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区位理论→对区域经济整体的研究→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研究)②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的研究)③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解构主义地理学→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①通论经济地理学②区域经济地理学③部门经济地理学④公司地理学5.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重点: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6.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7.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8.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生产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9.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①地理空间的有限性②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③经济活动进行空间转移的限制10.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统称为生产三要素。
1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有制约作用②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12.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等。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指一个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区位理论:研究区位问题的理论体系。
3、区位因子:影响一个地方经济活动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4、区位条件: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自身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6、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中,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连结度:指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程度。
8、通达度: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的交通便利程度。
9、遍在原料:指原料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
10、局地原料:指原料分布受地域限制,只能在特定地区获取。
11、原料指数:指一个地方所需原料的数量与总生产量的比值。
12、区位重量:指一个地方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重要程度。
13、等费线: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运输成本相同的线。
14、需求圆锥体:指一个地方所能影响的市场范围。
15、中心地: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地方。
16、需求门槛: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消费能力。
17、基础聚落: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聚落。
18、门槛人口: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量。
19、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20、产品周期理论: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21、折衷理论:指在不同的区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和折衷,选择最优的区位。
22、区域:指在地理上有一定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23、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
24、区域产业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分布情况。
25、产业:指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26、支柱产业: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精华)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C.综合性D.实用性E 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世界经济地理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世界经济地理学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2.封建社会后期,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是沟通亚欧非三大洲间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
3. 世界经济及贸易中心,经历了从里斯本(葡萄牙)、塞维尔(西班牙)、安特卫普(比利时)、阿姆斯特朗(荷兰)到伦敦的地域变化。
4. 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 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即蒸汽机时代,它是以纺织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5. 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雏形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世界产业分布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首先,它使人类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明显改变了产业布局的条件,使生产力分布由分散明显趋向集中。
其次,生产的部门分工与地域专门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三,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
第四,国际经济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
–除英国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农业占优势,工业中则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形成了以宗主国和殖民地经济联系为主要特点的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雏型。
6.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以内燃机与电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炼钢技术的改进等为主要标志。
7.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形成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农业在科技的推动下,实现了现代化;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训高水平技术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有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始走向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即信息社会)的门槛。
8.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条件的新变化1.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地域系统的作用具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人类开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对能源与原材料利用的质量不断提高,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不断上升;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又有很大增强,已经向海洋进军并开始利用宇宙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唯一正确的选择。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考题及答案(去年拿A的)

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3选2)A卷1、东盟市场对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2010年1至11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630.1亿美元,同比增长40.6%。
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244.5亿美元,增长33.6%;自东盟进口1385.6亿美元,增长47.5%。
(2)可以通过东盟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产业机构的调整升级提供空间,把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东盟发展中国家去,将转移出来后留下资源、空间用于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非常重要。
(3)有利于充分利用东盟的资源能源,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
东盟各国资源丰富,马来西亚的橡胶、棕油、锡的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菲律宾是世界重要的铜、金、铬生产和出口国,印尼的石油、天然气、煤等资源出口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资源能源紧缺,如珠三角地区100%的煤炭、95%的木材、86%的成品油、72%的钢材等需要从省外调入或进口。
深化与东盟在资源能源方面的开发合作,有利于我国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能源资源供应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挖掘东盟消费潜力,积极抢占市场。
东盟共包括10个国家,陆地面积444万平方公里,人口5.84亿,GDP总量达1.5万亿美元,消费潜力很大。
特别是东盟成员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各方面消费需求迅速增长。
