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对张大千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侧峰横岭搜难穷——读张大千《山水册》

侧峰横岭搜难穷——读张大千《山水册》

国家美术典藏起并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张大千与张善孖、黄宾虹、郎静山、汪采白等人均被聘为委员。

同时,张大千还积极参加社会组织“黄社”的书画摄影展览会,推广黄山旅游。

薛永年先生曾将20世纪山水画的发展特点总结为“对景写生与回归造化”,张大千亦是如此。

在《大风堂名迹序》中他提及其艺术历程:“临川、衡阳二师所传,石涛、渐江诸贤之作”,“薄负时誉,遂事壮游”[3]21。

他在承传诸家风格画理的同时,又于自然中寻求法度,在古人与造化的两相激发之下描绘其个人所见。

不过,观察张大千早期黄山作品,可以看出此时其风格手法还未完全脱离石涛影响,图式体貌及笔墨手法多直接借自石涛,包括墨线勾勒山石轮廓和设色采用花青、赭石等各处细节亦均与石涛接近。

如作于1928年的《黄山扰龙松》谓:“此大涤子题所画黄山扰龙松也,因用其稿,并书其句,非敢掠美,藉壮吾笔。

”此作取自石涛《黄山八胜图册》其中一开,虽能呈现自我面貌,但显然是师法古人之作。

在这套《山水册》的绝大部分画作中虽仍可寻石涛踪迹,但相比其早期山水,张大千显然在逐渐脱离石涛而有了新的变化。

他剔去了石涛粗狂率意之弊,布局以求疏简清朗,山石结体不如石涛复杂,浅绛设色也较石涛清雅;在整体表现上弱化了线条与墨点的运用和山体线性与棱脊的表现,突出皴擦,少有的勾勒也以花青及赭石色线代替墨线。

这一特点在《黄山鲫鱼背》一开中体现得较为突出,该幅作品几乎可视作是张大千1939年创作的立轴《天都纪游》的局部截取。

比较两图,整体构图上没有大的差别,但《天都纪游》“略师渐江、大涤两家法”的笔法风格在《黄山鲫鱼背》中明显稍逊。

随着个人收藏古画的兴趣与眼界的不断扩展,张大千开始自明末各家而“上窥董、巨,旁猎倪、黄,莫不心摹手追,思通冥合”[3]21,达到了傅申先生所评价的“集大成”境界。

20世纪30年代末,张大千逐渐悟得黄公望对石涛笔法的影响。

《双峰小径》一开言“以子久天池石壁法写之”,画面采用赭石铺底,墨色、花青层层烘染,意境幽远,虚实相生,显示了对元人山水笔法的吸收。

借古开今——张大千对石涛绘画的学习观

借古开今——张大千对石涛绘画的学习观
[ 4 ] ( 美) 欧文 ・ 斯通. 毕沙罗传——光荣 的深处. 丁宁, 译. 北京十月文
艺 出版 社 , 1 9 9 9 .
原 迹甚多 , 进步 非常明显。对传 统的学 习, 张大千有 自己的看 法: “ 习画 , 应先审选 一家, 作 为楷模 , 从勾勒名 迹入手 , 打定根基 , 渐
千。在 曾师的指导下 , 张大千有机会 面对石涛原作 , 当看 到石涛
画面 中的笔墨意趣 时, 张大千便佩服 不 已, 开始如饥似 渴地 临习, 如 此 时期所作 《 临石 涛设色 山水 手卷》 便是 其临 习石涛 的佳 作 。 张大千早年学 习石涛 的 目的是 明确 的, 就是为达到石涛 的笔墨技
术流 派。毕 沙罗 的绘 画艺术不仅 是写 一处 风景 , 更主要 的是
风格 。然其在各个 阶段表现 出的学 习观又是

一J
不同的, 经历了由外到内、 由浅到深的过程:
初 期“ 每见 真本 , 辄忘寝食” ; 中期“ 忠其形 , 传
其 神” ; 晚期“ 古人与我俱亡” 。这 不仅 是张大 千对石 涛学 习的过程 , 也是其对 古人 学 习的
次参考各 家 以扩境界 ……” 张大千无疑选 中了石涛作 为楷模 , 因
而石涛 的所 有名迹都 成为他“ 辄忘 寝食 ” 学 习的对象 。张大千对 名 迹 的追求 可 以说 持续 了一辈 子 , 如果 不是对 古代名 迹如爱 至 宝, 也不会有 以准备 买王府 的钱买下《 韩 熙载夜 宴 图》 的行动 了。 张大千 曾说 : “ 我收藏古书 画的真正 目的, 一是欣赏 , 二是 学习, 而 且 更主 要的是为 了学 习。 ” 张大千为 了在更 短的 时间内学习到更
不同而风格有异。细将其对石涛的学习 进行 划分, 我们会得到以下几个 阶段: 早期 , 临习

