线以及麻醉剂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动物饲养和管理,以确保动物的健康状态。
3.麻醉动物在进行实验前,必须先麻醉动物,目的是在不痛苦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操作。
一般使用特定的麻醉剂进行麻醉操作,但需要根据动物种类和体重来确定麻醉药物的剂量。
4.进行手术麻醉后,需要进行手术操作。
手术操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实验的需求,可能包括制作模型的各种结构和组织,如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
手术结束后,需要将动物放回饲养环境,提供必要的护理和监测,以确保动物的恢复和健康。
5.数据采集和分析在完成手术后,需要对动物模型进行适当的观察和检测,以获取所需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这些数据可能包括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影像学等。
总结:制作兔动物模型是一项带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需要经过严格的工作规范和流程操作。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动物的福利和健康状况,采用尽可能少的动物,但同时也需要实现科研目的。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操作,可以确保兔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为相关科研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实验动物模型设计原则
实验动物模型设计原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实验动物模型设计原则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利用动物进行实验时,设计合理的动物模型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原则。
在设计动物模型时,需要考虑到动物的种类、数量、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以及实验目的、方法和流程等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实验动物模型设计的原则。
一、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在设计动物模型时,首先需要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动物种类。
不同的实验需要不同的动物种类,如小鼠、大鼠、猪、猫、狗等。
选择动物种类时需要考虑到动物的生理特征、行为特征、易于处理的程度、成本等因素,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确定合适的动物数量在设计动物模型时,需要确定合适的动物数量。
动物数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实验的目的、实验的统计学要求、实验的时间和成本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实验动物的数量应该足够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统计学意义。
四、注意动物的生活质量和福利在设计动物模型时,需要注意动物的生活质量和福利。
实验动物应该得到良好的饲养环境和适当的饲料,以确保它们的健康和舒适。
应该减少对实验动物的痛苦和苦难,确保动物的福利。
五、避免不必要的动物实验在设计动物模型时,需要避免不必要的动物实验。
不应该进行无关紧要或冗余的动物实验,以免浪费动物资源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应该充分考虑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以减少对动物的实验数量和强度。
六、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在设计动物模型时,需要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实验应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再现性,以便其他研究者能够复制实验结果。
应该充分考虑实验的控制变量和实验的质量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七、密切关注实验动物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在设计动物模型时,需要密切关注实验动物的行为和生理指标。
应该充分了解动物的行为特征和生理状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应该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以评估动物的行为和生理指标。
实验动物模型设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病理生理学实习指导一、缺氧模型的实验性复制㈠目的与原理通过给动物低氧环境,影响Hb的带氧能力及使组织不能利用氧等方法,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经呼吸、机能状态、皮肤粘膜颜色等指标,显示了其不同症状与特征,同时对复制模型的方法及原理又有大概的了解,有利于深入和研究各缺氧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㈡实验对象小白鼠。
㈢器材与药品缺氧瓶(装有管道瓶塞的250ml广口瓶),酒精灯,一氧化碳发生器,1ml注射器,5ml 和2ml刻度吸管,粗天平(附砝码),剪刀,普通镊。
钠石灰(氢氧化钠、氧化钙),甲酸,浓硫酸,0.125%氰化钾溶液,1%亚硝酸钠溶液,10%硫代硫酸钠溶液。
㈣步骤与观察表8-3-1观察指标呼吸机能状态皮肤粘膜颜色类型(频率、幅度)(活动度)––––––––––––––––––––––––––––––––––––––––––––––––––––––––––––––––––––––––––低张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氰化钾中毒⒈低氧性缺氧⑴将小白鼠至于250ml广口瓶(内装钠石灰吸收二氧化碳)中观察上述指标。
⑵将瓶塞紧,同时记录时间,每5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如有变化则随时记录)直到动物死亡为止。
⒉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⑴如图8-3-1装好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⑵将小白鼠一只放入瓶中,观察上述指标。
⑶取甲酸3ml放入试管内,加入浓硫酸2ml,塞紧。
如气泡产生较少,可用酒精灯加热,加速一氧化碳的产生(但不可过热以至液体连续沸腾,因一氧化碳产生过快,动物迅速死亡,血液颜色改变不明显)。
⑷在整个过程中,注意观察上述指标。
(注):一氧化碳产生原理:H2SO4HCOOH CO↑+H2O△⒊氰化钾中毒性缺氧⑴称小白鼠体重,观察上述指标,预先准备1%亚硝酸钠及10%硫代硫酸钠各10ml·Kg-1,以备急救用。
硫氰酸酶(肝)图8-3-1 一氧化碳发生装置⑵腹腔注射0.125%氰化钾9ml·Kg -1,立即观察上述指标。
动物细胞模型制作方法
动物细胞模型制作方法
1. 准备所需材料:细胞培养基、细胞培养皿、培养罩、细胞培养箱、显微镜、细胞抽提试剂。
2. 从实验室中购买所需的细胞培养基和细胞培养皿等材料。
3. 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胞培养基倒入细胞培养皿中。
4. 将细胞抽提试剂加入细胞培养皿中的细胞培养基中,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受损。
