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双缝干涉
光的干涉实验双缝干涉与杨氏实验原理
光的干涉实验双缝干涉与杨氏实验原理光的干涉实验:双缝干涉与杨氏实验原理光的干涉实验是光学实验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在科学研究和光学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其中,双缝干涉实验和杨氏实验是常见的两种干涉实验方法。
本文将介绍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装置。
一、双缝干涉的原理与实验装置在双缝干涉实验中,首先需要一个光源和两个狭缝,通过控制两个狭缝的宽度和间距来调节干涉程度。
在这个实验装置中,我们通常使用激光作为光源,因为激光具有高度的相干性。
当光通过两个狭缝后,两束光线会在屏幕上交叠形成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是由于光的波长和两个光线之间的相位差所引起的。
如果两束光线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波长,它们会相长干涉,形成亮纹;如果相位差为半整数倍的波长,它们会相消干涉,形成暗纹。
通过调节两个狭缝的间距和光的波长,可以观察到不同数量的暗纹和亮纹。
双缝干涉实验可以用来测量光的波长以及光的相干性。
二、杨氏实验的原理与实验装置杨氏实验是由杨振宁发明的一种干涉实验方法,它通过一条长而细的狭缝来产生干涉效应。
在杨氏实验中,光源首先经过一个狭缝形成一条狭缝光线,然后经过一个透镜进行准直。
接下来,光线照射到一个二维光栅上,光栅上有许多平行的长而细的狭缝。
当光线通过这些狭缝时,会出现干涉效应。
干涉条纹的形成与光的波长和狭缝间隔有关。
当光通过光栅时,会出现亮带和暗带,这些带状的条纹可以用来测量光的波长和狭缝的间隙。
杨氏实验是一种非常精密的干涉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光的特性、精确测量光的波长以及评估光学材料的性能。
三、实验应用和意义光的干涉实验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干涉实验可以测量光的波长、相干性以及对物质的作用。
在光学仪器的制造中,干涉实验可以用来校准光学仪器的精度。
此外,干涉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光学性质和光的传播特性。
除了科学研究领域,干涉实验也在光学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激光干涉术中,双缝干涉实验和杨氏实验是重要的基础。
杨氏双缝干涉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光波叠加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是光波叠加原理,用光的波动性解释了干涉现象。
用强烈的单色光照射到开有小孔S的不透明的遮光扳上,后面置有另一块光阑,开有两个小孔S1和S2。
杨氏利用了惠更斯对光的传播所提出的次波假设解释了这个实验。
S1,S2为完全相同的线光源,P是屏幕上任意一点,它与S1,S2连线的中垂线交点S'相距x,与S1,S2相距为rl、r2,双缝间距离为d,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L。
因双缝间距d远小于缝到屏的距离L,P点处的光程差:δ=r2-r1=dsinθ=dtgθ=dx/Lsinθ=tgθ,这是因为θ角度很小的时候,可以近似认为相等。
干涉明条纹的位置可由干涉极大条件d=kλ得:x=(L/d)kλ,干涉暗条纹位置可由干涉极小条件d=(k+1/2)λ得:x =(D/d)(k+1/2)λ明条纹之间、暗条纹之间距都是:Δx =λ(D/d)。
干涉条纹是等距离分布的,公式都有波长参数在里面,波长越长,相差越大。
条纹形状:为一组与狭缝平行、等间隔的直线(干涉条纹特点)菲涅尔双棱镜,菲涅尔双面镜、埃洛镜的干涉情况都与此类似。
光的干涉是指若干个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光强分布不等于由各个成员波单独造成的光强分布之和,而出现明暗相间的现象。
光的干涉现象的发现在历史上对于由光的微粒说到光的波动说的演进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801年,托马斯·杨提出了干涉原理并首先做出了双狭缝干涉实验。
波动光学实验系列之杨氏双缝干涉
波动光学实验系列之杨氏双缝干涉
一、引言
波动光学实验一直是光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现象。
本文将介绍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利用光的波动性质进行研究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一束光线通过两个密接的缝隙后,形成交替明暗条纹的干涉图样。
这种干涉现象可以用光的波动理论来解释,根据叠加原理,两个波的相位差会决定光的干涉效应。
三、实验装置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光源、双缝光栅、透镜和屏幕。
光源产生一束平行光,通过双缝光栅后,光线经过透镜成像在屏幕上,观察者可以看到干涉条纹的形成。
四、实验过程
在进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时,首先需要调整光源和双缝光栅的位置,使得光线通过双缝形成干涉条纹。
然后调整透镜的位置和焦距,使得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最后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并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应用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不仅是一种经典的光学实验,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常被用于测量光波的波长、验证光的波动性质,以及研究干涉现象对光学元件的影响等方面。
六、结论
通过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现象。
这一实验不仅展示了光学的精彩世界,还为我们理解光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读者能够对光学实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上是关于波动光学实验系列之杨氏双缝干涉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您带来有价值的信息。
高中物理中的双缝干涉及杨氏实验解析
高中物理中的双缝干涉及杨氏实验解析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是高中物理中常被提及的两个重要实验现象。
它们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给我们展示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奇妙特性。
本文将对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实验现象。
双缝干涉是指当一束光通过两个狭缝时,光波会产生干涉现象。
这个实验现象的解释需要引入光的波动性。
根据波动理论,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波峰和波谷。
当光通过两个狭缝时,波峰和波谷会相互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可以通过双缝干涉公式来描述。
双缝干涉公式可以表示为:d·sinθ = m·λ,其中d表示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θ表示干涉条纹的角度,m表示干涉条纹的级次,λ表示光的波长。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越小,干涉条纹的角度就越大;当光的波长越小,干涉条纹的角度也越大。
这意味着,通过调节狭缝之间的距离或改变光的波长,我们可以控制干涉条纹的分布。
杨氏实验是另一个重要的实验现象,它是用来研究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经典实验之一。
在杨氏实验中,一束光通过一个狭缝射到一个屏幕上,形成一个狭缝的衍射图样。
然后,这束光再通过一个双缝,形成双缝干涉图样。
通过观察这两个图样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光的性质的结论。
杨氏实验的关键在于探究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关系。
根据杨氏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当光通过一个狭缝时,它会表现出衍射现象,这是光的波动性的体现;而当光通过双缝时,它会表现出干涉现象,这是光的粒子性的体现。
这一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光的本质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还有许多其他的实验现象也可以用来研究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例如,干涉仪、衍射仪等实验装置都可以用来观察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这些实验现象的研究不仅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行为和特性。
杨氏双缝干涉
k 1,2,.....
