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控制系统资料

第七章:控制系统资料
第七章:控制系统资料

第七章 控制系统

1.概述

1.1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在石油、化工等生产中,对各个工艺生产过程中的物理量(或称工艺参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要求。有些工艺参数直接表征生产过程,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化学反应器的反应温度必须保持平稳,才能使效率达到最佳指标等等。而有些参数虽不直接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然而保持它平稳却是使生产获得良好控制的先决条件。如用蒸汽加热反应器或再沸器,若蒸汽总管压力波动剧烈,要把反应温度或塔釜温度控制好是很困难的。还有些工艺参数是决定生产工厂的安全问题,如受压容器的压力等,不允许超过最大的控制指标,否则将会发生设备爆炸等严重事故,危及工厂的安全等等。对以上各种类型的参数,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加以必要的控制。

图2-7-1设置了一个水位自动控制系统,它由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组成。图中检测元件与变送器的作用是检测水位高低,当水位高度与正常给定水位之间出现偏差时,调节器就会立即根据偏差的大小去控制给水阀门(开大或关小),使水位回到给定值上,从而实现了锅炉水位的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检测元件(包括变送器)、控制器和调节阀等四部分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的方块图如图2-7-2所示。

控制系统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下。

图2-7-1 锅炉水位自动控制示意图 1-汽包;2-加热室;3-变送器;4-调节阀;5-控制器;6-定值器

图2-7-2 锅炉水位控制系统方块图

①被控对象:需要实现控制的设备、机器或生产过程,称为被控对象,例如锅炉。

②被控变量:对象内要求保持设定值(接近恒定值或按预定规律变化)的物理量,称为被控变量,如

锅炉水位。

③操纵变量:受控制器操纵,用以使被控变量保持设定值(给定值)的物料量,称为操纵变量,如锅

炉给水。

④干扰(扰动):除操纵变量以外,作用于对象并能引起被控变量变化的因素,称为干扰或扰动。负

荷变化就是一种典型的扰动,如蒸汽变量的变化对锅炉水位控制是一种典型干扰。

⑤设定值(给定值):被控变量的设定值与实际值之差。但是能够直接获取的是被控变量的测量值信

号而不是实际值,因此,通常把给定值与测量值之差称作为偏差。

1.2控制系统的分类

由于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控制理论的发展,使得控制系统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即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1.开环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被控变量)不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因而也不对控制作用产生影响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又分两种。一种是按设定值进行控制,入蒸汽加热器,其蒸汽流量与设定值保持一定的函数关系,当设定值变化时,操纵变量随之变化,图2-7-3(a)为其原理图。另一种是按扰动量进行控制,即所谓前馈控制,如图2-7-3(b)所示。在蒸汽加热器中,若负荷为主要干扰,如果使蒸汽流量与冷流量保持一定的函数关系,当扰动出现时,操纵变量随之变化。

图2-7-3 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a)按设定值控制的开环系统;(b)按扰动而控制的开环系统;(c)闭环控制系统

2.闭环控制系统

从图2-7-2块图可以看出,系统的输出(被控变量)通过测量变送环节,又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与给定信号比较,以偏差的形式进入控制器,对系统起控制作用,整个系统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反馈回路,这种控制系统被称为闭环控制系统,或称反馈控制系统。如在蒸汽加热器的出口温度控制系统中,温度控制器接受检测元件及变送器送来的测量信号,并与设定值相比较,根据偏差情况,按一定控制规律调整蒸汽阀门的开度,以改变蒸汽量,其原理如图2-7-3(c)所示。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按照设定值的情况不同,又可分类为三种类型。

(1)定值控制系统所谓定值控制系统,是指这类控制系统的给定值恒定不变的。如蒸汽加热器在工艺上要求出口温度按给定值保持不变,因而它是一个定值控制系统。定值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克服扰动对被控变量的影响,即在扰动作用下仍能使被控变量保持在设定值(给定值)或在允许范围内。

(2)随动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也称为自动跟踪系统,这类系统的设定值是一个未知的变化量。这类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使被控变量能够尽快地、准确无误地跟踪设定值的变化,而不考虑扰动对被控变量的影响。在化工生产中,有些比值控制系统就属于此类。

(3)程序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也称顺序控制系统。这类控制系统的设定值也是变化的,但它是时间的已知函数,即设定值按一定的时间程序变化。在化工生产中,如间歇反应器的升温控制系统就是程序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及其品质指标如下。

(1)闭环孔子系统的过渡过程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自动控制系统在受到扰动作用后,被控变量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将被控变量重新稳定下来,并力图使其回到设定值或设定值附近。一个控制系统在外界干扰或给定干扰作用下,从原有稳定状态过渡到新的稳定状态的整个过程,称为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是衡量控制系统品质优劣的重要依据。

在阶跃干扰作用下,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有如图2-7-4所示的几种形式。图2-7-4(b)为发散振荡过程,它表明这个控制系统在受到阶跃干扰作用后,非但不能使被控变量回到设定值,反而使它越来越剧烈地振荡起来。显然,这类过渡过程的控制系统是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图2-7-4(c)为等幅振荡过程,它表示系统受到阶跃干扰后,别调参数将作振幅恒定的振荡而不能稳定下来。因此,除了简单的位式控制外,这类过渡过程一般也是不允许的。图2-7-4(e)为非周期衰减振荡过程,它表明被控变量最终也能稳定下来,但由于被控变量达到新的稳定值的过程太缓慢。。而且被控变量长期偏离设定值一边,一般情况下工艺上也是不允许的,而只有工艺允许被控变量不能振荡时才采用。

图2-7-4 过渡过程的几种基本形式

(2)过渡过程的质量指标从以上几种过渡过程情况可知,一个合格的、稳定的控制系统,当受到外界干扰以后,被控变量的变化应是一条衰减的曲线。图2-7-5表示了一个定值调节系统受到外界阶跃干扰以后的过渡过程曲线,对此曲线,用过渡过程质量指标来衡量控制系统的好坏时,常采用以下几个指标。

①衰减比:它是表征系统受到干扰以后,被控变量衰减程度的指标。其值为前后两个相邻峰值之比,即图中的B1/B2,一般希望它能在4:1到10:1之间。

②余差:它是指控制系统受到干扰后,过渡过程结束时被控变量的残余偏差,即图中的C。C值也就是被控变量在扰动后的稳态值与设定值之差。控制系统的余差要满足工艺要求,有的控制系统工艺上不允许有余差,即C=0。

图2-7-5 一个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

③最大偏差:它表示被控变量偏离给定值的最大程度。对于一个衰减的过渡过程,最大偏差就是一个波的峰值,即图中的A值。A值就是被控变量所产生的最大动态偏差。对于一个没有余差的过渡过程来说,A=B1。

④过渡过程时间:又称调节时间。它表示从干扰产生的时刻起,直至被控变量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为止的这一段时间,图中以Ta来表示。过渡过程时间愈短愈好。

⑤振荡周期:被控变量相邻两个波峰之间的时间叫振荡周期,图中以T来表示。在衰减比相同的条件下,周期与过渡时间成正比,因此一般希望周期也是愈短愈好。

2.简单控制系统

2.1简单控制系统的组成

简单控制系统又称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是指由一个别控对象、一个测量量变送器、一个控制器和一只调节阀所组成的单回路闭合控制系统。它是石油、化工等许多部门生产过程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数量最多的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投资少,易于调整和投运,能满足一般生产过程的控制要求,因而应用广泛。它由其适用于别控对象纯滞后小,时间常数小,负荷和干扰变化比较平缓,或者对被控变量要求不太高的场合。简单控制系统常用被控变量来划分,最常见的是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五种控制系统。