5. 将细胞培养皿放入细胞培养箱中,维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6. 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7.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对细胞进行多种实验,如药物筛选、基因表达分析等。
8. 至此,动物细胞模型制作完成。
动物造模实验流程
动物造模实验流程动物造模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动物进行人工改造和操作,以模拟特定疾病、病理过程或药物效果,从而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寻找相应的防治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物造模实验的基本流程,包括实验前的设计与计划、动物选择与处理、造模方法和实施,以及实验后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一、实验前的设计与计划在进行动物造模实验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研究问题,然后根据研究问题确定实验的设计与计划。
在设计实验时,需要考虑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样本的数量和动物的种类,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随机因素和偏倚。
二、动物选择与处理根据实验需求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猴子等,选择模型应考虑其生物学特性是否与人类相似,以及是否具备易操作、易观察、易检测等特点。
同时,还需对动物进行处理,如饲养、隔离、标记等,以确保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的可行性。
三、造模方法和实施在制定造模方法时,需要结合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操作和处理手段。
常用的造模方法包括基因改变、药物处理、手术操作等。
其中,基因改变可以通过基因敲除、转基因或基因突变等手段实现,药物处理可以给动物注射药物、饮食添加或体外培养等方式,手术操作则需要在动物体内进行特定的解剖、切除或连接等。
通过这些操作和处理手段,使动物产生特定的病理特征、代谢变化或药物反应,进而实现动物造模实验的目的。
四、实验后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在实施完动物造模实验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根据研究问题和实验设计,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如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实验结果,并据此进行结果的解读和结论的提出。
综上所述,动物造模实验的流程包括实验前的设计与计划、动物选择与处理、造模方法和实施,以及实验后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这一流程的条理清晰,有助于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构建动物模型的方法
构建动物模型的方法动物模型是生物学、医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中使用的非常重要的工具。
这些模型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分析动物的形态各种复杂的行为特征,并进行实验,以获得新的知识。
构建动物模型的方法有很多,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构建动物模型的方法。
首先,生物学家可以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将多个动物的细胞放入一个培养基中,然后观察不同细胞的发育及其产物的表现。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各种细胞的发育及其表型,或者用于检测某种物质对细胞发育的影响。
其次,生物学家们也可以采用“模型动物实验”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建立各种动物模型,模拟动物的生活。
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模拟动物的生活状况,探究动物的各种行为特征,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测量和评估数据。
第三,生物学家也可以采用“实时数据采集”的方法来构建动物模型,将相关行为特征的实时数据收集到系统中,以跟踪模型动物的行为和发育特征。
这种方法实时监测模型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动物特征的信息,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动物的行为和发育特征。
第四,生物学家也可以采用“实体动物实验”的方法,在实体实验中通过观察模型动物的行为和生理特征,来构建动物模型。
借助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行为特征,以及不同环境、温度、营养状况等因素对动物形态和行为特征的影响。
最后,生物学家也可以采用“基因敲除”的方法,分析动物在遗传上的表现型特征,从而构建动物模型。
通过基因敲除,可以发现动物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对其行为特征或发育特征的影响。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基因调节机制以及基因-行为表型的相互关系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构建动物模型的几种常见方法。
它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有效地检测动物各种行为特征及发育特征的机会,使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生活状况,从而促进和推进一系列生物学研究。
动物模型的构建
动物模型的构建动物模型的构建是生物科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构建动物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介绍动物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其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一、动物模型的构建过程1. 选择适当的动物: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科学家会选择适合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
常见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猪、狗等。
2. 基因编辑:科学家们会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动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具备特定的遗传特征,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过程。
3. 繁殖和培育:科学家们会通过人工控制动物的繁殖过程,获得足够数量的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统一饲养和管理,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4. 实验设计:科学家们会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以及实验参数的确定等。
