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蝉》译文及注释赏析

《蝉》译文及注释赏析

《蝉》译文及注释赏析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2、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创作背景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蝉·本以高难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言】《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注释】⑴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这首《蝉》就是这样。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蝉》(李商隐)评析

《蝉》(李商隐)评析

《蝉》(李商隐)评析原文:《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评析:咏物诗贵在依物寄情,语意双关。

既要写出所咏物的特征和精神,又要写出作者的怀抱和情感。

这首咏蝉名作,常为后人称赞不已,不仅因为它具有上述特色,而且还因为作者运用了特殊的艺术手法,全诗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对蝉进行了规劝,也倾诉了自己的心声。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第一句指出蝉的“难饱”是因为它的“高”。

“本以”,本来就因为,语气十分肯定。

这样说的根据是《吴越春秋》“蝉登高树,饮清露”的说法。

只饮清露,是吃不饱的。

作者又将蝉加以人格化,从其所处位置的高,引申为品格的清高。

品格清高,不肯向别人求食,当然只能饿肚子。

第二句根据蝉的放声长鸣,推想它是由于难饱而抱恨。

所以发出哀鸣——恨费声。

并且规劝它,这是徒劳的。

三、四两句紧接着第二句,“疏欲断”承接第二句的“费声”,是说彻夜抱恨长鸣,直至五更天晓,弄得声嘶力尽,稀疏断续。

第三句承接“徒劳”,意谓尽管这样嘶叫,你所处的环境——高树,却丝毫无动于衷,依然那样碧油油的。

不仅蝉人格化了,连树也人格化了。

作者充分发挥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界的蝉,写成了社会性的人,还寄以深刻的同情,予以铭心的规劝。

这对蝉和树来说,并不是这么回事;而作为社会性的人来说,却又的的确确是合情合理的,并能有力地勾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收到极好的效果。

这四句处处是在写蝉,却又处处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情思。

他生逢牛、李党争的时代,并且直接卷进了这一政治斗争的旋涡,处在夹缝里,处处碰壁,任他一再上书献诗,终不能摆脱困境。

但他自问是清白的,并没有做阿谀逢迎的勾当。

四句诗所写蝉的遭遇,不正是他的“夫子之道”吗?后四句是第二部分。

语气从规劝变为倾诉怀抱。

五、六句径直写自己的感慨。

他说,我做着卑官小吏(李商隐长期做着幕僚的工作),为人作嫁,好象随波逐流的木偶,自己也不知道会漂流到何处。

《蝉》唐诗赏析

《蝉》唐诗赏析

《蝉》唐诗赏析下面给大家分享《蝉》唐诗赏析(共含9篇),欢迎阅读! 篇1:《蝉》唐诗赏析《蝉》年代: 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篇2:《蝉》唐诗赏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蝉·李商隐

蝉·李商隐

蝉·李商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蝉》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李商隐蝉的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蝉》作者: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梗:木偶;泛:漂泊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野草连成片了。

【翻译】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整体古人有云:昔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1、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7月2、王兆鹏,郭红欣主编,唐宋诗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第4页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李商隐《蝉》赏析

李商隐《蝉》赏析

李商隐《蝉》赏析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活在动荡的晚唐年代,个人遭遇又极坎坷,本诗是以蝉自喻,抒发自己的清高、清贫和不得志。

蝉站在高高的树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得一饱,即使对现状不满,发出愤愤不平的叫声,也只是徒劳。

