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联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

浅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GL汉语言文学专业赵承云【论文摘要】: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民俗传统文艺样式。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对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植兴趣、激发情感是前提,掌握特点、把握手法是基础;体味探究、多样历练是途径;提高能力、适情应用是旨归。
对联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喜爱。
对联的构成要素离不开语文的基本内涵,即汉语的音、形、义以及文学性等等。
将对联的赏析引入语文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副对联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平仄相对,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有韵致。
在古代,对联不仅是启蒙教学教程,也是成年人以文会友、科考、抒情以至斗智的重要手段。
现代语文教学中若能引入对联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妙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特别是近几年,中招考试对对联的考察已在许多地区进行尝试,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联教学己不容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教学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近至语言、文学,远至书法、音乐、建筑艺术等,都对语文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联艺术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学的远亲,属于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别。
上至朝堂的君主大臣、文人雅士,下至工商农兵,不同阶层,都有它很多的爱好者、追随者。
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到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有不少古代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片亮丽风景。
更有大家为之作著,如清代大学者梁章钜著《楹联丛话》,蔚为大观。
近代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作《名联谈趣》,妙趣横生.更有甚者,有人将历代相传的绝妙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编成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并播放,雅俗共赏,家喻户晓。
近年来,对联也频频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联欢晚会上。
总之,对联艺术雅俗共赏,生生不息。
正因为如此,将对联艺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的结晶、是汉语特有的辉煌。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作用。
我认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恰当、合理地引用对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对健康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巧妙引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
他们在生活里就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
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不再是指令性的任务与苦差事了。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学生还会把好的联语拿来与师生共享。
从而使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落实到了实处,真正的素质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如用“真情奏表呈圣君,真挚孝心存心间”作为《陈情表》的导语。
此联两句高度概括了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
可让学生找此联与作者有什么联系?当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后,再适时的点拨此联与课文内容有何联系,以此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这种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对优秀的对联大都能过目不忘当场背诵。
这不仅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精髓,理解作家个性特点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还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内涵,也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受益非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
地理教学中的口诀教学法

