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运动训练学(1)概要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概要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406349学分:2分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30学时适应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 生理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运动训练学》是一门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员选材的任务及生物基础;训练周期的类型、改变负荷的形式;体、战术训练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参赛准备的内容及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评估与对策。
理解训练方法的意义和操作过程及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竞技战术、战术能力的概念;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运动智能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关系;各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以及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高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及其原理;掌握技术、战术能力训练的方法;各类运动训练计划结构和组织及控制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学时)(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了解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2、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二)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1、了解运动训练管理的含义及其管理的层次结构;2、明确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管理;3、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
(三)运动员选材(2学时)1、明确运动员选材的任务;2、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实施。
(四)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1、掌握各原则的概念;2、明确各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3、了解训练周期的类型、增加负荷的形式。
(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1、掌握运动训练方法和运动训练手段的概念;2、明确运动训练方法及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3、掌握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应用及特点。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主要内容概述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主要内容概述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一书是一本介绍运动训练方面知识的专业教材。
该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运动训练学的概述该章节介绍了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以及运动训练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同时还介绍了运动训练学在运动医学和运动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该章节详细介绍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包括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原理、超负荷原理、连续性原理等。
这些原理对于制定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和提高运动能力非常重要。
第三章:运动训练的评价与测试该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训练的评价和测试方法,包括对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方面进行的测试。
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帮助训练者了解自己的运动能力水平,并为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该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负荷的控制、训练周期的安排等。
同时还介绍了运动训练的组织方式,如分组训练、循环训练等。
第五章: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该章节介绍了各种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包括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针对不同的运动目标和训练对象,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非常重要。
第六章:运动训练的进阶与特殊训练该章节介绍了运动训练的进阶和特殊训练方法,如高强度间歇训练、爆发力训练、平衡训练等。
这些训练方法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运动基础的训练者,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运动能力。
第七章:运动训练的心理因素该章节讨论了运动训练中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动机、情绪等对运动表现和训练效果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这些心理因素可以帮助训练者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训练效果。
第八章:运动训练的营养与补剂该章节介绍了运动训练中的营养需求和补剂的选择,包括运动前后的饮食建议、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等。
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补剂摄入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促进运动训练的效果。
以上就是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主要内容的概述。
运动训练学提纲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
①竞技体育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因:
②竞技体育:
③运动竞赛:
④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⑤竞技体育的构成:
⑥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⑦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
①运动训练:
②运动训练学:
③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④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⑤运动训练学实践中主要问题:
⑥运动训练研究基本内容:
⑦运动训练理论分为:
第三节
①运动成绩:
②竞技水平:
③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④比赛结果的评定包含:
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
第一节
①运动训练管理:
②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
③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
④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
①运动训练管理:
②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
③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
④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
⑤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⑥运动员的基本素质:
⑦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