2)、用波程差表示: k 0,1,2,3.....
d sin
2k .....加强(明).....
x2 d. {(2k 1) 减弱(暗).......(12.8)
D2
k——条纹级次
k 1,2,3.....
3
(2)干涉明纹和暗纹中心的位置: 1)明纹中心的位置:
x D k D ......(12 9) k 0,1,2,.....
d
d
2)暗纹中心的位置:
x D (2k 1) D ......(12 10) k 1,2,3,.....
d
d2
3)k=0时,x 0即在屏中央出现明纹—称为零级
明纹。
如D、不变,而d减小,某级条纹的位置如何
变化?
明纹: k (整数级)
暗纹:(2k-1)/2(半整数级) 5
观察屏
x
(4)相邻两明纹或相邻两暗纹间的距离:
亮纹位置:
xk
D d
k
xk 1
D d
(k
1)
暗纹 +2级
+1级
0级亮纹 -1级 -2级
相邻亮纹间距:
x
xk 1
xk
D d
相邻两明纹中心或相邻两暗纹中心间的距离:
x
D d
.........(12.11)
(2)、相位差: 2 ......(1)
——相干光的波长。
2
2、干涉明暗条纹的位置和条件:
· (1)、干涉明暗条纹的条件:
r1
Px x
1)、用相位差表示:
k 0,1,2,.....
d
r2
r
D
x o x0
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浅析
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浅析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是物理学中的经典问题,它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并为光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杨氏双缝干涉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波动性质以及光的干涉现象。
本文将对杨氏双缝干涉问题进行浅析,探讨其基本原理、实验现象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基本原理杨氏双缝干涉问题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801年提出的。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光线通过两个紧密排列的狭缝,然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的出现是由于光的波动性质和波动的叠加效应所导致的。
由于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波长和频率,因此会表现出波动的特性。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当两束光通过两个狭缝后,它们会在屏幕上产生交替的明暗条纹。
这些明暗条纹的形成是由于两束光的波峰和波谷之间会发生叠加,从而形成增强和抵消的效应。
这种叠加效应导致了明暗条纹的形成,这就是光的干涉现象。
在实际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通常会使用激光作为光源,以确保光的波长一致。
通过细致调整两个狭缝的位置和光的入射角度,可以得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的间距和亮度可以通过光的波长和光的强度来解释,这为我们研究光的波动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除了使用激光作为光源外,实验中还需要一块屏幕来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
在观察干涉条纹时,可以发现它们是交替出现的明暗条纹,这与光的波动性质和波动的叠加效应是一致的。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光的波动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现象。
在实际的应用中,杨氏双缝干涉问题也被广泛运用于光学仪器的设计和制造。
例如在激光技术中,通过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可以实现激光器的频率稳定和调谐,从而提高激光器的性能和精度。
在光学成像和光学通信领域,杨氏双缝干涉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被用于设计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系统和高精度的光通信器件。
杨氏双缝干涉
条纹位置
可直接利用Young 双缝干涉的结果。
8
三、洛埃境 半波损失
E/
S1
M S2
o E
装置:S: 线光源(或点光源)
M: 平玻璃片作反射镜
S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投射到屏上,一部分经 M反射后到屏
上,在重叠区干涉。
干涉的两部分光可以看作是一个实光源S1和一个虚光源 S2
发出的。
9
干涉图样 • 入射角很大,接近90o 。反射系数近于1,故反射很强。 • 两光的振幅几乎相等,可看成等幅干涉。 • 干涉条纹只出现在镜面上半部。 相位
一、杨氏双缝干涉
1801年,英国人托马斯杨首次从实验获得了两列相干的光波, 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1.装置与现象
•普通单色平行光通过
狭缝S(形成柱面) ;
•S的光波透过S1和S2
两狭缝,由惠更斯原
理知,S1 和S2 可以看
成两个新的子波源;
S1
S
S2
r1 r2
S1 S
S2
•这两列波在空间发生重叠而产生干涉,在屏幕上出现明暗相
五种波长的光在所给观察点最大限度地加强。 13
例12-3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欲使干涉条纹变宽,应作怎样 的调整: (A)增加双缝的间距, (B)增加入射光的波长, (C)减少双缝至光屏之间的距离, (D)干涉级k愈大时条纹愈宽。
解:由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x D
d 可知,应选(B)
14
例12-4 在空气中用波
6
二、菲涅尔双镜
S M1
S1
C S2
i
M2
P P0
E
7
装置
S点光源(或线光源,与两镜交线平行);M1和M2:镀银反射 镜,夹角很小; 两反射镜把 S 发出的光分成两部分,可以看 作是两个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光。
波动光学实验系列之杨氏双缝干涉
波动光学实验系列之杨氏双缝干涉导言波动光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光在波动性质下的各种现象。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波动光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直观展示出光波的干涉现象。