地理教学中的口诀教学法当中国发现我们的孩子闷在教室里头,锁在家里透过厚厚的镜片忙着做小山一样的作业时,美国的孩子则踏着山地车,成群结队地去郊游的时候,减负提效的课题摆在了每个教师面前。
我认为学生乐学必无负担,乐学效率就高,减负提效应落脚于乐学之上。
在此就我尝试过并取得初步效果的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口诀教学法,谈一些粗浅看法。
何谓口诀教学法?从狭义上讲,口诀就是简单易记的句子。
这里说的是广义的,包括民谣、谚语、古诗词、新诗(科学诗)、歌诀、对联、顺口溜、打油诗在内的知识性强、趣味性浓、概况性强同时简单易记的句子。
而所谓地理口诀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运用各种语言,形象地概括各种地理现象、地理数据、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口诀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较多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地理口诀有形象性、概括性、韵律性等特征。
例如我们可把欧洲概述部分的知识点概括成如下口诀:“欧洲小,欧洲小,它象欧亚大陆向西伸出的大半岛;海岸曲折,港湾多而好,北部平原广南部山地也不少;大部位于北温带,温和湿润人皆晓,东欧伸入大陆内,冬冷夏热雨量少;南欧地中海气候正相反,冬季温湿夏热燥,北欧极地气候范围小;河流水量大,航运好,大河伏尔加,国际河流多瑙;林矿渔产资源都不少,工业发达技术高,人口八亿多,国家四十三。
”口诀教学法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
它符合中学生的记忆特征,即以机械记忆为主、理解记忆为辅的特征。
中学生的记忆不能过量。
而口诀教学法就是把广泛而芜杂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列出要点、重点、难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集中起来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便于学生机械记忆。
例如:对于“巴拿马运河”的重要性,教师很难一下子说清楚,而利用“世界的桥梁、海运的心脏。
连接南北美,沟通两大洋”的口诀教学,则一目了然。
口诀教学法也符合中学生的注意规律,中学生的注意稳定度大约25——30分钟,超过这个限度,中学生注意力就易转移,即开小差。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定州实验中学卢思彤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004年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含有撰写对联的题目,另一套出现涉及对联知识的题目。
可以说,这是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
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
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适时、恰当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
对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二,以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一)恰当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文教学中,对联是一种常用的文学形式,其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仅充满了文化底蕴,而且还寓意着吉祥,喜庆,良好的滋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对联学习,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对联,学习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文思,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
例如,可以让学生把“启明星照大江流”这两句对联改写成现代语言,看看学生们可以有多么恰当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的对联拼凑起来,让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搭配,去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
此外,老师还可以从古文角度,使用对联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古代文字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字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古文观念的关注,增进古语文的学习能力,促进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妙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更好的传承文学文化,促进语文教学优质发展。
对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研究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利用对联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将联作为一种讲述方式,借此来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利用联的内容来构建教学框架,辅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放松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资源上,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和传统图书资源,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对联的形式来教授历史知识,如比较联来对比历史人物和事件,用古今联来讲解历史变迁,用世代联来展示历史发展的脉络等等。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联的形式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性的去发现、提出问题、探究答案,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另外,还可以利用对联的形式来展示历史知识,如用联来讲述历史故事,用联来描述历史地理,用联来记录历史文化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此外,还可以利用联的形式来设计各种课堂游戏,如联高低游戏、联接游戏等,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另外,还可以利用对联来完成各种任务性学习活动,如编写对联、改写对联、解读对联等,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6、此外,还可以利用联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让学生编写对联来描述历史事件,用联来讲述历史人物,用联来描述历史地理等等,来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7、此外,还可以利用联来进行文化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如让学生编写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分析当今对联语录,总结其中的历史文化知识,以此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文化。
8、此外,还可以利用联来进行历史研究,如让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搜集联,并从中提取历史知识,让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言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
……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课文的作者大都是民国或民国前出生的,这些人,基本上接触过对句教学,再加上民国以前盛行对联,因此,课文的作者大多有自撰对联、别人赠送的对联、自己与对联的故事、关于对联的文章等等。
这些对联从不同角度概括作者生平,或对作者进行评价,或概括作者创作生涯;对我们理解课文,学习语文大有益处。
我们应该把这些对联有效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运用对联介绍课文相关内容时,综合学生接受能力、选文的内容、选文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创作生涯来甄选对联。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用对联介绍作者,力求全面如在上《芦花荡》一课时,习惯上是教师介绍作者孙犁的生平创作,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搜索。
这种方法虽然很实用,但是往往缺乏趣味,读后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这时,我们可用与作者相关的对联来进行导入和介绍。
既全面,又言简意赅。
如有两副关于孙犁的对联,一副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薛炎文挽孙犁:风云初记,耕堂荷花,燕赵气节,同人尊仰;铁木前传,耘斋秀露,魏晋文章,异世追怀。
一副是中国国画理论家、教育家王学仲挽孙犁:荷风荷雨荷花淀;文伯文豪文曲星。
两副对联基本概括了作者的作品及人格。
用对联的形式来识记关于作者的文学特点,朗朗上口。
对联上下两联文字相等,平仄相对,具有音韵美和形式美。
相对于枯燥的讲述,学生很乐意去识记。
用对联介绍课文,力求文题兼顾如上朱自清的《背影》时,很多关于朱自清的挽联都可以用来介绍,但是要做到有效,必须有所舍弃。
上海开明书店同人挽联:长向文坛瞻背影;从教夤学缀弦声。
此联与课文密切相关,上联隐含了撰联者对《背影》的评价,一个“瞻”字,说明了《背影》在文坛中的地位。
春联 东南西北 春夏秋冬

春联东南西北春夏秋冬
春联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通常是在春节期
间悬挂在门楣上的对联。
对联是由上下两联组成,形式上上下对称,内容上相互呼应。
在这个问题中,"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是两组
词语,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可以通过对联的形式进行联系
和呼应。
首先,我们可以从地理方位的角度来解释这个对联。
"东南西北"代表了四个基本的地理方位,而"春夏秋冬"则代表了四个季节。
通过这个对联,可以表达出四季的循环变化和地理方位的广阔,展现
了大自然的变化和辽阔。
其次,我们可以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解释这个对联。
"东南西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用来代表全方位、广阔的意义,而"春夏
秋冬"则代表了时间的流转和变化。
这个对联可以被解读为寓意着人
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悟,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变化的思考
和感悟。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对联的艺术表达形式来解释这个对联。
对
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追求上下呼应、对仗工整,"东南西北"
和"春夏秋冬"这两组词语在形式上可以构成对仗关系,展现了中国
传统文学艺术的精髓和表达技巧。
综上所述,"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这个对联可以从地理方位、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形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展现了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艺术魅力。
这个对联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出了丰富的意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地理对联集锦

