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实践论》思考题
《实践论》思考题1、《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两论”的学习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2、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3、《实践论》中毛泽东是怎样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下定义的?4、《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是如何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的?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认识论的唯物论的含义是什么?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出自什么著作?其哲学含义是什么?7、为什么说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必须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统一?8、《实践论》的中心主题思想是什么?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来理解它的理论和现实价值?9、什么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0、简述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过程?11、《实践论》中毛泽东是如何揭露“左”“右”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12、认识的辨证过程指的是什么?13、《实践论》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的?14、为什么说认识必须回到实践去?1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认识论的辨证法的含义是什么?16、《实践论》中毛泽东分析认识运动具有的特性是什么?17、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是什么?其辩证关系如何?18、《实践论》中毛泽东是如何分析认识的辩证过程的?19、原文理解:“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20、原文理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21、“马克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
”23、“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对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驳不可知论
驳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者对于一切超验的事物(例如上帝)的存在性持怀疑的态度,而使他们拥有如此观点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我们的一切认识均来自对客体的表象的感觉,并以由这种感觉形成的经验为基础进而形成我们现在拥有的全部知识学基础。
既便在康德那里先验范畴脱离了我们所有的经验,且也不作为一种概念形式的存在仅是一种脱离了一切外部的杂多纯然地在逻辑上先于经验且使我们的感觉经验转化为观念成为可能的东西存在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康德的先验范畴虽然自身脱离经验而独立存在,而事实上却仍在以感觉经验作为它的目的性,它并不能脱离经验而独自对任何一个客体对象形成认识即康德所说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这为超验的物自体世界的存在提供了空间,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彻底或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而言,感觉经验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超验的事物本身难以视为任何本体的表象,也难以作为对象而被感知进而形成经验,因此对于一切超出感觉与想象之外的事物的存在性均不能肯定。
诚然,不可知论有其合理之处,例如它认为我们的一切认知都不能脱离开我们的经验,这使我们摆脱了关于纯粹的神的冥思,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某种事物超出认识之外。
基于此我们就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考察。
首先我要承认在认识论上不可知论确实显得无懈可击,而如果把不可知论置于本体论的考察下,那么结果就将有所不同了。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感觉是否作为一种本原而独立存在着?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就意味着一切事物都将是人主体感觉的受造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受感觉所决定,而感觉本身不再由任何其他的东西产生或决定,不存在这样一种事物即它可以脱离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在于既然一切都作为感觉的受造物而存在,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个超越了感觉本身的超验事物存在呢?这就意味着该事物与作为本原的感觉之间不存在包括创造与受造在内的一切关系。
如果说感觉并不作为一种本原,其自身亦是由一种更伟大的存在产生并决定的,感觉只不过是诸多受造物中的一个,如果我们秉持了这样的观点,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感觉可以与本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既然我们可以与本体发生联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本体而了解其他所有的受造物呢?换言之与第一个问题相比此处只是多了一个更伟大的存在作为中介,我们仍可以凭借这个中介了解一切。
哲学家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
哲学家不可知论主张有关宇宙、存在、意义等根本问题的答案是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因而无法获知或确定的。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不可知论观点:
1.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笛卡尔认为人类的知识受限于感观和思维的局限性,因而无法确定世界的真实本质。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自己的存在,而其他一切都有可能是幻觉或欺骗。
2. 康德的审慎批判: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和理性能力有限,因此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外部世界的本质。
他主张人类只能通过经验和思考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而是否能够获得真理是不可知的。
3. 尼采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传统哲学和宗教的价值观已经失去了依据和意义,他提出了“上帝已死”和“永远重复”的观点。
他主张没有绝对真理或意义存在,认为个体需要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自我创造意义。
4.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并主张通过深入思考个体存在的存在方式来获得真正的自我认识。
他认为存在本身是一个谜,而我们无法完全理
解或把握它的本质。
这些不可知论观点都强调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世界本质的无法确定性。
它们对于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探求提出了挑战,启示人们需要以谦虚和开放的心态面对无法知晓的问题,并在不确定性中寻求个体的自我价值和意义。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讲课讲稿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序言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
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
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
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
这些内容要是。
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
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