“画中之佛”——论张大千眼中的石涛

“画中之佛”——论张大千眼中的石涛

第3 3卷第 4期
¨ 中之佛 ¨ 画
— —
论 张 大 千 眼 中的 石 涛
黄 亮
( 内江 职 业技 术 学院 ,四 川 内江 6 10 ) 4 10

要 : 张大干绘 画风格 的形成 无疑与其潜心钻研传统 、 学习历代 名家有关 , 特别是对 石涛 的学 习是其 山水 画风
形成的关键 。文章主要从张大千论及石涛 的文字 中 , 探寻其对石涛绘画的解读和 自身风格形成 的轨迹 , 进而从侧面 了解到石涛在张大干眼 中的地位 。
K e or Zha g Da in; S ia yW ds: n qa h to; p i tn tl a ni g sye;p n a d i e n nk
张 大干 山水 画 笔 力 雄 劲 , 色 明 净 , 境 天成 , 墨 意 归 功 于其 性 情 , 以及其 师古 、 造 化 。师 古 中 , 四 师 清
用我 法 ” 的前提 , 我 法 ” “ 的核心便 是 “ 无法 ” 这便 是 , 构架石 涛 笔墨及 意境 的根 本 。张大 干能仿 石涛 之 画
始, 至七十九岁完成了《 清湘老人 书画编年》 张大 , 干 对石 涛 的学 习和研 究贯 穿其 一生 。在张 大干 的书 画作 品 中多能窥 见石 涛 的影 子 : 在其 画跋 、 画语 录 中 有 论及 石 涛的文 字 ; 在其谈 论 、 书信 中常提及 石 涛 的
21 0 2年 8月
江西教 育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 )
Jun l f inx Istt o d ctn S c l c ne ) o ra o agintue f u a o ( oi i cs J i E i aS e
Au . 0 2 g 2 1 V l3 . o _ 3 No 4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石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也是当代最具特色的艺术大师。

他的一画论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里程碑,它在改变当代艺术观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涛的一画论从思想上、审美上和内容上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他看来,“大胆地把你的观念表现出来,意识到艺术的个性化”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强调挖掘一幅作品的内在精神,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尽量去把自己的内心隐秘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石涛的一画论中,也强调了挖掘作品的审美,他认为作品的审美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作品的风格更加独特,使人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此外,他还强调作品的内容,以及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他认为艺术要取精英文化,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

石涛的一画论不仅改变了当代艺术的观念,而且也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改变了当代艺术的概念,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令艺术受到在国内外的认可。

总而言之,石涛的一画论无疑是当代艺术发展巨大的助推器。

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观念,而且还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石涛画学赏析

石涛画学赏析

美术时空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一、石涛简介清朝初期画坛的代表人物有“四王”,其追求临摹古画,重视笔墨效果,对当时的山水画具有很大影响。

同时,在江南地区活动的一些文人画家寄情于山水,其作品多借笔抒情,表现内心情感,在创作上敢于打破前人传统,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其代表人物为清初四僧,“苦瓜和尚”石涛就是其中之一。

石涛,原名朱若极,号苦瓜和尚,是明朝皇室之后。

幼年遭变,长大后剃发为僧。

他曾多次游玩黄山,为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石涛的艺术特点及成就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堪称一代宗师,他工于诗文,擅长山水,兼画花鸟。

石涛一生游历各大名山,后以江南风景为主,创作出不同面貌的山水作品。

他曾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居住多年,并多次去黄山,创作出以黄山风貌为主题的山水册页。

黄山景色也给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为此后的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奠定了创作理念。

石涛的作品《黄山八胜图》描绘的就是黄山风景,极为生动地表现出石涛对黄山景象的情感。

画面中笔墨清雅,用笔简洁而又不失特色,画中古松栩栩如生,可见石涛对物体观察仔细。

画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石涛采用写实手法,既传统又不失自己的绘画特色。

他的落款采用自成一家的书法,行中带隶的笔法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感受。

石涛中期的作品更加成熟,在笔墨上的造诣更深,多以淋漓、奔放的笔触描绘山居景色。

画面清幽、静寂,富有文人气息。

《山水清音图》是最能够代表石涛笔墨清腴、恣肆洒脱风格的山水作品。

画中景物层叠、树木茂密,石涛巧妙地运用了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在笔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横直交错,秀灵、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墨色的干湿浓淡恰到好处。

《山水清音图》这幅作品代表了石涛重墨浓点的笔墨技法。

另一幅作品《细雨虬松图》则是石涛工笔山水的代表作品。

画中以细腻、带有韧劲的笔致勾勒山峦,使画面显得清秀、别致;画面中的树木,有的挺拔直立,有的盘曲错节,形态各异,生动自然;山石树木皆用墨笔勾勒,线条果断、干净,具有强烈的书法韵味。

从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看中国画写生的意义

从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看中国画写生的意义

从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看中国画写生的意义在清代的画家中,石涛的成就和地位都是首屈一指的,其画风属于“创新派”,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石涛,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小字阿长,别号有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和“清初四僧”之一。