本文将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进行探讨,揭示其原理、实验步骤以及相关的物理现象。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在光学中,双缝干涉是一种常见的干涉现象,它源于入射光波在通过两个狭缝后形成的干涉图样。
当两束光波相遇时,它们会发生相对相位的变化,从而形成明条纹和暗条纹的干涉条纹图案。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一束单色光通过一个狭缝后,再经过另一个狭缝后形成干涉图样。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位置和间距,可以得出有关入射光波波长、光程差等物理量的信息。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杨氏双缝干涉实验需要一些基本的器材来实现,例如:单色光源、狭缝装置、屏幕等。
实验装置的搭建需要保证光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图案。
在实验过程中,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一个狭缝后,变成一束平行光线。
接着经过第二个狭缝后,形成交叠的光波,产生干涉现象。
在屏幕上观察,可以看到明暗条纹交替出现的图案。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得到的干涉条纹图案,可以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
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和位置可以计算光波的波长、狭缝之间的距离以及入射光的入射角等物理量。
在实验中,如果调整狭缝之间的距离或光源的波长,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可以进一步验证波动光学理论,加深对光波行为的理解。
结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波动光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之一,它揭示了光波的干涉现象并为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通过对该实验的学习和探索,有助于加深对光波行为的认识,拓展波动光学领域的知识。
波动光学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在实际技术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波动光学实验系列将继续为人们展示光波的奇妙世界,为光学研究的进步贡献力量。
杨氏实验与双缝干涉
杨氏实验与双缝干涉杨氏实验和双缝干涉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实验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通过这两个实验,科学家们深入研究了光的性质以及波动理论。
本文将对杨氏实验和双缝干涉进行介绍和解释。
杨氏实验,也被称为杨氏干涉实验,是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于1801年首次进行的实验。
这个实验通过将一束单色光引入一块波动性较强的金属板,光在金属板上发生衍射现象,形成一系列亮暗相间的光纹条纹。
这些纹条可以用于测量光的波长以及其他光学性质。
杨氏实验证明了光有波动性,支持了波动理论的观点。
而双缝干涉实验是另一个重要的实验,它是由托马斯•杨于1801年进行的。
这个实验使用两个极其接近的缝隙,将一束单色光照射到通过缝隙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这些条纹是由光的波长和缝隙间距共同决定的,如果波长和间距匹配,会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这个现象被称为干涉。
这个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的波动性,并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光波的性质和行为。
这两个实验的解释可以用波动理论来进行。
波动理论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长、频率和振幅等特性。
光的传播可以像水波一样。
当光遇到一个障碍物,比如狭缝或物体边缘时,它会发生衍射现象。
衍射可以解释杨氏实验和双缝干涉中观察到的光的波纹现象。
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波动性是光的本质特性之一,同时引发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发现。
例如,当科学家进行实验时,他们发现当光通过双缝时,光的干涉模式与它通过单个缝隙或多个缝隙时不同。
这个发现引发了对光的粒子性和波粒二象性的深入研究。
其结果被归纳为“光是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杨氏实验和双缝干涉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们不仅在光学领域中有重要应用,还用于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中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干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光的波动性和特性,也可以应用到其他波动现象的研究中。
总结起来,杨氏实验和双缝干涉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实验现象,它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证实了光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
通过这些实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本质以及物理学中的其他相关问题。
杨氏双缝干涉
一、杨氏双缝干预 二、其他分波阵面的干预
一、杨氏双缝干预
杨(T.Young)在1801年首先 发觉光的干预现象,并首次测 量了光波的波长。
杨氏双缝实验——第一个判 定光性质的关键性实验。
依据实验 观察的水波图 样,托马·杨 亲手绘制的双 缝干预现象。
§4.2 分波阵面干预
一、杨氏双缝干预
〔1〕假设A、B 两室内均为纯洁空气,O处为零级条纹。
〔2〕假设A室充满甲烷体积比为x 的井下气样:
n n x n0 (1 x)
纯甲烷气的折射率
纯洁空气的折射率
xk λ
(n n0 )L
一、杨氏双缝干预
§4.2 分波阵面干预
例:蓝绿光为杨氏干预实验的光源,波长范围
=100nm,中心波长 =490nm,估算第几级开始
x d
D (2k 1) λ —暗纹中心
d
2
二、其他分波阵面的干预
2、菲涅耳双面镜实验
s
M1
L
s1
d
s2
C
M2
D
方法:等效双缝〔略〕
§4.2 分波阵面干预
二、其他分波阵面的干预
3、洛埃镜实验
P’
§4.2 分波阵面干预
P
S●
d
s2
M
D
方法:等效双缝〔略〕
思考:在镜面最右端处是明纹还是暗纹?
小结
条纹变得无法识别?