1. 别控变量的选择

别控变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第一步,应该从生产过程对自动控制的要求出发,合理地选择别控变量。在一个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波动的工艺变量很多,但并非对所有的工艺变量都要加以控制,而且也不可能都加以控制。应在工艺流程图上找出对稳定生产,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对确保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有决定性作用的工艺变量,或者人工操作过于频繁、紧张而难以满足工艺要求的工艺变量作为被控变量,来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生产中作为物料平衡控制的工艺变量通常是流量、液位和压力等工艺参数,它们可以直接被检测出来作为被控变量。而作为产品质量控制的成

分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可靠的在线分析仪表,因此,常采用反应器的温度、精馏塔某一块灵敏板的温度或温度差来代替成分作为被控变量。这种间接的被控变量——温度或温差,只要与成分有对应关系,并且有足够的灵敏度,则完全是适用的,而且被石油、化工生产中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被控变量的选择原则为“

①选用质量指标作为被控变量,它最直接也最有效;

②当不能用质量指标作为被控变量时,应选择一个与产品质量(成分)有单值对应关系的参数(如

温度或温差)作为别控变量;

③当被表征的质量指标变化时,被控变量必须具有足够的变化灵敏度和足够得到大小的信号;

④选择被控变量时,必须考虑到工艺过程的合理性、生产安全性以及国内外仪表生产的现状等。

2.操纵变量的选择

在被控变量选定以后,下一步就是要选择控制系统的操纵变量,去克服扰动对被控变量的影响。当工艺上容许有几种操纵变量可供选择时,要根据对象控制通道和扰动通道特性对控制质量的影响,合理地选择操纵变量。

在化工生产中,工艺总是要求被控变量能稳定在设定值上,因为工艺变量的设定值是按一定的生产负荷、原料组分、质量要求、设备能力、安全极限和合理的单位能耗等因素综合平衡而确定的,工艺变量稳定在设定值上,一般都能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种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对工艺过程的稳定运转存在着许多干扰。因此,自控设计人员必须蒸汽选择操纵变量,建立一个合理的控制系统,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操作。

现状操作变量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①首先从工艺上考虑,它应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改变;

②在选择操纵变量时,应使扰动通道的时间常数大些;而使控制通道的时间常数适当地小些。控

制通道的纯滞后时间越小越好。

③被选上的操纵变量的控制通道,放大系数要大,这样对克服扰动较为有利。

④应尽量使扰动作用点靠近调节阀处。

⑤被选上的操纵变量应对装置中其他控制系统的影响和关联较小,不会对其他控制系统的运行产

生较大的扰动等等。

另外,要组成一个好的控制系统,除了正确选择被控变量和操纵变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纯滞后:纯滞后使测量信号不能及时反映被控变量的实际值,从而降低了控制系统的控制质量。

因此,必须注意别控变量的测量点(安装位置)应具有真正的代表性,并且纯滞后越小越好。

②测量滞后:是指由检测元件时间常数所引起的动态误差。如测温元件测温时,由于存在着热阻

和热容,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时间常数,因而测温元件的输出总是滞后于被控变量的变化,从而引起幅值的降低和相位的滞后,如图2-7-6所示。如果控制器接受的是一个幅值降低的,相位滞后的失真信号,它就不能正常发挥校正作用,因此控制系统的控制质量也会大大降低。所以必须选择快速检测元件,以减小测量滞后。

图2-7-6 被控变量的真实值与测量值比较

③传递滞后:为了减小传输时间,当气动传输管线长度超过150cm时,在中间可采用气动继动器,

以缩短传输时间。当调节阀膜头容积过大时,为减少容量滞后,可使用阀门定位器。

④选择控制规律:对滞后较大的温度、成分控制系统,可选用带微分作用的调节器,借助微分作

用来克服测量滞后的影响。对滞后特别大(特别是有纯滞后存在)的系统,微分作用将难以见效,此时,为了保证控制质量,可采用串级控制系统,借助于副回路来克服纯滞后和对象时间常数等。一般的压力下、流量和液位等简单控制系统常常采用比例积分作用即可。

2.2被调参数的选择

根据工艺要求而设计的单回路调节系统,是为了工艺上某一目的的服务的。例如为了控制工艺操作参数,设计了液面、压力、流量、温度等调节系统,很明显被调参数就是液面、压力、流量及温度等。但在实际工作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一种是某些质量指标,因无合适的测量方法直接地反映质量指标,从而采取用测量间接指标的方法。选用间接指标要注意与直接指标之间必须有单值线性对应关系和足够大小的信号,或是存在一定的数学关系。

另一种情况是虽有直接参数可测,但信号微弱,还不如选用具有单值线性对应关系的间接信号为好。

被调参数的选择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系统能否达到稳定操作、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改善劳动条件等目的,关系到调节方案的成败。如果被测参数选取不当,不管组成什么型式的调节系统,也不管配上多么精确的工业自动化仪表,都不能达到预期的调节效果。

被调参数的选择是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影响一个生产过程正常操作的因素是很多的,但并非所有影响因素都要加以自动调节。我们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工艺,找出影响生产的关键参数作为被调参数。关键参数即对产品的产量、质量以及安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人工操作又难以满足要求的;或者虽然人工操作可以满足要求,然而,这种操作是即紧张而又频繁的。

例如:要对一个生产饱和蒸汽的锅炉蒸汽质量进行调节。有三种方案:

(1)P(压力)与T(温度)皆为被调参数;

(2)T为被调参数;

(3)P为被调参数。

为了使所选的方案最为合理,必须深入了解工艺,首先弄清表征饱和蒸汽的质量指标,P与T之间的联系,是否是独立变量,若为独立变量则应选取两个参数,否则则可取其中一个参数。如图2-7-7

所示,应用物料化学中的相律关系进行鉴别。

F =C -P +2

式中 F ——自由度。

C ——组分度。

P ——相数。

作为饱和蒸汽,实质上存在着气、液两相,即P =2.而其组分皆为水,即组分分数C =1,所以F =1-2+2=1。表示饱和蒸汽的自由度为1,或者说独立变量只有1个,所以反映蒸汽质量,不必选两个被调参数,只要选取温度或者压力两者之一就足够了。至于究竟选压力还是温度,可从测量元件时间常数小,元件简单可靠等方面来考虑,以选择压力为宜。

如果不遵循独立被调参数,即为调节系统数的原则,当设计出即有温度,又有压力为被调参数的系统方案,那么这种调节系统将是无法投运的。

假如现在讨论的是过热蒸汽的质量调节,因为蒸汽在过热状态下只存在一个气相,所以根据相律,其自由度为2。在这种情况下把压力与温度都选作被调参数,则是完全必要的。

总的来说,选择被调参数时,一般要遵循下列原则:

(1)被调参数应能代表一定的工艺操作指标或能反映工艺状态,一般都是工艺过程中比较重要的

参数。

(2)被调参数在工艺操作过程中常常要受到一些干扰影响而变化。为维持被调参数的恒定,需要

较频繁的调节。

(3)尽量采用直接指标作为被调参数。当无法获得直接指标信号,或其测量和变送信号滞后很大

时,可选择与直接指标有单值对应关系的间接指标作为被调参数。

(4)被调参数应能被测量出来,并且有足够大的灵敏度。

(5)选择被调参数时,必须考虑工艺合理性和国内仪表产品现状。

(6)被调参数应是独立可调的。

2.3调节参数的选择

当对象的被调参数被选定后,下一步是如何构成简单调节回路,选择什么调节参数去克服干扰对被调参数的影响。为此设计调节回路时,要认真分析各种干扰,深入研究对象特性,

正确地选择被调参数。

(a )饱和蒸汽 (b )过热蒸汽 图2-7-7 饱和蒸汽与过热蒸汽

干扰是影响调节系统平稳运行的破坏因素,调节参数则是克服干扰影响,使调节系统正常运行的积极因素。没有干扰就不需要调节;干扰和调节是互相矛盾的,对立的,只要合理地克服干扰影响,使被调参数回复到给定值。

一般来说,选择调节参数的原则是:

