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 有答案
2021中考备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详解)
2021中考备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科学》杂志:机器学习究竟将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的工作?近几十年来,数字计算机已经改变了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工作,我们正处于一更迅速转变的开始阶段,但关于机器学习对劳动力和经济的具体影响的认识并未确定。
目前一些工作的一部分适合机器学习,而其他部分还不适合。
因而,机器学习对劳动力和经济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还没有像有些人宣称的那样——会迎来“工作的终结”。
我们认为,当下关于机器学习可能对劳动力和经济产生影响的讨论,应该从两个基点出发:第一,我们离通用人工智能还很远;第二,机器不能完成人类的全部任务。
可以预测,在机器学习日益渗入应用领域的过程中,剩下不适合机器学习的任务将会激发人类激发这些方面的能力,使新的工作成为可能。
由于机器学习迅速发展,可能将对经济产生很大的破坏性:机器学习既产生赢家,也产生输家,即每当机器学习跨越一个门槛,在某个任务上比人更具成本效益时,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将越来越多的用机器代替人工,这必将转移劳动力需求,重组行业。
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就目前而言,创建一个计算机程序仍需要很多人的编程过程,但在一些领域这个复杂而成本昂贵的工作正逐渐用训练有素的机器学习来完成,机器学习已经产生比人类程序员更精确可靠的程序(例如人脸识别和信用卡欺诈检测),大大降低了程序设计和维护的成本,相关行业的就业形势正开始受到冲击。
(节选自雷锋网)材料二:学习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智能行为。
机器能否像人类一样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该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能在不断对弈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该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
又过了3年,该程序战胜了美国保持8年不败的冠军。
目前,机器学习已经有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如: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和手写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搜索引擎、医学诊断、信用卡欺诈检测、DNA序列测序、证券市场分析和机器人运用等。
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冲刺精选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十二) 有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冲刺精选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冰心山也是可爱的,但和海比,的确比不起,我有我的理由!人常常说“海阔天空”。
只有在海上的时候,才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
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
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为天边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
海是蓝色的。
山是黄色绿色的。
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
蓝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气一些。
固然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
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
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1) (凝神、凝视、凝望、凝聚)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
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到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四围是大海,与四周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
比如说海上山上看月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快感。
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原也是的,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美丽的小鸟。
然而野花到秋冬之间,便都萎谢,反予以人以凋落的凄凉。
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
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
说到飞鸟,蓝雀,红襟自然也可爱。
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2) (飘移、飘逝、飘零、飘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忆到“山禽自唤名”。
而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这句话天然是真的!你倚栏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倾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鲛纱。
202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典例分析】例:【2021·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①父亲是村里公认的棋王。
农闲时总有人找父亲对弈。
无论对方棋艺如何,父亲总是认真对待,经常让对方乘兴而来,又连输数盘败兴而去。
母亲有时会劝父亲:“你就不能让着人家一点?这么不给人家面子,以后谁还理你!”父亲扬起眉毛说:“不给面子,找我下棋的人也没少,还越来越多呐!”②我从小就被父亲带入讲智谋、拼勇气、权取舍的象棋世界。
起初我分不清“马别腿”,也不懂各兵种的配合,一味追求杀得痛快,往往为了吃一个棋子而损失惨重,于是悔棋成了家常便饭。
父亲尽管无奈,也只能苦笑着同意。
等我完全学会规则,父亲的态度就变了。
一次对弈前他严肃地跟我说:“从今天开始,我让子不让棋。
让几个子、让什么子,你说了算,一旦开始下棋,你必须落子无悔,我也决不手软。
”我嘴上应承,心里却不以为意。
一阵拼杀,我的“将”被逼得走投无路,我又习惯性地悔棋,父亲坚决不同意。
母亲没好气地说父亲:“跟个孩子较什么真,你让他一步不行吗?”父亲说:“那不行,棋有棋的道,下棋讲究个落子无悔,为啥?棋子落地,板上钉钉。
现在我让着他,以后谁让着他啊!”母亲摇了摇头,只得转而安慰我:“咱不跟他玩了,就知道欺负孩子。
”母亲的话像催泪弹,我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我哽咽着对父亲说:“再也不跟你下棋了。
”③总角小儿撑不过两天,又求着父亲下棋。
父亲欣然同意,但声明仍要落子无悔。
父亲前两天说的那番话我听得懵懂,倒也隐约明白了,不敢再漫不经心。
④高三下学期,我开始变得焦虑。
脑中经常出现同学们不眠不休学习的画面,我愈加烦躁。
尽管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学习,最终我还是落榜了,感觉希望从此破灭了,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父亲若无其事地说:“大小伙子哪能整天在家里睡觉啊,起来跟爸杀几盘。
”我置若罔闻。
父亲不肯罢休,一边摆棋一边说:“你说这些棋子,‘车’能疾行千里,‘马’可蹄踩八方,而小‘卒’只能一步一步挪动,为什么还需要小‘卒'呢?”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又不好意思问。
2021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附答案详解)
2021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美]黄土芬一切都在于分门别类。