解:
长波长:
1
2
,短波长: 1
2
长波长的k级亮条纹和短波长的k+1级亮条纹重合。
k长 (k 1)短
代入数值,解得:k 4.4
也就是说从第五级开始条纹变得不可分辩。
§11.2 杨氏双缝干涉
r2 r1 d x D
S1
d
x
r1
p
r2
o
x o
S2
D
2k
2
明纹
2
( 2k 1)
暗纹
作者:杨茂田 Chapter 11. 光的干涉与衍射
§11. 2 杨氏双缝干涉
S2
作者:杨茂田 Chapter 11. 光的干涉与衍射
§11. 2 杨氏双缝干涉
一、观测屏上的光强分布
p点光振动方程:
p
E1p A10 cos ( t E2p A20 cos ( t
2
2
r1 )
S1
r1 r2
x o
d
r2 )
S2
D
Ep Ap cos( t )
2 ( r2 r1 ) 2
( δ 为光程差 ) 干涉加强 干涉减弱 明纹 暗纹
2k
2
I p I pmax
( 2k 1)
2
I p I pmin
作者:杨茂田 Chapter 11. 光的干涉与衍射
§11. 2 杨氏双缝干涉
观测屏上光强分布曲线:
2 2 2
2
( r2 r1 )
作者:杨茂田 Chapter 11. 光的干涉与衍射
§11. 2 杨氏双缝干涉
2
光强:Ip
Ap ,
2
I1 A10 ,
2
I 2 A20
杨氏双缝干涉
λ’为入射光在介质中旳波长 条纹间距为 Δx=Dλ/(nd)=Dλ’/d 干涉条纹变密。
杨氏双缝干涉旳应用
❖ 测量波长 ❖ 测量薄膜旳厚度和折射率 ❖ 长度旳测量微小变化量
S线光源,G是一种遮光屏,其上有两条与S平行旳狭缝S1、 S2,且与S等距离,所以S1、S2 是相干光源,且相位相同;S1、 S2 之间旳距离是d ,到屏旳距离是D。
P
r1
S1
x
Sd
r2
O
S2
D
I
光强分布 干涉条纹
同方向、同频率、有恒定初相差旳两个单色光源所发 出旳两列光波旳叠加。
考察屏上某点P处旳强度分布。因为S1、S2 对称设置,且大 小相等,以为由S1、S2 发出旳两光波在P点旳光强度相等, 即I1=I2=I0,则P点旳干涉条纹分布为
等于一种波长值。 m
(m 1)
2
上式中旳m为干涉条纹旳级次。
x mD
d
(m 0,1,2,)
亮纹
m=0,1,2,…依次称为零级、第一级、第二级亮纹等等。
零级亮纹(中央亮纹)在x=0处。
x (m 1) D
2d
(m 0,1,2,)
暗纹
m=0,1,2,…分别称为零级、第一级、第二级暗纹等等。
例1、求光波旳波长
在杨氏双缝干涉试验中,已知双缝间距为0.60mm,缝和屏相 距1.50m,测得条纹宽度为1.50mm,求入射光旳波长。 解:由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e=Dλ/d
能够得到光波旳波长为
杨氏双缝干涉
杨氏双缝干涉干涉是光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制约着光的传播以及我们对光的理解。
其中,杨氏双缝干涉是经典的干涉实验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杨氏双缝干涉的解析,详细介绍其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
一、杨氏双缝干涉原理杨氏双缝干涉是指当光通过两个紧密且等宽的缝隙时,光的波动特性导致的一种干涉现象。
当光线通过两个缝隙时,它们会发生干涉,交叠形成一系列亮暗条纹。
这是因为光的波动特性使得每个缝隙都成为了一个次级光源,这些次级光源形成的波前在空间中相互干涉,产生了不同的干涉图案。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首先,需要准备一个光源、一个狭缝、一个屏幕以及一台可调节的显微镜。
将光源置于较远的位置,将狭缝置于光源与屏幕之间,确保光线能够通过狭缝均匀地照射在屏幕上。
2. 调整狭缝宽度:调整狭缝的宽度,使其尽量保持均匀并且两个缝隙之间的距离相等。
3. 观察干涉图案:将显微镜对准屏幕上的干涉图案,并调节焦距。
通过显微镜观察,将会看到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些条纹是由缝隙产生的次级光源交叠形成的。
三、实验结果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观察结果是一系列条纹,其特点如下:1. 条纹间距: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之间的距离相等,且依赖于光源波长以及缝隙间距,可以通过公式Δx = λL/d计算得到,其中Δx为条纹间距,λ为光源波长,L为狭缝到屏幕的距离,d为缝隙间距。
2. 条纹明暗:亮纹代表光的增强,暗纹代表光的减弱。
这是因为两个缝隙发出的光波在某些方向上相互增强,形成亮纹;而在其他方向上相互抵消,形成暗纹。
3. 干涉级数: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不同级别的干涉条纹。
首先出现的为一级暗纹与一级亮纹,然后是二级暗纹与二级亮纹,以此类推。
干涉级数越高,条纹越密集。
四、应用与意义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光学研究中的重要实验之一,它具有以下应用与意义:1. 验证光的波动理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结果可以很好地验证光的波动性质。
实验证实了平面波的效应以及波的叠加原理。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现象,它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以及波粒二象性。
本文将介绍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1. 双缝干涉的原理双缝干涉是指当光通过两个细缝时,产生干涉现象。
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每个点上的波前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次波前的相干叠加。
当光通过两个细缝时,来自两个缝的次波前会相互干涉。
当两个次波前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波长时,干涉将会加强,形成明纹;而当相位差为半波长时,干涉将会减弱,形成暗纹。
2. 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与观察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通常由一个光源、两个细缝和一个屏幕构成。
光源会发出一束光线,经过两个细缝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图样。
