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陈荣生
地下建筑物结构抗震研究
地下建筑物结构抗震研究第一章前言建筑物抗震问题一直是建筑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空间的紧缩,建筑的竖向扩张速度难以跟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建筑物的地下空间成为一种可行的使用方式。
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问题与地上建筑相较,具有更高的复杂度和难度,需要更加精细和科学的探究。
本文就地下建筑物结构的抗震研究,做一些初步探讨和总结。
第二章地下建筑物结构地下建筑物结构分为开挖法和洞室法两大类,前者通过对土壤的开挖成型控制结构,后者则是在地下空间内创造建筑形态。
在地震作用下,地下建筑物结构同样会承受地震波传导和地面震动导致的地基变形。
由于地下建筑物位于地面以下,且本身是层层叠加的结构,使得地震作用更加复杂和严峻。
因此,要保障地下建筑物的抗震安全,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和评估。
第三章地震作用的特点地震作用产生的震动时间极短,速度极快,变形极大,具有瞬发性和破坏性,能够对地下建筑结构造成巨大影响。
此外,地震波具有频谱分布的特点,通过地震波分析工具对工程进行有限元计算,可以获取阻尼、位移、加速度等一系列的数据。
考虑到地下建筑的受力情况也与地震波的时间、频率等相关,将地震波的分析结果应用到地下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安全评估。
第四章地下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设计参数、结构形式、力学模型、振动特性等。
其中最核心的是结构形式和力学模型的选择。
对于地下建筑物结构而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双曲拱形结构、空心柱结构、桩-板式结构等。
而力学模型一般包括有限元模型和抗震模拟模型等。
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力学模型的选择,能够有效减弱地震波对结构的冲击和影响。
第五章案例分析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海信地下商业城为例,进行一次简单的案例分析。
该地下商业城为双曲拱形框架结构,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采取“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以抗拔和抗滑稳定设计为主要安全考虑。
对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
对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摘要:在建筑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地上建筑结构的抗震理论日益成熟,相比之下地下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相对滞后,也逐渐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效应,对此领域也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百家争鸣之态,每种理论都有各自的立足点,当然也不乏不足之处待以完善。
本文就当下几种地下建筑结构抗震的分析办法进行阐述和总结,希望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引发更深的思考。
关键词:抗震;地下建筑;周围土体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地下结构工程也逐渐步入正轨,形成一套严密的体系。
一般来说,地下建筑结构能避开地面结构的一些缺陷,例如外界环境影响减弱,建筑的刚度也较大,这并不意味着地下结构工程可以永远避免地震等意外的发生,并且由于目前国内对于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策略研究的层次较浅或者说研究成果较少,一旦发生地震,那么地下建筑将会受到巨大破坏,并且在灾后也不能给出及时的补救办法,造成更大的财力人力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使地下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速度能够跟上地下建筑工程的发展速度。
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抗震分析办法的发展并对具体的方法做出阐释,同时研究了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反应的特点,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以期推进我国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研究进程献。
1.地下建筑结构工程地震特性地震发生时,地下结构显示出来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地下建筑结构的振动应变和地震的加速度联系较小;其二,周围地基的约束会对结构的振动产生很大影响,反之,地下建筑的振动对周围地基的影响较小;其三,地震发生时,地面建筑结构的各点相位差别不大,但是地下建筑结构的各点相位差别就会比较明显;其四,虽然地下建筑结构和地面建筑结构和周围地基的相互作用都会严重影响其动力反应,但是具体程度和方式都是不尽相同的;最后,地震波的入射方向也会影响结构的变化,即使入射方向只改变一点,但对于地下建筑结构来说,其应力会有很大改变,变形严重。
地下工程抗震分析方法及性能评价研究进展 陈霄
地下工程抗震分析方法及性能评价研究进展陈霄摘要:地下工程震害及其抗震性能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构抗震的一个热点方向。
由于受周围岩土体的约束,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与地面建筑存在较大差异。
文章针对地下工程抗震分析方法及性能评价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工程;抗震分析方法;性能评价;研究进展1地下工程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地下工程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能够在遇到社会上发生的紧急情况而进行躲避,以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尤其是针对地震来临的时候,可以进入地下工程之中进行躲避,是一种非常理想而又有效的避难场所。
在地震发生时,对于地面的产生的横波水平震动程度不大,所产生的作用的波动程度也比较小,所以地下工程对于地震的抗震功能和使用效果非常好。
在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造成的人员损伤和财产损失不计取数,在地震中造成的房屋倒塌十分严重,但是据后来的报道,地下工程的损害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只是出现了一部分裂缝问题,对于地下结构的整体结构没有过多影响。
由于地下工程是在地面之下进行建造的建筑,整体额结构之外是整个土质层,土壤是松软的,整个地下结构体系与土壤相互作用,会减小在地震中地下工程结构的运动。
另外一方面,土壤会减小动力运动对结构造成的影响,有利的避免了更多的次生危害,从上文研究能够看出,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在地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地下结构设计与抗震结构设计的设计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结构尽可能具有足够的延展性,避免脆性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均应采取“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结构构件的建筑设计中,要能够从各个结构的抗力因素出发,最主要的是要能够保证每一个结构构件的力量相均衡,尽量避免出现薄弱的环节和部位,在进行地下工程的建设中,就要从每一个受力环节的部件出发,要能够充分考虑每一个承重部件的搭配性因素。
同时要能够在一定的承重力量的基础上,保证所进行建筑设计的结构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尽量避免出现一定的薄弱环节导致整个地下工程的承重能力有所下降。
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探析
地 下 结 构 特 点 的 抗 震 分 析 方 法 日益 受 到 重视 .近 年 来 取 得 了
L 0 W C A R B 0 N Wo R L D 2 o i 4 3
建筑 ・ 节能
框 架 式 地 下建 筑 结 构 的抗 震 性 能探 析
韩 冬( 安徽省宿州市建 筑勘察设 计院, 安徽 宿州2 3 4 0 0 0 )
【 摘 要】 本文根据 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 的结构 设计说 明, 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 震设计方法的分析 , 对框架式地下建 筑结 构抗 震方面做 出研
