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合集下载

列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例子

列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例子

列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例子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下列举几个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例子。

一、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中国曾经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传播了丝绸、茶、瓷器等物品,同时接收了这些地区的文化、语言、宗教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这种交流互鉴不仅促进了物质文化和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

二、希腊与中东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将希腊文化带到了中东,使希腊文化和中东文化得到了交流和融合。

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为中东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中东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也对希腊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种文化交流互鉴使中东地区出现了新的哲学和科学,同时也使希腊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罗马与中国公元1世纪末,罗马帝国与汉朝达成一项贸易协议,使两国之间的交流得以进行。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商品和技术的传播,还使东西方文化得到了融合和发展。

罗马的艺术和哲学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中国的科技和哲学也对罗马产生了影响。

这种文化交流互鉴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创新,而且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相互了解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文化间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五 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五 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5.(6分)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中华文化的传 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在北京合作翻译了欧
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崇祯二年(1629年)朝廷任
命徐光启督修历法,他聘请耶稣会士龙华民、汤若望
等参加,最终以《崇祯历书》为总题目,编译了46
2.[2023甘肃改编](6分)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 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 辟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 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 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荷]乔治·范·德瑞姆著《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茶叶贸易对世界的影响。(2分) 【答案】 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消费品;有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密切 了世界联系,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欧洲借此扩大在亚洲的殖民扩张。 (2分,任答两点即可) (3)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1分) 【答案】 主题线索:茶叶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载体;商品交流推动全球化 进程;小小茶叶,撬动大大地球。(1分,言之有理即可)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 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 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 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理念的基 本内容。(1分) 【答案】 内容: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消除文明隔阂 和冲突。(1分,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也可)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个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一种普遍且不可忽视的现象。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个文明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接触和交流呈现出多种形式,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了各个文明的繁荣,同时也为后世的文明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贸易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商路的延伸,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交换各自所需的物资和商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流通。

例如,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东方的中华文明与西方的西亚、欧洲文明实现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世界贸易和文化的繁荣。

此外,外交也是古代文明交流的一种途径。

各个古代国家之间通过使者和使节的互派,从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合作。

例如,古希腊的城邦通过外交使者的派遣,不仅了解了其他文明的社会制度与文化风貌,而且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与智慧。

古代文明交流的结果是文明的融合。

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不断地吸纳和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例如,在古希腊城邦的文化交流中,古希腊人汲取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建筑、艺术和科学技术,从而创立了属于古希腊的雕像、建筑和数学等领域的独特风格。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唐宋文化,在与西亚丝绸之路的接触中,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元素在中国文化中得到融合并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同样重要的是,古代文明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科学与思想的进步。

通过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不同文明之间的思想、科学和哲学观念得到了碰撞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创新的思想和理论。

例如,在古希腊城邦的学术交流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和学说对于后世的哲学和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奠定了现代思想和科学的基础。

另一个例子是伊斯兰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交流融合,伊斯兰学者不仅保留了古希腊的科学遗产,而且通过翻译与创新,使之传播到西方,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

不可否认,古代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冲突和摩擦。

世界历史中的中西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中的中西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中的中西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对双方的文化、艺术、科学和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世界历史中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最早的通道之一。

它起源于汉朝,通过陆路和海上贸易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其他宝贵商品运输到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还带来了宗教、语言和科技的传播。

二、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流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两个最强大的帝国。

两者的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互相学习对方的文化、政治和军事知识。

汉代的中国文化对罗马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佛教的传播、丝绸的引入,还有奢侈品和技术的交流。

三、文艺复兴与东方艺术的影响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它带来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而这些希腊和罗马的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

尤其是来自东方的丝绸、瓷器和艺术品对欧洲的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启发和影响。

四、海上贸易时代的影响在16世纪至19世纪的海上贸易时代,西方航海家通过探险和贸易拓展了与东方文明的联系。

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吸纳了来自亚洲的技术、药物和文化。

同时,西方的科学、音乐、绘画和宗教的传播也对亚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

中国的近代化改革受到了西方法律、教育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而西方的科技和经济模式也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还涉及到在艺术、电影和体育领域的交流。