在实验中,观察者会注意到在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交替的明暗条纹。
明条纹对应着光强较强的区域,暗条纹对应着光强较弱的区域。
并且,随着屏幕与光源或细缝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干涉图样也会发生变化。
3. 杨氏实验的原理杨氏实验是通过光的衍射现象来研究光的性质的实验。
它使用一个单缝,将光通过单缝后,在屏幕上观察光的衍射图样。
当光通过一个细缝时,光波会在细缝的边缘发生弯曲并衍射出去,形成一系列衍射条纹。
根据衍射的原理,较远处的条纹较接近中心,而较近处的条纹则较远离中心。
4. 杨氏实验的实验装置与观察杨氏实验的实验装置通常由一个单缝、一个光源和一个屏幕构成。
光通过单缝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交替的明暗条纹。
在实验中,观察者会注意到在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
这些条纹的间距由光的波长和单缝宽度决定。
并且,随着光源与屏幕之间距离的变化,条纹的间距会发生变化。
5.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的应用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作为重要的光学实验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光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中。
在光学研究中,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可以用来测量光的波长、研究光的衍射特性以及检验光的相干性。
这些实验为光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在科学教育中,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常被用作直观展示光的波动性质和波粒二象性。
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分析
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分析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分析光干涉是光学中一种重要的现象,可以通过光的波动性质来解释。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最经典的干涉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展示出光的波动性。
1. 实验介绍: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由英国科学家杨振宁于1801年提出的。
实验装置包括两个狭缝和一块屏幕,其中光源发出的平行光通过两个狭缝后形成干涉条纹在屏幕上。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光的干涉现象和波动性质。
2. 干涉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基于光的干涉原理。
当平行光通过两个狭缝后,光波会按照一定的波程差相遇在屏幕上。
当波程差为整数倍的波长时,相干光会产生增强干涉,形成明条纹;当波程差为奇数倍的半波长时,相干光会产生相消干涉,形成暗条纹。
根据此原理,实验者可以观察到交替排列的黑白条纹。
3. 光的干涉现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光的波动性质的直接证据。
在屏幕上,条纹之间的距离较大的称为暗条纹,条纹之间的距离较小的称为明条纹。
通过计算干涉条件下的条纹间距和波长等参数,可以得到光的波动性相关的信息。
4. 干涉条纹的特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干涉条纹的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波长、狭缝间距、狭缝宽度、距离等。
其中,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和狭缝间距成反比例关系,即间距越大,波长越长,干涉条纹越远。
同时,干涉条纹的强度和光强平方成正比,即光强越大,干涉条纹越明显。
5. 双缝干涉实验的应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不仅仅用于研究光的波动性质,还有许多实际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测量光波的波长、测量光源的光强和光的相干性等。
在现代科学中,双缝干涉实验也被应用于其他波动现象的研究,如电子波和声波的干涉实验。
综上所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光干涉实验,通过实验装置中的两个狭缝和屏幕,观察到条纹的形成展示了光的波动性质。
该实验深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并且应用广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性质和波动理论。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
k=o,土L±2
亮纹中心位置
x =1
o —(2k +
1)—,
k
=
0,±1,±2
...暗纹中心位置
2a 2
干涉条纹的分布:
亠
由亮纹条件:当k = 0时,x = 0 中央亮纹
当k = 1时,x = — 2第一亮纹 2 a 当k = 2时,x = £■ 22第二是纹 2a 由暗纹条件:当k = 0时,x =—-第一暗纹 2 a 2
—3】 当k = 1时,x = — -2第二暗纹
2a2
杨氏干涉条纹是等Biblioteka 距的,相邻亮(或暗) 条纹间距都为
A D C, 7 1、2 D c 7 人
X(k + 1)---2k —
2a 2 2a 2 =,2 -=丝
22 2 2 2
杨氏干涉条纹的特点:中央亮条纹;条纹是等间距的,
相邻亮(或暗)条纹间距都为 也;中心。对称分布。
2a
若用白色光源,则干涉条纹是彩色的。
Ll»ll III II 丨 &=-
k
=
一3 k = -1 k = -2
k
=
1
7kk==2
3
D2 ' =新 2* 2
2a
应用: 如测出第k级亮条纹中心相对于。的距离x,则由a 和 D可求得光波的波长。
讨论
条纹间距Ax =学(蓦=1) 2a
1) a.D 一定时,若人变化,则本将怎样变化?
