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博) 课程总结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飞行器隐身技术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一)
——飞行器隐身技术概述
学号:XXXX 姓名:XXX 本周课程的讲座题目是飞行器隐身技术——雷达散射截面控制。
武哲老师在讲座中说道,隐身技术是未来飞行器研制的一个重点方面,是飞行器总体设计的一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各国探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防空力量的不断增强,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也越来越多。
隐身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尽量降低武器系统的雷达、红外、激光、电视、可见光及声音等特征信号,使敌方各种探测设备很难探测跟踪。
美国的隐身技术在发展上起步最早、发展最好(海湾战争中表现优异的F-117以及后来的B-2隐形轰炸机在实战中显示出优良的隐身性能,后续的四代机F22、F35则是隐身性能与其他性能的折中结果),俄法日等国也有所研究。
而我国目前飞行器的现状主要是气动性能好,隐身性能不好,我国飞行器隐身技术的发展与美国等国家比差距是明显的,然而未来先进飞行器应该是优秀的各种性能的统一体,隐身性能在未来空战中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发展力度和重视程度,尤其注重实用性和各种性能的协调统一。
飞行器隐身技术对飞行器的总体设计重要性日趋凸显,古老的隐身人的传说也逐渐发展成真,近年来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隐身技术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总的来说现在的情况是花费很多、发展很慢,文章很多、实用性不大,因此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更需要努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清醒的意识到,科技的发展不止需要努力,更需要准确把握前沿发展趋势和动态,少走弯路,才能事半功倍,抢占先机。
关于航空航天课堂心得体会
关于航空航天课堂心得体会在航空航天课堂上,我受益匪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
以下是我对航空航天课堂的一些心得体会,并通过亲身经历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航空航天课堂教给我了专业知识。
在课堂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
通过学习航空航天课程,我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学到了飞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航天器的发射和控制技术,以及空中交通管制等方面的知识。
这使我对航空航天领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且为我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基础。
其次,航空航天课堂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进行各种实验和项目。
例如,我们动手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纸飞机模型,来模拟飞机的起飞和飞行过程。
通过亲自制作和试飞,我深刻理解了飞机的气动性能和飞行原理。
在小组实验中,我们需要合作解决问题,分工合作,并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这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实际的航空航天项目中。
另外,航空航天课堂开拓了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航空航天领域,创新和突破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述一些令人惊叹的航空航天工程和探险故事,如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任务等。
这些故事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我能够更开放地思考问题,并勇于面对挑战。
我学到了不仅要掌握现有知识,还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最后,航空航天课堂教给了我坚持和努力的精神。
在学习航空航天课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难题和困难。
例如,理解复杂的航空航天模型、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题等。
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
航空航天课堂教会了我凡事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和突破。
总之,航空航天课堂是我大学学习中最有趣和有意义的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航空航天课程,我不仅积累了专业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还培养了坚持和努力的精神。
课程设计总结航空
课程设计总结航空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航空领域的基础知识,包括航空历史、飞行原理、飞机结构等。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应能理解航空概念、掌握航空术语,了解飞行原理及其应用。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航空问题,具备简单的航空计算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培养对航空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航空历史、飞行原理、飞机结构三个部分。
教学大纲将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依次讲解航空的起源、发展,飞行原理的探索和应用,以及飞机的各种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例如,在讲解航空历史时,可以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航空的发展历程;在讲解飞行原理时,可以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探究飞行原理的内涵;在讲解飞机结构时,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飞机结构的优缺点;同时,还可以学生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飞行的乐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一系列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多媒体资料将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设备将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这些教学资源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航空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考试则是对学生整体学习成果的检验。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紧凑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材章节安排,教学时间将合理安排,避免与学生的其他课程和学习活动冲突。
同时,教学地点也将选择合适的环境,以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
七、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我们将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航空复合材料概述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九)——航空复合材料概述学号:XXXX姓名:XXXX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
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