框 架 式 地 下 建 筑结 构 在 地 震 力作 用 下 。 因为 建 筑 周 围的
地震反应 。 地 震 通 常 以地 震 波 形 式 传 播 地 震 的 能 量 。 在 地 震 波 幅 度 相 应 的 确 定 地 基 弹 性 常 数 。而 后 为 求得 相 应 的 变 为要 在 自基 岩 传 到 场 地 时 , 地 基 的 土壤 介 质 就 会 在 地 震 波 作 用 下 . 产 孔 洞 各 个 方 向 上施 加 均 布 的 荷 载 .这 样 可 以求 得 地 基 抗 力 系 生运动 。 土壤 介 质 会 将 运 动 形 式 传 递 到 框 架式 的 地 下 结 构 。 如 数 , 再 讲 地 基 抗 力 系数 换 算 成 弹 簧 常数 。
地层 的 约 束 , 即 使 发 生 地 震 其 震 害程 度 也相 对较 轻 。 然 而 。 随
着地 下 空 间 的 开发 和 地 下 结 构 建 设规 模 的 不 断 扩 大 。地 下 结
建筑地下结构工程的抗震分析方法
不仅具有一定的承载力,而且抗震能力十分优越,加之施
工简易、生产方便,被较大范围地应用于我国的建筑行
业。比如,在我国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工程中,应该优先
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其建筑结构,以提高建筑自身
的抗震等级(表 1)。
表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烈度
6
7
8
9
高度(m) ≤30 >30 ≤30 >30 ≤30 >30 ≤25
境深度的差异而产生明显变化。 第七,无论是地面结构工程还是地下结构工程,其与
地基部分之间形成的作用力均会对其本身的动力响应产 生较大影响。
3 建筑地下结构工程的抗震分析方法
3.1 地下结构工程地震原型观测分析法 对于此方法的使用,首先应该根据地下结构本身动力
响应的构建特点进行检测,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和掌握结构 的振动响应情况,并且要进行较长周期的观测,利用机构 的各项动力响应参数划分结构中各部分的地震烈度,再对 其进行反复核对和校正,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以此 为基础构建与结构配套的数据库。通过应用该分析方法, 能够以相关数据信息为基础进行机构主体动力响应规律 的分析,从而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在进行结构减震设计 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震动场地、震动参数以及具 体震级等相关因素,实现减震的目标。但是,由于目前的观 测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大多数的观测信息都源自地面观 测,此外,在地下深埋区域的观测中,可以获得的资料非常 少,再加上目前对于地震预测的准确度不足,尤其是对于 强震的预测,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以及观测周期,这就进 一步增加了采集信息的难度。 3.2 地下结构工程模拟实验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院TU352
文献标志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1-9344(2019)04-0069-02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于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虽然与地上建筑建筑的结构相对比,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比较优越而且震害比较少,但是我国的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理念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本文将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能够引起更多的科技人员关注地下建筑建构的抗震性能【关键词】地下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地下建筑的扩大。
这样一来,虽然地下建筑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设计问题,特别是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问题。
大多数的科技设计人员往往忽视了地层在变形和位移的过程中会导致地下建筑结构发生改变,这一重要实际问题[1]。
因此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仔细的分析非常有必要,我们在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对抗震设计的问题,以此来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
一、地下建筑结构的概述以及抗震的现状(一)类型分析目前我国的地下建筑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仓储建筑、防护建筑、建筑综合体、地下工业建筑、居住建筑、交通建筑和公共建筑等。
如果根据空间的形状可以分为长线性地下建筑和空间性地下建筑。
如果根据结构的类型可以分为连续性、地道式、沉井式、浅埋式和附建式。
(二)特点分析地下建筑结构是地下结构的一个分支,大体上可以描述为在土层间或者岩层间建造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与地面的结构相比较,地下建筑结构有一定的特点,具有不易受外界干扰、自然保护能力较强、地质状况影响较大、施工的条件独特并且需进行通风、防潮、防排水和照明等处理。
(三)抗震现状我们一直以为地下建筑拥有比较优越的抗震性能,但是依据这些年的地震灾害,我们发现,由于受到地震的强烈干扰,地下建筑也会受到严重的损坏。
我们知道地面结构和地下结构振动的特点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对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可以有效保证地下建筑的质量。
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
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下建筑结构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受力环境,在地震作用下往往表现出与地面结构截然不同的动力响应特征。
如何确保地下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系统研究地下建筑结构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对现有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明确当前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接着,基于地震工程和地下结构工程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适用于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新方法。
该方法将综合考虑地下结构的几何特性、材料性质、地层条件以及地震动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还将探讨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参数,包括结构刚度、阻尼比、土结构相互作用等,并分析这些参数对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结合具体工程案例,验证所提出抗震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我国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地下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 地下建筑结构的特点及抗震分析难点地下建筑结构通常位于地面以下,其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下空间利用等多种因素。
这些特点使得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挑战。
复杂的地质条件:地下建筑结构需要适应不同的地质环境,包括土层的类型、地下水位、土壤的承载能力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空间限制:地下空间的利用受到地面建筑和周围环境的限制,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空间的有效利用和安全性。
施工难度:地下建筑结构的施工通常比地面建筑更为复杂和困难,需要特殊的施工技术和设备。
与地面建筑的相互影响:地下建筑结构与地面建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需要考虑地面建筑对地下结构的荷载传递和地下结构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浅谈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浅谈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关于地下建筑的抗震性能的分析和抗震简化计算方法的探讨起步较迟,在日本神户1995年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对地下建筑结构向来缺乏抗震设计。