a a
o
—IS__ K—--- D ---八->
>
此-r1 = (r; + /1)(r2 一
I)= 4ax
将两式相减,得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是光学领域中重要的实验现象,它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和波动光学现象。
双缝干涉实验是通过两个非常接近的狭缝让光通过后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而杨氏实验则是通过单缝产生的光线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两个实验都展示了光的波动特性以及波动光学理论的应用。
双缝干涉实验首先由托马斯·杨提出,并于1801年被扬内/弗雷诺等学者首次实验确定。
双缝干涉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实验中,通过一个光源照射到两个非常接近且相距适当的狭缝处,产生出的光经过两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种干涉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光的波动性质导致的,光波在通过狭缝后会形成一系列光明和暗淡的波峰和波谷,通过叠加产生出条纹。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当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足够小,光的波动效应就会在屏幕上形成清晰的明暗条纹。
这些条纹的间距与波长有关,根据双缝干涉实验的公式,可以通过测量条纹间距来计算出光的波长。
这项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质,也成为光学研究中的重要实验之一。
与双缝干涉实验相类似的是杨氏实验,它也是一种光的波动性实现。
杨氏实验是由杨振宁提出的,它是利用单缝来产生干涉现象的实验。
在杨氏实验中,通过单缝让光通过后,在屏幕上产生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些条纹的出现是由单缝的波动性质导致的,光波通过单缝后会发生弯曲、衍射和干涉等现象,从而形成条纹。
杨氏实验的原理和双缝干涉实验类似,通过测量条纹间距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进而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杨氏实验的出现也丰富了光学研究的实验手段,为研究光的波动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总的来说,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都是光学领域中重要的实验现象,它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和波动光学现象。
通过这两个实验的研究,人们对光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光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干涉
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光的干涉实验是研究光的波动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中,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最经典的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并且得到一些关于光波性质的重要结论。
一、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是基于光的波动性。
当光通过两个非常接近的狭缝时,光波通过两个狭缝后,会出现干涉现象。
干涉是波动现象的一个重要性质,当两个波源的波峰和波谷相遇时,波峰与波峰之间发生叠加,波谷与波谷之间也发生叠加,从而形成干涉条纹。
二、实验装置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装置主要包括:光源、夹具、调节装置、双缝屏、屏幕等。
其中,光源可以是单色光源或者白光源,夹具用于固定双缝屏,调节装置用于控制双缝宽度和间距,屏幕用于接收干涉条纹。
三、实验步骤1. 首先,将双缝屏固定在夹具上,并将夹具放置在光源前方。
2. 通过调节装置,控制双缝的宽度和间距,使其适合实验需求。
3. 在双缝屏的后方放置一块屏幕,用于接收干涉条纹。
4. 打开光源,使其射出光线,通过双缝后,光线将会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5. 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实验结果:1. 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明暗条纹,明条纹和暗条纹依次交替出现。
2. 干涉条纹的宽度与光波的波长有关,波长越短,条纹越狭窄。
3.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双缝间距成反比,双缝间距越大,条纹间距越小。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具有波动性质,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可以观察到光波的干涉现象。
2.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验证了光的波动性和波动理论。
3. 干涉条纹的特征参数可以用来测量光波的波长和双缝间距。
五、应用与展望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不仅仅用于研究光的波动性质,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1. 光学仪器的校准: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特征参数,可以对光学仪器的性能进行校准,提高仪器的精确度。
2. 先进材料的表征:利用干涉条纹的测量方法,可以对材料的薄膜厚度、折射率等进行表征,为材料设计和制备提供重要参考。
第25.2讲 杨氏干涉
不同光线通过透镜要改变传播方向, 会不会引起附加光程差?
从物点发出的不同光线,经不同路径通过薄透镜 后会聚成为一个明亮的实像,说明从物点到像点, 各光线具有相等的光程。
ad n de eg n bh
使用透镜不会引起各相干光之间的附加光程差
例题3 : 已知 介质厚 h ,折射率 n,波长 。 原来的零级条纹移至何处?
3
光波
λ:空间周期性 ν:时间周期性
物理本质
x
干涉条纹的 空间周期性
可观测现象