(1)首先要考虑工艺上的合理性,除物料平衡调节外,应避免用主物料流量为调节参数,调节参数应有克服干扰影响的校正能力。

(2)调节参数应是可控的,即工艺上允许调节的参数。

(3)调节参数一般应比其他干扰对被调参数的影响更加灵敏。为此,应通过合理选择调节参数,使调节通道的放大倍数适当大,时间常数适当小,滞后时间尽量小。为使其他干扰对被调参

数的影响减小,应使干扰通道的放大倍数尽可能小,时间常数尽可能大。

干扰通道与调节通道如图2-7-8所示。

图2-7-8 干扰通道与调节通道示意图

2.4简单控制系统的投运及调节器的参数的整定

1.简单控制系统的投运

所谓控制系统的投运,是指当系统设计、安装就绪,或者经过停车检修之后,使控制系统投入使用的过程。要使控制系统顺利地投入运行,首先必须保证整个系统的每一个组成环节都处于完好的待命状态。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包括仪表人员)在系统投运之前,对控制系统的各种装置、连接管线、供气、供电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同时要求操作人员掌握工艺流程,熟悉控制方案,了解设计意图,明确控制目的与指标,懂得主要设备的功能,以及所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术等。

简单控制系统的投运步骤如下。

(1)现场手动操作简单控制系统的构成如图2-7-9所示。先将切断阀1和阀2关闭,手动操作旁通阀3,待工况稳定后,可以转入手动遥控调节。

(2)手动遥控 由手动操作变换为手动遥控的过程是:先将阀1全开,然后慢慢地开大阀2,关小阀3,与此同时,拨动控制器的手操拨盘,逐渐改变调节阀的开度,使被控变量基本不变,直到旁通阀3全关,切断阀2全开为止。待工况稳定后,即被控变量等于或接近设定值后,就可以从手动切换到自动控制。

(3)由手动遥控切换到自动 在进行手动到自动切换前,需将控制器的比例度、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置于已整定好的数值上。对于第一次投运的系统,控制器参数可参照表7-1,预置在该类系统控制器参数常见范围的某一数值上。然后观察被控变量是否基本上稳定在设定值或极小偏差,若是,立即把切换开关从手动切换到自动(指无中间平衡类控制器),再继续观察,如被控变量仍然稳定在给定值上,切换成功。如切自动后,被控变量波动剧烈,可反切到手动,重复上述步骤;如果切自动后,被控变量有波动,且不很理想时,可通过控制器的参数整定,使自动控制达到正常运行状态,即被控变量基本上稳定在设定值上或附近,最大偏差不超过工艺允许值。

2.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

通过调节系统的工程整定,使控制器获得最佳参数,即过渡过程要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快速性。一般希望调节过程具有较大的衰减比,超调量要小些,调节时间越短越好,又要没有余差。对于定值控制系统,一般希望有4:1的衰减比,即过程曲线振动一个半波就大致稳定。如对象时间常数太大,调整时间太长时,可采用10:1衰减。有了以上最佳标准,就可整定控制器参数在最佳值上。

最常用的工程整定方法有经验法、临界比例度法、衰减曲线法和反应曲线法等。

图2-7-9 精馏塔塔顶温度调节系统原理图

表2-7-1 选择δ、Ti 和T D 的一些规则

(1)临界比例度法 临界比例度法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整定调节器参数的方法。它的特点是不需要求得被控对象的特性,而直接在闭环情况下进行参数整定。具体整定方法如下:先在纯比例作用下,即将控制器的Ti 放到最大,T D 置于零,逐步地减小比例度δ,直至系统出现等幅振荡为止,记下此时的比例度和振荡周期,分别称作为临界比例度δk 和临界振荡周期Tk ,见图7-10。δk 和Tk 就是控制器参数整定的依据。然后可按表2.7.2中所列的经验算式,分别求出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控制器最佳参数值。

(2)衰减曲线法 临界比例度法是要使系统产生等幅振荡,还要多次试凑,而用衰减曲线法较为简单,而且可直接求得调节器比例度。衰减曲线法分为4:1和10:1两种。

① 4:1 衰减曲线法:使系统处于纯比例作用下,在达到稳定时,用给定值改变的方法加入阶跃干扰,观察被控变量记录曲线的衰减比,然后逐渐从大到小改变比例度,使其出现4:1的衰减比为止,如图7-11所示。记下此时的比例度δ(4:1衰减比例度)和它的衰减周期Ts 。然后按表7-3的经验公式确定三种不同规律控制下的调节器的最佳参数值。

② 10:1衰减曲线法:有的生产过程,由于采用4:1

的衰减仍嫌振荡太强,则可采用10:1衰减曲线法。

方法同上,使被控变量记录曲线得到10:1的衰减时,

记下这时的比例度δs 和上升时间Ts (见图2-7-12)。

然后再按表2.7.4的经验公式来确定调节器的最佳参

数值。

采用衰减曲线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 加给定干扰不能太大,要根据工艺操作要求来定,一般 为5%左右(全量程),但也有特殊的情况。

图2-7-10 临界振荡过程

表2-7-2 临界比例度法整定参数的经验算式表 图2-7-11 4:1衰减调节过程曲线

b. 必须在工况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加设定干扰,否则得不到较正

确的δs 、Ts 和δs ′、Ym ′。

c. 对于快速反应的系统,如流量、管道压力等控制系统,想

在记录纸上得到理想的4:1曲线是不可能的。此时,通常

以被控变量来回波动两次而达到稳定,就近似地认为4:1

的衰减过程。

(3)经验试凑法 经验法是根据参数整定的实际经验,

对生产上最常见的温度、流量、压力和液位等四大控制系统进

行调节。将调节器参数预先放置在常见范围(见表2.7.5)的某些数值上,然后改变设定值,观察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曲线。如过渡过程曲线不够理想,则按一定的程序改变控制器参数,这样反复凑试,直到获得满意的控制质量为止。

经验凑试法的程序有两种。应用较多的一种是先试凑比例度,再加积分,最后引入微分。

这种凑试法的程序为:先将Ti 置于最大,T D 放在零,比例度δ取表2.7.5中常见范围内的某一数值后,把控制系统投入自动。若过渡过程时间太长,则应减小比例度;若振荡过于剧烈,则应加大比例度,直到取得教满意的过渡过程曲线为止。

引入积分作用时,需将已调好的比例度适当放大10%~20%,然后将积分时间Ti 由大到小不断凑试,直到获得满意的过渡过程。

微分作用最后加入,这时δ可放得比纯比例作用时更小些,积分时间Ti 也可相应的减小些。微分时间T D 一般取(1/3~1/4)Ti ,但也需不断地凑试,使过渡过程时间最短,超调量最小。

另一种凑试法的程序是:先选定某一Ti 和T D ,Ti 取表2.7.5中所列范围内的某个数值,T D 取(1/3~

表2-7-3 4:1衰减曲线法算表 表2-7-4 10:1衰减曲线法算表 图2-7-12 10:1衰减曲线示意图 表2-7-5 各种控制系统PID 参数经验数据表

1/4)Ti,然后对比例度δ进行凑试。若过渡过程不够理想,则可对Ti和T D作适当调整。实践证明,对许多被控对象来说,要达到相近的控制质量,δ、Ti和T D不同数值的组合有很多,因此,这种试凑程序也是可行的。

经验凑试法的几点说明如下。

①表2.7.5中所列的数据是各类控制系统控制器参数的常见范围,但也有特殊情况。例如有的温度控制系统的积分时间长达15分钟以上,有的流量系统的比例度可大到200%左右等。

②凡是δ太大时,都会使被控变量变换缓慢,不能使系统很快达到稳定状态。这两者的区别是:δ过大,曲线漂移较大,变化较不规律(见图2-7-13曲线a);Ti过大,曲线虽然带有振荡分量,但它漂移在给定值的一边,而且逐渐地靠近给定值,见图2-7-13b曲线。