这是由于地下建筑结构不同于普通地面建筑结构,地下建筑结构受到围岩的的约束作用,在地震时并没有明显的自震特性表现出来。
这是因为地下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主要受到围岩介质的相对变形的影响,而与此同时地下建筑结构对围岩介质也会产生相对的作用,从而形成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现象。
人们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缺乏了解和认识,对地下建筑的抗震性能也不够关注。
直到近些年,关于地下建筑结构关于抗震方面的研究才逐渐兴起,慢慢形成规模。
下面本文就将简单的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抗震简化计算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对于地下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土层的厚度和建筑所处地理位置的岩层种类等都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影响。
具体说来以下几个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地下建筑的抗震性能。
本文通过假设土体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变形协调为基础,通过建立三维地下建筑结构有限元单元整体分析模型,利用ABAQUS这一软件分析地下建筑结构在地震单种工况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与此同时,对地面结构也同样的建立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比较得出地下建筑结构与之存在的差异,从而研究出土层厚度、围岩性质等因素对地下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
1、地下建筑结构的埋深对其抗震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这是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地下建筑结构的埋深越深,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内力就会越大,同时地下建筑结构的侧移也会变大。
但当地下建筑结构的埋深突破了这个范围,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内力和侧移受到建筑结构埋深的影响会逐渐变小,甚至埋深的深度对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内力和侧移的影响呈反向的。
2、地下建筑结构所处的围岩性质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下建筑结构受到围岩的约束力因围岩的软硬而有所不同,如果围岩比较软那么其对地下建筑结构的约束力就相应的较弱,这就会导致地下建筑结构更易产生较大的变形,从而影响到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抗震简化计算
具 有 代 表 分 析 的 意 义 。 在 山 东青 岛 2号 线 一期 工 程 的 实 际施
工情 况 中 , 比较 常 见 的 围岩 是 中硬 土 , 并且 山 东青 岛 2号 线 一 地震 还 是 会 对 地 下建 筑 期 工程 的 沿线 土 壤 大 多为 软 土和 岩 石 ,很 少 出现 埋 深 叫 声 的 造 成严 重 的危 害 , 在 建设 地 下 建 筑 的 时候 , 必 须 提 高地 下建 筑 情 况 . 山 东青 岛 2号 线 一 期 工程 的 围 岩 参 数 弹 性 模 量 , 泊松 比, 密度 , 阻尼 比 等 等 , 在 该 工程 中 , 泊松 比为 0 . 4 5 , 密 度 设 定 的 抗震 性 能 . 保 证 人 们 的 生命 安 全 。
【 摘 要 】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 建筑工程 的建设越来越 多, 城市土地资源十分 匮乏, 地 下空间被广泛应用 , 地 下建筑不断增 多 , 为保 证地 下建筑
的 安 全和 质 量 , 不 得 不 重 视 地 下 建 筑 结 构 的抗 震 性 能 。 本 文 通过 对地 下 建 筑 结 构 抗 震 性 能 进 行 分析 , 简要介绍地下建筑抗震简化计算 , 希 望 为
地铁里的空气新鲜。 地铁 下 面无 法接 受 阳光 的 照耀 . 必须 安 装 照 明装 置 , 提 高地 铁 工 程 建设 的环 境 。 地铁 施 工还 需要 保 证 工 程 能 够 实现 防 噪 音 、 防排 水 、 防 潮 湿 的 效 果 。 青 岛 2号 线 一 期
工程 要 使 用 的 地 下 空 间主 要 是 通 过 “ 挖” 的方式进 行 . 施 工 过
【 关键 词 】 地下建筑 结构 ; 抗 震性能 ; 抗震简化计 算
【 中图分类号 】 T U 3 5 2 . 1 1
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
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建筑结构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由于地下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和影响因素比地上结构更为复杂,因此开展地下建筑结构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地下建筑结构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展开研究,旨在为提高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外学者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动反应分析、随机振动分析、屈曲分析及稳定性分析等方面。
虽然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计算精度不高、实用性不强等。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动反应谱和随机振动分析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
该方法首先利用地震动反应谱对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进行静力分析,得到结构的地震反应,然后利用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
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地下建筑结构抗震实验。
实验过程中,通过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仪器对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采集和处理,得到结构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数据。
结合实验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和修正。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地震动反应谱和随机振动分析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地下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
同时,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的研究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下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中的一些问题,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本文提出的抗震分析方法在应用中需要输入地震动作用参数,而这些参数的准确获取和处理仍存在一定难度。
本文的方法主要针对常见的地下建筑结构形式,对于一些特殊结构和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仍需进一步探讨。
未来研究方向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需要深入研究地震动作用参数的获取和处理方法,提高抗震分析的精度和可靠性;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地下建筑结构,需要研发更为高效和精确的抗震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结合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地下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平台,实现地震灾害的有效预测和评估。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探讨 陈年生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探讨陈年生发表时间:2019-07-03T10:10:07.620Z 来源:《河南电力》2018年23期作者:陈年生[导读] 所谓地基处理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利用地基处理技术改善房屋建筑的地基变形与渗透变形。