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
①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
②训练计划的内容:
③教练员制定计划的要求:
④运动队科研层次:
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
①高校运动员的来源主要途径:
②高等院校运动员的管理:
③高等院校比赛经费解决途径:
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
①我国运动员人才梯队训练的金字塔结构:。
1运动训练学概述
1运动训练学概述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是体育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研究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技术,来指导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成绩。
运动训练学结合了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营养科学等多学科,从多个角度探讨运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运动训练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过程的学科。
它研究肌肉、心血管、呼吸、新陈代谢等系统在运动中的变化,以及体力训练对这些系统的影响。
通过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中的能量消耗、耐力、爆发力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调整训练计划和提高运动表现。
第二,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在运动中的影响和运动心理训练的学科。
它研究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注意力控制、自信心、压力应对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运动心理学的工作主要包括心理测量、心理干预和心理训练等。
第三,运动技术学。
运动技术学是研究运动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它研究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要素和技术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运动技术学涉及到运动的动作分析、运动技术评价和运动技术训练等内容。
第四,运动训练方法学。
运动训练方法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它研究不同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训练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选取和组合不同的训练方法,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方法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负荷控制、训练周期化、训练节奏等。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运动员发展其身体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竞技成绩,还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和疲劳,促进康复训练。
此外,运动训练学还对普通人的健康锻炼和体育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运动的乐趣。
总之,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技术学和运动训练方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源起竞技体育产生的基本过程:健身审美、军事、各种社会功能、宗教、生存1、竞技体育的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技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A、生物学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个性心理因素。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A、运动训练B、竞技体育管理C、运动竞赛D、运动选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一)竞争性:1、高度发展的体能;2、高度发展的技能;3、灵敏的心智反应(二)规范性(三)公平性(四)集群性(五)公开性(六)观赏性、娱乐性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一)运动训练定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互补性(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五)训练调控必要性及应变性(六)现代科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三、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征:1、本源性学科2、综合性学科3、实践性学科四、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理论体系1、一般训练学2、项群训练学3、专项训练学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2、各项群竞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项群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由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我们划分项目类别的基本依据。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4、为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四)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指在某一个运动项目中对运动成绩成着决定性影响的竞技能力因素。
运动训练学教案(2016高教版)
《运动训练学》(高教2016新版版)理论课教案授课内容导论:运动训练学导论(第一章、第一次课)目的任务了解训练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重点难点训练学关键词语及其关系梳理课的部分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教法与要求导入基本部分导入:本章必须理解的关键词语及其关系图:一、竞技体育二、竞技能力三、运动成绩四、木桶理论五、积木模型六、双子模型七、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八、训练理论九、项群理论十、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第一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概述1、运动训练释义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的最终目标是创造运动成绩。
依训练活动在训者生活中的地位,可将其划分为1、职业训练2、专业训练3、业余训练2、运动训练的竞技价值:(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2)运动训练是创造运动成绩的基础工程3、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1)运动员(2)运动训练团队要求:1.认真听讲、主动学习、善于思考;2.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3.见习生随堂观摩,做力所能及的练习。
训练学重要词语关系图课的部分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教法与要求基本部分第二节: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一、一般训练理论二、项群训练理论1: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3个分类标准):运动员竞技能力,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
