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文学简介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秦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  秦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秦代文学概说一,“秦世不文”及其原因1,地理位置僻远2,尚武与重法的传统3,轻文的现实政策——焚书与坑儒4,扶苏与胡亥的王位之争二,秦代文学的代表1,李斯A,“秦世文章,李斯一人而已”B,《谏逐客书》——“骈俪初祖”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C,七篇刻石文:四言为主,三句换韵2,《吕氏春秋》第二章汉代文学概说一,文学盛世及其出现的条件1,文治政策的确立2,解读文学典籍的风尚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4,文人游历的兴起二,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1,宫廷文人群2,诸侯王宾客群3,外戚宾客群4,家族集生群5,友朋结集群三,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汉代文学的总体艺术风貌:宏大叙事与崇高之美2,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激昂壮烈与平静恬淡——>两种不同的文学序列3,依经立义:颂扬与批判的时代4,关于文学功能的争论(审美性——实用性)5,从浪漫到现实6,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互动四,汉代文学与其他学术形态的互动1,作家身份的多元性(经师儒生、子学家、史学家)2,繁琐的解经习气与铺张堆垛的文风3,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与文学的重模拟4,道家、阴阳家与汉代文学中的另类主题(道家与避世远害主题、阴阳家与祥瑞灾异主题)五,文学样式的嬗革与文学分期1,众体皆备1)刘熙载《艺概·文概》:“西汉文无体不备,言大道则董仲舒,该百家则《淮南子》,叙事则司马迁,论事则贾谊,辞章则司马相如。

”2)诗:杂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散文:政论文、史传文学、诸子文、其他各类杂文其他:颂、赞、箴、碑文、铭文2,一代文学之胜的赋(多源性:《诗经》、《楚辞》、策士之辞。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更是常常出现于《淮南子》中。《淮南子》中的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众多文学体裁和杰出的作家作品。

以下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秦汉文学1、秦代文学秦代由于存在时间较短,加之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学成就相对较少。

但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汉代散文(1)贾谊:其政论散文如《过秦论》,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对秦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2)晁错:《论贵粟疏》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重农贵粟的主张。

3、汉代辞赋(1)骚体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继承了楚辞的抒情传统。

(2)大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力铺陈描绘,展现了大汉帝国的声威。

(3)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语言清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4、汉代诗歌(1)乐府民歌:“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追求和幻灭,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二、魏晋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思想活跃,建安文学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1)“三曹”: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悲凉慷慨,如《龟虽寿》《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植的作品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如《白马篇》《洛神赋》。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2、正始文学正始时期,政治黑暗,玄学兴起,文学风格趋于隐晦曲折。

代表作家有阮籍和嵇康,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隐晦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之嗟;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现了他的刚直不阿。

3、两晋文学(1)太康诗风: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追求形式的华美,内容较为空洞。

第一讲 秦汉文学总论、西汉散文

第一讲 秦汉文学总论、西汉散文



1.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前284年—前208)。战国时楚上蔡人, 字通古。曾任郡小吏。“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为此斯师事荀子,学 帝王之术。始事楚,后入秦为吕不韦舍人, 被秦王拜为长史,因谏秦王逐客,官至廷 尉。秦统一天下之后,李斯拜为丞相。 “诸男皆尚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为 秦始皇定郡县制,下禁书令,以小篆为标 准文字。随后参与了篡改始皇意旨,扶植 秦二世上台的阴谋。二世立,赵高用事, 诬陷李斯谋反,被腰斩于咸阳。


西汉政论文首推贾谊、晁错,被后世奉为政论文 的楷模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人,西汉初期杰出 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以诵诗属文 著名乡里,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每诏令议下, 谊尽为之对,得到文帝的赏识,一岁之中超迁至 太中大夫(掌议论),并拟提拔公卿,因诸元老 大臣(周勃、灌婴)反对作罢。因年少气盛,敢 于直言,遭守旧派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 后,文帝再次召见贾谊,却并未重用,“可怜半 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 生》)拜为梁怀王太傅。数年后,因梁王坠马而 死,自伤而亡,年仅33岁。虽然生命短促,但是 汉初文坛却因其平添几分精彩。

