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
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
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
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
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m)绿地率(%)1 居住用地**~3.020~45 75 ≥302 公共设施用地**~5.015~50 99 ≥203 工业用地**~1.230~45 25 ≥204 绿地———≥75二、中观层面——城市密度分区在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确定以后,开发强度分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对民和城市开发强度的分区包括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两个阶段。
西宁城市“绿芯”总体规划探讨
西宁城市“绿芯”总体规划探讨Discussion on Xining Green Heart Master Plan摘 要:西宁城市“绿芯”位于西宁环状核心发展区的核心,具有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增加城市休闲游憩空间及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多重功能。
该规划以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点线面结合综合修复棕地、水系沟道、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
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产业,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主导,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保障“绿芯”绿的本质。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生态修复;生态安全格局;产业布局;土地利用Abstract: Xining city green heart is located in the Xining loop core development zone, with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constructing cit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creasing city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pace and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plan, through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constructing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of brownfields, combined with the point river channel, forest vegetation etc. Ecological industry develops appropriately on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and, ecological tourism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should be taken as the leading factors,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so as to ensure the essence of green heart.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ndustry layout; land use1 项目背景根据西宁市“十三五”城市发展布局的新要求,“十三五”期间西宁市将构建以湟中县西堡镇为生态绿芯、近郊南北两山和环域两山达坂山、拉基山)为屏障,沿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河六岸”绿化为生态廊道的“一芯、二屏、三廊道”的城市新型生态布局,重点实施城市生态“绿芯”工程。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西宁工业新城规划方案-最新版
西宁工业新城规划方案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多元化的资源优势,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更好地推进西宁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西宁市政府制定了西宁工业新城规划方案。
本文将从规划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介绍。
规划背景西宁市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也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迫切需要构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西宁工业新城规划方案的制定正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
规划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建设西宁工业新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成为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创新基地和高质量生态宜居城市,推动西宁市向着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迈进。
具体目标1.坚持以创新引领,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创新中心。
2.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3.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发展中保障生态安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新城。
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生态城市,提高城市品质和市民生活质量。
规划内容总体布局西宁工业新城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总投资额将会达到1000亿元。
规划总体布局以“一核、双城、多区、多港”的特点为主。
其中,“一核”指西宁工业新城中心区的核心地带,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主要实现高端制造业和研发服务业的集聚。
同时“一核”还包括规划中的城市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双城”是指新城分为南北两个城区,南城区主要是轻工业和服务业,北城区则是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城区在产业分工和功能定位上有所不同,相辅相成,将为新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多区”是指新城的产业经济发展将从中心区向周边的数个产业园区延伸。
这些产业园区包括融创科技园、西北航空产业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等,将支持新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多港”是指新城内将会建设几个自贸港区,通过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促进新城贸易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与拓展。
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015)
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015)【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发文字号】国函[2015]214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发布日期】2015.12.13【实施日期】2015.12.1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5〕214号)青海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5年修订)》(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和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西宁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逐步把西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5177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建设农村社区,促进牧民定居。
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与海东市的合作对接,发挥西宁对全省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43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1.城市概况与特征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
