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哲学和哲学的现代化(改进版)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现代化问题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但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社会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

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有关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发展、社会矛盾、全球一体化、欧洲政治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的现代化思想,从而引导我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更好地推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在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尽管他们本人并没有针对性地研究现代化,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他们对前人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几乎从未出现过现代化一词,但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研究都围绕着“现代社会”一词,马恩认为的“现代社会”就是或主要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在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批判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力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以较为隐蔽的形式接触到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是批判劳动异化,也提出要想废除私有财产,只有通过人类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物质活动是马克思对生产力认识的萌芽。

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马克思对生产力的概念逐渐有了科学的理解。

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国家的物质和文化能力的总和,生产力要与交换价值分割开来,在脱离交换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力的研究,强调“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生产力。

”[2]。

马克思在对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进行批判时,吸取了他提出的水力、马力、人力、蒸汽力都属于生产力范畴这一积极部分,但同时也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批判。

为了建设新现代化新全球化增加新哲学基础——陈科成

为了建设新现代化新全球化增加新哲学基础——陈科成

为了建设新现代化新全球化增加新哲学基础——陈科成狭义世界哲学协助新现代化倡导新全球化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现代化增加新哲学基础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新全球化增加新哲学基础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增加新哲学基础增加新哲学基础有助人类共同防治新冠肺炎——六续《十四五先确认社会主义文化引航新现代化》——依据宪法原则高于任何要求法规为两会提供新思想——解放意识丑陋的中国人不再丑陋且将成为美好的人——狭义世界哲学统一人我人类世界建设两类生态文明理想美哲学创始人陈勇陈科成(实名笔名) 2020.11.27 于常州市钟楼区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新全球化理想美哲学两会新冠肺炎止于至美解放意识大同世界摘要:中国的人类的新哲学基础是追理想美止于至美两类生态文明。

六纲八目新哲学基础理想美哲学创新在用好意识追美止于至美。

创新在展望最好创造最好未来。

创新在讲清和发展狭义世界哲学支持走向大同创造新世界。

追理想美。

止于至美。

民为根本。

科学发展。

社会生态文明。

环境生态文明。

中国新哲学基础人类新哲学基础是追理想美止于至美追求现实理想人生社会人类世界止于至美双生态文明人态人际国际社会生态和物态物际人物环境生态文明如此止于至美补道法自然思考致富止于至善至真不足新哲学基础理想美哲学创新在用好意识追美止于至美反思中国人丑陋的根源是哲学停在道法自然止于至真停在道法自然及唯物主义止于至真容易权为根本独尊没脱封建独尊权势压迫民众思想唯我独尊内斗永不衰理想美哲学六纲八目升华根本意识统一人我止于至美新哲学基础理想美哲学创新在展望最好创造最好未来建设经济社会经济全球化命运共同体为发展自我我们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哲学基础认识自然人我反思社会新现代全球化新哲学基础加上展望最好创造最好未来升华根本意识看清过现不足展望双生态文明创造最好理想美哲学创新在讲清发展狭义世界哲学创造新世界新哲学六纲八目讲清和发展雅思贝尔斯狭义世界哲学狭义世界哲学是具有统摄特征世界意识世界通用哲学六纲八目升华根本意识统摄持真行善追美创造新世界六个世界意识统一人我人类建设双生态文明大同世界追理想美止于至美民为根本科学发展社会环境双生态参考与反思:《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著李雪涛译。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第三,教育的普及与世俗化、专
门化,信息媒介的扩展,社会沟 通与交往的扩大;
第四,在文化取向上,现代文化注重于社会
的改良与进步,注重科技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认为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力量,强调发挥人的 创造性;在伦理取向上,现代文化注重人的 情感的自我表现,突出个性的培养与塑造, 强调人的尊严和兴趣的广泛发展。
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 全新的文化
张岱年
首先,它有鲜明的时代性
第二,它有浓郁的民族性 第三,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第四,它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 第五,它有深广的群众性 第六,它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三)中国文化从传统 走向近代的动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
(1)经世思想 (2)变易思想 (3)民本思想 (4)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 模式与论争
1、“中体西用”论
2、“中国本位文化”论
3、“全盘西化”论
4、新民主主义论
张之洞
黄石市冶钢集团内张之洞汉白玉半身雕像
胡适
我说抵抗西化在今日已 成过去,没有人主张了。 但所谓"选择折衷"的议 论,看去非常有理,其 实骨子里只是一种变相 的保守沦。所以我主张 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 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毛泽东
三、中国文化的现代展开
(一)文化改造 (二)“文化大革命”
(三)80年代的“文化热”
1、80年代的“文化热”的形成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
西学与中学或西方文化 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二、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一)
西方的挑战与中国文化的危机 1、明清之际中西文化间的遭遇与碰撞 2、鸦片战争后的文化危机 3、两次中西文化冲突的情景差异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特征 ——陈科成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特征 ——陈科成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特征——陈科成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特征——陈科成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特征——讲清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是文化社会主义时代中国陈科成(陈勇 2017.10.25 于上海闵行)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时代三新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新时代二次改革开放新现代化摘要: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是文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