其提出的关于写生的绘画理论,有如空谷足音,震耳发聩,其影响是空前而深远的。

石涛具有的特殊僧人身份,其宗教文化的精神世界必将成为“草稿”论的精神之源。

一、“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章》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主要目的就是告诉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有最起码的态度,文中原句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具有的态度,还向世人阐述了怎样把现实中的自然物转化为艺术创作者笔下最生动的形象。

自古以来,一些有名望的画家都特别注重师造化,同时也能够较快融入实际生活,对一些客观现象进行写生。

“搜尽奇峰”的“搜”不单是寻找、搜索的意思,也具有深入生活的意义,即必须细心才能发现周围的美。

“尽”表示丰富、美好。

“奇”的含义并不是人们一般所理解的“奇怪、奇特”,而是指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美的东西。

深入生活需要创作者用心观察、寻找,进而找到自然中美的东西。

“草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表述为:“草稿”是指初步写出的文稿或画出的画稿等。

“草稿”是为“正稿”服务的,草稿是正稿的前期准备,是粗糙的。

既可以是以实体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观念的形式存在,譬如人们常说的“打腹稿”。

就绘画草稿来说,从在创作过程中可按其功能划分、存在方式划分、以及文字形式划分等,三种无论哪种草稿都具有试验性、创新性、偶然性、粗放性、针对性和独特的艺术等基本特征。

草稿是没有压力心象的直接表达,从心迹到笔迹,“草稿”是观念的最初宣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情绪的表达。

心随笔动,笔随心转,是一种先秦哲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游移。

浅谈石涛艺术的影响

浅谈石涛艺术的影响
这样 在 绘 画 实 践 和绘 画 理 论 上 都 有 巨 大建 树 的 大 家 也 是 屈 指 可
在 似 与不 似 之 间” “ 我 者 生 , 我 者 死 ” 、学 似 等等 , 同样 在 绘 画 中 他
实 践 着这 些 理 论
潘 天 寿 曾深 入 研 究 《 瓜 和 尚 画语 录 》 在 潘 天 寿 《 天 阁 随 苦 , 听 笔 中有 他 自 己对 《 语 录 》 画 的理 解 : 济 山 憎 《 语 录 》 : 太 朴 不 “ 话 云 ‘
傅 抱 石 作 画状 态 极 似 石 涛 , 往 解 衣 盘 礴 , 笔 直 扫 , 后 小 心 往 放 然
的 、 的、 的、 的 、 的 、 的 、 的 , 破 烂 深 淡 湿 干 以及 婉 媚 的 与 泼 辣 的 、 飞 舞 的 与凝 重 的等 等 . 是 笔 所 能 表现 的形 态 , 毫 无 逃 遁 的淋 漓 凡 都 尽 致 的描 绘 出来 , 同时 他 网 络 了 先进 的技 法 , 富 了 自己 的 艺术 丰
第 8 第 6期 卷
Vo. No6 18 .
读 与 写 杂 志
Re d nd rt ro c l a a W ie Pe i di a
2 1 年 6月 01
Ju e O 1 n 2 l
浅谈 石涛 艺术 的影响
宋 威
( 昌学 院 美 术学 院 河 南 许 昌 许 4 10 6 0 0)
石 涛 一 生 用众 多 的绘 画 实 践 着 自己 的绘 画理 论 .在 实 践 中
帜 。 至今 一 百 余 年 的 现 当代 中 国 画坛 中 , 再 众多 的画 家 因 石涛 的 影 响而 卓 然 成 家 水 画 大 师傅 抱 石 一 生 推 崇石 涛 , 山 连名 字 中 的 “ 石 ” 字 也 是 因此 而改 。他 喜 爱 石 涛 画的 奇 纵 恣 肆 、 机 勃 抱 二 生 勃 . 追慕 石涛 “ 自用 我法 ” 搜 尽 奇 峰 打 草稿 ” “ 墨 当随 时 更 我 “ 和 笔

石涛《一画论》

石涛《一画论》

石涛《一画》论。

前言ﻫ石涛得绘画题材多样,构图新疑而多变化,擅画山水以及花果、兰竹与人物。

拜师于本月后多次游览黄山,注重户外实地写生,具有非常丰富得想象力与丰富得情感以及创作激情。

后又师法梅青、王世贞、屈大均、程邃、戴本孝、髨残、龚贤等人,继承又得以创新,其独特得风格与充沛得生命力,充斥着当时画苑泥古不化、千篇一律得“八股山水”得画风形成强烈得对比。

“尚意"乃属文人画系统,发展了笔墨技法,对后来得“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产生较大得影响。

ﻫ一、画家简介石涛出生于1642年,去世于1707年,名叫朱若极。

字石涛,对于石涛得出生有两种说法,有得说就是石涛出生于广西桂林,也有得说就是在全州,她就是明朝朱民皇族得后裔,朱亨嘉得儿子.石涛在我国明清之际就是著名得大画家与画论家。

