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脱酸技术
油脂脱酸工艺中影响碱炼的因素
油脂脱酸工艺中影响碱炼的因素查考:中国榨油机网 油脂碱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为了选择最适宜的操作条件,获得良好的碱炼效果,现将碱炼时应掌握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讨论如下。
1、碱及其用量⑴碱油脂脱酸可供应用的中和剂较多,大多数碱金属的氢氧化物或碳酸盐。
常见的有烧碱(NaOH)、苛性钾(KOH)、氢氧化钙(Ca(OH)2)以及纯碱(Na2CO3)等。
各种碱在碱炼中呈现出不同的工艺效果。
烧碱和苛性钾的碱性强,反应所生成的皂能与油脂较好地分离,脱酸效果好,并且对油脂有较高的脱色能力,但存在皂化中性油的缺点。
尤其是当碱液浓度高时,皂化更甚。
钾皂性软,由于苛性钾价昂,因此,在工业生产上不及烧碱应用广。
市售氢氧化钠有两种工艺制品,一为隔膜法制品,另一为水银电解法制品。
为避免残存水银污染,应尽可能选购隔膜法生产的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的碱性较强,反应所生成的钙皂重,很容易与油分离,来源也很广,但它很容易皂化中性油,脱色能力差;且钙皂不便利用,因此,除非当烧碱无来源时,一般很少用它来脱酸。
纯碱的碱性适宜,具有易与游离脂肪酸中和而不皂化中性油的特点。
但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碳酸气,会使皂脚松散而上浮于油面,造成分离时的困难。
此外,它与油中其他杂质的作用很弱,脱色能力差,因此,很少单独应用于工业生产。
一般多与烧碱配合使用,以克服两者单独使用的缺点。
⑵碱的用量碱的用量直接影响碱炼效果。
碱量不足,游离脂肪酸中和不完全,其他杂质也不能被充分作用,皂膜不能很好地絮凝,致使分离困难,碱炼成品油质量差,得率低。
用碱过多,中性油被皂化而引起精炼损耗会增大。
因此,正确掌握用碱量尤为重要。
碱炼时,耗用的总碱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用于中和游离脂肪酸的碱,通常称为理论碱,可通过计算求得。
另一部分则是为了满足工艺要求而额外添加的碱,称之为超量碱。
超量碱需综合平衡诸影响因素,通过小样试验来确定。
①理论碱量。
理论碱量可按粗油的酸值或游离脂肪酸的百分含量进行计算。
食用油三去六脱
还有一些特定油品中的特定物质,如棉籽中的棉酚,菜籽油中的硫代葡萄糖甙等,应根据其毒性在油料预处理或精炼中加以去除。
三、压榨与萃取
由于溶剂浸出的油脂占油脂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有人担心残留溶剂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厂家使用的浸出溶剂是工业已烷,人体摄入过多,会对神经系统有兴奋或麻痹作用,引起慢性中毒。但大多数的油厂生产的食用一级油、二级油残留溶剂已远远低于国家卫生标准中的50ppm的规定。
我们是否要追求更精更纯的食品,也就是营养成分单一的“高级食品”,造成营养失衡之后再去补这补那,则应是粮油食品业及消费者都应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全精炼工艺生产的油脂与普通的食用油相比,由于各种微量物质的去除而更加纯净,色清味淡,食用更加方便,可以直接作为凉拌油。当然,拿全精炼油作烹调油也自有益处,如可以保持菜肴的本色本味,高温烹调无油烟,减少了油烟对人及厨房的污染。因此,色拉油作为烹调油并非不可,有它自己的特点,可以成为一种选择,尤其适合喜欢清淡口味的人。但是,从多数地区的消费层次和口味习惯来讲,从油脂精炼过程中大量的营养元素的损失情况来讲,没有必要用全精炼油取代烹调油。
郑州中赢食用油精炼设备厂家简述三去六脱
一、三去:去轻、去石、去磁。
去轻:是为了得到更纯的胡麻子作为原料,通过物理比重差异在风力悬浮筛选下去除、比胡麻籽轻的杂质如:粉尘、胡麻皮等
油脂精炼中常见的生产技术问题及对策
油脂精炼中常见的生产技术问题及对策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油脂精炼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档精炼油脂已成为我国食用油市场上主要的供应品种。
作为食用油加工的最后一个工段—-—油脂精炼,其主要任务是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炼油,怎样提高油脂精炼率与降低消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是精煤生产技术的关键所在.对大多数的油品而言,其精炼的过程通常包括脱胶、脱酸、脱色及脱臭等工序,各工序的目的及操作要求各不相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也不一样,现就这些工序中几个常见的技术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供同行参考.1 脱胶脱胶被认为是精炼工艺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脱胶操作将有利于保证成品油的质量,减少损耗。
因为胶质的存在会使成品油的食用品质降低,并会使油脂在脱色时白土用量增多,如果脱臭前还有胶质存在,油脂将会产生严重异味并影响成品油的稳定性。
水化是常用的脱胶方法。
一般将约2 %左右的略高于油温的水加入到70 ℃左右的毛油中,使磷脂水化。
磷脂吸水后,溶解性发生了变化,并从油中析出,可通过沉淀或离心的方法,使之与油分离,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除去大部分胶质。