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复合材料成功地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仅有2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比强度比模量高,可设计性强、抗疲劳性能好、耐腐蚀性能优越以及便于大面积整体成型等显著优点,显示出比传统钢、铝合金结构材料更优越的综合性能,在飞机上已获得大量应用,可实现飞机结构相应减重25%~30%,作为21世纪的主导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的用量已成为飞机先进性,乃至航空航天领域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世界强国竞相发展的核心技术,也是我国的重点发展领域。
让人焦虑的是,随着近年来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大量应用,我国民机研制的能力有进一步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开的危险。
我国目前仅掌握金属飞机的研制能力,复合材料只能少量地用在飞机辅件上,在主结构上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预研。
这就好比是空客、波音已经能用钢筋水泥造房子,而我国仅掌握全套的用“秦砖汉瓦”造房子的办法,现在才开始学着使用钢筋水泥。
更要命的是,用于飞机的复合材料我国现在还需要进口,尤其是像T800这样广泛应用的飞机复合材料我国还不会生产。
我国现在开始抓飞机复合材料的预研,当然有利于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是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民机技术上的差距,还得从解决我国民机技术长期落后的三个原因做起,即要加大民机研制的频度、成立专门的民机研究所、建立科技转化生产力体制机制的航空工业最佳模式。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计算智能概述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八)——计算智能概述学号:XXXX姓名:XXXX 随着数字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卫星已经成为我国广播电视其中一种主要覆盖手段。
数字卫星传送的图像和伴音质量好、频谱资源利用率高、传送节目套数多等优点,但其系统构成复杂,工艺要求高,其中系统设计和传输链路计算是数字化卫星地球站建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关系到数字卫星地球站建设质量的优劣、投入设备的大小、卫星资源的利用等,还关系到建成后是否能高质、稳定、可靠运行。
计算智能是以生物进化的观点认识和模拟智能。
按照这一观点,智能是在生物的遗传、变异、生长以及外部环境的自然选择中产生的。
在用进废退、优胜劣汰的过程中,适应度高的(头脑)结构被保存下来,智能水平也随之提高。
因此说计算智能就是基于结构演化的智能。
计算智能的主要方法有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遗传程序、演化程序、局部搜索、模拟退火等等。
这些方法具有以下共同的要素:自适应的结构、随机产生的或指定的初始状态、适应度的评测函数、修改结构的操作、系统状态存储器、终止计算的条件、指示结果的方法、控制过程的参数。
计算智能的这些方法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的特征和简单、通用、鲁棒性强、适于并行处理的优点。
在并行搜索、联想记忆、模式识别、知识自动获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典型的代表如遗传算法、免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微粒群算法,都是一种仿生算法,基于“从大自然中获取智慧”的理念,通过人们对自然界独特规律的认知,提取出适合获取知识的一套计算工具。
总的来说,通过自适应学习的特性,这些算法达到了全局优化的目的。
目前,伴随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对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计算智能技术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迅速研究计算智能并使其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已是刻不容缓。
航空航天工程课程学习总结研究航空器设计与航天技术的前沿发展
航空航天工程课程学习总结研究航空器设计与航天技术的前沿发展航空航天工程是一门专业领域,涉及到航空器设计与航天技术的前沿发展。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航空航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并且对航空器设计和航天技术的前沿发展进行了研究。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总结和对航空器设计与航天技术前沿发展的探索。
首先,在航空航天工程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航空航天工程的基本知识。
我们学习了航空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
通过分析实际的航空器案例,我了解了航空器设计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这为我进一步研究航空器设计和技术的前沿提供了基础。
其次,我在课程中学习了航天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发展。
航天技术是航空航天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推动人类探索宇宙、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航天器的设计、发射和运行等方面的知识,我了解了航天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对火箭技术、卫星技术、空间站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关注了航天工程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挑战。
除此之外,我还研究了航空器设计与航天技术的前沿发展。
航空器设计与航天技术的前沿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创新的过程,在不断追求更高性能、更低能耗和更安全可靠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了解了研究航空器和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如新材料应用、智能化技术、空中交通管理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提高航空器的性能和效率,推动航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航空航天工程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还进行了一些实践和实验。
通过设计和制作模型航空器,我实践了航空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参观航空航天企业和研究机构,我了解了航空航天工程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
这些实践和实验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航空航天工程的理解和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航空航天工程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航空器设计与航天技术的前沿发展。
我掌握了航空航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并且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学习航天课堂心得感悟(15篇)
学习航天课堂心得感悟(15篇)学习航天课堂心得感悟(精选篇1)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
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
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
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