(江苏豪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24000)摘要:房屋建筑作为人类的居住空间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的地基处理技术直接影响着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一幢房屋地基处理的好坏不仅关系着房屋的使用寿命,更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对地基处理技术的阐述,分析了不同地质状况下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也对地基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希望能为房屋建筑单位的地基处理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地基处理技术;发展趋势1 地基处理技术的概念所谓地基处理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利用地基处理技术改善房屋建筑的地基变形与渗透变形,从而最大程度提高房屋的地基承载能力。
地基处理过程较复杂且多变,因此必须使用科学的地基处理方法,保障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好的地基处理方法可以防止坍塌、倾斜等恶性事故的发生,使房屋的耐久性与安全性得到保证。
2 房屋建筑施工中地基处理的特点2.1 复杂性不同地区其地质条件也是各不相同,由于各地域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由此产生的各类地质灾害对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影响极大,各种土质的地基处理方式也不同,例如冻土土质在进行地基处理时就要防止地基的冻胀变形。
由此可见房屋建筑施工中地基处理较为复杂,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各种影响地基的因素。
2.2 多发性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其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普遍较低,所以房屋建筑物的地基处理中不合规的地方很多,由此产生的房屋垮塌或倾斜事故更是频繁发生,不仅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潜在性地基是房屋建筑物的根基,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期间每一工序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地基出现问题不但会产生质量问题还会给房屋使用留下安全隐患。
软土地层浅覆土下钢管幕顶进沉降分析
0 引言
由于地面交通和建(构)筑物的限制,传统的明挖 法施工技术难以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中开展,需要采用 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的地下穿越方法进行施工。管幕 法是一种新型的地下表变形效果好、可在非开挖 条件下构造地下超大结构和施工精度高等特点,可用于
第 7期 苏荣军,等 : 软土地层浅覆土下钢管幕顶进沉降分析
1237
叠 加 影 响 ;杨 仙 等 [8]研 究 管 幕 预 筑 法 中 密 集 大 直 径 钢管幕顶进 对 地 表 沉 降 的 影 响,分 析 不 同 间 距 下 已 完成钢管对 后 续 顶 管 施 工 地 表 沉 降 的 影 响,并 结 合 修 正 公 式 进 行 了 沉 降 预 测 ;李 耀 良 等 [9]结 合 上 海 软 土地区某管 幕 法 工 程,对 软 土 地 区 管 幕 法 工 艺 进 行 研究;孙金等 运 [10] 用 三 维 数 值 模 拟 方 法,研 究 不 同 工况下地表 沉 降 变 形 特 征 和 规 律,探 讨 双 重 置 换 管 幕工法的合理性;朱合华等 运 [11] 用风险分析方法分 析饱和软土 地 层 中 隧 道 管 幕 施 工 时 顶 进 阻 力、地 表 沉降(隆起)等方面的 风 险,并 提 出 防 范 措 施;马 胜 利 基 [12] 于现有管幕研究,分析曲线管幕施工期间 影 响地表沉降 的 主 要 因 素,并 总 结 了 相 应 的 沉 降 控 制 措施;黎 永 索 等 等 [13] 对 管 幕 预 筑 法 进 行 了 现 场 试 验 ,取 得 了 现 场 实 测 数 据 并 拟 合 出 其 动 态 变 化 规 律 。 以上文献大多是采用数值模拟或修正公式的方法从 理论的角度 进 行 研 究,而 对 于 特 殊 复 杂 的 工 程 地 质 条件,尤其是 浅 覆 土 下 高 精 度 小 直 径 管 幕 沉 降 机 制 的相关研究及试验较少,分析不够全面。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 陈家荣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陈家荣摘要:随着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建筑物地下室的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以及空间的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地下室内设置各类设备用房、消防水池、停车位和服务管理用房等设施已成为很多建筑设计师的不二选择,从而增加了地下室结构设计的难度和成本比重。
地下室结构设计作为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结构设计师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尽量满足建筑、人防、给排水、电气、暖通、采光、交安等专业的设计要求,把握好设计的关键点,对关键问题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处理好重要部位和细部节点的结构设计,确保地下室结构设计质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地下室;结构设计1、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概述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是建筑地下室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点,但是这个关键点的影响相对较小,只需要保证足够的承重能力和空间布置合理度即可。
例如建筑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是基于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户型分配设计的,在居民楼的设计中,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应当在合理程度上压缩每个房间的空间,使地下室尽量具有更多的房间,使更多的住户可以使用,而酒店的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则完全不同,应当设计出停车场,在保证足够承重的情况下,尽量设计出足够大的停车空间。
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应当在综合考虑开发商意图、承重能力、建筑功能等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保证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2、地下室结构设计的要点2.1地下室的抗震性能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地下室的结构抗震设计工作是整个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与此同时,由于地下室的特殊性,其抗震性能强弱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地下室抗震设计时,应适当增强地下室的抗震承载力,确保抗震性能,同时,也需要保证地下室的抗震能力和地上结构相当,避免由于刚度或承载能力突变而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建筑工程地下室的承载能力还取决于所选用的材料、混凝土墙体及顶板厚度,因此,应适当增强墙体和地下室顶板承载能力,使地下室的抗震能力能够达到所需要求;同时,地下室结构应力求体型简单,尽量使其外形变化较少;保证土体对地下室的良好约束,也是确保整个建筑结构性能良好的重要条件。
不同楼板厚度的轻钢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不同楼板厚度的轻钢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张永生
【期刊名称】《安徽建筑》
【年(卷),期】2013(020)005