其科学特征是科学发展。

哲学身心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回答怎样及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主客观依据是三新社会主义增加速变人为存在。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特征文化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特征相对理想发展人生社会规律超越相对理想发展财富权势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姊妹三篇实质特征根本特征哲学特征篇篇体现新现代化民为根本回答了本世纪最好到哪里去追理想美建设两类生态文明新人态人际带动新经济环境新经济环境服务新人态人际新时代是文化社会主义时代文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有党没党中国都要科学发展新科学发展拓展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及时建设新现代化新时代科学特征是科学发展哲学身心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主观依据社会主义意识之道客观依据增加速变人为存在追根世界哲学讲清社会主义新现代化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参见附文八十一篇理论应用助有心有力有景开创新时代姊妹一二篇: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质/根本特征——陈科成10.22/23姊妹三四篇: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科学特征——陈科成10.24/25附文:三新社会主义二次改革开放新八十一篇——陈科成——国庆节E政《二次改革开放共商共建共享新现代化》附文关键词:三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庆节E政二次改革开放中央深改小组世界哲学新现代陈科成81.《建设社会主义新现代化和而不同迎接十九大——陈科成》2017.10.1779、80.《建设新现代化超越毛邓胡习/做生态文明时代新人》2017.10.15/1676-78.《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期重点/目标/关键——陈科成》10.10/12/1375.《评审法治指导思想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陈科成》2017.10.1071.《顿悟生态文明意识革命起步社会主义现代化——陈科成》2017.10.0870.《展望未来确认社会主义起步社会主义现代化——陈科成》2017.10.0768.《二次改革开放共商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陈科成》2017.10.0664.《三新社会主义二次改革搞中国社会主义化——陈科成》2017.10.0260.《从特色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振兴社会主义——陈科成》2017.09.2959.《三新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两类生态文明——陈科成》2017.09.28……。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秩序建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秩序建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秩序建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征与新要求,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与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赓续与升华。

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益成分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治理理论的根本性超越,对进一步丰富全球治理理论的内涵,以及对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有着普遍性意义和独特性贡献。

深刻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遵循,并系统解析其在理论创设中凸显中国话语、在议题设置上确立中国场域、在逻辑建构中演绎中国思维、在哲学基础上彰显中国意蕴的基本要义与逻辑理路,是阐明这一理论科学性的根本所在。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有其内在规定性,既是基于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理论自身演绎升华的结果。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体现为具体化的治理目标与治理策略,同时还关涉国家精神、国家情感、国家意志和国家伦理的建构及其正当性与合理性追求。

从发生学审视,国家治理理性源自契约政治对王权政治的消解,与资本主义国家理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有着密切关联。

资本主义国家理性无法消解国家权力在与资本勾兑过程中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规制,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则深刻揭示了国家作为阶级压迫或反抗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的本质特征。

因此,在经典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中,无产阶级专政成为国家的首要功能与基本属性。

从一般意义上说,特定阶级专政意味着权力主体的阶级性、实施手段的强制性,以及对社会行为一致性和价值选择的同质化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一方面立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上,强调国家在社会行为规范与秩序建构中的主导性功能;另一方面,注重创新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强调在处理国家与社会事务中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治理方式的共商共治,即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前提,强调在国家主导下,通过规范、民主、科学且有效地运用系统治理工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以此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现代科技与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现代科技与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现代科技与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当前国内哲学研究领域的两大亮点十分引人关注:一是十九世纪中叶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二十世纪初诞生的科技哲学。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作用的过程中,越显其重要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代科技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1)现代科技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社会发展观和自然价值观,是升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每次对人类社会、思想的影响都更加深刻而深远。

从十八世纪起到十九世纪末,自然科学进入对事物,进行整体研究的新阶段:逐步完善了力学、地质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天体学等一系列科学,改变了社会以往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创立的。

(2)从二十世纪起,以原子科学、相对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新学科空前快速发展,从生命起源到宇宙起源;从微观粒子到星系构成;每个领域都有革命性的重大发现。

爆炸式增长的新知识。

而且,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了一大步。

(3)新的科学迅速转化成为了新的技术,造化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表现对自然界巨大的反作用性,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哲学思考的方式。

哲学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生巨大变化时必然引起哲学方法论的深刻变化。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科技哲学发展和研究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日趋上升。