春晚各省对联地理鉴赏

2005年春晚各省对联地理鉴赏2005年春晚各省对联,所包含的省区地理知识与当地自然、历史地理和人文特点结合,跨学科解读鉴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分省区对联如下:胜景争春篇::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重庆:朝天门喜迎天下客;##:##港笑纳万国风;##: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雪域春秋扎西德勒;##:天山南北乌鲁木齐世间同春篇:广东: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湖南: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湖北: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南: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联袂贺春篇:##: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贵州:苗寨黔山黄果树酒乡赤水;四川: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碧草毡房吹风马背牛羊壮;##: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宁夏: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陕西: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欢歌迎春篇:青海:水泽源流江河湖海;甘肃:金银铜铁铬镍铅锌;云南: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海南: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黄山为九州增色;##:瓷器与中国同名;##:荆花吐艳香江瑞;澳门:莲芯临风镜海清;##:品铁观音香飘两岸;##:拜妈祖庙情系一家盛世大联欢篇: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兴未来.解读和鉴赏如下::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三海"指北海、中海和南海;"九门"指老内城九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召开.##: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一江两岸"指##黄浦江两岸;"申城"就是##市,##市简称申或沪.##市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青海:水泽源流江河湖海青海省境内水系发达,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江源头,故有"江河源头"之称.甘肃:金银铜铁铬镍铅锌甘肃省矿产资源丰富,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种就有11种之多,号称有色金属之乡.重庆:朝天门喜迎天下客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朝天门码头一直是长江上游第一大港,从水上一般由此进渝.##:##港笑纳万国风##港位于##塘沽区、海河入海口处,是我国北方重要国际港口和京津门户,也是渤海中部与内陆最短港口.##:雪域春秋扎西德勒青藏高原边缘和内部,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被称为"雪域高原";" 扎西德勒"藏语意思是吉祥如意.##:天山南北乌鲁木齐天山山脉横卧于##中部,把##分成南疆和北疆;"乌鲁木齐"##首府,维语意思是优美的牧场.湖南: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湖南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岳阳城〔楼〕位于长江南岸、洞庭湖畔东北、京广线上.自古有"八百里洞庭"、"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说.湖北:两千年赤壁揽黄鹤风流赤壁位于湖北蒲圻市长江南岸,是著名的古战场.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武汉长江大桥旁,是武汉城市标志.##: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自治区所在的##高原海拔约1000米,微波起伏,温带草原草场广阔,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三河的马、牛是优良畜种.蒙古族住的蒙古包〔毡房〕,易拆迁和安装,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特产:黄河美鲤、河套蜜瓜、中华麦饭石、巴林彩石等.##: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省因境内最大的河流##而得名,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冷湿.大小兴安岭森林茂密,伊春是我国林都.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黑土地十分肥沃,土地平坦且辽阔,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适宜种植春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粮食作物以与大豆、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冬季被大雪覆盖,一片林海雪原景观.特产:芸豆〔中国芸豆之乡〕、鳇鱼〔鱼中极品,仅产##〕、三花鱼等.宁夏: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宁夏特产"五色宝":贺兰山、中宁、中卫的红色枸杞;同心、盐池、中宁、灵武的黄色甘草;贺兰山兰色石砚;平罗、贺兰、中卫白色滩羊皮;同心、金积黑色发菜.##: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九曲黄河奔流到##吉县西南与陕西宜川县之间,突然坠入一大石潭中,奔腾咆哮,飞波数丈,声闻十里,极为壮观.因其地两岸紧束,将500米宽的黄河逼仄至30余米,状若壶口,故而得名.可以感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惊心动魄场景,是国家级风景区.四川: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蜀绣和棉织历史有名.锦城是成都的别名,杜甫曾有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秀",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川菜、杜甫草堂历史有名.。
浅议新课改下对联教学的作用及措施

浅议新课改下对联教学的作用及措施新世紀的教育提出新要求:要培养的是勇于开拓进取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
对联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培育国民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对联教学;作用;措施“对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一点称之为楹联,俗一点叫它是对子。
追溯它的历史,则源远流长,直可攀于五代;作为汉语言独特的文学样式,集中鲜明的彰显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受到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我经常将对联诗词引进课堂师生迷醉其中,其乐融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一、作用(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特别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挑战性越强,引起探求和解决的要求也就越强。
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词语,这样的特点就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对联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个性,美德,心态,风俗等等,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妙用,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如在教《风筝》一课,我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联导入,随机介绍有关的背景资料,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语言形式,就像戴着枷锁跳舞,要想表达的贴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才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还要把它们迅速有机的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义,有感情,有顺序,有趣味的话。
地理教学中的语言引入新尝试