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航天课堂心得感悟(精选篇2)这次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之后,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王亚平阿姨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是他讲课非常生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这次的太空授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世界真的.太神奇了。
科学在是改变我们生活,甚至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因为科学的力量,我们走进了太空,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神十授课,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航空课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航空课是我校开设的一门特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航空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学期航空课已经圆满结束,现将本学期航空课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课程设置与安排本学期航空课共开设了8周,每周2课时。
课程内容包括航空基础知识、飞行原理、飞机结构、航空法规、航空器维修等。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学到实用的航空知识。
2.教学实施(1)教学方法:本学期航空课采用了讲授、讨论、实验、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航空知识。
(2)教学手段: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师资力量:本学期航空课邀请了具有丰富航空经验的专家、教师担任主讲,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3.课程实践(1)参观航空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航空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航空发展的历程。
(2)模拟飞行体验:邀请专业飞行员为学生进行模拟飞行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飞行乐趣。
(3)航空知识竞赛:举办航空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航空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工作成果1.学生满意度:本学期航空课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航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3.综合素质提升:航空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问题: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改进措施: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基础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2.问题:课程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改进措施: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如模拟飞行、航空器维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五、结语本学期航空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航空素养的人才做出贡献。
五二班《 航空航天博物馆》实践课总结
《航空航天博物馆》实践课总结根据需要,实践课作为课程的辅助手段,5月9日,我班全校师生,去航空航天博物馆上了一节实践课,重点是航天展区,每一次的实践课,都给予师生不同的感受。
展区主要陈列着导弹,火箭,卫星,火箭发动机,返回舱等航天的标志性物件。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巨型导弹,威武雄壮的样子,相信一般人不会这么近距离的观察一个真实的导弹吧。
仔细看它弹身上的型号,C611,老师把疑问留给我们自己解决,通过课件的查找资料,我了解了它的概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C611导弹的研制。
C611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空舰导弹武器系统,是在“HY-2”(海鹰-2)岸舰导弹基础上发展的,主要用于打击中、近海域的大、中型水面舰船及其编队目标。
它全长7.36米直径0.76米,翼展2.4米,导弹发射重量2440千克,最大有效射程110千米,整体看上去,C611给人一种威武雄壮的感觉。
从外形来看,C611导弹弹体尾部收缩段有三个互为120度夹角的尾翼,这种布局可以保证导弹具有良好的飞行操控性。
它的控制系统采用发射后自主控制和末段自动导引的制导体制。
另外,它和弹上的多普勒导航雷达、无线电高度表、指令机构相配合,一起完成质心控制和射程控制。
因此,C601具有很好的精确制导性能。
在打击能力方面,C601的战斗部为聚能穿甲爆破型战斗部,内装高能混合炸药,同时由于其前部有一个半球形金属聚能罩,所以在起爆后可以形成瞬间高温金属射流,最大可以穿透1米厚的装甲钢板。
由于爆破杀伤力极强,一发命中,即可重创甚至击沉一艘3000吨级以上驱逐舰或万吨级运输船。
仔细一查,原来它有如此大的威力,也感受到了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才能一方面应对欧美国家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增加国际影响力,同时更激发了我们努力学习投身国防的热情。
一个细长的探空火箭同样引人注目,原来它是上世纪60年代北航师生合力研制的探空火箭,是新中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承载着北航的荣誉,仿佛看到了当年北航师生们废寝忘食努力攻关终于把火箭送上天的情景,身为北航学子,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代代传承,让北航精神闪耀在中华崛起路上。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博) 课程总结
宇航学院讲座总结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博)(2017 年1月2日)一、气动弹性技术发展方向杨超教授2016.9.23第一次的航空宇航综合课是由我们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超教授给我们带来的关于气动弹性方面的讲座,虽然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也听说过一些气动弹性的理论,但是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这一次的讲座加深了我们对于气动弹性这门学科的认识与理解。
气动弹性是研究弹性物体在气流中的力学行为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气动力与弹性体的相互影响。
气动弹性问题是所有飞行器都存在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主要矛盾不同。
气动弹性问题普遍的存在于古往今来所有飞行器当中。
1903年12月,莱特兄弟试飞前9天,兰利的“空中旅行者”号有动力试飞失败,就是因机翼扭转变形发散造成的;一战中发生过多起颤振和发散的事故,而二战过后,随着飞行速度的不断增加,颤振问题渐渐显现,成为许多飞行事故的元凶;而离我们比较近的一次是1998年F-117颤振事故。
因此我们必须对气动弹性问题加以重视,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对气动弹性技术、喷气发动机和后掠翼技术的突破,人类飞行突破“音障”已成为可能。
目前气动弹性问题的研究热点是复合材料气动弹性剪裁优化和主动气动弹性机翼(Active Aeroelastic Wing)。
众所周知,复合材料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例如质量轻、比强度和比刚度高、抗疲劳和抗振性能好、结构可设计性好等,特别是它所具有的显著的各向异性力学特性。
而气动弹性剪裁是指通过复合材料的刚度方向性及其变形耦合来控制翼面结构的静力和动力气动弹性变形,从而提高飞机性能的一种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该气动弹性优化算法适用于飞行器设计的初始阶段。
主动气动弹性机翼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全权限、快速响应的数字式主动控制系统来主动且有效地利用机翼的柔性。
美国从1985年开始,就逐步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已经进入了飞行测试阶段。