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重提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记录了科学技术在中国地位的上升轨迹。

在这种轨迹下,迫切需要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科学,掌握、运用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样的,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提出大量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与回答。

科技思想史本属于历史学但由于科技哲学进行的哲学思考无法脱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实的经验材料。

因此许多科技哲学工作者专职或兼顾的研究科技思想史,他们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种种需要,逐渐的,把研究重心转移向对科学技术进行的哲学反思上。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的解析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野中,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相。

换言之,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纯粹的、抽象的现代化。

从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和现代化恰恰是一种“重合”的世界历史进程。

(参见叶险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初探》,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XX年第2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现代化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结果。

因此,他们确实不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

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人类社会以种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与19世纪50年代初期把英国对印度的破坏行为称为一场“社会革命”相反,马克思后来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公社制度的破坏,将很快在东方社会形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无疑将使东方社会进入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

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用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地机械地挤压到欧洲模式中去。

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提出了避免俄国重蹈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苦难的设想和要求:“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 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 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 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批判传统 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 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 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 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 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赋予工业革命决 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 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 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现代性 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 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 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

所谓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就是试图在批判和 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 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也就是说,要摆脱 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 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所谓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主要是要摧毁现代 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 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 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 概而言之,尽管后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 形式、内容和色彩等,但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想家一致 认为,他们的理论或学说“终结”了包括现代性在内的 所有传统,以寻求“不拘泥于形式和不追求确定结果的 自我突破的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向未来。

2“现代性”与“现代化”

2“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性”与“现代化”陈嘉明“现代性”是自上世纪末叶以来,不仅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对于我国学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因此探讨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及其结果,即“现代性”,是尤其有意义的。

特别是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出现之后,它对现代性的批判更加引起我们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因为这一批判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性问题,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产生什么样的现代性。

在进行这一思考时,什么是“现代性”,它正确的内涵是什么,与“现代化”概念有什么区别,无疑是首先应当辨明的。

一、现代性的诸种界说对“现代性”的研究涵盖了哲学、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不同领域,因此这一概念的运用也就相应有了学科上的差别,从而有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以及文化和审美等意义上的现代性。

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因此他将现代性看做是“后传统的秩序”。

它首先指的是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或者说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

其次是指资本主义,包括其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西方结构功能学派所概括的现代性的特征,同样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

它从社会的变动方式着眼,立足于“现代性”与“传统”的区别,由此对现代化进程及其产生的现代性属性作出界说。

在这一理论中,“传统”与“现代性”分别是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是:①民主化;②法制化;③工业化;④都市化;⑤均富化;⑥福利化;⑦社会阶层流动化;⑧宗教世俗化;⑨教育普及化;⑩知识科学化;⑾信息传播化;⑿人口控制化,等等。

结构功能学派的上述现代性界说的一个优点是较好地辨析了“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把后者看做是前者的“属性”。

从人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命名及其意义”之二

从人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命名及其意义”之二

从⼈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命名及其意义”之⼆⼆,从⼈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由今天回望过去,⼈类的思想经历了五个⼤的阶段,形成了五⼤基本类型。

第⼀阶段,原始时代的图腾-玛那型灵体思想。

从200多万年前⽯器制造开始的⼈类观念的萌⽣,到旧⽯器时代后期原始仪式的出现,以及围绕着原始仪式⽽产⽣的岩画、雕塑、⼈体⽂⾝,特别是新⽯器时代的陶器、⽊器、⽟器制造,⼈类的观念以⼀基本内容,即⼈将⼈之外的动物、植物、⼭岳、河海、⽓象,看成⽐⼈更伟⼤的灵体(spirit-mana-靈),⽽且看成⼈类的⾎缘祖先(totem-图腾),形成原始类型。

各地的原始⽂化⽤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为⼀⼈与万物⼀体的思想类型,不妨把美洲原始⽂化中的totem(图腾)和美拉尼西亚原始⽂化中的mana(玛那),构成原始思想的基本结构。

把图腾与玛那两词⼀体但突出的重点不同,图腾重在外在形象,这种形象以是⾮⼈形象为主(如动物之鹰和植物之树),以突出⼈通过与⼈之外的⼜⾼于⼈的灵体结成⾎缘⼀体。

玛那强调内在灵体,由此⽽⼈与宇宙中各种⾮⼈因素有了互换互渗的根据。

图腾与玛那互为表⾥,原始时代的观念体系以之为核⼼建⽴起来。

图腾突出了形象的怪异性以及各⽂化中不同怪异形象的共有原则,玛那彰显原始灵体的虚灵性和变易性,且是原始宇宙的统⼀性的最⾼灵体。

由此可⽤图腾-玛那为原始思想类型的普遍性名称。

图腾-玛那思想,以万物⼀体(主要由“图腾”⼀词体现出来)和变易不居(主要由“玛那”⼀词透露出来)的灵体为主要特⾊,这⼀阶段的思想可以命名为灵学思想(spirit-ology)。