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最后一个机器人和最后一个人类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相遇了。
在这之前,最后一个机器人一直待在自己的仓库里,按照设定的程序执行任务——监测地球,直到有一天,日渐衰弱的传感器突然感应到一个能量高峰。
运输系统瘫痪了,最后一个机器人花了432天时间才来到能量高峰出现的地方,发现了开封的冷冻管。
那时,冷冻管里所有的人类都已经死去了——除了一人以外。
但最后一个机器人还是执行起了她的任务。
她必须展开统计调查,尽自己所能维持这唯一一个数据点的秩序。
她在高原上找到了最后一个人类,一个为了抵抗狂风而将布层层包裹在身上的人形,正在耀眼的阳光下,将食用菌放在架子上晾晒。
“你好。
”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口道,“我是R47—821,开罗仓库的指定管理人。
我的任务是延续人类物种。
”“是吗?”最后一个人类说,“进展如何?”最后一个机器人的记忆库里有“讽刺”这个词的定义,但她并没有听出最后一个人类语气中的讽刺意味。
“不理想。
”她回答,“你是我准备登记的唯一一个活着的人类。
根据预测,人类物种消亡的时间上限是一百年。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黯淡了下来,带着希望终成泡影的悲伤,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当时我正在监测,”最后一个机器人说,“433天前的预测表明人类物种已经灭亡,不过一些冷冻舱保持完好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很小。
我监测了下去。
”“我很高兴,”最后一个人说,“我一直都很孤独,没有人和我说话。
我曾经希望……算了,没什么。
我们现在要做什么?”“我必须给你分类。
”最后一个机器人说。
“给我分类?”“是的。
为了筛选出实现物种生存的最佳决策树①。
”“在总人口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有效的决策树还存在吗?”最后一个人类问道。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处理器迅速查阅了可能的人口恢复模型,“不存在,但我可以根据其他冷冻单位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那辆自行车①那天,请小阿姨将终日风吹日晒下的自行车,搬上我室外的楼道。
当她把自行车推进电梯时,一位太太说:“什么破车,值得这么娇贵!楼下那么多名贵的车,还没往楼上搬呢。
”②我虽买不起汽车,一辆名贵的自行车还买得起,可天下有哪辆自行车,甚至名贵的自行车,能与我这辆自行车相比?这的确是一辆洗尽铅华的旧车,且车座开裂(却是尚好的牛皮)、多处生锈,但因为一直注意保养,所以它离“破”还远,甚至还中看,特别还中骑,至今骑起来依然杂音全无,非常轻捷,腿上一点儿不感吃力。
③这辆自行车购于一九七五年,本是我无力买车的年代。
要不是母亲见我以步代车上班的辛苦,克扣家庭开销多年,还真买不起它。
可以说这辆车是母亲给我买的,她才是这辆车真正的主人。
④那时我连五分钱的车钱也舍不得花,好在机关不远,常常步行到机关,穿着由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制的布鞋,鞋底上钉着经得起千锤百炼、长途跋涉的胶掌儿,直到母亲有一天对我说“我纳不动鞋底,也绱不动鞋了”的时候为止,我才改穿塑料底鞋。
⑤母亲去世后,我在她的百纳包里发现一双她虽纳好,却没有绱的棉鞋底。
但在她去世后的那段时间里,天昏地暗,等我稍稍清醒,想让人帮我做双鞋面绱上,再穿一双母亲给我做的鞋时,却找不见那双鞋底了,连母亲的那个百纳包也找不到了。
难道让小阿姨带走了?我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可我仍然希望有一天,它又忽然出现在眼前。
⑥想当年,我将这辆凤凰二八、黑色全链套女车的车座,拔得高高的,两条长腿蹬在上面的情景,是何等满足、风光。
苏州街还没有通公共汽车的时候,它就是每个周末我载女儿返校的二等车。
它还驮过中了“状元”的女儿入住大学时的行李,后来又成为她的策骑。
而今她已远隔重洋,改驾汽车。
黄鹤渺然去,空留旧时骑。
⑦转眼十八年过去,世事苍茫,物是人非。
我现在还需要骑自行车吗?公事有机关派车,私事可以“打的”。
可我仍然保存着一些别人看来一钱不值的旧物,因为,那里面有母亲。
备战2021中考语文针对性考点精选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有答案)
备战2021中考语文针对性考点精选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拣麦穗张洁①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
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
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②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
”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③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④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⑤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
笑啥嘛!我生气了。
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⑦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⑧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
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⑨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
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⑩“我要天天吃灶糖哩!”⑪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⑫“你等我长大嘛!”⑬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⑮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
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
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⑯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
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⑰我渐渐地长大了。
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
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
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五)现代文阅读(18分)大城小树连亭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
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
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
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
在大自然中,鸟是眼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
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③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
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
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④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
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⑤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
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
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⑥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
