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天文学

合集下载

天文历法大成,《周易》天象解密,易经背后的天象规律

天文历法大成,《周易》天象解密,易经背后的天象规律

天文历法大成,《周易》天象解密,易经背后的天象规律《周易》被誉为我国群经之首,从古至今对《易经》的研究浩如烟海,同时由《易经》延伸出的道理和应用更是遍布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发出感慨“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做《易传》流传于世,成为后人学习《易经》最重要的参考。

历代更不乏各领域的名家阐发《易经》中的道理。

可以说,如果没有《易经》,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不可能如此的丰富多彩。

然而从古至今,对《周易》的研究,多从道理和使用入手。

很少涉及《周易》的最底层逻辑。

1.《周易》是一本什么书?凭什么被誉为群经之首?2.《周易》根据什么设计的?有什么客观依据?3.《周易》为什么是64卦?不可以是50卦,70卦?4.《周易》乾卦“苍龙星象”是否完全描述了六龙历?5.《周易》为什么可以用来卜筮,到底有没有准确率?本文从根本上回答这些问题。

破解《周易》背后最根本的天象规律。

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是多么的科学,我们的传统文化根源,是一代代圣贤们花费一生的精力总结的自然科学。

视频参考:历法溯源10 天文历法大成周易天象解密易经的天象规律先来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周易》是我国上古历法的大成之作。

是古人经历数千年的时间发现太阳,月亮,木星规律之后,编制的一套内涵极为丰富的历法。

同时,也是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系辞.下》在这段话中,最后一句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讲的是伏羲发明先天八卦后,到了神农氏时代,砍削树木做成犁头,曲转木材为犁柄,以便耕种和除草,创作许多耕作器具,教导人民,使天下增加粮食,是取象于《益》卦。

易经中的天文学卦象与宇宙秩序

易经中的天文学卦象与宇宙秩序

易经中的天文学卦象与宇宙秩序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对宇宙的神秘感充满着好奇和敬畏。

他们观察星辰、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从中揣摩出宇宙的秩序和规律。

而这些观察结果,也被融入到众多的文化体系中,包括易经。

易经中的天文学卦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宇宙秩序,成为人们研究易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易经与天文学易经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

在易经中,天文学卦象被广泛运用。

根据易经的理论,天文学卦象描绘了宇宙中的变化和秩序。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八卦,分别与天空中的八象相对应。

其中,乾卦对应天上的天,坤卦对应地面的地,震卦对应雷声,艮卦对应山峰,离卦对应太阳,坎卦对应水,兑卦对应湖泊,巽卦对应风。

这些卦象所蕴含的宇宙能量和变化规律,对于理解易经的意义和运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卦象的意义天文学卦象在易经中的意义远不止是象征。

根据易经的理论,人类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天文学卦象揭示了宇宙的秩序和变化规律,而人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卦象来洞悉宇宙的奥秘,并且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天文学卦象给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预测未来的方法。

比如,根据太阳的位置和光线,可以预测农作物的丰收;通过观察星星的运行和排列,可以预测国家的安危和吉凶。

天文学卦象成为了人们指导行为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易经与宇宙秩序的关系易经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和平衡。

这种秩序在易经中被称为“道”。

易经中的卦象和卦辞,揭示了宇宙秩序的运行规律。

它们描述了阴阳的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事物的发展过程等。

易经通过对这种宇宙秩序的描绘和理解,帮助人们实现自己与宇宙的和谐。

易经中的卦辞,如《乾卦》中的“元亨利贞”、《坤卦》中的“顺利贞”,都是在告诉人们,只有遵循宇宙秩序,才能获得顺利和长久的发展。

四、易经与现代科学的联系现代科学研究对易经中的天文学卦象和宇宙秩序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和观测手段,更加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天文学现象。

易经与现代天文

易经与现代天文

易经与现代天文刘子华先生是四川简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就读于巴黎大学。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太阳系第9颗行星-----冥王星。

当时有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天王星运动中不合规律的现仍有一小部分不能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影响来解释,因此他们认为,在冥王星轨道外还应当有一颗“超冥星”的存在。

据此线索,一些天文学工作者开始了艰苦的寻找“超冥星”的工作。

刘子华先生想,中国古老的《周易》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说卦传》也说乾为天、坤为地、离为日、坎为月,说明八卦必与中国古人对太阳系以及宇宙的认识相关,因此他决定用八卦学理来推证太阳系第10颗行星的有无。

1939年,刘子华完成了《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博士论文。

在该文中,刘子华先生预测太阳系第10颗行星“木王星”不仅存在,而且计算出其轨道速度为2公里/秒,密度为0.424克/立方厘米,对日距离为74亿公里,运行周期817年。

1940年,刘子华在巴黎大学通过了论文答辩,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赞赏。

刘子华先生的研究如果得到证实,似乎是八卦为宇宙世界之总规律、八卦与现代天文学相吻合的一个确证,但实际上也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其论证牵强附会和疏漏之处甚多。

比如他将先天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分别与土、火、日、木、金、月、水、地八个星球相对应,然后根据先天八卦的对待原理求各组对卦星球的速度参数,这样大致得到金木(巽、震)、水火(艮、兑)两对星球的速度和基本相等,但剩下的一半对卦星球并没有这个规律,于是他在巴黎图书馆翻阅了数百本易学书籍,终于找到明朝来知德《易经图解》中的一个八卦图(刘子华先生认为是传说中的中天八卦,但据易家从《周易参同契》、《帛书六十四卦》、《京房八宫卦序》、《元包经八宫卦序》中考证,中天八卦图与刘子华先生所说即来著八卦图不一样——参见欧阳红著《易图新辩》52页;田合禄、田峰先生则以后天八卦图为中天易,与来著八卦图更相去甚远——参见田合禄、田峰著《中国古代历法解谜》459——460页),将乾离(土、日)、坤坎(地、月)四卦所对应的星球两两相合,然后作为一对卦星球得其速度和即四卦四星球的速度和大致与前面所言两组对卦星球速度和相等,这便是其八卦宇宙论的证据之一。