5. 数据采集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会采集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获得实验结果。
二、动物模型在科研中的重要性1. 疾病研究:通过构建动物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过程,研究其病理机制,探索治疗方法,并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2. 生理学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理过程,揭示生物学的奥秘,并为人类健康提供参考。
3. 环境毒理学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科学家们可以评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动物的毒性效应,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4. 行为学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动物的行为表现,揭示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为动物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
总结:动物模型的构建是生物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构建动物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理和行为特征,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为新药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动物模型的构建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学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医学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一、背景介绍在医学领域中,为了研究疾病的发展机制、探索治疗方法以及评估药物安全性,科学家经常需要利用动物模型来进行实验。
医学实验动物模型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仿真人类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实施针对性的实验。
本文将重点讨论医学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二、医学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1. 动物选择: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是建立有效且可靠的医学实验动物模型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小鼠、大鼠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猕猴等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实验。
其选择取决于所需研究问题的特性和目标。
2. 动物品系选择:除了选择适当种类的动物外,还需要考虑到选用具有特定遗传背景、易于复制和稳定传代等特征的品系。
这有助于减少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差异对结果造成影响,并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 动物模型的建立:一般来说,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然发病模型和人工诱导模型。
自然发病模型是指利用已存在的某种疾病在动物中自行发生,并与人类类似的动物发展特征进行研究。
而人工诱导模型则是通过给予动物特定的药物、遗传操作或其他干预手段来引起某种特定疾病状态。
这样的建立方法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以及所要求出的结果。
三、医学实验动物模型的应用1. 疾病机制探索:通过构建特定的医学实验动物模型,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引起某种疾病的基本机制。
例如,在肿瘤领域,建立小鼠肿瘤移植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揭示不同治疗策略对癌细胞增殖、转移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信息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开发更有效和安全的抗癌药物。
2. 药效评价:医学实验动物模型也被广泛用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给予动物特定药物并观察其对预先建立的疾病模型的影响,可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效果。
这些数据对于进行临床前试验、制定用药方案以及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非常重要。
3. 新技术验证:医学实验动物模型也是验证新技术或新治疗方法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例如,在基因编辑领域,科学家们可以利用CRISPR-Cas9系统来改变动物基因组中的有害突变,并观察对应的表型变化。
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与使用要点
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与使用要点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多种疾病的潜在方法,它可以通过将干细胞注入受损组织来修复损伤。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干细胞移植的机制以及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和使用实验动物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在建立干细胞移植实验动物模型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和猪等,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要考虑到其解剖结构、生理特点、易于操作以及代谢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因素。
二、疾病模型的建立在建立干细胞移植实验动物模型时,需要首先建立相应的疾病模型,以模拟真实情况。
例如,对于研究心脏病,可以使用手术、药物或遗传方法诱发小鼠心肌梗死,然后再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肌组织中,观察干细胞的移植效果。
三、干细胞来源的选择干细胞可以来源于胚胎、成体组织或诱导多能干细胞等。
在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时,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干细胞来源。
例如,对于研究心脏病的治疗,可以选择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分化潜能和生长能力。