而司马迁的散文则又体现了由前期到后期 的过渡,既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情感激切, 也有后期的深广宏富,醇厚峻洁。其内容 既总结历代之兴亡成败,又论述天人感应 对政治的作用。司马迁是一承前启后的重 要人物,其《史记》即体现了这一转变的 特征。如果说汉赋是赞美汉帝国光明的一 面,那么,汉政论文主要是揭露汉帝国黑 暗的一面,汉文大都具有浑厚、质实的特 点,没有铺张、排比、堆积的陋习,所以, 其实际的价值并不亚于汉赋。





3.汉代文学可分为五大部分: (1)政论散文。以贾谊、晁错为代表。 (2)历史散文。以《史记》、《汉书》为 代表。 (3)汉赋。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 赋三个阶段。 (4)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陌上 桑》 (5)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秦朝的文学作品与文学流派

秦朝的文学作品与文学流派

秦朝的文学作品与文学流派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虽然秦朝的存在时间较短,只有15年,但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秦朝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

一、秦朝的文学作品1. 《诗经》《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

尽管《诗经》的创作时间早于秦朝,但在秦朝得以加以整理和传承,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民俗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秦文公诗集秦恒公是秦朝晚期的一个重要君主,他本人也是一位文人,留有一些诗作。

这些诗作多取材于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以及对社会和政治状况的思考。

尽管数量不多,但这些诗作反映了秦朝末期的一些社会和文化现象。

3. 秦律琴谱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秦律琴谱是一份专门记载琴曲的文献。

秦朝时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秦律琴谱的出现为后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秦朝的文学流派1. 秦赋秦赋是秦朝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怀、描绘景物为主要特点。

秦赋的创作风格严谨精练,语言简练明了。

著名的秦赋有《吊屈原赋》、《九章赋》等,这些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2. 秦雨露派秦雨露派是秦朝时期的一支文学流派,该派文人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秦雨露派的作品多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人生哲理,体现了秦朝文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

3. 秦辞秦辞是秦朝的一种辞章文学体裁,影响了后世的骈文和辞章创作。

秦辞强调形式美和修辞技巧,其作品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三、秦朝文学的影响和意义秦朝文学作品与文学流派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秦文化在秦朝的短暂存在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积淀,这对于后来的文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秦朝的文学作品《诗经》集中了前代的诗歌创作,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秦赋、秦雨露派和秦辞则开创了新的文学流派,为后世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风貌和表现方式。

秦朝的文学作品与文学名家

秦朝的文学作品与文学名家

秦朝的文学作品与文学名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虽然它的历史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和众多杰出的文学名家。

本文将对秦朝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名家进行介绍。

一、文学作品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录真实民间诗歌的文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爱情、社会风俗、农田劳动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抒发个人情感的长篇抒情诗。

全篇表达了屈原内心的忧愁与苦闷,揭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命运的反抗,被誉为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巅峰之作。

3.《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编撰的一部政治家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思想性书籍。

该书内容广泛,包括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秦国的统一战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文学名家1.屈原(约公元前340年-278年):屈原是秦朝时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代表作品有《离骚》。

他倡导爱国精神和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2.吕不韦(约公元前284年-235年):吕不韦是秦始皇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他编纂了《吕氏春秋》这部百科全书,为秦朝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3.李斯(公元前280年-208年):李斯是秦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家,曾担任秦国丞相。

他在政治上实施了一系列秦化措施,对秦朝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主导了《焚书坑儒》等措施。

此外,李斯还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风独特,以简练、直接、有力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总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朝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名家也有着重要地位。

《诗经》、《离骚》、《吕氏春秋》等文学作品,以及屈原、吕不韦、李斯等文学名家,都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秦代文学及汉代辞赋