虽然以后⼈类思想不断升级,但凡还停留在灵学思想阶段的族群,都属此⼀思想类型。

第⼆阶段,早期⽂明以神庙为中⼼的神灵型思想。

⾃6000年前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印度的哈拉帕,中国的夏商周,美洲的奥尔梅特,以及后来⾮洲的约鲁巴,出现了早期⽂明。

城市-神庙-青铜-⽂字,为早期⽂明的基本因⼦。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实践层面对“走自己的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崭新阐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形成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唯物论意蕴;彰显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内在统一的辩证法意蕴;蕴含着遵循认识论的总规律以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认识论意蕴;强调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和文明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的唯物史观意蕴,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哲学意蕴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唯物论意蕴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探究的基本问题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包含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哲学意蕴。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中国进入新的时代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我们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

基于此,我国提出了符合本土国情的理论,那时中国建设现代化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在经济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建设并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新突破口。

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后,党中央建设现代化的重点放在了生产力层面,创新地发展了国家制度与体系现代化,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按照国情、历史方位等因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进一步发展。

(二)尊重客观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均是有一定依据的,这个依据便是不因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按照现代化发展规律进行创新演变的,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中国发展现代化的过程是其他国家少有存在的,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大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亦是客观发展规律在中国的独特体现。

什么是现代化(精)

什么是现代化(精)

第四阶段是中国国民党提出现代化 的奋斗目标





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振兴 中华”; 1905年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 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 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1949年以后,国民党在台湾大力推进现代 化运动。
第五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现代化 的宏伟目标。



2、“五化”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把中国现代 化道路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五化”,即工 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




二 、 中 国 进现 程代 化 的 历 史
第一阶段 洋务运动

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轮船、 大炮、铁路、电报等)
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 命运动)
第三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

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思想观念。(民主、科 学等)
代第 化五 的阶 宏段 伟是 目中 标国 。共 产 党 提 出 现

化第 的四 奋阶 斗段 目中 标国 国 民 党 提 出 现 代

第 命第 第 代回 三 二 一 化顾 阶 阶 阶 历百 段 段 段 程年 , , , ,来 五 戊 洋 大中 四 戌 务 致国 新 变 运 经艰 文 法 动 过难 五曲 化 和 个折 运 辛 阶的 动 亥 段现 革 :




3、现代化的年代,我国一些重要文件和决议提出工业化和四个 现代化,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曾提出一个现代化标准:即按人均占有社 会资源(重点是经济收入)多少来划分一个国家是否达到现代化的标 准。即十项指标,(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上;(2)农 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超过12%至15%;(3)服务业 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超过45%;(4)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 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0%;(5)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 比例超过80%;(6)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30%; (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8)平均每名医生负担的人 口为800人及以下;(9)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及以上;(10)平均 每三人及以下每天的一份报纸。 目前,我国提出的现代化标准与联合国提出的现代化标准虽有很 大差距。然而,差距的存在恰恰意味着目标的明确化,相信通过多种 努力,我国现代化的梦想终可实现。 但目前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现代化的内容是三个方面,即物 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较为流行的现代化标准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 民主化和国际化。

中国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中国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的现代化读书笔记篇一: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后感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有感华美玉(化工学院,化学工程,1300507067)摘要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

本文拟对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后感,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现代化发展。

重点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即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即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引言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新作《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12月出版。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到第三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为上篇,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从第四章“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为中篇,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从第十三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第十八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为下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着中国走向21世纪。

一、中国: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为蓝本的,然而,中国却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直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价值评价及其哲学反思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价值评价及其哲学反思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价值评价及其哲学反思一、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关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由于中国有别于西方路径方向,被冠以一个独特的名称中国模式。

这个概念是否成立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

现在,我们都知道,最早关于这个提法的研究发端于国外。

自2004年5月美国学者乔舒亚&middot;库伯&middot;雷默提出中国模式理论之后,中国模式就成为研究热点。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许多自己独特的做法。

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并不存在任何疑义。

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成立的。

认同上述观点,就意味着承认一个前提性假设: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固有的路径、方向,即通俗的模式。

也就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毫无例外的普遍规律,很显然,这个论点既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相违背,也与现实不符。

当今,在地球上大约有两千多个民族、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生活。

它们占有的自然环境大相径庭,各自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也各有不同,生活习俗、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在社会制度的设计上、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更是无有雷同。

以中国为例,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此做了认真探索。

1980年4月,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电视采访时指出:一个国家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主要地依靠自己的力量,革命是不能像商品那样随意输出或输入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任何一个国家的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