随着导弹、高性能巡航导弹、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无人机的发展,要求质量轻、速度高,气动弹性问题更加突出,气动弹性的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航空专业期末总结
航空专业期末总结一、引言航空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航空器设计制造、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航空材料、飞机结构、航空电子技术、航空发动机等领域。
尽管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科,但我在过去的学期中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成功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经历的总结,总结土壤如下:二、专业课程学习总结(一)航空器设计制造:这门课程是航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教授了航空器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课堂上,我学习了飞机构造、空气动力学、飞机设计步骤等相关内容。
通过参与实验和课程项目,我对飞机设计和制造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空气动力学:空气动力学是航空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研究空气流动的基本规律和适用于航空器的空气动力学理论。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流体力学和翼型理论,并学会了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空气流动。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飞行器在空气中运动的机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飞行力学:飞行力学是研究飞行器运动的力学分支,通过飞行力学的学习,我对飞机的飞行性能和操纵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计算和分析,我学会了推导飞机性能曲线和计算各种飞行参数。
这门课程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航空材料:航空材料是航空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适用于飞机和航天器的材料性能和选择。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常见的航空材料、制备技术和性能测试方法。
通过实验和课程项目,我对航空材料的性能要求和应用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航空电子技术:航空电子技术是现代航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航空电子设备的设计。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航空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和项目,我掌握了航空电子设备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六)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器的动力装置,它的工作原理对飞机性能有重要影响。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航空发动机的分类、工作循环和性能参数。
通过模拟实验和课程项目,我对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和性能评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航空课工作总结范文
航空课工作总结范文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有幸担任航空课的课程负责人,负责协调和管理整个课程的教学工作。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经历,我深感收获颇丰,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航空课的教学质量。
首先,回顾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课程的内容和安排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我与教师团队密切合作,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
通过精心准备教材和教具,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其次,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我们还积极引入互动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了多次实地考察和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航空领域的工作环境。
然而,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教师资源的不足,导致教学工作的负担较重。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其次是学生对航空课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
我计划通过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实用性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航空课的教学质量,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邀请业界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
二是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组织更多的实验和实地考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三是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过去一年的航空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能够进一步提高航空课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航空人才。
我将继续努力,为航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空间环境与航天安全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十)——空间环境与航天安全学号:XXXX姓名:XXXX 今年大热的电影《地心引力》中,讲述的就是因为空间环境中产生的碎片垃圾对飞行器和飞行员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引发的故事。
空间环境是指航天器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是除了陆地、海洋和大气以外的人类第四个生存环境。
空间环境中所说的空间通常指地面上几十公里高度以上的广大宇宙区域,其中充满着各种各样形态的物质,有各种粒子和场,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这些各种各样形态的物质就构成了空间环境。
这些各种各样形态的物质就构成了空间环境。
它是在人类开展航天活动以及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不断地深入认识的过程中才认识到的。
总体来说,空间环境归纳起来分为10类。
(1)热真空环境;(2)力学环境;(3)等离子体环境;(4)微流星体/空间碎片环境;(5)太阳环境;(6)电离辐射环境;(7)地磁场环境;(8)引力场环境;(9)中高度大气层环境;(10)中性热层。
几种主要空间环境对航天器正常运行均有所影响,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做了很多研究,我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环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研究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在轨正常工作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世界各国对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研究都十分重视,但是每年仍然有不少航天器因为空间环境的影响出现问题。