第一章秦代文学及汉代辞赋

第三节
西汉的辞赋作家与作品
五、其他赋家与赋作 1.东方朔 (前154—前93),字曼倩,为人 诙谐,然多寓讽谏。武帝以俳优视之,因作 《答客难》,以舒其愤。该赋以自嘲方式, 讽刺当时的用人状况,其俳谐风格。
第三节
西汉的辞赋作家与作品
2.淮南小山 《招隐士》,主旨是 “王孙兮 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对山中的幽深 孤寂描写得十分成功,是优秀的骚体赋。 3.王褒(?——前61),字子渊。代表作咏 物赋《洞箫赋》,对乐器材料的生长环境、 乐器的制作、乐曲之美妙,听众之情感共鸣 进行了细腻描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 整篇来描写音乐的作品。
第四节 东汉的辞赋作家与作品
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变化很大。东汉士人失去了 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 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 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他们 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 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是,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 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 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 “党锢”等高压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他们 越来越多地运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抒发自己的不平。 于是,东汉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
第三节
西汉的辞赋作家与作品
弔屈原,实为自悼。如开头一段: 恭承嘉惠兮[1],俟罪长沙[2]。侧闻屈原兮,自 沉汨罗。造托湘流兮[3],敬弔先生,遭世罔极兮[4], 乃陨厥身[5]。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竄兮[6],鸱枭翱 翔[7]。阘茸尊显兮[8],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 正倒置……嗟(jie)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七发》作者对其所要表现的对象善于作淋漓尽致 的描写,以至于使文章具有充溢的气势和舒展的意 象。作品讽喻的意图在主客对话间表现得清楚明白。 这是劝戒膏梁子弟的一篇成功之作。 《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 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 式确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 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摹拟。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

二、秦统一后的文学 (一)刻石之文 1.作品及作者: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说,秦刻石 共八次(八篇),并记载了其中六篇文辞。《邹 峄山刻石》则见于《古文苑》卷一。刻石之文, 大都出于李斯。碣石刻石:‚遂兴师旅,诛戮无 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 服。……” 2.来源:源自铭颂。 铭如钟铭、鼎铭、盘铭(勒铭计功) 颂如商颂、周颂、鲁颂(颂诗美德) 3.主题:不颂鬼神,只尊人皇。
• 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 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 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 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 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 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2、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
(1)汉初,废除秦“挟书律”(惠帝),大规 模收罗典籍,允许各家学说流行;主张“清静 无为”的黄老之说。
• 《春秋繁露》(推演《春秋公羊传》的微言 大意,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阐发 “三纲”、“五常”、“三统”、“三正”、 “性三品”等说) • 谶(chèn )纬: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 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 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即纬 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 “经”的各种著作。
址陕 西 秦 “ 坑 儒 ” 遗
3、秦代文学特征:秦世不文(刘勰《文心雕 龙· 诠赋》)。 • 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使秦的学术与文学几乎 一片荒芜。秦能留给后人的,只有为数不多 的刻石文和诏令奏议一类的应用文字,大多 出自丞相李斯之手。 • 只有颂扬文字(刻石之文)与应用文字(诏 令奏议)
二、汉代文学概述 1、汉代(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做汉王,公 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到东汉末献帝建安初年 公元196年)。

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

李斯代表作:
《谏逐客书》:理论切实,铺陈排比,词采华美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继诸子之响,具纵横之风, 开“汉赋”之路;奏书之楷模,骈体之始祖 《论督责书》:名为自责,实为自诩,说的是七 罪,表的是七功
3、学术总结:《吕氏春秋》
吕不韦: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 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 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 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秦汉文学
秦代文学
文学概况:
1、秦始皇刻石文(7篇)
泰山刻石文、之罘刻石文、会稽刻石 文、琅琊刻石文、东观刻石文、绎山 刻石文、碣石刻石文 ————碑铭之祖
2、李斯的文章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 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 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 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 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 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 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 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 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 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 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 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 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 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 (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至嬴子婴即位(公元前207)不久为刘邦所灭,仅历时15年,文学上无重要建树。

秦王朝在统一全国之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不仅如此,秦王朝还对儒生实行肉体消灭政策,曾一举坑杀儒生460余人。

在秦王朝统治期间,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折,先秦时代的文书典籍几全遭毁灭。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文心雕龙·诠赋》),“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文心雕龙·明诗》),即使遗留一些杂赋、仙诗(仙真人诗)亦皆亡佚。