2、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订(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3):同项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4):项群训练理论和竞技人才的流动(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3、专项训练理论(1):“运动项目”与“专项训练理论”的分层释义(2):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a:与训练和比赛实践联系最为密切b:项目特点最为鲜明C:发展创新速度最快复习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要点场地器材室内课后小结《运动训练学》(高教2016新版版)理论课教案授课内容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第一章、第二次课、第一章结束)目的任务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重点难点训练方法分类课的部分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教法与要求导入基本部分复习:本章必须理解的关键词语及其关系图:一、竞技体育二、竞技能力三、运动成绩四、木桶理论五、积木模型六、双子模型七、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八、训练理论九、项群理论十、运动训练学第三节: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一: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1):运动成绩释义比赛名次竞技水平(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b: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c: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2、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1):竞技能力释义(2):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要求:1.认真听讲、主动学习、善于思考;2.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3.见习生随堂观摩,做力所能及的练习。
运动训练理论概要
运动训练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给运动训练专业(校外3+1)本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64学时,4学分。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运动训练理论含义及其发展趋势;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项群理论的基本内涵、构成、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心理训练、运动智能训练的范畴及常用方法。
具体掌握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含义和决定因素;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和应用;运动训练方法的含义及构成要素、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
了解体能的含义,明确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含义及基本的训练方法;明确运动技术、战术的含义、原理、构成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基本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要求。
三、教学内容章节名称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运动训练理论的含义2、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内容3、运动训练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4、运动训练活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5、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掌握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内涵、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1、竞技体育的基本内涵2、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3、竞技体育的构成4、竞技体育的特征5、竞技体育的价值了解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掌握竞技体育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明确竞技体育的价值。
第二节运动训练1、运动训练的基本内涵2、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3、运动训练的系统分析4、运动训练的特征了解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内涵及其系统要素;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
第三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2、项群训练体系的构成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及其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掌握项群训练体系的构成。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2、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3、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4、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5、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6、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7、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8、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能够利用项群训练理论分析不同项群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特征。
江苏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与运动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江苏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与运动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整理运动训练学重要知识点整理1. 运动训练学概述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运动员训练的规律、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
运动训练学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训练方法、训练计划等内容。
2.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1)超负荷原理:通过对肌肉施加超过其适应能力的训练负荷,使其适应并提高。
(2)持续性原理:持续的训练能够增加运动员的身体耐力和心肺功能。
(3)阶段性原理: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和运动员的成绩。
3. 运动训练的方法(1)基本训练方法:包括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2)专项训练方法:根据各项目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专项训练方法,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项目中的表现。
(3)心理训练方法:通过心理训练,调整和控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提高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
4. 运动训练计划(1)训练周期划分:将整个训练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周期,如基础期、提高期和保持期等。
(2)训练阶段划分:在每个周期内,根据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和目标,将训练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3)训练负荷控制:控制训练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以保证运动员能够逐步适应训练的负荷。
运动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整理1. 运动心理学概述运动心理学是研究运动员在竞技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影响的学科,旨在帮助运动员充分发挥潜力,提高竞技成绩。
2. 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运动动机:指驱使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或外在因素,如成就动机、社交动机和健康动机等。
(2)注意力:是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特定的注意力定向和控制,如专注力和宽关注。