因此他告诫:既然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的模式&&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叙事


总第一八三期

现“ 每个人的梦想” 和“ 共同富裕” 的保障ꎮ 因此ꎬ面对西方原发现代化制度保护、政治推动的“ 巨大的不
ꎬ中国式现代化重思政治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ꎮ 正是这一政治

平等为特征的社会” [9]12 和“ 财富、权力、资源和生活前景权不均衡的世界”
路自信ꎬ又给予中国式现代化镜鉴原发现代化、开创自主现代化的内在动力ꎻ其四ꎬ中国式现代化以先进
的政治文明校正了西方现代化物质进步政治退步的“ 现代化” 成效ꎬ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创新与努
力的历史意义ꎬ为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再接再厉的踔厉奋发提供了历史自信ꎮ
总之ꎬ中国式现代化先进的政治文明是对“ 为了什么人的现代人” “ 依靠什么人的现代化” “ 实现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 ꎬ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中国方式ꎬ而且是从变革现代政治文明的
根基上开创全新政治文明的方式ꎮ 就现代化本身而言ꎬ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的
过程中ꎬ资产阶级“ 开拓了世界市场ꎬ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5]404 ꎮ 资产阶级以
现代化逻辑重建物质生产的时候ꎬ也重建了精神的生产ꎬ更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基础上建构了资产阶
的怎样的现代化” 的回答ꎬ使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 文明新形态” 真正尊重了主体、实现了主体和激活了
主体ꎮ 这表明由先进政治力量领导的现代化以其独特的政治创新正视了现代化的双重性ꎬ既充分尊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ꎬ又具体地尊重了现代人的权利与利益ꎮ 这样的现代化既是以先进的政治文明对
现代文明物化的政治校正ꎬ又是对现代性冲突的政治解决ꎬ更是以政治肯定的方式承认人的现代化本身ꎮ
SHEHUI KEXUEBAN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现代性的起源与分类按照一般的说法,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是一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科学和自由的过程。

[1]但其实,现代性的来源要复杂得多。

姚斯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认为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

历史学家汤则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

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现在一般意义上把现代性视为与资本主义同源的东西,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的起源依旧是一个含糊的时间段而决非明晰的时间点。

现代性无疑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内涵比较庞杂。

因此,如果要进行详细的辨析最好先对其进行分类。

韦伯从宗教和形而上角度分离现代性,从而得到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

加拿大学者Charles Taylor的文章《两种现代性》中,他综合了一般国外学者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提出了现代性的两种模式,其一就是从韦伯的思路发展出来“科技的传统”,出发点在于所谓现代性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西方的启蒙主义以后,理性的发展,工具的理性,工业革命到科技发展,甚至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资本主义,这一系列的潮流是不可避免的。

韦伯当时创出了一个名词,叫“合理化”。

这个传统后常为一般的社会学家所用。

在科学现代性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理性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论述

理性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论述

理性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论述摘要:当西方世界的大多数国家早已完成现代化并进入后现代时,大部分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才刚刚起步。

人类文明的差距自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迅速拉开,西方世界率先步入了工业文明实现了现代化,开始引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个问题引发了众多后人的关注和思考,学术界研究最多的是马克斯·韦伯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起源的观点,即新教伦理催生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而理性化便是这种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理性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分析,得出的观点是理性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本质要求,现代化反过来对理性化有强化和巩固的反作用。

一、理论渊源1.1理性化理性化在社会学领域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行动时,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手段(工具)进行的选择,这些工具和手段具有较高的效率,使目标实现的更快、更容易。

[1]理性化,又称合理化,二者的英文译文均为rationalize。

而rationalism一般译为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现在一般认为是由笛卡儿的理论发展而来的,当时的理性主义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

理性化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状态,而理性主义则是一种倾向、主张,二者叫法不同,但本质意义是相同的,本文中不刻意强调二者的区别,在下文中根据不同的语境两个词都有运用。

在韦伯那里,理性化的概念既包括个人行动和观念的理性化,也包括社会的各种制度、组织和结构的理性化,简单说来就是人的理性化和物的理性化,更具体一点可以分为个人的理性化、经济的理性化、行政的理性化、法律的理性化、文化的理性化。

理性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效率。

即完成某件事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选择;(2)量化。

指事物可以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计算;(3)可预测性。

因为事物可以用数字来计算,所以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预测其发展过程及结果;(4)祛魅化。