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
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
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5篇(五)(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5篇(五)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学会包容 ①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我国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
”这两句话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包容。
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地球上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②包容需要一种智慧,一种气度。
中国俗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对他人的包容,要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包容没有一定的智慧和气度是做不到的。
蔺相如正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气度,包容了廉颇,才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
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③包容体现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越王勾践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
韩信未发迹时受过“胯下之辱”,但在成功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计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
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包容。
越王勾践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包容;韩信虽受“胯下之辱”,却能不计前嫌,这正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体现。
④包容,。
因为包容而获得他人感激是一种幸福,因为包容而砥砺自己的韧性,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邓小平曾多次被打倒,但他从没有记恨过,相反,却带领亿万中国人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邓小平的幸福与财富,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幸福与财富。
⑤当然,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纵容。
无节制的纵容会造成社会的畸形。
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
忍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
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那样。
⑥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
2021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1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笔墨童年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
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凉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⑩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⑪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选精炼:现代文阅读训练一、《寻梦》——季羡林①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②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
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③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
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④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
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
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
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⑤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
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
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
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
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
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
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
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⑥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
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
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
备考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与解析)
备考2021中考语文复习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共16分)好人爱玛胡①要过春节了,门诊的病人却一点不见少。
大多是想趁年前看病开点儿药,迷信的说法是过年上医院晦气。
②我屁股不挪窝地一直看到下班时间,眼看门口没有病人了,隔壁诊室传来锁门的声音。
我站起身,伸伸腰和脖子,准备洗手下班。
③刚关了电脑,门口一个人影一闪,又晃了回来,是个60多岁的男子,貌不惊人,穿着旧棉服,手里还拎个大行李包,看去沉甸甸的。
④他拿着挂号单问我:“看病在这里吗?”我说,“下班了,去急诊吧。
”看他脸色不好,我想:只当做个好事吧。
接过挂号单,我把电脑重新开启,说“算了,我给你看完病再走吧。
”他有点儿局促地跟我道歉:“耽误您时间了。
”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⑤原来,他刚刚在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慌,心跳得很快,当时人就快要晕过去,眼前一片模糊,出了很多汗。
亏他还晓得把车开到路边停下。
⑥他坐着歇了会儿,感觉好些了,抬头发现正巧在医院旁边,就挂了个号。
我一听大概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于是检查了血压、心跳,开检查单:“你应该是心律失常了,去查血、做心电图。
我估计你要住院。
”⑦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⑧怕住院的病人不止他一个,我说:“不管住不住院,检查你总要做,那样我才知道该开什么药给你呀。
”⑨他觉得有理,接了单子,拎包要走。
⑩我说:“心脏不好还拎着重物满楼跑,出事我可负不起责。
包就搁这,没人拿你东西,我帮你看着。
”那包四角都磨得起毛了,能装什么好东西?老人就是这样,啥都当宝。
⑪他犹豫一下,把包放下,走了。
⑫我起身把他的包踢到桌子下面,别说,还挺沉。
我上了个厕所,刚晃回来,他就进门了,手里拿着报告:果然是心律失常,还好没有缺血。
⑬我劝他最好留院观察,但他还是坚持只开药不住院,他说他有事,要宽限两天,已经打电话叫人来接他了,路上不会出事。