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高原城市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
市区平均海拔2100米,气压低,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
多民族城市西宁市有汉、土、藏、回、蒙、满、撒拉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西宁市是青藏高原的大城市,也是青藏高原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西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工业产值占全省近三分之二,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二分之一。
全省人口的70%集中在西宁及其周围的海东地区。
特殊的城市形态西宁市既是进出高原和省内联系的必经之地,又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这里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
境内多发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
暴雨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水土流失严重。
市区紧邻的南北山地区多次发生崩滑、泥石流灾害。
山岳挟持盆地的特殊的地形塑造了“错位十字”的特殊城市结构。
2.规划分析与研究区域通过对青海省的区域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总规”明确了西宁市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模式。
通过对主要经济活动流向的研究,确定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格局。
生态环境“总规专题研究”对西宁市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水资源、工程地质和大气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充分的研究。
进行了西宁市城市地区生态条件、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植物生长的生态条件、城市空间扩散的阻力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区域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对西宁市城市发展的要求。
水资源为进行全面、准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总规”分析整个西宁盆地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
在立足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西宁高铁新城规划方案
西宁高铁新城规划方案随着西宁市的发展和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增加,高铁站已经开始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因此,西宁市政府一直在努力制定一个完整的高铁新城规划方案,以顺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西宁高铁新城规划方案的基本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西宁高铁新城的基本情况西宁高铁新城位于西宁市西南部,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主要面向青海省境内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通往西宁火车站的东军驿区,另一个方向是通往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的西门街区。
整个新城规划与周边的交通路线紧密相连,包括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
整个新城的规划以“繁荣、生态、和谐”为主旨,力求打造一个明亮、舒适、先进、便捷的现代高铁新城。
同时,西宁市政府还重视新城与周边典型生态景观的融合,计划开发一条生态景观步行街,将新城打造成一个全新的城市制高点。
西宁高铁新城规划方案的特点1.突出生态环保西宁高铁新城作为环保型新城,规划中强调大力开发适宜种植的特色植物,打造生态景观步行街,建设生态公园、湖泊、生态屋顶、雨水花园、废弃资源回收设施等,为新城注入生态之美。
2.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该新城规划中,新城区集聚了全国性医院、大型购物中心、餐饮广场、文化展览馆、多功能演艺中心等设施,方便市民生活和文化娱乐。
3.产业发展的融合新城规划中考虑到青海省自然环境资源的优势和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前进方向,将在新城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生态牧业基地、旅游度假区等,提升新城的产业水平,打好转型升级的大基础。
西宁高铁新城的未来前景西宁高铁新城将成为未来西宁市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
未来,新城将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在继承和发展区域优势的基础上,以智能化为核心,通过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效益的“双增长”,创新西北地区城市发展模式,展示新时代西宁的新风貌。
结论西宁高铁新城规划方案打造现代、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
在未来,它将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为社会各界带来丰富的发展机遇和城市体验。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2-0244-05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陈琼1,周强1,梁生甫2,罗正霞2(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系,中国青海西宁810008;2.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中国青海西宁810001)摘要: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
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关键词: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在“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 )的推动影响下,19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明显加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1],因为土地利用和覆盖状况的变化改变了地球表层的物理性质,改变了大气和水分的能量交换,从而导致CO 2等气体的地气交换等过程被改变,影响气候的变率及其环流形式。
鉴于国际研究背景的推动下,国内各研究机构也纷纷开展了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1-7]。
而典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地理学研究热点问题。
城市由于人口、经济、交通等高度聚集,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地域综合体,人类扰动强度极大,尤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西宁东城新城规划方案
西宁东城新城规划方案1. 引言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环境的需求,西宁市政府制定了东城新城规划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宁东城新城规划方案的背景、目标、原则和具体规划内容。
2. 背景西宁市东城区位于市区中部,面积较小,人口密度高,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大。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城区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因此,西宁市政府决定进行东城新城规划,以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
3. 目标西宁东城新城规划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扩大城市土地面积,提高人口容纳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居住和办公环境质量;•加强城市绿化和环保意识,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4. 原则西宁东城新城规划遵循以下原则:•环境保护优先: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害;•规划先行:在城市扩张和建设之前,先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确保城市发展有序;•人文关怀:关注市民的需求和福利,提供高质量的居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