总体来说,中西文化交流是世界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通过丝绸之路、古代帝国的交流、文艺复兴、海上贸易和近现代的交流,中西方文化在宗教、艺术、科技和制度方面相互影响和融合。

这些交流与融合为我们理解和欣赏世界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一直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一种情况,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明在交融中互相借鉴、融合的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影响。

1. 文化交流与借鉴的历史人类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从未相互孤立,而是通过文化交流走向融合的道路。

早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就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沿丝绸之路,东方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传播到西方,而西方的马匹、黄金、葡萄酒也流向东方。

这种商品的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借鉴。

2.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在历史的某些特定时期尤为明显。

例如,15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西方的探险家开始穿越大洋,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一过程中,他们与东方文明进行了直接接触,了解到东方的高度文明和先进技术。

同时,在东方,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带来了观念和思想的变革。

这种碰撞与交流催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3. 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并非简单的互相吸收,而是在交流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出现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充分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使中国得以在近代化进程中迎头赶上。

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东西方文明在科技、工业和教育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和交流,双方互相借鉴,相互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4. 影响与启示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融合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使人们更加广泛地认识到不同文化的价值和长处,促进了相互理解与尊重。

其次,通过融合,东西方文明在政治、科技、经济、艺术等方面相互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为今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秩序提供了启示。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外文化交流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外文化交流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外文化交流
识记知识点:
(1)丝绸之路的全盛: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长安是国际大都会: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2)东亚文化圈
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

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中国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中国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中国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对外关系。

这种交流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领域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在中国的文化传播和接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以展示中国对外开放的态度和独特魅力。

一、古代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国,始终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广大疆域内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贸易交往提供了重要的通道,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开始相互渗透,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貌与思想方式。

二、中世纪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中世纪时期,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经历了多次变革。

元代时,蒙古帝国的统治使得蒙古文化与传统汉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外族王朝。

明代时,明朝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合作,这不仅促进了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国带来了繁荣与昌盛。

三、近现代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近现代时期,中国在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危机。

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提供了一条摆脱传统束缚的道路。

同时,中国积极与外国进行交流,引进外来文化与技术,为国内现代化建设打下了稳固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更加广泛且多元化。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组织,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

例如,中国举办了多届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大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元文化的魅力。

此外,中国还通过各种方式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例如举办文化节日、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形象。

结论中国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始终秉承着开放包容的原则。

3.专题三 古代中外文明及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3.专题三  古代中外文明及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带来巨大灾难
,另一方面在客
观上也促进了人
罗马帝 罗马帝国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明(罗马建筑石拱门、穹顶 类文明交流
国的扩 ),把基督教文化传播到亚非等地;罗马用武力、宗教、法
张 律征服世界,其文明辉煌灿烂,至今影响人类世界
线索 3 古代中外文字(12年2考:2016.21、2009.21)
文字
概况
(1)中国商周时期出土于河南安阳殷

图片
世 文字
概况
代表
主要载体
界 (1)由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
古 象形 造;
代 文字 (2)用一定物体的形象符号来表
文 示一定意义上的文字

庙墙、 罗塞
宗教纪 塔石
念物、 碑
草纸
为研究古埃及的历史文化提 供了重要史料,为古埃及的 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世 文字
概况
代表
主要载体

《汉 (1)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
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
谭》 (2)《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 瑰宝
是其中的名篇
5 古代中外教育
1. 古代中外教育概述
项目
中国古代教育
西方古代教育
(1)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的思想,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建太学 发展 ,以儒家《诗》《书》《礼》《易》《春秋》 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3)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 (4)宋代书院制度兴起,如嵩阳书院等
玄奘西行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