四、干细胞移植方法的选择在建立干细胞移植实验动物模型时,需要选择适当的移植方法。
常用的干细胞移植方法包括直接注射、透明质酸凝胶支架、载体植入等。
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干细胞的存活率和定位效果,并减少损伤和排斥反应。
五、实验指标的评价与分析在使用干细胞移植实验动物模型时,需要明确评价和分析的实验指标,以评估移植干细胞的效果和潜在风险。
常用的实验指标包括病理学评分、器官功能检测、细胞命名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得出对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客观评价。
六、伦理和安全的考虑在进行干细胞移植实验动物模型时,需要考虑伦理和安全的问题。
研究人员应当遵守伦理委员会的管理规定,确保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福利和权益得到保障。
此外,要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避免疾病传播和实验中的意外伤害。
总结起来,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与使用是进行干细胞研究的重要环节。
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动物模型是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可以模拟动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和疾病状态,为科学家提供了更深入的研究手段。
下面介绍一种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
材料准备:
1. 动物标本(如小鼠、大鼠等)
2. 硅胶
3. 硬化剂
4. 剪刀
5. 手套
6. 容器
步骤:
1. 准备好动物标本,并用剪刀将其头部、四肢等需要制作的部位分离
出来。
2. 将硅胶和硬化剂按比例混合在容器中,搅拌均匀。
3. 戴上手套,将混合好的硅胶涂抹在需要制作的部位上,厚度约为3-
5毫米。
4. 将分离出来的动物部位放置在涂有硅胶的位置上,并轻轻按压使其
贴合。
5. 等待硅胶完全干燥(时间根据环境温度和湿度而定),通常需要
24-48小时。
6. 干燥后,用剪刀或刀片沿着硅胶边缘将其割开,取出动物标本部位。
7. 将硅胶模型放置在容器中,倒入石膏或其他材料,使其填充硅胶模
型的空腔。
8. 等待石膏干燥后,将硅胶模型撕掉,得到动物模型。
注意事项:
1. 使用硅胶时要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
2. 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材料误入口中或眼睛等敏感部位。
3. 切勿将硅胶涂抹在动物标本的毛发上,以免影响质量和效果。
4. 制作动物模型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并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动物细胞模型制作方法
动物细胞模型制作方法
动物细胞模型是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常见的实验项目,通过制作动物细胞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下面将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动物细胞模型制作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一个透明的塑料鸡蛋模型、一小袋明胶粉、一小袋果冻粉、一小袋淀粉、一小瓶食用色素、一小瓶食用香精、一些小型塑料制品(如小球、小管等)。
接下来,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作:
第一步,准备细胞质。
将适量的淀粉和果冻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倒入塑料鸡蛋模型中,待其凝固成为细胞质。
第二步,制作细胞核。
将适量的明胶粉加入适量的水中,加热至明胶粉完全溶解,然后加入食用色素和食用香精,搅拌均匀。
将制作好的明胶液倒入小型塑料制品中,待其凝固成为细胞核。
第三步,组装细胞。
将制作好的细胞质和细胞核放入塑料鸡蛋模型中,注意布局和位置的合理搭配,使其看起来更像真实的动物细胞。
第四步,观察和展示。
制作完成后,可以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细胞模型的结构,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观看,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以上简单的制作步骤,我们就可以制作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动物细胞模型。
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材料也比较容易获取,适合在学校实验课程中使用。
希望这种方法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在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教学工作中。
医学实验中动物模型建立的注意事项
医学实验中动物模型建立的注意事项动物模型在医学实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评估药物的疗效。
然而,在使用动物模型进行实验之前,研究人员必须注意一些重要的事项,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伦理性。
首先,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非常关键。
动物模型的选择应该基于研究的目的和疾病的特征。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人类癌症,那么选择拥有相似基因组和组织结构的小鼠作为模型可能是合适的。
此外,要考虑动物模型的易得性、维持成本和伦理道德问题。
其次,在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应该遵循严格的伦理准则。
研究人员必须确保动物受到最低限度的痛苦和苦难,并遵循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的指导方针。
在动物实验之前,必须获得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并确保实验满足替代、减少和改进(3Rs)原则。
在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研究人员还必须注意动物的品种选择和动物的年龄。
不同的动物品种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生理特征,对于特定的疾病研究,应选择与之相关的品种。
此外,动物的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年龄会对疾病模型的建立和结果的解释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应该考虑到动物的发育阶段以及疾病的潜伏期等因素。
在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环境因素也需要特别关注。
动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动物的饮食、水质、温度和光照等应该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调节。