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
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
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
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
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
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
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
《生活与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
)皮浪(前365——前275)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康德的不可知论概念
康德的不可知论概念康德的不可知论概念是基于他的哲学体系中认识论的问题,主要涉及人类认识的极限以及对于事物本质的无法知觉的问题。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我们只能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而不能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一概念对于哲学、科学以及人类认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康德在他的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他的认识论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基于我们自身主体的感觉和思维活动的,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官来接收事物的现象,然后经过我们的思维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理解。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现象来了解现象,而无法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
康德将认识分为两个领域:现象领域和不可知领域。
现象领域是人类认识的范畴,我们所能认识到的都是现象,也就是事物在我们思维活动中经验的外部表象。
而不可知领域则是超出了人类认识能力的范畴,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其本质。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官和思维来认识事物。
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只是表象,而对于事物的本质、根源以及最终目的的认识是无法达到的。
因此,我们不能对于不可知的事物有确切的认识。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这是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
理性认识则是我们通过思维来进行概念的形成和推理的过程。
这两种认识形式结合起来,构成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然而,康德指出,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
感性认识只能获得事物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其本质。
理性认识虽然可以通过概念来进行推理,但是也只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运用,而无法超越已有的范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因此,我们无法对于不可知的事物有确切的认识。
不可知论的概念对于康德的哲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推动了康德对于认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揭示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于世界认知的有限性。
这一观点也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康德的不可知论概念强调了我们对于事物本质的无法知觉,指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康德与休谟因果观之对比
简论康德如何回应休谟因果问题的挑战摘要: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探讨对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果关系也是休谟哲学中最具特色的地方,自然科学当时因此收到了极大挑战。
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从应对休谟因果问题开始的,并力图通过对因果关系的说明巩固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础。
康德主要从两方面对休谟问题进行回应,一是论证了先天综合判断存在的可能性,二是论证了自由因果存在的可能性。
但他的回应终究是不彻底的。
关键词:因果;必然;先验;自由;众所周知,休谟对康德批判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探讨。
康德也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而因果性问题在双方的哲学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康德批判哲学的出发点就是从应对休谟问题开始的,最终引发了康德哲学这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国内外学者大多都承认,在因果性问题上,康德对休谟是既批判又继承的,在《<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中杨祖陶、邓晓芒两位教授指出:“休谟对因果性的先天自明性用的有力反驳, 使康德从唯理论的独断的迷梦中最终觉醒过来;而且还表明, 休谟对经验归纳作为因果性的普遍必然基础的彻底否定, 更使康德中断了沿着经验论的独断论前进的迷梦; 这也就是说, 休谟使康德觉悟到, 在理论哲学( 思辨哲学) 的探索中,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路都走不通了, 必须另辟新径。
”这种说法正确地指明了康德哲学和休谟哲学之间的关系。
一.休谟因果性问题的提出休谟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他在《人类理解研究》中写道:“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休谟把感觉经验叫做知觉,认为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
与此相适应,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间的关系,是解证的知识,具有确定性和明白性,如几何,代数等都属于这一类;一类是实际的事情,是一种或然的知识,只具有概然性。
针对关于实际事情的推论,休谟依次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关于实际事情的推论,其本性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关于实际事情的推论和结论,其基础何在?第三个问题是,由经验得来的一切结论,其基础何在?休谟从经验论出发依次对此进行了回答。
不可知论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精品文档
不可知论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我们发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讨论,从来没有超越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论域。
虽然随着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哲学家提出问题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例如出现了所谓从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到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型和进步的提法。
但是这只是哲学研究的侧重点的变化,转向了恩格斯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凡黑体均为笔者所加,下同)。
而且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差异”论,正是以转向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为基础的。
因此,如何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性的关键。
俞吾金《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到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化的一个关节点》(以下简称俞文)也是谈论这一问题的。