周易与天文历法

周易与天文历法

周易与天文历法古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的带头科学,而且古代天文学家皆精通阴阳学说,如汉代的张衡、唐代的李淳风、宋代的邵康节、元代的郭守敬等。

八卦就是在古天文学的基础上发现的,它是与天文历法协同发展起来的,是古代天文历法的最初形式(无文字符号)。

实际上,易道阴阳与古天文斗建律历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关系,其关系的核心在于日月四时阴阳、律吕阴阳与易道天之阴阳的关系,六十四卦具有干支纳音五行规律。

《周易》八卦、六十四卦、干支、卦气等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整套自然规律,它是易学的主体部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内蕴着科学的天时观,由于易学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促进了天文历法的高度发达,特别是六十四卦与干支甲子的出现,并有机结合起来反应天地阴阳之象,终于使回归年与朔望周期协调起来。

早在春秋之前,中国先民已将天球中临近黄、赤道的区域分为二十八个区,即二十八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概念形成后,古人又将四象(四方天象)概念与二十八宿结合起来。

这样天球以二十八宿为刻度,四象分布四方,每时更一象限,四时更四彖限为一周天。

故以二分二至定中星,易卦以坎离震兑四卦纪四时。

春分点在东方,青龙七宿居之,象征春三月,万物发陈,故以震卦配之;夏至点在南方,朱雀七宿居之,象征夏三月,万物繁茂,故以离卦配之;秋分点在西方,白虎七宿居之,象征秋三月,万物成熟,故以兑卦配之;冬至点在北方,玄武七宿居之,象征冬三月,万物闭藏,故以坎卦配之。

至于我国的历法,自黄帝始有史书记载的达99种,但大多已经失传。

我国古代是阴阳合历。

它是以阴历为基础,以置闰之法协调阴阳历,即3年一闰,5年再闰,19年七闰始能齐一。

也就是说当太阳视运动为19周,月行235周,恰至冬至朔日夜半子时相会。

古代是以回归计年,朔望计月,365日而成岁,平年354日,闰年为384日。

试论《周易》预测的中医、天文学基础

试论《周易》预测的中医、天文学基础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 # 运城学院学报 # ,&-./0’ &1 2-/345/6 7/895.:8;<
%&’( !"# )&( $ =53( !**$
试论 《 周易》 预 测 的 医、 天文学基础
乔兆坤
$
( 山西省历史学会, 山西 运城 *""*** ) # # 摘# 要: 能够预测未来的理论也是科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中医理论能够准确预知病因、 病机及生 死转归, 因而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阴阳五行论的本质是日、 月、 五星在二十八宿中的运行舍次及其对地球产 生的影响, 古代称为运气学说。根据巫咸纳甲 ( 卜选祀日) 、 运气纳甲与河洛纳甲, 不同坐标系之间可以进行信 息转换, 并通过卜辞的概率统计进行科学预测。 《 周易》 预测学是在中医、 天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思维科 学。这一古老的思维科学实现现代化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创新型国家建成之时。 关键词: 阴阳五行; 运气学说; 纳甲法; 卜辞的概率统计; 信息转换; 《 周易》 预测学; 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A @**@ ( !**$ ) *$ A ***+ A *B # # 一、 能够预测未来的理论也是科学 共同祖先的预言。 著名华裔瑞士科学家许靖华曾说: “ 大多数科学家都认 马克思的 《 资本论》 从商品入手,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 为, 一种能够预测尚未观察到现象的理论也是科学。 ” 产、 销售、 消费等各个环节, 预言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出现 天王星发现不久, 人们就注意到它的运动有些奇怪, 总 的经济危机, 这已被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所证实, 因而被称 是偏离天体力学计算的轨道。有人推测在它的轨道外可能 为 “ 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科学理论。 存在一颗行星, 该星的引力作用使天王星的运动受到干扰。 《 黄帝内经》 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奇书, 它以阴阳 +@"C 年英国剑桥大学教学系的学生亚当斯算出了这颗新星 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同环境的统一性,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 的轨道和质量。与此同时, 法国巴黎天文台的勒威耶也在研 泉。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学术成就的取得, 众多医学名家的 究这一问题。后来, 柏林天文台的伽勒在勒威耶预言的位置 出现, 无一不与这部医典紧密联系。该书对疾病精妙的预 附近找到了这颗新行星, 命名为海王星。这就是天文学上有 见, 已被国外医学界叹为观止, 视为全人类一份珍贵的文化 名的 “ 笔尖上的发现。 ” 遗产! 苯被发现后的数十年间, 它的分子结构式却一直困扰着 由姓氏谱牒归纳出来的 “ 卜筮方程” ( 巫咸定理) , 及其 德国化学家凯库 相关的阴阳五行、 众多的科学家。+@$" 年冬天的一个晚上, 河图洛书、 龟兆卦爻, 做为 《 周易》 预测学的 勒在火炉边做了一个化学史上著名而美妙的梦, 苯分子结构 纲领和思维程式, 几千年来经过无数次实践, 已被奉为一种 的秘密因此而被揭开。梦中他看见苯分子中的原子在眼前 神奇而灵验的潜科学理论。当前在全球兴起的 “ 甲骨学” 和 飞动, 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 一个个扭动着、 回转着、 象蛇一 《 易经》 热, 将不断为 《 周易》 预测这一东方思维科学谱写出 样。他象被电击一样惊醒, 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整一 新的精采的篇章! 夜。这个蛇形结构终于被证实是苯的分子结构。 二、 阴阳五行法则和中医理论 梦想有如神助, 思想有如神助。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 阴阳和五行是华夏先民们对客观世界观察研究后逐步 一次上火车之际, 突然灵感迸发, 闪现出化学元素排列的方 形成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认知系统, 远在半坡氏族时 法, 这就是著名的带有魔术色彩的元素周期表。表中所空的 期就已同时存在。著名的人面网纹盆和河南濮阳西水坡龙 元素后来被一一发现。 虎四象墓分别代表了这两种认知观念。 达尔文在 《 物种起源》 中曾设想, 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 古人把一年按阴阳分为春秋两季, 又根据阴阳消长和阴 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这使得同时代的许多人瞠目结舌, 更 中有阳、 阳中有阴的规律, 将阴阳二气的度量分为一阳 ( 阴) 、 使教会怒不可遏。他预言, 如果发现此类化石, 它们一定会 二阳 ( 阴) 、 三阳 ( 阴) , 别名少阳 ( 厥阴) 、 阳明 ( 少阴) 、 太阳 介于猿猴和人类之间。后来在欧美、 亚、 非发现的 “ 露西” 、( 太阴) 。清阳为天气, 浊阴为地气; 天气生热, 地气生寒; 热 “ 尼安德特人” 、 “ 北京人” 化石, 有力地证实了他的预言。近 极生寒, 寒极生热; 地气升为云, 天气降为雨; 春夏为阳, 秋冬 代利用更加精密的免疫分析、 比较解剖学、 基因分子等方法, 为阴; 昼为阳, 夜为阴; 阴阳消长, 保持平衡。时序变异则灾。 一次次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达尔文一百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 五行概念的踪迹随处可见。濮阳四象墓, 中间是墓主 收稿日期: !**$ A *@ A +! 作者简介: 乔兆坤 ( +D"@ A ) , 男, 山西运城人, 山西省历史学会会员,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人类便对天空充满好奇和敬畏之情。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古代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科学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开始,梳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一步步揭示这个古老科学的发展与变革。