在实际生产中,用新收获油料(如新上市的油菜籽)或用储藏条件不大好的原料制得的毛油,经脱胶后通常仍残余一些胶质,表现为水化油280 ℃加热试验经常不合格,即使重新加水处理,也没有明显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油中存在着较多的非水化磷脂之故。
要脱除这部分胶质,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待处理油中先加入约011 %左右的无机酸(通常用磷酸) ,并使之与油充分混合,让其中的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然后按正常的脱胶方法进行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间歇水化时,油中加入磷酸后需快速搅拌充分,然后才能加水水化,否则,因磷酸数量太少而未能与油充分接触,脱胶仍然不彻底;而连续工艺采用的是专用混合设备,混合效果一般没有问题,但同样因为磷酸的加入量太少,需要控制磷酸和油的流量之间的平衡,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 脱酸脱酸也是油脂精炼的主要工序,脱除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可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
油脂脱酸技术
油脂脱酸技术油脂脱酸未经精炼的各种粗油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脱除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过程称之为脱酸。
脱酸的方法有碱炼、蒸馏、溶剂萃取及酯化等方法。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为碱炼法和蒸馏法。
一、碱炼脱酸碱炼法是用碱中和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生成的皂吸附部分其他杂质,而从油中沉降分离的精炼方法。
用于中和游离脂肪酸的碱有氢氧化钠(烧碱、火碱)、碳酸钠(纯碱)和氢氧化钙等。
油脂工业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烧碱、纯碱,或者是先用纯碱后用烧碱。
尤其是烧碱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烧碱碱炼分间歇式和连续式。
碱炼脱酸过程的主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烧碱能中和粗油中绝大部分的游离脂肪酸,生成的脂肪酸钠盐(钠皂)在油中不易溶解,成为絮凝状物而沉降。
第二,中和生成的钠皂为一表面活性物质,吸附和吸收能力都较强,因此,可将相当数量的其他杂质(如蛋白质、粘液质、色素、磷脂及带有羟基或酚基的物质)也带入沉降物内,甚至悬浮固体杂质也可被絮状皂团挟带下来。
因此,碱炼本身具有脱酸、脱胶、脱固体杂质和脱色等综合作用。
第三,烧碱和少量甘三酯的皂化反应引起炼耗的增加。
因此,必须选择最佳工艺操作条件,以获得成品的最高得率。
(一)碱炼的基本原理1、化学反应碱炼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⑴中和RCOOH + NaOH === RCOONa + H2O⑵不完全中和2RCOOH + NaOH === RCOONa·RCOOH + H2O⑶水解OO ‖‖CH2─O─C—R1CH2─O─C—R1│ O│ O│‖CH ─O─C─R2 + H2O ====== CH─O─C─R2 + R3COOH│ O││‖│CH2─O─C─R3CH2─OHO‖CH2─O─C—R1CH2─OH│R1COOH│‖NaOH │CH ─O─C─R2 + 3H2O ====== CH─OH + R2COOH│ O│O│‖│‖HO (CH2)2 N ─(CH3)2CH2─O─P─O (CH2)2 N─(CH3)2CH2─O ─P─OH││││ OHOH OHOH⑷皂化O‖CH2─O─C—R1CH2─OH│ O│R1COOH│‖│CH ─O─C─R2 + 3NaOH ====== CH─OH + R2COOH│ O││‖│R3COOHCH2─O─C─R3CH2─OH2、影响碱炼反应速度的因素⑴ 中和反应速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和反应的速度方程式如下:V1 = K(CA)m ·(CB)n(6—1)式中:V1 —化学反应速度(mol / l·min);K —反应速度常数;CA —脂肪酸浓度(mol / l);CB —碱液浓度(mol / l);m —该反应对于反应物A来讲是m级反应;n —该反应对于反应物B来讲是n级反应;可见中和反应的速度与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碱液的浓度有关。
油脂提炼技术资料 第三节 油脂脱酸.ppt
6、杂质的影响
胶溶性杂质、羟基化合物、色素等,对碱炼效果有 重要影响,促使碱炼产生持久乳化;其他色素增加用 碱量,造成中性油皂化机率。
碱液中的杂质影响碱的准确用量,其中的钙、镁盐 在中和时产生水不溶性的钙皂或镁皂,给洗涤操作增 加困难。配制碱溶液应使用软水。
7、分离
油-皂分离效果取决于皂脚的絮凝情况、皂脚稠度、 分离温度和沉降时间等。在连续式工艺中,油-皂分离 效果还受分离机性能、物料流量、进料压力以及轻相 (油)出口压力或重相出口口径等影响。
在碱滴的表面,进行界面反应。
(2)扩散作用:
界面反应使油-碱滴界面形成皂膜。皂膜里的碱滴 由于浓度差,不断扩散到皂膜外层,逐渐形成较稳 定的胶态离子膜。 (3)皂膜絮凝:
结构松散的皂粒吸附粗油中的胶质色素等杂质, 并在电解质、温度及搅拌作用下,相互吸引絮凝成 大的胶团即“皂脚”。