社会破除传统的神秘主义,理性主义开始统治人们的头脑;(5)非人性化。

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性与现代化

会相比的根本变化,以及社会在城市化、 信息化、教育普及、知识程度提高等方面 的巨大进步。
三.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
(1)现代性和现代化是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
的,其范围广泛,集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教育和心理于一体。
(2)中国经历了各种动荡和革命还有社会整
合,直到中国经济大规模增长伴随着现代 性转型到现代化。现代性很大程度上仅仅 是一种产物,但现代化则不仅是产物,同 时更是目的和过程。
特征:世界性,历史性
二.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概述
(1)现代性是表现一种状态,具有现代的特
征和属性,相对落后的状态而言。它体现 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是对现代文 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现实性和现实 存在的矛盾的反映。
现代性的研究涉及到哲学、政治、社 会与文化等领域,从而有了哲学、政治学 、社会学以及文化和审美等意义上的现代 性。现代性则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着眼 于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化社 会的属性,把握“ 现代” 应有 的时代意识与 精神。
(3)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变革 而形成的一种属性,是现代化的属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现代化的过程产生了现代性的特征。
(5)以自由为核心,现代性形成的关键在于 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权利关系。
(6)现代性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不为发达
的现代国家所独有。可以说,一个国家和
社会,其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越高,其
现代性也就越强。 (7)现代化意味着动乱、滋生着动乱或引起 动乱,现代性意味着稳定,孕育着稳定或 带来稳定。
(2)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朝现代
方向发展,相对前工业社会阶段的发展而
言。它是被用来描述和评价近代以来人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关联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关联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关联作者:王晓勇来源:《新西部》2023年第10期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明确的主体品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出明确的本体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既体现了主体品质与本体内涵的外在关联,又体现了实践范畴与实体范畴的内在关联。

这种哲学关系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实践,具有深远的思想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就其实践性、未来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而言,体现出明确的主体品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其奠基性、根本性和原创性的特征而言,体现出明确的本体内涵。

主体和本体作为一对哲学关系,主体的概念接近于实践,本体的概念接近于实体。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实体即主体”的现代哲学思想和“体用不二”的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品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关键词,不仅聚焦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遇到的历史问题,也聚焦了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面对的未来问题,因而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和实践特质,已经成为观察现实问题的重要视角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立足点。

关于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遇到的历史问题,主要是资本主义空白论和资本主义跨越论的争端,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特殊性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程的普遍性之间的深层关系。

事实上,人类的发展具有共性,民族的发展具有个性,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是由其文化特色和思维特色共同决定的,深刻体现了外在历史与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问题聚焦和理论问题聚焦,是由主体的历史性和逻辑性决定的,具有鲜明的主体品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体内涵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反映了主体背后的本体内涵,即:突出的连续性,体现了主体追求文化认同的本体内涵;突出的创新性,体现了主体追求自我超越的本体内涵;突出的统一性,体现了主体追求价值凝聚的本体内涵;突出的包容性,体现了主体追求精神开放的本体内涵;突出的和平性,体现了主体追求结构稳定的本体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区别_2

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区别_2

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区别西方现代化是一种以欧美资本主义为样板的现代化。

自从马克思提出“现代化”这个概念后,学术界对其定义有很多不同看法。

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即由蒸汽机发明开始到电气化时代之间所经历的那段漫长过程;或者按照英国著名社会史家埃米尔·迪尔凯姆的理解,把现代化视为生产力进步推动下的全球性整体发展进程,其内涵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变迁、市场拓展等诸多因素。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关于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问题则属于广义上的范畴了。

它应该包含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两部分。

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区别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更注重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与人情风俗;而西方现代化却以技术进步为核心,更讲究效率。

如果说马克思的西方现代化概念只适用于指导实践的话,那么我想迪尔凯姆的东方现代化概念则更贴近理论层面,这是因为他的“东方现代化”概念并非专门针对日本,而是意在揭示亚洲乃至世界各地都曾走过的那条相似道路。

根据迪尔凯姆的“东方现代化”概念可知,它起源于中国(中华文明),是指从原始氏族公社制向高级封建制过渡阶段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的转型,目标是逐渐消除传统的宗教崇拜、封建礼仪及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观念。

最终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的民主宪政国家,达到人类文明的顶峰。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迪尔凯姆和马克思关于西方现代化的概述完全不同,其中体现着哲学和经济学的区别。

正因为此,我才不赞成“西方现代化”这一概念被滥用。

我更倾向于采取“中国式现代化”的说法,这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更具备现实意义。

虽然“西方现代化”也强调效率,但我认为它是一种技术和理性层次上的现代化。

正如迪尔凯姆所言:东方(日本)尽管已实行了制度改革,但仍存在若干困难:它没能使每个人都享受好处,因为只要一些人还在贫困线以下,农村的穷人和城市的失业者都会受害,这一切又引起了许多其他弊端,比如: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缺乏参加职业训练的基础设施……再说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的哲学和哲学的现代化庖丁解牛2015.6.6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概括现代化的内涵,研究现代化的体系,进而探讨哲学的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的体系,哲学的现代化。