地理教学中的语言引入新尝试摘要: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所以,学生掌握知识时,应该是综合的。
因此地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各种知识的渗透,学会将各种类型的语言引入课堂。
关键词:地理教学:知识联系;渗透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掌握知识时,应该是综合的,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各种知识的渗透,学会各种类型的语言引入地理课堂,充分利用各种语言的特征,具体、生动、形象地创设课堂教学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这些引入的语言影射地理理论和地理知识,使学生轻松愉快、具体生动地掌握所学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文学语言”的引入教师在课堂上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的同时,有时要对一些地理情境进行艺术加工。
北京特级教师王树生说。
讲求艺术的语言,加强文学修养,不断丰富词汇,发挥想象,进行设计。
选择优美的文学语言,引用如画的诗文、有趣的对联等,意境真实生动,给人以美的感受。
可增强地理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让学生迅速形成地理事物的真实表象,将其带入地理环境之中,进而产生联想和想象。
例如在导人新的课堂内容“热力环流”时,让学生朗诵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学生被这佳句所陶醉时,老师解释并设问:“‘巴山’泛指包括大巴山在内的我国西南山地,那些地区夜里降水多,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那么‘巴山夜雨’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大多出现在夜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老师再进一步解释这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山谷风”。
并阐明其成因。
老师在剖析或总结地理理论时,恰当地引用诗歌、对联等文学语言,也能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掌握。
如在讲风力搬运作用时,引用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有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梅雨天气时,有赵师秀的“梅雨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浅谈对联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陈 述角度一致,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读书应似蜂酿蜜,好学恰似蝶恋花。 读书应似蜂酿蜜,好学恰似蝶恋花。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 照,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藏文墨虚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内容
对联与其它文体的区别是:表面无题,实则有题。对联一般 张贴、悬挂或铭刻在楹柱上,它与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已融为一 体,所以,这就要与环境相协调,即要切人、切事、切物、切时、 切景等。上下联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去陈述,不能导致上下联 内容不相关;当然上下联在内容上也忌讳相同重复 ,如“新年 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立足难稳,暴雨狂风欺我瘦。 童心未泯,此刻偷闲捉月影。 经坎坷峥嵘,冷意渐生长信怨。 老气难消,忽然犯困梦风流。 览苍茫壮阔,豪情顿涌大风歌。 举步维艰,惊涛骇浪打船轻。
对联特征及作法技巧点拨
(一)结构及形式 1、有上、下两联,且两联字数相等; 有上、下两联,且两联字数相等; 下联句式必须一致(词性相当、 2、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词性相当、结构相 应)。 例:读书应似蜂酿蜜,好学恰如蝶恋花。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在 对仗中,又有工对与宽对之分。对仗的范围越小,就越工整,即 对仗中,又有工对与宽对之分。对仗的范围越小,就越工整, 工对;反之,只要是词性相同者对,就是宽对。 工对;反之,只要是词性相同者对,就是宽对。 对仗除词性相对外,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亦应保持一致和 对仗除词性相对外,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 统一,即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 统一,即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 摇红对涤翠” 上联是偏正词组, “摇红对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 相对, 同心结对并蒂花” 相对,如“同心结对并蒂花”。
兴国一教师巧用对联进行地理教学

龙源期刊网
兴国一教师巧用对联进行地理教学
作者:陆忠
来源:《江西教育A》2019年第04期
兴国县第六中学教师刘才来的《拟对联学地理》参加2018年赣州市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资源交流展示评比荣获一等奖,并于近日在颁奖仪式上领取了荣誉证书。
刘才来老师是一名有39年教龄的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七、八两个年级《地理》教材共4册20章58节,劉老师将每节的主要内容用一个或两个对子表达出来,作为课时内容小结,让同学们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好。
据悉,刘才来老师获得江西省首批骨干教师称号。
曾在教学中,他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发掘学科的兴趣因素,教学语言幽默,深受师生喜爱。
他还勤于动笔,在全国40多家媒体发表了1000多篇文章。
浅谈私塾教学中对联教学的科学性