因此,要发展航天技术,确保航天器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深入开展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的研究是极为重要且绝不能忽视的。
间环境工程技术的研究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空间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
保证航天器长寿命、高可靠地稳定运行已经成为今后时期我国航天技术的主要任务。
加强我国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是实现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已刻不容缓。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人机系统概述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七)——人机系统概述学号:XXXX姓名:XXXX 人机系统,是由人和机器构成并依赖于人机之间相互作用而完成一定功能的系统。
它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设计中,合理地设计人机系统,使其可靠、高效地发挥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机器是受人操纵的,人机系统也随机器的诞生而出现。
对于初期的、速度较慢或动作比较单纯的机器,人与它的配合比较容易。
一般设计都以机器为中心,人则处于配角地位,甚至只要照经验设计即可。
即使到了今天,还有很大一批机器,设计时并不考虑人机系统问题。
随着机器的大量使用,操作日益复杂,人机匹配协调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逐步形成了人类工效学。
在初期主要研究人在体位、体力、感官、生理与机器显示操纵装置之间的静态匹配问题。
40年代起,在军事、交通、工业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工半自动控制系统,人作为控制回路的一部分,当系统的响应很快时,人机之间的动态匹配就突出了,需要把人作为一个动力学对象来建立模型,确定其响应时间、传递函数等。
60年代以来,以载人航天和核潜艇为标志的高空、高速、深海等恶劣环境航行器相继出现。
在这类人机系统中,人的弱点更加明显。
改善人的工作环境已成为提高这类十分昂贵的人机系统性能的关键,特别是由于乘员的限制,每个乘员的负荷量大大增加。
信息处理、控制、多任务的决策集中到一个或几个人身上,不仅引起人员的疲劳,而且会造成失误而导致事故。
因此,一方面人的建模从动态控制模型发展为人的多任务决策模型;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对高速、高过段、失重、稀薄空气、高压密封、不纯空气、高温、振动、辐射等条件下人的行为和人机系统进行研究。
因此人机系统可靠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可靠或可靠性低往往是导致人机系统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会造成比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恶果。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人机系统的功能能否实现。
因此研究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人机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概述
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课程感想(十一)——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概述学号:XXXX姓名:XXXX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是一种新型的无人飞行器,在战场侦察和高空大气探测方面有其特殊的用途。
特别是近几年,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作为一种多功能作战平台,其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由于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对飞行性能、气动品质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掌握了其设计技术。
由于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在设计时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总体设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课程针对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综合优化设计进行了初步研究,了解了我国今后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发展。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在军事上可以为我军提供对远方目标24小时的不间断监控能力,可以执行对地目标进行精确侦查、对敌海面、地面移动目标进行制导攻击、执行各种战备训练和执行各种特殊飞行任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海外利益的增加,我军对全球的干预和控制能力必定会加强,这就对我军的远程监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我国的周边环境不容乐观,为了我们能有一个长治久安的国内环境及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知己知彼、未雨绸缪,及时了解周边地区的军事政治动态,为政府和军队及时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及早的做出反应;同时,在民用方面,可以利用其飞行高度高和续航时间长的优势,作为高空大气研究的研究平台,对高空大气层的一些特殊现象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为高空大气及气象研究提供一种可靠的低成本的研究手段。
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研制的本身,对提高我国无人驾驶飞机设计的水平有巨大的作用,在飞机总体设计,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航空制造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几个方面的预先研究都会给我国的飞机设计带来很大的进步,其研究成果也可用在其他的飞机设计方面。
航空航天航空航天课程总结模板探索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
航空航天航空航天课程总结模板探索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在航空航天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的知识。
通过这些学习,我对航空航天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也体验到了其中的挑战和乐趣。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对我在航空航天课程中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对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进行探索。
一、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在航空航天课程中,我首先学习了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航空交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出行的便捷和经济的繁荣,航天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二、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的应用领域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
在课程中,我学习了航空航天技术在民用航空、国防军事、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例如,在民用航空领域,航空航天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航班安全性能的提升和飞行效率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航空旅游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在空间科学领域,航天技术的应用使得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例如载人航天项目的不断推进和深空探测任务的成功执行。