(3)自信心:运动员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对于竞技成绩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影响。
3. 运动心理干预技术(1)认知重构:通过改变运动员对自己和比赛的认知,减少焦虑和消极心理。
(2)积极自我对话:运动员通过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和自我激励,提高竞技表现。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总结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的学科,它涉及到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
在运动训练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运动训练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主要涉及到能量代谢、肌肉力量、心血管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在运动训练中,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至关重要。
例如,了解身体能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训练。
二、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们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主要包括动机、注意力、情绪、自信心等方面的知识。
在运动训练中,了解运动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力学原理和运动技术,主要包括运动姿势、运动力学、运动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运动训练中,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运动技术,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四、运动营养学运动营养学研究饮食对运动表现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能量供给、营养物质的摄入、水分补给等方面的知识。
在运动训练中,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于提高运动表现和促进身体康复至关重要。
五、训练计划设计训练计划设计是运动训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目标设定、训练内容、训练强度和训练周期等方面的知识。
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帮助运动员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提高竞技成绩。
六、训练评估与监测训练评估与监测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训练效果、调整训练计划。
常用的评估和监测手段包括体能测试、运动心理测量、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等。
七、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是运动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运动损伤的预防、急救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并促进损伤的康复。
高级运动训练学(1)
一、运动员选材等方面的问题当前,现代篮球运动向着“高速度、高空优势、高超技巧,对抗激烈,变化多”的方向发展。
目前大部分篮球教练员都认为“选材的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
篮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指采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客观指标的测试,全面,综合地评价和预测,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篮球运动的人才从中进行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培养,并且不断地监测其发展趋势的一个过程。
(一)、篮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指标(1)选材层次:选材分为基础选材、初级选材、中级选材和高级选材四个层次。
(2)生理指标:①选材身高:从当今世界篮球顶尖队伍研究表明,男队员身高平均多在2.00米以上,女队员多在1.88米以上,因此,选材时必须重视现实身高及潜在的发展能力。
②去脂体重:去脂体重又称瘦体重。
既表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情况又体现其自身的营养层次。
篮球运动中运动员的自身体重如果营养不良会导致运动员成绩下降甚至会引起身体方面的不适。
③克托莱指数:克托莱指数是以每厘米身高的体重来表现人体发育匀称度的重要形态指标。
篮球运动员既要求具有足够的体重利于强对抗,又不能影响移动的灵活快速性及技战术的完成情况,所以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应具有足够的体重还要匀称和脂肪少。
④血型⑤其他指标:除了对篮球运动员进行身体形态方面的选材,还要根据运动员各方面的素质进行选材,然后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1)速度素质指标(2)耐力素质指标(3)弹跳素质指标(4)力量素质指标。
(5)灵敏素质指标(二)、篮球运动员选材的要求和方法选择优秀篮球运动员,要从运动员自身具备的各个方面素质进行挑选,主要是对下面几个挑选篮球运动员常用指标的要求和方法进行阐述。
(1)去脂体重要求和方法①要求:计算出男生、女生的净体重以及身体密度。
②计算方法:去脂体重(净体重)=体重-脂肪重;脂肪重=体重×脂肪百分比(%);脂肪百分比(%)=(4.07/身体密度 4.142)×100;男15~18岁身体密度= 1 . 0 9 7 7 - 0 . 0 0 1 4 6×(上臂皮褶+背部皮褶);女15~18岁身体密度=1.0913-0.0016×(上臂皮褶+背部皮褶)。
高级阶段训练健身实施大纲优选篇
高级阶段训练健身实施大纲优选篇高级阶段训练健身实施大纲 11. 体格状态:倒三角体型基本成形并具相当水平,四肢围度和形态初具运动员特征,肌肉发达、各肌群轮廓清晰、肌群间切纹若隐若现,等等。
健坛巨星阿诺德·施瓦辛格对准入高级阶段的界定是:与初练健美的原始体格相比,瘦体重增加7或7公斤以上,常态上臂围增长7.5~8厘米,肩围和常态胸围增长12.5~15厘米,大腿围增长10厘米以上,小腿围增长7.5~8厘米等。
就是说,体格取得了以上进展后,就可以进入高级阶段的训练了。
尽管对一般人来说要取得如此进步可能需要一年以上或更多的时间,但若天赋异禀,一年内能获得如此成就,也可提前晋级,否则需延迟、缓入。
2. 自我意识:进入高级阶段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自己必须有接受高级训练的主观意愿,并有充分的信心和至少再进行3~5年或更长时间艰苦训练的心理准备。
还包括对自己健美运动基础及专业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的清醒认识,对自己体质类型及基因条件的正确认知,如遗传特征暨肌纤维类型及其比例、分布,肌肉形态及肌腹长短、骨架比例及生长特征,体内脂肪含量及脂肪细胞的数量等等。
3. 进入时机:是否进入高级训练阶段,首先要看健美训练目标及其类型。
若只想用健美方法来达成健身目的,则不必强迫自己更改练习方式,只需延续中级阶段的训练模式足矣。
但并不排斥运用高级阶段的训练方法,以获得更加理想的体格与健康水平。
若想在健美运动上有所作为,或期望成为专业健美选手,那么在确定中级练法效果已不明显时,应及时转入高级阶段训练。
高级阶段训练大约需用时2年左右,即健美训练1年后至第3年的训练活动。
此后为高级后训练阶段,对体格进行精雕细琢,不断提高和突破体格极限和竞技水平。
“高级后训练阶段”的概念旨在区别高级水平不同阶段的训练差异,以免产生方法上的歧义和混淆。
高级阶段训练要点:(1)周训练频度:4~5次,间或6次,但不提倡没有完整的日间歇。
尽量不要进行连续三天以上的锻炼安排,即至多持续进行两天或三天锻炼后就要安排休息日,如周一、周二、周三训练,周四必须休息。
运动训练概述概要
第一章运动训练概述第一节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本质(一)运动训练学的释义运动训练学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对运动训练学名词分析:1训练过程---训练的全过程(启蒙训练、初级训练、深化提高训练、保持竞技能力训练)2 运动训练规律---训练规律的分类(专项规律、项群规律、一般规律)及其三类规律的关系3综合性---运动训练学的特点例:60米(8″)×4(30″)×5(3′);60米(8″)×4(2′)×5(3′)。
(二)运动训练学的本质运动训练学的本质是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的规律。
(三)运动训练学的特点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自于运动训练实践,它没有承接和移植其他领域成熟学科作为构建自己学科的母学科,而是直接相伴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与体育学理论体系中的许多学科相比较,本源性是运动训练学最具特色的学科特征。