不过,俞文在谈论这一问题的时候,是要确立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的对立,不可知论才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合法基础,并在他的其他文章中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康德的哲学革命联系了起来。
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康德的哲学革命的继承和超越,是在主、客统一的理论框架中实现的;恩格斯提出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哲学最高问题的追问是抽象的形而上学问题;由于恩格斯坚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因而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存在“差异”,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不具有合法性,从而普列汉诺夫、列宁、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同样不具有合法性。
由于俞文以偷换概念的方法论证这一问题,从而使人们不容易看出这一点罢了。
一、同一性、同质性和异质性:在概念的多义性中不断偷换概念俞文一开始就提出探讨这一问题的必要性问题,即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与马克思的哲学基本观点有“差异”的。
他在引证恩格斯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后认为,“然而,奇怪的是,有兴趣探索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学者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即马克思也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思索,并得出了思维与存在异质性的重要观点,正是以这一重要观点为核心,马克思形成了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新理论。
《实践论》思考题
《实践论》思考题1、《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两论”的学习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2、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3、《实践论》中毛泽东是怎样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下定义的?4、《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是如何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的?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认识论的唯物论的含义是什么?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出自什么著作?其哲学含义是什么?7、为什么说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必须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统一?8、《实践论》的中心主题思想是什么?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来理解它的理论和现实价值?9、什么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0、简述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过程?11、《实践论》中毛泽东是如何揭露“左”“右”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12、认识的辨证过程指的是什么?13、《实践论》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的?14、为什么说认识必须回到实践去?1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认识论的辨证法的含义是什么?16、《实践论》中毛泽东分析认识运动具有的特性是什么?17、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是什么?其辩证关系如何?18、《实践论》中毛泽东是如何分析认识的辩证过程的?19、原文理解:“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20、原文理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21、“马克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
”23、“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对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休谟 不可知论
休谟不可知论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哲学观点,称为“不可知论”(Skepticism)。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休谟认为人类的认识受到感觉和经验的限制。
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感觉获得的,而感觉往往是有限的和有误导性的。
我们的感觉可能被幻觉、错觉或其他因素所影响,从而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出现误差。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知道的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认为人类的推理能力也是有限的。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推理从已知的事实中得出新的结论,但我们的推理往往依赖于我们的经验和感觉。
如果我们的经验或感觉是有误导性的,那么我们的推理也可能是错误的。
此外,休谟还指出,即使我们的推理是正确的,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些结论是否真实或准确。
第三,休谟还提出了“因果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经常根据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推断出因果关系。
然而,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我们只能观察到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还指出了一种心理上的现象,即“个人身份”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是由一系列离散的经验所构成的,而这些经验并没有固定的“我”或“自我”。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的个人身份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知。
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可能是有误导性的,我们的推理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真实性,我们也无法确定个人身份的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对我们所知道的持怀疑态度,并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扩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马克思之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 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探究: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 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 Βιβλιοθήκη 物主义1、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庄周梦蝶”
庄子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 地上翩翩起舞。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 无处躲藏。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于是庄子就思考了这 样的问题:庄子到底是蝴蝶还是人,梦境与现实谁是真实 的。(其实,蝴蝶梦中庄子的疑问是最彻底的不可知论、 怀疑论,因为他对自己的存在也表示了不可知和怀疑。)