三、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作为一门前沿的科学技术,其发展也呈现着一些明显的趋势。
在课程中,我们讨论了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其中,我认为航空航天技术将会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例如,飞行器的设计将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材料轻量化,以实现更高的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航空航天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飞行安全性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四、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的挑战与机遇在探索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其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支持,这需要我们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同时,航空航天领域也面临着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飞行安全、航空交通拥堵等,这需要我们不断寻求解决方案,提高航空航天系统的整体性能。
航空专业个人总结范文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航空专业学习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以下是我对这一年的学习生活的总结。
一、专业知识学习1. 理论学习:我认真学习了航空专业的核心课程,如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飞行器发动机、飞行器控制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我对飞行器的原理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践操作:在实验课上,我积极参与各项实验,掌握了飞行器性能测试、飞行器结构分析等实践技能。
同时,我还参加了飞行模拟器训练,提高了自己的飞行操作能力。
二、实践能力提升1. 社会实践:为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曾参与航空维修实习,掌握了航空维修的基本流程和技能。
2. 项目参与:在课程设计中,我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完成了飞行器设计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我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三、个人成长1. 沟通能力:在课堂上,我积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同时,我还参加了演讲比赛,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2. 自我管理:为了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我制定了个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我还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不足与改进1.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 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今后,我将加强自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深知自己在航空专业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航空梦想而奋斗。
以下是我在未来一年内的计划:1.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航空航天工程学学科航空航天工程学学科课程总结模板航空航天原理与飞行器设计
航空航天工程学学科航空航天工程学学科课程总结模板航空航天原理与飞行器设计Introduction航空航天工程学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对航空航天工程学学科中的航空航天原理与飞行器设计课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Course Overview航空航天原理与飞行器设计课程是航空航天工程学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旨在介绍航空航天领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理论,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航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航空航天原理、飞行器结构和性能设计等。
Course Objectives在航空航天原理与飞行器设计课程中,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航空航天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理解飞行器的结构和性能设计原则;3.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Course Content1. 航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2. 飞行器的基本原理2.1 大气力学和空气动力学2.2 惯性导航系统2.3 发动机原理和推力系统3. 飞行器结构设计3.1 材料力学和结构设计原理3.2 机翼、机身和尾翼设计3.3 飞行器稳定性和控制性能4. 性能评估和优化4.1 飞行器性能参数和指标4.2 性能评估方法和工具4.3 优化设计和改进方案5. 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5.1 航空航天工程实践案例分享5.2 团队项目:设计和测试飞行器模型Course Evaluation考核形式:1. 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掌握;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3. 团队项目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4.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对航空航天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较好掌握;2. 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有所提高;4. 实践项目的设计和测试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航空课程总结(含五篇)
航空课程总结(含五篇)第一篇:航空课程总结大型飞机是一个国家航空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大型客机和货机为代表的大型飞机,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基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都要求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大型飞机,大飞机的发展对航空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讲座之后,大飞机班老师为我们安排了全面、丰富、专业的课程,从大型飞机概述到总体气动设计,从结构强度到材料学,从发动机到环控系统等等。
在为期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中,我对大飞机相关的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部分所学课程所做的总结。
1、课程学习1.1 总体气动设计课程刘沛清教授、张云飞教授、朱自强教授等老师对大型飞机总体气动相关知识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刘沛清老师和张云飞老师主要侧重于飞机总体设计,所谓飞机设计,是指设计人员应用气动、结构、动力、材料、工艺等学科知识通过分析综合和创造思维,将设计要求转化为一组能完整描述飞机的参数的过程。
飞机的研制过程主要分五个阶段:(1)论证阶段:研究设计新飞机的可行性;(2)方案阶段:设计出可行的飞机总体技术方案;(3)工程研制阶段:进行详细设计,提供图纸试制原型机;(4)设计定型阶段:进行定型试飞;(5)生产定型阶段:少量改进,小批量生产。