高三历史中外文化交流

高三历史中外文化交流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原因:
A.隋唐使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 盛。唐朝的国际声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B.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 C.统治者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
(2)表现
A.全面繁荣的文化 (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 源流长、 光照四邻,影响深远) B.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文化史专题:
中国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 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以四大发明著称的东方文明中 心的中华文明,以其辉煌灿烂的文化积极贡献于世界,同 时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
随着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弱,欧美资本主义迅速 崛起,古老的中国文明日益黯淡,鸦片战争的失败凸现了 西方文明的先进,中国被迫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显示, 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和近代西方文明碰撞。
2. 西学东渐的历程
(1)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 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 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 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 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 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三大发明在中西出现了不同的用途:
它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 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 宗教文化的重要武器;指南针完成了环球航行,并 由此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火药和火药武器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促进了资 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在中国仅仅用于开矿、看 风水和驱邪。 这充分说明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古代文明交流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古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主要通过贸易和征战两种途径实现。

1. 贸易交流贸易是古代文明交流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这条商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到了西方,而西方的黄金、玛瑙等物品也传入了中国。

这种贸易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征战交流除了贸易,征战也是一种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手段。

古代帝国通过征战来扩张领土,并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被征服的地区。

例如,古罗马帝国通过征服地中海地区,将罗马文化传播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后来的欧洲文化。

同时,被征服的地区也会对征服者的文化进行吸收,并与自己的文化相互融合。

二、中古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世纪是一个充斥着战乱与迁徙的时代,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

1. 宗教传播宗教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如,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使得阿拉伯文化与周边文明发生了深入的交流。

穆斯林的扩张也使得伊斯兰教文化传入西班牙,并与西班牙本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同时,基督教的传播也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科技与知识传播中世纪时期,东方和西方存在着丰富的科技与知识传播。

阿拉伯带来了许多科学技术的突破,如数学、天文学、医学等,这些知识通过阿拉伯学者的翻译与传播,进而影响了欧洲。

此外,东方的文明如印度、中国的科技也通过贸易传入到欧洲,对当时的欧洲文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近代以来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近代以来,随着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剧。

1. 移民与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涌向新大陆和殖民地。

移民带入新的文化元素,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混合文化。

例如,美国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各个族裔带入了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等,最终形成了多元化的美国文化。

高中历史中的文明交融探索历史中的文化交流

高中历史中的文明交融探索历史中的文化交流

高中历史中的文明交融探索历史中的文化交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高中历史课程中,文明交融也是一个关键的内容,通过研究历史文化交流的案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各个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高中历史中的文明交融,并分析其中的关键事件和影响。

1. 概述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不同文明之间通过贸易、征战、互访等方式,进行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促进了技术、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诸如古代丝绸之路、葡萄牙航海家的探险、西方文化的东来等重要事件。

2. 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

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中亚、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被运往西方;西方的黄金、珠宝、香料等商品也在此传到了中国。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各个文明之间的学术、技术和艺术的交流。

3. 葡萄牙航海家的探险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成功地开辟了大航海时代。

他们通过探险航海,打开了连接欧洲、非洲、亚洲的新航线。

这一时期的航海活动不仅给欧洲带来了新的殖民地和贸易机会,也引发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新大陆上的土著文化、亚洲的宝物、非洲的奴隶等,都成为了欧洲人了解和探索世界的窗口。

这一时期的交流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地理认知,也影响了欧洲的科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

4. 西方文化的东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东方,对东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并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等都是东方社会接纳西方文化的典型例子。

西方的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社会体制等对东方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各个国家的变革与发展。

5. 影响与启示历史中的文明交融对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的交流

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的交流

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的交流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相互交流与互相借鉴的现象。

其中,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尤为丰富与复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古代中国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

一、贸易交流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制造和农业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吸引了众多外国商人前来贸易和交流。

汉代开始,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贸易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的物产使得世界各地的国家对中国的商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了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二、知识传播中国古代的学术精英涉猎广泛,诸多学问体系得到了发展。

这些知识体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学习与研究。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体系,被许多东亚国家所接受。

同时,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对世界的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与世界的知识交流与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学问,同时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不仅体现在经济与知识领域,还表现在文化上。

随着世界各地游牧民族的迁徙和征战,许多外来文化逐渐融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汉朝时期,西域和中亚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希腊、罗马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

这些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四、艺术交流艺术作为一种通行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也在中国与世界古代文明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交流纽带作用。