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 (谁为第一性)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
承认思维能正 确反映存在
可知论
有没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正 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
《神灭论》
形神之辩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 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 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 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 扬人死后精神不亡. 范缜挺身而出,指 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 神灭”.他把肖子良等一 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 言.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内容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原因 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休谟的不可知 论 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
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
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 “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 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 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 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之物的真实 反映。
庄周梦蝶的文学内涵和哲学思考
休谟的不可知论:
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至于 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 道的。
康德的不可知论:
•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 的,即所谓“自在之物”,并认为自在之物是一 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 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
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
• 3.忠君爱国的遗老们又无力扭转乾坤,只好将 自己的迷惘、愁思与希望寄托于蝴蝶梦中。
人生如梦、富贵何求的慨叹更弥漫在身心备 受摧残的元代文人身上。在异族铁蹄统治下的汉 人政治上没有了出路,身心也备受摧残,因此庄 周梦蝶的故事成了他们经常借以抒怀的主题。
• 1.梁简文帝萧纲在《十空六首·如梦》一诗中首 次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 梦的思想:
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
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
• 简文帝虽贵为帝王,但身为傀儡的他终日如履薄 冰,此时多么希望化为庄周梦中之蝶,来消解心 中的忧愁。
• 2.文人们往往借助“庄周梦蝶”的故事抒发他 们人生如幻,变化无常,时光易逝,富贵不可求 的惆怅与感叹。
• 卢挚的[双调·殿前欢]《庄周化蝶》:
酒新,一葫芦春醉海棠洲,一葫芦未 饮香先透,俯仰曹丘,傲人间万户侯。
重酣后,梦景皆虚谬,庄周化蝶,蝶 化庄周。”
• 曾瑞的[中吕·山坡羊]《蝶梦叟》:“虚名休 就,眉头休皱,终身更不遇机毂,抱官囚, 为谁愁,功名半纸难能够,争如漆园蝶梦 叟。”人生如梦,功名何求,那万种愁思, 不得已消在蝴蝶梦中。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 自己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中,也就是说,人 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不可知论生活例子
不可知论生活例子
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
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
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
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
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
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
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
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休谟与康德的因果观比较
种 先 天判 断 , 不 是 休 漠 所 设 想 的 那 种 后 天 经 验 性 的判 断 。 而 但 是 , 们 有 什 么 理 由把 “ 因 ” “ 果 ” 天 地 联 结 ( 我 原 和 结 先 综 合 ) “ 切 发 生 的事 ” 、 而 使 因 果 性 能 够 在 对 象 上 显示 其 到 一 上 从 普 遍 必然 性 呢 ?这 就涉 及 整 个 《 粹 理 性 批 判 》的 总 问 题 ,即 纯 “ 天 综 合 判 断 如 何 可 能 ?” 言 之 , 解 决 “ 先 换 要 因果 必 然 性 如 何
【 关键 词】休 谟 ; 德 ; 果 关 系 康 因
【 中图 分 类 号 J16 0
【 献标识码l 文 A
【 章 编 号 J1 7 —9 82 1) 1 170 文 6 15 1 (0 1 - 4 -2 0 0 I 刊 网址 Jht: w w. x .e 本 t / w h bnt p/ b 现 象 推 论 另 一 种 现 象 , 因 此 根 据 经 验 来 的一 切 推 论 都 是 习惯 “
一
的 结果 , 不 是 理 性 的结 果 。Ⅲ休 谟 赋 予 了 习惯 极 重要 的地 位 , 而 ” 他 说:因此 , “ 习惯 就 是 人 生 的最 大 指 导 。 有 这 条 原则 可 以使 只 我 们 的经 验 有 益 于 我们 , 且使 我 们 期 待 将 来 有类 似 过 去 的 一 并 串 事 情 发 生 。 果没 有 经 验 的影 响 , 我 们 除 了 当下 呈 现 于 记 如 那 忆 和 感 官 的 事 情而 外 , 全 不 知 道 别 的事 情 。 们 将 永 不 会 知 完 我 道 如 何使 自己 的手 段来 达 到 我 们 的 目的 , 们 将 永 不会 运 用 我 我 们 的 自然 的 能 力 来产 生 任 何 结果 。 果 这 样 , 切 行 动 都 会 立 如 一 刻 停 止 , 部 分 的思 维 也 会 停 止 。 大 ” 休谟 认 为 , 果 关 系 并 不 是 客 观 必 然 地 存 在 着 , 只 是 我 因 而 们 主 观 心 理 上 的 习惯 性 联 想 。人 们 从 经验 中 观 察 到 某 类 现 象
2.1《哲学的基本问题》(1)
先有存在才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我思故我在
——“在我看来,凡是认 识的清楚的,明白的东 西,就存在。因为既然 认识的清楚。明白,就 真实了。而真实,即为 存在”。
西方理性哲学开创人:笛卡儿
认为意识决定了世界万物的存在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唯心主义
2、“万物皆备于我 ”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3、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5、“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6、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唯物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教师: 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校: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 农民: 的关系 工人: 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医生: 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⑴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⑵ 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重要吗?为什么?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 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 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 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对 此作出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 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 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 们对其它问题的回答。