在本质上,光波的空间周期性和干涉条纹的空 间周期性互为表里。光波的波长极小,光的行波又 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使我们很难观察这种空间周期 性。但是可以通过干涉手段,将上述不易直接观察 的现象加以转化、放大,并使之稳定下来。变为可 仔细观察的图样。
这里采用的就是分割波阵面法。
在观察屏上(D约为1m以上)出现一系列稳定 的明暗相间的斑点,即干涉花样。 杨 氏 双 孔 干 涉 实 验
S*
S1 * S2 *
D
杨 氏 双 缝 干 涉 实 验
2.观察报告 增大双缝间距,中央条纹明纹中心位置不变,其 它各级条纹相应向中央明纹靠近,条纹变密。反 之,条纹变稀疏。 改变入射光的波长,波长增大,条纹变稀疏。反 之,条纹变密。 另外,还可以改变光源 S 位置, S 下移时,零级 明纹上移,干涉条纹整体向上平移;而当 S 上移 时,干涉条纹整体向下平移,条纹间距不变。 如果改变双缝与屏幕间距也会引起条纹的变化。 D 减小,中央明纹中心位置不变,其它各级条纹 相应向中央明纹靠近,条纹变密。反之,条纹变 稀疏。 若用白光光源,则在中心白色明纹的两侧附近可 看到依稀的彩色干涉条纹。
S
S1
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实验
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实验光的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实验光的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方法,可以揭示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现象。
其中,杨氏双缝实验被认为是最经典的光的干涉实验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杨氏双缝实验的原理、装置及实验结果,并探讨光的干涉现象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一、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实验利用光的波动性质,在一个屏上设置两个极为接近的狭缝,通过狭缝射过来的光波经过衍射会形成一组干涉条纹。
这一实验可以用来研究光的波动性质、光的干涉现象以及相关的光学量。
二、实验装置杨氏双缝实验装置由光源、双缝、银屏、接收屏以及适当的调节装置组成。
光源通常选择单色光源,如激光,以保证光的单色性。
双缝间距需保持一定的宽度,一般使用可调的双缝装置。
银屏位于双缝与接收屏之间,能够有效地接收和记录干涉条纹。
三、实验结果通过杨氏双缝实验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形式多样,呈现出明暗相间、交替出现的特点。
具体的干涉条纹形态与双缝间距、光波长度等因素有关。
实验中可以通过调节双缝间距和光源位置等参数,观察不同情况下的干涉条纹变化,进一步探究光的波动性质。
四、干涉现象的意义光的干涉现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验证了光的波动性质,支持了波动光学理论。
其次,通过干涉现象可以测量材料的薄膜厚度、表面形貌等物理性质。
再次,基于干涉现象的应用如全息术、干涉测量等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五、光的干涉实验的进一步研究除了杨氏双缝实验,在光的干涉实验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如杨氏双棱镜实验、两个反射镜的干涉实验等。
这些实验方法更进一步揭示了光波的性质和干涉现象的规律。
此外,光的干涉实验还可以与其他实验方法相结合,如杨氏双缝实验与贝尔干涉仪的组合应用等,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和光学量的测量。
光的干涉实验的发展历程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深入探索和实验验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现象,推动光学领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用如图坐标来确定屏上的光强分布
y
S1
x
r1
r2
d 2 r1 = S1 P = ( x − ) + y 2 + D 2 P(x,y,D) 2
z
o
S2
d 2 r2 = S 2 P = ( x + ) + y 2 + D 2 2
由上面两式可求得
r22 − r12 = 2 xd 2 xd ∆ = r2 − r1 = r1 + r2
杨氏双缝干涉 托马斯·杨 Young) 托马斯 杨(Thomas Young) 英国物理学家、医生和考古学家, 英国物理学家、医生和考古学家, 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 波动光学: 波动光学: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生理光学: 生理光学:三原色原理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杨氏弹性模量 考古学: 考古学:破译古埃及石碑上的文字
S线光源,G是一个遮光屏,其上有两条与S平行的狭缝S1、 线光源, 是一个遮光屏,其上有两条与S平行的狭缝S 且与S等距离,因此S 是相干光源,且相位相同; S2,且与S等距离,因此S1、S2 是相干光源,且相位相同;S1、 之间的距离是d 到屏的距离是D S2 之间的距离是d ,到屏的距离是D。
∆ = n(r2 − r1 ) = mλ (m = 0,±1,±2,L)
即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 即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P点有光强最大值
1 ∆ = n(r2 − r1 ) = (m + )λ (m = 0,±1,±2,L) 2 即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 即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P点的光强最小
I = I1 + I 2 + 2 I1 I 2 cos δ = 4 I 0 cos
而 代入, 代入,得
2
δ
2
δ = k (r2 − r1 ) = k∆
δ = 2π
∆
λ
π (r2 − r1 ) ] I = 4 I 0 cos [ λ
2
表明P点的光强I取决于两光波在该点的光程差或相位差。 表明P点的光强I取决于两光波在该点的光程差或相位差。
双缝间距d改变: ②双缝间距d改变:
Dλ e= d
•当d增大时,e减小,零级明纹中心位置不变,条纹变密。 当 增大时, 减小,零级明纹中心位置不变,条纹变密。 •当d 减小时,e增大,条纹变稀疏。 当 减小时, 增大,条纹变稀疏。 举例:人眼对钠光( 最敏感, 举例:人眼对钠光(λ= 589.3nm)最敏感,能够 分辨到e=0.065 分辨到e=0.065 mm ,若屏幕距双缝的距离为D = 800mm, 则
b=kλ/(n-1)=9×5500×10-10/(1.58-1) 1)=9×5500× /(1.58=8.53× =8.53×10-6m
例3