首联作者是以蝉自喻,将蝉的处境和自己的人生际遇融为一体,表明自己高洁的生活态度。

既然选择了这样的生活道路,就要承受由此而产生的种种贫寒、孤独、寂寞。

是诗人的一种自我安慰。

颔联继续写蝉,到拂晓蝉已叫得声嘶力竭、若断若续,一树的碧叶仍然绿意盎然,不会为蝉的凄惨有一点憔悴。

树无情,是诗人自己的感受,其实树本来无所谓有情无情。

这里有对人情冷暖的怨艾,实际还是在激励自己,各人有各人的人生,不要对他人的帮助寄予太大希望。

前四句借咏蝉慨叹自己。

颈联写自己,当个小官还在四处流浪,故乡园子里的杂草恐怕都连成一片了。

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对命运的无奈,略起了归隐之意。

尾联还是回到蝉上,但蝉不再是主体的象征物,而是成为和主体相对的客体。

蝉的叫声太容易唤起诗人的共鸣,所以诗人厌烦它一生活的困顿,不去想它,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也就算了,而蝉的叫声警醒我,让我再次清醒地意识到我的全家过着清苦的生活,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如意。

诗人并不是真的厌烦蝉的叫声,只是换一个角度进一步表达内心的郁闷和不平。

从以蝉自喻到厌烦蝉的相警,表现了诗人感情上的复杂微妙,也表现出诗人在抒情载体的选择上灵活自如,有高超的艺术功力。

全诗首尾圆合,物我一体,表现角度多棱,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蝉》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蝉》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蝉》创作背景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蝉》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李商隐《蝉》诗意图及赏析

李商隐《蝉》诗意图及赏析

致的,尤其是观察的时候。 师:我们可以总结为——观察细致。请大家注意“拾得”这个词语,如果是 你,你可能会用一个什幺词语?(指名一个男生) 生:捡。 师:捡和拾的意思差不多,但是拾得给人一种更柔美的感觉,这就是—— 写得细腻。 生:我从“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这里感觉出这是个女作家,因为男人一 般不大会这幺细致地看夕阳。 师:男孩子们,放学路上,你们会抬头看夕阳吗? 生:不会! 生:会! 师:大多数时候你们在干什幺呢? 生:追追赶赶,打打闹闹。 师:这也是——观察细致。 生:我从课文后面,作者和宗璞一样都留下日期来看,感觉出这是一个女 作家。 师:虽然你的理由不一定充分有力,但是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却特别新颖, 值得表扬。也许,和男人相比,女人更珍视自己生活过的痕迹吧,更希望记 住自己每一天是如何生活的吧。这一点,可以概括为——心思细密。铁生的母亲说 的“好好儿活”,所以,我直觉这是一个女作家。 师:知道吗?你不经意间向大家展示了一种特别有意义的学习方法,那就 是前后联想,融会贯通。 生:我从第六段的“哦”字感觉到这是个女作家。因为男人一般会用“啊”字 来表达感情,而“哦”字给人一种害羞秀气的感觉。
【评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 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 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 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 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小狗包弟 巴金 教学目的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见文“神”——主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方法。 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上课前先以戏说的话气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冯冀才的《100 个 人的 10 年》中,它讲的是一个很受学生尊敬的语文老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 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 而被判刑 8 年丧妻失子这幺一件事。 设问:同学相信吗?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蝉》由李商隐创作的,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蝉》作者: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梗:木偶;泛:漂泊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野草连成片了。

《蝉》【翻译】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蝉》【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蝉》【讲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蝉》翻译、解析

《蝉》翻译、解析

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蝉》译文及赏析

《蝉》译文及赏析

《蝉》译文及赏析《蝉》译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蝉》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译文及赏析篇1作者: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蝉》译文及赏析篇2蝉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赏析: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

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

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①,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薄宦,小官;梗犹泛:指自己像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蝉栖身高树,餐风饮露,自然也就时常挨饿。

它在树上的哀鸣不能摆脱清贫,只是徒劳。

到五更天亮时,蝉鸣的声音已经稀疏得几乎要断绝了。

可一树的叶子依然苍翠,丝毫没有为哀鸣而减色,多么冷酷无情。

我官职卑下,像水中的木头一样到处漂流,家乡田园里的杂草连成一片了,还是蝉的鸣叫最能让我警醒,因为我也一样家贫如洗,想要回家。

【无理之美】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自己和蝉的遭遇相比较,通过蝉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蝉生活清苦,固然可怜,但是他说“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就有点“不讲理”了。