浅谈私塾教学中对联教学的科学性作者:徐业建向丽丽来源:《新课程·中学》2012年第11期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
私塾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两千余年延绵不衰,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共同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联教学是私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练习方法,它根据学生读书领悟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与我们现在的复式教学相似,在两千多年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与它的科学性分不开的。
在对私塾教学的分析中,我发现它的科学性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程序设计的科学性在私塾教学中,对联教学的设计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古代的私塾教学中的对联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设计不同的对联教学内容。
私塾教学类似于今天的复式教学,在同一个书屋中有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而对联教学就不能作统一的要求,私塾先生在教学中往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设计不同的对联教学内容。
例如,先生教学童做“对联教学”,一般先教两个字的,再教三个字的,然后逐渐提高难度。
(2)根据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的对联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有时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而在对联教学中,私塾先生往往要根据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的对联教学内容。
程度稍低的学生,对联练习的内容难度稍小;程度较高的学生,对上下联要费一番脑筋,既不至于使学生望而却步,能“跳一跳,摸得着”,也不至于使学生轻易得手,得不到锻炼。
二、教学效果的科学性对联教学是为下一步写作诗词文章打基础的,它的教学效果不可小视。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联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联练习是师生的一项常态化活动,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训练有很高的价值。
地理课程对联、导入语、自我介绍

说乾坤,拉扯经纬网
传知识,诉说天地源
东经西经,包宇之无穷
南纬北纬,容宙中有限
了解法国,梦品白兰地
熟悉蒙古,夜观北斗星
不辞辛苦,如周日运动
无论劳累,似季风吹拂
评渔场,寒流暖流交汇处
看气候,旱季雨季轮换时
看风水,乐道山川湖海玄机
察日月,巧解雪雨冰霜奥秘
纸上攀高峰,悟透板块奥秘
图中越大海,弄清洋流深义
上通天文,斗转星移尽胸中
下晓地理,风起云涌皆意间
上通天文,好与日月星辰为伴
下知地理,喜与江河湖海作友
日月星辰尽藏胸中,能上九天
鱼鳖虫兽全收眼底,可下四洋
抬眼望,日月星空,雷雨雪霜
低头看,山川土地,江河湖海
地壳在运动,季风吻过富士山
板块正漂移,梅雨爱上洞庭湖
春夏秋冬,笑看史上风风雨雨
东南西北,畅谈人间分分合合
预知天气变化,把握正确航向
探索自然奥秘,规划完美人生
读教科书,乘季风,激起心中暖流转地动仪,看世界,了解异域风情
经纬间穿梭,国家事域外事事事皆知天地内畅想,自然理人文理理理都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联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郑志忠为了将枯燥、呆板的文字叙述化为活泼易懂易记的趣味内容,我试着用对联将地理内容表达出来,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开阔学生视野
对联文字简洁,含义隽永,平仄谐调,特别是一些风景名胜联向人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画卷,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火花,折射出中华文化奇异的光彩。
它集文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永无止境地向人们展示它那神奇的魅力。
在地理教学中,用对联巧妙的导入新课,或适时用恰当的对联做结束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佳效。
例如,
高中地理上册《4.4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一节,讲述生物循环的结束语时用:落红不
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能使学生骤然醒悟,课后细细咀嚼,回味无穷。
二、增添趣味性
对联具有趣味性,是由它自身特别决定的。
它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显示了形式整齐的外形美;平仄相谐,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体现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内容相关相联,相辅相成,会给人留下无穷无尽美的韵味;受对仗原则的制约,创作对联又类乎智力游戏。
这些都决定了对联的趣味性。
可见将对联引入教学(特别是地理教学),就可以增添趣味性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统编初中地理第一
册的绪言时,我经常用:宇宙苍茫,展卷寻根,天文知识奔眼底;山河壮丽,观图觅迹,地理名
称入心头。
或赤道长四万;珠峰越八千。
或地球自转分昼夜;太阳照射有温寒等,可以调动、激
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通过慢慢品味,使学习的兴奋点延续,持之以恒地汲取各方面地理知识。
三、启迪学生智慧
一副对联可以从相同或不同角度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其本身就闪耀着辩证思维的光彩,而其简洁凝练、意蕴丰厚又处处迸溅着智慧的火花。
多读对联,细心品味,对增益智慧、启迪智慧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有关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讲述植
树造林的重大作用时,可用:植树造林,免使水土频失;限采禁伐,以便江河常清。
在讲述热带雨林的外部景观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可用:叶茂枝繁,仰根深固本虚怀,栋材成长有望;树密林深,仗绿洲屏天覆地,江河澄清可期。
在讲述中国人均资源较少、目前污染严重,以警示人们关注环境保护时,可用:人口多,资源少,天地艰难承重荷;大域广,污染频,子孙
幸福化轻烟。
目前,地理教改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一些专家为提高教学质量,正努力研究教法、探讨规律。
许多事实和道理表明:将对联引入地理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弊。
若能正确加以引导,收获必然是显著的。
这也可说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吧!本着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地理教改的精神,笔者建议大家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