图2-7-13 两种曲线的比较图2-7-14 三种过渡过程曲线

③凡是δ过小,Ti过小或TD过大,都会使系统剧烈振荡,甚至产生等幅振荡。它们的区别是:Ti过小时,系统振荡的周期较长;TD太大时,振荡周期较短;δ过小时,振荡周期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图2-7-14是这三种由于参数整定不当而引起系统等幅振荡的情况。

④等幅振荡不一定都是由于参数整定不当所引起的。例如,阀门定位器、控制器或变送器调校不良,调节阀的传动部分存在间隙,往复泵出口管线的流量等等,都表现为被控变量的等幅振荡。因此,整定参数时必须联系上面这些情况,作出正确判断。

经验法的实质是:看曲线,作分析,调参数,寻最佳,方法简单可靠,对外界干扰比较频繁的控制系统尤为合适,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3.复杂控制系统

按控制系统的结构特征分类,控制系统一般又可分为简单控制系统和复杂控制系统两大类。所谓复杂,就相对于简单而言的。凡是多参数,具有两个以上变送器、两个以上控制器或两个以上调节阀组成多回路的自动控制系统,称之为复杂控制系统。

目前常用的复杂控制系统有串级、均匀、比值、前缀-反馈、选择性、分程以及三冲量等,并且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陆续出现了许多其他新型的复杂控制系统。

3.1串级控制系统

串级控制系统是应用最早,效果最好,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复杂控制系统。它的特点是两个控制器相串联,主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副控制器的设定,适用于时间常数及纯滞后较大的被控对象,如加热炉的温度控制等等。

1.串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方块图

图2-7-15所示为加热炉原油出口温度控制系统。若采用简单温度控制,当负荷发生变化时,由温度变送器、控制器和调节阀组成一个单回路控制系统,去克服由于负荷变化二引起的原油出口温度的波动,以保持出口温度在设定值上。但是,当燃料气压力波动大且频繁时,由于加热炉滞后很大,将引起原油出口温度t 的大幅度波动。为此,先构成一个燃料气压力(或流量)的控制系统(回路Ⅱ),首先稳定燃料气压力(或流量),而把原油出口温度控制器TC 的输出,作为压力控制器PC 的设定值,形成回路Ⅰ,使压力控制器随着原油出口温度控制器的需要而动作,这样就构成了如图中所示的温度-压力串级控制系统。

串级控制系统方块图见图2-7-16。

在这个控制系统中,原油出口温度t 称为主被控变量,简称主变量。调节阀阀后的燃料气压力称为副被控变量,简称为副变量。温度控制称为主控制器,压力控制器称为服控制器。从燃料阀(调节阀)阀后到原油出口温度这个温度对象称为主对象。调节阀阀后压力对象称为副对象。由副控制器、调节阀、副对象、副测量变送器组成的回路称为副回路。而整个串级控制系统包括主对象、主控制器、副回路等效环节和主变量测量变送器,称为主回路,又称主环或外环。

2.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串级控制系统仍是定值控制系统,因此,主被控变量在扰动作用下的过渡过程和单回路定值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具有相同的品质指标和类似的形式。但是,串级控制系统在结构上增加了一个随动的副回路,因此,与单回路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对进入副回路的扰动具有较迅速、较强的克服能力;

图2-7-15 加热炉出口温度与燃料气压力串级控制系统

图2-7-16 串级控制系统方块图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七章作业及答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七章 作业及答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5、为什么在大多数OS中都引入了“打开”这一文件系统调用?打开的含义是什么? 当用户要求对一个文件实施多次读/写或其它操作时,每次都要从检索目录开始,浪费时间,低效。为了避免多次重复地检索目录,在大多数OS中都引入了“打开”这一文件系统调用。 当用户第一次请求对某文件进行操作时,先利用“打开”系统调用将该文件打开,磁盘索引结点被拷贝到内存中,后面的目录检索都在内存中进行。 7、按文件的组织方式可将文件分为哪几种类型? 从逻辑结构可以将文件分为两大类:有结构的记录式文件和无结构的流式文件。按文件的组织方式,可以将有结构的文件分为三类: (1) 顺序文件,指由一系列记录按某种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文件,其中的记录可以是定长记录或变长记录; (2) 索引文件,指为变长记录建立一张索引表,为每个记录设置一个表项,以加快对记录检索的速度。 (3) 索引顺序文件,这是顺序文件和索引文件相结合的产物。它为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为每一组记录中的第一个记录设置一个表项,以缩短索引表的长度,而记录检索的速度也不很慢。 16、目前广泛采用的目录结构是哪种?它有什么优点? 广泛采用的目录结构是树型目录结构,它的主要优点是:层次结构清晰,便于文件管理和保护;有利于文件分类;解决重名问题;提高文件检索速度;能进行存取权限的控制。 23、基于符号链的文件共享方式有何优点?

只是文件主才拥有指向其索引结点的指针;而共享该文件的其他用户,则只有该文件的路径名,并不拥有指向其索引结点的指针。当文件的拥有者把一个共享文件删除后,其他用户试图通过符号链去访问一个已被删除的共享文件时,会因系统找不到该文件而使访问失败,于是用户再将符号链删除,因此不存在文件删除问题/指针悬空问题。 补充题、 文件系统中,保护域简称为“域”。保护域是进程对一组对象访问权的集合,进程只能在指定域内执行操作。 进程和域之间可以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进程可以动态地联系多个域。可以将进程的运行分为若干个阶段,一个阶段联系一个域。这样可以根据运行的实际需要来规定进程运行的每个阶段中所能访问的对象。

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第7章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7.3 离散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1、离散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判据 ◆能控性和能观性定义: 对有限个采样周期,若能找到控制信号序列,能使任意一个初始状态转移到零状态,则系统是状态完全能控的;若根据有限个采样周期的输出序列,能唯一地确定任意初始状态,则系统是状态完全能观的。 ◆能控性和能观性判据: A B C状态完全能控的充要条件 n阶线性定常离散系统(,,) 是

1 rank rank[,,,]n c Q B AB A B n -== 状态完全能观的充要条件是 1rank rank o n C CA Q n CA -轾犏犏犏==犏犏犏臌 2、连续系统离散化后的能控性与能观性 设具有零阶保持器的n 阶连续系统以采样周期T 离散为离散系统。 定理:若连续系统不能控(不能观),则其离散系统必不能控(不能观)。若连续系统能控(能观),其互异特征值(含 重特征值)为μλλλ,, , 21,若对一切 μλλ,,2,1,,0][ ==-j i R j i e

的互异特征值满足 ,2,1,2][±±=≠-k T k I j i m πλλ 则其离散系统必保持能控(能观)性。 7.4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1、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1)赛尔维斯特展开定理 设n 阶系数矩阵A 具有互异特征值n λλλ,,, 21,)(A f 是A 函数,则有 i i n i A f A f )()(1λ∑== 其中 j i i n i j j i I A A λλλ--= ∏≠=,1

2)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齐次状态方程 的解为 ()(0)k x k A x = 由系统的特征方程 0zI A -= 可解得系统的特征值。 设A 的特征值n λλλ,,, 21两两互异,则由赛尔维斯特展开定理得 1n k k i i i A λA ==?