【摘要】轻钢结构具有造价低、重量轻、安装方便、施工周期短等优点,近几年来应用较为广泛.文章以一个5层纯框架结构为例,应用ANSYS软件,分析了不同楼板厚度的轻钢结构的地震反应,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为今后轻钢结构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2页(P151,164)
【作者】张永生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92.5
【相关文献】
1.楼板厚度对多层轻钢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J], 于晓明
2.考虑楼板变形影响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混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J], 史庆轩;王社良
3.考虑楼板效应的钢结构罕遇地震反应分析 [J], 贾瑞杰
4.考虑温度应力的某大底盘双塔结构裙楼楼板地震反应分析 [J], 宋琛琛;于明博
5.某框架楼板厚度变化对楼板变形影响分析 [J], 杨勇;黄剑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下结构对场地和地表建筑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地下结构对场地和地表建筑地震响应影响分析陈健云;何伟;徐强;李静【摘要】地铁车站等地下结构的建设,必然会引起场地土层以及临近建筑物的地震动力响应发生变化.为研究此种影响,以某典型地下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引入了土体的非线性本构模型,同时考虑了结构与土接触面特性和地基无限域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地下结构的存在,地表一定范围内的地震动设计参数被显著放大;临近地表建筑的位移响应、框架柱剪力响应也均被显著放大.建议在地铁等地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时考虑工程建设后对地表设计地震动的影响.%From the view point of seismic design, the existenc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such as subway stations,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ground and the buildings which are adjacent to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order to study this kind of effect, a typical underground station is selected, and a hysteretic nonlinear soil constitutive model is used for the analysis. The interaction finite element models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ntact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and soil and the impact of foundation infinite domai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in a certain range of site are significantly enlarged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underground stations, and displacement response and frame column shear force response of ground buildings are apparently amplifi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ffect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on ground motion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re planned and designed.【期刊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52)003【总页数】6页(P393-398)【关键词】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地表建筑;场地地震动设计参数【作者】陈健云;何伟;徐强;李静【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71.80 引言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地面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为了缓解城市空间发展压力,城市繁华商业区的建筑群和主干道下修建了大量的地下空间结构.从抗震角度来讲,地下结构修建前后,地震作用引起的场地土层的地震反应和临近建筑物的动力反应将不同于以前.在1985年的墨西哥地震[1]和1994年的洛杉矶地震中,许多地铁隧道结构很少遭受到地震破坏,但隧道临近的地表建筑有的却出现了很大的破坏情况.目前国内外工程的建设中,均没有考虑地下结构建设对场地设计地震动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都做了许多分析和研究,而对地下结构建设后引起的场地土层和临近地表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变化的研究还比较少.对该问题的研究,可采用解析法和数值法.解析法在问题本质分析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波动问题的复杂性,解析法仅适用于一些简单的情况[2~4].通过数值方法研究该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文献[5]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软弱地基浅埋隧洞开挖引起的场地地震效应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文献[6]采用有限差分法初步分析了地下结构的开发对场地地表反应谱的影响;文献[7]研究了隧道对临近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影响.本文针对该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法,选取地下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地铁车站结构对场地和临近地表建筑的地震响应影响.1 计算模型选取两层双柱三跨岛式地铁车站,如图1;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地下车站结构与周围土体之间均设置摩擦接触对,采用了基于允许弹性滑动罚接触算法[8],计算中假定筏基与土之间的摩擦因数μ=0.3.本文采用基于Davidenkov骨架曲线[9]的黏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描述土体的动力特性.初始加载段剪切模量计算公式如下:图1 地铁车站断面尺寸图Fig.1 The section size of subway station图2 无地表建筑有限元模型Fig.2 Finite element model without ground buildings式中:Gmax为初始剪切模量,τoct为八面体剪应力,γoct为八面体剪应变,H是描述应力-应变关系的基本形状函数,γ0为参考剪应变,A、B为模型参数.当土体处在加卸载状态时,剪切模量Gt+Δt的计算公式为式中:γoct.c为八面体剪应力-剪应变滞回曲线加卸载转折点对应的剪应变.为了考虑土体材料的黏性效应,按瑞雷阻尼概念,参考文献[10]假设阻尼矩阵只与刚度矩阵有关,因此,最终的应力-应变关系为式中为初始弹性刚度.无限域的影响采用由Bettess等提出[11]的无限元模拟.2 车站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近场有限元计算域为160m×60m.土层的物理参数见表1,由于缺少试验资料,特取Seed等[12]获得的典型砂土、黏土的非线性数据拟合Davidenkov模型的参数.地下车站结构埋深2m.接触面设为库仑摩擦型接触面.车站混凝土结构采用线弹性本构模拟,材料密度为2 500kg/m3,泊松比为0.2,弹性模量为32 GPa.基岩输入地震波采用由Ⅰ类场地设计反应谱产生的人工波和El -Centro地震波,把El-Centro反演到基岩处,加速度时程如图3所示.加速度峰值均调整为0.05g(工况1)、0.10g(工况2)、0.20g(工况3).表1 土层物理参数Tab.1 Physical parameters of soils土层深度/m 密度/(kg·m-3)剪切波速/(m·s-1)最大剪切模量/MPa 泊松比1 0~2.0 1 940 173 60.00 0.332 2.0~5.0 1 980 200 80.00 0.323 5.0~18.3 1 990 212 90.03 0.324 18.3~25.4 2 000 244 120.00 0.405 25.4~45.0 2 000 273 150.00 0.306 45.0~60.0 2 050 333 222.24 0.26图3 加速度时程Fig.3 The time historyofacceleration为了便于反映地铁车站开挖对场地地表设计地震动的影响,假定车站结构正上方为中心0点,距中心点每隔10m处为一个监测点(见图2).