个良好的设计应具有很好的总体性能,各部分充分协调,可以顺利通过后续的专业性的计算或者试验的验证而不需作根本性的改变。
“飞机设计,气动先行”,气动力设计的内容包括气动力性能设计与计算,操纵安定面设计与计算,进发匹配设计与计算,风洞模型设计与吹风实验以及载荷的计算等。
在气动布局的设计方面,翼型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位老师都详细讲到了超临界翼型,超临界翼型有利于防止出现激波和减小附面层分离的程度,进而提高临界马赫数。
它还有利于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同时改善低速飞行的性能。
但它由于上表面平坦,在减缓气流加速的同时,也会减小升力,为克服这一缺点,可增加下翼面后缘部分的弯曲来弥补升力的不足。
航天课程活动总结
航天课程活动总结引言近期,本课程组织了一系列航天课程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航天知识的学习机会,促进对航天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本文将对本次航天课程活动进行总结,包括活动的目标、内容及参与学生的反馈。
活动目标本次航天课程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航天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活动的开展,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活动内容1. 航天科普讲座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邀请了航天领域的专家为学生进行了一场航天科普讲座。
讲座内容涵盖了航天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
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学生们对航天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积极提问,与专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2. 模拟航天实践为了让学生们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航天的实践过程,我们组织了一次模拟航天实践活动。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扮演了一个航天任务小组的角色,需要完成一项模拟任务。
任务包括卫星的设计、发射过程的模拟、数据分析等环节。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航天工程的流程和要求。
3. 航天观测活动为了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到航天观测中,我们组织了一次夜间观星活动。
学生们在导师的带领下,使用望远镜观察了天空中的星体,并学习了如何辨认星座和测量星体的亮度。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增加了对宇宙的认识,还提高了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参与学生反馈通过对活动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对参与学生的反馈进行了统计和总结。
大多数学生表示对本次航天课程活动非常满意,认为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专业素养。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反馈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航学院讲座总结航空宇航学科综合课(博)(2017 年1月2日)一、气动弹性技术发展方向杨超教授2016.9.23第一次的航空宇航综合课是由我们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超教授给我们带来的关于气动弹性方面的讲座,虽然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也听说过一些气动弹性的理论,但是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这一次的讲座加深了我们对于气动弹性这门学科的认识与理解。
气动弹性是研究弹性物体在气流中的力学行为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气动力与弹性体的相互影响。
气动弹性问题是所有飞行器都存在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主要矛盾不同。
气动弹性问题普遍的存在于古往今来所有飞行器当中。
1903年12月,莱特兄弟试飞前9天,兰利的“空中旅行者”号有动力试飞失败,就是因机翼扭转变形发散造成的;一战中发生过多起颤振和发散的事故,而二战过后,随着飞行速度的不断增加,颤振问题渐渐显现,成为许多飞行事故的元凶;而离我们比较近的一次是1998年F-117颤振事故。
因此我们必须对气动弹性问题加以重视,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对气动弹性技术、喷气发动机和后掠翼技术的突破,人类飞行突破“音障”已成为可能。
目前气动弹性问题的研究热点是复合材料气动弹性剪裁优化和主动气动弹性机翼(Active Aeroelastic Wing)。
众所周知,复合材料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例如质量轻、比强度和比刚度高、抗疲劳和抗振性能好、结构可设计性好等,特别是它所具有的显著的各向异性力学特性。
而气动弹性剪裁是指通过复合材料的刚度方向性及其变形耦合来控制翼面结构的静力和动力气动弹性变形,从而提高飞机性能的一种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该气动弹性优化算法适用于飞行器设计的初始阶段。
主动气动弹性机翼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全权限、快速响应的数字式主动控制系统来主动且有效地利用机翼的柔性。
美国从1985年开始,就逐步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已经进入了飞行测试阶段。
随着导弹、高性能巡航导弹、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无人机的发展,要求质量轻、速度高,气动弹性问题更加突出,气动弹性的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航空器适航设计技术曹义华教授2016.9.30适航性(Air Worthiness)是指航空器在预期的运行环境中在经审明并被核准的使用限制下运行时,应具备的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品质。
这种品质使航空器始终处于符合其型号设计及安全运行的状态。
适航性标准是为了保证实现民用航空器的适航性而制定的最低安全标准。
目前的航空器适航标准主要包括: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联邦航空条例》(FAR)、英国民用航空管理局CAA的《英国民用适航性要求》(BCAR)、西欧国家的《联合适航性要求》(JAR)、俄罗斯的《民用航空条例》以及中国民用航空局的CCAR。
另外,还存在适航审定标准。
70部联邦航空条例中的大多数是属于管理性质的,但其中有八部则是从最低安全要求出发,对航空器、发动机或螺旋桨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FAA将其进一步定名为“标准”,其中包括7部适航标准和一部噪声标准。
航空器飞行的空间称空域。
空域的概念包括三种属性,分别为法律属性、自然属性和技术属性。
法律属性的意义在于空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由国家实行统一管理,各国对于空域管理都有自己相应的严密机构,并有法律条款对各项活动进行约束。
自然属性容易理解,空域有下确界即地表、海面等,也受天气情况的影响。
技术属性是指空域也与许多科学技术有关,如需要在空域建立用于通信的通信场,实现导航的导航场,实现监视功能的监视场等。
空域管理是为了适应航空事业的发展而提出的。
航空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飞行器的发展而发展的。
1783年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航空器热气球诞生,在之后的100多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对于航空器研究的不断深入,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飞机的首飞,1943年直升机的发明让世界航空事业不断完善与发展,到如今,各式各样的飞行器翱翔天穹。
近十几年来,航空事业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要保证飞行器飞行的安全和有序,就要加强管理。
空域管理是这种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效的提高了空域利用率,增加了空域的容量和整体流量。