一、史前时期的天文学史前时期的天文学是人类天文学的发源地,也是对天空现象的最早记录。

在我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和农业生产需要引导人们关注天象,因此天文学便成了一种重要的技能。

在《山海经》和《周易》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天象和星宿的记录和传说。

例如,在《周易》中,周文王和周公曾经通过六十四卦来预测天象和时令,奠定了周代天文学的基础。

二、先秦时期的天文学先秦时期,天文学逐渐成为一种正式科学。

商代时期出现的太乙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书籍。

其中推算出了六十花甲周期,并记录了太阳、月亮、五星等天象的出没规律,对中国天文学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公元前四世纪的《庄子》、《荀子》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天文学方面的思考,如庄子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天与地,时与光的思考。

三、汉朝的天文学汉代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时期,有李淳风、张衡等一个叫“鸿儒”的团队,通过不断观测和研究天象,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星历和天文术语,奠定了中国天文学的基础。

其中,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更是汉代天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这是一种可以检测地震方向与地轴位置、判断天气气候、太阳月亮位置等的仪器,推动了天文学教育的普及。

四、唐宋时期的天文学唐宋时期,天文学和普通百姓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

唐玄宗时期,有专门的官方职业类别——“太史令”,管理天文学的各项事物,而“太史”则是专门负责研究天文、编订星历、指导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职业人员。

唐朝时期的《殷历》、《律历》等著作,把天气、地震等天文自然现象与政治农业联系起来,更加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五、元明清时期的天文学元代、明清时期,天文观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天文学家通过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文学体系。

六书的理解

六书的理解

六书的理解篇一:六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周易》中的一部分。

它指的是六个基本的数学和天文学概念,称为“六艺”或“六经”,它们是:1. 数书(shī chū):指算术和数学方面的概念,包括算数、代数、几何、分数、小数、百分数等。

2. 矢书(sī chū):指箭矢和射箭方面的概念,包括箭头、箭羽、箭弦、箭靶等。

3. 矢行(xíng chū):指射箭运动方面的概念,包括射箭姿势、弓弦长度、射箭技巧等。

4. 占书(zhèng chū):指占卜和预测方面的概念,包括卦象、爻辞、卜辞、占法等。

5. 象书(xiàng chū):指形象和象征方面的概念,包括天地、山川、草木、鸟兽、人物等形象和象征。

6. 礼书(jǐng chū):指礼仪和礼节方面的概念,包括礼数、仪式、习俗、节日等。

这些概念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天文学、军事、政治等领域。

它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周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智慧的重要体现。

除了六书之外,还有一些与六书相关的其他概念和知识,例如《周易》的六十四卦、八卦、象数、六十四卦爻辞、卜辞等,以及六艺中的其他五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书法、音乐、绘画、舞蹈等。

这些概念和知识在现代中国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篇二:六书是指古代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提出的一套论述问题的方法,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易传》、《书传》、《诗经》、《礼记》、《春秋》和《左传》。

下面是对六书的理解以及拓展:1. 《易传》:指《易经》中的“易”部分,即“变化”之意。

六书中最早提到的一本书,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

《易经》以六十四卦的形式,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分析,阐述“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君子变于道”的观点。

六书中的《易传》不仅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也对后来的道家、佛家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书传》:指《书经》中的“书”部分,即“书籍”之意。

论《周易》和古天文学之四象(一)

论《周易》和古天文学之四象(一)

论《周易》和古天文学之四象(一)内容提要:本文分别研究和考证了古天文学和《周易》中的四象。

沿历史上溯,古天文学中的四象体系演化有如下四个阶段:春秋末期的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时代、以四仲中星为代表的五帝时代、以西水坡龙虎墓和《周礼》中的四象旌旗为代表的仰韶时代和以创世神话为代表的远古时代。