此外,动物饲养条件的干扰性因素(如噪音、震动等)也应尽可能减少,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也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应该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来采集和记录实验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此外,数据的分析和解释需要基于科学的统计方法,以减少偏差和误判。
总结起来,医学实验中动物模型建立的注意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遵循严格的伦理准则,考虑动物的年龄和品种,控制环境因素,以及准确采集和分析实验数据。
这些注意事项的遵守将有助于确保实验的可靠性、伦理性和科学性,促进医学研究的进展,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动物实验造模方案
动物实验造模方案引言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对某种理论或假设进行验证,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在进行动物实验之前,需要对动物进行造模,即根据实验需求,按照一定方法和步骤对动物进行模拟操作。
本文将介绍动物实验造模的一般方案和步骤。
准备工作在进行动物实验造模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1.确定研究目的和内容: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确定所需的动物模型类型和数量。
2.选择适合的动物: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选择合适的动物物种。
考虑动物的生物学特性、解剖结构和行为习性等因素,确保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3.获取动物模型:选择合适的动物供应商或动物饲养中心,获取所需动物模型。
确保动物模型的品种纯度和健康状况。
4.制定动物养护方案:制定动物的养护方案,包括饲养条件、清洁和卫生措施等。
确保动物模型的健康和舒适。
动物实验造模步骤1.麻醉和固定:在进行动物实验之前,需要对动物进行麻醉和固定,以确保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选择合适的麻醉和固定方法,遵循动物实验伦理和法律规定。
2.器械准备和消毒:根据实验需求,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设备,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和实验误差。
3.手术操作:根据实验要求,在麻醉后进行手术操作。
包括切开皮肤、切除组织或器官、植入或接入实验装置等步骤。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和准确,避免对动物造成过多痛苦和伤害。
4.术后处理和护理:动物手术结束后,需要进行术后处理和护理。
包括伤口缝合、给予抗生素和止痛药物等。
术后处理和护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恢复观察和监测:在动物手术后,需要对其进行恢复观察和监测,以确保动物的健康和恢复。
监测指标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行为活动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6.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
操作包括给药、观察行为、测量生理指标等。
数据采集要确保准确、规范和连续,以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动物模型的实验报告
1. 了解动物模型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2. 掌握动物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3. 学习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动物模型是指在实验动物身上模拟人类疾病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变化,以便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
动物模型在实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弥补体外实验的局限性,为疾病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20-25g,雌雄各半;2. 试剂:生理盐水、葡萄糖、抗生素等;3. 仪器:电子天平、手术器械、显微镜、离心机、电热恒温水浴锅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2. 模型构建:(1)实验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模拟人类肥胖症模型。
具体操作如下:① 将高糖高脂饲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② 将混合饲料作为实验组小鼠的日常饮食,持续喂养4周;③ 在喂养过程中,观察小鼠体重、摄食量、活动量等指标的变化。
(2)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作为正常对照。
3. 模型评价:(1)体重变化:每周测量小鼠体重,记录数据;(2)血糖、血脂水平检测:采用血糖仪、血脂分析仪检测小鼠血糖、血脂水平;(3)组织病理学检查:处死小鼠,取肝脏、脂肪组织等,进行病理学检查。
1. 体重变化:实验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血糖、血脂水平:实验组小鼠血糖、血脂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组小鼠肝脏、脂肪组织出现脂肪变性、炎症等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通过高糖高脂饲料喂养昆明种小鼠,成功构建了肥胖症动物模型。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体重、血糖、血脂水平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均与人类肥胖症相似,表明该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人类肥胖症的能力。
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1. 可重复性:动物模型可重复构建,便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干预措施;2. 可操作性:动物模型便于进行各项实验操作,如药物治疗、基因编辑等;3. 经济性:动物模型成本相对较低,可节省实验资源。
动物造模实验流程
动物造模实验流程动物造模实验是生物学、医学、药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通过操纵动物基因、表达特定蛋白质或制造特定疾病模型,来探究生物学机制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物造模实验的流程,并分析其中的关键环节。
一、确定研究目的和动物模型在进行动物造模实验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目的和所需的动物模型。
研究目的可能包括探究某种疾病的发生机制、评估某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等。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动物模型有小鼠、大鼠、豚鼠、兔子、猪等。
不同的动物模型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小鼠适合于基因突变模型、大鼠适合于心血管疾病模型等。