ﻫ二、石涛“一画”得绘画理念及渊源石涛得绘画理念主要源于哲学、儒家学说、易经,道家学说、佛学都对她得艺术理论与绘画实践有着巨大得指导意义.石涛在绘画理念得“一画”中都融入了哲学思想。

“一画”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八卦太极阴阳学中,指“无极”、“太极”就是一阴一阳得对立与与谐辩证得统一,它就是在有方法得法与与没有法得对立与统一。

也指天地与万物这种客观世物与“心”自我主观意识得对立统一用于绘画中.“一画”在客观事物、自我得审美对象以及绘画得形象方面去讲“一画”就就是“蒙养”与“生活"对立统一,而所谓得“蒙养”就就是指事物本身其最内在得东西.即形与神、气与势、笔与墨、心与物、有法与无法、氤氲与资任得对立统一。

石涛认为绘画中得方法凭借什么而立,主要就是突出自我,便利于“一画”。

石涛在晚年编写得《画语录》与《画谱》都有叙述,各有特点,在《画语录》中共18章,而反对传统绘画中得“法”与突出绘画中得“自我”得艺术思想始终都贯穿于全书得每一个章节中。

可见石涛历经身世与变故,游便名山大川,结交良师益友,精学传统佳作与名迹,对传统明代画家一味得摹古画风及摹古派以元四家为尊得过分推崇与崇拜得一味守旧模仿得传统给予蔑视与仇恨.因为此时石涛画风无人重视。

浅析石涛书画艺术成就

浅析石涛书画艺术成就

有《 山水清音 图》 《 竹石 图》 《 搜尽奇 峰打 草稿》 等, 著 有《 苦瓜和 尚 画语录》 。摹古派的领袖人物王原祁评石涛 目: “ 海 内丹青 家不 能
尽识 , 而大江 以南 当推石涛为第一。 ”
石涛又是一位 艺术理论家 , 著有《 苦瓜和 尚画语 录》 ( 下称《 画
语录》 ) , 这是石涛一生实践 与求 索的理论结 晶。在 中国古典 艺术
内在生命力” “ 内在精神” 或“ 内在美” 。 “ 一画” 与“ 蒙养” 对后 世有 富有 新意 , 笔 墨形 式多变 , 无论是黄 山云烟 、 江 山水 墨, 还是 悬崖 “
对人们 的创作具有 巨大影响。 峭壁 、 枯树 寒鸦 , 或平 远 、 高远、 深远 之境 , 都 力 求布局 、 意境 翻 很多启迪 ,
新。石涛善用“ 截取 法” , 以特 写之景传 达深邃 之境。石涛作画讲
字如其人 , 画如其人 , 作 品是作者 素质 的总和 。石涛在绘 画
笔墨奔放 、 豪爽 , 大刀 阔斧 , 纵横 跌 究气势 , 笔 墨技 法灵活 多变, 淋 漓洒脱 、 不拘小节 , 作 品具 有一种 上具有强 烈的主观感情 色彩, 从而把 写意 山水 画推 向抒写 内心情感 的高境界 , 在近代 画坛 豪放郁勃 的气势 , 对清代 以至现 当代的 中国绘 画发展产生 了极为 宕 ,
理 论 中, 理论 形态 、 体系完备 、 思想 深 刻 、 对 当代 绘 画创 作 具 有 重
要数石涛的《 苦瓜和 尚画语 录》 。这是石涛 晚年最 中国传统 的美术观念视绘 画和 书法为正宗。石涛善画 山水 、 要借鉴意义 的,
画语 录》 中石涛提 出“ 一 画” 和“ 蒙养” 两大绘 画美 花卉 、 墨竹 、 人 物等。其绘 画有独特 的个 人风格 , 主张重视 生活 、 大 的贡献。在《 “ 一画” 是《 画语 录》 的 中心 范畴 , 石涛把其 他概念或 亲近 自然 , 以 自然为师 ; 强调 抒发 感情 、 打破成规 , 创造 出豪放 、 磊 学思想体 系,

张大千荷花水墨的艺术价值

张大千荷花水墨的艺术价值

张大千荷花水墨的艺术价值作者:翟海月来源:《理财·市场版》2021年第03期在世界各大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中国书画近现代板块中,张大千作品位于第一等级的收藏序列,其艺术影响力与市场成交价格,一直对国内外市场影响巨大,并成为市场冷暖的一个标志性指标,特别是张大千的荷花题材,纵观其近十年来的市场表现,值得投资者和收藏家关注。

张大千水墨市场张大千青年时曾随其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并研究染织工艺。

回国后张大千曾耽于佛学,法号大千,后还俗。

张大千受八大山人、石涛的影响,尤其擅长山水,喜好荷花及工笔人物,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

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栖身海外,在巴西居住了17年,于1976年移居台湾。

根据雅昌艺术拍卖频道的统计,1993年至2019年之间,张大千的绘画作品共有12521 件上拍,累计成交9250件,成交率达到 73.88%的较高水平(而同期整体艺术品拍卖市场平均成交率仅49.91%),成交总额更是达到175.52 亿元。

