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 3.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苏教版必修3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7(苏教版必修3)_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7(苏教版必修3)_传统文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ed119c011ca300a7c390d6.png)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7(苏教版必修3)_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摘要:、对“传统化”概念该如何界定,二课、容回顾明确传统化涵,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化”和“化传统”分别落脚到“化”和“传统”上【教学设想】是学术论也是堪作议论作者用思辨语言阐述了传统化和化传统二者概念和相关系以及对传统我们应该采用态教学要想避免枯燥可利用语言特色诱发学生兴趣把握课思路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方式研课探讨问题应重思路、突出重学习不仅要完成研更要借鉴写作技巧课安排3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教学目标】、学习辩证分析问题方法、理清思路感受其逻辑思维方式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教学重】掌握传统化和化传统概念及二者区别【教学难】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学数】3课【教学程】课、识记音形词语媲ì美箝qá制戕qāg 攻讦é 污垢gò 蹴ù 而就威慑è 蜕ì 除攻讦揭发别人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媲美美程不相上下;比美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明日黄花比喻或无义事物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余风遗响遗留下风气影响等蹴而就踏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完成昙花现昙花开放很快就凋谢比喻突然显赫起人或流行事物很快消失孤芳赏比喻命清高、我欣赏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指破坏传统物面目二、了作者庞朴98年生江苏淮安汉族95年国人民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山东学97年调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任国社会科学院《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合国科教组织《人类科学发展化史》国际编委会国代表现“国际简帛研究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分三——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选库——庞朴卷》《白马非马——国名辩思潮》《化民族性与代性》《帛五行研究》等三、背景介绍是学术论写99年月进入90年代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兴起再加改革开放以比较宽松政治思想环境国陆兴起了股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验教训对些激口和行作出了理性分析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口、复兴儒学成尚针对这种种现象从化学角作出分析四、课研、释题传统化和化传统是关系型题目可见主要阐述了二者概念和区别庞朴认化传统是形而上道传统化是形而下器道器器不离道、要学生快速浏览课理清思路全可分四部分分别引子部分是全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重义提出应区别传统化和化传统这两概念“传统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化传统化特、围以及应该采取方针和态“化传统”部分将传统化和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化传统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规律以及不化得以交流基础“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化传统与传统化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3、根据问题研问题()研引子部分、作者认应该怎样处理代发展与传统关系?明确“了走向要不是切彻底裂” “而是妥善地利用(传统)”B、作者把“化传统”与“传统化”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明确类比化抽象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生动性说明化传统是稳定、恒久单;传统化是丰富、复杂、可以变动()研“传统化”部分、对“传统化”概念该如何界定?明确“传统”和“化”两概念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化”是心词“传统”是修饰词重应落化上容上指“历代存种种物质、制和精神化实体和化识” B、传统化有什么特性?明确代性和民族性、如何理代性和民族性?明确代性是指化是应运而生化不是成不变会随着情况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长短只要存就是合理既然存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或显性存就成民族性即化带有民族特征因素、段采用论证方法有哪些?明确下定义和举例子五、课作业预习两部分六、板设计传统化化传统蜂蜜蜜蜂二课、容回顾明确传统化涵二、研“化传统”部分、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化传统化传统实质是什么?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化”两概念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心词“化”是修饰词重应落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论证方法说明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接着从产生程上看是实践性;是体现出形式——集体识和集体无识说得明白就是民族精神、化传统是如何形成?明确片地人们形成共心理状态并且群体所崇尚而其道行历岁月沉淀而形成3、化传统有什么作用?明确是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化传统特是什么?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5、分析化传统变化和外化关系?明确化传统与外化相接触、交流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系列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虽然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三、研“财富与包袱”部分、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如何理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论述这问题目是什么?明确“传统化”是民族化遗产“化传统”是不死民族魂是民族精神民族正因有了己传统化和化传统才有巨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传统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稳定而团结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种惰性力量保守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和掌握传统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保守东西吸收其他民族化有益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四、回顾课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化”和“化传统”这两概念?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化”和“化传统”分别落脚到“化”和“传统”上接着从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简单判断;传统化就是通常所说化遗产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然又从“传统化”和“化传统”形成程角阐释了两者特性传统化是具体带有鲜明代性和民族性;化传统是识和精神是种惰性力量又以比喻方式阐述了两者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五、板设计传统三课、总结主题通阐述传统化与化传统容、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观了走向要不是切彻底裂将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这块既定地基上构筑厦二、辩证分析是突出特请举例说明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明确例如阐释“化传统”方面既肯定其“历史上起积极作用”另方面又明确指出“对人说就有对传统化进行分析批评任明辨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阐述“化传统”方面指出“没有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民族如何能存社会如何能稳定国如何能巩固”另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化传统是不变”“这也并非说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影响而变化己容”作者阐述“财富与包袱”这容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三节这三节起着概括部分和全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认识偏差而引发两种倾向所带严重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接着否定前面比喻不当指出传统是物是人群共体品质和精神这和前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进步明确说明这种物质属性和由阐明应该采取正确态三、赏析课写作技巧、采用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者目了然、采用了议论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回顾课容完成板)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化”与“化传统”很有必要传统化就是化遗产传统化传统化传统化具有代性和民族性与分析问题化传统是民族精神化传统化传统化传统是种惰性力量化传统变化是缓慢而复杂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结论辩证地了和掌握传统双重性 3、语言特色()、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例如“它们或者与俱进演化出新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明日黄花;也有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昙花现老而先亡”这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化涵厚重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起朗朗上口()、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议论入了汪活水增强可性、比喻例如如只愿白纸上描绘那么所走向绝不是真正而只能是某些糟糕角落B、拟人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脚步阻挡传统变化趋势纵或得逞终将徒劳无功四、开放性问题、现越越多人热衷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秋节等却越越淡漠对你怎么看?