图6-10 碱炼脱酸过程示意图
吸附其他杂质形成皂脚与油脂分离。 (3)磷脂、棉酚与烧碱中和皂化反应形成皂脚。 (4)少量中性油皂化:
引起油脂精炼损耗增加。
O
‖
CH2─O─C—R1
│
O
│
‖
CH ─O─C─R2 + 3NaOH ======
│
O
│
‖
CH2─O─C─R3
CH2─OH │
│
R1COONa
CH ─OH + R2COONa │
(二)影响碱炼效果的因素
1、碱及其用量
(1)碱的种类: A、苛性钾(KOH):钾皂软,且苛性钾较贵,少用; B、氢氧化钙(Ca(OH)2):容易皂化中性油,脱色 能力差,且钙皂不便利用,少用; C、纯碱(Na2CO3):纯碱的碱性适宜,不易皂化中性油, 但反应过程中产生碳酸气,使皂脚松散而上浮于油面, 造成分离时的困难。 D、烧碱(NaOH):市售氢氧化钠有两种制品:隔膜法 制品;水银电解法制品。应选购隔膜法制品。
油脂精炼车间工艺概述
工艺概述中和段:主要是脱胶脱酸脱水.通过加入电解质磷酸使非亲水磷脂转变成亲水性磷脂胶体并钝化脱除分散相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用碱来中和油脂中存在游离脂肪酸等物质反应生成钠皂成絮凝状物通过离心分离去除. 油中的残皂由硅藻土吸附通过过滤而得到中和油脱色段:主要脱除油中的色素.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白土的吸附性在搅拌器搅拌下使白土与油充分接触最大限度的吸附色素通过过滤机滤去白土和其它杂质而得到脱色油. 脱臭段:主要是脱除油中臭味组分.利用臭味组分和甘三脂的蒸汽压不同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利用汽提原理把臭味组分从油中分离出来中和段工艺流程图毛油→加热→加酸反应→冷却→加碱反应→蒸汽加热→离心分离→硅藻土吸附皂→真空干燥→过滤→中和油P2500→HX2503→MX2504→TK2505→CO2507→MX2508→T2509 →HX2511→CF2512 →TK2514→DR2517→F2691/2/3/4→T2524 中和油→换热加热→白土脱色→过滤→析气→加热→换热→高温加热→终端加热→脱臭→换热→冷却→抛光过滤→成品P2670→E2600→B2610→F2691/2/3/4→F2695/6→D2770→F2791/2→E2701→VHE27 03→E2702→VHE2704→DEO2710A→DEO2710B→VHE2703→E2600→E2706→F27 93/4 1 中和段工艺说明 1.1 加热器用3bar steam将油加热到65-90℃左右获得最佳反应温度。
1.2 混合器通过搅拌器使油和磷酸混合均匀。
1.3 酸反应罐磷酸把油中非水化磷脂转化为亲水磷脂起电解质作用除去磷脂和色素。
1.4 冷却器用冷水冷却油温将油冷却到40-75℃左右避免油温过高。
1.5 混合器通过搅拌器使油和碱混合均匀。
1.6 碱反应罐碱和油反应除去游离脂肪酸形成皂脚。
1.7 离心机离心除去大部分皂脚。
1.8 脱皂罐: 通过硅藻土吸附油中残余的皂。
餐余地沟油固化过程中的脱酸处理研究
体.具体操作为:
2.1 醇种类及其用量的影响
将回收的地沟油用筛网重复过滤多次ꎬ以除
去体积较大的固体不溶物ꎬ将得到的液体进行静
2.1.1 醇种类的影响
理论上讲ꎬ所有的醇同系物均可作为酯化的
置分液.取上层油层离心分离ꎬ以除去地沟油中的
反应物ꎬ并且ꎬ单考虑固化效果ꎬ醇的碳链越长ꎬ脂
小体积不溶物与大部分蛋白质. 将离心管内上层
1.1 试验仪器
循环利用ꎬ变废为宝. 近几年ꎬ地沟油资源综合利
柴油
[4 ̄5]
、混合脂肪酸
[6]
、浮选剂
[7]
、皂粉
[8]
等综
合利用技术. 其中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已日趋完
善ꎬ如生 物 柴 油ꎬ 就 已 经 有 了 大 规 模 的 产 业 化
生产 [9] .
地沟油是一种热量值很高的废油脂ꎬ可作为
一种燃料加以推广、利用ꎬ以往研制的生物柴油就
作者简介:李格乐(1997 ̄) ꎬ女ꎬ吉林省吉林市人ꎬ主要从事废弃物资源化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翦英红ꎬE ̄mail:yinghongjian@ 126.com
第沟油固化过程中的脱酸处理研究
操作ꎬ除去餐余地沟油中的固体杂质和可溶性胶
是脱酸效果好坏的关键.
肪酸酯的碳链增加越多ꎬ 固化效果更好. 但从成
液体回收ꎬ得到相对较为清澈的地沟油.
本、环保、安全等角度考虑ꎬ常见的甲醇、乙醇应是
将地沟油放入恒温磁力搅拌器中加热ꎬ同时
加入柠檬酸和磷酸混合溶液ꎬ持续搅拌 30 分钟.
用氢氧化钠调节 pH 值后ꎬ再持续搅拌 30 min. 然
最佳选择.本实验对甲醇、无水乙醇的固化效果进
关
键
词: 餐余地沟油ꎻ酸催化酯化法ꎻ脱酸ꎻ酸值ꎻ固化
脱酸和脱色处理
1.脱色目的和原理
1.1 脱色目的 1.2 脱色原理
(吸附等温线) 1.3 脱色效果的评定 1.4 脱色与其它精炼工序的关系
1.1 脱色目的
为什么要脱色? 色泽影响外观,一般,消费者喜欢色
泽浅的油脂产品
脱色工序大大改善了油品的氧化稳定性
脱色工序对脱臭十分重要,是油品在接受高温处 理前,杂质得以去除的最后一关。
-
凹凸棒土结构
Mg5Si8O20(OH)2(OH2)4·4H2O 化学成分
SiO2 53.61% Al2O3 9.29% 20% CaO 0.2% Na2O 0.04% K2O 0.25% H2O 19.8%
凹凸棒石粘土细微结构
2.3 吸附过程
脱臭工序都有脱色作用
色素的脱除并不全靠脱色工序,叶绿素例外
色素的脱除贯穿于整个精炼过程
工序 中和 脱色 脱臭
色泽降低程度 7—8red 2—2.5red
0.3—0.6red
叶绿素的脱去
工序 中和 脱色,0.25%白土 脱色,0.75%白土 脱臭
降低程度 25% 75% 90% 少量
脱色与脱酸的关系
脱色目的