从表1可知,2018年张大千书画成交总额达到9.3亿元,与2014年、2015年基本处于同一规模。

从表2成交的均价来看,2016-2018年来基本稳定在300万到500万元之间。

而其荷花题材的水墨,因雅趣的文化内涵象征,这几年都成了市场追捧的热点,千万级别的天价作品屡见不鲜,可见市场对其相关荷花题材水墨的学术认知和价值认可。

水墨荷花雅俗共赏张大千非常喜爱荷花,并且一生画荷无数,他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来盛赞荷花的高洁和雅趣。

而每当初夏荷花盛开时节,张大千都要四处赏花和写生,并在自家居住的庭院内,开辟池塘以遍植荷花。

正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张大千所画的荷花,特别是晚年的泼墨泼彩,生动流畅、气韵感人,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畴拓展至现代水墨东西方融合、具象抽象并存的崭新境地。

张大千的荷花,恪守他一以贯之的强调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用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画荷:“花的干,用篆书;叶,是隶书;瓣,则是楷书。

石涛山水画的禅学思想

石涛山水画的禅学思想
切 的联 系。
关 键词 :石 涛 ; 山水 画 ; 禅 学 中图分 类号 : J 2 0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4 ) 0 2 — 0 2 2 4 — 0 3
石涛是清初最具才情 和创造力的画家, 其 山水 画面貌丰富多彩, 其 中用笔简练的一路, 禅意浓厚,

禅 学 因缘
( 一) 寺 院生活
1 6 4 5年 , 广西靖江王朱亨嘉僭称“ 监 国” 招致 杀身之祸 , 时年 5岁的石涛由内官带出 , 入空门而
保命。可以说做僧人并非石涛本意, 在后来成长过
程中 , 渐渐了解 了自己的身世之后 , 石涛心中郁结 的是愤愤不平之气 ,一方面是对现实处境的不满 , 另一方 面还有对过去显赫王室身份 的向往。 这种生 活经历造就了他蔑视传统和桀骜不驯的性格 。 这种 心理成为石涛青少年时期思想活动的主线 , 并在他
深切 的家 国之痛 出家 , 隐于浮 屠 。实 际上 他 的心情
离开广西全州之后 , 石涛浪迹江湖 , 漫游江浙

22 4一
有人言陆俨少的画是 出于石涛, 继承石涛的笔 墨语言 ,陆俨少亦言与石涛都是学董其昌的笔墨 ,
二 者不论 何说 , 他们 都少 不 了继 承 。没有 继承 就没
有发展 , 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在继承 的基础上 , 只有 创新才有所成就。 石涛山水画在笔墨上继承董其昌 的较多, 在画面内涵上与董其昌的禅学思想是一脉 相承。董其 昌在书画理论上有很深的研究 , 尤其是 以禅学的“ 悟道” 融入于其绘画中 , 石涛的山水画正 是追求俊逸 、 空灵 、 旷野与安逸的意境 。 在笔墨上玄 宰追求 的是 以少胜多, 以虚求实, 笔少意远 , 石涛 的 笔墨则在玄宰的笔墨上又有所创新 , 他的山水画多 有野逸知趣 , 如册页《 陶潜诗意图》 。石涛画的笔墨 中,既要承袭传统 ,又要 以 “ 造化为师” 、 “ 我用我 法” , 这是石涛明智的一面,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石 涛的山水画除了在笔墨和意境上受到董其 昌的影

论石涛绘画艺术特色的渊源

论石涛绘画艺术特色的渊源

论石涛绘画艺术特色的渊源石涛(1642年-1707年),原名石臣,号玉京山人,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

他一生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尤以“化境之笔”而闻名于世。

石涛是中国画史上最为重要的先锋画家之一,被尊称为“石派祖师”。

石涛的艺术特色渊源于他对典型山水画家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明代,他曾师从著名画家陈洪绶学习,尤其受到陈洪绶的“山水格调”影响深远。

陈洪绶主张以“雅致”、“逸气”为基调,强调作品内在的“气质”和“意境”,因此他的画作具有独特的情境和意蕴。

石涛在陈洪绶的指导下,对其表现山水意境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石涛的山水画特色还源于他对东晋画家王羲之的笔墨技巧的学习和借鉴。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注重笔墨的流畅和造型的变化,这为石涛在山水画中运用笔墨做出了重要的参考。

石涛注重笔墨的丰富和变化,尤其擅长运用烘染法、点染法和虚实结合的技巧,使得他的山水画作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呈现出宏大壮丽和飘逸超脱的艺术效果。

石涛还从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他借鉴了唐代画家张野的构图和布局手法,注重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气韵的协调,使得他的山水画作更具有谐调和平衡感。

他还从宋元时期传世的名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细腻的笔触,使得他的画作具有多样性和细致感。