第七章 离控制系统

第七章 离散控制系统 一、离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 控制系统中有一处或几处的信号是脉冲信号序列或数字信号的系统,称之为离散控 制系统。 2. 在离散控制系统中,通常控制器的输入和输出信号是数字信号,受控对象的输入和 输出信号是连续信号(又称之为模拟量信号),因此需要有A/D 转换器和D/A 转换器。 3. A/D 转换器,它相当于一个采样开关,将连续信号转换或数字信号(又称离散信号)。 4. D/A 转换器,它将数字信号(离散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连续信号),工程上常 用的是通过零阶保持器(ZOH )来完成的。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数为 s e s G Ts h --=1)( 二、香农采样定理 为了使离散信号能够完全复现原连续信号,采样时应符合香农采样定理,即 m s ωω2≥ (7-1) 式中:T s π ω2= ——为采样频率,T 为采样周期 m ω——为连续信号所含最高频率分量的频率。 香农定理给出了s ω的最低限,实际应用中s ω要取得比m ω大得多。 三、Z 变换的定义和定理 1. Z 变换的定义 =)(z X [] []∑∞ =-==0 * )()()(k k z kT x kT x t x Z Z 2. Z 变换的定理: Z 变换有线性、位移、初值、终值和卷积等定理。 3. Z 反变换 Z 反变换是将Z 域函数)(z X 变换成时域函数)(* t x ,记作

[])()*z X (t x -1Z = Z 反变换常用的方法有长除法,部分分式法和留数法。 4. Z 反变换的局限性 1) Z 反变换只反映采样点上的信息,不能描述系统在采样间隔中的状态。 2) 在采样周期T 一定时,连续信号)(t x 的离散信号)(* t x 是一定的。但某一离散信号 )(*t x 并不对应唯一的连续函数)(t x 。 四、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1. 差分方程 )( )()(0 k l i n x b i n y a l i i k i i ≤-=-∑∑== (7-2) 2. 离散状态方程 ?? ?=+=+)()() ()()()()1(k Cx k y k u T H k x T G k x (7-3) 3. 复数模型 ) ()()(z X z Y z G = (7-4) 4. 离散化模型 ?==T AT AT Bdt e T H e T G 0)( )( (7-5) 五、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 用朱利判据:设离散系统的闭环特征多项式为 011110)(1)(a z a z a z a z G z P n n n n ++++=+=--Λ (7-6) 首先将各系数排成朱利阵列(略) 朱利判据: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 0)1(>P ; (7-7) 2) 个约束条件;且满足下列(1)-n ,0)1()1(>--P n (7-8) 203020100 , , , ,m m l l c c b b a a n n n <<<<<--Λ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七章作业及答案

5、为什么在大多数OS中都引入了“打开”这一文件系统调用?打开的含义是什么? 当用户要求对一个文件实施多次读/写或其它操作时,每次都要从检索目录开始,浪费时间,低效。为了避免多次重复地检索目录,在大多数OS中都引入了“打开”这一文件系统调用。 当用户第一次请求对某文件进行操作时,先利用“打开”系统调用将该文件打开,磁盘索引结点被拷贝到内存中,后面的目录检索都在内存中进行。 7、按文件的组织方式可将文件分为哪几种类型? 从逻辑结构可以将文件分为两大类:有结构的记录式文件和无结构的流式文件。 按文件的组织方式,可以将有结构的文件分为三类: (1) 顺序文件,指由一系列记录按某种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文件,其中的记录可以是定长记录或变长记录; (2) 索引文件,指为变长记录建立一张索引表,为每个记录设置一个表项,以加快对记录检索的速度。 (3) 索引顺序文件,这是顺序文件和索引文件相结合的产物。它为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为每一组记录中的第一个记录设置一个表项,以缩短索引表的长度,而记录检索的速度也不很慢。 16、目前广泛采用的目录结构是哪种?它有什么优点? 广泛采用的目录结构是树型目录结构,它的主要优点是:层次结构清晰,便于文件管理和保护;有利于文件分类;解决重名问题;提高文件检索速度;能进行存取权限的控制。 23、基于符号链的文件共享方式有何优点? 只是文件主才拥有指向其索引结点的指针;而共享该文件的其他用户,则只有该文件的路径名,并不拥有指向其索引结点的指针。当文件的拥有者把一个共享文件删除后,其他用户试图通过符号链去访问一个已被删除的共享文件时,会因系统找不到该文件而使访问失败,于是用户再将符号链删除,因此不存在文件删除问题/指针悬空问题。 补充题、 文件系统中,保护域简称为“域”。保护域是进程对一组对象访问权的集合,进程只能在指定域内执行操作。 进程和域之间可以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进程可以动态地联系多个域。可以将进程的运行分为若干个阶段,一个阶段联系一个域。这样可以根据运行的实际需要来规定进程运行的每个阶段中所能访问的对象。

利用MATLAB进行离散控制系统模拟

实验利用MATLAB进行离散控制系统模拟本试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MATLAB软件在离散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 1.连续系统的离散化。 在MATLAB软件中,对连续系统的离散化主要是利用函数c2dm( )函数来实现的,c2dm( )函数的一般格式为 C2dm( num, den, T, method),可以通过MATLAB的帮助文件进行查询。其中: Num: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系数; Den: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系数; T:采样周期; Method:转换方法; 允许用户采用的转换方法有:零阶保持器(ZOH)等五种。

2.求离散系统的相应: 在MATLAB中,求采样系统的响应可运用dstep( ),dimpulse( ),dlsim( )来实现的。分别用于求取采样系统的阶跃,脉冲,零输入及任意输入时的响应,其中dstep( )的一般格式如下: dstep( num, den, n),可以通过MATLAB的帮助文件进行查询。其中: Num: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系数; Den: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系数; N:采样点数; 3.此外,离散控制系统也可以用simulink工具箱进行仿真,仿真界面

如下图(采样周期可以在对应模块中进行设定)。 1.编制程序实现上面三个仿真程序。 2.把得到的图形和结果拷贝在试验报告上。 3.在第1个例子中,改变采样周期为0.25,重新运行程序,把结果和原来结果进行比较,并说明为什么? 4.在第2个例子中,改变采样点数为70,重新运行程序,把结果和原来结果进行比较,并说明为什么?同样,改变采样周期T,观察不同周 期下系统阶跃响应的动态性能,分析采样周期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1. 1) num=10; den=[1,7,10]; t=0.1 [numz,denz]=c2dm(num,den,t,'zoh'); printsys(numz,denz,'z') 得出结果: t = 0.1000 num/den = 0.039803 z + 0.031521 ------------------------ z^2 - 1.4253 z + 0.49659 若t改为0.25: num=10;

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采样控制系统

第七章 采样控制系统 例7-1设某离散系统的方框图如图8-1所示,其中参数0T >,0K >,试确定系统稳定时参数K 的取值范围。 图7-1 解: (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 (1) 1K T G s K s Ts s Ts ??= =-??++() 采样控制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000///(1) ()1(1)()T T T T T T z e z z G z Z G s K K z z e z z e ----??==-=??----() 0000/2 ///()()(1) ()1()(1)T T T T T T T T C z G z Kz e R z G z z K Ke e z e -----==++---+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0002///(1)0T T T T T T z K Ke e z e ---+---+=……………………………………………① 作双线性变换11 w z w +=-代入式①得 ( ) () 0002 ///11(1)011 T T T T T T w w K Ke e e w w ---+++---+=-- ()()()0 22//2/1(1)110T T T T T T w K Ke e w e w ---++----+-= ()0 /2///2(1)2(1)0T T T T T T T T K Ke w e w e K Ke -----+-++-+= 应用劳斯判据可知只需各项系数为正即可。 000000//////02(1)2(1)0012(1)0T T T T T T T T T T T T K Ke e e K e e K Ke ------->?+?->?<? 例7-2某离散系统如图8-2所示,T 为采用周期。(1) 若10=K ,确定使稳态误差111

系统解耦控制

实验二、 系统解耦控制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解耦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2、 学习利用模拟电路实现解耦控制及实验分析。 二、实验仪器 1、 TDN —AC/ACS 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 示波器 3、 万用表 三、实验原理与内容 一般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矩阵不是对角阵,每一个输入量将影响所有输出量,而每一个输出量同样受到所有输入量的影响,这种系统称为耦合系统。系统中引入适当的校正环节使传递矩阵对角化,实现某一输出量仅受某一输入量的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为解耦控制,其相应的系统称为解耦系统。解耦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的维数必相同,传递矩阵为对角阵且非奇异。 1、 串联控制器()c G s 实现解耦。 图2-1用串联控制器实现解耦 耦合系统引入控制器后的闭环传递矩阵为 1 ()[()()()]()()p c p c s I G s G s H s G s G s -Φ=+ 左乘[()()()]p c I G s G s H s +,整理得 1()()()[()()]p c G s G s s I H s s -=Φ-Φ 式中()s Φ为所希望的对角阵,阵中各元素与性能指标要求有关, 在()H s 为对角阵的条件下,1 [()()]I H s s --Φ仍为对角阵, 1 1 ()()()[()()]c p G s G s s I H s s --=Φ-Φ

