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文化
【摘要】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先民们运用聪慧才智创造出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中最具表现力也最有艺术价值的莫过于石窟壁画,而石窟壁画中最著名的当属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这也是敦煌舞蹈形成的萌芽。今天,被我们所熟悉在舞台上呈现出的敦煌舞蹈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舞蹈派别。这套成熟的舞蹈系统是经过许多艺术家积年累月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提炼形成的。从壁画中的舞蹈形象过度为舞台上的舞蹈作品,其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我们看到的壁画舞蹈是在画在墙上的静态形象,呈现出的只有舞蹈造型而已,而舞蹈是肢体艺术,运用四肢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情感,造型只是舞蹈的语汇,那么舞蹈的灵魂又在哪里,我们又是怎样将静态造型变为动态舞蹈,怎样确定敦煌舞蹈的核心动率。本文针对敦煌石窟壁画中舞姿形态研究和对壁画舞蹈造型怎样蜕变为动态舞蹈做了解析,浅谈由壁画飞向舞台的敦煌舞蹈。
【关键词】壁画形象;敦煌舞蹈;舞台成就
一、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舞蹈形象
中国石窟壁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众多的石窟中敦煌莫高窟最为著名,也最具有代表性。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
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中国石窟壁画文化是历史悠久的,石窟中的壁画舞蹈形象也是源远流长。早在人类远古时期先民运用凿刻或者用矿物颜料涂绘等方式绘于岩壁之上的图画,用艺术化的形式刻画出古代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发展进程的形象化体现。这也为后来的石窟壁画打下坚定的基础,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也正是在此时启蒙。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莫高窟,历时千余年,保存了颇多极其丰富,珍贵的舞蹈形象。壁画中的舞蹈姿态形象,实际上体现了古代舞蹈传承的历史脚印。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元明末期,壁画都在一直演变,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风格突出,展现了敦煌壁画中舞蹈形象的珍贵艺术价值。壁画上的各式舞姿神态都生动新奇,细腻优美,不仅有佛祖的拈花一笑,金刚的威武严肃,还有舞伎的温婉妩媚,飞天的飘渺空灵。壁画上的舞蹈姿态千变万化,他们或者是戛然而止的亮相,或者只是舞动中的一瞬姿态,或者是飘在彩云间的凌空飞舞,让观者不禁置身于仙境当中。
二、敦煌舞蹈的形成及特点
敦煌壁画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一大奇迹与瑰宝,举世闻名。而敦煌舞蹈则是敦煌艺术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现在,被人们所熟知的敦煌舞蹈,是通过许多舞蹈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的共
同努力从壁画中复制出来,再利用各种艺术方式和手法把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为之归纳和详细化,成为一种新的舞蹈体系,而这种新的舞蹈体系就是后来大家所看到已近成熟的敦煌舞蹈。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舞蹈家们才渐渐摸索出各个经典舞姿的起承转合。最终我们的舞蹈艺术家们运用了在舞蹈中最为原始和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舞到艺术家们利用身体摆出各式壁画造型,对其进行模仿,并加以美化,但最终的目的不只是单一的模仿人物的外表,而是要更深入的对人物各肢体关系和静态姿势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要寻找手、脚、头和眼神之间得联系和位置,考虑到人体的有限模仿能力,在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充分表现出壁画中的舞姿形态,必要时可以加入舞蹈艺术家们大胆的想象和舞蹈独有的艺术规律,以保证它的流畅度和完整性;最后就是敦煌舞蹈的精神部分掌握,也就是对壁画中舞蹈形象的精神模仿,而精神层面往往是最不容易表现出的方式。掌握了以上的这些模仿要点,敦煌舞蹈就一定能够在保留绘画艺术基础的同时又融入舞蹈艺术自身的独有特性,而不是原封不动的复制壁画。在表现敦煌舞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模仿壁画中的身体造型,更为主要的是升华舞蹈中的精神境界。
三、飞向舞台的壁画,敦煌舞蹈
以敦煌壁画作为提材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而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创作的京剧《天女散花》构思便源于石窟壁画中的伎乐飞天形象。50年代舞蹈家戴爱莲先生创作的双人舞《飞天》,实现了敦煌舞在中国舞蹈中的突破性进展。但
敦煌舞真正的走向舞台,被人们所认识,实践和命名于70年代,起源于甘肃省歌舞团编排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1979年,《丝路花雨》的编导和演员7次走进莫高窟,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用连贯的舞蹈动作呈现出了壁画上s形曲线流动的韵律。《丝路花雨》的动作设计主要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胡腾舞、清商舞、霓裳羽衣舞等,改变了过去只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做法。舞剧中英娘所跳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成为敦煌舞的特色代表。《丝路花雨》1979年首演,30年来在国内外演出1500余场,先后到过朝鲜、法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及中国香港、台湾等20
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是“东方的天鹅湖”。继《丝路花雨》获得空前好评之后,国内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敦煌舞剧。许琪、张聚芳、张强以敦煌乐舞壁画为素材编创了大型乐舞《敦煌古乐》,获得巨大成功。取材于敦煌壁画系列的《敦煌彩塑》1980年在全国首届舞蹈比赛上荣获表演类一等奖。2000年,由陈维亚担任总编导的四幕大型舞剧《大梦敦煌》在北京首演成功,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敦煌舞热潮。2004年,历时3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敦煌韵》正式公演,它通过《飞天》、《千手观音》等歌舞乐场景,表现了敦煌壁画乐舞的独特魅力。2006年《敦煌韵》代表中国艺术团赴哈萨克斯坦和马来西亚演出,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2008年,飞天舞着飘曳的衣裙,流动的彩带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轻盈曼妙、潇洒自如的舞姿,向全世界展示了敦煌舞的独特魅力。
结论:
敦煌舞是一面丝路的镜子,它主要以佛教中的人物为主,结合西域地区的文化特色所编创出来的舞蹈。在舞蹈的编创过程中,非常注重中国古代文化的流韵,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吸收其精髓,与其相辅相成,使得敦煌舞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敦煌舞在现今时代一旦登上舞台,绝无空席,这就说明了敦煌舞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思想的底蕴以及情感的延续。今天,敦煌舞蹈流派的出现与建立,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中国古典舞体系增加了一个流派,而更在于它形象的再现了古代西域舞蹈的文化,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地域舞蹈的特殊风采,同时也体现出中华名族舞蹈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袁光明.敦煌壁画中飞天之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2003.
[2]高金荣.敦煌石窟舞乐艺术[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
[3]于平.敦煌舞蹈[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
[4]于平.舞蹈形态学(内部教材)[z].北京舞蹈学院,1998.
[5]吴曼英,李秀才,刘恩伯.敦煌舞姿[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