石涛的绘画艺术特色渊源于他对典型山水画家的学习和创造,他将传统的艺术元素和新颖的构图手法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他的画作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表达画家内心的感受和意境的宣泄。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宁静安详、高远超脱的感觉,被誉为“山水画中之佳作,一方世界正气也。

”石涛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山水画的宗师。

重读石涛:如何在创作中体现“笔墨当随时代”

重读石涛:如何在创作中体现“笔墨当随时代”

重读石涛:如何在创作中体现“笔墨当随时代”石涛(公元1641-1707年),明末清初书画家,原姓朱名若极,是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之子,后剃发为僧,法号石涛,又名原济,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

石涛在中国艺术史上声名显著,他的绘画美学思想博大而精深,石涛的《画语录》是绘画美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经典著作,这部著作把绘画美学的理论高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影响了后代包括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陈师曾、黄宾虹、吴冠中等人在内的诸多艺术大家。

他是清代的革新派画家领袖,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从自然万象中提炼艺术创作的素材,反对闭门造车的纯粹临摹,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异于传统的画风。

石涛生活的年代,“四王”在画坛占据统治地位,他们主张模仿古人的笔墨,一味的主张临摹名作,反对外出写生,完全忽视了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之间本不可割舍的联系,造成了陈陈相因、笔墨重复的僵化局面。

他们大量地模仿古人的作品,并且对提倡变革、创新的言论进行尖锐的批判。

虽说“四王”画派在创作过程中也有自己的发现和心得体会,在笔墨呈现当中也有所区别,曾经给当时的画坛带来过生机和短暂的繁荣,但是这终究不能改变“四王”聚焦于对传统和古人的继承而忽视主体主观创造的局面。

面对这一时代背景,石涛在题跋当中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笔墨当随时代”,反对只注重沿袭古人的笔墨程式而忽视主观创造的观点。

石涛这这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对“笔墨”的思考,“笔墨”二字我们极为熟悉,但是要给“笔墨”这个概念下一个比较明晰的定义却极为困难,这与中国文化特有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模糊性有着紧密的关联。

虽然这一概念我们无法准确地阐述清楚其内涵,但是历史上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却大同小异,有着大致相同的应用语境。

“笔墨乃由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性能所规定,在长时间的技巧训练中形成的造型、写意、表趣方式和手段,是唯水墨画才有的’话语‘“。

毛笔和水墨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宣纸、绢等材料上作画时所产生的点、线、面、体,行笔时的轻缓、粗细、转折,运用墨色和水分的多少而产生的浓淡干湿,以及种种效果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刚柔、遒媚、老嫩、苍秀、巧拙、精放等种种不同的效果和感受,画家的内在构思、外在创作和在画面创造时突发的灵感,以及观看者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所形成的极具个人主体性的感受,这都是笔墨话语中所表达出来的内容。

论石涛绘画艺术特色的渊源

论石涛绘画艺术特色的渊源

论石涛绘画艺术特色的渊源石涛(朝天君)是中国明代末期、清代初期的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

他的绘画艺术形成于明末清初的大背景下,受到了明末文人画的影响,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石涛绘画艺术的渊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石涛受到了宋代文人画的影响。

宋代文人画追求意境的表达,讲究境界和意境的超越,注重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和思想情感。

石涛继承了宋代文人画的意境追求,他的山水画在构图、用墨和意境表达上都带有浓厚的宋代文人画的风格。

他的画中常常有高山险峻、河流湍急的景象,并通过极具韵律感的勾画线条和夸张变幻的山石形态来表达出山水的壮丽和雄伟。

他的画中常常出现苍松、古柏等寓意着坚韧和长寿的树木,这种树木形态的塑造也是受到了宋代文人画的影响。

石涛的画中还融入了元代文人画的元素。

元代文人画注重画面的构图和神态的表达,在意境追求的同时也注重视觉效果的呈现。

石涛继承了元代文人画的构图理念,他的山水画中常常采用对角线的构图方式,营造出动感强烈的氛围。

而且,他还注重用墨和笔触的运用,通过对墨的运笔的变化和色墨的韵律搭配来表现出山水的景致。

这种用墨和笔触的运用使得他的画具有浓郁的装饰感,给人一种繁复而有层次的视觉享受。

石涛的画中还融合了明末清初的文人画的元素。

明末清初的文人画主张以山水为载体表现人物情感,画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情感融入到画作中,通过山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对时代的看法。

石涛也是如此,他的山水画中常常出现人物、房屋、船只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出现不是为了增加画面的趣味,而是用来诉说他内心的感受和思想情感。

他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画法来呈现人物、房屋等元素,使得这些元素能够和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石涛绘画艺术特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文人画、元代文人画和明末清初的文人画。

他继承了宋、元两代文人画的意境追求和构图理念,同时还融入了明末清初的文人画的元素,使得他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石涛的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巨匠之一。

试论石涛山水画艺术的成就

试论石涛山水画艺术的成就

试论石涛山水画艺术的成就作者:段思思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中国山水画发展到清初,出现了一批具有创造性的画家,石涛就是其中的一位。