如今能看到的仅仅是秦始皇巡行各地时,李斯等人写作的歌颂功德的文字,由于它们刻在各地山石之上,后世称为。

它们在形式上模仿雅颂,为四言韵文,多以三句为韵。

文学价值不高,但由于它们是今存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的碑志文有一定影响。

西汉文学西汉初年汉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汲取秦王朝短期覆灭的教训,在政治上恢复了分封同姓侯王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黄老的“无为而治”学说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

在文化政策方面,惠帝时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加之战国以来百家之学的影响,各地侯王也仿效战国诸公子的办法,招致各种人才于自己的门下,这使汉初的哲学和社会思想都比较活跃自由,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汉初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和辞赋的发展上。

汉初文士有战国游士的余风,喜欢奔走于诸侯、权贵之门,比较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促进了政论文的发展。

汉初政论文作者以、为最著名。

他们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政权得而复失的经验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一、社会历史概况(一)、秦王朝的统治与文化专制秦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许慎《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政,……分为七国,田畴异畮,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集权意识走向极端的结果,是严酷的文化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文献通考》:“秦焚诗书,独存博士官。

所职者则犹令其司经籍。

然既曰通古今,则上必有所师承,下必有所传授,故其徒实繁。

秦虽存其官,而实恶其徒,常设法诛灭之。

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

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

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宣言者又数十人。

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澌尽泯灭矣。

”(二)、统一的汉王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西汉经济文化的繁荣。

《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秦朝的文学和诗歌

秦朝的文学和诗歌

秦朝的文学和诗歌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文学和诗歌作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朝也有着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本文将从秦朝文学的主题、形式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秦朝文学的主题秦朝文学以咏史和议论世事为主要主题。

由于秦国进行了强大的统一战争,征服了六国,所以咏史成为了秦朝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向。

这类作品多以歌颂秦始皇和秦朝的功绩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人们对秦国的推崇。

同时,秦朝文学还注重议论世事,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二、秦朝文学的形式秦朝文学以辞章和赋为主要形式。

辞章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秦朝的辞章多以叙述式散文为主,既可以形容人物情怀,也可以抒发思想感情。

辞章在表达上更注重字词的功效和语言的华丽。

除了辞章,秦朝的赋也是文学重要形式之一,以陈述性散文或抒情性散文为主,可以描写事物的形状和情感。

秦朝的赋也常常融入音乐元素,色彩丰富。

三、秦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离骚》:《离骚》是秦朝文学的经典之作,由屈原创作。

它以屈原离开秦国为起点,通过抒发自己的悲愤,来咏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离骚》是秦朝文学风格的典范,它通过华丽的辞藻、辽阔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展示了秦朝文学的魅力。

2.《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是秦朝文学另一重要代表作品,由秦始皇下令撰写。

碑文内容详细记录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以及秦朝的建立和治理过程。

碑文形式严肃庄重,语言简练凝练,以铭文的形式展示了秦朝政治制度和皇权至上的思想。

四、秦朝文学的影响秦朝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离骚》被后世称为“骚体”,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

秦代流传最广的文人包括屈原、淮南子、李斯等,他们的作品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秦朝文学以咏史和议论世事为主要主题,多以辞章和赋为形式。

代表作品有《离骚》和《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等。

秦朝文学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来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秦朝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秦朝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讲 秦代文学

第三讲  秦代文学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 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所以:用来……的 下陈:堂下,指宫女、珍宝摆放之处 傅玑之珥:附有玑珠的耳饰。傅:通“附” 阿缟:阿:齐国东阿。缟:白色的丝绸 随俗雅化:随着时尚打扮得时髦漂亮
二、李斯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秦朝丞相,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 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 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 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 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谏 逐 客 书
李斯
作者简介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 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 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
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 谓“藉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
黔首:秦时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业:使成就功业。


藉:借给 赍:给予,赠送


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
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 而不敢往西,站立在原地不动,不敢入 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 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 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 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 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 作官者的称呼)。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 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 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 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秦代文学简介