、位学生演讲有这样句话今天我们努力学英语是了将全世界都努力学汉语据国语委对外汉语考试机构统计现每年参加汉语考试外国人逐渐递增些想要国发展外国人都把学汉语当成是其发展重要部分对你怎么看? 3、西方被认是垃圾食物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却成了国人爱对你有什么看法?五、板设计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化”与“化传统”很有必要传统化就是化遗产传统具有代性和民族性化传统是民族精神化传统是种惰性力量化传统变化是缓慢而复杂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结论辩证地了和掌握传统双重性。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bf610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3.png)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和内涵。
2、探究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探究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价值和作用。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本节课的导入,可以用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展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的,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2、讲解(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中出发,辅以具体的案例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人物、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文化传统的作用和价值通过阐释文化传统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大团结、塑造人们优秀品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让他们了解文化传统的传承对于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3、探究(1)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们利用互联网资源,探究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2)小结展示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4、评价(1)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汇报、同桌互评等方式进行本节课的课堂评价。
(2)作业评价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一次或多次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现代转化的调查,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并记录,以此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文化传统传承的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认识不够全面,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环节时,我发现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一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一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d78bf55022aaea998f0f95.png)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前:一、作业点评:1.媲pì美箝qián制自戕qiāng 攻讦jié污垢gòu一蹴cù而就威慑shè蜕tuì除2、解释下列词语: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
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
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课中:一、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筛选信息、归纳概括:a) 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什么特征?b) 什么是文化传统,它有什么特征?1)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
有形的。
(4节)2)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民族精神。
二、具体研习:1.为了使文章的议论显得直观起来,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请找出两处。
(1)66页: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性、古典文化、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说的民族文化。
(2)68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
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
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2.根据你的理解,你也来说说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苏教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6f175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c.png)
9. 教学评估工具:准备教学评估工具,如考试或测验,用于评估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教学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某些环节过于紧凑或过于宽松。我需要更好地管理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进度的合理性。
2. 教学方法:虽然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但发现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 传承:文化传统的传承需要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通过教育、媒体、艺术等方式进行传播和传承。
3.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艺术: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 建筑: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服饰:传统服饰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9.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撰写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七、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特点:传统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地域特色性和民族共同性等特点。
- 作用: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传承文明、塑造民族性格、促进社会进步等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3苏教](https://img.taocdn.com/s3/m/720e06807fd5360cbb1adba4.png)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苏教必修3苏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初步了解传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了解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掌握比照论证、比喻论证的使用和作用。
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整散结合的特点。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传统的重要作用,要继承传统并能在继承中创新。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初步了解传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掌握比照论证、比喻论证的使用和作用。
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整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树立自我的议论文教学思路,并在此根底上进一步传授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我们首先来看一组词语:像蜜蜂和蜂蜜、油菜和菜油等这些属于回环词。
今天我们所学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就是一组回环词组。
可见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是非常有意思的。
但他们的意思很接近但又不全相同。
二、解析课题。