现代化,人们对其见仁见智甚至见勇。

正如中国现代化理论专家罗荣渠所说:“现代化内涵包含丰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各取所长。

”①笔者试图从哲学角度,概括现代化的内涵及其体系,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探讨哲学的现代化,以便集成“砖”“玉”之和。

一、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所谓现代化,是指善于吸取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

以上为现代化的内涵。

下面需要对其中的重要概念加以界定。

1、关于“长”。

第一,应该是可以借鉴之长,而非高不可攀之长;第二,应该是经实践证明为长,而非自以为是之长。

2、关于“和”。

第一,是体系内(或有关的)多数的、根本性的长之和,而非少数的、非根本性的长之和;第二,是众长之融和,大于众长简单之和,而非众长之杂和,更不是能够内耗之长和。

众长之和是现代化的内涵的根本。

没有众长之和,绝不会有现代化。

3、关于“适应”。

主要是指比之以前和它处更有利于促进现代状况发展,包括适应现代状况的要求、水平、性质等。

只有适应现代化的众长之和才具有现代化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适应现代状况,绝不能称现代化。

4、关于“顺应”。

主要是指根据事物发展规律预测并经实践证明与未来趋势根本一致,而非 (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只有顺应未来趋势的众长之和才具有现代化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适应现代状况,但不顺应未来趋势,也不能称之为现代化,可称之为“昙花化”。

而仅顺应未来趋势,但不适应现代状况可美其名曰“未来化”。

5、关于“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6、善于吸取众长之和,用中国一句古语概括,就是“集大成”②的过程,即:过去与现代之长我采集;过去与现代之短我抛弃;顺应未来之长我独持。

如此“集大成”的现代化过程,谁人与我匹敌?二、现代化是一个严整多层的体系现代化的严整体系,通俗地说,就是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

四位一体,才是严整意义上的现代化。

1、心灵,就是思想现代化。

即把思想之众长“集大成”(或日集思广议)。

没有“集大成”的思想,绝不会有思想现代化。

思想现代化,是全部现代化的灵魂与核心。

没有思想的现代化,是没有灵魂的现代化,不但不是严整的现代化,而且也难以“技巧”,难以“管理妙”,难以充分利用好环境,进而难以使现代化持久。

2、技巧,就是技术现代化。

即把技术之众长“集大成”。

没有“集大成”的技术,绝不会有技术现代化。

技术现代化是思想和管理现代化的物化,是整个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永恒杠杆。

各种集成电路及其载体,是现代化技术的典型代表。

3、管理妙,就是管理现代化。

即把管理之众长“集大成”,使物——物之长和谐而不相斥,人——人之长和谐而不相欺,人——物之长和谐而不相抵,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没有“集大成”的管理,绝不会有管理的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思想现代化付诸实践的过程。

二者紧密相联:一方面,没有现代化思想指导,不可能有管理现代化;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产生并检验现代化思想。

4、环境好,主要是指政经现代化。

即把政治和经济之众长“集大成”,使得政治公平高效,经济繁荣富强,从而为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宏观服务和有力的后勤保障。

没有“集大成”的政经,就不会有政经现代化。

而没有以政经为主的环境现代化,就不能充分实现思想、管理和技术现代化。

总之,现代化是一个严整的体系:思想现代化是其灵魂,管理现代化和技术现代化是其双轮和两翼,而政经现代化则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众长之和的集成有高低之分,从而使现代化具有多种层次。

一般地说,“集大成”可称之为专业现代化。

相应地,“集小成”可称之为基础现代化。

而介于二者之间的“集中成”,可称之为专业基础现代化。

至此,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的哲学”概括为: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的严整多层的集成过程。

三、哲学的现代化根据对现代化的哲学概括,我们可以把哲学的现代化理解为:善于吸取哲学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哲学的现代化体系。

1、哲学思想现代化,就是对古今内外的哲学思想之长“集大成”。

就中国而言,将“中哲”、“马哲”、“西哲”等“集大成”,促进天时、地利、人和的一致,完成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主、客分而和之;掌握既唯物又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并应用世界及其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和重要的特殊规律,实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集大成”,这是哲学思想现代化的基础。

令人欣慰的是,由李岚清副总理亲自倡导的《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可以认为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2、哲学技术现代化,就是把促进哲学现代化的技术“集大成”。

现代化哲学技术包括哲学与其它学科通用技术 (如多媒体电脑系统等)和哲学专用技术。

哲学现代化的专用技术包括哲学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集成技术 (软件)。

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③。

恩格斯一百多年前总结出通过学习哲学史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直到现代,这种方法手段仍有借鉴意义。