二、动物品系选择与繁殖在确定了动物模型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品系进行繁殖。
不同的品系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和表型特征,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研究目的的品系。
同时,需要注意维持动物品系的纯度和稳定性,避免混杂杂交等情况的发生。
动物的繁殖过程也需要严格控制,确保动物群体的数量和品质满足实验需要。
三、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在动物饲养与管理方面,需要注意动物的饲料、饮水、环境温湿度等各项条件的控制。
动物的生活环境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保证动物的生活条件良好,避免因为环境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同时,对于进行基因敲除或表达的动物,也需要特殊的饲养条件和管理方法,确保其健康和生长发育。
四、动物的基因编辑或表达动物造模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敲除、基因表达、RNAi等。
这些方法都需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实现。
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TALENs、ZFNs等,这些技术可以精确地对动物基因进行编辑,实现特定蛋白的表达或基因的敲除。
在进行基因编辑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编辑技术和编辑位点,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实验动物的健康和生存情况。
五、动物模型的检验与鉴定在进行动物基因编辑或表达后,需要对动物模型进行检验与鉴定,确保其达到预期的效果。
检验与鉴定的方法包括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活体成像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检测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基因的敲除情况等。
动物实验模型的制作
/experiment/List_2029.sht ml动物模型设计的原则及注意事项一、设计原则生物医学科研专业设计中常要考虑如何建立动物模型的问题,因为很多阐明疾病及疗效机制的实验不可能或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
常要依赖于复制动物模型,但一定要进行周密设计,设计时要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一)相似性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
目的在于从中找出可以推广(外推)应用于病人的有关规律。
外推法(Extrapolation)要冒风险,因为动物与人到底不是一种生物。
例如在动物身上无效的药物不等于临床无效,反之也然。
因此,设计动物疾病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所复制的模型应尽可能近似于人类疾病的情况。
能够找到与人类疾病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当然最好。
例如日本人找到的大白鼠原发性高血压就是研究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理想模型,老母猪自发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研究人类冠心病的理想模型;自发性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人类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分相似,也是一种理想模型,等等。
与人类完全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模型毕竟不可多得,往往需要人工加以复制。
为了尽量做到与人类疾病相似,首先要注意动物的选择。
例如,小鸡最适宜做高脂血症的模型,因它它的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与人十分相似,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脂质构成也与人相似。
其次,为了尽可能做到模型与人类相似,还要在实践中对方法不断加以改进。
例如结扎兔阑尾血管,固然可能使阑尾坏死穿孔并导致腹膜炎,但这与人类急性梗阻性阑尾炎合并穿孔和腹膜不一样,如果给兔结扎阑尾基部而保留原来的血液供应,由此而引起的阑尾穿孔及腹膜炎就与人的情况相似,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如果动物型与临床情况不相似,在动物身上有效的治疗方案就不一定能用于临床,反之也然。
例如,动物内毒性性休克(Endotoxin Shock,单纯给动物静脉输入细菌及其毒素所致的休克)与临床感染性(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就不完全一样,因此对动物内毒素性休克有效的疗法长期以来不能被临床医生所采用。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模型评价与鉴定实施细则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模型评价与鉴定实施细则实验动物模型是我国科学研究、生物医药和健康产品研发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生物资源,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维系国家安全、发展医药卫生健康产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落实创新性国家战略,提高我国科学研究的原创能力,为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客观规范、稳定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于2019年8月20日发布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模型鉴定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简称管理办法)和《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模型评价与鉴定实施细则(试行)》(简称实验细则)(中实动发[2019]53号)。
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发布半年来,得到了我国实验动物模型研发和应用领域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大力支持。
依据半年来实施过程中各申请人提出的意见,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组织实验动物模型鉴定与评价工作委员会对实施细则进行了讨论修改,现予以发布。
如有不一致的地方,以此次发布的修订稿为准。
一、申请材料的受理1、拟申请实验动物模型鉴定和评价的个人(单位),需首先填写实验动物模型鉴定与评价申请表(附件1)、申请材料清单(附件2)和实验动物模型研发报告(附件3)。
所有附件均需在规定地方签字和(或)加盖公章。
2、申请人(单位)提交的资料包括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
电子文档发送至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动物模型鉴定与评价工作委员会秘书处邮箱************@*******。
纸质材料只需提交附件1的原件材料1份,与电子版应为同一版本。