⑭强求不得,我开好药方签好字,递给他时问:“什么事比命金贵呢?我搞不懂你。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精选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分别回答问题:干净是最好的气质王永清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
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
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
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来。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
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
”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
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
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
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
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得喧嚣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
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
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曾经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
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
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
因为大家行事光明磊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2021中考语文专项练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
2021中考语文专项练习:现代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共16分)前行路上的希望之旗①记得小时候,麦收时节我要跟父母下地割麦。
天还没亮,父母和我已经站在田边挥着镰刀跃跃欲试。
我看了看长长的地头,觉得要开始一场漫长的苦旅,忍不住叹了口气:“爸,这么多麦子,咱们啥时候才能割完呢!”②麦畦真的是太长了,一眼望不到边,金黄色的麦田一直绵延到邻村。
我简直有些绝望了,觉得这辈子都割不完这么多麦子。
我们开始割麦,镰刀飞快地舞动着,发出“唰唰”的声响,麦子应声倒地。
可是,我们像蠕动的蚕一样,慢慢地行进着,丝毫看不到希望。
有时候,漫长是一件让人恐惧和绝望的事。
即使父亲割得那么快,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也只是割了一个地头。
我彻底不想干了,放下镰刀坐在地上,赖着不肯再动。
③父亲见我这样,从小拉车上拿下一面自制的小红旗。
这面小红旗是干农活时用来做标记的,插到地上很鲜明。
父亲往前走了一小段,把小红旗插到地上,对我说:“割吧,割到小红旗那里咱就歇会儿,把早饭吃了。
”麦收时节大家都抢时间,一般人都早早去割麦,把早饭带到地里吃。
④我看了看小红旗的位置,还好不算远,割到那里就能吃饭歇息了。
心里这样想着,立即觉得有了力量。
我跟在父母的身后,卖力地割了起来,并没有感觉到有多累。
一会儿的工夫,我们就割到了小红旗那里。
那面小旗子真像一面胜利的旗帜一样,让人欢欣鼓舞。
我欢呼起来:“吃饭喽!”⑤我们吃过饭,稍作歇息。
父亲又把小红旗插到前面不远的位置,对我说:“瞧见没有,今天上午咱割到这里就回家休息,下午凉快了再来割。
”小红旗插在不远处,依旧像一面胜利的旗帜一样,招摇着。
对我来说,小红旗就是一种希望,只要与它相遇,就意味着完成任务,可以休息一下了。
很快,上午的任务又完成了。
⑥下午的时候,父亲如法炮制,用小红旗做标记,让我向着目标一点点前进。
父亲不停地对我说:“胜利在望了,都看到地头了,加把劲!”胜利在望,真是个鼓舞人心的词,让我觉得目标不是那么遥远,胜利就在眼前,也不觉得累了。
2021中考语文专题练习:现代文阅读训练(有答案)
2021中考语文专题练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为了水晶心[美]弗朗西斯·弗罗斯特①农场就在山顶上,周围大山连绵不绝,苍茫茫地给人以温柔亲切的感觉。
当他赶着牛群走向牧场的时候,当他穿过晒谷场到猪圈去的时候,他总喜欢看着那些大山。
②他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喜欢让风雨阳光直接接触他的皮肤。
父母去世后,给他留下了负债累累的农场。
后来,邻居哈德把女儿萨丽嫁给了他。
③婚后,萨丽发现她所嫁的不只是个农夫,而且还是个诗人。
那天,他拿着从林子里采来的七瓣莲走到她面前。
④“我无法给你别的好东西,因为我们欠着债,但如果你喜欢的话,我可以带给你树林里的东西。
”⑤她把一只手轻轻地放在他面颊上,“我更喜欢树林里的东西,约翰。
”⑥“这儿有一首诗。
”他朗诵了起来。
⑦听完后,她大为惊讶,“啊!真是棒极了!约翰!是你写的吗?”⑧他惭愧地露齿一笑,“这……”⑨“一定是你写的!我真不知道你还会写诗!再多给我写一些吧!”⑩“晚饭后我再给你读一首。
”他说。
⑪他走进谷仓,从干草垛里掏出一本被虫子蛀过的诗集。
他曾想,既然没什么可送给萨丽的,那就给她一点别的东西——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的最美的诗句。
他并没有想到她会以为是他写的,而且还给她带来了欢乐。
他坐在干草垛上又背下了一首。
⑫晚上,他们在晒谷场上散步,看着大山,他用低沉的声音给她朗诵。
她的欢喜对他来说比饭菜更香甜。
⑬儿子出生后,他逐渐增加了一些新诗,每次她都会说:“写得真好,约翰!”⑭女儿出生那年,庄稼很不好,债务沉重地压在他的身上。
冬夜里,孩子们进入了梦乡,萨丽坐在火炉旁缝补衣衫,他就靠在椅子上,端详着她,心里在想,即使用最伟大的诗歌来形容她也绝不过分。
这时,她抬起头微笑着说:“再给我朗诵一遍《爱人,让我们肝胆相照》吧,约翰。
”⑮他轻声朗诵起来:“啊!爱人,让我们肝胆相照。
因为,尽管这个世界在我们梦中是那么丰富,那么清新,那么美好,而在现实中却没有欢乐,没有温馨,没有阳光普照。
我们好像站在漆黑的原野上,听凭世风日下,正不压邪,风雨飘摇。
2021中考语文考前冲刺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含答案
2021中考语文考前冲刺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8分)植物也“聊天”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发出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
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③研究发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
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
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④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附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
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
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果实的饱满度和产量。
⑤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电信号等)进行交流。
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将罗勒栽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
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化,这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挥作用。
⑥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
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的“送信使者”。
比如当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强抗虫力。
⑦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决定是战是和。