四象体系是一个综合时间和空间,包容天地的时空体系。

是古代天文观测参考系。

在《周易》中,四象是八卦的基础和基本构架。

《周易》的四象源自古天文学。

本文通过对四象体系的研究指出,在《周易》的筮法中蕴涵着天地之道,卜筮的过程象征着运用天地之道去寻求《周易》对应卦爻之中所规定的、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本文还指出,作为自然哲学概念,四象是阴阳两种要素对立运动,相互转化,此消彼长而形成的天地万物运行中的四种典型状态。

关键词:四象、古天文学、四方主星、周易四象一词的主要出处有二,其一是古天文学,其二是《周易》。

在古天文学中,四象的意义比较明确,是指黄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也称为四陆、四灵、四兽或四宫。

而在《周易》中,四象一词的内涵则比较丰富,其涉及范围从各种自然现象,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诸多领域。

至于在两者之中的四象来源是否相同,意义是否一致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天文学和《周易》之间的关系。

从古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历法是古天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编写的《中国天文学史》的观点,远古人类最早的天文活动就是观象授时,这种授时实际上是最为原始和简单的历法,因此,中华民族的古天文学也可以称为古代天文历法。

《淮南子?天文训》所云“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从哲学高度上总结了历法在天地之道中的首要和核心作用。

如果再从《周易》的角度来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所以,它与古天文学一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解读易经中的天文学与宇宙观

解读易经中的天文学与宇宙观

解读易经中的天文学与宇宙观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人们对宇宙和命运的认识和追求。

在易经中,天文学和宇宙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中的天文学主要涉及到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动规律。

通过观察天象,人们认识到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与四季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易经·系辞传》中,就提到了“太阳出东方,光照万物”,暗示了太阳作为一颗恒定的星球,对地球上的万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月亮的盈亏也是易经中重要的天文现象。

月亮的盈亏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易经中也用月亮的变化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

易经对宇宙的观念是一种整体的宇宙观。

它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阴阳、五行等组成的整体,相互间相辅相成。

在《易经·系辞上》中,“天地合而尊,阴阳交而舒”,阐述了天地的关系。

“天”代表着宇宙的至高无上,而“地”则代表着宇宙中的万物。

“阴阳”则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运行规律。

另外,易经中的“五行”理论也是宇宙观的重要内容。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代表着宇宙中各种不同的元素和力量。

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形成了宇宙的有序运行。

易经中的天文学和宇宙观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来推导时令,预测天灾人祸,并根据自然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例如,在每年农历的春分、秋分等节气,人们会举行一些仪式来祭祀天地神明,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天文学和宇宙观还对中国的哲学、医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一些哲学家通过研究易经中的宇宙观,提出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理论。

尽管易经中的天文学和宇宙观有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但我们也不应该过于迷信和死板地奉行。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具体的知识,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来理解和解释宇宙的运行规律。

然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易经中的天文学和宇宙观依然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道家宗师白陆讲周易与天文

道家宗师白陆讲周易与天文

道家宗师白陆讲周易与天文周易自古被称为天书,老百姓因为不懂天文觉得其很神秘。

天书顾名思义是说天文的书,所谓天机指的是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

“天机不可泄露”,这个历来是不允许在人间宣传的,所有书上都不会记载。

会用的人都是通过师父口传身授一代传一代而得,或者是靠修行体悟而得。

我今天得到师父的允许,开始说这个方面的东西,也算是破天荒了,希望有缘看到的人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为象之道,如日如月,为心之道,如精如心”。

天地间所有现象都来自阴阳的运动,而揭示阴阳运动规律的就是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二者在地球上产生的投影,就是地球上的阴阳运动。

地球上所有现象都与这个有关。

易的模型就是三球之间的运动关系,建议爱好易的人多看看古代留下来的浑天仪。

在古代,每一位易学大家都是天文学家,而专司其职的是钦天监。

易的模型是对天体运动的模拟,这就是预测的来源,地球上所有与预测有关的术都是如此来的,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拟天行为。

在地球上有两种很重要的回归线,一种是太阳的回归线在南北纬23度26分,另一种是月亮的回归线在南北纬30度。

这两者构成了易的重要组成依据。

23度26分近似于24度,它与30度进行比较,得出4与5的比例,一个面(南和北)就是8和10的比例关系。

纬度一周为360度,每30度为一个小周期,就会形成12个小周期,这是一天12个时辰的天文依据。

8、10、12三者构成了易的最基本要素。

8用八卦来表示,10用天干表示,12用地支来表示。

在易上以24度为半径构成天盘,以30度为半径构成地盘。

在传统罗盘上,表示为一个同心圆上,天盘在内,地盘在外。

一个时辰30度为一个小周期构成一个基本单位,古人开始画爻,所以邵子数中有“爻从三十起”这样的口诀。

180度为一个面,表示事物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所以6个爻为一卦。

对生命来说,表明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阳世的终结。

(而另180度同样构成一个卦,对应阳卦,把这个定为阴卦,同是事物发展表象的一部分。

周易是以天文学为背景的学术体系

周易是以天文学为背景的学术体系

周易是以天文学为背景的学术体系
周易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所有变化过程。

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随着宇宙时间与空间的节律有着既定的发展与衰亡的规律。

中国古人观天象,记天文,总结出世界上最为精密的预测瑰宝-周易。

中国古代周易预测方法中,其核心为八个字:太极、阴阳、五行、干支。

这八个字阐明万事万物的整体吉凶状态以及吉凶程度、吉凶对应内容,从而规定了揭示存在状况的理论方法:太极理论、阴阳理论、四象变化方法、八卦成象方法。

太极为存在,阴阳是吉凶的构成,平衡是吉凶的依据,五行既是阴阳的具体状态、又是作用变化方式。

干支是阴阳五行结合的具体表示,是方位、时空与周期,其既是阴阳、五行的具体细致表示而其本身又含有丰富的象的内容,所以内容最丰富、最全面,也是占的具体演算内容。

干支数为一个整体,加上纳音、阴阳之分,时差旺衰之象,干支成了高信息含量的数理模型。

周易理论产生于天象运动规律,其派生的数术学研究方向自然集中在以天文为背景的理论和理论与人类规律的结合上。

所有预测学中都有天文背景,都是天文规律的理论认识和结合到人类现象的类比运用,而周易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具体规律。