寄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2号院中国实验动物学会,邮编:100050。
3、鉴定和评价的实验动物模型类型、分级及标准见《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模型鉴定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中实动发[2019]53号)。
二、材料编制要求1.申报资料按规定的资料顺序编号,申报资料首页为申报资料目录。
2.申报资料应使用A4纸格式,内容完整、清楚。
纸质材料不得涂改。
3.一个动物模型为一个文件目录。
大鼠肾去交感神经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大鼠肾去交感神经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郑晓新;汪小丁;侯果;邱璇;蒋学俊【摘要】目的制备大鼠肾去交感神经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52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肾去交感组(RDN组)、心肌梗死组(MI+Sham组)和心肌梗死加肾去交感治疗组(MI+RDN组)四组.MI+Sham组和MI+RSD组分别结扎前降支冠脉制备心梗模型,7d后分别予肾去交感假手术或手术处理.电刺激法评估术前及RDN术后即刻,HE染色法评估术前和MI术后4周肾交感去除情况,ELISA法评估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和去甲肾上腺素(NE)变化情况.结果RDN术总死亡率为18.1%,手术成功率为81.9%.在RDN术前,肾神经干电刺激可诱导明显交感反应,而术后上述反应消失.HE染色显示,正常未消融的肾动脉外膜外可见完整交感神经,RDN术后3周未见任何完整肾交感神经,肾动脉血管壁未见明显异常.与MI+Sham组相比,MI+RDN组AngⅡ、ALD及NE均明显减少[NE:(669.0±24.0)ng/L比(1349.0±209.0)ng/L,P<0.01;AngⅡ:(205.5±16.4)ng/L比(1069.0±209.1)ng/L,P<0.01;ALD:(290.0±36.0)ng/L比(1049.5±298.5)ng/L,P<0.01].结论本研究所制备的大鼠肾去交感模型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安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16(014)010【总页数】6页(P940-944,封3)【关键词】大鼠;肾去交感;化学消融;模型【作者】郑晓新;汪小丁;侯果;邱璇;蒋学俊【作者单位】430060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430060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430060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430060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430060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R542.2+2肾去交感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主要机理是去除肾脏的传入和传出神经,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馈机制,显著降低过度激活的全身交感活性[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实习指导一、缺氧模型的实验性复制㈠目的与原理通过给动物低氧环境,影响Hb的带氧能力及使组织不能利用氧等方法,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经呼吸、机能状态、皮肤粘膜颜色等指标,显示了其不同症状与特征,同时对复制模型的方法及原理又有大概的了解,有利于深入和研究各缺氧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㈡实验对象小白鼠。
㈢器材与药品缺氧瓶(装有管道瓶塞的250ml广口瓶),酒精灯,一氧化碳发生器,1ml注射器,5ml 和2ml刻度吸管,粗天平(附砝码),剪刀,普通镊。
钠石灰(氢氧化钠、氧化钙),甲酸,浓硫酸,0.125%氰化钾溶液,1%亚硝酸钠溶液,10%硫代硫酸钠溶液。
㈣步骤与观察表8-3-1观察指标呼吸机能状态皮肤粘膜颜色类型(频率、幅度)(活动度)––––––––––––––––––––––––––––––––––––––––––––––––––––––––––––––––––––––––––低张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氰化钾中毒⒈低氧性缺氧⑴将小白鼠至于250ml广口瓶(内装钠石灰吸收二氧化碳)中观察上述指标。
⑵将瓶塞紧,同时记录时间,每5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如有变化则随时记录)直到动物死亡为止。
⒉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⑴如图8-3-1装好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⑵将小白鼠一只放入瓶中,观察上述指标。
⑶取甲酸3ml放入试管内,加入浓硫酸2ml,塞紧。
如气泡产生较少,可用酒精灯加热,加速一氧化碳的产生(但不可过热以至液体连续沸腾,因一氧化碳产生过快,动物迅速死亡,血液颜色改变不明显)。
⑷在整个过程中,注意观察上述指标。
(注):一氧化碳产生原理:H2SO4HCOOH CO↑+H2O△⒊氰化钾中毒性缺氧⑴称小白鼠体重,观察上述指标,预先准备1%亚硝酸钠及10%硫代硫酸钠各10ml·Kg-1,以备急救用。
硫氰酸酶(肝)图8-3-1 一氧化碳发生装置⑵腹腔注射0.125%氰化钾9ml·Kg -1,立即观察上述指标。
⑶待小白鼠出现共济失调或竖尾时,将准备好的急救药注入腹腔。
⑷重复步骤⑵,不予抢救。
⑸将三种缺氧实验动物尸体打开腹腔,比较血液或肝脏颜色。
附:硫代硫酸钠(Na 2S 2O 3)及亚硝酸钠(NaNO 2)急救机制Na 2S2O 3是一种氧化剂,能使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氰酸根结合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使细胞色素氧化酶解脱出来,从而恢复细胞的生物氧化功能。
Na 2S 2O 3在体内S 与HCN 结合变成无毒性的HCNS 由肾脏排出。
Na 2S 2O 3+CO 2+H 2O NaHCO 3+NaHSO 3+SHCN+S HCNS ㈤注意事项吸取硫酸与甲酸时,注意不要溅到衣服或皮肤上。
CO 中毒实验完毕后,及时处理CO 发生器内的残余物。
㈥思考题注射亚硝酸盐,所观察指标有改变,为什么?二、呼吸功能衰竭㈠目的与原理本实验通过复制呼吸功能衰竭的病理模型,观察血气和呼吸的变化,并分析其机制。
呼吸功能包括外呼吸、内呼吸和气体运输功能。
呼吸衰竭指的是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的病理过程。
肺通气障碍或/和肺换气功能障碍都可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㈡实验对象健康成年兔。
㈢器材与药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连接三通的动脉插管,二道生理记录仪,张力换能器,血气分析仪,输液装置。
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1%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10-3肾上腺素。
㈣步骤与观察⒈麻醉与固定取兔一只,称重,从耳缘静脉按5 ml·kg -1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
麻醉后将兔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