中国的绘画、陶瓷、雕塑等艺术形式影响了许多世界文明,例如,中国的绘画艺术对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的瓷器工艺技术也为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历史高二优质课世界历史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历史高二优质课世界历史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历史高二优质课世界历史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文化交流与互鉴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不仅赋予了各个民族和国家以独特的文化特色,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本文将通过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展现出高二历史课堂的优质教育。

古代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主要以贸易和战争为主要途径。

希腊、罗马、埃及、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进行了频繁的文化交流。

古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律体系、埃及的建筑艺术以及中国的丝绸等商品都在这种交流中得以广泛传播。

这种文化交流与互鉴为各个古代文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促进了各个文明间的相互借鉴。

中世纪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中世纪时期,宗教对文化交流与互鉴起到了重要作用。

欧洲的十字军东征使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展开。

这种交流不仅在艺术、建筑、科学等领域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在文化观念上产生了改变。

伊斯兰教的学术传统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中世纪的交流与互鉴成为了后来欧洲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

近现代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近代以来,全球化的趋势加速了各个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使得欧洲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融。

例如,法国的启蒙思想对美国独立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印度的抵抗运动则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启发。

这种文化交流与互鉴不仅丰富了全球的文化多样性,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从古代到近现代,文化交流与互鉴一直是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各个文明带来了新的思想、艺术形式、科学技术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在高二历史课堂中,学生将通过学习历史,深入理解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提高历史素养,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

(本文约750字,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加字数)。

高中历史学学科中的古代文明交流

高中历史学学科中的古代文明交流

高中历史学学科中的古代文明交流古代文明交流是历史学学科中一个令人着迷的主题。

在高中历史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明的兴衰和交流,这些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古代文明交流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传播。

在古代,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往往是通过贸易、征战和外交来实现的。

通过贸易,人们可以获得其他文明所拥有的新技术和商品,进而推动自己社会的发展。

例如,古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带动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同时,随着贸易的发展,各个文明之间的文化也开始交流。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对罗马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罗马帝国建立了强大的文化和政治体系。

其次,古代文明交流有助于促进人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文明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打破偏见和误解,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

例如,古代希腊的学者和旅行家们通过对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的探索,对这些文明的知识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传播到希腊和整个地中海地区。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并为后来的欧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文明交流还有助于推动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的变革。

通过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人们可以了解到其他文明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从而启发自己的思考并进行改革。

例如,古代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通过与西方文明的交流,开始反思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方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另外,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对罗马帝国和现代民主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政治制度的典范。

然而,古代文明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往往伴随着文化冲突和冲突。

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交流往往会导致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对抗。

例如,古代希腊和波斯帝国之间的战争就是因为两个文明之间的冲突而爆发的。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一微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共23页文档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一微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共23页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ND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一微专题3古代 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真题再现】1.(2019·北京高考·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A【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D【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4.(2014·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答案】D【解析】中国的瓷器大规模远销海外始于唐朝,晚于题目中的“秦(朝)”,故A项错误;广泛调查和历史学家的意见均带有主观武断的成份,故B、C项错误;China是不是“秦”的音变?关键看最早使用该称呼的外国人是先了解秦朝还是先了解中国的瓷器,故D项正确。

5.(2013·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青花瓷”。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

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

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选C。

6.(2012·海南单科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7.(2012·上海单科卷·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

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答案】A【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8.(2018·天津高考·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题干问及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1840年即已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状态,故A项错误;1861年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戊戌变法时期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期间也的确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但不是小说翻译少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推知外国其他类的作品翻译多,结合1840—1899年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故C项正确;题干分析的是的翻译作品中未大量翻译外国小说,未提及古典小说与其竞争问题,故D项错误。

9.(2017年天津卷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可知变化主要反映清代史籍著述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A正确。

B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只是一个方面,故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而且说法绝对,故排除。

10.(2014·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

1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共在十年对峙中探索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围绕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展开,欧美社会制度不是讨论的中心问题,并不一定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这场争论有利于人们认清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进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通过这场争论知识分子达成了共识,而且材料中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至少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方式,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