空域管理凸显了其重要性。
三、复杂产品集成的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徐元铭教授2016.10.14这是本学期的第三次课,本次讲座是由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徐元铭教授为我们介绍的复杂产品集成的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在当前学术界领域,多学科优化研究应该说是我们作为博士研究生必须要了解甚至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的一门学科。
多学科优化设计是目前十分热门的新生学科,国内有很多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国外这项技术已经有很多工程应用。
多学科优化设计(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解决复杂工程系统的设计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工具。
其主要设计思想为:在复杂系统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技术来集成各学科的知识,按照面向设计的思想来集成各个学科的模型和分析工具,通过有效的设计和优化策略组织和管理设计过程,充分利用各学科相互作用产生的协调效应来获得系统整体最优解,缩短设计周期,节约成本。
复杂工程系统(航空航天系统)的设计往往涉及多门学科,如气动、结构、控制、发动机等很多学科,传统的串行设计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它人为的割裂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没有利用各学科之间相互影响产生的协同效应。
这种设计方法只能获得局部的最优解,很有可能失去全局最优解,而且设计周期长,成本高。
这些特点显然不能适应越来越多,且越来越苛刻的设计要求的发展趋势。
多学科优化设计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的设计方法。
目前,国内外飞行器总体设计的研究领域是多学科优化设计(MDO),即全局考虑飞行器设计中多子系统之间相互耦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系统优化,以实现飞行器的全寿命周期设计。
MDO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设计进程和降低复杂系统的设计制造费用,同时使产品效率、重量、寿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得以提高。
随着今年来大量应用到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MDO将对未来科技和工程领域产生巨大作用。
MDO 在总体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在方案论证阶段具有实用价值。
其中,MDO最直观的作用就是可以根据用户选定的优化目标自动进行参数的合理选择。
四、无人机系统概述向锦武教授2016.10.21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 V)通常是指由机载动力驱动,无线电遥控或自主程序控制飞行,可执行多种任务并能重复使用的无人驾驶航空器。
无人机与飞机不同,驾驶员不在飞机上,飞行器设计不受人的生理控制,便于执行高风险任务。
他又与导弹不同,主要表现在:发射/回收、动力装置,任务载荷,地面控制等方面。
最小的无人机系统至少应该包括: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任务载荷和发射/回收系统。
无人机系统的特点为:安全性好,可执行危险任务,如纵深目标侦查、放射性取样、灾害搜救、反恐监视等;隐蔽性强,灵活、反应快;可长时间续航,续航时间可在数十小时以上;成本低。
无人机的使命有:信息战和无人化非接触远程作战的平台;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平台;航空技术基础研究的平台等。
自1913年世界上出现第一个自动驾驶仪以来,无人机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发展迅猛。
目前从事研究和生产无人机的有美国、俄罗斯、以色列、法国、英国和南非等近30个国家,无人机基本型数量已增加到300多种。
鉴于其独有的低成本、低损耗、零伤亡、可重复使用和高机动等诸多优势,其使用范围已拓宽到军事、民用和科学研究三大领域。
在军事上可用于侦察、监视、通信中继、电子对抗、火力制导、战果评估、骚扰、诱惑、对地(海)攻击、目标模拟和早期预警等;在民用上,可用于大地测量、气象观测、城市环境检测、地球资源勘探和森林防火等;在科学研究上,可用于大气研究,对核生化污染区的取样与监控、新技术新设备与新飞行器的试验验证等。
无人机的发展,很多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项:气动技术、推进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发射与回收技术。
美国的无人机如“捕食者”、全球鹰等已经能很好的应用,无人作战飞机X-45A、X-45B以及舰载无人战斗机X-47A也在研制过程中。
我国的无人机发展与美国、以色列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一些技术难题还有待解决,主要是标准的统一和信息融合处理。
但同时我们也充满信心,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一定会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五、武器装备隐身技术黄俊教授2016.10.28本节课是由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黄俊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武器装备隐身技术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于隐身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隐身技术是控制和减小作战平台及武器系统等目标被敌方探测、跟踪、识别和攻击的各类特征信号,降低被发现和被攻击的概率,从而提高其作战能力和生存力的综合性技术。
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雷达、红外、声、光、射频、磁、电、尾迹等领域,跨越材料、电磁、声、热、光等学科,覆盖海、陆、空、天等威慑和主战装备。
隐身技术对于提高装备生存能力,降低地方探测系统效能,增加战争的突然性等有着重要影响;隐身技术缩短了探测系统的探测距离,对现代预警防御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隐身技术的投入使用,改变了袭击兵器传统的突防方式,使战略、战役、战斗的突然性增大。
特别是隐身飞机的使用,其高的突防能力可使敌方的预警探测系统因只能得到非常短的探测时间或距离而很难发现或采取对抗措施,因而地方难以避免遭到闪电般的突袭。
生存能力极强的隐身飞机如果再辅以各种高性能的精确制导武器,将极大地提高空战的效能。
飞机隐身技术带动了其他武器装备隐身技术的发展。
例如,美国的AGM-129A/B空射巡航导弹、“联合防区外攻击导弹”(JASSM)和“战斧”巡航导弹,RCS为0.01-0.2平方米。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武器科技水平的普遍提高,具有隐身技术的武器装备不断显现,隐身飞机、隐身核潜艇、隐身作战舰艇、隐身坦克战车、隐身导弹以及隐身直升机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战争武器装备。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隐身技术分为以下几类: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声隐身技术、可见光隐身技术以及其他一些隐身技术。
我国的隐身技术目前岁迅猛发展但是距离大规模列装和实战应用都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我国航空工作者近一段时间来需要努力赶超的。
六、创新研究的科学方法王立新教授2016.11.4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创新,科学研究是探索存在于自然界固有的客观规律,而非做汉化或拷贝的劳动。
科学研究的创新有一个常用名词——原始创新,所指为前所未有,即在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的新创造,包括新发现、新观点、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
王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科学的创新研究方法:1)极端注重创新性的独立研究。
目前很多人的思想都被书本、文献左右,不能独立的思考分析,当然向书本他人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一味的听信书本的讲授,要能独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