脱色的目的,在于使脱色后的油品在色泽上有所改 善,而并非理论性地脱尽油中所有色素;有时甚至主 要不是为了去除色素,而是要脱除色素以外的其它杂 质,为下步脱臭工序提供合格的原料油. 脱色工序是不可以省略的,即使毛油色泽很浅。否则, 全精炼后,油品的风味劣化。
色泽事小,风味事大
“油脂脱色,Bleaching”和“油中色素的脱除, Decolorization”二者,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
精炼次序 脱胶→中和脱酸→吸附脱色→脱臭
脱胶→吸附脱色→中和脱酸→脱臭
油脂精炼工艺脱酸-PPT
22
• 1.3.3.操作温度
• 中性油被皂化的机率与操作温度正比
➢ 初温:加碱时毛油的温度;低温避免中性油皂化
➢ 终温:反应后油-皂粒明显分离时,释放出中性油,并利于油-皂粒的分离 所达到的最终油温
➢ 加快吸附色素等杂质,促进皂粒进一步絮凝呈皂团→有利油皂分离
➢ 升温速度:自油-皂粒明显分离至终温的速度
➢ 毛油的酸值:酸值↑→浓度↑ ➢ 毛油的含杂量:含杂量↑→浓度↑ ➢ 毛油的色泽:色泽↑→浓度↑ ➢ 毛油的脱色程度:脱色程度↑→浓度↑ ➢ 操作温度:温度↑→浓度↓ ➢ 中性油皂化损失:浓度↑→损失↑ ➢ 皂脚的稠度:浓度↑→稠度↑
毛油、成品油 酸值
毛油、成品油 色泽
皂脚密度
操作温度
成品油得率
21
• 皂膜絮凝 ➢ 结构松散的皂粒吸附毛油中的胶质、色素等杂质,并在电解质、 温度及搅拌作用下,相互吸引絮凝成大的胶团即“皂脚”
• 反应速度
➢ 反应动力学 ➢ 界面因素
V1 VV42
==DKKC12(1×CLAFC)m2
×
(CB)n
8
➢ 对流扩散
V3 = K3 ×V′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5
➢ 滞留→在慢速反应罐中进行滞留反应
• 1.3.6.杂质的影响
➢ 毛油中杂质:胶溶性杂质、羟基化合物、色素等 ➢ 对碱炼效果有重要影响,促使碱炼产生持久乳化 ➢ 其他色素增加用碱量,造成中性油皂化机率 ➢ 磷脂、蛋白质等→ 增大炼耗;宜先脱胶,磷脂<1.5% ➢ 一酯、二酯→促乳化;甘一酯易皂化 ➢ 棉酚及其他色素→色泽深→宜用浓碱→增大中性油皂化
➢ 中性油被皂化的量随超量碱的增加而增大
【word】新一代油脂脱臭脱酸设备——组合式脱臭塔
新一代油脂脱臭脱酸设备——组合式脱臭塔2005年第30卷第8期中国油脂21止大豆油的氧化,回色.4油脂贮藏过程中对大豆油色泽的影响在脱色过程中,由于油温较高,油脂中一部分y一生育酚转化成一种无色的前体物y—TDE.在油品贮藏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这种无色的前体物质又经某些反应,重新变成有颜色的物质,使油品颜色加深.贮藏时间越长,油色变得越深.另外,在大豆油的贮藏过程中,油脂在空气,水分,光线等的作用下,会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成醛,酮等物质,贮藏时间过长不但油品色泽变深,还会产生强烈的涩味和特殊的气味,即俗称”哈喇味”.所以,油脂的贮藏也是影响油品色泽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在贮藏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不能混入其他杂质,还要注意贮藏环境的温度,水分,光线等因素.5其他油品混入到毛油中对大豆油色泽的影响在油脂精炼过程中,如果毛大豆油中掺有回收油,会给车间的操作和正常生产带来很大的负担.因为回收油品质差,机械杂质多,水分多,电解质的含量高,酸值高,造成离心机振动偏大,分离不清,转鼓易变脏,堵塞等现象,进而会导致离心机停车,一般需循环5~8h就要拆,清碟片,影响生产的连续化进行.另外,掺有回收油的毛大豆油经中和工段处理后进入脱色工段,其色泽一般很难控制,所以在毛油中不要掺入回收油.6其他油品混入到成品油中对油脂色泽的影响据实验表明,在一级大豆油中掺入0.15%的四级大豆油,则一级大豆油在酸值等指标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其色泽即增加10%以上(罗维朋比色计133.4mill槽).由此看来,其他油品(特别是未精炼的油品)混入成品油中对色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应加强在精炼后的各后续工作中的控制,特别是输送管道和容器清洁度的控制.7结束语通过对影响大豆油色泽的因素分析,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豆油的回色,以提高大豆油的品质.参考文献:[1][美]D.斯沃恩主编,秦洪万主译.贝雷:油脂化学与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9.[2]王丽娟.油脂制备过程中对油脂色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油脂.2004.29(5):29—30.文章编号:1003—7969(2005)08—0021—03中图分类号:TS223文献标识码:A新一代油脂脱臭脱酸设备组合式脱臭塔李宁,刘华(1.湖南中天金谷粮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410008长沙市南湖路43号天龙花园东栋201室;2,北京中天金谷粮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00857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46号院)摘要:介绍了组合式脱臭塔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及其工艺要求.组合式脱臭塔是一种新型的油脂脱臭脱酸设备,它将填料塔脱酸和板式塔脱臭,热脱色的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成品油色泽浅,酸值低,炼耗少,蒸汽省的优点,比单一填料塔和板式塔使用更灵活,使用费用更低,效果更好,在加工高酸值,色泽深的米糠油,茶籽油,工业用潲水油等品质差的油品上具有优势.