5. 规划内容根据西宁东城新城规划方案,具体规划内容包括:5.1 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网络:新城规划将建设快速路、主干道和街巷,优化城市道路交通布局,缓解交通压力;•市政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市政设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水电气供应:建设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保障城市正常运行;•通讯网络:建设光纤网络,提供高速、稳定的通讯服务。
5.2 住宅规划•住宅区规划:建设多种类型的住宅区,包括高层公寓、别墅和社区;•安居环境:注重住宅区环境布局,提供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人车分流:合理规划停车位和交通流线,确保居民出行便利。
5.3 商业区规划•商业中心:建设大型购物中心、超市、酒店等商业设施,提供丰富的购物娱乐场所;•商业区布局:合理规划商业区位置,确保商业活力和交通便利。
西宁
凤 台 留 云
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南凉时期,传言“龙 现于长宁,麒麟游于绥羌”,由此而来的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 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 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
龙 池 夜 月
所谓“龙池”,指的是位于西宁西郊苏家河湾村西南的一眼泉水。 如今,所谓的龙池夜月景致我们已经无法欣赏了。但是,想象当 年泉水清澈,夜色清朗,明月高悬,犹如江南水乡般的景致一下 子到眼前来了。
以西宁为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旅游圈
环黄河源旅游线
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 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 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 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 尔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 著名自然区和人文景观, 以及富有 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
环青海湖旅游
宗教朝圣旅游线
青海第一大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兰新铁路客运专线经过西宁,设有 站点,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 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 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 道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 快,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 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 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 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 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植物 地处寒温带,植物种类较为丰富,西宁大黄、冬虫夏草、雪莲、贝母、 甘草、藏茵陈、黄芪、麻黄、枸杞等畅销国内外。此外还有纤维类、 油料香料类、食用观赏类植物数百种,其中以蕨菜、蕨麻、沙棘等最 为驰名。 动物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改
站、小桥站、西宁北站(中间站)、西宁西站等铁路场站。西宁站是兰青、青藏、宁大三条 铁路的交汇点,客货两用站,车站等级为一级,主要承担兰州、拉萨、大通三个方向客货列 车的到发和编解任务。西宁市区各方向出入口中出入交通量最大的是东,西,北三方向,南 向最小。其中客运量最大的为西向,货运量最大的为东向。“十二五”时期,随着海湖新区的 建设和香格里拉二期工程的完工,拟在海湖新区新开城市公交线路 5 条,另延伸 5 条城市 公交线路至海湖新区,延伸 3 条城市公交线路至香格里拉,新增城市公交车辆 150 台。并 根据城市道路建设情况,及时在市区新建道路上开辟和调整公交线路,扩大城市公交线路覆 盖面,进一步方便广大市民的出行。
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中心城市现状——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日月山东麓湟水谷地,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农业区与牧 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西南与共和县、贵德县毗邻,东与平安县接壤,北与 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相接,西与海晏县交界。西宁是青藏高原对外联系的门户, 是青海省的交通枢纽和省内外物资的集散地,是青藏高原唯一的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相对较 好的环境、气候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条件,使西宁成为整个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的最适宜人 类居 住的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 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 “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 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 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 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 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 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 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 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 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6.01.13•【文号】国函[2006]2号•【施行日期】2006.01.1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6〕2号)青海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批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西宁市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把西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民族团结、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
三、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393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坚持调整、改造、挖潜为主,以西宁市主城区为中心,以大通县桥头镇、湟源县城关镇为次中心,以315国道、109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铁路为轴线,形成规模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整体环境水平不断改善的市域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按照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布局原则,逐步在主城区形成“两个中心、八个片区”的带状组团式结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要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发展。
四、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到2010年,主城区人口要控制在11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00.3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主城区人口要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28.4平方公里以内。
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布局,合理引导人口分布。
针对西宁市部分地区易发生山体滑坡等情况,城市建设要特别注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
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
西宁市城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六、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二)城旅一体战略