树是否碧绿,本来与蝉的哀鸣是没有关系的,但作者还是责怪树兀自碧绿,不管蝉的死活。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此时对蝉抱有深刻的同情,所以也就责怪起绿树来了。

【赏析】李商隐写蝉,不是为了单纯地咏蝉,而是要说明自己的志向和遭遇。

因此在第三联中,他说从说蝉跳跃到说自己如漂泊的树木,故乡也长满荒草,在结尾处点题,将自己与蝉的相似一性一直接说出来。

同样是写蝉,李商隐的这首诗中个人的色彩更加浓厚,原因就在于他点题直接,咏物与言志结合得更紧凑。

末尾点题,说明自己的用意,这样的写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观点。

【启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就要付出一些代价。

就像李商隐这样的文人,为了坚持文人的品格,不愿意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因此生活困苦,在官一场上频频受挫。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将自己的信仰坚持下去,就像这首《蝉》中流露出的感情一样,虽有淡淡的哀愁,亦有一颗坚强的心。

只要内心勇敢无畏,面对任何困难都可以化解,这是信仰的力量。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1【诗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1】蝉栖托在树上,抱枝通夜哀鸣,到天晓力竭声疏,而树却“无情” 自“碧”。

作者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无情”本无关系,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的,但就借蝉寄慨的诗人说,责怪权贵的无情却是有理的。

传神空际,无理得妙。

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三四言长夜孤吟,而举世无人相识,若蝉之五更声断,而无情碧树,仍若漠漠无知。

悲辛之意,托以俊逸之词,耐人吟讽。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此诗与初唐虞世南之《蝉》、骆宾王之《在狱咏蝉》并称为唐诗中咏蝉的三篇名作。

三作同为咏蝉,虞世南身处高位,借蝉居高而声名自播,喻己之名动四方;骆宾王则身为阶下之囚,以蝉自表予心之高洁;而义山则处二者之间,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

同为咏蝉,身份处境不同而喻义、境界亦相殊相异。

在艺术手法上,不似虞诗有“垂緌饮清露”的形象,骆诗“露重飞难进”一类的描写,义山则只围绕蝉之高洁难饱,徒劳费声处用意虚写。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为诗人才不见用之写照。

至冷至幻,非有切身遭际者难喻其妙。

《蝉》的全诗及赏析2“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的诗意: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这两句是说,山间早秋傍晚时分,蟋蟀在草间不住鸣叫,秋天已经到了,蝉在树上悲鸣,更增添了早秋的气氛。

诗句写山居情趣,隐喻着诗人因愤慨而退隐的心绪,耐人寻味。

出自王维《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释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唐诗三百首之《蝉》鉴赏

唐诗三百首之《蝉》鉴赏

唐诗之《蝉》鉴赏唐诗三百首之《蝉》鉴赏【原文】《蝉》作者: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梗:木偶;泛:漂泊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野草连成片了。

【译】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

【赏】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栖树上,却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错综细腻。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或谓811、812生),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行十六。

郡望陇西成纪,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后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

九岁丧父,少有文名。

文宗大(太)和三年(829)入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为巡官,甚得赏识。

六年,令狐楚调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至太原。

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为掌书记,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李商隐无辜受其牵累,屡遭排挤,先后做过校书郎、县尉、秘书省正字、节度判官一类小官,在忧愤潦倒中度过一生。

所以崔珏说他“虛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哭李商隐》)。

两《唐书》有传。

李商隐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时称“小李杜”。

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其诗伤时忧国,深情绵邈,用事婉曲,寄托遥深,字字锤炼,精密华丽,博取众长,独标一格。