设计串联控制器()c G s 可使系统解耦。 2、 用前馈补偿器实现解耦。 解耦系统如图2-2, 图2-2 用前馈控制器实现解耦 解耦控制器的作用是对输入进行适当变换实现解耦。解耦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1()[()]()()p p d s I G s G s G s -Φ=+ 式中()s Φ为所希望的闭环对角阵,经变换得前馈控制器传递矩阵 1()()[()]()d p p G s G s I G s s -=+Φ 3、 实验题目 双输入双输出单位反馈耦合系统结构图如图。 图2-3 系统结构图 设计解耦控制器对原系统进行解耦,使系统的闭环传递矩阵为 10 (1) ()10(51)s s s ????+? ?Φ=? ???+? ? 通过原系统输出量(1,2y y )与偏差量(1,2e e )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七章自考练习题答案

第七章多处理机 历年真题精选 1. 在多处理机上,两个程序段既能顺序串行、交换串行,又能并行,则这两个程序段之间 必须是( B )。 A. 只有数据相关 B. 只有源数据相关 C. 只有数据反相关 D. 只有数据输出相关 2. 在多处理机上,有效计算的执行时间E与处理机机间的通讯辅助开销时间C的比值较小 时,任务宜采用(粗)粒度。 3.多处理机互连形式一般有总线形式,环形互连形式,(交叉开关)形式,多端口存储器形式和(开关枢纽结构)形式等几种。 4. 多处理机实现的是(作业)和(任务)间的并行。 5. 用霍纳法则给定的表达式如下:E=a(b+c(d+e(f+gh))) 利用减少树高的办法加速运算,要求: (1)画出树形流程图; (2)确定运算级数TP,处理机机数P、加速比SP和效率EP等的值。 (TP=7,P=3,SP=7/4,EP=7/12) 6. 简述使用多处理机的目的和多处理机具备的特点。(P182-183) 同步强化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多处理机主要实现的是( A )。 A.任务级并行 B.指令级并行 C.操作级并行 D.操作步骤的并行

2. 多处理机上两个程序段之间若有先写后读的数据相关,则( B )。 A.可以并行执行 B.不可能并行 C.必须并行执行 D.任何情况均可交换串行 3. 若两个程序段之间没有任何相关,则两个程序段( B )。 A.不可并行 B.可并行 C.不可顺序串行 D.不可交换串行 4. 多处理机的各自独立型操作系统( D )。 A. 适合于紧耦合多处理机 B.要求管理程序不必是可再入的 C.工作负荷较平衡 D.有较高的可靠性 5. 多端口存储器适合于连接( A )。 A.紧耦合多处理机 B.松耦合多处理机 C.机数很多的的处理机 D.机数可变的多处理机 6. 主从型管理程序只在( C )运行。 A.多台处理机上 B.一台随意的主处理机上 C.一台指定的主处理机上 D.处理机之间 7. 能实现作业、任务级并行的异构型多处理机属( C )。 A.SISD B.MISD C.MIMD D.SIMD 8. 属于MIMD系统的结构是( D )。 A.各处理单元同时接受同一个控制单元送来的指令 B.各处理单元同时受同一个控制单元的管理 C.阵列处理机 D.松耦合多处理机和多计算机 9. 在共享主存的多处理机中,为减少访主存冲突,采用的方式一般是( A )。 A.并行多体交叉主存系统 B.共享Cache存储器 C.虚拟存储器 D.共用高速单体主存系统

解耦控制设计与仿真

解耦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姓名: 专业: 学号:

第一章解耦控制系统概述 1.1背景及概念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不断出现一些较复杂的设备或装置,这些设备或装置的本身所要求的被控制参数往往较多,因此,必须设置多个控制回路对该种设备进行控制。由于控制回路的增加,往往会在它们之间造成相互影响的耦合作用,也即系统中每一个控制回路的输入信号对所有回路的输出都会有影响,而每一个回路的输出又会受到所有输入的作用。要想一个输入只去控制一个输出几乎不可能,这就构成了“耦合”系统。由于耦合关系,往往使系统难于控制、性能很差。 所谓解耦控制系统,就是采用某种结构,寻找合适的控制规律来消除系统中各控制回路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使每一个输入只控制相应的一个输出,每一个输出又只受到一个控制的作用。解耦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极富生命力的话题,不确定性是工程实际中普遍存在的棘手现象。解耦控制是多变量系统控制的有效手段。 1.2主要分类 三种解耦理论分别是:基于Morgan问题的解耦控制,基于特征结构配置的解耦控制和基于H_∞的解耦控制理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两大系列的解耦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一是围绕Morgan问题的一系列状态空间方法,这种方法属于全解耦方法。这种基于精确对消的解耦方法,遇到被控对象的任何一点摄动,都会导致解耦性的破坏,这是上述方法的主要缺陷。其二是以Rosenbrock为代表的现代频域法,其设计目标是被控对象的对角优势化而非对角化,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全解耦方法的缺陷,这是一种近似解耦方法。

1.3相关解法 选择适当的控制规律将一个多变量系统化为多个独立的单变量系统的控制问题。在解耦控制问题中,基本目标是设计一个控制装置,使构成的多变量控制系统的每个输出变量仅由一个输入变量完全控制,且不同的输出由不同的输入控制。在实现解耦以后,一个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就解除了输入、输出变量间的交叉耦合,从而实现自治控制,即互不影响的控制。互不影响的控制方式,已经应用在发动机控制、锅炉调节等工业控制系统中。多变量系统的解耦控制问题,早在30年代末就已提出,但直到1969年才由E.G.吉尔伯特比较深入和系统地加以解决。 1.3.1完全解耦控制 对于输出和输入变量个数相同的系统,如果引入适当的控制规律,使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非奇异对角矩阵,就称系统实现了完全解耦。使多变量系统实现完全解耦的控制器,既可采用状态反馈结合输入变换的形式,也可采用输出反馈结合补偿装置的形式。给定n维多输入多输出线性定常系统(A,B,C)(见线性系统理论),将输出矩阵C表示为 为C的第j个行向量,j=1,2,…,m,m为输出向量的维数。再规定一组结构指 数di(i=1,2,…,m):当B=0,AB=0…,AB=0时,取di=n-1;否则,di取为使CiAB≠0的最小正整数N,N=0,1,2,…,n-1。利用结构指数可组成解耦性判别矩阵: 已证明,系统可用状态反馈和输入变换,即通过引入控制规律u=-Kx+Lv,实现完全解耦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矩阵E为非奇异。这里,u为输入向量,x为状

解耦控制系统仿真

.. . .. . . 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报告 系别:化工机械系班级:10级自动化(2)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系统的相对增益矩阵为: 0.570.43 0.430.57 ?? Λ=?? ?? 。 由相对增益矩阵可以得知,控制系统输入、输出的配对选择是正确的;通道间存在较强的相互耦合,应对系统进行解耦分析。 系统的输入、输出结构如下图所示 (2)确定解耦调节器 根据解耦数学公式求解对角矩阵,即 ()() ()()()()()() ()()()() ()()()()?? ? ? ? ? - - - = ? ? ? ? ? ?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22 11 21 11 22 12 22 11 21 12 22 11 22 21 12 11 1 22 222 128.752.8 3.313.6530.15 1 216.282.8 5.882544055128.752.8 3.3 S S S S S S S S S S ?? ++--- =?? ++++++ ??采用对角矩阵解耦后,系统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解耦前后对象的simulink阶跃仿真框图及结果如下: 1)不存在耦合时的仿真框图和结果