城东区的城市化率很高,农村数量在快速减少,也缺少传统的观光资源,所以要 重点做好城市旅游。 依托城市便利的区位交通,多民族的文化氛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 整合东关清真大寺,新千国际、越州国际、中发源等商业综合体项目,打造居民与 游客共享的集旅游休闲区、文化体验区、现代商业区、城市社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 文化商旅集聚区,成为城东区的地标和名片,辐射和带动城郊乡村旅游。
七、全域旅游格局与项目策划
全域空间结构
“一带两片两区八景区”
一带:湟水河休闲带 两片:北山生态片区、 南山生态片区 两区:城市商业休闲区、回民文化休闲区 八景区:红叶谷山地休闲度假区
中华枸杞养生苑
南山体育生态园 北山昆仑文化生态园 唐卡艺术国际研学中心
九天玄女文化旅游中心
朱家庄文化创意村 九眼泉旅游区
☆☆☆☆
☆☆☆☆ ☆☆☆☆ ☆☆☆☆ ☆☆☆
国家级
餐饮资源 购物资源
气候资源
山地生态资源 区域级 水域资源 商业资源
☆☆☆
☆☆☆ ☆☆☆ ☆☆
☆☆☆☆
☆☆ ☆☆ ☆☆☆
☆☆☆☆
☆☆☆ ☆☆☆ ☆☆☆
农业资源
☆☆
☆☆
☆☆
三、全域旅游资源分析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文化旅游: 城东区拥有丰富的丝路文化、历史文化、多民族文化、昆仑文化、宗教文化等,对 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美食旅游: 城东区各种小吃种类丰富,色香味美,是品美味的理想地,餐饮资源的稀缺性和市 场需求度都较高,适合大力发展美食旅游。 购物旅游:
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西宁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15)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15)第二节规划目标与基本政策 (19)第四章土地利用统筹与结构布局优化 (24)第一节区域统筹 (24)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6)第三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9)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与调控 (43)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43)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47)第二节县级土地利用引导与调控 (54)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59)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59)第二节加大整理复垦开发力度 (61)第三节强化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 (62)第四节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 (64)第五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 (65)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68)第一节统筹区域协调,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68)第二节强化各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72)第三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76)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79)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86)第一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安排 (86)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88)第十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工程 (94)第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00)附表 (105)附表目录附表1 西宁市土地利用的主要调控指标附表2 西宁市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附表3 中心城区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附表4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指标表附表5 建设用地指标表附表6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附表7 园地指标表附表8 林地指标表附表9 牧草地指标表附表10 西宁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附图目录1.西宁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2.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西宁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4.西宁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5.西宁市土地整治规划图6.西宁市重点项目用地布局图7.西宁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8.西宁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的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在《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的基础上,编制《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西宁海湖新区概念规划
14城市规划通讯CHENGSHI GUIHUA TONGXUN2007.19中规院专栏1.项目背景“西宁海湖新区”是指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海湖路以西约7平方公里的区域。
作为一片全新开发的城市片区,海湖新区建设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
“十五”期间,市政府认识到当时西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比较慎重和冷静的对待海湖新区开发,严格控制审批片区内建设项目。
近几年西宁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进入“提速期”;青藏铁路开通等外部条件的改变也给西宁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新区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
进入“十一五”之后,市政府决定将海湖新区开发作为“西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工作重点之一。
为了适应这些内外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暂停实施2005年编制的“海湖新区详细规划”方案,重新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新区发展全局性、结构性问题进行研究,为新区的近期开发和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引。
2006年1月13日,国务院正式审批了新版《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在新版“总规”中,海湖新区是西宁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个市级中心之一。
“总规”既从城市整体层面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框架,也对新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期待。
2.审题思路缩小——区域分析青海省有众多大型工矿企业深处高原腹地。
作为青藏高原上唯一的大城市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西宁是这些企业重要的后勤补给和生活服务基地。
青海省的特殊城镇体系特征,使西宁成为唯一辐射全省的中心城市。
全省人口的70%集中在西宁及其周围的海东地区。
西宁市地处高原交通要道,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和运营,西宁作为连通西藏与内地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资源开发、产业集聚、物流辐射等方面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西宁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增强经济实力,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影响力和带动力。
近几年西宁市发展迅猛,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城市在中、低端层面的需求比较完善,而高端服务职能的不足制约了西宁区域作用的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
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