秦代文学简介

第一章秦代文学简介公元前辈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帝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元前辈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秦朝的灭亡秦虽然国运不长,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同后来的隋朝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等,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采取严酷的文化政策,如焚书坑儒等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对后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是整个秦代文学不发达,有“秦世无文”之说。

秦代文学概况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共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兼取众家之思想,内容驳杂。

许多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

曾“布咸阳之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传》。

着显示出学术与文章的分离。

2,李斯的《谏逐客书》。

鲁迅说“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代表作家。

这篇文章历数秦穆公以来秦国因客卿的帮助而成霸业事实,要用人惟材,不能限于一地。

所以,他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

”3.秦代刻石文。

多出自李斯之手,在内容上多歌功颂德,在形式上多四言韵文,是我国最早的碑石文。

4.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永远是文学中最有生命的力量.《汉书》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说法。

如:“声男慎勿举,生哺又脯。

不见长城下, 尸骸相支拄”。

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第二章汉赋第一节概论一、赋的起源在“诗经六义”中有风,雅,颂和赋,比,兴的说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本意就是铺陈直叙。

到了战国后期,赋便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第一次以“赋”为名的是荀子的《赋篇》。

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二赋的特征1.“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在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是用来个歌唱的,而赋不能入月歌唱,只能诵读。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二【秦代】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二【秦代】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二)秦代(1):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2):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

又称《吕览》,是杂家代表作。

吕不韦还想出一个宣传该书的办法,“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即“一字千金”的由来。

汉代一、散文(一)政论散文(1):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世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洛阳人。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

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过秦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2):西汉政治家,作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

(二)历史散文(1)司马迁:《史记》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与西汉司马相如有“”之称。

司马迁与班固有“”之称。

(2):字孟坚,东汉扶风(陕西)人,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辞赋以《两都赋》最著名。

《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

后张衡、左思,在形式上都受其影响。

▲四史:(三)其他(1):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

招门客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全书内容庞杂,《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

(2):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撰有《说苑》、,还整理修订了、。

: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

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与《说苑》一书性质类似。

(3)王充:王充是东汉伟大的无神论者。

著有《论衡》,《订鬼》是他的名篇。

(4)蔡琰:东汉杰出的女诗人和书法家。

二、赋(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1)贾谊:作品,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历屈原放逐之地,遂作此赋。

古代文学第一章秦代文学

古代文学第一章秦代文学




战国末年(前239年前后)秦相吕不韦组织属 下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 作,又名《吕览》。 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 理,称《吕氏春秋》。 共分为12纪、8览、6论,共12卷,160篇,20 余万字。 大旨所在:12纪----《春纪》、《夏纪》、《秋 纪》、《冬纪》。每纪15篇,共60篇。
1第一章秦代文学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一吕氏春秋二李斯与谏逐客书三刻石铭文23一吕氏春秋?战国末年前239年前后秦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第一章 秦代文学
“秦世不文”(《文心雕龙· 诠赋》)
一、《吕氏春秋》 二、李斯与《谏逐客书》 三、刻石铭文
1
2
一、《吕氏春秋》

14



2.高超的论证方法: 以事实说理 (1)以历史史实论证。 (2)以秦国的现实来论证。 (3)以陈说利害关系来论证。 (4)以正反对比来论证。
15



3.语言 辞采华美,气势宏放 善用排比对偶 骈文初祖 有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技巧和语言风格
16
三、刻石铭文


秦统一中国后,小篆为正规字体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由秦篆简率写法演变 而来,通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许慎《说文解字》秦书八体中的大篆、刻符、 虫书、摹印、署书、殳书,仅用于特定范围。
11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 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 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 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 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 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 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 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 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 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 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 女不立于侧也。

秦朝文学简介

秦朝文学简介

秦朝文学简介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统治。

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

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文艺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

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

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

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然后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而秦用之,以与异国人材相比,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更加强了说服力: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悦)之。

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诀提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文章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

而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与汉初散文和汉代辞赋也颇为接近。

秦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牙、之罘、会稽等处的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李斯之手。