图4给出了地表在3种峰值加速度地震波输入下地表最大加速度反应曲线.图5、6分别给出了在峰值为0.1g地震波输入下地表0点、3点的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图4 地表最大加速度反应曲线Fig.4 The peak acceleration response curves of ground surface图5 基岩输入0.10g地震波时地表0点地震加速度反应谱Fig.5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on 0point of ground surface for input acceleration of 0.10g图6 基岩输入0.10g地震波时地表3点地震加速度反应谱Fig.6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on 3point of ground surface for input acceleration of 0.10g从图4~6可以看出:(1)在3种峰值加速度地震波输入下,车站正上方地表的加速度反应较自由场地时均有显著的减小.其中在距中心点x=10m处(2点),加速度减小幅度最大.在人工波输入下,距地表中心点25~45m的水平范围内,加速度反应比自由场地时明显增大.在El-Centro波输入下,距地表中心点20~40m的水平范围内,加速度反应比自由场地时明显增大.这表明由于地下结构的存在,地表一定范围内,地震动响应被显著放大.(2)由于地下车站结构的存在,在地表中心点(0点)处,加速度反应在短周期内显著地减小;在周期大于1.0s时,加速度反应与自由场地时基本相当,或略大. (3)由于地下车站结构的存在,在地表3点处,加速度峰值最大,且均大于自由场地情况.在3点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在短周期时比自由场地情况下要大.3 车站对地表建筑的地震动影响计算模型如图7所示.上部结构为三跨六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层高为4.5m,其他各层均为3m,跨度为6m,梁截面为300mm×600mm,柱截面为600mm×600mm,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筏板厚取0.5m.筏板基础与土体之间采用摩擦型接触对来联接.上部结构左边柱与地下车站结构水平距离为5m.上部结构采用线弹性本构模型模拟,材料密度为2 500kg/m3,泊松比为0.2,弹性模量为30GPa;把填充墙的重量转化为梁的重量来考虑,梁的密度为3 926kg/m3.梁、柱和筏板均用平面梁单元来模拟.模型的其他参数与前文相同.输入加速度峰值为0.10g.图7 有限元模型图Fig.7 Finite element model3.1 框架位移分析图8 为两种地震波作用下框架柱各层与底层的最大水平相对位移.图9为两种地震波作用下框架柱顶底水平相对位移时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图8 框架柱各层与底层的最大水平相对位移Fig.8 Maximum horizontal relative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every storey and bottom of frame column图9 框架柱顶底水平相对位移时程Fig.9 Time histories of horizontal relative displacement between top and bottom of frame column(1)在两种地震波作用下,各层与底层的相对位移在地下有车站时均较无车站时要大.这表明地下大空间结构的存在对地表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 (2)在两种地震波作用下:当无地下车站时,框架柱左右摇摆;当有地下车站时,框架柱柱顶相对于柱底向无地下车站一侧偏移,原因可能是地下车站本身相对于土体刚度较大,使得左侧相对于右侧无地下车站的地基土体刚度增加,这种刚度不对称导致了上部结构地震反应时的不对称.总之,在有地下车站时,地表建筑框架结构的变形较大,这增大了地表建筑的地震破坏响应.3.2 框架柱的剪力峰值为了比较有无地铁车站对地表建筑框架柱剪力的影响,图10、11分别给出了基岩输入人工波和El-Centro波时框架柱各层的剪力峰值.本文只讨论左边柱和左中柱的剪力情况.无论哪种地震波输入,中柱的各层剪力都大于边柱的各层剪力;地下有车站时,地表框架各层的剪力均大于无车站时各层的剪力.图10表明在人工波作用下,左边柱底层的剪力增幅较大,达21%.左中柱的剪力最大增幅达40%.从图11可以看出,在El-Centro波作用下,左边柱和左中柱的各层剪力增幅相对于人工波时偏小,但剪力峰值比人工波作用时要偏大.图10 基岩输入人工波时框架柱的剪力峰值Fig.10 The largest shearing force of frame column subjected to the artificial earthquake wave图11 基岩输入El-Centro波时框架柱的剪力峰值Fig.11 The largest shearing force of frame column subjected to El-Centro wave4 结语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引入基于Davidenkov骨架曲线的黏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在计算模型中考虑了无限域的影响和结构与土的接触面特性,主要研究了城市地下车站结构的开发对地表及临近建筑的地震响应影响,得到一些有价值的规律.初步认为:由于地下车站结构的存在,在地表30m处的范围内,地表加速度较自由场地时被显著放大.在地表建筑-土-地下结构共同作用体系分析中,地表框架结构的位移响应、框架柱剪力响应均被放大,且地表建筑结构顶层与基础的相对位移向无地下结构一侧偏移.地下车站结构对场地设计地震动的影响,与场地条件、车站埋深、车站尺度、衬砌刚度、地表建筑规模、地表建筑基础形式、地震波波长和入射角度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选用了特定的场地,没有考虑隧道埋深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接下来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FAHIMIFAR A.The prediction of seismic damages in tunnels and underground spaces and the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m [J].Journal of Ministry of Road &Transportation of Iran,2003,48:76-89[2]SMERZINI C,AVILES J,PAOLUCCI R,etal.Effect of underground cavities on surface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under SH wave propagation [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2009,38(12):1441-1460[3]陈志刚,刘殿魁.椭圆孔对SH波散射的远场解[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3,24(3):334-338[4]梁建文,纪晓东,LEE V W.地下圆形衬砌隧道对沿线地震动的影响(1):级数解答[J].岩土力学,2005,26(4):520-524[5]陈国兴,庄海洋,徐烨.软弱地基浅埋隧洞对场地设计地震动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6):739-744[6]何伟,陈健云,于品清.地下结构开发对场地地表反应谱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6):1098-1102[7]杨书燕,姜忻良,李新国.隧道对临近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影响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7,39(3):41-46[8]GWINNER J, BROSOWSKI B. A penalty approximation for a unilateral contact problem in nonlinear elasticity [J].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1989,11(4):447-458[9]MARTIN P P,SEED H B.One dimensional dynamic ground response analysis[J].Journal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ASCE,1982,108(7):935-954[10]庄海洋,陈国兴.土体动非线性粘弹性模型及其在ABAQUS软件上的实现[J].岩土力学,2007,28(3):436-442[11]BETTESS P,ZIENKIEWICA O C.Diffraction and refraction of surface wave using finite and infinite elemen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1977,11(8):1271-1290[12]SEED H B,IDRISS I M.Soil moduli and damping factors for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R]//Report No. EERC 70-10. Berkele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0。