现在让我们首先来阅读课文的第二、三局部,先弄清楚这两个概念。
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的二、三两局部,完成以下表格。
解说定义特性传统文化 1 3 5文化传统 2 4 6教师指导填写:明确:空格1、“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或“通常称文化遗产〞;空格2、“落脚在传统〞,“对应于传统文化〞或“简单称民族精神〞。
问题1、在给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作界定解说时,作者引出了全称的概念,但是在两个全称前都加上一个“大概〞,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这表达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因为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解说有许多种,这仅仅是作者所理解的一种。
问题2、为了清晰地解说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明确:主要运用了比照的手法。
下定义有自己特定的格式和规那么。
一般而言,它的根本格式是:A是……B。
同时,它不能用例举法,不能用否认式,不能用比喻等修辞。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d68d6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2.png)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 理解文化传统的并存与转变;3. 分析文化传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领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征;2.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 文化传统的并存与转变;4. 文化传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 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传统文化的概念、特征、传承与发展;(2)文化传统的并存、转变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分析文化传统的并存与转变;(2)如何深化对文化传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认识;(3)如何领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学生了解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里面有哪些传统文化,推导出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文化被认为是传统文化。
2. 课堂讨论法通过让学生针对四种文化传统(状态着、消逝着、革新着、新生着)分别举例观察,了解文化传统的并存、转变,以及思考文化传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影响的表现形式,以此更深刻地认识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有哪些常见的传统文化是大家知道并普遍接受的?这些文化有什么共性?2. 常识性阐释通过讲解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具体内容,以及事件的历史渊源,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3. 理解“并存与转变”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举例说明并存和转变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文化传统的并存与转变。
4. 学习传统文化的保护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保护方式,并了解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状况,让学生了解传承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b386160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f.png)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以及作者辩证看待传统的观点. 2.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3.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辩证看待传统.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含义以及如何看待传统.2.引导学生学习辩证表达自己的观点.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习惯.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习惯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学生课下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大意。
二、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观看PPT1.提问:图片一中的孩子们在做什么?反映了当下的一种什么热潮?2.提问:图片二所反映的哪一个节日?明确:七夕情人节。
近几年,国内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兴起了一股私塾热,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新式私塾中去学习儒学经典,唐诗宋词;七夕情人节重新兴起,成为情人们的又一节日。
这些反映出人们渴望“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回归传统”成为当今社会的又一热门话题。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而科学地回归传统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学会如何正确科学地看待传统,而且养成辩证思考问题,关注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好习惯。
三、观点解读。
1.提问:重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什么是传统?(用原文回答)明确:传统是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常常会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又是文化传统呢?2.提问:重读课文“传统文化”部分,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明确: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举例:以中国的传统民族服饰为例。
中国古代民族服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汉服(指明末以前的汉族服装)和清装(清朝时期的满族服装) 。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df5503cfc789eb162dc80c.png)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
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
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有兴趣可上网查看庞朴的博客:/m/pangpu三、出示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传统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文化传统的形成文化传统的作用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4.财富和包袱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1.传统文化的概念。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96af1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1.png)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引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本教案教学主要针对苏教版高一必修,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并掌握贯穿古今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2)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熟知传统文化得到的保护与传承;(3)认识和了解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增强爱国主义情感;(4)梳理和总结我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历史和现实,理解我国特有文化的人文精神。
2.能力目标:(1)拓宽学生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促进文化交流;(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全球意识。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激发学生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与特点;2.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3.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4.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5.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并掌握贯穿古今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2)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熟知传统文化得到的保护与传承。
2.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促进文化交流;(2)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全球意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搜集相关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相关内容;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推动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3. 规划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设计文化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苏教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bd065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00.png)