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

秦代贡献:文字、度量衡、郡县制、长城(焚书坑儒) 秦代贡献:文字、度量衡、郡县制、长城(焚书坑儒)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思想:杂家( 法家等) 思想:杂家(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等) 构成( 160篇 十二纪(春夏秋冬、孟仲季, 构成(共160篇):十二纪(春夏秋冬、孟仲季,各5篇,每纪 首为月令) 序意、八览( 有始览》缺一) 首为月令)、序意、八览(各8篇,《有始览》缺一)、六论 (各6篇) 特色:①严密的体系(篇目定数、篇幅短小、篇意相承、论 特色: 法一致:论点--寓言故事) ② 丰富的寓言:《察今》 ③平实的文风 保存神话传说
秦 代 文 学
秦国历史:秦穆公--秦孝公(商鞅)—惠王 武王—昭襄王(奠定帝业)— 秦国历史:秦穆公--秦孝公(商鞅) 惠王—武王 昭襄王(奠定帝业) --秦孝公 惠王 武王 昭襄王
孝文王—庄襄王 秦始皇 统一全国) 秦二世—子婴 孝文王 庄襄王—秦始皇(前221统一全国)—秦二世 子婴 庄襄王 秦始皇( 221统一全国 秦二世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生平:为小吏--师荀子--说秦王--为丞相--立二世--被 李斯生平: 小吏--师荀子--说秦王--为丞相--立二世--被 小吏--师荀子--说秦王--为丞相--立二世--
腰斩
《谏逐客书》:开篇点明主旨(逐客过矣)--秦四君用客建功(客不 谏逐客书》 开篇点明主旨(逐客过矣)--秦四君用客建功( 秦四君用客建功
负于秦)--宝物美色好而用之而人则否(重物而轻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逐客危害(资 负于秦)--宝物美色好而用之而人则否(重物而轻人)--逐客危害( 宝物美色好而用之而人则否 逐客危害 敌国、树怨诸侯) 敌国、树怨诸侯)
艺术特色:气势充沛、说理周密(荀子)、排比铺陈(纵横家)、 艺术特色:气势充沛、说理周密(荀子) 排比铺陈(纵横家) 辞采华丽(骈文之祖) 辞采华丽(骈文之祖) 上书对二世》《狱中上书》 》《狱中上书 《上书对二世》《狱中上书》 刻石: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等(气魄雄伟、文字典雅,承上 刻石: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等(气魄雄伟、文字典雅, 启下作用) 启下作用) 石鼓文(十块石鼓,十首四言诗) 石鼓文(十块石鼓,十首四言诗) 仙真人诗》 秦博士) 《仙真人诗》(秦博士)

秦朝的文人与文学

秦朝的文人与文学

秦朝的文人与文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文人和文学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秦朝,文人们蓬勃发展,文学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文人的背景、文学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介绍秦朝的文人与文学。

一、文人的背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六国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

这种政治背景对于文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统一六国之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和文人群体。

而在秦朝,这些文人们被集中到了中央,他们的交流和竞争得到了更大的空间。

同时,秦朝也提倡儒家思想,并积极推行法家的理念。

这种思想体系为文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创作准则。

二、文学的特点秦朝的文学以史书和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与秦朝的政治特点以及统一六国所带来的思想变革密切相关。

史书是秦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编纂和整理史料来反映历史事件与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史记》。

《史记》通过纪传体的形式,深入详实地记载了各个时期的历史,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另外,秦朝的诗歌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秦朝的诗歌以“辞章有华美之饰”为特点,注重词藻的华丽,同时也更加幽深和沉郁。

这和秦朝的政治氛围以及社会变革有关。

秦朝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使得人们对于政治的讨论和社会的动荡充满了思考。

这种思考的结果就体现在秦朝的诗歌中。

三、代表作品在秦朝的文学作品中,既有史书的记载,也有诗作的创作。

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的介绍:《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它由司马迁在秦始皇时期编纂而成,共计一百三十篇。