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拿起武器发动战争。
反之,则和。
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会把根系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
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亲疏观念并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
2021中考语文复习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与解析)
2021中考语文复习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网红”:一场互联网的狂欢[网红事件]两年前,生于阿根廷的艺术家阿玛利亚·乌尔曼做了一个决定:花4个多月的时间,通过在Instagram(照片分享,一款移动应用软件)上发照片的形式,把自己打造成一名“网红”。
随后,她上传一系列信息量很大的自拍照片,有的精心打扮,有的衣着暴露,还包括自己上钢管舞课程、做隆胸手术的经历,甚至还有经历了失恋后吸毒、戒毒然后回归正常生活的过程。
当然,这一切都是假的。
在乌尔曼这场行为艺术的后期,她的账号已经拥有了近10万粉丝,成为真正的“大V”。
然而,乌尔曼的“揭秘”让粉丝大吃一惊:“一切都是按照剧本走的。
我用了一个月时间做调查,这个剧本包含开端、高潮和结尾。
我染了头发,换了穿衣风格。
我在演戏,那不是真实的我。
”[平民狂欢]“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指的是以网络作为成名原始渠道的人。
他们颠覆了一切精英文化所确立的秩序,一些“网红”的表现还很庸俗和无聊,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网红”是互联网所掀起的社会变革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
[网络声音]@胡波:几年前一位学生问我上不上“知乎”,那时,我完全不知道“知乎”是什么玩意儿,后来才发现这就是个“圈子”,有些“大神”级的用户以其专业的回答,在圈子内赢得了影响力,成为“红人”。
对一些“网红”来说,码字并不是为了“有什么用”,重要的是在圈子里获得足够的认同。
自由和多元本就是网络文化的主题,对你不喜欢的“网红”,可以主动屏蔽,不受干扰,不被绑架。
@话八仙:“网红”是消费网民关注度的速生品,他们的走红,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不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是借助网络推手的包装和炒作,刻意塑造出来的一个虚拟“偶像”。
这种“偶像”很多时候是以审丑的形式,把自己打造成吸引人眼球的“四不”人(不像正常人、不做正常事、不走寻常路、不顾别人感受),用以谋取网络上的不当利益。
@晋囍:感谢网络,让原本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红起来,也让人可以多元化选择偶像。
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冲刺精选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十七) 有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精选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寒风吹彻刘亮程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
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
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
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天热了过来喧喧。
”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
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
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
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
母亲还活着。
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
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
她老了。
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
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
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
天彻底黑透了。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1.第一自然段写“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如何理解第十二段中“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的含意?3.“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一句中,母亲和姑妈期盼的“春天”的内涵有何异同?4.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深意?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5.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文中的“冬天”有什么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1.衬托手法。
以“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衬托路人“透心的寒冷”。
2.这句话用“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形象地表明她的生命已经不再有亮丽的色彩和充满生命力的希望。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5篇(八)(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5篇(八)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寒门贵子,贵在奋斗①古人云:“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观点也许有些片面,但它对于当今处于寒门的青年来说确实是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
②那么,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③“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贵”代表的是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
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努力创造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
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④寒门贵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刻苦奋斗和拥有的社会信任以及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丰富的面向,同时,网络也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一位网名为“搬家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
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
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生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
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
⑤当今社会,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
但寒门贵子的诞生,在于自己的打拼。
一篇名为《寒门贵子》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21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何为诗人余秋雨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