关键词:油脂;组合式脱臭塔;填料塔;板式塔脱臭在油脂精炼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脱臭塔又是油脂脱臭工艺中的关键设备,目前国内常用的连续脱臭系统的脱臭塔结构主要有板式和填料式收稿日期:2005—04—22;修回日期:2005—06—03 作者简介:李宁(1963一),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粮油加工工艺及机械研究工作.两种.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首次引进填料式脱臭塔应用于植物油行业以来,填料塔以其结构简单,蒸汽利用率高,炼耗低的优点迅速得到推广.但笔者从各单位使用填料脱臭塔的情况来看,该塔的主要功效是物理脱酸,脱臭效果并不如板式塔显着. 由于油膜薄,物料停留时间较短,热脱色效果亦不如板式脱臭塔,而且因其对原料油的脱胶要求高,相应22中国油脂2005年第3o卷第8期地增加了脱酸成本,对于加工低酸值油时优势不明显.我公司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于2001年成功研制,开发了组合式脱臭塔.该塔将填料塔和板式塔组合在一起,既保持了填料塔的物理脱酸效果,又具有高效脱臭和热脱色功能,而且填料部分和板式部分能够分开单独使用,操作灵活,节约了使用费用,特别适用于品种更换频繁的炼油厂和加工油品来源复杂,品质差,色泽深的油品,如米糠油,茶籽油,工业用潲水油等.1组合式脱臭塔的工作原理组合式脱臭塔的上部为填料段,下部为板式段.油从组合式脱臭塔顶部进入,通过分油盘均匀地分布在填料上形成油膜自上而下流动,与逆流的汽提过热蒸汽在填料上汽液逆相接触,首先在填料段蒸馏出脂肪酸和一部分臭味组分,通过真空抽走,油再通过管道流人板式段.板式段中的直接蒸汽从油中呈鼓泡状喷出,再次与油进行接触汽提,油在板式段中通过高真空降低臭味物质的沸点,并通过过热蒸汽的蒸馏,从而达到脱臭的目的,并滞留进行热脱色,脱臭油从脱臭塔底部排出.组合式脱臭塔的填料段和板式段是两个单独的塔体,通过阀门控制的管道连通.填料段的主要功能是脱酸,板式段的主要功能是脱臭和热脱色.加工低酸值油品时,脱色油不需通过填料段脱酸,而由进油管直接进入板式段汽提脱臭.2组合式脱臭塔的结构设计组合式脱臭塔由填料段和板式段两个部分构成,见图1.现以100t/d的组合式脱臭塔为例,对其结构进行说明.导热油H{导热油1tj导热油出图1组合式脱臭塔结构示意图填料段的直径为0.7m,高约9m,塔顶抽真空.当待脱臭油进入组合式脱臭塔的填料段以后,脂肪酸被瞬时蒸馏,产生大量气体,体积迅速增大,为了防止产生液泛,把塔的头部直径增大到1.1m,使脂肪酸有一个较大的闪蒸空间,闪蒸段的高度约为1.6 m,内装结构填料,为了便于观察和清洗填料,上面装有视镜.闪蒸段与填料段主体通过凹凸法兰联接,闪蒸段下面为进油口和分油盘,脱色油从进油口进入填料段,通过分油盘均匀地分布在填料上.填料段内装满结构填料,下部设有直接蒸汽人口和蒸汽喷嘴,出油管有两根,通过阀门控制流人板式段或直接排出塔体.板式段直径为1.8m,高为5m,通过凹凸法兰与填料段联接.有3层塔板,每层8格,每隔一格安装一组导热油加热盘管,塔板外高内低,油通过溢流管流人下一层,最后通过塔底的出油管排出.每一层塔板下都设有直接蒸汽人口,每一格板均设有蒸汽喷嘴,蒸汽通过塔板上的喷嘴以鼓泡的方式喷人油中.为了便于观察和检修,板式段上每层塔板均设有视镜和检修人口.组合式脱臭塔的结构填料是冲压成波纹板形状的薄不锈钢板,厚度0.2~0.5mln,均布有小孔,根据脱臭塔的直径裁剪成合适的大小放人塔体.它的优点是汽液分散性好,避免了沟流短路现象.3组合式脱臭塔的特点3.1耗汽省由于大部分脂肪酸和易挥发的臭味物质都在填料段中脱除,板式段的蒸馏负荷轻,油在板式段中滞留的时间大大缩短,约30min左右,因此组合式脱臭塔的蒸汽消耗量非常低,只相当于普通板式塔的30%,和普通填料塔差不多,约为油重的0.5%~1%.3.2成品油色泽好脱色油在组合式脱臭塔的板式段内滞留,其中不能用吸附方法脱除的某些热敏性色素,在高温高真空状态下分解,达到了热脱色的效果,由于滞留时间不长,较普通板式塔不易导致过氧化值升高及新色素的产生.因此,通过组合式脱臭塔的成品油色泽较普通填料塔和板式塔浅.3.3脱酸效果好,炼耗低组合式脱臭塔应用的是物理脱酸的原理,脱色油进入组合式脱臭塔填料段后,在2~5min内迅速脱除大部分脂肪酸,无需在前处理工序进行碱炼,避免了在碱炼环节的损失,降低了炼耗,在用于米糠油,茶籽油,工业用潲水油等高酸值油加工时,效益尤为明显.油品在板式段滞留的时间短,能够避免因新的游离脂肪酸产生而导致脱臭油酸值升高的现象.2005年第3o卷第8期中国油脂233.4操作灵活,使用和维护费用低填料段和板式段完全分开,操作工人在操作中可以根据油品质量分别调节最合适的温度,蒸汽大小和滞留时间,有效地避免了浪费.由于填料段对油的胶质含量要求比较高,要求脱色油进入填料段之前必须进行脱胶,将含磷量控制在5—10mg/kg, 这样会增加一部分炼耗,因此在加工低酸值或对成品油酸值要求不高的油时,可不通过填料段直接进人板式段,这样既节约了脱胶的成本,又避免了填料结焦,也提高了单位体积的产量.4组合式脱臭塔系统工艺组合式脱臭塔主要用于连续或半连续精炼生产线,其工艺流程见图2.脱色后的油通过泵以恒定的流量泵人析气器中,油的流量通过流量计来调节.在析气器中,油通过进料管上的多个喷嘴喷出,析气器中维持大约400Pa的绝对压力的高真空度以使油中混入的少量空气被释放.油从析气器中出来,被泵人油一油热交换器,与从脱臭塔出来的热油进行热交换,加热到至少170~180℃.从油一油热交换器出来,油流人导热油加热器,加热到250~260oC,导热油在导热油炉中被加热到290~310oC并在整个过程中循环使用.热的待脱臭油从导热油加热器进入到组合式脱臭塔中,在填料段中用直接汽汽提出脂肪酸和其他相对易挥发的臭味组分,再进入板式段脱臭和热脱色.