这些规律也会因时因地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社会结构、时代现象、
地理环境的改变,这类比结合方法也随之改变,如八字方法测婚姻,古代与现代差异非常之大,很多方法与结论需要重新梳理。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2:北斗乾坤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2:北斗乾坤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2:北斗乾坤2022-04-16 14:39·王多余解周易前文我们说过,《周易》的第一卦名为“建”,建是斗柄之意,但是,有人会问:北斗的斗柄只有三颗星,北斗不是七星吗?另外那四颗星哪去了呢?巧的是,北斗消失的这另外四颗星,就在《周易》的第二卦中。

一、坤为舆《周易》的第二卦,由两个经卦坤的卦象组成。

《说卦》曰:“坤为舆”。

“坤为舆”这个卦象,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实在太过重要,因此我们不得不在此非常隆重地介绍下。

“坤为舆”的卦象,与《说卦》中“坤为地”的基本卦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舆”就是“地”之道。

古代的“堪舆”术中,舆就是地的意思。

《正韵》曰“堪舆,天地之总名”,注曰“堪,天道;舆,地道”。

舆和地一样,都有载物的功能,所以《象》日:“《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其次,舆形方,地道亦方。

古人天圆地方的提法并非说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

《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天圆》篇就解释说:“天道曰圆,地道日方”,方圆是天地之道而非天地之形。

“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古代的舆人造车,车轮是圆形的,车舆是方形的,是为了以方舆圆轮的形状来效法天圆地方之道,乃“制器尚象”的思维所致。

再次,在《周易》中,有不少“舆”字,可以证明作者确实采用了《说卦》中这个“坤为舆”的卦象。

如:《师》卦的“师或舆尸”,卦中有坤卦之象,故曰“舆”。

国《剥》卦的“君子得舆”,卦中也有坤卦之象,故曰“舆”。

二、斗魁为舆理解了“坤为舆”的卦象,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坤卦与北斗的联系也是很紧密的:北斗的斗魁四颗星,就是车舆之象!《天官书》云:“斗为帝车”,将北斗七星视为天帝之车。

而在这辆车中,车辕部分就是那斗柄三星,车舆部分就是那斗魁四星!!在汉代画像石刻上的北斗图中,北斗七星正是被描绘成一辆马车:天帝正坐在斗魁四星组成的车舆之间,而斗柄三星所组成的斗建则如同车辕,被套在东宫青龙的角宿上,被这头青龙拉着巡狩周天。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细斟北斗,万象为宾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细斟北斗,万象为宾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细斟北斗,万象为宾象数之学是《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象”,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天象。

《系辞》云:“古者包牺(伏義)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于是始作八卦”,认为伏羲画八卦的第一个灵感来源就是“观象于天”。

天象的知识有关古代的天文历法,顾炎武对此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也”。

这句话的前半段虽未必是真,但后半段却是千真万确。

今人读古书,对其中所含的天文历法内容往往并不熟悉。

而《周易》一书那些看起来支离破碎的卦交辞中,却隐含着非常丰富的天文历法内容,笔者不揣浅陋,拟将读易所见之天文及历法内容逐一公诸同好,并就正于方家。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

一、左青龙,右白虎,斗建在中间张孝祥有词云:“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句词,用来形容《周易》的开篇,颇为恰当。

《周易》全书首卦,便是以天上的北斗命名的。

这一卦通行本中写作“乾”,实际上真正的名字应为“建”(详见拙文《周易》说文解字系列之一:说“乾”)。

建者,斗建也。

北斗之柄,名为“建”,又有斗柄、斗杓、天心、天纲、天罡等等名称。

北斗七星尤其是斗建,自古在各种天象图中居于中心地位,可以说,《周易》作者给全书第一卦起的这个名字,实有气吞宇宙,包罗万象之势。

过去人们解读《建(乾)》卦时,往往只关注到爻辞里的“龙”,殊不知,《建》卦中的这条龙虽然是天上地位非常尊贵的东宫青龙,但是比起斗建的地位来说还是低了一级。

我们常能听到“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这句话源自于古代对天文图象的概述。

完整的说起来应该是:“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

”(《礼记.曲礼上》),古人夜观天象时,坐北朝南,左东右西,因此:前朱鸟指的就是面前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后玄武指的是背后北方的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左青龙指的是左手边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

易经源于古天文

易经源于古天文

易经源于古天文2.阴阳五行学说是涵盖宇宙的高度概括追踪阴阳五行学说的本源,应是古人效法自然得来的,古人们认知宇宙,特别是对日月加金木水火土五星组成的七政运行的规律尤其特别重视。

大约在夏商时代,在当时的齐国大地上,就产生了原始的阴阳说和五行学说⑴阴阳学说的概念刚才说过古人们认知宇宙,特别是对日月加金木水火土五星组成的七政运行的规律尤其特别重视。

这里说的古人,即指通俗意义上的中国华夏古人也指华夏域外古人,他们各自通过对七星的观测积累,发明造就了今天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星期”的由来。

星期制的老祖宗,是在东方的古巴比伦和古犹太国一带,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三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

明朝末年,基督教传入我国的时候,星期制也随之传入。

在欧洲一些国家的语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并不是按数字顺序,而是有着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来分别命名的。

七曜指太阳、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个最亮的大行星。

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在不同地区,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一星期的开始时间并不完全一致。