其中包括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

这首诗通过作者屈原的抒发内心情感和对于时代动荡的思考,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的“故国之墙,墙突户夜哭”以及“乱离恐怖无章,匈奴朝来万乘之昼”等经典语句至今被广为传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秦代文学简介公元前辈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帝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元前辈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秦朝的灭亡秦虽然国运不长,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同后来的隋朝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等,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采取严酷的文化政策,如焚书坑儒等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对后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是整个秦代文学不发达,有“秦世无文”之说。

秦代文学概况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共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兼取众家之思想,内容驳杂。

许多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

曾“布咸阳之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传》。

着显示出学术与文章的分离。

2,李斯的《谏逐客书》。

鲁迅说“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代表作家。

这篇文章历数秦穆公以来秦国因客卿的帮助而成霸业事实,要用人惟材,不能限于一地。

所以,他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

”3.秦代刻石文。

多出自李斯之手,在内容上多歌功颂德,在形式上多四言韵文,是我国最早的碑石文。

4.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永远是文学中最有生命的力量.《汉书》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说法。

如:“声男慎勿举,生哺又脯。

不见长城下, 尸骸相支拄”。

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第二章汉赋第一节概论一、赋的起源在“诗经六义”中有风,雅,颂和赋,比,兴的说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本意就是铺陈直叙。

到了战国后期,赋便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第一次以“赋”为名的是荀子的《赋篇》。

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二赋的特征1.“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在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是用来个歌唱的,而赋不能入月歌唱,只能诵读。

这时候,“赋”由一个动词演变成表示一种文体的名词。

2.“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大都篇幅较长。

3.“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艺概》。

三.赋的分类1.骚体赋:产生于汉代初年,还没有脱离楚辞的痕迹。

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2.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代表,以恰当的文学形式表达了盛大的大汉气象。

代表作家有所谓的汉赋四大家。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和《河东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

3.抒情小赋:在东汉中期以后,由于时代的变化,抒情小赋应运而生。

篇幅短小,语言清丽,重在咏物和抒情。

代表作为张衡的《归田赋》。

四.汉赋的结构1、序:通过简单对话,交代写作的缘由,引出正文。

2、本部:为赋的主体部分,往往雄辩滔滔,富有气势,最能体现赋的特色。

3、乱:往往体现讽谏的意味。

五、汉赋兴盛的原因1、政治空前统一,国力空前强盛,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具有诗歌和散文的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3、统治者的提倡和爱好。

第二节.汉赋作家与作品一、贾谊1、生平(略)2、作品《鵩鸟赋》从内容而言,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

贾生既自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面对生死,作者抒写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借以调整自己的心情。

就艺术而言,通篇运用了恰当得当比喻,相象丰富,直接议论,富有感情和气势。

二、枚乘的《七发》是汉代大赋形成的标志,使用了韵散相间的问答体。

“七发者,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对当时的贵族生活提出了讽喻和劝戒。

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铺叙和夸张。

三、汉赋四大家的作品司马相如是汉代最重要的赋家,《子虚赋》和《上林赋》为其代表作。

它们共同的主题是反对奢侈,崇尚节俭。

在艺术上,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辞藻华丽,气势磅礴。

代表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班固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辞赋家,代表作为《两都赋》,夸赞了两都地势之险要,宫殿之华丽,娱游之壮观。

张衡的《两京赋》成为京都大赋的“长篇之极轨”。

《归田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田园隐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第三节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成为后来文学许多重大主题的来源。

如:归隐主题之于张衡的《归田赋》。

宫怨之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二、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三、为文学语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章汉代政论哲理散文第一节汉代政论散文的基本特点一、服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刘帮要求天下读书人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以便吸取教训,巩固汉王朝。

二、继承了前代散文的优点,同时弥补了结构不严谨的缺陷。

成为我国议论文完全成熟的时期。

三、语言骈偶趋势明显。

骈偶首先是从辞赋中发展起来的,以后与政论散文产生了联系。

第二节政论哲理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一.贾谊与《过秦论》贾谊是西汉的第一位政论大家。