脱酸脱臭后的油从组合式脱臭塔中排出,泵人热交换器与待脱臭油进行热交换,再进入冷却器, 被水冷却,冷却后油温不高于7Oc【=,最后通过精滤器,再存人成品油储罐.5工艺和维护要求在整个油脂精炼工艺中,脱臭脱酸工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工序,它有赖于其他工序的相互协调以达到最终的工艺目标.在前期预处理脱色工艺中,要求待脱色油在脱色塔中的温度达到110℃左右, 过滤时温度应在100~105oC.如果需要使用填料段,则要求脱色油中不含白土,只有极微量胶质,否则会在脱臭塔中引发不良的糊化反应,致使填料结焦,不仅影响油的品质和风味,也会缩短填料的使用寿命.在较长时间停车时,脱臭塔中的油要全部排净,并通人直接蒸汽清洗,以避免残留的油膜黏附在填料表面,堵塞油路.短期停车时要保持塔内充满油脂,避免结膜.为保持脱臭脱酸的效果,操作工人应经常检查并清除塔底的残留物,每隔6个月到1年应取出填料进行清洗.叫冷却水池图2组合式脱臭塔系统工艺流程图1.脱色油泵2.析气器抽出泵3.热交换器4.析气器5.加热器6.脱臭油抽出泵7.组合式脱臭塔8.脂肪酸捕集器9.脂肪酸接收罐1O.蒸汽加热器11.蒸汽分配器12.冷却器13.抛光过滤器14.水分配器15.四级蒸汽喷射泵16.成品油罐17.导热油循环泵18.导热油炉机组6结束语组合式脱臭塔是一种新型的油脂脱臭脱酸设备,它将填料塔脱酸和板式塔脱臭,热脱色的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成品油色泽浅,酸值低,炼耗少,蒸汽省的优点,比单一填料塔和板式塔使用更灵活,使用费用更低,效果更好,适应于国内炼油厂经常变换加工品种,油源复杂,品种多的实际情况,在加工高酸值,色泽深的米糠油,茶籽油,工业用潲水油等品质差的油品上具有优势.参考文献:[1]贾友苏,赵宇.板式脱臭塔的国产化设计[J].中国油脂,2OO0,25(3):19—21.[2]左青,戴礼平,费楚琼,等.填料式脱臭塔的应用[J]. 中国油脂,1999,24(3):27—29.。
酿造酱油回收油脂的酶法脱酸工艺研究
酿造酱油回收油脂的酶法脱酸工艺研究朱新贵;李学伟;王颖【摘要】全大豆酿造酱油经过压榨工序抽取酱油时,可回收部分大豆油脂,但由于油脂氧化和酸败形成的大量游离脂肪酸(FFAs),导致回收油脂的酸价高达64.68 (KOH) mg/g,降低了回收油脂的利用价值.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酿造酱油回收油脂的酶法脱酸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的酶法脱酸条件为:反应时间12h,反应温度50℃,甘油添加量6.6%,脂肪酶添加量为3%.在该优化工艺条件下,酿造酱油回收油脂的脱酸率高达93.75%,油脂的酸价可降低至2.86 (KOH) mg/g,低于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中食用植物油关于酸价的最高指标要求(≤3mg/g).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该脱酸反应体系中,固定化脂肪酶Novezym 435具有良好的脱酸稳定性.【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8(037)012【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全大豆酿造酱油;回收油脂;脂肪酶;脱酸工艺【作者】朱新贵;李学伟;王颖【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广东江门529156;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4.2酿造酱油是由大豆或豆粕、小麦粉及其制品、麸皮等经微生物发酵后而成。
在以全大豆为原料的传统酱油酿造工艺中,大豆油脂中60%为不饱和脂肪酸[1],根据油脂的一般氧化机理,油脂受氧、水、光、热、微生物等的作用,会逐渐水解或氧化而变质酸败。
因此,酱油酿造过程的油脂经过氧化反应,虽然有小部分脂质成分经转化形成酱油良好的风味成分,但油脂在酱油酿造完成后大部分以脂溶性物质形式残留在酱油渣中,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这些脂溶性成分极易氧化酸败,产生自由基并裂变成氧化产物,感官指标最明显变化的是出现蛤喇味[2-6]。
油脂在发酵过程中会发生长期变质反应[7],导致游离脂肪酸和过氧化物含量高,给酱油渣的利用带来困难[8-9]。
一类废弃油脂的脱酸方法
一类废弃油脂的脱酸方法
一、热脱酸法
热脱酸法是一种常用的脱酸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废弃油脂放入加热器中,加热至高温,使油脂中的酸析出,然后收集油脂中的酸,从而达到脱酸的目的。
二、蒸馏法
蒸馏法是一种脱除废弃油脂中的酸的简单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废弃油脂加入蒸锅中,加热至一定温度,酸析出后,用收集器收集酸,从而达到脱酸的目的。
三、化学脱酸法
化学脱酸法是一种常用的脱酸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废弃油脂放入容器中,加入一定的化学剂,使油脂中的酸析出,然后收集油脂中的酸,从而达到脱酸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脂脱酸技术油脂脱酸未经精炼的各种粗油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脱除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过程称之为脱酸。