石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反对因循承袭,大胆创新,提出“借古以开今” 、“我自用我法”的创作理念。

他疾呼“笔墨当随时代”,并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现实主义创作口号。

他的绘画及绘画理论,对清中叶以至于现代仍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石涛;山水画艺术;影响[中图分类号]: 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03-01引言石涛是清初画家中最具鲜明色彩的画家之一,他提出“借古以开今”、“我自用我法”的创作理念,和“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口号。

他的山水画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技法方面不受前人成规束缚,敢于从实地考察出发,尊重自己的感受,大胆创新,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又面貌一新。

一、石涛简介石涛(1640—约1718),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

他擅画山水,兼工兰竹、人物,笔意恣纵,自成一家。

与八大山人、髡残、弘仁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半生云游,曾饱览名山大川,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了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对前人的技法加以融会贯通,强调“师法自然”,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石涛晚年定居扬州,专注于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著有《苦瓜和尚语录》,《题画诗跋》等,他的山水画及其精辟论述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石涛山水画艺术特色石涛的绘画,既善于借鉴前人之长,又注重师造化,在学习前人绘画艺术的同时,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他的山水画不受前人成规束缚,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我法,敢于从实地考察出发,尊重自己的感受,大胆创新。

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较前人有所突破:(一)笔墨石涛的山水画用笔用墨千变万化,早年山水画多用细笔、渴笔,中年用笔多沉厚。

张大千的绘画美学

张大千的绘画美学

张大千的绘画美学张大千先生是我国20世纪绘画领域最为传奇的一位国画大师,他在中国画坛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

张大千先生的学识极其渊博,无论是书画的基础理论功底,还是思想修养等都是非常深厚的,能够对我国历代的绘画传统理论与绘画思想进行吸纳,而且在深入理解与掌握我国传统绘画精髓的基础上,能够与其自身的绘画创作实践相结合,并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绘画理论与绘画风格,从而得到了国际画坛的认可与推崇。

张大千先生可以说是开创了泼写、泼墨及泼彩等绘画技法的先河。

有部分评论者这样说,假如对石涛和宋元明清以及魏晋之前的中国绘画艺术传承作为张大千先生对绘画界的前半生贡献,那么其60岁之后所创造的泼彩泼墨技艺,就是对中国以及全世界绘画艺术所做出的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

这一评价可以说是对张大千先生绘画艺术历程中两个阶段所做的创新与贡献的最佳概括。

一、阳刚大气的绘画之美阳刚大气是张大千先生比较突出的一种绘画美学思想,他在山水画中所用的泼墨泼彩绘画技法不但雄劲大气,而且具有墨彩飞扬的强烈艺术色彩。

唐朝以前的中国绘画将气势磅礴、阳刚雄伟的作品看作正宗的画品,而到宋代,随着文人画的广泛流行,致使以静、阴柔、净风格为主的作品成为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主流。

我国历史上以阳刚大气为绘画主要美学思想的大师不在少数,如齐白石、李可染、吴昌硕、黄宾虹等。

到了五四运动之后,包括张大千先生在内的一批著名画家成为新中国绘画艺术复兴的代表人物,将宋代以来的阴柔画风彻底扭转了过来,在创作画作的时候,阳刚大气成为了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美学标准。

这种大气的美学思想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审美观念、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振奋作用。

根据张大千先生的画作分析,其阳刚大气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尺寸角度的阳刚大气。

张大千先生曾经说过,画作的大气不仅仅表现在画的篇幅与尺寸方面,更重要的是角度要开阔、要大气。

这就体现出其作画时不但讲究尺寸、尺幅以及篇幅的阳刚大气,而且极其注重叙事的大气、视野的大气。

胸中乾坤笔底情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

胸中乾坤笔底情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

便 使 人 更加
山 川 的
感到 了
向往

种 对祖 国
崇敬

而 人 则更 显

得 虔诚 无 奈
大 有欲 哭 无 泪
欲 呼 无 应 的 悲
怆之 情

也 更使 人 感到 了那 片

渴 望 叶 落 归根
的殷 殷 真情


归祖 国怀 抱
张 大 千 (1 8 9

9


19 83
年 )

川 省 内江 县 人


永不 能忘
山 水 无 言人

有情


张大千的作品 之 所
代 又

感动 了
代观 众


是 由于它们
蕴 涵 着 作 者 对 祖 国 家 乡和 中华
民 族 文 化 的 挚 爱真情

应 该 说

这 类题 材

这 类

意境 的 作品 中不 少
如 此


在张大千的


这 恐怕 不 只 是 张 大 千
而 是

在所有不 论 因何 原
4 8
厘 米
作 于
在眺 望远 方之 余俯 首沉 吟

6/书 画 艺 术
7 月

有所 思





显 然


家是 在 抒
寄托 自己 思 念 故 国 故 乡的

境与情怀


赏至



张大千泼墨山水画创新对写生创作的意义

张大千泼墨山水画创新对写生创作的意义

一、张大千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张大千山水画早期从传统绘画中大量汲取营养,借鉴学习石涛笔墨和书法艺术,从自然中写生,后大胆变法,创作出泼墨泼彩山水画。