埃及人的一星期是从土曜日开始的,犹太教以日曜日开始,而伊斯兰教则把金曜日排在首位。

在我国,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渐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习惯上认为星期一是开始时间(某些地区也有把星期日作为一周开始的观念)。

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祖先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专用天文观测台用于天文观测,到先秦时有了古六家四分历。

古历只论日月,把日作为阳之精,月作为阴之精,以日月每月一会的规律,构思成阴阳学说。

《汉书·艺文志》中论阴阳家中说:“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及拘者为之。

则牵于禁忌。

泥於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易经中的天文奥秘有哪些

易经中的天文奥秘有哪些

易经中的天文奥秘有哪些易经与天文《易经》所描述的天文历法《周易》是中国古代的典籍,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并居其首。

这部经典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即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经的部分通称为《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

其传的部分通称为《易传》,形成于战国时期。

所以这部典籍的两个部分在时间上差距长达七八百年。

《易经》基本上是一部占筮书,由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组成。

《易传》则是系统地解释《易经》的著作,共有七种十篇,即《彖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易经》作为- -部占筮之书,其卦爻辞以筮占记录为素材加工整理而成。

其中也蕴含着一定义理,把世界看成是- -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但只是在天命神学观念支配下的统一体。

《易传》解经,不管是对筮法体例的论述,还是对卦象和卦爻辞的解说,都企图从哲理的高度加以概括;它建构了一个阴阳哲学的体系,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由于《易经》和《易传》前后时间相差跨度较大,两者的文化背景自然很不相同,也就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内容。

因而在《易经》和《易传》中所反映的天文历法知识也是大有差别的。

从这一差别中可以看出《周易》与天文历法的联系。

一、《易经》卦爻辞中的直接的天象描述《易经》述说的天文现象除了日、月、行星和恒星等这些标准的天象之外,还涉及了一些云气、雷电、虹筧等地球大气现象。

这是由于古人尚不能将天文现象与地球大气现象区别开来,而有此混淆。

因此本节的叙述也会稍微旁涉这- -类地球大气现象。

《易经》中直接描述的天文现象不多,主要有太阳、月亮和北斗星,并旁及其它- - 些星宿。

还说及若千大气现象。

描述太阳的内容主要有:第三十卦离卦九三爻辞说:“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日昃是指太阳偏西,“日昃之离”是指日在西方附丽于天空,不久将没,如同人在暮年,不久于人世,因此要鼓缶唱歌,所谓乐天知命,因而把“离”解释为附丽。

但高亨在其《周易大传今注》中却认为:“离,读为螭。

论《周易》和古天文学

论《周易》和古天文学

论《周易》和古天文学之四象(一)内容提要:本文分别研究和考证了古天文学和《周易》中的四象。

沿历史上溯,古天文学中的四象体系演化有如下四个阶段:春秋末期的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时代、以四仲中星为代表的五帝时代、以西水坡龙虎墓和《周礼》中的四象旌旗为代表的仰韶时代和以创世神话为代表的远古时代。

四象体系是一个综合时间和空间,包容天地的时空体系。

是古代天文观测参考系。

在《周易》中,四象是八卦的基础和基本构架。

《周易》的四象源自古天文学。

本文通过对四象体系的研究指出,在《周易》的筮法中蕴涵着天地之道,卜筮的过程象征着运用天地之道去寻求《周易》对应卦爻之中所规定的、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本文还指出,作为自然哲学概念,四象是阴阳两种要素对立运动,相互转化,此消彼长而形成的天地万物运行中的四种典型状态。

关键词:四象、古天文学、四方主星、周易四象一词的主要出处有二,其一是古天文学,其二是《周易》。

在古天文学中,四象的意义比较明确,是指黄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也称为四陆、四灵、四兽或四宫。

而在《周易》中,四象一词的内涵则比较丰富,其涉及范围从各种自然现象,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诸多领域。

至于在两者之中的四象来源是否相同,意义是否一致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天文学和《周易》之间的关系。

从古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历法是古天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编写的《中国天文学史》的观点,远古人类最早的天文活动就是观象授时,这种授时实际上是最为原始和简单的历法,因此,中华民族的古天文学也可以称为古代天文历法。

《淮南子?天文训》所云"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从哲学高度上总结了历法在天地之道中的首要和核心作用。

如果再从《周易》的角度来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所以,它与古天文学一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31:卦象来自天象,作者仰望战国时代星空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31:卦象来自天象,作者仰望战国时代星空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31:卦象来自天象,作者仰望战国时代星空传说中,古圣伏羲画卦的灵感,来自于仰观天象。

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卦象,首先就来自于天象。

天象《周易》的卦爻辞中,同样记载了很多标志性的天象,而这些天象,无一不透露出这样的一个信息:当年写下这部《周易》的作者,仰望的是一片战国的星空。

一、乾坤二卦中的甲寅元历法翻开《周易》,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天象就是北斗。

《周易》第一卦,名为“建”,斗建之意。

斗建所指,就是爻辞中屡屡出现的东宫青龙。

东宫青龙“斗纲所建,青龙所躔”(《汉书.律历志》),青龙巡天,在斗建的指引下分阴阳,建四时,移五行。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

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史记.天官书》由于青龙与北斗的关系如此紧密,因此又有为“天一”、“太岁”等尊称。

而在上一篇中,我们还说过,青龙又称“甲寅”,是战国时期的“甲寅元”历法得名的由来。

《周易》的作者,在《周易》开头的乾坤二卦十二爻,巧妙地描绘了在一年十二月间,东宫青龙在天上的形象特征,形成了一部“甲寅元”历法的总纲。

在这部历法中,正月建寅,北斗的斗建在傍晚的时候指向东北方寅位。

正月建寅斗建的延长线上,正对着东宫青龙的角宿。

(“杓携龙角”《史记.天官书》。

)也就是说,斗建指向何方,青龙的角宿就出现在哪里。

巧的是,青龙的左角,名叫做“天田”。

更巧的是,《周易》的作者,在斗建寅位的乾卦九二爻中写道:“见龙在田”!更更巧的是,作者在斗建巳位的乾卦九五爻中写道:“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而建巳之月恰好就被称为“龙见”之月。