张綖誉为“晚唐之冠”(《刊西昆诗集序》),对后世影响颇大。

但“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燕台诗》注),时亦难免晦涩费解之弊。

如《无题》、《锦瑟》诸诗,词旨隐晦,喻指非一,故使后世聚讼纷纭。

现存诗六百余首。

李商隐亦是晚唐骈文名家。

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行世。

【原文】蝉本以高难饱 [1] ,徒劳恨费声 [2] 。

五更疏欲断 [3] ,一树碧无情 [4] 。

薄宦梗犹泛 [5] ,故园芜已平 [6] 。

烦君最相警 [7] ,我亦举家清 [8] 。

【注释】[1]高难饱:《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挠,长吟悲鸣。

”古人误认作蝉饮露充饥,故曰“难饱”。

[2]“徒劳”句:谓蝉据高树悲鸣以传恨,但无人同情,只是徒费声音。

[3]疏:稀疏。

断:间断。

[4]树无情:出江淹《江上之山赋》:“草自然而千花,树无情而百色。

”[5]薄宦:官卑职微。

梗泛:谓漂荡不定。

《蝉》诗词鉴赏

《蝉》诗词鉴赏

《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译文翻译宫妃满怀离恨,忿然魂断,化作一只衰蝉,年年都在庭院的绿荫丛中哀呜。

它刚刚还在枝头上呜咽,不一会儿又飞到幽暗的密叶丛中呜叫,一遍又一遍地将生死离别的愁绪向人深深倾诉。

西窗外秋雨初歇,蝉儿惊动的声音如玉佩在空中作响,又如玉筝调柱般美妙动听。

昔日的明镜已经昏暗,容貌已经憔悴,可为何蝉翼还像从前那样娇美?金铜仙人铅泪如洗,去国辞乡,只可叹她携盘远去,不能再贮藏清露以供哀蝉了。

秋蝉病弱的双翼惊恐清秋的到来,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沧桑历尽,还能承担起多少次斜阳的折磨?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注释解释“一襟”句:一襟:满腔。

宫魂断:用齐后化蝉典。

宫魂,即齐后之魂。

凉柯:秋天的树枝。

暗叶:浓暗的树叶。

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

调:调整弦柱。

“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

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

娇鬓:美鬓,借喻蝉翼的美丽。

铜仙:用汉武帝金铜仙人典。

枯形:指蝉蜕。

消得:经受的住甚:正。

清商:清商曲,古乐府之一种,曲调凄楚。

漫想:空想。

熏风:南风,此指夏天。

创作背景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

他正当报国年华之时,目击国家的败亡,黯然伤神,又流落异族之手,情何以堪。

该词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

诗文赏析“一襟余恨宫魂断”。

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

据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①,故园芜已平②。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梗犹泛: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

《战国策·齐策》:桃梗(桃木人)谓土偶人(泥人)曰:“子(你),西岸之土也,挺(塑起)子以为人。

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

”土偶曰:“不然。

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

今子,东周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

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②故园芜已平:陶渊明《归去来辞》:“田园将芜胡不归。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赏析:本诗通过对蝉的歌咏,寄托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诗人因遭当权者冷遇而产生的不平与感慨。

一般咏物诗模式,或通篇咏物,作者全然物外,将自己的感怀寄寓物中,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于谦《石灰吟》等等,或于诗中先咏物而后抒怀,“卒章而显志”,如元稹《菊花》等。

而李商隐此诗结构独特,是先咏蝉,蝉中已寄情;再慨叹自身,蝉与我相映;而后又以与蝉对话作结。

由此,蝉与我情感、身世已融成一片。

这大概与李商隐诗歌空间多跳跃,喜凭意识组接之特色不无关联。

此手法与今天说的“意识流”很相似。

如此结构,使蝉与作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寓意更为深刻而鲜明,抒情意味也更为浓厚。

作为咏物诗,本诗有时紧紧抓住蝉的居高、鸣唱等特性作文章,可有时作者笔下的蝉又不像蝉了,正可见出诗中无理得妙。

如蝉本无所谓“难饱”和“恨”,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之碧也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偏偏于蝉的“居高食洁”而感受到蝉的“难饱”和“恨”,又偏偏责怪树对蝉凄鸣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因为作者于蝉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遭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蝉》诗词鉴赏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韵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
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
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
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
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

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

“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
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

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

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错综细腻。

”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着”,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