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镇经济区,包括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与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商贸、工业、旅游为主;以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滨湖旅游经济区,以旅游、商贸为主的产业方向。
西宁市主城地区规划以西宁市城区为中心,包括城南新区、多巴镇、甘河滩镇和鲁沙尔镇组成的城市组群,这个地区组成一个“大西宁”的城市空间,相互之间有密切的分工和联系。
城市总体空间格局为大都市区的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格局,即核心———外围、开放型、生态化的组群城市。
西宁市以主城区为核心与周边外围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也与城外的自然山体、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形成开放式生态化的空间形态;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通过交通环线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环形组群城市。
工业布局:规划形成“三区一带”的格局,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区、生物科技产业园、甘河滩工业区、北川工业经济带。
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100.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西宁市主城区总体规划主城区主要由“两个中心、八个片区”组成。
1.十字街商业中心(老城商业、服务、居住综合区):以老城区为主体,南川河以东至民和路之间区域,承担西宁市金融商贸中心、商业零售中心功能;2.城西新城中心(行政管理、文教综合区):南川河以西至通海路以东区域,重点安排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文教、科研等职能,配套建设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形成西宁市新的城市中心区;3.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民和路以东的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区为主体,重点安排高新技术产业和青藏高原特色产业项目,形成现代化高新技术工业区;4.西钢工业区:以现西钢厂区和居住用地为主体的地区,近中期发展采用技术改造和产业更新,待条件成熟后,寻求产业转型;5.西川新城区:西钢工业区以西、多巴镇以东地区,是西宁市远期发展的新城区,为全省区域性的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中心;6.城北交通仓储区:北川铁路以北至天峻路一带,利用现有的西宁铁路客站、客运站等设施,相应配套建设为客站、货站、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转运的交通设施以及物流中心、城市生活服务的仓储基地,形成西宁市以货运为主的交通枢纽中心;7.北川文教区:以青海大学为中心的文教科研区为基础,形成全省的文教科研基地;8.城南综合区:沿南绕城路至南川农机研究所的地区,为地方工业及相应的生活配套区;9.城南新区:包括总寨镇,南北向带形发展的城市新区,主要发展旅游服务业、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工业、生态农业园地和高水平居住区;10.城北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位于城北交通仓储区与北川文教区之间,这一园区以生物、生物化学、生物工程、中藏药加工、食品加工、现代化种植养殖等高新技术项目为主。
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在各个方向上均有发展。
向东,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核心,建设现代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园区;向南,以城南新区建设为重点,发展以居住为主的新城区;向西,沿现有发展轴,在海湖路以西开始建设新的城市服务中心;向北,改造旧区,扩大大学区,建设生物产业园区。
同时改造城东区部分旧城。
城市景观与特色规划城市景观轴: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务博览、民俗表演、市民活动,都集中在这条轴线上。
滨河景观带:主要通过“软质景观”体现城市自然风貌,结合带状城市特色,利用“三河六岸”,形成十字轴自然景观游览带,串联永久性生态绿地。
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包括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和水空间。
城市视线走廊的控制: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在城郊公园—城市景观至高点之间,形成通透的视线走廊。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区道路系统包括4条东西干路、11条南北干路、1条环路。
路网骨架为“四横十一纵一环”。
规划“四横”是柴达木路—祁连路—互助路、八一路—东大街—西大街—五四大街、南绕城路和凤凰山路;规划“十一纵”是西城大街、茶卡路、海湖路、新宁路、小桥大街、宁大路、同仁路、海南路、长江路、南川东路、建国路、民和路、湟中路、东民和路和团结路;规划“一环”由天峻路、西山一路、通海路、西山二路、南山二路、凤凰山路以及部分西平高速公路组成。
规划同仁路、天峻路、西山一路、通海路、凤凰山路为城市快速路,并与进入城区的西平、西塔、宁大高速公路共同组成城市快速系统;规划祁连路、南绕城路、新宁路等39条道路为城市主干路,西关大街、胜利路、七一路等41条道路为城市次干路;规划五四大街、小桥大街、南川东路为城市生活性主干路,柴达木路、互助路、西城大街、通海路、天峻路、湟中路、东民和路为城市交通性主干路,服务对象分别是城市公共交通和汽车交通;规划老城的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为城市商业大街,滨河南路为城市林阴大道。
公共设施规划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原则与目标:(1)西宁市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主要按省、市、区三级设置,省、市级公共设施用地主要设置在两个城市中心区,区级公共设施分别设置在各个片区;(2)结合老城区改造及新区开发,完善市级及区级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配置;(3)公共设施用地应布局合理,方便全市居民使用;(4)城市各项公共设施均应达到或超过国家规范标准。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行政办公:规划中城西区将作为西宁市主城区的行政中心,逐步将老城区的行政办公用地置换到新的行政中心,省、市两级政府机构用地适当分开,各自集中布置,以便于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办公效率。
(2)商业金融:商业金融用地的规划原则是既集中又分散。
规划在城中区形成一个较大的商业服务业中心,在城西区结合新的行政中心布置一定的商业金融用地,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商务金融中心。
其他片区区级商业服务本片区,布置在各片区中心的次干道和支路两侧。
(3)市场:巩固老城区在西宁市的商贸中心地位,发展传统特色商业街。
为金融、产权、人才、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新城区的大型批发市场布置在片区边缘,以便于交通为原则,在高速公路入口、铁路站场、公路出入口设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
规划城东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
城北区利用物资公司铁路专用线和仓储用地的有利条件,扩大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城南综合区结合老工业用地改造,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区和城南新区依托工业用地发展高原特色产品市场和旅游产品市场。
(4)文化娱乐设施:完善省、市级文化设施功能。
在新城中心建设文化中心,作为省、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排练、办公综合场所。
在老城中心和开发区结合地带建设西宁市图书馆。
结合沈那遗址公园建设沈那遗址博物馆,在虎台遗址处建设西宁市博物馆,在新城中心建设西宁市美术馆和展览馆。
完善中心广场的综合文化功能等。
(5)体育设施:南门体育中心作为省级体育活动中心,也是各种对外体育活动的接待中心。
(6)医疗卫生:规划中对原有医院以结构调整为主,通过对现存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
随着城市建成范围的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按照医院自身服务半径的要求,新增加8所综合性医院。
(7)教育科研:本次规划将把北川文教区作为西宁市教育科研片区,因此,规划中将环境质量好、用地充足的北川作为一个整体,依托青海大学、省农校、农林科学院几个规模较大的单位,结合水系及城市公共绿地系统,营造出一个环境优美、高校云集的新型教育科研片区。
西宁市区内部一些比较分散、教育设施落后的大中专院校经拆迁后,应主要在该区选址。
(8)文物保护规划:加强对南禅寺、东关清真大寺、金塔寺、北山寺石窟四处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古建筑群和西宁古城墙的保护和利用。
重点开发虎台公园、沈那遗址公园,形成特色鲜明的新旅游景点。
(9)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由现状的1075.2公顷增加到2022公顷,人均公共设施用地由13.44平方米调整到15.55平方米,人均用地分布也趋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