(《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

”杜预注云“龙见,建巳之月。

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

待雨而大,故祭天。

远为百谷祈膏雨也。

”)更更更巧的是,在斗建午位的仲夏五月,黄昏之时青龙“亢”宿出现在南方中天,而作者在斗建午位的乾卦上九爻中写着:“亢龙”!乾卦仲夏之月的亢宿位于南方中天,意味着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战国时代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周易》和天文学李申1.中国古代天文学概貌《尚书》上说,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

尧的事迹已不可考,但这段话至少说明,在很古的时候,我国天文学就有了高度发展。

据有关专家研究,在商朝,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历法,懂得了置闰,而且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蚀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学有了飞快发展,那时至少有五六种历法并行,天文学家们已掌握了五大行星的运动周期,天文观测的记录也更加丰富。

汉代,奠定了以后两千年间我国古代的历法体制,掌握了日食周期,早于西欧一千多年发现了太阳黑子,创制了测天的浑仪和模拟天象运动的天球仪(浑象),观测到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并把它引入历法,提高了推算日月食的精度。

晋代,发现了岁差。

南北朝时,发现太阳运动不均匀。

唐代,一行主持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地测量,制订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元代,郭守敬等人制订的授时历,总结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积极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上述这些,有许多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古代天文学可说包括三个部分:①天文观测:②制订历法,③天体理论。

天文观测和天体理论与《周易》无关,所谓《周易》与天文学,主要是和历法的关系。

《尚书·尧典》说尧命令羲和观测天象,告诉人们如何计时,这是历法的根本目的。

但是实际上,后来的历法都把推测日食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推测日食的目的则是为了探测天意,占卜吉凶。

天意如何,与当时的国家政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据统计,中国古代由国家颁布的历法有七十种左右。

说明历史上每隔三四十年就要改革一次历法。

而改历的基本原因就是因为日食预报不准。

记时,对于每一个人类社会都是必要的。

对于一个农业社会,更是生产的必要条件。

农业生产对气候的要求有时非常严格,早一天晚一天就会影响一年的收成。

但这种要求严格的情况只是需要掌握即时的天气变化,与历法关系不大。

历法上错一两天甚至三五天,并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但是,只要错上一天甚至一个时辰,就会影响日食预报的准确性,从而给国家的政治生活造成混乱。

至少从汉代开始,太阳成了君主的象征。

日食,表示君主受到了侵犯,或是说明有人搞阴谋诡计,在皇帝背后捣鬼。

能够这么做的人往往是亲近大臣,所以汉代常常为日食免去宰相一级官员的职务,甚至把他们处死。

大约从曹操的儿子曹丕开始,才免去了这一条,说,日食是因为自己不好,与大臣们无关。

远古的人们认为,日食就是太阳被某种动物吞食,就象猛兽食人一样,所以叫日食。

后来也写作“日蚀”,也是食字旁,与食有关。

所以他们每逢这时就进行救援,敲锣打鼓,弄出各种声响,就象要吓退野兽一样。

后来,这种远古的习俗成为国家的一项制度。

每到这一天,就在国家举行重大祭祀的场所敲锣打鼓,向神献祭。

假若正在举行重要会议,也必须停止,因为这是一个危难时刻。

东汉末年,一天预报有月食,大家议论还上不上朝。

刘劭说,假如正在朝见天子,遇有日食应该停止。

现在日食还未发生,应该照常上朝,或许会预报错,也或许会因为皇上的德行感动上天,日食不发生了呢。

从此以后,人们才慢慢地不因为预报日食而停止重大的政治活动。

日食是上天对皇帝的某种警告。

这或许是因为大臣捣鬼,也或许是因为皇帝自己有什么错误。

如有过错,就要认真反省,改正错误。

假如历法预报的日食没有发生,人们就会说那是因为皇上的德行感动了上天,于是就要庆贺。

唐玄宗时有两次预报的日食没有发生。

一次是因为在中国看不到,一次是刚开始日食,太阳就落山了。

但天文学家一行告诉玄宗说:这是皇上的德行感动了上天。

后来,人们已经清楚,日食是日月的正常运动所致,但仍然坚持过去的制度。

宋徽宗曾下了一道诏书,说,日食不过是月亮挡住了太阳的正常现象。

但因为日为阳,是人君的象征,老的制度还要坚持。

所以在宋代;每逢预报的日食没有发生,还是要举行庆祝活动。

明代邢云路考察了宋代的历法之后说,什么没有发生!不过是天阴看不到罢了。

但直到清朝灭亡以前,这套制度一直没有废除。

这给历法涂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历法的根据,是对日月五星运动的观测。

观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特制的天文仪器观测日月五星在星空背景上的运动和位置,二是观测日影,以确定回归年的长度。

《周髀算经》记载:竖一直杆,叫表,高八尺。

测量它的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

两次冬至或两次夏至之间的天数就是一年的天数。

连续观测四年,发现有三年为365天,一年为366天。

于是知道每年为:(365×3+366)÷4=36514天 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简单,有时要进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观测。

南朝时何承天制订历法,不仅利用了他舅父徐广几十年的观测资料,而且自己又进行了几十年的观测,观测的方法也并不简单:假如冬至这天天阴怎么办?量影子的长短也不简单,由于日光漫射影子顶端往往很模糊,一点小小的误差就可能给以后的推算造成大的失误。