浅谈如何提升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浅谈如何提升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杨志胜摘要:框架式地下结构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及地震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及抗震研究问题严重。
地下结构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地下结构必须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的应用,可有效提升其抗震能力,为此,本文主要对地下建筑结构地震破坏特征、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式及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以期为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关键词:框架试;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目前,关于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大多是计算给定的地下结构在地震影响下的动力响应,而该结构在该动力响应下是否已破坏则不得而知,这就需进行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近年来,地震工作者从振动台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等诸多方面对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开展了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为例进行分析,为此,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1 地下建筑结构地震破坏的体现根据对已有震害的调查资料分析,地下结构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地质条件有较大变化的区域容易发生破坏;(2)修建在软弱土层中的地下工程比修建在坚硬岩石中的破坏大;(3)地下结构上部覆盖土层越厚,破坏越轻;(4)衬砌厚度较大的结构破坏的几率大于衬砌厚度较小的结构;(5)在结构断面形状和刚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部位容易遭到破坏,地面洞口也是经常受到地震破坏的部位;(6)在同一地震烈度条件下,地下结构的破坏程度远远小于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7)对称结构发生破坏的程度要比非对称结构发生破坏的程度轻。
2 加强地下框架结构抗震度的必要性地下建筑对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尤其在抗震、防火、防毒、防风、防洪等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比地面建筑的生存更具有优势。
地下建筑和地面建筑相比,地下建筑具有较好抗震性能,其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地震波水平力的作用下,地面建筑的上部分随着地震震动而产生横向振动,建筑的高度越高,振动的幅度就越大,更容易扩大震害的程度,而地下建筑的周围被岩石和土质包围,限制地下建筑产生位移的可能,無法为地下建筑结构提供有限的地震抗力,因此,地下建筑的破坏程度较轻于地面建筑[1]。
地震活动性分析中余震的删除
地震活动性分析中余震的删除
陈凌;刘杰;陈颙;陈龙生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1998(0)S1
【摘要】介绍了几种删除余震的方法,并从地震断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删除余震的新的震级相关时空窗法.采用这些方法,分别对4个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地震目录删除了余震,并对原始目录及删除余震后的目录作了频度统计和R/S分析结果表明删除余震后,地震时间过程的平稳性明显提高,地震事件的独立性增强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非随机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地震时问过程的R/S分析中,Haret 指数H>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删除余震方法及其有效性的检验.【总页数】9页(P244-252)
【关键词】余震;随机性;R/S分析;Hurst指数
【作者】陈凌;刘杰;陈颙;陈龙生
【作者单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国家地震局;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1
【相关文献】
1.基于聚类分析的多尺度相似地震快速识别方法及其在汶川地震东北端余震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J], 王伟涛;王宝善
2.地震体波面波和地震活动性的某些谱分析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初… [J], 陈化然;冯德益
3.邢台强余震前地震活动性标度平静异常的模糊识别及分析 [J], 平建军
4.地震体波面波和地震活动性的某些谱分析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初步应用 [J], 陈化然;冯德益
5.地震活动性的自助统计分析及其在河南省及邻区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J], 郭德科;刘尧兴;王惠;郭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构抗震与地下结构抗震
结构抗震与地下结构抗震
王晓东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07(000)019
【摘要】本文综述了地下隧道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和抗震分析的基本方法,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地下隧道结构抗震研究的现状、各种理论及实用分析方法以及今后的一些发展动态,并就各种分析方法作了简单的比较分析.
【总页数】1页(P116)
【作者】王晓东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7
【相关文献】
1.浅析结构抗震与地下结构抗震 [J], 蔡勇
2.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抗震简化计算 [J], 丁常勇
3.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探讨 [J], 侯莉娜;文保军
4.地铁地下结构荷载—结构模型反应谱法抗震性能分析 [J], 张驰; 徐赞; 张增; 吴道勇
5.结构抗震与地下结构抗震探析 [J], 王晓敏;宋蕾;宋娇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陈荣生
发表时间:2018-12-19T15:09:16.1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作者:陈荣生[导读] 地下建筑抗震性能分析和地震计算方法的讨论起步较晚。
在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之前,地下结构缺乏抗震设计。
林州中天建设有限公司河南安阳 45655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与地上建筑结构相比,抗震性能优越,地震破坏较小,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因此,本文将分析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安全性能引言:地下建筑抗震性能分析和地震计算方法的讨论起步较晚。
在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之前,地下结构缺乏抗震设计。
这是因为地下建筑结构不同于普通地面建筑结构,地下建筑结构受到围岩的约束,地震时没有明显的自震特征。
这是因为地下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主要受周围岩石介质相对变形的影响,而地下建筑结构也对周围岩石介质产生相对影响,从而形成土-结构相互作用现象。