脱酸的方法有碱炼、蒸馏、溶剂萃取及酯化等方法。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为碱炼法和蒸馏法。
一、碱炼脱酸碱炼法是用碱中和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生成的皂吸附部分其他杂质,而从油中沉降分离的精炼方法。
用于中和游离脂肪酸的碱有氢氧化钠(烧碱、火碱)、碳酸钠(纯碱)和氢氧化钙等。
油脂工业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烧碱、纯碱,或者是先用纯碱后用烧碱。
尤其是烧碱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烧碱碱炼分间歇式和连续式。
碱炼脱酸过程的主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烧碱能中和粗油中绝大部分的游离脂肪酸,生成的脂肪酸钠盐(钠皂)在油中不易溶解,成为絮凝状物而沉降。
第二,中和生成的钠皂为一表面活性物质,吸附和吸收能力都较强,因此,可将相当数量的其他杂质(如蛋白质、粘液质、色素、磷脂及带有羟基或酚基的物质)也带入沉降物内,甚至悬浮固体杂质也可被絮状皂团挟带下来。
因此,碱炼本身具有脱酸、脱胶、脱固体杂质和脱色等综合作用。
第三,烧碱和少量甘三酯的皂化反应引起炼耗的增加。
因此,必须选择最佳工艺操作条件,以获得成品的最高得率。
(一)碱炼的基本原理1、化学反应碱炼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⑴中和RCOOH + NaOH === RCOONa + H2O⑵不完全中和2RCOOH + NaOH === RCOONa·RCOOH + H2O⑶水解O O ‖‖CH2─O─C—R1 CH2─O─C —R1│ O │ O│‖│‖CH ─O─C─R2 + H2O ====== CH ─O─C─R2 + R3COOH│ O ││‖│CH2─O─C─R3CH2─OHO ‖CH2─O─C—R1 CH2─OH│ O │R1COOH│‖ NaOH │CH ─O─C─R2 + 3H2O ====== CH─OH + R2COOH│ O │O│‖│‖ HO (CH2)2 N ─(CH3)2CH2─O─P─O (CH2)2 N─(CH3)2CH2─O ─P─OH││││ OH OH OH OH⑷皂化O ‖CH2─O─C—R1 CH2─OH│ O │R1COOH│‖│CH ─O─C─R2 + 3NaOH ====== CH ─OH + R2COOH│ O ││‖│R3COOHCH2─O─C─R3CH2─OH2、影响碱炼反应速度的因素⑴ 中和反应速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和反应的速度方程式如下:V1 = K(CA)m ·(CB)n(6—1)式中:V1 —化学反应速度(mol / l·min);K —反应速度常数;CA —脂肪酸浓度(mol / l);CB —碱液浓度(mol / l);m —该反应对于反应物A来讲是m级反应;n —该反应对于反应物B来讲是n级反应;可见中和反应的速度与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碱液的浓度有关。
对于不同种类的油脂,因酸值(或FFA%)不同,当用同样浓度的碱液碱炼时,酸值高的比酸值低的油脂易于碱炼;对于同一批的油脂,可通过增大碱液浓度来提高碱炼的速度。
但是,碱液浓度并不能任意增大,因为碱液浓度愈高,中性油被皂化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同时,碱液分散所形成的碱滴大,表面积小,从而影响界面反应速率。
⑵ 非均态反应脂肪酸是具有亲水和疏水基团的两性物质,当其与碱液接触时,虽说不能相互形成均态真溶液,但由于亲水基团的物理化学特性,脂肪酸的亲水基团会定向围包在碱滴的表面,而进行界面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属于非均态化学反应,其反应速度取决于脂肪酸与碱液的接触面积,可用下列公式描述。
V2 = K ·F(6—2)式中:V2 —非均态化学反应速度;K —反应速度常数;F—脂肪酸与碱液接触的面积;由公式可知,碱炼操作时,碱液浓度要适当稀一些,碱滴应分散细一些,使碱滴与脂肪酸有足够大的接触界面,以提高中和反应的速度。
⑶ 相对运动碱炼中,中和反应的速度还与游离脂肪酸和碱滴的相对运动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V3 = K ·V’(6—3)式中:V’—反应物相对运动速度;K —反应速度常数;在静态情况下,这种相对运动仅仅是由于游离脂肪酸中心、碱滴中心分别与接触界面之间的浓度差所引起,其值甚微,似乎意义不大,但在动态情况下,这种相对运动的速度对提高中和反应的速率,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动态情况下,除了浓度差推动相对运动外,还有机械搅拌所引起的游离脂肪酸、碱滴的强烈对流,从而增加了它们彼此碰撞的机会,并促使反应产物迅速离开界面,加剧了反应的进行。
因此,碱炼中一般都要配合剧烈的混合或搅拌。
⑷ 扩散作用中和反应在界面发生时,碱分子自碱滴中心向界面转移的过程属于扩散现象。
反应生成的水和皂围包界面形成一层隔离脂肪酸与碱滴的皂膜,膜的厚度称之为扩散距离。
该扩散速率同样遵守菲克定律。
C1 — C2V4=D ————(6—4)L式中:V4—扩散速度;D —扩散常数;C1 —反应物液滴中心的浓度;C2 —界面上反应物的浓度;由公式可知:扩散速率与粗油中的胶性杂质的多少有关,因粗油中胶性杂质会被碱炼过程中产生的皂膜吸附形成胶态离子膜,从而增加了反应物分子的扩散距离,减少扩散速率。
因此,碱炼前,对于含胶性杂质多的粗油,务需预先脱胶,以保证精炼效果。
⑸ 皂膜絮凝碱炼反应过程中如图6-9所示,随着单分子皂膜在碱滴表面的形成,碱滴中的部分水分和反应的水分渗透到皂膜内,形成水化皂膜,使游离脂肪酸分子在其周围作定向排列(羟基向内,烃基向外)。