⒉颈部手术剪去颈部被毛,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作气管插管,再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作动脉插管(插管内充满肝素生理盐水)。
分离右侧颈外静脉,作静脉插管,并与输液装置相连,缓慢输入生理盐水。
⒊血气分析用2ml注射器先抽取少许肝素,润湿注射器壁后推出,使注射器死腔和针头内充满肝素溶液,然后略松支动脉夹放血注许,冲去动脉插管内的肝素生理盐水,再用肝素处理过的注射器与动脉插管相连,让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内(切勿进入气泡),取血1ml,采血后迅速套上带软木塞的针头,作血气分析。
⒋呼吸运动的描记将张力换能器上的挂钩钩在兔剑突部位的皮肤上,调节挂钩与换能器敏感梁之间的牵引线,使张力适中,且牵引线须垂直。
将换能器与二道生理记录仪连接好。
二道生理记录仪的―时间常数‖置于DC,―滤波‖置于10Hz,灵敏度5mV/cm,走纸速度1mm/s。
描记一段正常呼吸曲线。
⒌复制窒息用弹簧夹将气管插管上所套橡皮管完全夹住,使动物处于完全窒息状态30s,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并观察呼吸变化。
立即放开弹簧夹,等10min,待动物恢复正常。
⒍复制气胸于兔右胸第4~5肋间插入一16号针头造成右侧气胸,5min~10min时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同时观察呼吸变化。
用50ml注射器将胸腔内空气抽尽,拔出针头,等10min~20min,待动物呼吸恢复正常。
⒎复制肺水肿从颈外静脉快速(180滴~200滴/min)输入生理盐水(100ml·kg-1),滴注接近完毕时,立即向输液瓶内加入0.1%肾上腺素0.9ml·kg-1,输完全部液体,观察呼吸的变化,并作血气分析。
动物出现明显的血气变化及呼吸变化后,用止血钳夹住气管,处死动物,打开胸腔,在气管分叉处结扎气管以防止水肿液流出,在结扎处以上切断气管,小心将心脏及其血管分离,取出肺脏后用滤纸吸净肺表面,称重,计算肺系数。
正常肺系数为4~5。
肺系数=Array观察肺脏体积、颜色的改变,并切开肺脏,观察有无泡沫样的液体流出。
㈤注意事项⒈取动脉血切忌与空气接触,如针管内有小气泡要立即排除。
⒉复制气胸后一定将胸腔内空气完全抽出。
⒊取肺脏时应避免损伤肺组织,并尽量减少对肺组织的挤压。
㈥思考题⒈实验中复制肺水肿的机制是什么?⒉实验中由气管插管中流出大量液体,而肺系数值增大并不明显应考虑哪些因素?附1:实验性肺水肿的其它复制方法⒈抬高兔台头端,用2ml注射器吸取10%葡萄糖溶液1ml~2ml,将针头插入缺管插管分叉处,缓慢注入气管,造成渗透性肺水肿,5min~10min后放平兔台,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并观察呼吸的变化。
⒉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液体石蜡1ml或油酸0.06ml~0.08ml(用前经水浴加热至37℃左右),观察呼吸的变化,于注射后20min和40min时分别取血作血气分析。
三、急性右心衰竭病理模型制备㈠目的与原理本实验要求掌握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制备方法。
观察复制过程中机体出现的表现,理解其发生机制。
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栓塞剂,经静脉回流至肺脏,并栓塞在肺循环,引起肺动脉高压,即右心室后负荷增加。
如再输入大量生理盐水,使回心血量大大增加,则在后负荷增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前负荷,右心功能则急剧衰竭,症状加重,甚至有腹水,直至动物死亡。
㈡实验对象健康成年兔,2.5kg以上。
㈢器材与药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中心静脉压测定装置,呼吸描记装置,心室插管,听诊器,注射器(20ml,5ml,1ml),二道生理记录仪与电刺激器(或MS302-PC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生理盐水,液体石蜡,2.5%尼可刹米,肝素溶液。
㈣步骤与观察二道生理记录仪⒈兔称重、麻醉固定,二道生理记录仪参数见附1。
⒉颈部剪毛,作正中切口,钝性分离颈部组织,作左侧颈总动脉插管(连接动脉压换能器)与气管插管(连接玛俐氏气鼓,并调节好玛俐氏气鼓与张力换能器的距离)。
⒊右侧颈外静脉插入导管至右心房或右心房口(5cm左右)。
通过输液管连上输液瓶和中心静脉压检压计,先使导管与输液瓶相通,保持静脉插管通畅。
或有多导仪实验组用经右侧颈外静脉插入心室插管至右心室(7cm左右),插管的同时开动多导仪描记压力曲线以观察是否插入了右心室,。
此组输液从耳缘静脉处。
⒋观察记录各项生理指标、心率、心音强度、肺部听诊(有无异常呼吸音)、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见附2)或右心室内压(包括收缩与舒张期压力)、循环时间(由耳缘静脉注射尼可刹米0.2ml·Kg-1,作标记,然后测量从标记到呼吸加深加快这段距离,根据走纸速度计算时间,即循环时间。
⒌用2ml注射器吸取液体石蜡,按0.5ml·Kg-1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射,同时密切观察中心静脉压(或右心室内压)、血压的变化。
如前者升高或后者下降则终止注射。
⒍复测记录4各项指标。
⒎待血压、呼吸稳定后,以60滴/min的速度输入生理盐水,直至血压降到8 kPa以下。
⒏复测记录4各项指标。
⒐动物死亡后,剖开胸、腹腔(注意不要损伤脏器与大血管),观察有无胸、腹水、肠系膜血管充盈与脏器水肿。
㈤注意事项1.液体石蜡注入速度要慢,否则易引起急性肺栓塞,很快死亡。
2.外加因素或试剂时均要做标记。
3.输入生理盐水过程中可适当加注些液体石蜡。
4.测量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每次要观察与记录实验因素前与实验因素之后的数值。
㈥思考题本右心衰竭模型机体可出现哪几型缺氧表现?其机制是什么?四、失血性休克㈠实验目的1.复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
2.观察兔在失血性休克时的表现及微循环变化。
3.抢救失血性休克。
4.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㈡实验对象健康成年兔,体重2.5~3.0kg。
㈢器材与药品手术器械(手术刀,止血钳,眼科剪,眼科镊,手术镊等),输血输液装置,中心静脉压测试装置,微循环观察装置,气管插管,动脉套管,静脉导管,输尿管导管,记滴器,温度计,注射器(1ml,10ml,50ml)。
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生理盐水,微循环灌流液,0.3%肝素溶液。
㈣步骤与观察⒈取兔一只,称重后耳缘静脉麻醉。
⒉将麻醉的兔仰卧位固定在兔台上,行气管插管术、左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颈外静脉插管术。
⒊经耳缘静脉注入0.3%肝素溶液(2 ml·kg -1)⒋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描记装置连接。
⒌将动脉插管接上三通管,一侧与血压描记装置连接描记血压,另一侧连上放有肝素(约0.1g)的50ml注射器,并暂时夹闭导管,以备放血用。
6.将颈外静脉插管连接水减压计的细塑料导管(导管内充满含肝素生理盐水)。
导管的外端用三通管连上输液瓶和水减压计,用以测中心静脉压和输液。
在测压前,阻断减压计侧管,使导管与输液瓶相通,缓慢输入生理盐水(5滴~10滴/min),保持静脉通畅。
7.行输尿管插管术。
用记滴器记录每分钟排尿的滴数。
8.在右侧腹直肌外缘作长6cm纵行的中腹部切口,钝性分离肌肉,打开腹腔后,推开大网膜,找出一段游离度较大的小肠肠袢,轻轻从腹腔拉出,放置在微循环恒温灌流盒内,用显微镜观察肠系膜的微循环。
9.放血前观察动物的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一般情况、皮肤粘膜颜色、肛温、血压、呼吸、心率(快放记录纸)、中心静脉压、尿量、肠系膜微循环等,并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