苏教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文化传统的内涵,认识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概述: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类型及表现形式。
2. 文化传统的内涵:文化传统的概念、特点、作用及传承与发展。
3.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4.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对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意义。
5.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途径:教育、媒体、政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类型及表现形式;文化传统的内涵、作用、传承与发展。
2.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特点、内涵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及其价值。
3. 讨论法: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及传承发展的途径。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传统文化概述2. 第二课时:文化传统的内涵3. 第三课时: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4.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5. 第五课时: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途径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如诗词、书画、戏曲等,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传统文化概述: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类型及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传统文化。
3. 探究文化传统的内涵:分组讨论文化传统的概念、特点、作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4. 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举例说明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5. 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组织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意义。
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c3c8326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8.png)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重点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文本研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进入20世纪,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
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
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2、作者简介旁朴,著名学者,思想家,中国哲学、史学家,1928年10月出生于某某省某某市,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1957年转入中国哲学史研究,1974年开始涉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诸方面知识领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沉思录》《良莠集》《一分为三》《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帛书五行研究》《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主编有《中国儒学》等书刊。
“我自己追求的目标就是三句话: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
不要把这三个东西对立起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啊!有人甚至说文化不仅仅只是心理的积淀,还是生理的积淀,会转化为基因啊!在文化上绝对不能搞全球主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你这个民族就蒸发掉了,或者就淹没在人群当中了。
全球主义我们都看到了,可口可乐、肯德基、 NBA等,还有什么“韩流”“哈日”,把头发染成黄的、红的,什么玩意儿!笼统地讲,自由主义容纳保守主义,主要就是文化上的,不是政治上的。
它们的区分就在这儿。
所以,我反对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但支持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3.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3)
![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3.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ce89193c866fb84ae55c8d2d.png)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2.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二、教学过程:(一)导入: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由传统文化危机引发的大规模文化革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倡导、确立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新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使中华文明得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
她变革的勇气、开放的胸怀、独立的意识、创造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文明史上最为宝贵的财富。
这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般的观点,我们的教材也是这样。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成就的,它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并为现代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特点是激烈的反传统,“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欲以西方模式来建构中国的新文化。
对传统文化采取了过于激愤的态度,在思想方法上有重要失误,她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断然否定传统文化有现代化所需的内容,因而走向了绝对主义。
而现在我们仍然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辟的这个大时代里,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身上的中国传统日益稀薄,中国味淡不可闻。
且看一个镜头: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心生绝望。
但自从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时,近一个世纪后,孩子对这《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到哪里才能寻找我们缺失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值得反思的命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文本研习:1、文章开头部分就用一个句子点出了这两者的差别之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学会写内容提要;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解题: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汉族,现代学者。
《沉思集》
《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
三、总体结构:
总--分--总最典型的关系性
传文议论文
(传统)统化(两重性)
文传
化统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
(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
(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仁人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
(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
-→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讨论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提出“……”差别。
(比喻)
-→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学习“传统文化”:
1.第4自然段--讨论
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讨论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
(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
-→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一种……象征”“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
(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
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