2、拉美市场对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非洲市场对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非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非洲的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铁、锰、铬、钴、镍、钒、铜、铅、锌、锡、磷酸盐等储量很大;黄金、金刚石久负盛名;铀矿脉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世人瞩目,许多矿物的储量位居世界的前列。
另外非洲还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
我国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非洲市场拥有着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为我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原料支持。
物理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

物理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36小时答案:A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纬度B. 海陆位置C. 地形D. 人口数量答案:D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 氧B. 硅C. 铝D. 铁答案:A4. 以下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A. 煤炭B. 石油C. 天然气D. 太阳能答案:D5. 地球的赤道半径大约是:A. 6000公里B. 6300公里C. 6500公里D. 6700公里答案:B6. 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金砖国家?A. 中国B. 巴西C. 俄罗斯D. 加拿大答案:D7. 以下哪种地形不属于中国的主要地形?A. 高原B. 平原C. 丘陵D. 沙漠答案:D8. 以下哪种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A. 风能B. 水能C. 石油D. 太阳能答案:C9.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A. 365天B. 365.25天C. 366天D. 367天答案:B10. 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A. 地震B. 火山C. 风化D. 地壳运动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____和外层。
答案:中间层2.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______和地核。
答案:外核3. 世界上最大的洋是______洋。
答案:太平洋4.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______海沟。
答案:马里亚纳5.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
答案:自西向东6.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______形状。
答案:椭圆形7. 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______半球。
答案:北8. 地球上的海洋主要分布在______半球。
答案:南9. 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______大陆。
答案:亚欧10. 地球上最大的岛屿是______岛。
答案:格陵兰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第2页区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通达指数;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第3页需求圆锥体;中心商品;基础聚落;门槛值;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极核式空间结构;区位指向;农村工业化;增长级;支配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乘数原理;加速原理;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经济区划;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理论;第4页中心-外围理论;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经济结构;区际联系;回波效应;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内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极;中心性;中心地;区域创新网络;需求收入弹性;战略外包二、问答题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4区位因子的演变5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5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5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6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6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7集市的特征7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7企业成长动因7企业空间扩张规律7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7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7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7如何选择主导产业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8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8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8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8集聚机制及其成因8扩散机制及其成因8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9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9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9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9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经济区划的原则9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9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10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10胡佛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10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10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篇一: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第一部分:基本概念题(40分)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请简要阐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地图制作等。
2.地理环境对于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请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河流、湖泊等水资源的分布对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便利的海运条件,有利于港口城市和航运业的发展。
气候条件也会对农业的产出和发展产生影响,例如草原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3.请简述区位和区域的概念,并说明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位是指地理位置,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统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的地域。
区位和区域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合适的区位有利于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例如靠近供应链和市场的区位更有竞争优势。
而区域特征的统一和差异也会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产生影响。
4.请简述中心-边缘理论,并说明其对经济地理学的意义。
中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中心-边缘结构,中心地区发展较快,边缘地区相对滞后。
这一理论对经济地理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分析和解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现象,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指导,合理规划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论述题(60分)5.请论述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加快了地球空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带来了跨国贸易的扩大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这使得经济地理学需要更多考虑国际经济间的联系与互动。
其次,全球化加剧了地区间的竞争,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优势。
全球化使得经济地理学需要更多关注全球产业链分布和国际分工。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全球化使得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集中,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经济地理学复习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和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2、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规律。
()3、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就是单纯的经济环境。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选择的地区或地点。