所以历代的天文学家不断地改进着观测的工具和观测的方法。

其中最大的改进是元代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县造的一个观测日影的仪器。

这是一个碑柱形的高表,高40尺。

顶端有一个直径三寸的横梁,上刻水槽,以校正横梁是否水平。

量度影长的是一个水平放置的刻度尺,叫“圭”。

郭守敬在圭上加了一个可以活动,带有小孔,可以斜撑起来的装置,叫“影符”。

当太阳、横梁,小孔在一直线上时,由于小孔成象的原理,圭面上就有一个米粒大小的太阳象,中间是细而清晰的梁影。

误差可缩小到2毫米以内。

为了观测日月五星在星空背景上的运动,至少从汉代起就创制了浑仪。

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而且也需要大量的铜。

有时候,国家竟因为设有铜而造不出来。

从汉代以后,浑仪也有了许多改进。

现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旁古观象台所陈列的那些仪器,还可以使我们想见当时的人们夜观天象的景况。

这些观测所提供的数据,是制订历法的基本依据,《尚书·尧典》,《周髀算经》的记载,汉武帝组织的改历活动,以及后来每一个认真的天文学家,在历法中使用的基本数据,归根到底依赖于这些天文观测。

但是,由于历法的神圣性质,从汉代起,就有人给这些数据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2.“律历一体”说把历法数据神秘化,第一步还没有涉及到《周易》,只是说它依据于音律学的律数。

《史记,律书》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当然,也是历法的根本。

从《汉书》开始,把历法和音律学合在一起叙述,称《律历志》。

《汉书·律历志》载,汉武帝召集天文学家制订新的历法,巴郡的落下闳“以律起历”,并且说道:律容一仑,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与长相终。

律长九寸,百七十一分而终复,三复而得甲子。

夫律阴阳九六,爻象所从出也,故黄钟纪元气之谓律。

律,法也。

莫不取法焉。

依落下闳说,律,就是法,所以一切与数有关的事物都以它为根据。

音律数为什么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据《史记、律书》说:天地间阴阳二气在运行,天通过音律使阴阳二气的运动畅通,和谐。

音律有十二个,分别表示阴阳二气运动的不同状态,和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互相对应:黄钟律,十一月,冬至。

这时,万物在地下滋长,阳气潜藏地下,滋养着万物。

“黄钟”的意思,是说阳气“踵”黄泉而出。

大吕律,十二月。

表示阳气牵引万物而出。

太蔟律,正月。

表示万物蔟生。

夹钟律,二月。

表示阴阳二气相“夹厕”,即并行。

姑洗律,三月。

表示“万物洗生”。

中吕律,四月。

表示“阳气之已尽”。

蕤宾律,五月。

表示“阳气下注”,“阴气幼少”。

林钟律,六月。

表示“万物就死气林林然”。

夷则律,七月。

表示阴气贼害万物。

南吕律,八月。

表示阳气开始潜藏。

无射律,九月。

表示阴气盛,阳气无余。

应钟律,十月。

表示“阳气之应”,“阳气藏于下”。

音律和月份相对应,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月份刮不同的风。

春风和煦,秋风萧瑟,夏风狂暴,冬天的北风凛冽。

不同的风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否和十二音律相匹配?古人认为是匹配的。

风是阴阳气的运动,阴阳气的运动表现为十二音律。

阴阳气的运动决定着十二月,音律也决定着十二月。

描述月份是历法的任务,自然应以音律为本。

我们从这里看到了古人如何倒因为果的思维运动。

要一一说明历法和音律的对应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本来不是一回事。

司马迁也只是原则地讲了“六律为万事根本”,但并没有具体地说明律数如何成了历法的根本,他的《史记·历书》也仅是一部历书。

到《汉书,律历志》,采用刘歆的说法,开始具体地说明律数和历数的关系。

也不是每一个历法数据都和律数对应,对应的只是用作分母的那个81。

汉武帝以前,中国古代所用的历法是“四分历”,即每年日数为36514日。

每年12个月,实际不足36514日,所以隔一二年就要设置一个闰月。

这个历法认为,每19年恰好有7个闰月,共19×12+7=235个月,这235个月的天数与19年的天数恰好相等。

设一月为x 天,则:235X=19×36514(日) X=29499940(日) 这就是每月的天数。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武帝命令邓平、落下闳等人改历,改革以后的历法每月为294381日,所以称为“八十一—分历”。

四川吕子方先生著《三统历历意及其数源》,认为这个4381是用连分数的方法从499940得来的。

其步骤是:将499940分子分母都除以499,得:499441114999401+=再将尾数上下各除以441,得44158111441499111+=+ 此时如舍去尾数,则得近似值12。

如将尾数上下各除以58,得:58357111115844111111+++=++ 此时如将尾数5835舍去,则得近似值158。

依此类推,依次可得近似值: 940499814381434926321717915821〉⋯⋯,,,,,因此,新历每年的天数,也多于36514 日,现在较为精确的数值约为365.2425日。

365 14日就大于现在的精确值,新历每年的天数离精确值就更远。

所以汉以后的天文学家经常攻击这个历法粗疏。

但是由于考虑到日蚀周期为135月,在运算中可以和81契合,所以新历还是采用每月为298143日。

有些科学史家不同意吕子方的意见,认为8143未必是来自499940的连分。

况且邓平、落下宏等人,当时也进行了长时期的观测。

然而,不论吕子方的解释是否符合历史实际、有一点可以相信,这个数据的根源是日月运行的客观实际。

然而刘歆说,这个数据来源于十二音律中黄钟的律数。

十二音律中,黄钟律是个基音,其它各律则通过依次乘以23或43得出,称为“三分损益法”。

律是用竹合作成。

黄钟律管长9寸,其他律管按精确值依次为6寸,8寸;513寸,719寸……。

假若设黄钟律为1,其他各律与黄钟的比例依次为:。

,,,,,,,,,,1771476553659049327681968381926561409621871024729512243128816427169832 依刘歆说,黄钟律管长自乘:9×9,就是新历的分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