一双缝装置的一个缝为折射率1.40的薄玻璃片遮盖, 一双缝装置的一个缝为折射率1.40的薄玻璃片遮盖, 1.40的薄玻璃片遮盖
另一个缝为折射率1.70的薄玻璃片遮盖,在玻璃片插入以后, 另一个缝为折射率1.70的薄玻璃片遮盖,在玻璃片插入以后, 1.70的薄玻璃片遮盖 屏上原来的中央极大所在点,现在为原来的第五级明纹所占 屏上原来的中央极大所在点, 据。假定λ=480nm,且两玻璃片厚度均为t,求t值。 解:两缝分别为薄玻璃片遮盖后,两束相干光到达O点处 两缝分别为薄玻璃片遮 × 5893 ×10 −7 d≤ = = 7.25(mm ) ∆x 0.065
双缝与屏幕间距D改变: ③双缝与屏幕间距D改变:
•当D 减小时,e减小,零级明纹中心位置不变,条 当 减小时, 减小,零级明纹中心位置不变, 纹变密。 纹变密。 •当D 增大时,e增大,条纹变稀疏。 当 增大时, 增大,条纹变稀疏。
④入射光波长改变: 入射光波长改变:
增大时, 增大,条纹变疏; 当λ增大时,Δx增大,条纹变疏; 减小时, 减小,条纹变密。 当λ减小时,Δx减小,条纹变密。
Dλ e= d
对于不同的光波,若满足m 出现干涉条纹的重叠。 对于不同的光波,若满足m1λ1=m2λ2,出现干涉条纹的重叠。
若用复色光源,则干涉条纹是彩色的。 若用复色光源,则干涉条纹是彩色的。
干涉条纹的特点
( 干涉条纹是一组平行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直条纹。 干涉条纹是一组平行等间距的明 暗相间的直条纹。 一组平行等间距的明、
中央为零级明纹,上下对称,明暗相间,均匀排列。 中央为零级明纹,上下对称,明暗相间,均匀排列。 干涉条纹不仅出现在屏上, 干涉条纹不仅出现在屏上,凡是两光束重叠的区域都存 在干涉,故杨氏双缝干涉属于非定域干涉。 在干涉,故杨氏双缝干涉属于非定域干涉。 当D、λ一定时,e与d成反比,d越小,条纹分辨越清。 一定时, 成反比, 越小,条纹分辨越清。 为整数比时,某些级次的条纹发生重叠。 λ1与λ2为整数比时,某些级次的条纹发生重叠。 m1λ1=m2λ2
(m = 0,±1,±2, L)
暗纹
I
O
x
干涉条纹强度分布曲线 屏幕上Z 屏幕上Z轴附近的干涉条纹由一系列平行等距的明暗直条纹 组成,条纹的分布呈余弦变化规律,条纹的走向垂直于X 组成,条纹的分布呈余弦变化规律,条纹的走向垂直于X轴 方向。 方向。
相邻两个亮条纹或暗条纹间的距离为条纹间距
Dλ e= d
(2)介质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后加透明介质薄膜,干涉条纹如何变化? ①在S1后加透明介质薄膜,干涉条纹如何变化? 零级明纹上移至点P 零级明纹上移至点P,屏上所 有干涉条纹同时向上平移。 有干涉条纹同时向上平移。 移过条纹数目Δk=(n-1)t/λ Δk=(n条纹移动距离 OP=Δk·e 后加透明介质薄膜, 若S2后加透明介质薄膜,干 涉条纹下移。 涉条纹下移。 S1 d S2
的会聚角,记为 ω 的会聚角, 当
可利用此公式求波长
一般称到达屏上某点的两条相干光线间的夹角为相干光束
d << D 且 x, y << D
则
有
e=λ ω
ω =d D r1 S
1
P
x
O
d S2
r2
条纹间距正比于相干光的波长, 条纹间距正比于相干光的波长,反比于相干光束的会聚角
任何两条相邻的明(或暗) 任何两条相邻的明(或暗)条纹所对应的光程差之差一定 等于一个波长值。 等于一个波长值。 1
实际情况中, 实际情况中, d 则 r1 + r2 ≈ 2 D
<< D 若同时 x, y << D
xd ∴ ∆ = r2 − r1 ≈ D
于是有
πxd I = 4 I 0 cos [ ] λD
2
当 x=
mλD d
(m = 0,±1,±2, L)
I max = 4I 0 I min = 0
亮纹
1 λD 当 x = (m + ) 2 d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
1801年 1801年,杨氏巧妙地设计了一种把单个波阵面分解为两个 波阵面以锁定两个光源之间的相位差的方法来研究光的干涉现 杨氏用叠加原理解释了干涉现象, 叠加原理解释了干涉现象 象。杨氏用叠加原理解释了干涉现象,在历史上第一次测定了 光的波长,为光的波动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波动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光的波长,为光的波动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m=1,2,3, =1,2,3,…
λ’为入射光在介质中的波长 为入射光在介质中的波长
条纹间距为 Δx=Dλ/(nd)=Dλ’/d 干涉条纹变密。 干涉条纹变密。
杨氏双缝干涉的应用
测量波长 测量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长度的测量微小改变量
例1、求光波的波长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已知双缝间距为0.60mm,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已知双缝间距为0.60mm,缝和屏相距 0.60mm 1.50m,测得条纹宽度为1.50mm,求入射光的波长。 1.50m,测得条纹宽度为1.50mm,求入射光的波长。 1.50mm 解:由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e=Dλ/d 可以得到光波的波长为
P点合振动的光强得
I = 4 I 0 cos
2
δ
2
δ = 2mπ
(m = 0,±1,±2, L)
P点光强有最大值, I = 4I 0 点光强有最大值, ——P点处出现明条纹 P
δ = (2m + 1)π
(m = 0,±1,±2, L)
P点光强有最小值, I = 0 点光强有最小值, ——P点处出现暗条纹 P 相位差介于两者之间时, 点光强在0 之间。 相位差介于两者之间时,P点光强在0和4I0之间。
讨论
(1)波长及装置结构变化时干涉条纹的移动和变化 ) 光源S位置改变: ①光源S位置改变:
•S下移时,零级明纹上移,干涉条纹整体向上平移; S下移时,零级明纹上移,干涉条纹整体向上平移; •S上移时,干涉条纹整体向下平移,条纹间距不变。 S上移时,干涉条纹整体向下平移,条纹间距不变。
∆x=Dλ/d
1 λD x = ±(m + ) 2 d
(m = 0,1,2, L)
暗纹
m=0,1,2,…分别称为零级、第一级、第二级暗纹等等。 m=0,1,2, 分别称为零级、第一级、第二级暗纹等等。 分别称为零级
干涉条纹在屏上的位置(级次)完全由光程差决定, 干涉条纹在屏上的位置(级次)完全由光程差决定, 当某一参量引起光程差的改变, 当某一参量引起光程差的改变,则相应的干涉条纹就会发 生移动。 生移动。
λ=e·d/D
代入数据, 代入数据,得 λ=1.50× 0.60× λ=1.50×10-3×0.60×10-3/1.50 =6.00× =6.00×10-7m =600nm
例2、根据条纹移动求缝后所放介质片的厚度 、 当双缝干涉装置的一条狭缝S 当双缝干涉装置的一条狭缝S1后面盖上折射率为n=1.58 的云母片时,观察到屏幕上干涉条纹移动了9个条纹间距, 的云母片时,观察到屏幕上干涉条纹移动了9个条纹间距, 求云母片的厚度。 已知波长λ=5500A0,求云母片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