图a 不存在耦合时的仿真框图(上)和结果(下)2)对象耦合Simulink仿真框图和结果

图b 系统耦合Simulink仿真框图(上)和结果(下) 对比图a和图b可知,本系统的耦合影响主要体现在幅值变化和响应速度上,但影响不显著。其实不进行解耦通过闭环控制仍有可能获得要求品质。 3)对角矩阵解耦后的仿真框图和结果

第7章计算机控制器

第7章控制器 7.1 控制器的功能和组成 7.2 指令周期 7.3 操作命令分析 7.4 控制信号举例 7.5 控制器设计

7.1 控制器的组成 一、控制器的功能 1、从存储器取出指令,送到控制器里指令寄存器IR中 2、对指令进行译码,产生出完成指令对应的时序控制信号,并由CPU引脚将控制信号加到系统总线里的控制线中去,从而控制相关部件动作,完成指令的执行。 3. 控制程序输入及结果的输出 4. 总线管理 5. 处理异常情况和特殊请求

8.1 二、控制器的组成 1.程序计数器PC 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地址或下一条要执行指令的地址。具有自动加1(或加2)功能。 2.指令寄存器IR 存放次内存中取出的指令。 3.指令译码器 对指令寄存器IR中指令操作码进行译码,译码出的信号加到“操作信号形成部件”中一起形成该指令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时序关系的操作控制信号序列。

4.操作控制信号形成部件 根据指令操作码的译码信号以及时序信号产生部件发出的时序信号,分波次发出控制信号,控制计算机相关部件,完成指令的执行。 5. 时序信号产生器 产生机器周期信号和时钟信号,控制指令执行大的步骤(机器周期),及每个大步骤下的小的执行步骤(时钟周期)。 6.地址寄存器MAR 存放指令的地址或操作数的内存地址。 7. 数据缓冲寄存器MDR 内存写入数据或读出的指令或数据,都要经过MDR进行缓冲。

7.2 指令周期 一、指令周期的基本概念 1 . 指令周期 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全部时间 完成一条指令 执行 取指、分析 取指阶段取指周期执行阶段执行周期(取指、分析) (执行指令) 指令周期 取指周期执行周期

第7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七章 习题与答案 7-1 离散控制系统由哪些基本环节组成? 答:离散控制系统由连续的控制对象,离散的控制器,采样器和保持器等几个环节组成。 7-2 香农采样定理的意义是什么? 答:香农采样定理给出了采样周期的一个上限。 7-3 什么是采样或采样过程? 答:采样或采样过程,就是抽取连续信号在离散时间瞬时值序列的过程,有时也称为离散化过程。 7-4 写出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数,引入零阶保持器对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有何影响? 答: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数为s e s H Ts --=1)(0。零阶保持器的引入并不影响开环系统 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 7-5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答: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的模1

异步电机电流内模解耦控制系统分析与仿真_蒋卫宏

异步电机电流内模解耦控制系统分析与仿真 蒋卫宏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连云港222006) 摘要:在同步速d-q坐标系下异步感应电机动态模型和解耦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引入了内模控制方法,详细设计了基于转子磁链定向和内模控制的定子电流调节器。为了计及实际系统中异步感应电机磁场会随着电机负载(转矩)变化而呈不同程度的饱和以致电机参数的非线性,分析了电流内模控制器对这种非线性参数的鲁棒性,建立了整个异步感应电机矢量控制仿真系统,并分别对忽略磁路饱和和考虑磁路饱和两种情况下的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电流内模控制调节器在模型匹配和失配下均能提供良好的转矩动和静态解耦效果。 关键词:矢量变换;解耦控制;磁场定向;电流内模控制 中图分类号:T M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930(2007)05-0079-05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Decoupled Control System of Asynchronous Motor Using Internal Model Current Control JIANG Wei-hong (Department of Electro mechanic,Liany ungang Technical Co llege, Liany ungang222006,China) Abstract:T he internal model contr ol method is intro duced based on t he dy namic mo del of asynchr o no us mo tor in d-q refer ence fr ame.And the desig n of stat or cur rent co ntr o ller is pr oposed in deta il based on r oto r flux or iented v ector co ntro l.In or der t o take pa rameter nonliner ar ity into account which is caused by lo ad v ariatio n in real system,ro bustness of t he cur rent int ernal model co ntro ller to such nonlinea rit y is ana ly zed, and the vecto r cno nt ro l simul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Simula tio n result s under flux saturat ion co nsider ed and not co nsider ed show that the cur rent inter nal model co nt ro ller can pr ov ide go od per for mance w ith matched model and unmat ched model. Key words:vecto r t ransfor mation;decoupled co ntro l;field-or ientation;internal model cur rent contr ol 1 前言 交流异步电机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时变系统,其瞬时转矩控制困难,难以获得如同直流电机一样的高动态调速性能。矢量变换控制技术[1,2],无论是转子磁场定向[2]、气隙磁场定向[3]还是定子磁链定向[4]、定子电压定向[5],其基本思想均是通过旋转坐标变换将定子电流分解为相互垂直的直流量励磁(无功)电流i d和转矩(有功)电流i q,且分别对两者进行独立的闭环调节以实现对交流异步电机的解耦控制。 现有的电流控制方法有电流滞环控制、定子坐标系下的PI调节和同步速坐标系下的PI调节控制。其中,同步速坐标系下的电流PI调节控制尤能取得良好的稳态性能,然而该方法由于坐标变换引入的d、q之间的耦合将直接解耦的动态效果,此外d、q轴PI控制器的参数调节传统上通过试验的方法调试得到。对此,文献[6,7]将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l contro l,IM C)引入到交流电机的电流控制中,并仅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例给出了电流环控制参数设计过程和相应的仿真和实验结果。但是对电流内模控制方法在电机由于负载变化引起的参数非线性条件下其解耦效果和鲁棒性能研究在现有的文献中鲜见分析。 第19卷第5期2007年10月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Pr oceedings o f the CSU-EPSA Vo l.19N o.5 O ct. 2007 收稿日期:2006-11-16;修回日期:2007-03-09

自动控制原理第7章离散系统题库习题

7-1已知下列时间函数()c t ,设采样周期为T 秒,求它们的z 变换()C z 。 (a )2 ()1()c t t t = (b )()()1()c t t T t =- (c )()()1()c t t T t T =-- (d )()1()at c t t te -= (e )()1()sin at c t t e t ω-= (f )()1()cos at c t t te t ω-= 7-2已知()x t 的拉氏变换为下列函数,设采样周期为T 秒,求它们的z 变换()X z 。 (a )21()C s s = (b )()()a C s s s a = + (c )2()() a C s s s a = + (d )1 ()()()()C s s a s b s c = +++ (e )2221 ()() C s s s a = + (f )()1 ()1sT C s e s -= - 7-3求下列函数的z 反变换。 (a ) 0.5(1)(0.4)z z z -- (b ) 2()() T T z z e z e ---- (c )2 2 (1)(2) z z z ++

7-4已知0k <时,()0c k =,()C z 为如下所示的有理分式 120121212()1n n n n b b z b z b z C z a z a z a z ------++++=++++L L 则有 0(0)c b = 以及 []1 ()()n k i i c kT b a c k i T ==--∑ 式中k n >时,0k b =。 (a )试证明上面的结果。 (b )设 23220.5 ()0.5 1.5 z z C z z z z +-=-+- 应用(a )的结论求(0)c 、()c T 、(2)c T 、(3)c T 、(4)c T 、(5)c T 。 7-5试用部分分式法、幂级数法和反演积分法,求下列函数的z 反变换: (a )10()(1)(2) z E z z z = -- (b )1 12 3()12z E z z z ----+=-+ (c )2()(1)(31)z E z z z = ++ (d )2 ()(1)(0.5) z E z z z = -+ 7-6用z 变换法求下面的差分方程 (2)3(1)2()0,(0)0,(1)1x k x k x k x x ++++=== 并与用迭代法得到的结果(0)x 、(1)x 、(2)x 、(3)x 、(4)x 相比较。 7-7求传递函数为