山水画萌发之初就代表着玄学与非客观的自然景物的再现,山水画创作表达中包含着“道”和“笔墨”之美的符号化运用表达。

山水画学习者不具备对传统的“道”的认识和对“笔墨”的高度理解控制,就无法进行山水画创作。

西方绘画往往会经过科学的训练模式和观察方法,与西方绘画技巧不同的是,传统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学习往往是持续性对绘画摹本进行研究和临习,和摹本相似程度越高,越能达到公认的技艺精湛。

张大千早期临摹石涛的作品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在积累传统绘画技巧上十分刻苦,其从日本留学后回到上海,学于书法名家曾熙、李瑞清。

曾、李二人精通诗词、书画、金石篆刻,对传统书画理解深厚。

在笔法运用方面,张大千结合了勾线、皴擦、泼墨、大写意、青绿赋色等不同技法,既将山水画中的写意性持续延展,又将山水画中的精细和装饰性进行具体的呈现。

张大千风格的形成除了受长期对范本的临摹和书法线条的训练影响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敦煌壁画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张大千在敦煌时临摹大量壁画,承袭敦煌壁画的矿物质颜色使用方法,后远赴国外,借鉴西方观念,创新绘画风格,将墨与颜料泼洒在宣纸上,墨色渲染,在宣纸上留下了丰富的肌理与色彩变化。

二、张大千山水画创新观张大千的山水画,泼彩法承袭泼墨法,石青、石绿等色彩用泼、积、冲等技法,描绘出浓丽清艳的作品。

受李氏父子(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画的影响,张大千泼彩法是将传统的大青绿山水与小青绿山水的设色方法变为“泼”法,强化了青绿山水画的写意性表达,也让传统写意山水画更加醒目绚烂。

他在用色和画面构成上也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画面中设色方法源自青绿山水,却比其更加豪放肆意,色彩呈现出流体画的形式感,用颜色的随机性深浅变化和晕染效果构成画面的朦胧感和神秘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涛对张大千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张大千以其卓绝的艺术成就和令人叹羡的传奇人生享誉当今的国内外画坛。

其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论及绘画,他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其山水画成就最为卓著,有“南张(大千)北溥(心畲)”、“石涛专家”之称。

自1919年在上海拜师学艺,张大千开始遍临古代名家山水,早期学石涛、八大兼及梅清、石溪、程邃等,其中,他对石涛的研习尤为用功,对石涛法的掌握堪称精深。

张大千在临习古人名迹,汲取传统精华的同时,间以大量游历写生创作。

40年代初率弟子到敦煌临摹壁画,开画界学习敦煌之先河,其艺术也因此产生了巨大飞跃。

1949年后移居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晚年定居台北。

研究发现,石涛对张大千的山水画论文创作影响深远。

张大千不仅在用笔、用墨、设色上做到与石涛极似,以他非凡的领悟能力,也极为准确地把握了石涛画中的神韵意蕴。

张大千的艺术历程可概括为师古人、师造化、创新法三个阶段,但因他对石涛法的钻研之深,如他所言“昔年拟石涛惟恐其不入,今则又惟恐其不出”。

石涛山水画的痕迹贯穿于他的整个山水画历程,早年的仿作、中年的写生创作及晚年的泼墨泼彩作品中的构图、造型、笔墨、意境等均有石涛“味道”。

但是,张大千不甘拘泥于石涛法中,而师其心师其迹,以致后来能将石涛法化为己有,创泼墨泼彩画风。

石涛对张大千的影响持续了张大千的整个艺术生涯,而且随着其艺术道路的不断前进,这种影响也随之深化、全面,表现在其作品中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四个过程:博采众长,审选一家、师心师迹,化为我有、携苦瓜法,遍游天下、继承传统,突破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以“泼墨泼彩”画风的创造性最大,是其艺术创造的顶峰,是他“法古人,师造化,创自我”治艺思想的必然结果。

但分析研究其泼墨泼彩画作品,不难发现其泼墨泼彩画风是由石涛《画语录》启发而来,且是石涛“一画”论的奇妙解答。

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无无因之果,也无无果之因。

张大千之所以于各家之中审选并深研石涛,石涛之所以能够对张大千的山水画创作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与张大千的天资、心性、学养及经历是分不开的,不仅如此,良好的家学熏陶、名师指导及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思潮、艺术市场都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20世纪已经走远,张大千把他的一生献给了上个世纪。

他罕有的天赋、不辍的努力、深厚的学养造就了他的辉煌。

读书行路、七分人事三分天、传统与写生不可偏废、师古出新等教育理念对艺界后生影响很深。

他对传统的继承与泼墨泼彩画风的开创做到了最好的结合,是学习中国画的后辈之榜样。

本论文由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