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而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却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回答和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运动训练学理论也就需要从众多理论学科.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科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表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征。
综合性:指由多学科构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横向联系,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生物学科)实践(应用)性:总结训练实践经验并上升为指导训练实践的理论,解决训练实践中的为何练、练什么、怎么练和练多少的问题。
二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二)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1.发展过程基本梗概我国运动训练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发展时期6个发展阶段。
第一发展期是“训练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期”(1953-1981年)。
这一发展期又分为训练理论的吸收阶段(1953-1957年)、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1958-1962年)、停滞阶段(1962-1975年文革期间)、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0年)。
高级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1、运动训练方法释义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种办法。
运动训练方法在教练员的“训”和运动员的“练”的过程中被予应用,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训练任务的方法。
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要素。
4、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考虑到理论上的相对完整和实践应用的方便,我们依不同训练方法的基本作用和适用范围,将它们分为整体控制方法和具体操作方法两大类。
前者包括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两种具有整体思维特征的训练方法;后者则包括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以及比赛训练法8种具体的直接操作的训练方法。
1、运动训练手段释义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2、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可从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动作构成和动作过程三个层面予以解析。
它的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三种要素。
动作构成包含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及节奏七种要素。
动作过程包含动作开始、进行和结束三个阶段。
由于动作的动力要素、构成要素和过程要素的变化,又组合出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
3、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分类身体练习又是指各种各样的具体动作,因此,以手段的动作结构特点为分类依据相对来说较为科学。
运动训练学 1-3章重点
运动训练学1—3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项群训练理论、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源起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a.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b.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c.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二、竞技体育的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4公平性5集群性6观赏性四、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一)运动训练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P11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者及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二)运动训练时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无论从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容量,还是从人们投入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运动训练都是最主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 , 现代篮球运动向着“高速度、高空优势、高超技巧 , 对抗激烈 , 变化多” 的方向发展。
目前大部分篮球教练员都认为“选材的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 。
篮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指采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 通过客观指标的测试 , 全面 , 综合地评价和预测 , 把先天条件优越 , 适合从事篮球运动的人才从中进行选拔出来 , 进行系统的培养 , 并且不断地监测其发展趋势的一个过程。
(一、篮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指标(1选材层次:选材分为基础选材、初级选材、中级选材和高级选材四个层次。
(2生理指标:①选材身高:从当今世界篮球顶尖队伍研究表明 , 男队员身高平均多在 2.00米以上 , 女队员多在 1.88米以上 , 因此 , 选材时必须重视现实身高及潜在的发展能力。
②去脂体重:去脂体重又称瘦体重。
既表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情况又体现其自身的营养层次。
篮球运动中运动员的自身体重如果营养不良会导致运动员成绩下降甚至会引起身体方面的不适。
③克托莱指数:克托莱指数是以每厘米身高的体重来表现人体发育匀称度的重要形态指标。
篮球运动员既要求具有足够的体重利于强对抗 , 又不能影响移动的灵活快速性及技战术的完成情况 , 所以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应具有足够的体重还要匀称和脂肪少。
④血型⑤其他指标:除了对篮球运动员进行身体形态方面的选材 , 还要根据运动员各方面的素质进行选材 , 然后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1速度素质指标 (2耐力素质指标 (3弹跳素质指标 (4力量素质指标。
(5灵敏素质指标(二、篮球运动员选材的要求和方法选择优秀篮球运动员 , 要从运动员自身具备的各个方面素质进行挑选 , 主要是对下面几个挑选篮球运动员常用指标的要求和方法进行阐述。
(1去脂体重要求和方法①要求 :计算出男生、女生的净体重以及身体密度。
②计算方法 :去脂体重 (净体重 =体重 -脂肪重 ; 脂肪重 =体重×脂肪百分比 (%;脂肪百分比 (%=(4.07/身体密度4.142 ×100; 男 15~18岁身体密度 = 1 . 0 9 7 7 - 0 . 0 0 1 4 6×(上臂皮褶 +背部皮褶 ; 女 15~18岁身体密度 =1.0913-0.0016×(上臂皮褶 +背部皮褶。
皮褶厚度以毫米(mm为单位。
(2弹跳素质指标要求和方法①要求 :运动员都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有助于提高弹跳素质的各项活动。
②方法 :半蹲跳、抬脚尖 (提踵、台阶。
(3力量素质指标要求和方法①要求 :以上下肢力量、腰腹力量为主 , 提高运动员在以后的训练和比赛中的旋转动作和爆发力。
②方法 :包括 :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 , 是很好的发展力量的手段。
综上所述:只有采用严格、严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选材 , 并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 , 才能培养出具有先进水平的优秀篮球运动员。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的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包括: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
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多元的。