供应商园:一般是指半成品,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的,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集聚区。
需求门槛:使经济活动能持续的最低市场规模。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中心地: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区位商:区域中某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值占区域总就业人数或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同类比重之比专业化指数:某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与区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比经济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二、填空题1、国内关于经济地理的最古老的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2、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但他并未对这六学科的特点和概念做具体说明。
3、第一个对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作了详细论述的是德国(国家名)的地理学家葛茨。
4、在经济科学中,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微(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哪种产业属于第一产业?a. 农业b. 制造业c. 服务业d. 金融业2. 总人口数量与总面积的比例被称为什么?a. 人口密度b. 城市化率c. 土地利用率d. 基尼系数3. 下列哪个不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原因?a.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 工业化的发展c. 城市人口的老龄化d. 农业机械化的推进4. 以下哪个城市被认为是全球金融中心?a. 伦敦b. 上海c. 新加坡d. 香港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下列哪个方面?a. 区域经济发展b. 城市化进程c. 经济全球化d. 以上皆是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请解释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并举例说明其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解释什么是城市化,列举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3. 什么是城市体系?请解释城市体系的形成原因,并举例说明。
4. 解释经济地理学中的贸易地理理论,包括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的概念。
5. 请解释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共10分)1. 请详细论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碳排放等方面。
2. 解释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并阐述其对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应用题(共20分)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某国家的GDP为2000亿美元,总人口为1亿人,土地面积为100万平方千米。
根据相关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 请计算该国家的人均GDP。
2. 该国家的人口密度是多少?3. 该国家的城市化率是多少?。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复习题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1、经济布局的条件是指、和等。
2、自然资源一般指、矿产、和、生物等多种资源。
3、我国农业生产拥有、地区性、和等特色。
4、生态农业是切合我国国情的和之路。
5、工业生产拥有、、连续性、、均衡性等特色。
6、我国新能源工业主要指,已产奏效益的核电站是和。
7、现代交通运输业主要包含、、、和运输等五种运输方式。
8、水道运输一般由、、和四个环节构成9、贸易布局的主要要素有、和。
10、城市有多种职能,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上海的主要职能是。
三、名词解说1、地理学2、经济地理学3、商品粮基地4、畜牧业5、可连续发展农业6、生态农业7、一次能源8、二次能源9、新能源10、交通运输业11、铁路枢纽12、城市化四、简答题1、简述我国能源及矿产资源的特色2、简述我国人口散布规律和人口地理分界限3、简述经济作物的生产特色4、简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特色5、钢铁工业布局有何特色?我国有哪些重要的钢铁基地6、影响工业布局的要素有哪些?举例说明工业布局种类7、我国有哪几条进藏公路?试述其起点和终点8、试对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进行经济评论9、我国商业中心有哪些散布特色10、我国城市散布有何特色五、阐述题1、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对我们的启迪。
2、从可连续发展的角度,阐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3、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对我们的启迪。
答案二、填空题1、经济布局的条件是指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2、自然资源一般指土地、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生物等多种资源。
3、我国农业生产拥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地区性、综合性和不稳固性等特色。
4、生态农业是切合我国国情的重要农业现代化和可连续发展之路。
5、工业生产拥有技术性、协作性、连续性、宽泛性、均衡性等特色。
6、我国新能源工业主要指核能,已产奏效益的核电站是秦山和大亚湾。
7、现代交通运输业主要包含铁路、公路、水道、航空和管道运输等五种运输方式。
8、水道运输一般由港口、航道、船舶和修船厂四个环节构成9、贸易布局的主要要素有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
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
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位:2.主导产业:3.运输:4.区域经济发展:5.世界经济一体化: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2.佩蒂-克拉克定理:四、简答题(共24分)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共21分)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劳动、自然和资本。
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经济地理期末试卷和答案

09经济地理答案(A卷)一、填空题(共22分)1、胡佛对韦伯区位理论中的运费计算作了重大改进,他将运费分为和两个部分,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2、跨国直接投资区位一般要明确三个问题,分别是,和。
3、在雷蒙德·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中,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__ __、___ _和__ __三个阶段。
4、我国的企业空间扩张除了遵循扩张(扩散)和扩张(扩散)两条规律外,还有扩张的规律。
5、韦伯将集聚分为和两种类型。
6、经济总量一般用、、等来衡量。
包括指标和指标。
7、公司从一个地方公司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即公司首先跨越空间,其次为空间,最后为空间。
1、场站作业费;线路运输费;增长逐渐放慢2、为何跨国投资;选择在哪个国家投资;在东道国什么区位进行投资3、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4、接触扩张;等级扩张;通道扩张5、纯粹集聚;偶然集聚6、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总量指标;人均指标7、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决策空间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8分)1、经济距离:距离是地理位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距离就是用克服距离所付出的费用来表示的距离,它受运输距离和运费率的共同影响,对产业布局(尤其是工业布局)具有重要作用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3、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即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4、满意人:在现实中,无论是经济活动的经营者还是参与者,而并非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用最小化为目标而行动的“经济人”,更多的是在某种满足的目标下行动的“人”,称为“满意人”5、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6、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是由于相关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而带来的费用的节约,都叫规模经济,前者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后者称为外部规模经济7、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
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
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
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
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
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
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工业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 原料指数 + 1 。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
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
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
如石油精练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