浅谈休谟的不可知论
浅谈休谟的不可知论浅谈休谟的不可知论摘要:不可知论是指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在这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情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够做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体。
大卫·休谟就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关键词:不可知论休谟哲学正文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
在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
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
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大卫·休谟1711年生于英国的爱丁堡,27岁时,伦敦出版了他在旅居法国时创作的哲学著作《人性论》,这部书过于庞杂和晦涩,结果在很长的时间里几乎无人问津,甚至连他最忠实的崇拜者康德也没有读过。
此书包含了休谟几乎所有的哲学理念,标志着休谟哲学思想已经成熟。
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对于许多哲学家来说是不敢想见的事情,休谟堪称一个早熟的天才。
直到1748年,休谟将《人性论》的第一部分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改写成《人类理智研究》,这个简写本立即引起学术界的主义,并成为现在众所周知的哲学名著,许多后来者都是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位思想家的。
在近现代哲学中,很少没有休谟的影子,作为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以著名的不可知论结束了那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并以此为基础,成为近现代哲学的温床,康德,孔德,马赫,罗素,詹姆斯等许多哲学体休谟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走向不可知论,认为人们只能知道其感知的,至于是否有客观事物存在则是无法知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把哲学家们划分为两大流派,洛克、贝克莱、休谟以及后来的许多经验主义者属于一派――经验派;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属于另一派――理性派。
这和恩格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来划分完全不同。
但是由罗素的划分可以看出贝克莱和休谟对洛克哲学的继承――继承了洛克哲学中的经验主义方面。
贝克莱否定洛克世界构成要素中的物质存在,休谟则走得更远,不仅怀疑物质存在、也怀疑上帝存在。
不过他不是象贝克莱那样断然否定物质存在,而是说物质存在与否不可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
关于物质的存在不可知,这是继承了贝克莱的思想,而后一个不可知是他的创见,它对康德哲学和现代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后面所说的休谟的不可知指的就是后一个不可知。
关于后一个不可知,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规律; 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就要吃苦头; 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因果关系。
他写道:“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由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中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
”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休谟和洛克一样,初衷是:明理性、重经验,什么也不轻信,追求由经验和观察能得到的不拘任何知识。
但是他最终却得出了从经验和观察什么也不能知晓这个倒霉的结论。
康德自称自己被休谟从形而上学独断论中惊醒,就是因为休谟提出的第二个不可知――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不可知。
康德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主观改造客观理论。
康德接受了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和洛克关于感觉和外物不相似的说法,为了解释我们意识到的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以及普遍必然规律是怎么来的,他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感官直觉把外物(物自体)提供的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理性――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界。
据此,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就是现象界或表象构成的世界。
自然界有因果关系,有普遍必然规律,它们无需归纳证明,因为自然界是先验理性按照这些法则构成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自然界都是现象界或者说表象世界中的东西,而物自体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知的。
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世界本原的二元论。
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三十六节标题是:“自然界本身是怎样可能的?”其中写道:
这一问题是先验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先验哲学,作为它的界线和完成,必须
达到这一点。
这个问题实际包括两个问题:
第一,自然界,在质料的意义上,也就是从直观上,作为现象的总和来看,是怎
样可能的?空间、时间以及充实空间和时间的东西棗感觉的对象,一般是怎样可
能的?答案是:这是由于我们的感性的性质的原故,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感性
按照它特有的方式被一些对象所感染,这些对象本身是感性所不知道的,并且跟
那些现象完全不同。
这个答案已见于《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先验感性论”里,
而在《导论》里已见于第一个主要问题的解决里。
第二:自然界,在形式的意义上,也就是作为各种规则(一切现象必须在这些规
则的制约之下被思维连结在一个经验里)的总和来看,是怎样可能的?答案只能
是这样的,即它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我们的理智的性质的原故。
这种性质决定
了感性的一切表象必然被联系到一个意识上去,这就首先使我们进行思维的特有
方式(即通过规则来思维)成为可能,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就使经验成为可能;
不过这种经验和对自在之客体本身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
这两个问题就是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
康德为了解决认识论问题而把困难推到本体论那边去了。
康德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了休谟的不可知问题(我以为更好的解决是马克思的实践检验说和波普尔的证伪说),但是却加深了另一种不可知,那就是物质对象或物自体不可知。
我们称这种不可知论是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的理论被称之为二元论,因为他既承认物质本原,又承认精神本原。
除了不可知论问题,康德理论还存在感官和外物(不管是物自体还是现象中的物体)如何协调一致问题。
这是个大问题。
比如人为什么相应苹果产生好吃的甜的感觉,相应自然光(波长在450到750毫微米之间)产生多种颜色感觉?假如说这是主观改造客观的结果,那么人为什么这样改造而不那样改造,比如令苹果产生不好吃的感觉,令紫外光可见而令自然光不可见?我以为这个问题只有结合进化论才能得到合理解答。
我在《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一书中阐述了人的各种快感功能(相应香甜美等的快感功能)和各种需求如何如何进化,这本书里,我将以色觉机制为例说明人的获取外界信息的感觉功能如何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