一是生物学因素, 即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创立和发展了竞技体育活动;二是心理学因素, 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 的动机促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三是社会学认识, 人们全面地认识到竞技体育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参与和观赏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力的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竞技体育的诞生与发展并非处于“真空”之中。
它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联系 , 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
发展趋势: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各地体育组织确定规则、组织比赛、筹集资金、进行培训,构成了全球性的管理网络。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现代媒介的普遍也极大的提高了运动竞赛的社会效益。
4现代奥运会及现代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性比赛,各州、各国、各地区、各省市、各协会组织的比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赛事体系。
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无论从竞技选手们训练活动的内容、方法、还是组织形式、安排技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商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较大强度以上的项目 , 进行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 , 始终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 , 反复进行练习以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
以强度为标准分为 :高强性间歇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发展性间歇训练。
以间歇时间安排方式为标准分类分为 :等时不变、逐渐增加、逐渐缩短、波形改变。
篮球运动是非周期运动项目 , 大多教练员常用重复训练法与变换训练法 , 很少用间歇训练法 . 间歇训练法在篮球训练中比较难把握 , 尤其确定负荷强度和确定具体间歇时间比较难 , 要严格控制负荷强度、运动负荷时间 , 否则就失去了间歇训练法本身的意义。
(一商强度间歇训练法在篮球训练中的运用在每次篮球运动训练中 , 首先确定训练目的 , 再确定训练方法及类型 , 最后根据训练方法的类型确定负荷强度、负荷时间以及训练手段等 . 如需要发展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力和磷酸盐与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能力 , 就可以确定高强性间歇训练法 , 再选择合理的训练手段 , 如 (l快速移动 :各种状态下的起动练习、 10一巧 m 的快跑边线冲刺、端线慢走跑练习 20- 25m 的侧身跑 ;(2结合球的快速移动 :全场往返快速运球上篮、快速跑动中接球上篮、二三人推进上篮 ;(3对抗性练习 :半场或全场一对一空切或防空切、一对一运球突破与防突破、半场一对一比赛 . 以上三种练习手段 , 要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和心率 . 当心率恢复到 140次 /而 n 时 , 再练习下一组 . 同时 , 根据队员训练水平的不同 , 重复的次数也要有所不同 .(二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篮球训练中的运用强化性间歇训练法与高强性间歇训练法不同的是负荷强度在 85一 90%左右 ,负荷时间在 40一 90。
之间 , 心率指标在 150次 /min左右 . 间歇时间的要求与高强性间歇训练基本相同 , 每次练习的组数因人而异 . 如 (l折回跑 :两端线间的来回快跑 , 要求 5一 6个往返 (端线开始一罚球线一中线一罚球线一端线为折回界的异程来回快跑 ;(2防守移动 :视信号作前、后侧滑步、攻击步、后撤步、交叉步等快速移动练习 , 一分钟为一组完成 3一 5组 ;(3传球推进投篮 :三人直线快攻 , 完成 3一4个往返为一组 , 完成 5一 6组 ;(4移动投篮 :2一 5点快速移动投篮 , 投中 10次为一组 , 完成 5一 6组 .(三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在篮球训练中的运用发展性间歇训练法主要是发展有氧代谢供能能力 . 此训练方法负荷时间超过 5分钟 , 心率强度 160次而 n 左右 , 心率降至 120次 /而 n 时开始下一组练习 . 如全场或半场三对三、半场二对二 , 以规定练习时间为准 . 每组练习 5分钟交换 , 完成 5一 6组 .综上所述:在篮球训练中 , 要根据篮球训练的具体任务 , 安排不同的间歇训练法 , 合理地设计间歇训练方案 . 但在训练中 , 无论采用何种间歇法 , 都要严格规定时间 . 这可以采用心率控制 , 也可以采用时间控制 , 但总体要求是心率降低到 130次 /而 n 左右时进行下一组练习 , 间歇时间大约为 40一 605.(一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状特征。
反应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高度(身高、坐高、足弓高等 ,长度(腿长、臂长、手长、颈长、足长 ,维度(胸围、臂围、臀围等 , 宽度(肩宽、髋宽和充实度(体重、皮质厚度等等。
反应内部形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等。
(二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①身体训练各种方法对身体形态都有意义,可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②任何一个专项训练手段对使身体形态向专项需要方向发展都有显著作用, 几乎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基本上都是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的。
③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手持哑铃、木棒、实心球、体操凳等轻器械进行训练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不同的训练内容与运动方式, 可训练身体任何一个部位, 能有效地影响运动员身体形态。
④舞蹈训练法。
舞蹈动作时经过提炼、组织加工的人体动作, 其基本要素有动作的姿态、协调能力、明显的节奏等,对身体姿势的形成有特殊意义。
(三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①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人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的特征,一般是先长高度,后长宽度、围度和充实度。
②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必须根据专项的需要及其对竞技能力的需求特点,安排相应的练习方法和手段。
③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在选材时, 应重视高度、长度和宽度等形态指标, 而与肌肉有关的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则应更多的依靠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④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身体训练应注意其他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尤其要注意饮食和营养的控制。
篮球运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决定了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重要性。
作为篮球运动员来说力量素质是制胜的基本条件。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客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1 力量素质的内容和运用力量的特点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主要包括 :1最大力量 , 即指肌肉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情况下机体能够发挥的最大值 ;2 快速力量 , 即指肌肉尽快和尽可能高地发挥力量的能力 ;3 力量耐力 , 即指在长时间力量训练情况下机体对抗疲劳的能力。
这 3种力量既相互区别 , 又密切联系。
2 影响力量素质发展的基本因素力量素质是通过肌肉的工作表现出来的 , 因此 , 不同于其它素质的肌肉活动 , 具有其特殊性。
前苏联运动训练学专家普拉托诺夫将决定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水平的基本因素归纳为 :1形态学因素。
包括肌肉横截面 , 肌纤维的类型及其比例 , 骨组织的变化等。
2 能量因素。
如磷酸化合物的储备 , 肌肉和肝脏内的糖原储备 , 外周血液循环的效果等。
3 神经—调节因素。
3力量素质训练的原则3.1全面发展原则:在篮球运动员成长过程中 , 打下一个稳固的身体素质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对负担专项运动的每一个肌群都要进行全面的力量训练 , 使运动员各部位的肌肉都得到锻炼 , 为专项技术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