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己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
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
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
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
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
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
《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
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
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
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
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区训导比尔呢。
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
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
其实知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
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
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1.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下那个是()A. 《诗经》被我们先人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 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 “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
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2)请写出一位符合这一“新理解”的诗人(本卷出现过的诗人除外),并简述理由。
3.有人说:“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1.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下那个是(B )A. 《诗经》被我们先人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 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 “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理解分析错误,意在说明有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
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
(2)请写出一位符合这一“新理解”的诗人(本卷出现过的诗人除外),并简述理由。
示例:李白。
无论是“举头望明月”的静夜思乡,还足“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精神追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诗人”就是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人介绍。
3.有人说:“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示例(1):同意。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当然是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好好地活着。
“诗”对物质生活而言,确实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但是它可以让生命具有诗人气质,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过一种诗化的生活,拥有诗性,活出诗情。
诗,可以让我们与众不同。
示例(2):不同意:诗,当然可以让我们活得美。
这个“美”是精神的、气质的,它确实可以让我们在尘世中"诗意地栖居”。
但是知识未必只是让我们“活着”。
知识也可以让找们活得“美”。
“知识改变命运”“美美地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示例(3):需要辩证地看待。
知识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诗,可以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诗意地栖居”,这本身就是“有用”。
它们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让我们活得美。
千年敦煌“活”起来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浓缩1650年,跨越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
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
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
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
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光”,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
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
”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1.“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2.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3.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
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如是世相人心链接材料:【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
参考答案1.“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敦煌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介绍的内容分析作答。
本题可结合文章“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和“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这些语句来概括作答。
2.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谈论敦煌,实际上就是谈论中国,谈论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谈论“一带一路”,谈论中西方文明对话,谈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各段落介绍的内容依次概括即可。
文章从“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写起,谈论敦煌的艺术的内容,由此谈论到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谈论起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谈论起中西方文明的对话,谈论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重点结合“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和最后段中的“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的内容概括作答。
3.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