他对秦朝的历史经验和当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尖锐而又深刻的看法。

他对国家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所有的文章被编撰成文学集《新书》。

在这部书里,充分表现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历史学家的睿知和一个文学家才情。

他的《过秦论》和《论治安策》,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

《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章,其主旨和西汉前期所有政论文一样,在于集中论述秦政的过失.在上篇中竭力夸张了秦过的强大和一朝灭亡的迅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勢宜也”。

中篇具体分析秦统一以后在政策上的失误和秦二世未能纠正前代的错误。

下篇指出在农民起义已经爆发大情况下,秦王子婴无力“挽大厦于将倾”,不可能避免灭亡的结局。

在写作上的特点在于:(1)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

(2)运用排比和对偶句,文章富有气势。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令人惊醒。

二、晁错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朝庭的主要决策者。

政论文有《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和《守边备塞疏》等。

在《论贵粟疏》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语言朴实,逻辑严密。

在内容上主要是继承了贾谊的《论积贮疏》,提出了重农抑商的观点。

三、桓宽的《盐铁论》全文共六十篇,采用对话的形式,双方在相互诘难中深化了主题。

文字简洁流畅,善用比喻,结构组织严密,整齐而富有变化,在汉代的政论文中别具特色。

四.刘安的《淮南子》为淮南王刘安的群臣或宾客的集体著作,他包含了各家地思想,内容比较驳杂。

它贯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来说明事理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史料。

第四章司马迁的《史记》和历史散文第一节汉代历史散文的发展趋势1、《史记》标志着史传文学的成熟。

中国史官文化的发达和史家的层出不穷是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的。

汉代的历史散文是在前代历史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发展的痕迹是明显大.《尚书》和《春秋》在记言和记事上是分离的,“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左传》和《国语》在记言和记事上已经开始结合,但以记言和记事为中心,人物只是历史事件的附庸。

《左传》已经出现以记人为中心的特点,但所记录的只是历史人物的生活片段,无法展现完整的人物形象。

《史记》记录了历史任务的完整事迹,具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给人物作传记,标志着史传文学的成熟。

2、出现了文学与史学相分离;杂史,野史与官史,正史相分离的趋势。

《史记》是史传文学的最高峰,面对不可达到的高峰,文学家们开始开拓新的领域,史学家们也将更多的精神放在史了的收集和考证上,班固的《汉书》是史学与文学相分离的标志。

同时,刘向的《说苑》,赵晔的《吴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等杂史杂传从正史中分离出来,成为后代演义小说的开端。

第二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一.生平在司马迁的一生中,有三件大事与《史记》的写作有关:1、出生于时代史官之家。

司马迁的祖辈“世典周史”,其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一方面,他以自身的思想影响着司马迁,同时自己早有著史宏愿,在临终前,嘱咐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以论著矣。

”为以后矢志不移,发愤著书的原动力。

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达迁二十岁以后曾三次出游,东至泰山,西至陇西,南至昆明,北到长城,他考察风土人情,收集文物史料,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政治见解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3.李陵之祸二,写作目的司马迁说他著史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与人事间的关系。

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

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稽其兴败成坏之理”。

也就是说,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从而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

“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历史著作,提出自己对历史兴衰变化的独到见解,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三节《史记》的思想内容第一、进步的民族观。

他在《五帝本纪》中把传说中的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说成是黄帝的子孙,并一一地排了世序。

在《越世家》中说:“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东越列传》说:“闽越王无诸及东越王摇者,其先禹之苗裔也,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在司马迁看来,匈奴、东越、闽越也都是黄帝子孙,因此他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汉代以贪欲扩张为目的的对边疆兄民族所发动的战争。

第二、先进的经济思想他在《平淮书》、《货殖列传》中集中探讨了诸多经济问题。

他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人们整天奔波就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有利往。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货殖列传》)司马迁指出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上的阶层、阶层由此而形成。

《货殖列传》是第一次将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载入史册,具有开创意义。

第三,史家的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鲁迅先生则称道《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之实录,主要表现在:一、史料的真实性。

二,尊重历史,敢于秉笔直书。

《酷吏列传》、《封禅书》、《萧相国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等都是方面的典范作品。

第四节、《史记》的文学成就一、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艺术《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创作,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