解耦控制系统仿真

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报告 系别:化工机械系班级:10级自动化(2)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系统的相对增益矩阵为: 0.570.43 0.430.57 ?? Λ=?? ?? 。 由相对增益矩阵可以得知,控制系统输入、输出的配对选择是正确的;通道间存在较强的相互耦合,应对系统进行解耦分析。 系统的输入、输出结构如下图所示 (2)确定解耦调节器 根据解耦数学公式求解对角矩阵,即 ()() ()()()()()() ()()()() ()()()()?? ? ? ? ? - - - = ? ? ? ? ? ?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22 11 21 11 22 12 22 11 21 12 22 11 22 21 12 11 1 22 222 128.752.8 3.313.6530.15 1 216.282.8 5.882544055128.752.8 3.3 S S S S S S S S S S ?? ++--- =?? ++++++ ??采用对角矩阵解耦后,系统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解耦前后对象的simulink阶跃仿真框图及结果如下: 1)不存在耦合时的仿真框图和结果

图a 不存在耦合时的仿真框图(上)和结果(下)2)对象耦合Simulink仿真框图和结果

图b 系统耦合Simulink仿真框图(上)和结果(下) 对比图a和图b可知,本系统的耦合影响主要体现在幅值变化和响应速度上,但影响不显著。其实不进行解耦通过闭环控制仍有可能获得要求品质。 3)对角矩阵解耦后的仿真框图和结果

解耦控制

第三章复杂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3.4 解耦控制系统 3.4.1 系统分析及控制策略 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复杂,而且在一个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变量以及操作变量常不止一对,一个生产装置要求若干个控制回路来稳定各被控量。一个过程变量的变化必然会波及到其它过程变量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耦合。严重耦合的系统对于工程实际很不利,直接影响控制质量甚至导致系统无法运行。例如,对于一个精馏塔而言,其顶部产品成分和流量、回流、送料量、上下塔板温度等,都是一些彼此有关的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某一个参数的控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另一些有关联的参数或操作变量的影响,因此这些单个参数的控制系统之间就必定有通道互相交错,就涉及到多变量控制的问题,必须进行解耦控制。常规解耦方法有前馈补偿法、对角矩阵法和单位矩阵法[2]。 1、前馈补偿法 前馈补偿是自动控制里最早出现的一种克服干扰的方法,它同样适用于解耦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3-12。 图3-12 前馈解耦控制方框图 其中D21和D12是补偿器,利用补偿器原理: K21g21(s) + D21K22g22(s) = 0 K12g12(s) + D12K11g11(s) = 0 - 33 -

第三章 复杂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 34 - 解得补偿器的数学模型为: )()(2222212121s g K s g K D -= )()(1111121221s g K s g K D -= (3-9) 采用前馈解耦,解耦器形控制器环节比较简单。 2、对角矩阵法 对角矩阵法与单位矩阵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系统传递函数矩阵成 为如下形式:?????????????=??????)()()(0 0)()()(21221121s M s M s G s G s Y s Y c c 同样可以求得解耦器为: ?????????????=??????-)(00)()()()()()()()()(22111222112112221121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D s D s D s D (3-10) 加入解耦器后,各回路保持前向通道特性,互相不再关联影响。于是针对单回路整定好的控制器可以不加变化地使用。但其缺点与单位矩阵法相似,即对于复杂对象往往无法实现。 3、单位矩阵法 单位矩阵法和对角矩阵法的原理相似,它们的方框图如图3-13所示。 单位矩阵法求解解耦器的数学模型将使系统传递矩阵成为: ?? ??????????=??????)()(1001)()(2121s M s M s Y s Y c c ,即: ????? ?=?????????????1001)()()()()()()()(2221121122211211s D s D s D s D s G s G s G s G 则解耦器为12221121122211211)()()()()()()()(-??????=??????s G s G s G s G s D s D s D s D (3-11)

第八章 离散控制系统

第八章 离散控制系统 8.1 引言 自动控制系统发展至今,数字计算机作为补偿装置或控制装置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控制系统中。数字计算机中处理的信号是离散的数字信号。所谓离散信号,是指定义在离散的时刻点上信号,连续信号经过等间隔时间采样后就变成离散时间信号。而数字信号,是指由二进制数表示的信号,计算机中的信号就是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取值只能是有限个离散的数值。如果一个系统中的变量有离散时间信号,就把这个系统叫做离散时间系统,简称离散系统。如果一个系统中的变量有数字信号,则称这样的系统为数字控制系统。图8-1为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框图,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最常见的离散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计算机工作在离散状态,控制对象和测量元件工作在模拟状态。偏差信号)(t e 是模拟信号,经过A/D 变换后转换成离散的数字信号)(* t e 进入计算机。计算机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处理输入信号,完成控制器的功能。计算机的输出信号)(* t u 为离散的数字信号,经过D/A 变换后转换成模拟信号)(t u h 。)(t u h 输入到控制对象,是其按预定方式工作。将图8-1中的A/D 转换器由一个采样开关代替,D/A 转换器由采样开关和保持器代替,得到图8-2。在量化误差可以忽略的情况下,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看作是离散控制系统。 8.2 采样系统 在离散控制系统中,数字计算机只能处理离散的数字信号,而系统中其余元件则处理模拟信号,所以在数字计算机与其余元件之间需要进行信号转换。信号经过A/D 转换,变成离散的数字信号输入到计算机。而计算机输出的离散的数字信号经过D/A 转换,变成模拟信号输入到其余元件。在分析离散控制系统时,假定输入到计算机和从计算机输出的每一个 图8-1 计算机控制系统 图8-2 离散控制系统

离散控制系统分析方法

实验二离散控制系统分析方法 一、实验目的 利用MATLAB对各种离散控制系统进行时域分析。 二、实验指导 1.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由前面章节学习的容可知,对线性系统而言,如果一个连续系统的所有极点都位于s平面的左半平面,则该系统是一个稳定系统。对离散系统而言,如果一个系统的全部极点都位于z 平面的单位圆部,则该系统是一个稳定系统。一个连续的稳定系统,如果所有的零点都位于s平面的左半平面,即所有零点的实部小于零,则该系统是一个最小相位系统。一个离散的稳定系统,如果所有零点都位于z平面的单位圆,则称该系统是一个最小相位系统。由于Matlab提供了函数可以直接求出控制系统的零极点,所以使用Matlab判断一个系统是否为最小相位系统的工作就变得十分简单。 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时域分析是直接在时间域对系统进行分析。它是在一定输入作用下,求得输出量的时域表达式,从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稳态误差。这是一种既直观又准确的方法。 Matlab提供了大量对控制系统的时域特征进行分析的函数,适用于用传递函数表示的模型。其中常用的函数列入表1,供学生参考。

例1.z z z H 5.05 .1)(2+= 试绘出其单位阶跃响应及单位斜波输入响应。 解:为求其单位阶跃响应及单位斜波输入响应,编制程序如下: num=[1.5]; den=[1 0.5 0];sysd=tf(num,den,0.1) [y,t,x]=step(sysd); subplot(1,2,1) plot(t,y); xlabel('Time-Sec'); ylabel('y(t)'); gtext('单位阶跃响应') grid; u=0:0.1:1; subplot(1,2,2) [y1,x]=dlsim(num,den,u); plot(u,y1) xlabel('Time-Sec'); ylabel('y(t)'); gtext('单位速度响应') grid 二、 实验容 1、MATLAB 在离散系统的分析应用 对于下图所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图1,已知系统采样周期为T=0.1s ,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