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哲学领域中的广泛而深入地应用,思维能力的锻炼,乃至整个哲学现代水平的普及和提高,已经远远超过恩格斯归结的方法和时代。

哲学的现代化愈来愈依赖哲学技术的现代化。

不断增强哲学技术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哲学管理现代化的技术含量,是实现哲学技术现代化进而推动哲学现代化的关键。

3、哲学管理现代化,就是集哲学管理众长之大成。

它是谐调哲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以适应现代状况,顺应未来趋势,产生、检验并实现现代化哲学思想的过程。

通过哲学管理现代化,普及并提高哲学应用的现代化水平,使“学好哲学,终生受益”广孚众望,深入人心。

一方面使哲学主体 (包括其群体和个体)的行动——管理现代化。

另一方面,使哲学客体的哲学价值含量“集大成”。

最大限度地提高、发掘哲学客体的哲学价值,这是哲学主体同化哲学客体,进而巩固其主体地位的现代化措施。

4、哲学环境现代化,主要是指把哲学的宏观政治背景和经济状况“集大成”。

它是为哲学现代化提供保护和经济保障的良好基础。

没有哲学环境的现代化,绝不会有哲学的现代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试图让他的“哲学王”统治国家,他说:“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上了国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象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人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永无宁日的。

……这些话我踌躇很久不敢说出,因为我知道这样说会犯众怒;说只有那样才能使国家和个人幸福,是很难为人理解的。

”④振聋发聩的哲理!在当代,让哲学家去当领导干部毕竟少数人能胜任。

但是,领导干部不懂得乃至不掌握现代化哲学思想,绝不会卓有政绩!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之所以被人们誉为当代政治巨匠和行政专才,这与其具备哲学大师素质是分不开的,即他掌握并运用“集大成”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这一现代化哲学思想的精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除哲学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外,哲学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同样良性循环,这是无容置疑的,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哲学环境的现代化过程中,有些因素是哲学的现代化思想及其管理、技术可以直接影响甚至创造的,这些因素是形成哲学“小环境”现代化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良化其“大环境”,从而最终“集大成”为整个哲学环境的现代化。

在哲学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其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肯定有高低之分,这就构成了哲学现代化的多层次体系。

我们可以把哲学众长之和的“集大成”叫作哲学专业现代化,其“集小成”谓之哲学基础现代化,而介于二者之间的“集中成”则是哲学专业基础现代化。

在哲学现代化严整多层的体系中,哲学思想现代化是哲学现代化体系的灵魂。

哲学思想现代化的程度,不但决定着哲学现代化的程度,而且也决定着人类精神文明乃至整个文明的程度。

哲学技术现代化和哲学管理现代化是哲学现代化的双轮和两翼,其中哲学技术现代化是哲学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哲学环境现代化是哲学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

综上所述,我们一方面应善于运用“现代化的哲学”理论,指导“哲学的现代化”等,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哲学等的现代化过程,不断丰富并完善现代化的内涵和体系。

注: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1997年第3次印刷,序言第3页。

②“集大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最早源于对古典音乐的“集大成”。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5页。

④柏拉图:《国家》V。

347D-E。

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8页。

说明:这是笔者十几年前的一篇旧作。

拟为“哲学大酒店”收藏。

2015.6.6做了两点修改:第一,原文的“手巧”改为“技巧”;“技巧”的论证承接原“工具妙”的。

第二,原文的“工具妙”改为“管理妙”;“管理妙”的论证则承接原“手巧”的。

由本文精简的“现代化”词条已经被搜狗、百度、互动等数家网站的百科词条采用: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的严整多层的集成过程。

一、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善于吸取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

善于吸取众长之和,用中国一句古语概括,就是“集大成”的过程:过去与现代之长我采集;过去与现代之短我抛弃;顺应未来之长我独持。

二、现代化是一个严整多层的体系1、心灵,就是思想现代化。

2、技巧,就是技术现代化。

3、管理妙,就是管理现代化。

即物物之长和而不斥,人人之长和而不欺,人物之长和而不抵。

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环境好,主要指政经现代化。

即政治公平高效,经济繁荣富强,为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宏观服务和有力的后勤保障。

现代化是一个严整体系:思想现代化是其灵魂,技术和管理现代化是其双轮和两翼,而政经现代化则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般地说,众长之和的集成有多种层次:“集大成”为专业现代化;“集小成”为基础现代化;介于二者之间的“集中成”为专业基础现代化。

经过对上次提交并通过的“现代化”词条的认真推敲和反复斟酌,认为原“手巧”应该属于“技巧”。

那么,问题就来了:原“手巧”的论述显然属于“管理妙”,而“工具妙”的论述应该属于“技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