被包围在皂膜里的碱滴,受浓度差的影响,不断扩散到水化皂膜的外层,继续与游离脂肪酸反应,使皂膜不断加厚,逐渐形成较稳定的胶态离子膜。
同时,皂膜的烃基间分布着中性油分子。
随着中和反应的不断进行,胶态离子膜不断吸收反应所产生的水,而逐渐膨胀扩大,使之结构松散。
此时,胶膜里的碱滴因比重大,受重力影响,将胶粒拉长,在情况下,因机械剪切力的作用而与胶膜分离。
分离出来的碱滴又与游离脂肪酸反应形成新的皂膜。
如此周而复始地重复进行,直到碱耗完为止。
胶膜是一表面活性物质,能吸附粗油中的胶质色素等杂质,并在电解质、温度及搅拌等作用下,相互吸引絮凝成胶团,由小而大,形成“皂脚”,而从油中分离沉降下来。
沉降分离出的皂脚中带有相当数量的中性油,一般呈三种状态:一是中性油胶溶于皂膜中;二是胶膜与碱滴分离时,进入胶膜内而被胶膜包容;三是胶团絮凝沉降时,被机械地包容和吸附。
三种状态中的中性油,第一种不易回收,而后两种较易回收。
碱炼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胶体化学反应。
良好的效果取决于胶态离子膜的结构。
胶态离子膜必须易于形成,薄而均匀,并易与碱滴脱离。
如果粗油中混有磷脂、蛋白质和粘液质等杂质,胶膜就会吸附它们而形成较厚的稳定结构,搅拌时就不易破裂,挟带在其中的游离碱和中性油也就难以分离出来,从而影响碱炼效果。
综上所述,碱炼操作时,必须力求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大碱液与游离脂肪酸的接触面积,缩短碱液与中性油的接触时间,降低中性油的损耗;第二,调节碱滴在粗油中的下降速度,控制胶膜结构,避免生成厚的胶态离子膜,并使胶膜易于絮凝。
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掌握好碱液浓度、碱量、操作温度及搅拌等影响碱炼的因素。
(二)影响碱炼的因素油脂碱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为了选择最适宜的操作条件,获得良好的碱炼效果,现将碱炼时应掌握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讨论如下。
1、碱及其用量⑴ 碱油脂脱酸可供应用的中和剂较多,大多数碱金属的氢氧化物或碳酸盐。
常见的有烧碱(NaOH)、苛性钾(KOH)、氢氧化钙(Ca(OH)2)以及纯碱(Na2CO3)等。
各种碱在碱炼中呈现出不同的工艺效果。
烧碱和苛性钾的碱性强,反应所生成的皂能与油脂较好地分离,脱酸效果好,并且对油脂有较高的脱色能力,但存在皂化中性油的缺点。
尤其是当碱液浓度高时,皂化更甚。
钾皂性软,由于苛性钾价昂,因此,在工业生产上不及烧碱应用广。
市售氢氧化钠有两种工艺制品,一为隔膜法制品,另一为水银电解法制品。
为避免残存水银污染,应尽可能选购隔膜法生产的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的碱性较强,反应所生成的钙皂重,很容易与油分离,来源也很广,但它很容易皂化中性油,脱色能力差;且钙皂不便利用,因此,除非当烧碱无来源时,一般很少用它来脱酸。
纯碱的碱性适宜,具有易与游离脂肪酸中和而不皂化中性油的特点。
但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碳酸气,会使皂脚松散而上浮于油面,造成分离时的困难。
此外,它与油中其他杂质的作用很弱,脱色能力差,因此,很少单独应用于工业生产。
一般多与烧碱配合使用,以克服两者单独使用的缺点。
⑵ 碱的用量碱的用量直接影响碱炼效果。
碱量不足,游离脂肪酸中和不完全,其他杂质也不能被充分作用,皂膜不能很好地絮凝,致使分离困难,碱炼成品油质量差,得率低。
用碱过多,中性油被皂化而引起精炼损耗会增大。
因此,正确掌握用碱量尤为重要。
碱炼时,耗用的总碱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用于中和游离脂肪酸的碱,通常称为理论碱,可通过计算求得。
另一部分则是为了满足工艺要求而额外添加的碱,称之为超量碱。
超量碱需综合平衡诸影响因素,通过小样试验来确定。
①理论碱量。
理论碱量可按粗油的酸值或游离脂肪酸的百分含量进行计算。
当粗油的游离脂肪酸以酸值表示时,则中和所需理论NaOH量为:M NaOH 1GNaOH理 = G油× AV ×————× ———= 7.13×10-4×G油× AV (6-5) M KOH 1000式中:GNaOH理—氢氧化钠的理论添加量(kg);G油—粗油脂的重量(kg);AV —粗油脂的酸值(mgKOH / g 油);M NaOH —氢氧化钠的分子量,40.0;M KOH —氢氧化钾的分子量,56.1;当粗油的游离脂肪酸以百分含量给出时,则可按公式(6-6)确定理论 NaOH量:40.0GNaOH理 = G油× FFA% ×———— (6-6) M式中:GNaOH理—氢氧化钠的理论添加量(kg);G油—粗油脂的重量(kg);FFA%—粗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百分含量;M —脂肪酸的平均分子量;一般取粗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的平均分子量。
例如,棉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油酸和亚油酸,其平均分子量为281.46,则式(6-6)可导成:GNaOH理= 0.1421 ×G油× FFA% (6-7)② 超量碱。
碱炼操作中,为了阻止逆向反应弥补理论碱量在分解和凝聚其他杂质、皂化中性油以及被皂膜包容所引起的消耗,需要超出理论碱量而额外增加一些碱量,这部分超加的碱称为超量碱。
超量碱的确定直接影响碱炼效果。
同一批粗油,用同一浓度的碱液碱炼时,所得精炼油的色泽和皂脚中的含油量随超量碱的增加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