人们对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缺乏了解和理解,对地下建筑的抗震性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直到最近,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研究逐渐出现并逐步形成。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简要讨论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和地震计算方法。
1地下建筑结构的基本概述
1.1地下建筑结构的类型分析。
现阶段,以实用功能为依据对地下建筑结构主要可分为七类,即:公共建筑、交通建筑、居住建筑、地下工业建筑、建筑综合体、防护建筑以及仓储建筑等。
若以空间形状为依据,其又包括空间地下建筑与长线性地下建筑。
若从地下结构型式分,其又可分为附建式结构、浅埋式结构、沉井法结构、地道式结构、连续墙结构等。
1.2地下建筑结构特点分析。
作为地下结构的一部分,地下建筑结构可理解为在岩层或土层间建造的构筑物与建筑物。
相比地面结构,地下建筑结构具有自然防护能力强、受外界因素影响小、地质条件影响大、施工条件特殊且需要进行照明、防排水、防潮以及通风等处理。
1.3地下结构震害特性分析。
以我国1976年唐山地震所造成的地下人防工程破坏、1999年台湾地震中地下工程的破坏、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地下商场、隧道以及通道等破坏为例,对地下结构震害的特性可总结为:第一,与地上结构相比,其地震破坏程度较低。
第二,相比岩石中结构,土中的地下结构容易被破坏。
第三,地下结构破坏程度主要受强震持时的影响。
第四,受边坡失稳影响,地下隧道的地面处会受到严重破坏。
2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研究
2.1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问题分析。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考虑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抗震等级、材料等级、活荷载值、地基承载能力、实际施工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信息是否通过施工图表达出来等。
而且其作为基本的建筑类型,在结构安全等级与建筑物使用年限方面也应着重考虑,特别在地下建筑结构中所涉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以及建筑结构的地基基础等级等方面。
同时,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地基土层与持力层的承载能力、地基土冻结深度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问题。
另外,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对结构构件的耐火等级也有具体的要求。
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基本的规范要求并做好验收工作,避免因设计或施工存在的问题导致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不高的情况发生[2]
2.2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2.2.1.静力法。
静力法的应用主要指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地震力通过等代的静地震荷载进行代替,然后对地震荷载下结构内力利用静力计算模型综合分析。
其中等代的地震荷载可分为结构自身的惯性力、主动侧向土压力的量以及洞顶处土柱的惯性力等。
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对结构横断面的抗震计算。
2.2.2.地基抗力系数法。
在对横断面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过程中,常利用以互相作用计算模型为基础的地基抗力系数法,尤其对于全埋设或半埋设的地下建筑结构也比较适用。
这种方式会将地下建筑结构岩土介质作用以多点压缩弹簧或剪切弹簧代替。
具体计算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计算代替岩土介质的弹簧常数。
第二,计算岩土地震变位。
第三,计算地震结构地震反应。
另外,计算岩土抗力弹簧时,所利用的方式主要为静力有限元法取其近似值,而对与应变幅度对应的地基弹性常数需根据地震反应进行分析。
为确保孔洞上方承受的荷载保持均匀,需计算地基抗力基数,最后再利用弹簧常数替换地基抗力系数。
2.2.
3.反应变位法。
据以往实践表明,地下建筑结构可能发生共振响应的概率很小,在计算过程中可将结构发生振动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力进行忽略。
因此,对地震反应动力分析过程中可直接利用拟静计算公式,使土壤介质变位对地震效应起决定性作用。
但利用反应变位法时,需对抗力系数、地震变位予以明确,这样才可保证计算结果更为合理。
2.2.4.有限元方法。
对地下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时,为使抗震特性、特殊位置抗震的研究更加深入,经常采用有限元方法。
例如,对地下室转弯部位或地下室其他分支等都需利用这种方式。
另外,模型边界需利用如叠加边界、透射边界以及粘性边界等能量传递边界[3]。
2.3衬砌整体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衬砌整体式的结构抗震性能可从四方面进行概括:第一,在地震作用下,其构件内力与变形程度相比地面结构反应较小。
但结构督办或底层梁等结构部位的内力相比地面结构较大。
第二,结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间不同的匹配程度对衬砌整体式地震响应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三,地震响应受围岩性质影响较大,特别在围岩过于软弱的条件下,地震响应将逐渐增大,结构抗震性能也会随之降低。
第四,地震响应会随洞室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变大。
因此,进行抗震设计过程中应从这四方面进行抗震性能的分析。
2.4衬砌分离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衬砌分离式的结构相比同条件地面结构,地震变形及结构内力较小,一般抗震设计过程中只需以地面结构抗震水平便可实现结构的安全性。
而在地震响应方面,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层的厚度,土层对不同基岩地震动很可能产生放大或衰减作用。
同时,围岩性质对地震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围岩性质较为软弱的情况下,结构地震响应会逐渐增大。
另外,区别于衬砌整体式结构,衬砌分离式结构受洞室尺寸影响较小。
因此对衬砌分离式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过程中,也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3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未来趋势分析
从当前大部分结构抗震设计中分析,所使用的方法主要以承载力为基础,对构件截面数值的计算通过组合结构内力实现,以此确定建筑结构的承载力,而且抗震结构在损耗性及延续性方面都需通过构造的措施进行完善。
但通过实践研究,利用以位移为基础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更能获得良好的抗震设计效果,因此未来设计过程中需在此方面着手。
另外,未来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隔震与消震方面的问题。
其中隔震主要指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特别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抗震性能指标也将逐渐趋于严格,减震、消震以及抗震设计等内容都将成为未来被关注的重要内容。
结束语
通过对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可以看出,地下建筑结构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抗震设计中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应充分实现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此基础上,地震结构的抗震设计应充分利用地震性能分析得出的结论。
就其简化的计算方法而言,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不完善,其简化的等效二维平面模型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健云,温瑞智,于品清,何伟.浅埋软土地铁车站地震响应数值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7(02)
[2]高峰,关宝树.沉管隧道三维地震反应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16(01)
[3]梁建文,严林隽,Vincent W.Lee.圆弧形层状沉积谷地对入射平面P波的散射解析解[J].地震学报.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